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張蔭麟論夏、商、周
關燈
小
中
大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傳說
商朝從成湯創業以後,六百年間,可考的大事,除了六次遷都,除了對鬼方的大戰,除了最後直接間接和亡國有關的打擊外,便是五度由盛而衰的循環。
所謂盛就是君主英武,諸侯歸服;所謂衰就是君主昏暗,或王室内亂,而諸侯叛離。
前期第一度的盛衰牽涉到湯孫太甲(商朝第四王)和湯的開國功臣伊尹的關系。
這有二說:一說太甲無道,“颠覆湯之典型”,伊尹把他放逐于桐,過了三年,伊尹見他悔過修德,又迎他複位。
一說伊尹于商王仲壬死後,把法當嗣位的太甲放逐于桐,而自即王位;其後七年,太甲自桐潛出,殺伊尹。
肇始商朝後期的盤庚是一中興之主。
在他以後,唯他的侄子武丁曾一度中興。
武丁以降,商朝一直衰下去。
繼位的君主皆生長安逸,“不知稼穑之艱難,惟耽樂之從”(這是周朝開國元勳周公追數前朝衰亡的原因的話)。
他們以畋遊荒宴代替了國政的煩勞。
在商朝末年,一種叔世的頹廢和放縱彌漫了整個商人社會。
狂飲濫醉的風氣普遍于君主、貴族和庶民。
這是他們亡國的主因。
在叙述商朝滅亡的經過之前,讓我們回溯商朝所繼承的曆史線索。
商朝所替換的朝代是夏。
關于夏朝,我們所知,遠更模糊。
例如夏朝已有沒有文字?有沒有銅器?其農業發展到什麼程度?其政治組織與商的異同如何?這些問題都無法回答。
在後人關于夏朝的一切傳說和追記中,我們所能抽出比較可信的事實,大要如下。
夏朝曆年約莫四百,其君位是父死子繼而不是兄終弟及。
其國都的遷徙比商朝更為頻數。
最初的君主禹曆都陽城、晉陽、安邑,皆不出今山西的西南角(陽城在翼城西,晉陽在臨汾西,安邑在平陸東北)。
禹子啟始渡河而南,居今新鄭、密縣間。
以後除啟孫後相因外患失國遠竄外,夏主的遷徙,不出今河南的黃河以南,汝、颍以北。
當夏朝為成湯所滅時,都于斟,即今鞏縣[1]西南。
夏朝最大的事件是與外族有窮氏的鬥争。
有窮氏以(今河南滑縣東)為根據地,當啟子太康時,攻占了夏都(時在斟),以後統治了夏境至少有六七十年。
太康逃居于外,有窮氏以次立其弟仲康及仲康子後相為傀儡。
後相繼被竄逐追殺。
後來後相的遺腹子少康收聚夏朝的殘餘勢力,乘有窮氏的衰弱,把他滅掉,恢複舊物。
有窮氏是在夏境的東北,後來滅夏的成湯則來自東南,其先世亦發祥于東北。
夏朝的外患蓋常在東方。
成湯的先世累代為部族長。
他的先十四代祖契與禹同時,以蕃(今河北平山附近)為根據地。
契子昭明遷于砥石(今河北砥水流域),繼遷于商(今河南商丘),“天邑商”及商朝之得名由此。
昭明子相土是一雄才大略的君長,曾大啟疆宇,以相(在今安陽西十五裡)為東都。
可惜他的功業的記錄隻剩下他的後裔的兩句頌詩: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此時的海外說不定就是遼東或朝鮮。
後來商朝亡後,王弟箕子能逃入朝鮮而曆世君臨其地,莫不是因為商人原先在那裡有些根據?相土以後兩三百年間,商人的事迹無考,也許這是他們的中衰時代(傳說相土發明以馬駕車,又他的後裔王亥&mdash&mdash也是成湯的先世&mdash&mdash發明以牛駕車)。
到了成湯才複把商人帶領到曆史上,他從商北遷于亳,繼滅了北方的若幹鄰族,然後向夏進攻,夏主桀兵敗,被他放逐于南巢(在今安徽巢縣[2]東北五裡)而死,夏朝于此終結。
我們若從夏朝再往上溯,則見曆史的線索迷失于離奇的神話和理想化的傳說中不可析辨了。
凡此種種,本書自宜從略。
但其中有一部分和後來曆史的外表,頗有關系,應當附帶叙及。
據說禹所繼承的君主是舜,國号虞;舜所繼承的是堯,國号唐。
當堯舜之世,天下為公,而不是一家一姓所得私有的。
堯怎樣獲得帝位,傳說沒有照顧到。
舜本是曆山(在今山東)的農夫,有一串故事(這裡從略)表明他是一個理想的孝子和理想的賢兄,又有一串故事(例如他在那裡耕種,那裡的農人便互相讓界;他在那裡打魚,那裡的漁人便互相讓屋;他在那裡造陶器,那裡的陶工便不造劣器)表明他是一個理想的領袖。
帝堯聞得他的聖明,便把他召到朝廷裡來,把兩個女兒同時嫁給他,試他治家的能力;并拿重要的職位去試他政治的能力。
他果然家庭雍睦任事稱職。
堯老了,便告退,把帝位推讓給他。
堯的時候有一場普遍于全“中國”的大水災。
禹父鲧,因治水無功,被處死刑,禹繼承了他父親的任務終于把水患平定。
禹治水的工作凡曆十三年,在這期間,曾三次走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并且聽到新産的兒子在呱呱地哭呢。
後來舜照堯的舊例,把帝位推讓給禹。
禹在死前,也照例選定了一位益做自己的繼承者。
但禹死後,百姓不擁戴益,而擁戴禹的兒子啟,于是啟踐登了帝位(一說益和啟争位,為啟所殺)。
舊例一破便不再回複了。
這便是堯舜“禅讓”的故事。
還有一位值得提到的傳說中重要人物,那是黃帝。
他所占故事中的時代雖在堯舜之先,他的創造卻似在堯舜之後。
照傳說的一種系譜(《史記·五帝本紀》),他是堯的高祖,舜的八世祖,禹的高祖(舜反比禹低三輩,這很奇怪),也是商周兩朝王室的遠祖,并且成了後來許多向化的外族的祖先。
黃帝和他左右的一班人物并且是許多文化成分的創造者,例如他發明舟、車、羅盤、陣法、占星術和許多政治的制度;他的妃嫘祖最初教人養蠶織絲;他的諸臣分别發明文字、算術、曆法、甲子和種種樂器。
總之,他不獨是中國人的共祖,并且是中國文化的源頭。
他的功用是把中國古代史大大地簡單化了。
周朝的興起 現在讓我們離開想象,回到事實。
當商朝最末的一百年間,在渭水的流域,興起了一個強國,号為周。
周字的古文像田中有種植之形,表示這國族是以農業見長。
周王室的始祖後稷(姬姓),乃是一個著名的農師(傳說與禹同時),死後被周人奉為農神的。
後稷的子孫輾轉遷徙于泾渭一帶;至古公亶父(後來追稱太王),原居于豳(今陝西邠縣[3]附近),因受不了鬼方侵迫,率衆遷居岐山(在今陝西岐山縣境)之下。
這一帶地方蓋特别肥沃,所以後來周人歌詠它道: 周原,堇荼如饴。
以一個擅長農業的民族,經過移民的選擇,來到肥沃土地,而且飽經憂患,勤奮圖存,故不數十年間,便蔚為一個富強之國。
到了古公子季曆(後來追稱王季)在位時,竟大敗鬼方,俘其酋長二十人了。
古公在豳,還住地穴,其時周人的文化可想而知。
遷岐之後,他們開始有宮室、宗廟和城郭了。
季曆及其子昌(後來追稱文王)皆與商朝聯婚,這促進了周人對商文化的接受,也即促進了周人的開化。
至少自古公以下,周為商朝的諸侯之一,故蔔辭中有“令周侯”的記錄。
舊載季曆及昌皆受商命為“西伯”,即西方諸侯之長,當是可信。
但蔔辭中屢有“寇周”的記載,可見商與周的關系并不常是和諧的。
舊載古公即有“翦商”的企圖。
蓋周自強盛以來,即以東向發展為一貫之國策。
古公和季曆的雄圖的表現,于史無考,但西伯昌的遠略尚可窺見一斑。
他在逝世前九年,自稱接受了天命,改元紀年。
此後六年之間,他至少滅掉了四個商朝的諸侯國: 一、密今甘肅靈台縣西, 二、黎今山西黎城縣東北, 三、邘今河南懷慶[4]西北, 四、崇今河南嵩縣附近。
此外商諸侯不待征伐而歸附他的當不少。
又舊載西伯昌曾受商王纣命,管領江、漢、汝旁的諸侯,大約他的勢力已及于這一帶。
後來周人說他“三分天下有其二”,若以商朝的勢力範圍為天下,恐怕竟去事實不遠了。
滅崇之後,西伯昌作新都于豐邑(在今長安縣境),自岐下東遷居之。
他東進的意向是夠彰明的了。
文王死後第四年的春初,他的嗣子武王發率領了若幹諸侯及若幹西北西南土族的選鋒(中有庸、蜀、羌、髳、微、纟盧、彭、濮等族類,其名字不盡見于以前和以後的曆史),大舉伐商;他的誓師詞至今猶存,即《尚書》裡的《牧誓》。
憑一場勝仗,武王便把商朝滅掉。
戰場是牧野,離商王纣的行都朝歌(今河南淇縣)不遠。
朝歌是他的離宮别館所在,是他娛悅晚景的勝地。
這時他至少已有六七十歲了。
在享盡了畋遊和酒色的快樂之後,他對第一次挫敗的反應是回宮自焚而死。
商兵潰散,武王等長驅入殷。
商朝所以亡得這樣快,照後來周人的解釋是文王、武王累世積德行仁,民心歸向,而商纣則荒淫殘暴,民心離叛;所謂“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這固然不能說沒有一些事實的影子,但事實決不如此簡單。
周人記載中無意洩露的關于商、周之際的消息,有兩點可注意。
一說“纣克東夷而隕其身”。
可見商人在牧野之戰以前,曾因征服東方的外族,而把國力大大損耗了;武王乃乘其疲敝而取勝的。
一說“昔周饑,克殷而年豐”。
可見牧野之戰,也是周人掠奪糧食、競争生存之戰。
武王是知道怎樣利用饑餓的力量的。
殷都的陷落和商朝的覆亡,隻是周人東向發展的初步成功。
商朝舊諸侯的土地并不因此便為周人所有,而且許多舊諸侯并不因此就承認武王為新的宗主。
此後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斷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國。
這些新國大抵是取舊有的諸侯而代之,也許有的是開辟本來未開辟的土地。
每一個這類新國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殖,便是周人勢力範圍的一次擴展。
但當初武王攻陷殷都之後,并沒有把殷都及殷王畿占據,卻把纣子武庚祿父封在這裡,統治商遺民,而派自己的兩個兄弟管叔和蔡叔去協助并監視他們。
這不是武王的仁慈寬大。
這一區域是民族意識特别深刻的“殷頑民”的植根地,而且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形之下,離周人的“本部”豐岐一帶很遠,顯然是周人所不易統治的。
故此武王樂得做一個人情。
但這卻種下後來一場大變的原因。
武王克殷後二年而死,嗣子成王年幼,王叔周公旦以開國功臣的資格攝政。
管、蔡二叔心懷不平,散布流言,說“周公将不利于孺子”。
并鼓動武庚祿父聯結舊諸侯國奄(今山東曲阜一帶)和淮水下遊的外族淮夷,背叛周室。
周公東征三年,才把這場大亂平定。
用兵的經過不得而詳,其為艱苦卓絕的事業,是可想象的。
于是周公以成王命,把殷舊都及畿輔之地封給文王的少子康叔,國号衛;把商丘一帶及一部分殷遺民封給纣的庶兄微子啟,以存殷祀,國号宋;把奄國舊地封給周公子伯禽,國号魯;又封功臣太公望(姜姓)的兒子于魯之北,國号齊(都今山東臨淄[5]);封功臣召公奭(周同姓)的兒子于齊之北,國号燕(都今北平[6]附近);都是取商朝舊有諸侯國而代之的。
周公東征之後,周人的勢力才達到他們的“遠東”。
就周人向外發展的步驟而論,周公的東征比武王的克殷還更重要。
這大事業不可沒有一些藝術的點綴。
舊傳《詩經·豳風》裡《東山》一篇就是周公東征歸後所作,茲錄其一章如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鹳鳴于垤,婦歎于室。
灑掃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
假如傳說不誤,這位多才多藝的軍事政治家,還是一個委婉的詩人呢! 先是武王克殷後,曾在豐邑以東不遠,另造新都曰鎬京(仍在長安縣[7]境),遷居之,是為宗周。
“遠東”戡定後,在周人的新版圖裡,豐鎬未免太偏處于西了。
為加強周人在東方的控制力,周公在洛陽的地方建築一個宏偉的東都,稱為成周。
成周既成,周公把一大部分“殷頑民”,遠遷到那裡。
從此周人在東方可以高枕無憂了。
卻不料他們未來的大患乃在西方!周公對被遷到成周的殷人的訓詞,至今還保存着,即《尚書》裡的《多士》。
武王、成王兩世,共封立了七十多個新國,其中與周同姓的有五十多國;但這七十餘國而外,在當時黃河下遊和大江以南,舊有國族之歸附新朝或為新朝威力所不屆的,大大小小,還不知凡幾。
在這區域内,周朝新建的和舊有的國,現在可考的有一百三十多。
茲于現在可考的周初新建國中,除上面已提到的宋、衛、魯、齊、燕外,擇其可以表示周人勢力的分布的十八國列表如下: [1]霍縣,今山西霍州市。
&mdash&mdash編者注 [2]寶雞縣,今陝西寶雞市。
&mdash&mdash編者注 [3]滕縣,今山東滕州市。
&mdash&mdash編者注 [4]城武縣,今山東成武縣。
&mdash&mdash編者注 [5]定陶縣,今山東荷澤市定陶區。
&mdash&mdash編者注 [6]汜水縣,今河南荥陽市汜水鎮。
&mdash&mdash編者注 本節叙述周人的東徙至周朝的創業,本自成一段落。
但為以下行文的方便起見,并将成王後康、昭、穆、共、懿、孝、夷、厲八世的若幹大事附記于此。
這時期的記載甚為缺略,連康、昭、共、懿、孝、夷六王在位的年數亦不可考(成王在位的年數亦然)。
因此厲王以前的一切史事皆不能正确地追數為距今若幹年。
成、康二世為周朝的全盛時代,内則諸侯輯睦,外則四夷畏懾。
穆王喜出外巡遊,其蹤迹所及,不可确考,但有許多神話附着于他。
夷王時周室始衰,諸侯多不來朝,且互相攻伐。
厲王即位于公元前878年。
他因為積久的暴虐,于即位第三十七年,為人民所廢逐,居外十四年而死。
在這期間,王位虛懸,由兩位大臣共掌朝政,史家稱之為共和時代。
厲王死後,其子繼位,是為宣王。
周代的封建社會(節選) 封建帝國的組織 武王所肇創、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國”,維持了約莫七百年(公元前11世紀初至前5世紀末)。
這期間的社會概況便是本章所要描寫的。
自然在這期間,并非沒有社會變遷,而各地域的情形也不一緻。
這縱橫兩方面的變異,雖然現在可能知道的很少,下文也将連帶叙及。
這個時期是我國社會史中第一個有詳情可考的時期。
周代的社會組織可以說是中國社會史的基礎。
從這散漫的封建的帝國到漢以後統一的郡縣的帝國,從這階級判分、特權固定的社會到漢以後政治上和法律上比較平等的社會,這其間的曆程,是我國社會史的中心問題之一。
上面所提到“封建”一詞常被濫用。
嚴格地說,封建的社會的要素是這樣:在一個王室的屬下,有寶塔式的幾級封君;每一個封君,雖然對于上級稱臣,事實上是一個區域的世襲的統治者而兼地主;在這社會裡,凡統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統治者,同時各級統治者屬下的一切農民非農奴即佃客,他們不能私有或轉賣所耕的土地。
照這樣說,周代的社會無疑的是封建社會。
而且在中國史裡隻有周代的社會可以說是封建的社會。
名義上這整個的帝國是“王土”,整個帝國裡的人都是“王臣”,但事實上周王所直接統屬的隻是王畿之地。
王畿是以鎬京和洛邑為兩個焦點,其範圍現在不能确考,但可知其北不過黃河,南不到漢水流域,東不到淮水流域,西則鎬京已接近邊陲。
王畿之地,在周人的估計中,是約莫一千裡左右見方。
王畿之外,周室先後至少封立了一百三十個以上(确數不可考)的諸侯國,諸侯對王室的義務不過按期納貢朝觐,出兵助王征伐,及救濟畿内的災患而已。
諸侯國的内政幾乎完全自主。
而王室開國初年的武威過去以後,諸侯對王室的義務也成了具文,盡不盡聽憑諸侯的喜歡罷了。
另一方面,周王在畿内,諸侯在國内,各把大部分的土地,分給許多小封君。
每一小封君是其封區内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世襲主人,人民對他納租稅,服力役和兵役,聽憑他生殺予奪,不過他每年對諸侯或王室有納貢的義務。
周朝的諸侯國,就其起源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開國之初,王室把新征服或取得的土地,分給宗親姻戚或功臣而建立的。
前章所表列的國家皆屬此類。
第二類是開國許久之後,王室劃分畿内的土地賜給子弟或功臣而建立,例如鄭、秦。
鄭始祖為周厲王少子友,宣王時始封,在今陝西華縣[8]。
幽王之亂,鄭友寄家于郐及東虢,因而占奪其地,别建新國(在今河南中部黃河以南新鄭一帶)。
第三類是拿商朝原有的土地封給商朝後裔的,屬于此類的隻有宋。
第四類是商代原有的諸侯國或獨立國,歸附于周朝的,例如陳、杞等。
舊說周朝諸侯,爵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
此說曾有人懷疑。
但現存東周的魯國史記裡确有這五等的分别。
其中所稱及的諸侯公爵的隻有宋,男爵的隻有許(今河南許昌);屬于第一類的多數為侯,亦有為伯的;屬于第二類的秦、鄭皆為伯;屬于第四類的大抵為子。
王畿内的小封君殆全是王族。
列國的小封君原初殆亦全是“公族”(國君的同族);但至遲在前7世紀初這種清一色的局面已打破。
齊桓公(前651&mdash前643)[9]有名的賢臣管仲和景公(前547&mdash前490)有名的賢臣晏嬰都有封地,卻非公族,晏嬰并且據說是個東夷。
晉國自從獻公(前676&mdash前651)把公族幾乎誅逐淨盡,後來的貴族多屬異姓,或來自别國。
秦國自從它的政制有可稽考,自從穆公(前659&mdash前621)[10]的時代,已大用“客卿”,公族始終在秦國沒有擡過頭。
但魯、鄭和宋國,似乎終春秋之世不曾有過(至少稀有)非公族的小封君。
這個差異是進取和保守的差異的背景,也是強弱的差異的背景。
畿内小封君的情形,我們所知甚少,姑置不談。
列國的小封君統稱為大夫。
列國的大夫多數是在國君的朝廷裡任職的,其輔助國君掌理一般國政的叫作卿。
卿有上下或正副之别。
大國的卿至多不過六位。
大夫亦有上下的等級,但其數目沒有限制。
大夫的地位是世襲
所謂盛就是君主英武,諸侯歸服;所謂衰就是君主昏暗,或王室内亂,而諸侯叛離。
前期第一度的盛衰牽涉到湯孫太甲(商朝第四王)和湯的開國功臣伊尹的關系。
這有二說:一說太甲無道,“颠覆湯之典型”,伊尹把他放逐于桐,過了三年,伊尹見他悔過修德,又迎他複位。
一說伊尹于商王仲壬死後,把法當嗣位的太甲放逐于桐,而自即王位;其後七年,太甲自桐潛出,殺伊尹。
肇始商朝後期的盤庚是一中興之主。
在他以後,唯他的侄子武丁曾一度中興。
武丁以降,商朝一直衰下去。
繼位的君主皆生長安逸,“不知稼穑之艱難,惟耽樂之從”(這是周朝開國元勳周公追數前朝衰亡的原因的話)。
他們以畋遊荒宴代替了國政的煩勞。
在商朝末年,一種叔世的頹廢和放縱彌漫了整個商人社會。
狂飲濫醉的風氣普遍于君主、貴族和庶民。
這是他們亡國的主因。
在叙述商朝滅亡的經過之前,讓我們回溯商朝所繼承的曆史線索。
商朝所替換的朝代是夏。
關于夏朝,我們所知,遠更模糊。
例如夏朝已有沒有文字?有沒有銅器?其農業發展到什麼程度?其政治組織與商的異同如何?這些問題都無法回答。
在後人關于夏朝的一切傳說和追記中,我們所能抽出比較可信的事實,大要如下。
夏朝曆年約莫四百,其君位是父死子繼而不是兄終弟及。
其國都的遷徙比商朝更為頻數。
最初的君主禹曆都陽城、晉陽、安邑,皆不出今山西的西南角(陽城在翼城西,晉陽在臨汾西,安邑在平陸東北)。
禹子啟始渡河而南,居今新鄭、密縣間。
以後除啟孫後相因外患失國遠竄外,夏主的遷徙,不出今河南的黃河以南,汝、颍以北。
當夏朝為成湯所滅時,都于斟,即今鞏縣[1]西南。
夏朝最大的事件是與外族有窮氏的鬥争。
有窮氏以(今河南滑縣東)為根據地,當啟子太康時,攻占了夏都(時在斟),以後統治了夏境至少有六七十年。
太康逃居于外,有窮氏以次立其弟仲康及仲康子後相為傀儡。
後相繼被竄逐追殺。
後來後相的遺腹子少康收聚夏朝的殘餘勢力,乘有窮氏的衰弱,把他滅掉,恢複舊物。
有窮氏是在夏境的東北,後來滅夏的成湯則來自東南,其先世亦發祥于東北。
夏朝的外患蓋常在東方。
成湯的先世累代為部族長。
他的先十四代祖契與禹同時,以蕃(今河北平山附近)為根據地。
契子昭明遷于砥石(今河北砥水流域),繼遷于商(今河南商丘),“天邑商”及商朝之得名由此。
昭明子相土是一雄才大略的君長,曾大啟疆宇,以相(在今安陽西十五裡)為東都。
可惜他的功業的記錄隻剩下他的後裔的兩句頌詩: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此時的海外說不定就是遼東或朝鮮。
後來商朝亡後,王弟箕子能逃入朝鮮而曆世君臨其地,莫不是因為商人原先在那裡有些根據?相土以後兩三百年間,商人的事迹無考,也許這是他們的中衰時代(傳說相土發明以馬駕車,又他的後裔王亥&mdash&mdash也是成湯的先世&mdash&mdash發明以牛駕車)。
到了成湯才複把商人帶領到曆史上,他從商北遷于亳,繼滅了北方的若幹鄰族,然後向夏進攻,夏主桀兵敗,被他放逐于南巢(在今安徽巢縣[2]東北五裡)而死,夏朝于此終結。
我們若從夏朝再往上溯,則見曆史的線索迷失于離奇的神話和理想化的傳說中不可析辨了。
凡此種種,本書自宜從略。
但其中有一部分和後來曆史的外表,頗有關系,應當附帶叙及。
據說禹所繼承的君主是舜,國号虞;舜所繼承的是堯,國号唐。
當堯舜之世,天下為公,而不是一家一姓所得私有的。
堯怎樣獲得帝位,傳說沒有照顧到。
舜本是曆山(在今山東)的農夫,有一串故事(這裡從略)表明他是一個理想的孝子和理想的賢兄,又有一串故事(例如他在那裡耕種,那裡的農人便互相讓界;他在那裡打魚,那裡的漁人便互相讓屋;他在那裡造陶器,那裡的陶工便不造劣器)表明他是一個理想的領袖。
帝堯聞得他的聖明,便把他召到朝廷裡來,把兩個女兒同時嫁給他,試他治家的能力;并拿重要的職位去試他政治的能力。
他果然家庭雍睦任事稱職。
堯老了,便告退,把帝位推讓給他。
堯的時候有一場普遍于全“中國”的大水災。
禹父鲧,因治水無功,被處死刑,禹繼承了他父親的任務終于把水患平定。
禹治水的工作凡曆十三年,在這期間,曾三次走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并且聽到新産的兒子在呱呱地哭呢。
後來舜照堯的舊例,把帝位推讓給禹。
禹在死前,也照例選定了一位益做自己的繼承者。
但禹死後,百姓不擁戴益,而擁戴禹的兒子啟,于是啟踐登了帝位(一說益和啟争位,為啟所殺)。
舊例一破便不再回複了。
這便是堯舜“禅讓”的故事。
還有一位值得提到的傳說中重要人物,那是黃帝。
他所占故事中的時代雖在堯舜之先,他的創造卻似在堯舜之後。
照傳說的一種系譜(《史記·五帝本紀》),他是堯的高祖,舜的八世祖,禹的高祖(舜反比禹低三輩,這很奇怪),也是商周兩朝王室的遠祖,并且成了後來許多向化的外族的祖先。
黃帝和他左右的一班人物并且是許多文化成分的創造者,例如他發明舟、車、羅盤、陣法、占星術和許多政治的制度;他的妃嫘祖最初教人養蠶織絲;他的諸臣分别發明文字、算術、曆法、甲子和種種樂器。
總之,他不獨是中國人的共祖,并且是中國文化的源頭。
他的功用是把中國古代史大大地簡單化了。
周朝的興起 現在讓我們離開想象,回到事實。
當商朝最末的一百年間,在渭水的流域,興起了一個強國,号為周。
周字的古文像田中有種植之形,表示這國族是以農業見長。
周王室的始祖後稷(姬姓),乃是一個著名的農師(傳說與禹同時),死後被周人奉為農神的。
後稷的子孫輾轉遷徙于泾渭一帶;至古公亶父(後來追稱太王),原居于豳(今陝西邠縣[3]附近),因受不了鬼方侵迫,率衆遷居岐山(在今陝西岐山縣境)之下。
這一帶地方蓋特别肥沃,所以後來周人歌詠它道: 周原,堇荼如饴。
以一個擅長農業的民族,經過移民的選擇,來到肥沃土地,而且飽經憂患,勤奮圖存,故不數十年間,便蔚為一個富強之國。
到了古公子季曆(後來追稱王季)在位時,竟大敗鬼方,俘其酋長二十人了。
古公在豳,還住地穴,其時周人的文化可想而知。
遷岐之後,他們開始有宮室、宗廟和城郭了。
季曆及其子昌(後來追稱文王)皆與商朝聯婚,這促進了周人對商文化的接受,也即促進了周人的開化。
至少自古公以下,周為商朝的諸侯之一,故蔔辭中有“令周侯”的記錄。
舊載季曆及昌皆受商命為“西伯”,即西方諸侯之長,當是可信。
但蔔辭中屢有“寇周”的記載,可見商與周的關系并不常是和諧的。
舊載古公即有“翦商”的企圖。
蓋周自強盛以來,即以東向發展為一貫之國策。
古公和季曆的雄圖的表現,于史無考,但西伯昌的遠略尚可窺見一斑。
他在逝世前九年,自稱接受了天命,改元紀年。
此後六年之間,他至少滅掉了四個商朝的諸侯國: 一、密今甘肅靈台縣西, 二、黎今山西黎城縣東北, 三、邘今河南懷慶[4]西北, 四、崇今河南嵩縣附近。
此外商諸侯不待征伐而歸附他的當不少。
又舊載西伯昌曾受商王纣命,管領江、漢、汝旁的諸侯,大約他的勢力已及于這一帶。
後來周人說他“三分天下有其二”,若以商朝的勢力範圍為天下,恐怕竟去事實不遠了。
滅崇之後,西伯昌作新都于豐邑(在今長安縣境),自岐下東遷居之。
他東進的意向是夠彰明的了。
文王死後第四年的春初,他的嗣子武王發率領了若幹諸侯及若幹西北西南土族的選鋒(中有庸、蜀、羌、髳、微、纟盧、彭、濮等族類,其名字不盡見于以前和以後的曆史),大舉伐商;他的誓師詞至今猶存,即《尚書》裡的《牧誓》。
憑一場勝仗,武王便把商朝滅掉。
戰場是牧野,離商王纣的行都朝歌(今河南淇縣)不遠。
朝歌是他的離宮别館所在,是他娛悅晚景的勝地。
這時他至少已有六七十歲了。
在享盡了畋遊和酒色的快樂之後,他對第一次挫敗的反應是回宮自焚而死。
商兵潰散,武王等長驅入殷。
商朝所以亡得這樣快,照後來周人的解釋是文王、武王累世積德行仁,民心歸向,而商纣則荒淫殘暴,民心離叛;所謂“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這固然不能說沒有一些事實的影子,但事實決不如此簡單。
周人記載中無意洩露的關于商、周之際的消息,有兩點可注意。
一說“纣克東夷而隕其身”。
可見商人在牧野之戰以前,曾因征服東方的外族,而把國力大大損耗了;武王乃乘其疲敝而取勝的。
一說“昔周饑,克殷而年豐”。
可見牧野之戰,也是周人掠奪糧食、競争生存之戰。
武王是知道怎樣利用饑餓的力量的。
殷都的陷落和商朝的覆亡,隻是周人東向發展的初步成功。
商朝舊諸侯的土地并不因此便為周人所有,而且許多舊諸侯并不因此就承認武王為新的宗主。
此後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斷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國。
這些新國大抵是取舊有的諸侯而代之,也許有的是開辟本來未開辟的土地。
每一個這類新國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殖,便是周人勢力範圍的一次擴展。
但當初武王攻陷殷都之後,并沒有把殷都及殷王畿占據,卻把纣子武庚祿父封在這裡,統治商遺民,而派自己的兩個兄弟管叔和蔡叔去協助并監視他們。
這不是武王的仁慈寬大。
這一區域是民族意識特别深刻的“殷頑民”的植根地,而且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形之下,離周人的“本部”豐岐一帶很遠,顯然是周人所不易統治的。
故此武王樂得做一個人情。
但這卻種下後來一場大變的原因。
武王克殷後二年而死,嗣子成王年幼,王叔周公旦以開國功臣的資格攝政。
管、蔡二叔心懷不平,散布流言,說“周公将不利于孺子”。
并鼓動武庚祿父聯結舊諸侯國奄(今山東曲阜一帶)和淮水下遊的外族淮夷,背叛周室。
周公東征三年,才把這場大亂平定。
用兵的經過不得而詳,其為艱苦卓絕的事業,是可想象的。
于是周公以成王命,把殷舊都及畿輔之地封給文王的少子康叔,國号衛;把商丘一帶及一部分殷遺民封給纣的庶兄微子啟,以存殷祀,國号宋;把奄國舊地封給周公子伯禽,國号魯;又封功臣太公望(姜姓)的兒子于魯之北,國号齊(都今山東臨淄[5]);封功臣召公奭(周同姓)的兒子于齊之北,國号燕(都今北平[6]附近);都是取商朝舊有諸侯國而代之的。
周公東征之後,周人的勢力才達到他們的“遠東”。
就周人向外發展的步驟而論,周公的東征比武王的克殷還更重要。
這大事業不可沒有一些藝術的點綴。
舊傳《詩經·豳風》裡《東山》一篇就是周公東征歸後所作,茲錄其一章如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鹳鳴于垤,婦歎于室。
灑掃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
假如傳說不誤,這位多才多藝的軍事政治家,還是一個委婉的詩人呢! 先是武王克殷後,曾在豐邑以東不遠,另造新都曰鎬京(仍在長安縣[7]境),遷居之,是為宗周。
“遠東”戡定後,在周人的新版圖裡,豐鎬未免太偏處于西了。
為加強周人在東方的控制力,周公在洛陽的地方建築一個宏偉的東都,稱為成周。
成周既成,周公把一大部分“殷頑民”,遠遷到那裡。
從此周人在東方可以高枕無憂了。
卻不料他們未來的大患乃在西方!周公對被遷到成周的殷人的訓詞,至今還保存着,即《尚書》裡的《多士》。
武王、成王兩世,共封立了七十多個新國,其中與周同姓的有五十多國;但這七十餘國而外,在當時黃河下遊和大江以南,舊有國族之歸附新朝或為新朝威力所不屆的,大大小小,還不知凡幾。
在這區域内,周朝新建的和舊有的國,現在可考的有一百三十多。
茲于現在可考的周初新建國中,除上面已提到的宋、衛、魯、齊、燕外,擇其可以表示周人勢力的分布的十八國列表如下: [1]霍縣,今山西霍州市。
&mdash&mdash編者注 [2]寶雞縣,今陝西寶雞市。
&mdash&mdash編者注 [3]滕縣,今山東滕州市。
&mdash&mdash編者注 [4]城武縣,今山東成武縣。
&mdash&mdash編者注 [5]定陶縣,今山東荷澤市定陶區。
&mdash&mdash編者注 [6]汜水縣,今河南荥陽市汜水鎮。
&mdash&mdash編者注 本節叙述周人的東徙至周朝的創業,本自成一段落。
但為以下行文的方便起見,并将成王後康、昭、穆、共、懿、孝、夷、厲八世的若幹大事附記于此。
這時期的記載甚為缺略,連康、昭、共、懿、孝、夷六王在位的年數亦不可考(成王在位的年數亦然)。
因此厲王以前的一切史事皆不能正确地追數為距今若幹年。
成、康二世為周朝的全盛時代,内則諸侯輯睦,外則四夷畏懾。
穆王喜出外巡遊,其蹤迹所及,不可确考,但有許多神話附着于他。
夷王時周室始衰,諸侯多不來朝,且互相攻伐。
厲王即位于公元前878年。
他因為積久的暴虐,于即位第三十七年,為人民所廢逐,居外十四年而死。
在這期間,王位虛懸,由兩位大臣共掌朝政,史家稱之為共和時代。
厲王死後,其子繼位,是為宣王。
周代的封建社會(節選) 封建帝國的組織 武王所肇創、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國”,維持了約莫七百年(公元前11世紀初至前5世紀末)。
這期間的社會概況便是本章所要描寫的。
自然在這期間,并非沒有社會變遷,而各地域的情形也不一緻。
這縱橫兩方面的變異,雖然現在可能知道的很少,下文也将連帶叙及。
這個時期是我國社會史中第一個有詳情可考的時期。
周代的社會組織可以說是中國社會史的基礎。
從這散漫的封建的帝國到漢以後統一的郡縣的帝國,從這階級判分、特權固定的社會到漢以後政治上和法律上比較平等的社會,這其間的曆程,是我國社會史的中心問題之一。
上面所提到“封建”一詞常被濫用。
嚴格地說,封建的社會的要素是這樣:在一個王室的屬下,有寶塔式的幾級封君;每一個封君,雖然對于上級稱臣,事實上是一個區域的世襲的統治者而兼地主;在這社會裡,凡統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統治者,同時各級統治者屬下的一切農民非農奴即佃客,他們不能私有或轉賣所耕的土地。
照這樣說,周代的社會無疑的是封建社會。
而且在中國史裡隻有周代的社會可以說是封建的社會。
名義上這整個的帝國是“王土”,整個帝國裡的人都是“王臣”,但事實上周王所直接統屬的隻是王畿之地。
王畿是以鎬京和洛邑為兩個焦點,其範圍現在不能确考,但可知其北不過黃河,南不到漢水流域,東不到淮水流域,西則鎬京已接近邊陲。
王畿之地,在周人的估計中,是約莫一千裡左右見方。
王畿之外,周室先後至少封立了一百三十個以上(确數不可考)的諸侯國,諸侯對王室的義務不過按期納貢朝觐,出兵助王征伐,及救濟畿内的災患而已。
諸侯國的内政幾乎完全自主。
而王室開國初年的武威過去以後,諸侯對王室的義務也成了具文,盡不盡聽憑諸侯的喜歡罷了。
另一方面,周王在畿内,諸侯在國内,各把大部分的土地,分給許多小封君。
每一小封君是其封區内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世襲主人,人民對他納租稅,服力役和兵役,聽憑他生殺予奪,不過他每年對諸侯或王室有納貢的義務。
周朝的諸侯國,就其起源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開國之初,王室把新征服或取得的土地,分給宗親姻戚或功臣而建立的。
前章所表列的國家皆屬此類。
第二類是開國許久之後,王室劃分畿内的土地賜給子弟或功臣而建立,例如鄭、秦。
鄭始祖為周厲王少子友,宣王時始封,在今陝西華縣[8]。
幽王之亂,鄭友寄家于郐及東虢,因而占奪其地,别建新國(在今河南中部黃河以南新鄭一帶)。
第三類是拿商朝原有的土地封給商朝後裔的,屬于此類的隻有宋。
第四類是商代原有的諸侯國或獨立國,歸附于周朝的,例如陳、杞等。
舊說周朝諸侯,爵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
此說曾有人懷疑。
但現存東周的魯國史記裡确有這五等的分别。
其中所稱及的諸侯公爵的隻有宋,男爵的隻有許(今河南許昌);屬于第一類的多數為侯,亦有為伯的;屬于第二類的秦、鄭皆為伯;屬于第四類的大抵為子。
王畿内的小封君殆全是王族。
列國的小封君原初殆亦全是“公族”(國君的同族);但至遲在前7世紀初這種清一色的局面已打破。
齊桓公(前651&mdash前643)[9]有名的賢臣管仲和景公(前547&mdash前490)有名的賢臣晏嬰都有封地,卻非公族,晏嬰并且據說是個東夷。
晉國自從獻公(前676&mdash前651)把公族幾乎誅逐淨盡,後來的貴族多屬異姓,或來自别國。
秦國自從它的政制有可稽考,自從穆公(前659&mdash前621)[10]的時代,已大用“客卿”,公族始終在秦國沒有擡過頭。
但魯、鄭和宋國,似乎終春秋之世不曾有過(至少稀有)非公族的小封君。
這個差異是進取和保守的差異的背景,也是強弱的差異的背景。
畿内小封君的情形,我們所知甚少,姑置不談。
列國的小封君統稱為大夫。
列國的大夫多數是在國君的朝廷裡任職的,其輔助國君掌理一般國政的叫作卿。
卿有上下或正副之别。
大國的卿至多不過六位。
大夫亦有上下的等級,但其數目沒有限制。
大夫的地位是世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