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髙宗皇帝 上
關燈
小
中
大
「比屢有人言,便要行遣。
朕言人君用人,當以大度聽其所為,但責成功,俟無成,責之未晩。
」先是,浚以關陜失律,上章待罪,上謂宰執曰:「張浚放罪,詔須早降。
」因言浚用曲端、趙哲、張錫,見其過即重譴之,浚未有失焉,可罷也,李囘曰:「須得勝浚者方可易。
」上曰:「有才而能辦事,固不少。
若孜孜為國,無如浚。
亦有人言其過,朕皆不聽。
」範宗尹曰:「賴陛下保全之也」 張浚移軍閬州,令參議軍事劉子羽於關外調護諸軍,子羽頗得衆心,又總領趙開兼都漕,號善理財,不加賦於民而軍用足。
是月戊子,宰執奏浚令居閬為水運以給西軍,上曰:「朕料浚必能立功。
」秦檜言:「臣初見行朝,見論浚紛紛可駭,賴陛下保全,使得安跡,萬一有功,實陛下知人善任,使不惑浮言之效也。
」於是宰執退至省,未食,而浚和尚原?報已至,乃相與嘆仰聖明知人,善料敵如此,顧恐人臣不才,無以稱任使耳。
既而浚以功除定國節度使,職仍舊。
王之望《西事記》曰:「張浚至陜西也,易置諸路帥臣,權勢震赫,是時五路未破,士馬強盛,加以西蜀之富,而貸其賦五年,金銀糧帛之運,不絶於道,所在山積。
浚為人忠有餘而才不足,雖昧於知人,短於用兵,而清修篤謹,有志於天下,古人不能過也。
復果斷敢為,諸將亦莫敢傑驁。
曲端者,初為五路統制,拜威武將軍,屢與金人角,更勝疊負,西人以為能,然心常少浚,浚乃奪其兵,廢之,後端病死於獄,端而不死,一日得志,逞其廢辱之憾,一搖足,川陜非朝廷有也,然則雖殺之,可也。
然張浚之敗,賴呉玠獨全一軍,據和尚原以守,金人屢攻之不克,後大破敵軍,殺其将帥,敵若不敗,則今已無四川矣。
故陜西之敗,雖浚為之,然而金人不能取蜀者,亦其用玠之力矣。
」 紹興二年十二月甲辰,詔知樞密院張浚罷宣撫處置使,令赴行在,令學士院降詔,時張浚自興元復囘閬州,上曰:「張浚孜孜為國,人多譽之。
朕聞蜀中人情不喜,蓋緣軍興累年,賦調征役,不無騷動,緩急浚恐失助,宜差人副其事。
」呂頤浩曰:「當如聖諭。
」九月,以顯謨閣學士、利?路安撫使王似為端明殿學士、川陜宣撫處置副使,令與張浚相見,同治事。
既而浚聞似來,即求去,且論呉玠、劉子羽皆有功於蜀,不應一旦以似加其上。
浚雖乞去,然於邊備未嘗忘也。
十二月,以徽猷閣直學士、知?州盧法原為川陜宣撫處置副使,令赴司與王似同治事,詔知樞密院事浚罷宣撫處置使,令赴行在。
尋詔浚有大功,乆勞於外,令學士院降詔。
癸醜,朱勝非罷相觀文殿大學士、知洪州 制曰:「入則秉鈞衡之寄,明主所以圖任於賢才,出則宣屛翰之勞,大臣所以翼衞於王室。
備終始之顧遇,極内外之寵榮,睠言碩輔之英,獨幹鼎司之重,驟辭機務,莫奪懇誠。
敷告大廷,明聽朕命。
具官朱勝非襟度凝遠,才資偉閎,量涵廣博而持之以遜謙,識照機微而晦之以靜密。
比朕纂承之始,尤嘉翼戴之功,綸閣玉堂,榮膺首選,禮宮經幄,徧踐華途,遂躋右轄之榮,旋貳西臺之峻,謀謨具盡,望實益孚。
比移蹕於錢塘,請殿邦於呉?,隱若敵國,賢於長城,朕嘉其存心之忠,倚以為相者乆,亟馳召節,超??國鈞,無何信宿之間,乃爾震驚之遽,深惟菲德,退避别宮,甫再彌旬,即復大位,雖援兵之交至,亦秘?之允臧,誠篤愛君,義深保國,靡矜討伐,專務靖安,既洪濟於多艱,忽力祈於丕責,章屢卻而仍上,使既召而復歸,深亮乃誠,重違其請。
解文昌之重託,加祕殿之隆名,鎭江表之上遊,帥南昌之樂國,倂朌異數,式寵爾行。
於戲!得賢則能立邦基,朕尚増修於明德,乃心無不在王室,爾其益勵於遠猷。
宜體至懷,奚俟多訓。
」李邴詞 勝非自建炎三年三月拜相,至四月罷,入相纔一月。
勝非為相,適遭苖劉之變,勝非之性緩而不迫,雖柔懦而安審,故能委曲調?二賊,使不得肆為悖亂。
王世修,賊之腹心,謀事之人也,勝非牢籠之,反能得二賊之心,而二賊不覺,故世修與二賊言事,二賊信之,皆勝非所使也。
至是,勝非乞罷相,且自陳苗傅申請十八事,臣皆不為施行,識者聞勝非言及於此,不 也。
上不許其去,勝非力請,上堅不許,勝非曰:「臣備位宰相,至使賊臣敢弄兵犯闕,陛下不以臣即死,而猶位宰相,臣何面目以見士大夫?」猶不許,勝非曰:「陛下如欲用臣,則俟異日,臣願以死報陛下。
今日之罪,臣不自安,乞避相位。
」上曰:「卿去,誰可代者?」勝非曰:「呂頤浩;張浚」上問誰先,勝非曰:「如不出於二人,當先頤浩。
」上首肯之,乃許勝非罷相,遂以觀文殿學士、知洪州,賜詔褒諭曰:「卿位宰司之三日,變起倉猝,方羣兇肆虐,脅制上下,圖謀僭逆,卿在廟堂,能折姦言,拒而不行,保安兩宮,卒以無虞,雖在外大臣提兵入援之力,實卿謀慮周密,終始保佑之功,朕甚嘉之。
已除卿觀文殿學士、知平江府,蓋朕將幸建康以援中原,倚大臣為屛翰,委任重矣!」勝非聞命力辭,止乞依前降詔守洪,累詔不從,章五上,乃許之。
自南渡,勝非盡棄嚢橐,一簪不存,至是攜一布嚢,徑之洪州,行路人皆歎息。
勝非遭變,委曲調?二賊,不敢别生他心,此為大功,勝非有《遭變録》,具載其事。
《遺史》 先是,禦史中丞張守首論勝非等不能思患豫防,緻賊猖獗,至是二兇既伏誅,乃正勝非等罪,降詔曰:「朱勝非、顔岐、張澂、路允廸,當軸處中,荷國重任而不能身衞社稷,式遏兇邪。
方逆臣亂常之初,恣其陵肆以紊機衡,夫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孔子以為焉用彼相!昔馮道歷任數代,常為宰輔,惜身安寵以免於時,坐視廢君易主如同行路,而歐陽修以為為臣如此,媿斷臂之婦人。
朕方力緻中興,總覈名實,雖藏垢納汙,務於從貸,而國之紀綱,當辨忠邪,今二兇就誅,典刑斯正,勝非之徒,盍議其罰。
」於是落職,提舉毫州明道宮。
同日,呂頤浩右僕射資政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授宣奉大夫、守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制曰:「撫萬邦而廵侯甸,非展義無以格敉寧之功,鹹一德以享天心,惟得賢為能勝輔弼之任。
茲考謹於魁俊,俾燮調於鼎司,悉造在廷,鹹聽朕命。
具官呂頤浩才猷英傑,識慮精明,智通事物之微,學造聖賢之藴,政事敏達,則盤錯之迎解,議論慷慨,則指顧而立行,中外踐更,望實融顯,乆總邦計,財資騰豐裕之稱,晉長天官,銓選有澄清之譽。
茲移蹕而南渡,戾止嘉禾,請帥師而北行,往防京口,深嘉忠義,悉出懇誠,陞秘殿之峻資,貳鴻樞之重託,鎭撫六路,緝綏兆民,俟訖外庸,俾圖内治,屬營屯之沸擾,緻宮闕之震驚,靡資召節之符,呼兵入衞,盡?同盟之帥,鼓衆偕行,使孽將之宵逋,繇義師之雲合,朕素嘉其有王佐之略,復見其得大臣之風,是用度越羣工,亟付魁柄,爰登左揆之峻,兼侍西臺之隆,累進文階,敦陪邑賦,茂聁恩渥,丕示寵褒。
匪朕爾私,惟予爾翼。
於戲!天子之宰通四海,朕惟圖任於上賢,丞相之職撫四方,爾尚彌攘於外侮。
往祇明訓,益勵壯猷。
」李邴詞 同日,顔岐罷門下侍郎資政殿學士、提舉南京鴻慶宮 王孝廸罷中書侍郎端明殿學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 張澂罷尚書右丞資政殿學士、知洪州 路允廸罷簽書樞密院事自資政殿學士,以本職提舉醴泉觀、兼侍讀 岐自建炎元年十一月除同知樞密院事,是月除尚書左丞,三年正月除門下侍郎,四月罷,執政踰一年。
孝廸自建炎三年三月除中書侍郎,是月罷,執政纔一月。
澂自建炎三年二月除尚書右丞,是月罷,執政纔兩月。
允廸自建炎三年二月除簽書樞密院事,是月罷,再入樞密凡兩月。
苖傅、劉正彥作亂,及今上反正,宰臣朱勝非與一時執政俱罷,其後二兇伏誅,有詔岐落職,提舉杭州洞霄宮,又詔曰:「澂方二兇在朝,朋附之迹,乆而著明,可落職責授祕書少監、分司南京,衡州居住。
允廸亦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
」 同日,李邴尚書左丞自同簽書樞密院事,遷中大夫 鄭?簽書樞密院事自同簽書樞密院事除 時宰執俱罷,李邴、鄭?二人遷進。
?執政纔兩月,是年七月卒,贈太中大夫,詔恩數依郭三益,上慘然謂宰執曰:「?論事豈易得?聞其亡,尤悼之。
」 庚申,李邴改參知政事自尚書左丞改除 罷左右丞,改門下、中書侍郎,復為參知政事 詔左右僕射,不兼中書、門下侍郎,竝帶平章事。
舊門下、中書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其左右丞竝罷。
時右僕射呂頤浩等建此議,從之,於是,左丞李邴改參知政事。
五月癸未,滕康簽書樞密院事自新除翰林學士、知制誥,遷端明殿學士除 先是,右僕射呂頤浩建議幸武昌,為趨陜之計,既又欲徙中原之民於東南,禦史中丞張守、右諫議大夫滕康皆持不可,守曰:「東南,今日根本也。
」康語守曰:「吾曹當以死爭之。
」於是,上擢康為翰林學士。
癸未,即有是除。
康既執政,再懇言之,上悟而止,頤浩語康曰:「公眞執政也,孰有受官二日而能決此大計者乎?」 七月,王綯參知政事自資政殿學士、兼權太子太傅,遷中大夫除 周望同簽書樞密院事自朝奉大夫、試兵部尚書,遷端明殿學士除 初望不加職,綯不進官,呂頤浩失之也。
後四日,乃進綯中大夫,望除端明殿學士 綯,字康功,洛陽人,顯?皇後之族弟也。
建炎二年,黃濳善、汪伯彥以其柔懦無能,引為禦史中丞,是時,濳善、伯彥專以諂佞嫉賢為能,而諸將亦諂附内侍,復驕恣奢侈,中外危之,綯箝口屍祿,不敢吐一言,識者以為不忠,峻遷太子太傅,時皇太子旉薨,綯言:「臣傅無狀,故事:當免。
」不報,即除綯參知政事。
其制詞甚美,曰:「惟賢者能立邦家,惟眞儒無敵天下。
」又曰:「養其至勇,仲由為中國之強,覺以先知,伊尹得聖人之任,獨冠廷臣之秀,徧儀禁路之華,雖風波興可畏之塗,而松柏保後凋之操。
」綯在政府伴食而已。
閏八月,呂頤浩、杜充為禦營使,綯禦營副使。
周望智識不明,而無決斷之才。
及除同簽書樞密院事,汪藻行其詞,有曰:「治術講明於胷次,學不空言,事機迎解於目前,神無滯用。
」議者以為譏。
九月,時兀術入寇,上發建康府,幸浙西,改除簽書樞密院事,周望為兩浙宣撫使,總兵留於平江。
壬寅,李邴改授權知三省樞密院事自參知政事權知 滕康權同知三省樞密院事自簽書樞密院事權同知 是日下詔,奉隆祐皇太後率六宮先往南昌,詔略曰:「若征伐、財用、賞罰、選任等事,悉屬行營,具關朕聽。
其常程有格法,事如四方??獄奏案,吏部注授,竝??洪州。
」三省、樞密院遂以參知政事李邴同簽書樞密院,滕康竝為資政殿學士、權知三省樞密院事,扈從以行。
邴執政纔四月,康執政凡兩月,而有是命。
八月己酉,資政殿學士、權知三省樞密院事李邴,詔以本職提舉洞霄宮。
壬子,更命資政殿學士滕康權知三省樞密院,擢吏部尚書劉珏為端明殿學士以貳之,賜康等手詔,許綴宰執班奏事,寓治都堂,尋以資政殿學士李邴代孫覿知平江府。
四年正月,殿中侍禦史張延壽,論權知三省樞密院滕康及同知劉珏之罪。
丙寅,詔罷康、珏,仍竝落資政殿學士。
庚辰,趙鼎因對,言豫章之擾,太後僅以身免,乗輿服禦之物悉棄之,失去宮人一百六十餘人,上曰:「已黜滕康、劉珏,用盧益、李囘替之矣。
」遂以盧益權知三省樞密院事,參政範宗尹因薦李囘,囘以散官居吉州,召復端明殿學士以為之貳。
初命李邴為長,滕康貳之,及六宮逮發,乃以滕康為長,劉珏貳之。
同日,杜充同知樞密院事自端明殿學士、中大夫、東京留守召除 制曰:「精神折千裡之衝,莫大先聲之振,文武作萬邦之憲,允資全德之良。
朕憂未濟之艱,思得非常之佐,永懷人傑,乆去朝廷,輟自瑣鑰之嚴,付以樞機之重。
具官杜充剛明不撓,沉鷙有謀,狥國忘家,同烈丈夫之勇,臨機料敵,有古名將之風。
比守兩京,備更百戰,華夏聞名而褫氣,兵民趍死而一心,與其統方面而保我國都,孰若委腹心而選之廊廟,仲尼既用,齊人悉反於侵疆,隨會來歸,晉國永無於羣盜。
是知倚毗之意,不亦重乎!」 杜充留守京城,以絶糧,遂赴行在,除同知樞密事。
是月,除宣撫處置副使,在樞府一月,至閏八月拜相。
閏八月丁亥,呂頤浩左僕射自右僕射,授金紫光祿大夫、守左僕射、同平章事、兼禦營使 杜充右僕射自同知樞密院事,授太中大夫、守右僕射、同平章事、兼禦營使 頤浩左僕射制曰:「人主之職論相,敢忘考謹之規,大臣以道事君,克展經綸之蘊。
眷我良弼,時惟宗工,乆宣機務之勞,爰正冡司之重,式朌典冊,誕告縉紳。
具官呂頤浩器博而高明,慮周而敏達,學問通乎今古,忠義格乎天淵,獲渭水之非熊,美固傳於奕世,探虞淵而取日,勳獨冠於羣工。
趨自樞衡,超登揆路,不習孫呉而與之合,既得英衞而濟以文,惟勁草可以受疾風,惟盤根然後識利器。
變故艱難之日,知無不為,從容酬酢之間,綽有餘裕。
屬省方于侯甸,總使組於天營,經體賛元,内儀??於百辟,折衝厭難,外鎮撫於四方。
參考師言,載疇顯績,昭示台躔之峻,冠茲宰席之隆,増晉文階,啓封國社,既陪敦於多邑,仍衍食於眞租,倂示寵嘉,益資勵翼。
於戲!申伯才兼於文武,緻天下之復平,汾陽身佩於安危,見國家之再造。
尚恢遠業,毋媿前人。
」汪藻詞 充右僕射制曰:「宅百揆而熈帝載,必資斡旋樞機之才,有一德以享天心,斯見感遇風雲之?。
朕宵衣圖治,側席求賢,思命世之豪英,翊中天之緒業,我有耆雋,告於朝端。
具官杜充敦大而裕和,疏通而簡重,洽聞該於載籍,敏識貫於堪輿,中外踐揚,屢更劇任,事功休顯,浸履華塗,分閫制於邊陲,憺威名於荒徼,兼綜龍韜之學,靜以伐謀,親提鷹揚之師,動而制勝。
屢省方於南服,??留鑰於中都,存許國之精忠,恢保邦之遠略,有嚴有翼,克成吉甫之征,來旬來宣,爰錫召公之祉,貳樞衡而經武,紆使組以宣風,事不辭難,筭無遺?。
比載稽於輿議,宜進秉於國鈞,陞華揆席之隆,兼?天營之重,超増命秩,倂衍戶租。
於戲!國勢阽危,有抱火厝積薪之急,人才間出,惟疾風知勁草之堅,天未?於斯文,帝乃賚予良弼。
尚殫素蘊,宏濟多艱。
」 上決呉越之行,詔杜充兼江淮宣撫使,領行營之衆十餘萬,以節制諸將。
《小歴》 上幸平江府,以杜充為建康行宮留守,中書省即付充令王??、韓世忠等兵,皆聽節制。
江浙之人倚充為重,而充日事誅戮以為威,殊無制禦之方,識者為之寒心焉。
《遺史》 九月,張守同簽書樞密院事自翰林學士、知制誥,遷端明殿學士除 守,字子固,一字全貞,世為滁人,自高祖始徙毗陵,家焉。
守為名禦史,掌内外制,遂踐二府。
上以端人正士目之,大詔令多出其手,陳善閉邪,?賢引類之功為多。
十一月,範宗尹參知政事自禦史中丞,遷中大夫除 宗尹,靖康中為諫議大夫,金人犯闕,宗尹俯伏流涕,乞割三關以獻,議者短之,京城壞,宗尹衣破衲如窮人,奔藏於閭裡,聞二帝北狩,宗尹至單州詣元帥府迎請。
建炎臣僚言其專主和議,罷之。
初上之在建康也,禦史中丞範宗尹言:「陛下駐蹕維揚,敵騎遽至,僅能匹馬渡江,至錢塘未閱月,而苖劉之變生於肘腋,此皆禍之大者,天意未囘,宜隱忍順受。
設若敵騎深入,陛下姑引而避之,以弱為強,孰曰不可?」至是,以宗尹為參知政事,執政半年,至四年五月拜相。
建炎四年庚戌 二月乙未,杜充罷相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 制曰:「運籌而決千裡之勝,茲有賴於宗臣,失律以緻三軍之兇,顧可居於宰執?眷吾次輔,嘗領中權,既貽疆埸之憂,宜解機衡之任。
具官杜充蚤緣人望,驟履政途,謂其惇大而有謀,可以艱難而立事,故擢持於國秉,乃顓付於戎昭,總諸將萬夫之屯,當長江一面之寄,所期李勣為我長城,寧使周公憂於破斧,當敵人之臨境,率我衆以交鋒,惟勝負者兵家之常,當死生天下
朕言人君用人,當以大度聽其所為,但責成功,俟無成,責之未晩。
」先是,浚以關陜失律,上章待罪,上謂宰執曰:「張浚放罪,詔須早降。
」因言浚用曲端、趙哲、張錫,見其過即重譴之,浚未有失焉,可罷也,李囘曰:「須得勝浚者方可易。
」上曰:「有才而能辦事,固不少。
若孜孜為國,無如浚。
亦有人言其過,朕皆不聽。
」範宗尹曰:「賴陛下保全之也」 張浚移軍閬州,令參議軍事劉子羽於關外調護諸軍,子羽頗得衆心,又總領趙開兼都漕,號善理財,不加賦於民而軍用足。
是月戊子,宰執奏浚令居閬為水運以給西軍,上曰:「朕料浚必能立功。
」秦檜言:「臣初見行朝,見論浚紛紛可駭,賴陛下保全,使得安跡,萬一有功,實陛下知人善任,使不惑浮言之效也。
」於是宰執退至省,未食,而浚和尚原?報已至,乃相與嘆仰聖明知人,善料敵如此,顧恐人臣不才,無以稱任使耳。
既而浚以功除定國節度使,職仍舊。
王之望《西事記》曰:「張浚至陜西也,易置諸路帥臣,權勢震赫,是時五路未破,士馬強盛,加以西蜀之富,而貸其賦五年,金銀糧帛之運,不絶於道,所在山積。
浚為人忠有餘而才不足,雖昧於知人,短於用兵,而清修篤謹,有志於天下,古人不能過也。
復果斷敢為,諸將亦莫敢傑驁。
曲端者,初為五路統制,拜威武將軍,屢與金人角,更勝疊負,西人以為能,然心常少浚,浚乃奪其兵,廢之,後端病死於獄,端而不死,一日得志,逞其廢辱之憾,一搖足,川陜非朝廷有也,然則雖殺之,可也。
然張浚之敗,賴呉玠獨全一軍,據和尚原以守,金人屢攻之不克,後大破敵軍,殺其将帥,敵若不敗,則今已無四川矣。
故陜西之敗,雖浚為之,然而金人不能取蜀者,亦其用玠之力矣。
」 紹興二年十二月甲辰,詔知樞密院張浚罷宣撫處置使,令赴行在,令學士院降詔,時張浚自興元復囘閬州,上曰:「張浚孜孜為國,人多譽之。
朕聞蜀中人情不喜,蓋緣軍興累年,賦調征役,不無騷動,緩急浚恐失助,宜差人副其事。
」呂頤浩曰:「當如聖諭。
」九月,以顯謨閣學士、利?路安撫使王似為端明殿學士、川陜宣撫處置副使,令與張浚相見,同治事。
既而浚聞似來,即求去,且論呉玠、劉子羽皆有功於蜀,不應一旦以似加其上。
浚雖乞去,然於邊備未嘗忘也。
十二月,以徽猷閣直學士、知?州盧法原為川陜宣撫處置副使,令赴司與王似同治事,詔知樞密院事浚罷宣撫處置使,令赴行在。
尋詔浚有大功,乆勞於外,令學士院降詔。
癸醜,朱勝非罷相觀文殿大學士、知洪州 制曰:「入則秉鈞衡之寄,明主所以圖任於賢才,出則宣屛翰之勞,大臣所以翼衞於王室。
備終始之顧遇,極内外之寵榮,睠言碩輔之英,獨幹鼎司之重,驟辭機務,莫奪懇誠。
敷告大廷,明聽朕命。
具官朱勝非襟度凝遠,才資偉閎,量涵廣博而持之以遜謙,識照機微而晦之以靜密。
比朕纂承之始,尤嘉翼戴之功,綸閣玉堂,榮膺首選,禮宮經幄,徧踐華途,遂躋右轄之榮,旋貳西臺之峻,謀謨具盡,望實益孚。
比移蹕於錢塘,請殿邦於呉?,隱若敵國,賢於長城,朕嘉其存心之忠,倚以為相者乆,亟馳召節,超??國鈞,無何信宿之間,乃爾震驚之遽,深惟菲德,退避别宮,甫再彌旬,即復大位,雖援兵之交至,亦秘?之允臧,誠篤愛君,義深保國,靡矜討伐,專務靖安,既洪濟於多艱,忽力祈於丕責,章屢卻而仍上,使既召而復歸,深亮乃誠,重違其請。
解文昌之重託,加祕殿之隆名,鎭江表之上遊,帥南昌之樂國,倂朌異數,式寵爾行。
於戲!得賢則能立邦基,朕尚増修於明德,乃心無不在王室,爾其益勵於遠猷。
宜體至懷,奚俟多訓。
」李邴詞 勝非自建炎三年三月拜相,至四月罷,入相纔一月。
勝非為相,適遭苖劉之變,勝非之性緩而不迫,雖柔懦而安審,故能委曲調?二賊,使不得肆為悖亂。
王世修,賊之腹心,謀事之人也,勝非牢籠之,反能得二賊之心,而二賊不覺,故世修與二賊言事,二賊信之,皆勝非所使也。
至是,勝非乞罷相,且自陳苗傅申請十八事,臣皆不為施行,識者聞勝非言及於此,不 也。
上不許其去,勝非力請,上堅不許,勝非曰:「臣備位宰相,至使賊臣敢弄兵犯闕,陛下不以臣即死,而猶位宰相,臣何面目以見士大夫?」猶不許,勝非曰:「陛下如欲用臣,則俟異日,臣願以死報陛下。
今日之罪,臣不自安,乞避相位。
」上曰:「卿去,誰可代者?」勝非曰:「呂頤浩;張浚」上問誰先,勝非曰:「如不出於二人,當先頤浩。
」上首肯之,乃許勝非罷相,遂以觀文殿學士、知洪州,賜詔褒諭曰:「卿位宰司之三日,變起倉猝,方羣兇肆虐,脅制上下,圖謀僭逆,卿在廟堂,能折姦言,拒而不行,保安兩宮,卒以無虞,雖在外大臣提兵入援之力,實卿謀慮周密,終始保佑之功,朕甚嘉之。
已除卿觀文殿學士、知平江府,蓋朕將幸建康以援中原,倚大臣為屛翰,委任重矣!」勝非聞命力辭,止乞依前降詔守洪,累詔不從,章五上,乃許之。
自南渡,勝非盡棄嚢橐,一簪不存,至是攜一布嚢,徑之洪州,行路人皆歎息。
勝非遭變,委曲調?二賊,不敢别生他心,此為大功,勝非有《遭變録》,具載其事。
《遺史》 先是,禦史中丞張守首論勝非等不能思患豫防,緻賊猖獗,至是二兇既伏誅,乃正勝非等罪,降詔曰:「朱勝非、顔岐、張澂、路允廸,當軸處中,荷國重任而不能身衞社稷,式遏兇邪。
方逆臣亂常之初,恣其陵肆以紊機衡,夫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孔子以為焉用彼相!昔馮道歷任數代,常為宰輔,惜身安寵以免於時,坐視廢君易主如同行路,而歐陽修以為為臣如此,媿斷臂之婦人。
朕方力緻中興,總覈名實,雖藏垢納汙,務於從貸,而國之紀綱,當辨忠邪,今二兇就誅,典刑斯正,勝非之徒,盍議其罰。
」於是落職,提舉毫州明道宮。
同日,呂頤浩右僕射資政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授宣奉大夫、守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制曰:「撫萬邦而廵侯甸,非展義無以格敉寧之功,鹹一德以享天心,惟得賢為能勝輔弼之任。
茲考謹於魁俊,俾燮調於鼎司,悉造在廷,鹹聽朕命。
具官呂頤浩才猷英傑,識慮精明,智通事物之微,學造聖賢之藴,政事敏達,則盤錯之迎解,議論慷慨,則指顧而立行,中外踐更,望實融顯,乆總邦計,財資騰豐裕之稱,晉長天官,銓選有澄清之譽。
茲移蹕而南渡,戾止嘉禾,請帥師而北行,往防京口,深嘉忠義,悉出懇誠,陞秘殿之峻資,貳鴻樞之重託,鎭撫六路,緝綏兆民,俟訖外庸,俾圖内治,屬營屯之沸擾,緻宮闕之震驚,靡資召節之符,呼兵入衞,盡?同盟之帥,鼓衆偕行,使孽將之宵逋,繇義師之雲合,朕素嘉其有王佐之略,復見其得大臣之風,是用度越羣工,亟付魁柄,爰登左揆之峻,兼侍西臺之隆,累進文階,敦陪邑賦,茂聁恩渥,丕示寵褒。
匪朕爾私,惟予爾翼。
於戲!天子之宰通四海,朕惟圖任於上賢,丞相之職撫四方,爾尚彌攘於外侮。
往祇明訓,益勵壯猷。
」李邴詞 同日,顔岐罷門下侍郎資政殿學士、提舉南京鴻慶宮 王孝廸罷中書侍郎端明殿學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 張澂罷尚書右丞資政殿學士、知洪州 路允廸罷簽書樞密院事自資政殿學士,以本職提舉醴泉觀、兼侍讀 岐自建炎元年十一月除同知樞密院事,是月除尚書左丞,三年正月除門下侍郎,四月罷,執政踰一年。
孝廸自建炎三年三月除中書侍郎,是月罷,執政纔一月。
澂自建炎三年二月除尚書右丞,是月罷,執政纔兩月。
允廸自建炎三年二月除簽書樞密院事,是月罷,再入樞密凡兩月。
苖傅、劉正彥作亂,及今上反正,宰臣朱勝非與一時執政俱罷,其後二兇伏誅,有詔岐落職,提舉杭州洞霄宮,又詔曰:「澂方二兇在朝,朋附之迹,乆而著明,可落職責授祕書少監、分司南京,衡州居住。
允廸亦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
」 同日,李邴尚書左丞自同簽書樞密院事,遷中大夫 鄭?簽書樞密院事自同簽書樞密院事除 時宰執俱罷,李邴、鄭?二人遷進。
?執政纔兩月,是年七月卒,贈太中大夫,詔恩數依郭三益,上慘然謂宰執曰:「?論事豈易得?聞其亡,尤悼之。
」 庚申,李邴改參知政事自尚書左丞改除 罷左右丞,改門下、中書侍郎,復為參知政事 詔左右僕射,不兼中書、門下侍郎,竝帶平章事。
舊門下、中書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其左右丞竝罷。
時右僕射呂頤浩等建此議,從之,於是,左丞李邴改參知政事。
五月癸未,滕康簽書樞密院事自新除翰林學士、知制誥,遷端明殿學士除 先是,右僕射呂頤浩建議幸武昌,為趨陜之計,既又欲徙中原之民於東南,禦史中丞張守、右諫議大夫滕康皆持不可,守曰:「東南,今日根本也。
」康語守曰:「吾曹當以死爭之。
」於是,上擢康為翰林學士。
癸未,即有是除。
康既執政,再懇言之,上悟而止,頤浩語康曰:「公眞執政也,孰有受官二日而能決此大計者乎?」 七月,王綯參知政事自資政殿學士、兼權太子太傅,遷中大夫除 周望同簽書樞密院事自朝奉大夫、試兵部尚書,遷端明殿學士除 初望不加職,綯不進官,呂頤浩失之也。
後四日,乃進綯中大夫,望除端明殿學士 綯,字康功,洛陽人,顯?皇後之族弟也。
建炎二年,黃濳善、汪伯彥以其柔懦無能,引為禦史中丞,是時,濳善、伯彥專以諂佞嫉賢為能,而諸將亦諂附内侍,復驕恣奢侈,中外危之,綯箝口屍祿,不敢吐一言,識者以為不忠,峻遷太子太傅,時皇太子旉薨,綯言:「臣傅無狀,故事:當免。
」不報,即除綯參知政事。
其制詞甚美,曰:「惟賢者能立邦家,惟眞儒無敵天下。
」又曰:「養其至勇,仲由為中國之強,覺以先知,伊尹得聖人之任,獨冠廷臣之秀,徧儀禁路之華,雖風波興可畏之塗,而松柏保後凋之操。
」綯在政府伴食而已。
閏八月,呂頤浩、杜充為禦營使,綯禦營副使。
周望智識不明,而無決斷之才。
及除同簽書樞密院事,汪藻行其詞,有曰:「治術講明於胷次,學不空言,事機迎解於目前,神無滯用。
」議者以為譏。
九月,時兀術入寇,上發建康府,幸浙西,改除簽書樞密院事,周望為兩浙宣撫使,總兵留於平江。
壬寅,李邴改授權知三省樞密院事自參知政事權知 滕康權同知三省樞密院事自簽書樞密院事權同知 是日下詔,奉隆祐皇太後率六宮先往南昌,詔略曰:「若征伐、財用、賞罰、選任等事,悉屬行營,具關朕聽。
其常程有格法,事如四方??獄奏案,吏部注授,竝??洪州。
」三省、樞密院遂以參知政事李邴同簽書樞密院,滕康竝為資政殿學士、權知三省樞密院事,扈從以行。
邴執政纔四月,康執政凡兩月,而有是命。
八月己酉,資政殿學士、權知三省樞密院事李邴,詔以本職提舉洞霄宮。
壬子,更命資政殿學士滕康權知三省樞密院,擢吏部尚書劉珏為端明殿學士以貳之,賜康等手詔,許綴宰執班奏事,寓治都堂,尋以資政殿學士李邴代孫覿知平江府。
四年正月,殿中侍禦史張延壽,論權知三省樞密院滕康及同知劉珏之罪。
丙寅,詔罷康、珏,仍竝落資政殿學士。
庚辰,趙鼎因對,言豫章之擾,太後僅以身免,乗輿服禦之物悉棄之,失去宮人一百六十餘人,上曰:「已黜滕康、劉珏,用盧益、李囘替之矣。
」遂以盧益權知三省樞密院事,參政範宗尹因薦李囘,囘以散官居吉州,召復端明殿學士以為之貳。
初命李邴為長,滕康貳之,及六宮逮發,乃以滕康為長,劉珏貳之。
同日,杜充同知樞密院事自端明殿學士、中大夫、東京留守召除 制曰:「精神折千裡之衝,莫大先聲之振,文武作萬邦之憲,允資全德之良。
朕憂未濟之艱,思得非常之佐,永懷人傑,乆去朝廷,輟自瑣鑰之嚴,付以樞機之重。
具官杜充剛明不撓,沉鷙有謀,狥國忘家,同烈丈夫之勇,臨機料敵,有古名將之風。
比守兩京,備更百戰,華夏聞名而褫氣,兵民趍死而一心,與其統方面而保我國都,孰若委腹心而選之廊廟,仲尼既用,齊人悉反於侵疆,隨會來歸,晉國永無於羣盜。
是知倚毗之意,不亦重乎!」 杜充留守京城,以絶糧,遂赴行在,除同知樞密事。
是月,除宣撫處置副使,在樞府一月,至閏八月拜相。
閏八月丁亥,呂頤浩左僕射自右僕射,授金紫光祿大夫、守左僕射、同平章事、兼禦營使 杜充右僕射自同知樞密院事,授太中大夫、守右僕射、同平章事、兼禦營使 頤浩左僕射制曰:「人主之職論相,敢忘考謹之規,大臣以道事君,克展經綸之蘊。
眷我良弼,時惟宗工,乆宣機務之勞,爰正冡司之重,式朌典冊,誕告縉紳。
具官呂頤浩器博而高明,慮周而敏達,學問通乎今古,忠義格乎天淵,獲渭水之非熊,美固傳於奕世,探虞淵而取日,勳獨冠於羣工。
趨自樞衡,超登揆路,不習孫呉而與之合,既得英衞而濟以文,惟勁草可以受疾風,惟盤根然後識利器。
變故艱難之日,知無不為,從容酬酢之間,綽有餘裕。
屬省方于侯甸,總使組於天營,經體賛元,内儀??於百辟,折衝厭難,外鎮撫於四方。
參考師言,載疇顯績,昭示台躔之峻,冠茲宰席之隆,増晉文階,啓封國社,既陪敦於多邑,仍衍食於眞租,倂示寵嘉,益資勵翼。
於戲!申伯才兼於文武,緻天下之復平,汾陽身佩於安危,見國家之再造。
尚恢遠業,毋媿前人。
」汪藻詞 充右僕射制曰:「宅百揆而熈帝載,必資斡旋樞機之才,有一德以享天心,斯見感遇風雲之?。
朕宵衣圖治,側席求賢,思命世之豪英,翊中天之緒業,我有耆雋,告於朝端。
具官杜充敦大而裕和,疏通而簡重,洽聞該於載籍,敏識貫於堪輿,中外踐揚,屢更劇任,事功休顯,浸履華塗,分閫制於邊陲,憺威名於荒徼,兼綜龍韜之學,靜以伐謀,親提鷹揚之師,動而制勝。
屢省方於南服,??留鑰於中都,存許國之精忠,恢保邦之遠略,有嚴有翼,克成吉甫之征,來旬來宣,爰錫召公之祉,貳樞衡而經武,紆使組以宣風,事不辭難,筭無遺?。
比載稽於輿議,宜進秉於國鈞,陞華揆席之隆,兼?天營之重,超増命秩,倂衍戶租。
於戲!國勢阽危,有抱火厝積薪之急,人才間出,惟疾風知勁草之堅,天未?於斯文,帝乃賚予良弼。
尚殫素蘊,宏濟多艱。
」 上決呉越之行,詔杜充兼江淮宣撫使,領行營之衆十餘萬,以節制諸將。
《小歴》 上幸平江府,以杜充為建康行宮留守,中書省即付充令王??、韓世忠等兵,皆聽節制。
江浙之人倚充為重,而充日事誅戮以為威,殊無制禦之方,識者為之寒心焉。
《遺史》 九月,張守同簽書樞密院事自翰林學士、知制誥,遷端明殿學士除 守,字子固,一字全貞,世為滁人,自高祖始徙毗陵,家焉。
守為名禦史,掌内外制,遂踐二府。
上以端人正士目之,大詔令多出其手,陳善閉邪,?賢引類之功為多。
十一月,範宗尹參知政事自禦史中丞,遷中大夫除 宗尹,靖康中為諫議大夫,金人犯闕,宗尹俯伏流涕,乞割三關以獻,議者短之,京城壞,宗尹衣破衲如窮人,奔藏於閭裡,聞二帝北狩,宗尹至單州詣元帥府迎請。
建炎臣僚言其專主和議,罷之。
初上之在建康也,禦史中丞範宗尹言:「陛下駐蹕維揚,敵騎遽至,僅能匹馬渡江,至錢塘未閱月,而苖劉之變生於肘腋,此皆禍之大者,天意未囘,宜隱忍順受。
設若敵騎深入,陛下姑引而避之,以弱為強,孰曰不可?」至是,以宗尹為參知政事,執政半年,至四年五月拜相。
建炎四年庚戌 二月乙未,杜充罷相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 制曰:「運籌而決千裡之勝,茲有賴於宗臣,失律以緻三軍之兇,顧可居於宰執?眷吾次輔,嘗領中權,既貽疆埸之憂,宜解機衡之任。
具官杜充蚤緣人望,驟履政途,謂其惇大而有謀,可以艱難而立事,故擢持於國秉,乃顓付於戎昭,總諸將萬夫之屯,當長江一面之寄,所期李勣為我長城,寧使周公憂於破斧,當敵人之臨境,率我衆以交鋒,惟勝負者兵家之常,當死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