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孝宗皇帝 上
關燈
小
中
大
紹興三十二年
八月己巳,史浩叅知政事自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修玉牒、兼侍讀,遷左中大夫除
浩,字直翁,慶元鄞縣人。
浩由太學博士改秩自此,六年以至相位,近世未有也。
紹興三十年二月,孝宗自普安郡王立為皇子,封建王,以史浩為直講,王十朋為小學教授。
三十二年六月,立為皇太子,以宗正少卿張闡為右諭徳,起居郎史浩為左庶子。
六月丙子,即帝位,髙宗稱太上皇帝,應軍國事並聽嗣君處分。
帝既即位,以史浩為中書舍人兼侍讀,尋遷翰林學士、知制誥,是月遂除叅知政事。
九月戊辰,兼權知樞密院事。
十一月辛酉,免兼,從所請也。
十二月乙醜,常朝,史浩論樞密院合使宰相兼使事,因引富弼對仁宗皇帝故事,上曰:「正合朕所見。
」陳康伯力辭,上曰:「此不易之論,毋多遜也。
」詔宰相今後依舊兼樞密使。
逆亮南牧,邊廷用兵,建王抗疏請為先驅,誓不與賊俱生。
公方以疾移告,聞之,亟徃問:「孰為大王計?悞矣!國歩方艱,父子豈可須臾離。
使唐肅宗能隨明皇幸蜀,安得有靈武事?」建王大悔,立俾公草奏,請扈蹕以供子職,辭意懇到,髙宗聞議出於公,歎曰:「真王府官也!」廟堂方議以建王督師,由是不果,遂從視師之行,而内禪之意決矣。
公明年正月遂拜相。
《行狀》 十月己巳,葉義問罷知樞密院事自左通議大夫,為資政殿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 義問自紹興三十年正月除同知樞密院事,七月除知樞密院事,三十二年七月兼權叅知政事,是月罷,執政踰二年。
上初即位,除義問左通議大夫,至是,殿中侍禦史張震、右正言周操,交章彈義問,義問乞解機政,故有是命。
張震再論義問以誤國得罪,貪黷見黜,願禠職罷祠,詔義問改端明殿學士,依舊提舉太平興國宮。
隆興元年三月,右諫議大夫劉度、禦史中丞辛次膺相繼論列,義問落職,依前提舉興國宮,饒州居住。
後復改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六年八月,卒,贈銀青光祿大夫。
戊子,張燾同知樞密院事自資政殿學士、左太中大夫、提舉太平興國宮除 燾奏:「當今??政,宜有所更革。
」上乃曰:「朕惟天下有??事,無??法。
今日之??在乎因仍習俗,若改而更張,宮商斯在。
張燾所奏,犁然有契予??。
」詔集侍從、?諫赴都堂,條具方今時務以聞。
十二月丁卯,宰相陳康伯兼樞密使宰相仍舊兼樞密使 制曰:「熈帝載而使宅百揆,時有頼於一賢,佐天子而鎮撫四方,事難分於二柄。
爰稽古訓,加賁宗臣,睠維文武之兼資,並用安危之注意,錫以渙命,颺於廟朝。
具官陳康伯渾厚而直剛,溫方而和裕,學足以探天人之??,識足以周事物之幾,正論不回,凜松栢後凋之操,至誠自守,抱蘋蘩明信之??。
蚤際遇於上皇,遂登崇於碩輔,望隆華夏,名著鼎彛,代馬飲江,首決親征之?,時龍禦漢,獨髙顯相之功。
朕惟兵律之尚煩,念邊防之未靖,欲圖妙筭,協濟多虞,考藝祖、仁宗之宏規,遵建炎、紹興之聖政,肆令東府,仍筦西樞,興言屬任之專,宜有疏榮之寵,是用申裒徽數,特表殊庸,方邑増腴,并實新畬之入,公圭胙國,進荒故裡之封,亶峻民瞻,允符僉穆。
於戱!宣王復文武之境,倚元老之壯猶,齊人歸鄆讙之田,資真儒之無敵。
顧有為者亦若是,矧時則勿有間之,其追繼於前修,以益光於永世。
」 隆興元年癸未 正月庚午,史浩右僕射自叅知政事,除左通奉大夫、守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 制曰:「朕欽奉聖謨,惕臨初政,人主之職論相,念圖任之惟艱,大臣以道事君,豈登庸之可後?眷予賢佐,久穆政塗,宜陞次輔之聨,誕播明廷之號。
具官史浩髙明而端亮,寛裕而直方,學窮聖道之?,損益可知於百世,識周天下之務,文武為憲於萬邦。
蚤由籲俊之公,夙有濟時之望,資爾耆徳,傅我潛藩,王求多聞舊服盤庚之學,帝賚予弼有若傅說之賢,茲嗣守於慶基,亟入叅於機務,以心膂之臣而任之勿貳,竭股肱之力而知無不為,一新萬化之原,寖格九功之叙,肆稽民譽,其遂相予,仍兼樞筦之司,大啟封侯之宇,崇階增峻,多戶申陪,惟眷倚之益隆,顧責成之彌重。
於戱!予欲循堯道而緻時雍之化,爾其廸百志之熈,予欲廣文聲而卒外攘之功,爾其賛五兵之運,同蕭何之心而安四海,守宋璟之文而佐中興。
時乃之休,副朕所望。
」 公既相,首言前宰相趙鼎、叅政李光之無罪,大將嶽飛之久寃,宜復其官爵,錄其子孫;凡坐廢者,次第昭雪。
悉從之。
袁孚罷右正言,公曰:「初政而遽去諫官,何耶?」孝宗曰:「妄言徳夀宮有私酤。
」公曰:「陛下事親可謂曲盡。
然宮中左右皆閹宦,有何知識?若非言路時以正論折其萌,則將有甚此者。
」上怒少霽,又奏:「諫官無故而罷,天下必以為疑。
若暴其罪惡,恐啟兩宮之閒,願少湏之,使其引去。
」尋除直秘閣、知溫州。
自是益無纎芥之隙。
同日,張浚樞密使自少傅、觀文殿大學士、充江淮東西路宣撫使、節制沿江軍馬、魏國公除 初,上自藩邸熟聞公徳望,臨朝之初,顧問大臣,咨嗟歎息,召公赴行在,賜公手書,曰:「朕初膺付託,以眇然一身,當萬幾之煩,夙夜祗懼,未知攸濟。
公為元老,被上皇禮遇之久,羣臣莫及,宜有嘉謀至計,輔朕初政。
方今邊陲未靖,備禦之道實難遙度,思一見公面議其當,使了然如在目中,繫公是望,公其疾驅,副朕至意。
」公奏曰:「臣敢不以前日恪事上皇之心事陛下,惟一其志,有殞無貳!」遂就道,未至國門,敦促再三,即引見,上見公,改容體貌曰:「久聞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
」命内侍賜公座,降問再四,公奏「人主以務學為先,人主之學本於一心,一心合天,何事不濟」雲雲,上悚然曰:「當不忘相公之言。
」公又奏:「今日便當如創業之初,宜每事以藝祖為法。
」公見上天錫英武,因力陳和議之非,勸上堅志以圖事,制除公少傅、江淮東西路宣撫使、節制沿江軍馬,進封魏國公。
浚辭少傅,詔勉從所請。
除少傅制曰:「周公三年而歸,大慰國人之望,吉甫萬邦為憲,是增盟府之勲。
眷予社稷之元臣,方茂邊陲之重寄,誕敭制綍,敷告廷紳。
具官張浚自明克誠,允文且武,事親之孝,實上通於神明,許國之忠,可兼貫於日月,蚤登庸於次輔,克左右於中興,一徳格天,四海奠枕,殊方震慴,聞姓字以膽寒,多士歸依,想儀容而心恱,即其効之若此,知夫中之所存。
乃因勤勞,旋請閑退,久徜徉於泉石,靡事浮沉,茲表裏於江淮,果煩經畧。
太上皇深惟眷注,予一人敢後褒崇?絺冕篆車,峻陞亞傅,綉裳黼衮,改胙大邦,增使節以寵元戎,總兵符而?諸將,尚仍書殿之貴,以壯轅門之權,進衍戶封,增陪井賦,以?經綸之藴,以終恢復之圖。
於戯!誦宣王任賢使能之詩,朕喜得將明之助,鑒光武略地屠城之戒,公宜以安集為先。
勉期戢於幹戈,佇歸安於槐鼎,伊惟耆哲,奚俟訓詞。
」此自特進、觀文殿大學士、判建康府、専一措置兩淮事務、兼節制淮東西路建康鎮江府江淮軍馬除,時紹興三十二年六月甲子 十一月,有?召宣撫判官陳俊卿及公子栻赴行在,公附奏曰:「今日之事,非大駕親臨建康,則決不能盡革宿??,一新令圖,鼓軍民之氣,動中原之心。
」上見俊卿等,問公動靜顔貌,曰:「朕倚魏公如長城,不容浮言揺奪。
」是年正月九日,制除公權樞密使、都督江淮東西路屯駐兵馬,依前少傅、魏國公,且命即日開府視事,應幹恩數,並依見任宰相條例施行。
除樞密使制曰:「矅神武以折遐衝,莫重本兵之任,儆師徒而討亂略,尤嚴督府之權。
自非文武之兼資,曷稱安危之劇寄,疇咨舊徳,屬我宗臣,其數廷綍之華,亶告垂紳之聽。
具官張浚器周而用逺,實大而聲閎,學造聖真,適堯舜文王之道,行髙世表,?曾騫孝已之名,蚤際遇於中興,?延登於次輔,言言忠烈,與日月以爭光,表表功名,安社稷以為恱。
肆予紹服,趣使來歸,表裏江淮,畀中權而獨運,汛掃宇宙,抱素志以弗渝,顧委任之雖專,念規拳之未?,是用峻登樞筦,肇正使名,考葛亮總戎之稱,用謝安督軍之號,載疇多賦,併衍新畬,益昭幕府之光,增重本朝之勢。
於戯!吉甫為憲,先元戎十乗以啟行,裴度視師,宜兩河諸侯之聽命。
惟位崇者報益厚,惟望峻者志彌堅,其茂對於孚休,終有辭於永世。
」 三月,詔公赴行在,既至,上從公言,乃命李顯忠出濠州,趍靈壁;邵宏淵出泗州,趍虹縣。
顯忠等大破虜將蒲察徒穆及偽知泗州周仁與蕭琦等,降之,中原震動,歸附日至,上手書曰:「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
」時虜名酋猛將,降執係道,精甲利兵,破亡不啻三倍。
是後不能復為靈壁虹縣之屯矣,公恐盛夏人疲,急召顯忠等還,而金副元帥紇石烈志寜率兵大至,既戰,我師小不利,軍心頗揺,顯忠遂夜引歸,公獨與子栻留盱眙,?將士悉歸憩而後還維揚,具奏待罪,上手書拊勞,公復奏,有?降特進,為江淮宣撫使。
時上對近臣,未嘗名公,獨曰魏公,每遣使來,必令視公飲食多寡,肥瘠何如,其眷禮如此。
五月癸酉,以少傅、樞宻使、都督江淮東西路建康鎮江府江隂軍江池屯駐軍馬、兼都督荊襄軍馬張浚,降授特進,依前樞密使、都督,以兵敗於宿州故也。
六月,輔臣進呈,降授特進、樞密使張浚,見措置江淮軍馬,理宜增重事權,詔可復都督江淮軍馬。
初,浚以符離之役降特進,上曰:「罷樞密使。
」宰臣陳康伯奏曰:「如此,卻是罷政。
」上曰:「可改都督府為宣撫司。
」至是,叅賛軍事陳俊卿奏:「降官示罸,古法也,亦其自請;改都督府為宣撫司,恐使人情觀望,號令不行。
」上曰:「此未可也。
」及殿中侍禦史周操論:「都督之名,實國家用人之權柄,豈得亦行遞減?」上曰:「此論甚當,可與復都督府。
」康伯奏:「已有指揮,召浚之子栻。
候到日,降指揮。
」上然之。
八月,浚復都督。
二月癸未,黃祖舜罷同知樞密院事資政殿學士知潭州 祖舜自紹興三十一年九月除同知樞密院事,是年二月罷,在樞府一年餘。
上初即位,除左通議大夫,七月壬戍,兼權叅知政事,是月,祖舜累引疾乞解機務,故有是除。
乾道元年正月,提舉太平興國宮,三月,卒,累左通奉大夫,贈銀青光祿大夫。
三月癸巳,張燾叅知政事自同知樞密院事,遷太中大夫除 辛次膺同知樞密院事自禦史中丞,遷左中大夫除 燾再辭新除叅知政事恩命,詔燾為資政殿大學士、提舉萬夀觀兼侍讀,燾奏乞還郷治疾,從之。
尋以資政殿大學士緻仕。
乾道三年九月,卒,贈宣奉大夫,諡曰忠定。
次膺,字起季,其先東萊人,山東亂,舉其家南渡。
五月,史浩罷右僕射除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 制曰:「宅百揆以奮庸,夙倚代天之業,以八命而作牧,有嚴分陜之權。
睠次輔之能賢,釋近司之重任,其孚大號,用諗羣工。
具官史浩心術通明,器資彊濟,植學造聖賢之奧,摛文搴河漢之華,由義居仁,自許古人之事業,垂聲邁烈,庻幾君子之風猷。
屬予纂序之初,積以潛藩之舊,甫經半載,躐寘中台,位雖峻而愈謙,事蓋多而益辦,方今内政粗修而國論未一,逺人不服而邊虞實深,俾圗莫適於攸居,救??方期於公道,嘉謀嘉猷,則入告繫左右之是資,朕心朕徳,惟乃知亦始終之弗替。
曾?纎芥,遽露封章,薦形懇欵之辭,蔑副挽留之意,俾歸相印,肆舉邦彛,畀邃職於殊恩,疏榮既腆,涖介藩於全越,席寵維新,以昭體貌之公,以篤股肱之眷,申褒蕃數,亶謂隆私。
於戯!三階平而風雨時,相慶君臣之遇,九裡潤而京師福,勿雲中外之殊。
徃祗忱言,永綏燕譽。
」 浩自是年正月拜右僕射,至五月罷,入相四月,以不與出師之議,力丐免,禦史王十朋亦有言也。
初,張浚屢奏欲取山東,公力争其不可。
繼而大將李顯忠、邵宏淵乞進兵,公又奏之,浚繼請入覲,乞即日降詔幸建康,孝宗以問公,公陳三說,孝宗感悟,浚言:「陛下當以馬上成功,豈可懐安以失事機?」公執不可,退,又以詰公,公曰:「帝王之兵,當出萬全,豈可嘗試而僥倖?今不審思,將貽後悔。
」又上疏力諫曰:「靖康之禍,臣子孰不痛心疾首?思欲蹀血虜廷,以雪大恥。
恭想宸??,寝膳不忘。
然邇安則可以服逺,若大臣未附,百姓不信,而遽為此舉,安保其必勝?浚老臣,慮宜及此,而溺於幕下新進之謀,眩於北人誑惑之語,是以有請耳!徳夀豈無報敵之心?時張、韓、劉、嶽各擁大兵,皆西北勇士,燕薊良馬,猶不能進。
今欲以顯忠之輕率,宏淵之寡謀而取全勝,可乎?惟當練士卒、偹器械、固邊圉、蓄財賦、寛民力,十年而後用之。
」浚又奏歸正人當優待之,公以為不可,浚、康伯俱曰:「彼以善心至,安可拒乎?」公又兩入奏,言甚切至,公又與浚言:「平時願執鞭而不可,得幸同事任,而數日議論不同,不惟為社稷生靈計,亦為相公計。
相公老成名望,一旦失利,豈不有損威重?」浚曰:「公言良是。
但浚老矣!」公曰:「相公若先立規模,使後人藉是有成,亦相公之功也,何必身自為之?」浚因内引,奏曰:「史浩意不可囘,恐失機?,乞出英斷。
」即時,省中忽得宏淵出兵知禀狀,始知不由三省,徑檄諸將,公語康伯曰:「吾屬俱兼右府,而出兵不得與聞,則焉用相哉?」由是求去不已,孝宗曰:「何苦如是?」公對曰:「道徳元老無如陳康伯,忠義慷慨無如張浚。
臣與之議論俱不合,諸将出兵而臣不知,近習積憾而臣不去,尚何待乎?」公又言:「康伯欲納歸正人,臣恐他日必有為陛下子孫之憂。
浚銳意用兵,若一失之後,恐陛下終不得復望中原。
臣即日去國,遂逺清光,然惓惓之忠,不容緘黙。
」言訖拜辭而退,遂以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公力辭,提舉臨安府洞霄宮以歸。
未及月而宿水失利,?士馬甚衆,軍資噐械不可計,人心沮?,上降詔罪己,而浚亦自劾去位矣。
初,浚措置萬弩營及他所建請,公應之如響,或問之,公曰:「事力未偹,故止其進兵。
若邊防捍禦,安可不從?」公既去,其所奏請,多不以時報,浚亦悔之。
《行狀》 乾道四年二月,輔臣進呈:「陳天麟知成都府,昨日得?别擇人。
」上曰:「朕思之難得其人,史浩卻有才,可以去。
」陳俊卿奏:「其人明了,極可用。
但其親老,恐未必樂逺去。
」上曰:「不得已,湏教去,蓋難得人。
數年不相見,亦未衰否?」俊卿奏:「史浩未滿六十,可惜久閑。
」上曰:「可令速來奏事。
陳天麟依舊知襄陽府。
」史浩遂以觀文殿大學士、左通奉大夫、提舉洞霄宮,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以親老辭,月餘,改知紹興府。
六年三月戊寅,授檢校少傅、保寜軍節度使,依前差遣,其恩數並依前宰相例施行,?洪夫人屬疾,思歸,力丐祠,不允,乃許謁告迎侍,未幾罹内艱。
乾道八年九月七日,服闋,除知福州,避魏王同鎮,改崇信軍節度使。
十一月二十五日,特授開府儀同三司,判福州,至淳熈元年秋,丐祠,提舉洞霄宮。
淳熈四年二月,史浩除少保、觀文殿大學士、充醴泉觀使兼侍讀,進封永國公。
浩見于内殿,奏謝新除,并陳衰
浩由太學博士改秩自此,六年以至相位,近世未有也。
紹興三十年二月,孝宗自普安郡王立為皇子,封建王,以史浩為直講,王十朋為小學教授。
三十二年六月,立為皇太子,以宗正少卿張闡為右諭徳,起居郎史浩為左庶子。
六月丙子,即帝位,髙宗稱太上皇帝,應軍國事並聽嗣君處分。
帝既即位,以史浩為中書舍人兼侍讀,尋遷翰林學士、知制誥,是月遂除叅知政事。
九月戊辰,兼權知樞密院事。
十一月辛酉,免兼,從所請也。
十二月乙醜,常朝,史浩論樞密院合使宰相兼使事,因引富弼對仁宗皇帝故事,上曰:「正合朕所見。
」陳康伯力辭,上曰:「此不易之論,毋多遜也。
」詔宰相今後依舊兼樞密使。
逆亮南牧,邊廷用兵,建王抗疏請為先驅,誓不與賊俱生。
公方以疾移告,聞之,亟徃問:「孰為大王計?悞矣!國歩方艱,父子豈可須臾離。
使唐肅宗能隨明皇幸蜀,安得有靈武事?」建王大悔,立俾公草奏,請扈蹕以供子職,辭意懇到,髙宗聞議出於公,歎曰:「真王府官也!」廟堂方議以建王督師,由是不果,遂從視師之行,而内禪之意決矣。
公明年正月遂拜相。
《行狀》 十月己巳,葉義問罷知樞密院事自左通議大夫,為資政殿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 義問自紹興三十年正月除同知樞密院事,七月除知樞密院事,三十二年七月兼權叅知政事,是月罷,執政踰二年。
上初即位,除義問左通議大夫,至是,殿中侍禦史張震、右正言周操,交章彈義問,義問乞解機政,故有是命。
張震再論義問以誤國得罪,貪黷見黜,願禠職罷祠,詔義問改端明殿學士,依舊提舉太平興國宮。
隆興元年三月,右諫議大夫劉度、禦史中丞辛次膺相繼論列,義問落職,依前提舉興國宮,饒州居住。
後復改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六年八月,卒,贈銀青光祿大夫。
戊子,張燾同知樞密院事自資政殿學士、左太中大夫、提舉太平興國宮除 燾奏:「當今??政,宜有所更革。
」上乃曰:「朕惟天下有??事,無??法。
今日之??在乎因仍習俗,若改而更張,宮商斯在。
張燾所奏,犁然有契予??。
」詔集侍從、?諫赴都堂,條具方今時務以聞。
十二月丁卯,宰相陳康伯兼樞密使宰相仍舊兼樞密使 制曰:「熈帝載而使宅百揆,時有頼於一賢,佐天子而鎮撫四方,事難分於二柄。
爰稽古訓,加賁宗臣,睠維文武之兼資,並用安危之注意,錫以渙命,颺於廟朝。
具官陳康伯渾厚而直剛,溫方而和裕,學足以探天人之??,識足以周事物之幾,正論不回,凜松栢後凋之操,至誠自守,抱蘋蘩明信之??。
蚤際遇於上皇,遂登崇於碩輔,望隆華夏,名著鼎彛,代馬飲江,首決親征之?,時龍禦漢,獨髙顯相之功。
朕惟兵律之尚煩,念邊防之未靖,欲圖妙筭,協濟多虞,考藝祖、仁宗之宏規,遵建炎、紹興之聖政,肆令東府,仍筦西樞,興言屬任之專,宜有疏榮之寵,是用申裒徽數,特表殊庸,方邑増腴,并實新畬之入,公圭胙國,進荒故裡之封,亶峻民瞻,允符僉穆。
於戱!宣王復文武之境,倚元老之壯猶,齊人歸鄆讙之田,資真儒之無敵。
顧有為者亦若是,矧時則勿有間之,其追繼於前修,以益光於永世。
」 隆興元年癸未 正月庚午,史浩右僕射自叅知政事,除左通奉大夫、守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 制曰:「朕欽奉聖謨,惕臨初政,人主之職論相,念圖任之惟艱,大臣以道事君,豈登庸之可後?眷予賢佐,久穆政塗,宜陞次輔之聨,誕播明廷之號。
具官史浩髙明而端亮,寛裕而直方,學窮聖道之?,損益可知於百世,識周天下之務,文武為憲於萬邦。
蚤由籲俊之公,夙有濟時之望,資爾耆徳,傅我潛藩,王求多聞舊服盤庚之學,帝賚予弼有若傅說之賢,茲嗣守於慶基,亟入叅於機務,以心膂之臣而任之勿貳,竭股肱之力而知無不為,一新萬化之原,寖格九功之叙,肆稽民譽,其遂相予,仍兼樞筦之司,大啟封侯之宇,崇階增峻,多戶申陪,惟眷倚之益隆,顧責成之彌重。
於戱!予欲循堯道而緻時雍之化,爾其廸百志之熈,予欲廣文聲而卒外攘之功,爾其賛五兵之運,同蕭何之心而安四海,守宋璟之文而佐中興。
時乃之休,副朕所望。
」 公既相,首言前宰相趙鼎、叅政李光之無罪,大將嶽飛之久寃,宜復其官爵,錄其子孫;凡坐廢者,次第昭雪。
悉從之。
袁孚罷右正言,公曰:「初政而遽去諫官,何耶?」孝宗曰:「妄言徳夀宮有私酤。
」公曰:「陛下事親可謂曲盡。
然宮中左右皆閹宦,有何知識?若非言路時以正論折其萌,則將有甚此者。
」上怒少霽,又奏:「諫官無故而罷,天下必以為疑。
若暴其罪惡,恐啟兩宮之閒,願少湏之,使其引去。
」尋除直秘閣、知溫州。
自是益無纎芥之隙。
同日,張浚樞密使自少傅、觀文殿大學士、充江淮東西路宣撫使、節制沿江軍馬、魏國公除 初,上自藩邸熟聞公徳望,臨朝之初,顧問大臣,咨嗟歎息,召公赴行在,賜公手書,曰:「朕初膺付託,以眇然一身,當萬幾之煩,夙夜祗懼,未知攸濟。
公為元老,被上皇禮遇之久,羣臣莫及,宜有嘉謀至計,輔朕初政。
方今邊陲未靖,備禦之道實難遙度,思一見公面議其當,使了然如在目中,繫公是望,公其疾驅,副朕至意。
」公奏曰:「臣敢不以前日恪事上皇之心事陛下,惟一其志,有殞無貳!」遂就道,未至國門,敦促再三,即引見,上見公,改容體貌曰:「久聞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
」命内侍賜公座,降問再四,公奏「人主以務學為先,人主之學本於一心,一心合天,何事不濟」雲雲,上悚然曰:「當不忘相公之言。
」公又奏:「今日便當如創業之初,宜每事以藝祖為法。
」公見上天錫英武,因力陳和議之非,勸上堅志以圖事,制除公少傅、江淮東西路宣撫使、節制沿江軍馬,進封魏國公。
浚辭少傅,詔勉從所請。
除少傅制曰:「周公三年而歸,大慰國人之望,吉甫萬邦為憲,是增盟府之勲。
眷予社稷之元臣,方茂邊陲之重寄,誕敭制綍,敷告廷紳。
具官張浚自明克誠,允文且武,事親之孝,實上通於神明,許國之忠,可兼貫於日月,蚤登庸於次輔,克左右於中興,一徳格天,四海奠枕,殊方震慴,聞姓字以膽寒,多士歸依,想儀容而心恱,即其効之若此,知夫中之所存。
乃因勤勞,旋請閑退,久徜徉於泉石,靡事浮沉,茲表裏於江淮,果煩經畧。
太上皇深惟眷注,予一人敢後褒崇?絺冕篆車,峻陞亞傅,綉裳黼衮,改胙大邦,增使節以寵元戎,總兵符而?諸將,尚仍書殿之貴,以壯轅門之權,進衍戶封,增陪井賦,以?經綸之藴,以終恢復之圖。
於戯!誦宣王任賢使能之詩,朕喜得將明之助,鑒光武略地屠城之戒,公宜以安集為先。
勉期戢於幹戈,佇歸安於槐鼎,伊惟耆哲,奚俟訓詞。
」此自特進、觀文殿大學士、判建康府、専一措置兩淮事務、兼節制淮東西路建康鎮江府江淮軍馬除,時紹興三十二年六月甲子 十一月,有?召宣撫判官陳俊卿及公子栻赴行在,公附奏曰:「今日之事,非大駕親臨建康,則決不能盡革宿??,一新令圖,鼓軍民之氣,動中原之心。
」上見俊卿等,問公動靜顔貌,曰:「朕倚魏公如長城,不容浮言揺奪。
」是年正月九日,制除公權樞密使、都督江淮東西路屯駐兵馬,依前少傅、魏國公,且命即日開府視事,應幹恩數,並依見任宰相條例施行。
除樞密使制曰:「矅神武以折遐衝,莫重本兵之任,儆師徒而討亂略,尤嚴督府之權。
自非文武之兼資,曷稱安危之劇寄,疇咨舊徳,屬我宗臣,其數廷綍之華,亶告垂紳之聽。
具官張浚器周而用逺,實大而聲閎,學造聖真,適堯舜文王之道,行髙世表,?曾騫孝已之名,蚤際遇於中興,?延登於次輔,言言忠烈,與日月以爭光,表表功名,安社稷以為恱。
肆予紹服,趣使來歸,表裏江淮,畀中權而獨運,汛掃宇宙,抱素志以弗渝,顧委任之雖專,念規拳之未?,是用峻登樞筦,肇正使名,考葛亮總戎之稱,用謝安督軍之號,載疇多賦,併衍新畬,益昭幕府之光,增重本朝之勢。
於戯!吉甫為憲,先元戎十乗以啟行,裴度視師,宜兩河諸侯之聽命。
惟位崇者報益厚,惟望峻者志彌堅,其茂對於孚休,終有辭於永世。
」 三月,詔公赴行在,既至,上從公言,乃命李顯忠出濠州,趍靈壁;邵宏淵出泗州,趍虹縣。
顯忠等大破虜將蒲察徒穆及偽知泗州周仁與蕭琦等,降之,中原震動,歸附日至,上手書曰:「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
」時虜名酋猛將,降執係道,精甲利兵,破亡不啻三倍。
是後不能復為靈壁虹縣之屯矣,公恐盛夏人疲,急召顯忠等還,而金副元帥紇石烈志寜率兵大至,既戰,我師小不利,軍心頗揺,顯忠遂夜引歸,公獨與子栻留盱眙,?將士悉歸憩而後還維揚,具奏待罪,上手書拊勞,公復奏,有?降特進,為江淮宣撫使。
時上對近臣,未嘗名公,獨曰魏公,每遣使來,必令視公飲食多寡,肥瘠何如,其眷禮如此。
五月癸酉,以少傅、樞宻使、都督江淮東西路建康鎮江府江隂軍江池屯駐軍馬、兼都督荊襄軍馬張浚,降授特進,依前樞密使、都督,以兵敗於宿州故也。
六月,輔臣進呈,降授特進、樞密使張浚,見措置江淮軍馬,理宜增重事權,詔可復都督江淮軍馬。
初,浚以符離之役降特進,上曰:「罷樞密使。
」宰臣陳康伯奏曰:「如此,卻是罷政。
」上曰:「可改都督府為宣撫司。
」至是,叅賛軍事陳俊卿奏:「降官示罸,古法也,亦其自請;改都督府為宣撫司,恐使人情觀望,號令不行。
」上曰:「此未可也。
」及殿中侍禦史周操論:「都督之名,實國家用人之權柄,豈得亦行遞減?」上曰:「此論甚當,可與復都督府。
」康伯奏:「已有指揮,召浚之子栻。
候到日,降指揮。
」上然之。
八月,浚復都督。
二月癸未,黃祖舜罷同知樞密院事資政殿學士知潭州 祖舜自紹興三十一年九月除同知樞密院事,是年二月罷,在樞府一年餘。
上初即位,除左通議大夫,七月壬戍,兼權叅知政事,是月,祖舜累引疾乞解機務,故有是除。
乾道元年正月,提舉太平興國宮,三月,卒,累左通奉大夫,贈銀青光祿大夫。
三月癸巳,張燾叅知政事自同知樞密院事,遷太中大夫除 辛次膺同知樞密院事自禦史中丞,遷左中大夫除 燾再辭新除叅知政事恩命,詔燾為資政殿大學士、提舉萬夀觀兼侍讀,燾奏乞還郷治疾,從之。
尋以資政殿大學士緻仕。
乾道三年九月,卒,贈宣奉大夫,諡曰忠定。
次膺,字起季,其先東萊人,山東亂,舉其家南渡。
五月,史浩罷右僕射除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 制曰:「宅百揆以奮庸,夙倚代天之業,以八命而作牧,有嚴分陜之權。
睠次輔之能賢,釋近司之重任,其孚大號,用諗羣工。
具官史浩心術通明,器資彊濟,植學造聖賢之奧,摛文搴河漢之華,由義居仁,自許古人之事業,垂聲邁烈,庻幾君子之風猷。
屬予纂序之初,積以潛藩之舊,甫經半載,躐寘中台,位雖峻而愈謙,事蓋多而益辦,方今内政粗修而國論未一,逺人不服而邊虞實深,俾圗莫適於攸居,救??方期於公道,嘉謀嘉猷,則入告繫左右之是資,朕心朕徳,惟乃知亦始終之弗替。
曾?纎芥,遽露封章,薦形懇欵之辭,蔑副挽留之意,俾歸相印,肆舉邦彛,畀邃職於殊恩,疏榮既腆,涖介藩於全越,席寵維新,以昭體貌之公,以篤股肱之眷,申褒蕃數,亶謂隆私。
於戯!三階平而風雨時,相慶君臣之遇,九裡潤而京師福,勿雲中外之殊。
徃祗忱言,永綏燕譽。
」 浩自是年正月拜右僕射,至五月罷,入相四月,以不與出師之議,力丐免,禦史王十朋亦有言也。
初,張浚屢奏欲取山東,公力争其不可。
繼而大將李顯忠、邵宏淵乞進兵,公又奏之,浚繼請入覲,乞即日降詔幸建康,孝宗以問公,公陳三說,孝宗感悟,浚言:「陛下當以馬上成功,豈可懐安以失事機?」公執不可,退,又以詰公,公曰:「帝王之兵,當出萬全,豈可嘗試而僥倖?今不審思,將貽後悔。
」又上疏力諫曰:「靖康之禍,臣子孰不痛心疾首?思欲蹀血虜廷,以雪大恥。
恭想宸??,寝膳不忘。
然邇安則可以服逺,若大臣未附,百姓不信,而遽為此舉,安保其必勝?浚老臣,慮宜及此,而溺於幕下新進之謀,眩於北人誑惑之語,是以有請耳!徳夀豈無報敵之心?時張、韓、劉、嶽各擁大兵,皆西北勇士,燕薊良馬,猶不能進。
今欲以顯忠之輕率,宏淵之寡謀而取全勝,可乎?惟當練士卒、偹器械、固邊圉、蓄財賦、寛民力,十年而後用之。
」浚又奏歸正人當優待之,公以為不可,浚、康伯俱曰:「彼以善心至,安可拒乎?」公又兩入奏,言甚切至,公又與浚言:「平時願執鞭而不可,得幸同事任,而數日議論不同,不惟為社稷生靈計,亦為相公計。
相公老成名望,一旦失利,豈不有損威重?」浚曰:「公言良是。
但浚老矣!」公曰:「相公若先立規模,使後人藉是有成,亦相公之功也,何必身自為之?」浚因内引,奏曰:「史浩意不可囘,恐失機?,乞出英斷。
」即時,省中忽得宏淵出兵知禀狀,始知不由三省,徑檄諸將,公語康伯曰:「吾屬俱兼右府,而出兵不得與聞,則焉用相哉?」由是求去不已,孝宗曰:「何苦如是?」公對曰:「道徳元老無如陳康伯,忠義慷慨無如張浚。
臣與之議論俱不合,諸将出兵而臣不知,近習積憾而臣不去,尚何待乎?」公又言:「康伯欲納歸正人,臣恐他日必有為陛下子孫之憂。
浚銳意用兵,若一失之後,恐陛下終不得復望中原。
臣即日去國,遂逺清光,然惓惓之忠,不容緘黙。
」言訖拜辭而退,遂以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公力辭,提舉臨安府洞霄宮以歸。
未及月而宿水失利,?士馬甚衆,軍資噐械不可計,人心沮?,上降詔罪己,而浚亦自劾去位矣。
初,浚措置萬弩營及他所建請,公應之如響,或問之,公曰:「事力未偹,故止其進兵。
若邊防捍禦,安可不從?」公既去,其所奏請,多不以時報,浚亦悔之。
《行狀》 乾道四年二月,輔臣進呈:「陳天麟知成都府,昨日得?别擇人。
」上曰:「朕思之難得其人,史浩卻有才,可以去。
」陳俊卿奏:「其人明了,極可用。
但其親老,恐未必樂逺去。
」上曰:「不得已,湏教去,蓋難得人。
數年不相見,亦未衰否?」俊卿奏:「史浩未滿六十,可惜久閑。
」上曰:「可令速來奏事。
陳天麟依舊知襄陽府。
」史浩遂以觀文殿大學士、左通奉大夫、提舉洞霄宮,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以親老辭,月餘,改知紹興府。
六年三月戊寅,授檢校少傅、保寜軍節度使,依前差遣,其恩數並依前宰相例施行,?洪夫人屬疾,思歸,力丐祠,不允,乃許謁告迎侍,未幾罹内艱。
乾道八年九月七日,服闋,除知福州,避魏王同鎮,改崇信軍節度使。
十一月二十五日,特授開府儀同三司,判福州,至淳熈元年秋,丐祠,提舉洞霄宮。
淳熈四年二月,史浩除少保、觀文殿大學士、充醴泉觀使兼侍讀,進封永國公。
浩見于内殿,奏謝新除,并陳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