第二章 張蔭麟論秦、漢
關燈
小
中
大
六國混一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飛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萬,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長鲸正崔嵬。
額鼻像五嶽,揚波噴雲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古風》之一) 這首壯麗的詩是一個掀天揭地的巨靈的最好速寫。
這巨靈的來曆,說來話長。
當長平之戰前不久,有一個秦國王孫,名子楚的,被“質”在趙。
他是太子安國君所生,卻非嫡出,他的母親又不得寵。
因此趙人待他很冷薄,他連王孫的排場也苦于維持不住。
但是陽翟(韓地)大賈呂不韋在邯鄲做買賣,一看見他,便認為是“奇貨可居”。
不韋見子楚,說道:“我能光大你的門庭。
”子楚笑道:“你還是去光大自己的門庭罷!卻來光大我的!”不韋說:“你有所不知,我的門庭要等你的來光大。
”子楚明白,便和他商量兩家光大門庭的辦法。
原來安國君最愛幸的華陽夫人沒有生育的希望,安國君還沒有立嗣。
不韋一面獻上巨款,給子楚結交賓客,沽釣聲名;一面辇了巨款,親到秦國,替他運動。
不久華陽夫人便收到許多子楚孝敬的珍寶,不久她便時常聽到人稱贊子楚的賢能,不久她的姊姊便走來替她的前途憂慮,大意說道:“妹妹現在是得意極了。
但可曾想到色衰愛弛的一天?到時有誰可倚靠!就算太子愛你到老,他百歲之後,繼位的兒子,要和自己母親吐氣,你的日子就不好過。
子楚對你的孝順,卻是少有的。
何不趁如今在太子跟前能夠說話的時候,把他提拔,将來他感恩圖報,還不是同自己的兒子一般?”華陽夫人一點頭,子楚的幸運便決定。
不韋回到邯鄲時,子楚已成了正式的王太孫。
不韋也被任為他的師傅。
他們成功之後,不免用美人醇酒來慶祝一番。
邯鄲在戰國以美女著名。
不韋的愛姬,尤其是邯鄲美女的上選,妙擅歌舞。
有次她也出來奉酒,子楚一見傾心,便要不韋把她相讓。
不韋氣得要死,但一想過去的破費和将來的利益,隻得忍氣答應。
趙姬既歸子楚,不到一年(正當長平之戰後一年),産了一子,即是後來做秦王和秦始皇帝的嬴政。
當時傳說,趙姬離呂家之時,已經孕了嬴政。
但看後來不韋所受嬴政的待遇,這傳說多半是謠言。
嬴政于前246年即王位,才十三歲。
這時不韋是食邑十萬戶的文信侯,位居相國;他從前的愛妾,已做了太後,并且和他私續舊歡。
不韋的權勢可以想象。
他的政治野心不小,他招賢禮士,養客三千,打算在自己手中完成統一的大業。
但嬴政卻不是甘心做傀儡的。
他即位第九年,太後的姘夫嫪毐在鹹陽反叛,他用神速的手段戡定了亂事以後,乘機把太後的政權完全褫奪;并且株連到呂不韋,将他免職,逐歸本封的洛陽,過了兩年,又把他貶到蜀郡。
在憂忿夾攻之下,不韋服毒自殺。
不韋以韓人而執秦政,他所客養和援用的又多三晉人,和他結交的太後又是趙女。
這種“非我族類”的勢力是秦人所嫉忌的。
不韋罷相的一年(秦王政十年),适值“鄭國渠”事件發生,更增加秦人對外客的疑懼。
鄭國也是韓人,為有名的水利工程師。
韓廷見亡國的大禍迫在眉睫,派他往秦,勸秦廷開鑿一條溝通泾水和洛水的大渠,借此消磨秦的民力,延緩它的對外侵略。
這渠才鑿了一半,鄭國的陰謀洩露。
其後嬴政雖然聽了鄭國的話,知道這渠也是秦國的大利,把它完成,結果溉田四萬多頃,秦國更加富強;但鄭國陰謀的發現,使秦宗室對于遊宦的外客振振有詞。
嬴政于是下了有名的“逐客令”,厲行搜索,要把外籍的遊士統統趕走。
這命令因為李斯的勸谏而取消。
但不韋自殺後,嬴政到底把所有送他喪的三晉門客驅逐出境。
可見逐客令是和不韋有關的,也可見不韋的坍台是和種族之見有關的。
嬴政既打倒了呂不韋,收攬了秦國的大權,便開始圖謀六國。
這時,六國早已各自消失了單獨抗秦的力量。
不過它們的合從還足以禍秦。
嬴政即位的第六年,秦國還吃了三晉和衛、楚的聯軍一次虧,當時大梁人尉缭也看到的,假如六國的君主稍有智慧,嬴政一不小心,會遭遇智伯、夫差和齊湣王的命運也未可知。
但尉缭不見用于祖國,走到鹹陽,勸嬴政道:“願大王不要愛惜财物,派人賄賂列國的大臣,來破壞他們本國的計謀,不過花三十萬金,六王可以盡虜。
”嬴政果然采納了這策略。
此後六國果然再不費一矢相助而靜待嬴政逐個解決。
首先對秦屈服,希望以屈服代替犧牲,而首先受犧牲的是韓。
秦王政十四年,韓王安為李斯所誘,對秦獻玺稱臣,并獻南陽地。
十七年秦的南陽守将舉兵入新鄭,虜韓王,滅其國。
李斯赴韓之前,韓王派了著名的公子韓非入秦,謀纾國難,嬴政留非,想重用他。
但不久聽了李斯和另一位大臣的讒言,又把他下獄。
口吃的韓非有冤沒處訴,終于給李斯毒死在獄中。
韓亡後九年之間,嬴政以迅雷烈風的力量,一意東征,先後把其餘的五國滅了。
這五國的君主,連夠得上說抵抗的招架也沒有,雞犬似的一一被縛到鹹陽。
隻有俠士荊轲,曾替燕國演過一出壯烈的悲劇。
秦王政十九年,趙國既滅,他親到邯鄲,活埋了所有舊時母家的仇人;次年回到鹹陽,有燕國使臣荊轲卑辭求觐,說要進獻秦國逃将樊於期的首級和燕國最膏腴的地域督亢的地圖。
獻圖的意思就是要納地。
秦王大喜,穿上朝服,排起儀仗,立即傳見。
荊轲捧着頭函,副使秦舞陽捧着地圖匣以次上殿。
秦舞陽忽然股栗色變,廷臣驚怪,荊轲笑瞧了舞陽,上前解釋道:“北番蠻夷的鄙人,未曾見過天子,所以惶恐失措,伏望大王包容,俾得完成使事。
”秦王索閱地圖,荊轲取了呈上。
地圖展到盡處,匕首出現!荊轲左手把着秦王的袖,右手搶過匕首,就猛力刺去,但沒有刺到身上,秦王已斷袖走開。
秦王拔劍,但劍長鞘緊,急猝拔不出,荊轲追他,兩人繞柱而走。
秦廷的規矩,殿上侍從的人,不許帶兵器,殿下的衛士,非奉旨不許上殿。
秦王忙亂中沒有想到殿下的衛士,殿上的文臣哪裡是荊轲的敵手。
秦王失了魂似的隻是繞着柱走。
最後,侍臣們大聲提醒了他,把劍從背後順力拔出,砍斷了荊轲的左腿。
荊轲便将匕首向他擲去,不中,中銅柱。
這匕首是用毒藥煉過的,微傷可以緻命。
荊轲受了八創,已知絕望,倚柱狂笑,笑了又罵,結果被肢解了。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這是荊轲離開燕國之前,在易水邊的别筵上,當着滿座白衣冠的送客,最後唱的歌,也可以做他的挽歌。
荊轲死後六年(公元前221年)當秦王政在位的第二十六年而六國盡滅。
于是秦王政以一道冠冕堂皇的诏令,收結五個半世紀的混戰局面,同時宣告新帝國的成立。
那诏書道: &hellip&hellip異日韓王納地效玺,請為藩臣。
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
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
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
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
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
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
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
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轲為賊,兵吏誅,滅其國。
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
所有六國的罪狀,除燕國的外,都是制造的。
诏書繼續說道: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
其議帝号。
&hellip&hellip 在睥睨古今、躊躇滿志之餘,嬴政覺得一切舊有的君主稱号都不适用了。
戰國以前,人主最高的尊号是王,天神最高的尊号是帝。
自從諸侯稱王後,王已失了最高的地位,于是把帝拉下來代替,而别以本有光大之義的“皇”字稱最高的天神。
但自從東西帝之議起,帝在人間,又失去最高的地位了。
很自然的辦法,是把皇字挪下來。
秦國的神話裡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為最貴。
于是李斯等上尊号作泰皇。
但嬴政不喜歡這舊套,把泰字除去,添上帝字,合成“皇帝”;又廢除周代通行的谥法(于君主死後,按其行為,追加名号,有褒有貶的),自稱為“始皇帝”,預定後世計數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同時始皇又接受了鄒衍的學說,以為周屬火德,秦代周,應當屬克火的水德;因為五色中和水相配的是黑色,于是把禮服和旌旗皆用黑色;又因為四時中和水相配的是冬季,而冬季始自十月,于是改以十月為歲首。
鄒衍是相信政治的精神也随着五德而轉移的。
他的一些信徒認為與水德相配的政治應當是猛烈苛刻的政治,這正中始皇的心懷。
新帝國的經營 秦自變法以來,侵略所得的土地,大抵直隸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縣,郡縣的長官都非世職,也無世祿。
始皇沿着成例,每滅一國,便分置若幹郡。
而秦變法以來新設的少數封區,自從嫪毐和呂不韋的誅竄已完全消滅。
既吞并了六國,秦遂成為一個純粹郡縣式的大帝國。
當這帝國成立之初,丞相绾主張仿周朝的辦法于燕、齊、楚等僻遠的地方,分封皇子,以便鎮懾,但他的提議給李斯打消了。
于是始皇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監禦史,掌監察。
這種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當時朝裡掌民政的最高官吏有丞相,掌兵事的最高官吏有太尉,掌監察的最高官吏有禦史大夫。
這三十六郡的名稱和地位是現今史家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
大概地說,秦在開國初的境域,北邊包括今遼甯的南部,河北、山西及綏遠[1]、甯夏兩省的南部;西邊包括甘肅和四川兩省的大部分,南邊包括湖南、江西和福建;東以福建至遼東的海岸為界。
從前臣服于燕的朝鮮,也成為秦的藩屬。
此外西北和西南邊外的蠻夷君長稱臣于秦的還不少。
我們試回想姬周帝國初建時,西則邦畿之外,便是邊陲,南則巴蜀、吳、楚皆屬化外,沿海則有徐戎、淮夷、萊夷盤踞,北則燕、晉已與戎狄雜處;而在這範圍裡,除了“邦畿千裡”外,至少分立了一百三十以上的小國。
我們拿這種情形和三十六郡一統的嬴秦帝國比較,便知道過去八九百年間,諸夏民族地盤的擴張和政治組織的進步了。
峄山的始皇紀功石刻裡說: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争理。
攻戰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陁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複起。
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這些話一點也沒有過火。
在這幅員和組織都是空前的大帝國裡,怎樣永久維持皇室的統治權力,這是始皇滅六國後面對着的空前大問題,且看他如何解答。
帝國成立之初,始皇令全國“大酺”來慶祝(秦法平時是禁三人以上聚飲的)。
當衆人還在醉夢的時候,他突然宣布沒收民間一切的兵器。
沒收所得,運到鹹陽,鑄成無數大鐘和十二個各重一千石以上的“金人”,放在宮廷裡。
接着他又把全國最豪富的家族共十二萬戶強迫遷到鹹陽,放在中央的監視之下。
沒有兵器,又沒有錢财,人民怎能夠作得起大亂來? 次年,始皇開始一件空前的大工程:建築脈通全國的“馳道”,分兩條幹線,皆從鹹陽出來,其一東達燕、齊,其一南達吳、楚。
道寬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種一株青松,路身築得堅而且厚,遇着容易崩壞的地段,并且打下銅樁。
這宏大的工程,乃是始皇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
他滅六國後防死灰複燃,當然不讓各國餘剩的軍隊留存。
但偌大的疆土若把秦國原有的軍隊處處分派駐守,則分不勝分。
而且若分得薄,一旦事變猝起,還是不夠應付;若分得厚,寖假會造成外重内輕的局面。
始皇不但不肯采用重兵駐防的政策,并且把舊有六國的邊城,除燕、趙北邊的外,統統拆毀了。
他讓秦國原有的軍隊,依舊集中在秦國的本部,少數的地方兵隻是警察的性質。
馳道的建築,為的是任何地方若有叛亂,中央軍可以迅速趕到去平定。
曆來創業之主的軍事布置沒有比始皇更精明的了。
(1896年李鴻章聘使歐洲,過德國,問軍事于俾斯麥,他的勸告有雲:“練兵更有一事須知:一國的軍隊不必分駐,宜駐中權,扼要地,無論何時何地,有需兵力,聞令即行,但行軍的道路,當首先籌及。
”這正是秦始皇所采的政策。
) 武力的統治不夠,還要加上文化的統治;物質的繳械不夠,還要加上思想的繳械。
始皇三十四年(始皇即帝位後不改元,其紀年通即王位以來計),韓非的愚民政策終于實現。
先是始皇的朝廷裡,養了七十多個儒生和學者,叫作博士。
有一次某博士奉承了始皇一篇頌贊的大文章,始皇讀了甚為高興,另一位博士卻上書責備作者的阿谀,并且是古非今地對于郡縣制度有所批評。
始皇征問李斯的意見。
李斯覆奏道: 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
而私學乃相與非法教之制,聞令下,即各以其私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
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禁之便。
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
令到,滿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城旦者,旦起行治城,四歲刑),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
若有欲學,以吏為師。
始皇輕輕地在奏牍上批了一個“可”字,便造成了千古歎恨的文化浩劫。
以上講的是始皇内防反側的辦法。
現在再看他外除邊患的努力。
自從戰國中期以來,為燕、趙、秦三國北方邊患的有兩個遊牧民族,東胡和匈奴&mdash&mdash總名為胡。
東胡出沒于今河北的北邊和遼甯、熱河一帶,受它寇略的是燕、趙。
匈奴出沒于今察哈爾[2]、綏遠和山西、陝、甘的北邊一帶,燕、趙、秦并受它寇略。
這兩個民族,各包涵若幹散漫的部落,還沒有統一的政治組織。
它們在戰國中期以前的曆史十分茫昧。
它們和春秋時代各種名色的戎狄似是同一族類,但是否這些戎狄中某些部分的後身,否則和各種戎狄間的親誼是怎樣,現在都無從稽考了。
現在所知道秦以前的胡夏的關系史隻有三個攘胡的人物的活動。
第一個是和楚懷王同時的趙武靈王。
他首先采用胡人的特長,來制胡人;首先脫卻長裙拖地的國裝,而穿上短衣露袴的胡服,以便學習騎戰。
他領着新練的勁旅,向沿邊的匈奴部落進攻,把國土向西北拓展;在新邊界上,築了一道長城,從察哈爾的蔚縣東北(代)至河套的西北角外(高阙);并且沿邊設了代、雁門和雲中三郡。
第二個攘胡的英雄是秦舞陽(随荊轲入秦的副使)的祖父秦開。
他曾被“質”在東胡,甚得胡人的信任。
歸燕國後,他率兵襲擊東胡,把他們驅逐到一千多裡外。
這時大約是樂毅破齊前後。
接着燕國也在新邊界上築一道長城,從察哈爾宣化[3]東北(造陽)至遼甯遼陽縣北(襄平);并且沿邊設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和遼東五郡。
秦開破東胡後,約莫三四十年,趙有名将李牧,戍雁門、代郡以備胡。
他經了長期斂兵堅守,養精蓄銳,然後乘着匈奴的驕氣,突然出戰,斬了匈奴十多萬騎,此後十幾年間,匈奴不敢走近趙邊。
當燕、趙對秦做最後掙紮時,無暇顧及塞外。
始皇初并六國,忙着輯綏内部,也暫把邊事抛開。
因此胡人得到複興的機會。
舊時趙武靈王取自匈奴的河套一帶,複歸于匈奴。
始皇三十二年,甚至聽到“亡秦者胡”的谶語。
于是始皇派蒙恬領兵三十萬北征。
不久把河套收複,并且進展至套外,始皇将新得的土地,設了九原郡。
為謀北邊的一勞永逸,始皇于三十三、四年間,又經始兩件宏大的工程:其一是從河套外的九原郡治,築了一條“直道”達到關内的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從此至鹹陽有泾、渭可通),長一千八百裡;其二是把燕、趙北界的長城,和秦國舊有的西北邊城,大加修葺,并且把它們連接起來,傍山險,填溪谷,西起隴西郡的臨洮(今甘肅岷縣境),東迄遼東郡的碣石(在渤海岸朝鮮境),成功了有名的“萬裡長城”。
始皇的經營北邊有一半是防守性質,但他的開辟南徼,則是純粹的侵略。
現在的兩廣和安南[4],在秦時是“百越”(越與粵通)種族所居。
這些種族和浙江的於越,大約是同出一系的,但文化則較於越遠為落後。
他們在秦以前的曆史完全是空白。
在秦時,他們還過着半漁獵、半耕稼的生活;他們還仰賴中國的銅鐵器,尤其是田器。
他們還要從中國輸入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萬,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長鲸正崔嵬。
額鼻像五嶽,揚波噴雲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古風》之一) 這首壯麗的詩是一個掀天揭地的巨靈的最好速寫。
這巨靈的來曆,說來話長。
當長平之戰前不久,有一個秦國王孫,名子楚的,被“質”在趙。
他是太子安國君所生,卻非嫡出,他的母親又不得寵。
因此趙人待他很冷薄,他連王孫的排場也苦于維持不住。
但是陽翟(韓地)大賈呂不韋在邯鄲做買賣,一看見他,便認為是“奇貨可居”。
不韋見子楚,說道:“我能光大你的門庭。
”子楚笑道:“你還是去光大自己的門庭罷!卻來光大我的!”不韋說:“你有所不知,我的門庭要等你的來光大。
”子楚明白,便和他商量兩家光大門庭的辦法。
原來安國君最愛幸的華陽夫人沒有生育的希望,安國君還沒有立嗣。
不韋一面獻上巨款,給子楚結交賓客,沽釣聲名;一面辇了巨款,親到秦國,替他運動。
不久華陽夫人便收到許多子楚孝敬的珍寶,不久她便時常聽到人稱贊子楚的賢能,不久她的姊姊便走來替她的前途憂慮,大意說道:“妹妹現在是得意極了。
但可曾想到色衰愛弛的一天?到時有誰可倚靠!就算太子愛你到老,他百歲之後,繼位的兒子,要和自己母親吐氣,你的日子就不好過。
子楚對你的孝順,卻是少有的。
何不趁如今在太子跟前能夠說話的時候,把他提拔,将來他感恩圖報,還不是同自己的兒子一般?”華陽夫人一點頭,子楚的幸運便決定。
不韋回到邯鄲時,子楚已成了正式的王太孫。
不韋也被任為他的師傅。
他們成功之後,不免用美人醇酒來慶祝一番。
邯鄲在戰國以美女著名。
不韋的愛姬,尤其是邯鄲美女的上選,妙擅歌舞。
有次她也出來奉酒,子楚一見傾心,便要不韋把她相讓。
不韋氣得要死,但一想過去的破費和将來的利益,隻得忍氣答應。
趙姬既歸子楚,不到一年(正當長平之戰後一年),産了一子,即是後來做秦王和秦始皇帝的嬴政。
當時傳說,趙姬離呂家之時,已經孕了嬴政。
但看後來不韋所受嬴政的待遇,這傳說多半是謠言。
嬴政于前246年即王位,才十三歲。
這時不韋是食邑十萬戶的文信侯,位居相國;他從前的愛妾,已做了太後,并且和他私續舊歡。
不韋的權勢可以想象。
他的政治野心不小,他招賢禮士,養客三千,打算在自己手中完成統一的大業。
但嬴政卻不是甘心做傀儡的。
他即位第九年,太後的姘夫嫪毐在鹹陽反叛,他用神速的手段戡定了亂事以後,乘機把太後的政權完全褫奪;并且株連到呂不韋,将他免職,逐歸本封的洛陽,過了兩年,又把他貶到蜀郡。
在憂忿夾攻之下,不韋服毒自殺。
不韋以韓人而執秦政,他所客養和援用的又多三晉人,和他結交的太後又是趙女。
這種“非我族類”的勢力是秦人所嫉忌的。
不韋罷相的一年(秦王政十年),适值“鄭國渠”事件發生,更增加秦人對外客的疑懼。
鄭國也是韓人,為有名的水利工程師。
韓廷見亡國的大禍迫在眉睫,派他往秦,勸秦廷開鑿一條溝通泾水和洛水的大渠,借此消磨秦的民力,延緩它的對外侵略。
這渠才鑿了一半,鄭國的陰謀洩露。
其後嬴政雖然聽了鄭國的話,知道這渠也是秦國的大利,把它完成,結果溉田四萬多頃,秦國更加富強;但鄭國陰謀的發現,使秦宗室對于遊宦的外客振振有詞。
嬴政于是下了有名的“逐客令”,厲行搜索,要把外籍的遊士統統趕走。
這命令因為李斯的勸谏而取消。
但不韋自殺後,嬴政到底把所有送他喪的三晉門客驅逐出境。
可見逐客令是和不韋有關的,也可見不韋的坍台是和種族之見有關的。
嬴政既打倒了呂不韋,收攬了秦國的大權,便開始圖謀六國。
這時,六國早已各自消失了單獨抗秦的力量。
不過它們的合從還足以禍秦。
嬴政即位的第六年,秦國還吃了三晉和衛、楚的聯軍一次虧,當時大梁人尉缭也看到的,假如六國的君主稍有智慧,嬴政一不小心,會遭遇智伯、夫差和齊湣王的命運也未可知。
但尉缭不見用于祖國,走到鹹陽,勸嬴政道:“願大王不要愛惜财物,派人賄賂列國的大臣,來破壞他們本國的計謀,不過花三十萬金,六王可以盡虜。
”嬴政果然采納了這策略。
此後六國果然再不費一矢相助而靜待嬴政逐個解決。
首先對秦屈服,希望以屈服代替犧牲,而首先受犧牲的是韓。
秦王政十四年,韓王安為李斯所誘,對秦獻玺稱臣,并獻南陽地。
十七年秦的南陽守将舉兵入新鄭,虜韓王,滅其國。
李斯赴韓之前,韓王派了著名的公子韓非入秦,謀纾國難,嬴政留非,想重用他。
但不久聽了李斯和另一位大臣的讒言,又把他下獄。
口吃的韓非有冤沒處訴,終于給李斯毒死在獄中。
韓亡後九年之間,嬴政以迅雷烈風的力量,一意東征,先後把其餘的五國滅了。
這五國的君主,連夠得上說抵抗的招架也沒有,雞犬似的一一被縛到鹹陽。
隻有俠士荊轲,曾替燕國演過一出壯烈的悲劇。
秦王政十九年,趙國既滅,他親到邯鄲,活埋了所有舊時母家的仇人;次年回到鹹陽,有燕國使臣荊轲卑辭求觐,說要進獻秦國逃将樊於期的首級和燕國最膏腴的地域督亢的地圖。
獻圖的意思就是要納地。
秦王大喜,穿上朝服,排起儀仗,立即傳見。
荊轲捧着頭函,副使秦舞陽捧着地圖匣以次上殿。
秦舞陽忽然股栗色變,廷臣驚怪,荊轲笑瞧了舞陽,上前解釋道:“北番蠻夷的鄙人,未曾見過天子,所以惶恐失措,伏望大王包容,俾得完成使事。
”秦王索閱地圖,荊轲取了呈上。
地圖展到盡處,匕首出現!荊轲左手把着秦王的袖,右手搶過匕首,就猛力刺去,但沒有刺到身上,秦王已斷袖走開。
秦王拔劍,但劍長鞘緊,急猝拔不出,荊轲追他,兩人繞柱而走。
秦廷的規矩,殿上侍從的人,不許帶兵器,殿下的衛士,非奉旨不許上殿。
秦王忙亂中沒有想到殿下的衛士,殿上的文臣哪裡是荊轲的敵手。
秦王失了魂似的隻是繞着柱走。
最後,侍臣們大聲提醒了他,把劍從背後順力拔出,砍斷了荊轲的左腿。
荊轲便将匕首向他擲去,不中,中銅柱。
這匕首是用毒藥煉過的,微傷可以緻命。
荊轲受了八創,已知絕望,倚柱狂笑,笑了又罵,結果被肢解了。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這是荊轲離開燕國之前,在易水邊的别筵上,當着滿座白衣冠的送客,最後唱的歌,也可以做他的挽歌。
荊轲死後六年(公元前221年)當秦王政在位的第二十六年而六國盡滅。
于是秦王政以一道冠冕堂皇的诏令,收結五個半世紀的混戰局面,同時宣告新帝國的成立。
那诏書道: &hellip&hellip異日韓王納地效玺,請為藩臣。
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
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
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
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
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
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
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
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轲為賊,兵吏誅,滅其國。
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
所有六國的罪狀,除燕國的外,都是制造的。
诏書繼續說道: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
其議帝号。
&hellip&hellip 在睥睨古今、躊躇滿志之餘,嬴政覺得一切舊有的君主稱号都不适用了。
戰國以前,人主最高的尊号是王,天神最高的尊号是帝。
自從諸侯稱王後,王已失了最高的地位,于是把帝拉下來代替,而别以本有光大之義的“皇”字稱最高的天神。
但自從東西帝之議起,帝在人間,又失去最高的地位了。
很自然的辦法,是把皇字挪下來。
秦國的神話裡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為最貴。
于是李斯等上尊号作泰皇。
但嬴政不喜歡這舊套,把泰字除去,添上帝字,合成“皇帝”;又廢除周代通行的谥法(于君主死後,按其行為,追加名号,有褒有貶的),自稱為“始皇帝”,預定後世計數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同時始皇又接受了鄒衍的學說,以為周屬火德,秦代周,應當屬克火的水德;因為五色中和水相配的是黑色,于是把禮服和旌旗皆用黑色;又因為四時中和水相配的是冬季,而冬季始自十月,于是改以十月為歲首。
鄒衍是相信政治的精神也随着五德而轉移的。
他的一些信徒認為與水德相配的政治應當是猛烈苛刻的政治,這正中始皇的心懷。
新帝國的經營 秦自變法以來,侵略所得的土地,大抵直隸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縣,郡縣的長官都非世職,也無世祿。
始皇沿着成例,每滅一國,便分置若幹郡。
而秦變法以來新設的少數封區,自從嫪毐和呂不韋的誅竄已完全消滅。
既吞并了六國,秦遂成為一個純粹郡縣式的大帝國。
當這帝國成立之初,丞相绾主張仿周朝的辦法于燕、齊、楚等僻遠的地方,分封皇子,以便鎮懾,但他的提議給李斯打消了。
于是始皇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監禦史,掌監察。
這種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當時朝裡掌民政的最高官吏有丞相,掌兵事的最高官吏有太尉,掌監察的最高官吏有禦史大夫。
這三十六郡的名稱和地位是現今史家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
大概地說,秦在開國初的境域,北邊包括今遼甯的南部,河北、山西及綏遠[1]、甯夏兩省的南部;西邊包括甘肅和四川兩省的大部分,南邊包括湖南、江西和福建;東以福建至遼東的海岸為界。
從前臣服于燕的朝鮮,也成為秦的藩屬。
此外西北和西南邊外的蠻夷君長稱臣于秦的還不少。
我們試回想姬周帝國初建時,西則邦畿之外,便是邊陲,南則巴蜀、吳、楚皆屬化外,沿海則有徐戎、淮夷、萊夷盤踞,北則燕、晉已與戎狄雜處;而在這範圍裡,除了“邦畿千裡”外,至少分立了一百三十以上的小國。
我們拿這種情形和三十六郡一統的嬴秦帝國比較,便知道過去八九百年間,諸夏民族地盤的擴張和政治組織的進步了。
峄山的始皇紀功石刻裡說: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争理。
攻戰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陁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複起。
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這些話一點也沒有過火。
在這幅員和組織都是空前的大帝國裡,怎樣永久維持皇室的統治權力,這是始皇滅六國後面對着的空前大問題,且看他如何解答。
帝國成立之初,始皇令全國“大酺”來慶祝(秦法平時是禁三人以上聚飲的)。
當衆人還在醉夢的時候,他突然宣布沒收民間一切的兵器。
沒收所得,運到鹹陽,鑄成無數大鐘和十二個各重一千石以上的“金人”,放在宮廷裡。
接着他又把全國最豪富的家族共十二萬戶強迫遷到鹹陽,放在中央的監視之下。
沒有兵器,又沒有錢财,人民怎能夠作得起大亂來? 次年,始皇開始一件空前的大工程:建築脈通全國的“馳道”,分兩條幹線,皆從鹹陽出來,其一東達燕、齊,其一南達吳、楚。
道寬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種一株青松,路身築得堅而且厚,遇着容易崩壞的地段,并且打下銅樁。
這宏大的工程,乃是始皇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
他滅六國後防死灰複燃,當然不讓各國餘剩的軍隊留存。
但偌大的疆土若把秦國原有的軍隊處處分派駐守,則分不勝分。
而且若分得薄,一旦事變猝起,還是不夠應付;若分得厚,寖假會造成外重内輕的局面。
始皇不但不肯采用重兵駐防的政策,并且把舊有六國的邊城,除燕、趙北邊的外,統統拆毀了。
他讓秦國原有的軍隊,依舊集中在秦國的本部,少數的地方兵隻是警察的性質。
馳道的建築,為的是任何地方若有叛亂,中央軍可以迅速趕到去平定。
曆來創業之主的軍事布置沒有比始皇更精明的了。
(1896年李鴻章聘使歐洲,過德國,問軍事于俾斯麥,他的勸告有雲:“練兵更有一事須知:一國的軍隊不必分駐,宜駐中權,扼要地,無論何時何地,有需兵力,聞令即行,但行軍的道路,當首先籌及。
”這正是秦始皇所采的政策。
) 武力的統治不夠,還要加上文化的統治;物質的繳械不夠,還要加上思想的繳械。
始皇三十四年(始皇即帝位後不改元,其紀年通即王位以來計),韓非的愚民政策終于實現。
先是始皇的朝廷裡,養了七十多個儒生和學者,叫作博士。
有一次某博士奉承了始皇一篇頌贊的大文章,始皇讀了甚為高興,另一位博士卻上書責備作者的阿谀,并且是古非今地對于郡縣制度有所批評。
始皇征問李斯的意見。
李斯覆奏道: 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
而私學乃相與非法教之制,聞令下,即各以其私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
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禁之便。
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
令到,滿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城旦者,旦起行治城,四歲刑),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
若有欲學,以吏為師。
始皇輕輕地在奏牍上批了一個“可”字,便造成了千古歎恨的文化浩劫。
以上講的是始皇内防反側的辦法。
現在再看他外除邊患的努力。
自從戰國中期以來,為燕、趙、秦三國北方邊患的有兩個遊牧民族,東胡和匈奴&mdash&mdash總名為胡。
東胡出沒于今河北的北邊和遼甯、熱河一帶,受它寇略的是燕、趙。
匈奴出沒于今察哈爾[2]、綏遠和山西、陝、甘的北邊一帶,燕、趙、秦并受它寇略。
這兩個民族,各包涵若幹散漫的部落,還沒有統一的政治組織。
它們在戰國中期以前的曆史十分茫昧。
它們和春秋時代各種名色的戎狄似是同一族類,但是否這些戎狄中某些部分的後身,否則和各種戎狄間的親誼是怎樣,現在都無從稽考了。
現在所知道秦以前的胡夏的關系史隻有三個攘胡的人物的活動。
第一個是和楚懷王同時的趙武靈王。
他首先采用胡人的特長,來制胡人;首先脫卻長裙拖地的國裝,而穿上短衣露袴的胡服,以便學習騎戰。
他領着新練的勁旅,向沿邊的匈奴部落進攻,把國土向西北拓展;在新邊界上,築了一道長城,從察哈爾的蔚縣東北(代)至河套的西北角外(高阙);并且沿邊設了代、雁門和雲中三郡。
第二個攘胡的英雄是秦舞陽(随荊轲入秦的副使)的祖父秦開。
他曾被“質”在東胡,甚得胡人的信任。
歸燕國後,他率兵襲擊東胡,把他們驅逐到一千多裡外。
這時大約是樂毅破齊前後。
接着燕國也在新邊界上築一道長城,從察哈爾宣化[3]東北(造陽)至遼甯遼陽縣北(襄平);并且沿邊設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和遼東五郡。
秦開破東胡後,約莫三四十年,趙有名将李牧,戍雁門、代郡以備胡。
他經了長期斂兵堅守,養精蓄銳,然後乘着匈奴的驕氣,突然出戰,斬了匈奴十多萬騎,此後十幾年間,匈奴不敢走近趙邊。
當燕、趙對秦做最後掙紮時,無暇顧及塞外。
始皇初并六國,忙着輯綏内部,也暫把邊事抛開。
因此胡人得到複興的機會。
舊時趙武靈王取自匈奴的河套一帶,複歸于匈奴。
始皇三十二年,甚至聽到“亡秦者胡”的谶語。
于是始皇派蒙恬領兵三十萬北征。
不久把河套收複,并且進展至套外,始皇将新得的土地,設了九原郡。
為謀北邊的一勞永逸,始皇于三十三、四年間,又經始兩件宏大的工程:其一是從河套外的九原郡治,築了一條“直道”達到關内的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從此至鹹陽有泾、渭可通),長一千八百裡;其二是把燕、趙北界的長城,和秦國舊有的西北邊城,大加修葺,并且把它們連接起來,傍山險,填溪谷,西起隴西郡的臨洮(今甘肅岷縣境),東迄遼東郡的碣石(在渤海岸朝鮮境),成功了有名的“萬裡長城”。
始皇的經營北邊有一半是防守性質,但他的開辟南徼,則是純粹的侵略。
現在的兩廣和安南[4],在秦時是“百越”(越與粵通)種族所居。
這些種族和浙江的於越,大約是同出一系的,但文化則較於越遠為落後。
他們在秦以前的曆史完全是空白。
在秦時,他們還過着半漁獵、半耕稼的生活;他們還仰賴中國的銅鐵器,尤其是田器。
他們還要從中國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