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髙宗皇帝 上
關燈
小
中
大
好問,字舜徒,開封人。
張邦昌僭立,以好問為門下侍郎。
上即位,以為尚書右丞。
《遺史》 好問《家傳》曰:時賜對,上勞之曰:「宗廟獲全,皆卿之力。
」遂除右丞。
庚子,前宰執李邦彥、呉敏、蔡懋、宇文虛中等悉竄嶺南。
邦彥,河内人,敏楊子人。
懋,確子。
虛中,前右丞、知江寧府、資政殿學士粹中之弟也。
詔靖康主議誤國之臣,前宰執李邦彥等悉竄嶺南。
邦彥竄潯州、敏&mdash&mdash栁州、懋&mdash&mdash英州、虛中&mdash&mdash昭州。
丁未,前執政王襄、趙野竝責分司,尋各以散官安置。
襄,南陽人。
初,西道總管、資政殿學士王襄,北道總管、資政殿學士趙野皆以前執政任總帥,領兵赴闕,而遷延不進,至是襄、野竝責分司,詔略曰:「豈有兩君之在野,略無一騎之入關,故取迂途,以為遁計」,又各以散官安置:襄&mdash&mdash永州,野&mdash&mdash邵州。
建炎二年二月,詔:「故相鄭居中、劉正夫、餘深、白時中之子竝鐫其職。
」言者論龍圖閣直學士鄭修年乃居中之子,顯謨閣直學士劉阜民乃正夫之子,徽猷閣待制餘日章、白彥暉,乃深與時中之子,皆乳臭小兒,初無出身及文學政事,乞竝鐫其職,是日詔從之。
附見 十二月丁醜,詔:「餘深責臨江軍,薛昂責徽州,耿南仲責授别駕,依舊臨江軍竝居住。
」以前宰相與提刑司都吏,謀率郡人申朝廷乞留知州江常,蓋常善而易制,故為此姦謀以窺朝廷。
又以杭卒之叛,薛昂不縁君命,自知杭州。
又耿南仲趨李綱往救河東以緻軍潰,蓋不恤國事,用此報讎。
又許翰與綱最厚,方在樞府,則逼種師中急救太原而覆師,及綱作相,引為執政,此四人者豈可置而不問?時深為特進、衞國公,昂為金紫光祿大夫,皆已緻仕,南仲見謫散官臨江軍居住,翰見任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丁醜,詔深責臨江軍,昂責徽州,南仲責授别駕,依舊臨江軍竝居住,翰落職,未幾南仲卒。
責授中大夫餘深昨因渡江赦,復還鄉裡,至是遇郊禮,乞奏薦,在法責降而官品高者,取裁,丙子,宰執奏深乃蔡京死黨,乞勿令奏薦,詔從之。
附見 六月癸亥,黃潛善門下侍郎自中大夫、中書侍郎除,未幾,兼權中書侍郎 執政僅二年,至七月拜相。
戊寅,汪伯彥知樞密院事自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除 執政僅二年,至二年十二月拜相。
壬午,張慤同知樞密院事 慤,字誠伯,瀛州人。
靖康中,權知大名府,上自相州遷大名,慤奉事甚恭,慤在大名時,有洺州王明者與李洪等聚衆,以復奪二帝為詞,有衆數萬,慤差無官宗子不尤,及進士王協等招安撫定,後皆授以官。
《遺史》 上即位,慤自延康殿學士,召為戶部尚書,有言:「陛下當判忠邪,判則治亂分。
」至是,遂有此除,仍兼提舉戶部財用。
七月,以覃恩除通議大夫。
七月壬寅,李綱左僕射自右僕射,除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禦營使、兼門下侍郎 黃潛善右僕射自守門下侍郎,除正議大夫、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兼中書侍郎、禦營使 綱左僕射制曰:「朕博觀羣書,歷考治古,將啓中興之景運,必資命世之偉人,庶丕修於政經,以大慰於民望。
爰登碩輔,敷告路朝。
具官李綱志大而德剛,器閎而慮遠,自任以天下之重,皆謂有王佐之才。
粵繇高華,每著名節,螭坳造膝,識者想聞其直聲,奉常建言,公議共推於雅望。
超躋丞轄,晉長樞庭,風采聳於邇遐,問譽溢於中外,稍稽魁柄,殊鬱師瞻。
肆朕纂承之初,首圖用召之亟,遂陞次輔,以率羣工,民言惟嘉,國是以定,念華夏狃承平而弛備,緻夷戎伺間隙以肆侵,惟民懷舊德而靡忘,故士徯新政而知勸,朕欲臨朝有内修外攘之志,汝其比迹於樊侯,朕欲俾民臻仰事俯育之安,汝其希功於裴度,使任大事,以爾為棟梁,使決大疑,以爾為龜策。
用登上相,秉斡洪鈞,特陞左揆之崇,兼貳東臺之峻,仍其公爵,陟以文階,倂増衍於爰田,益陪敦於眞食,式昭體貌,益厚股肱。
於戲!得賢邦家之基,汝能追配於前哲,論相人主之職,朕則無媿於古人。
益遠乃猷,以對朕命。
」 濳善右僕射制曰:「巨川之待舟楫,固宏濟於多艱,元首之賴股肱,蓋葉成於具體。
惟時王佐,實秉國鈞,相須而成,闕一不可。
茲延登於次輔,以同闡於大猷,式聁渙號之孚,爰聳治朝之聽。
具官黃濳善學造聖賢之藴,識窮事物之微,氣粹而慮深,誠篤而忠切,表儀禁路,著望實於朝端,鎮撫巨藩,憺威稜於閫寄,勤勞一節,中外百為。
朕向建帥府以臨戎,爾實與籌帷而贊畫,靖密無二,險夷不渝,納言而有嘉謨,揆事而無遺策。
肆朕纂承之始,尤嘉翼戴之功,蚤聨邇臣,而功素顯於時,晉秉大政,而士不議其速,建明愈偉,問譽彌崇,念中夏玩於燕安,緻外域肆其侵侮,雖國勢之猶弱,奈民懷之益深,朕欲耆定武功,汝其繼蕭、陳之列,朕欲緝??治具,汝其追丙、魏之蹤。
是用昭登右相之隆,兼貳西臺之峻,乃進公爵,仍陟文階,陪敦井邑之多,加侈圭田之厚,倂頒茂渥,丕勸具僚。
於戲!朕心朕德,惟乃知其増光於遠業,嘉謀嘉猷,告爾後尚胥及於丕平。
諒體至懷,奚俟多訓。
」朱勝非詞 時初建禦營司,綱與濳善竝兼使,而同知樞密院事張慤副之。
《小歴》 先是,召李綱到行在,拜右僕射。
上即位,左右揆皆虛位,首以綱為右揆,至是特授左僕射,幷命濳善為右僕射,竝兼禦營使。
自是,宰相始有親兵。
遺史 八月己醜,貶竄負國周懿文、王及之、餘大鈞、胡思等。
周懿文、餘大鈞等不死,唯從貶竄,識者是以知李綱與汪、黃諸公不能輔佐恢復河東河北之境土也,曰失其??矣。
同上 癸卯,呂好問罷尚書右丞授資政殿學士、知宣州 好問自建炎元年五月除尚書右丞,是年七月罷,執政兩月,自乞罷政,遂有是命。
好問《家傳》曰:時臺諫官多李綱所厚,因論圍城事,倂以中好問,上出手劄付尚書省曰:「昨張邦昌僭號之初,呂好問即募人齎帛書具道京城内外事。
金人甫退,又遣人勸進,考其心迹,與餘人不同。
言官所不知,仰尚書省行下。
」於是好問力求去,乃除職知宣州,時七月己酉也。
紹興元年七月,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呂好問卒於桂州。
同日,許翰尚書右丞 翰,襄邑人。
靖康為同知樞密院事,與李綱最厚,故復用之。
自延康殿學士、太中大夫、提舉鴻慶宮,召為尚書右丞,是月,以覃恩除通議大夫。
八月丁醜,李綱罷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 制曰:「論人臣之大戒,罪莫重於擅朝,置輔相以仰成,責尤嚴於誤國。
式揚明命,敷告治廷。
具官李綱蚤以時才,列於清貫,屬兵戎之急變,參綱轄於中臺,同流俗以沽名,秉樞機於右府,既總師而敗績,舉黜典以投荒。
肆朕紹圖,惟人求舊,念召環之已賜,適揆席之猶虛,亟登次輔之崇,旋陟元台之峻,而乃謀謨弗效,變故罔悛,虧恭謹之通規,負弼諧之初望,既請盡括郡縣之私馬,又將竭取東南之民財,以喜怒自分其賢愚,緻賞罰失當於功罪,出令允符於清議,屢抗執以邀留,用??有咈於羣情,必力祈於親劄,第欲市恩於己,靡思歸怨於君。
比劾江浙騷擾之官,亟下閭裡寛恤之詔,貼改已畫之?,巧庇外姻之姦,茲遣防秋之師,實為渡河之援,預朌告命,厚賜緍錢,賞踰百萬之多,僅度京師而止,每敦趨其速進,輒沮抑而不行,設心謂何?顓制若此!忽覽剡章之奏,且陳引咎之詞,顧物論以大喧,豈邦憲之可屈?宜解鈞衡之任,俾從祠館之遊,仍聯祕殿之近班,更加爰田之異數,以全體貌,以厚股肱。
於戲!國歩多艱,方切履氷之懼,鼎司失職,更懷覆餗之虞。
尚縁注意之求,特狥乞身之請。
往祇訓誥,毋怠省循。
」 綱自建炎元年五月拜相,至八月罷,入相四月。
初,左僕射李綱薦張所招撫河北,傅亮副之,亮言經制司兵才萬人,河北皆金界,乞權置司陜府,為右僕射黃濳善所沮,綱言:「濳善力沮二人,乃所以沮臣,使不安職,乞歸田裡。
」殿中侍禦史張浚與宋齊愈素善,知齊愈死非其罪,謂上初立,而綱以私意殺侍從,典??不當,有傷新政,恐失人心,於是首論綱罪,綱遂罷相。
綱相凡七十五日。
於是,右正言鄧肅言:「陛下初登九五之位,召李綱於貶所,而任以台衡,待之非不專也。
然綱學雖正而術踈,謀雖深而機淺,陛下嘗顧臣曰:『李綱眞以身狥國者。
』今日罷之而責詞甚嚴,臣所以疑也。
且既非臺章,又非諫疏,不知遣詞者何所據?而言臣若觀望,豈為愛君?且兩河百姓雖願效死,而數月間茫然無所適從,及綱措置不一月而兵民稍集。
又偽楚之臣紛紛皆官於朝,綱先逐邦昌而叛黨稍正其罪。
今綱去,則二事將何如哉?兩河無兵,則邊人驕,叛臣在朝,則政事乖,綱於此不可謂無一日之長也。
」肅尋與郡。
右丞許翰求去,且力言:「綱忠義英發,非綱無可與建中興之業者。
今綱罷而留臣無益。
」既而張所亦罪去,傅亮引兵歸陜西,招撫經制司皆廢矣。
初,李綱建議買馬及勸民出財,至是,上慮擾民,且東南非産馬之地,已詔罷之,惟陜西每州令買馬百匹。
《小歴》 綱每建言,頗切直,黃濳善、汪伯彥忌之,而濳善又諷臣僚,使言其罪,遂罷宰相。
綱初負時望,上欲倚之以圖中興,故初除尚書左僕射,制詞甚美,及罷相之制,其惡如此,議者謂國朝進退人材之弊,在乎專尚文華而遂至失實也。
遺史 先是,召太學生丹陽陳東赴行在,既至,上書論宰執黃濳善、汪伯彥不可任,李綱不可罷,仍請車駕還汴京,治兵親征,凡三上。
?進士臨川歐陽澈以上書極詆用事者,濳善密啓誅澈,倂以及東。
壬午,皆就誅。
初,觀文殿學士李綱還至鎮江府,而潰兵已迫常州,遂由外江歸宜興,且出家財犒之,言者謂綱獨擅朝政,杜絶言路,臺諫官則陷以罪,或寘之閑散,如顔岐、孫覿、李?、李擢、範宗尹。
又買馬之擾,招兵之暴,與勸民納財之虐,皆優立賞格,縱吏為姦。
十一月丁亥朔,詔李綱落觀文殿學士,戊子,又論:「綱悖戾輕狂,嘗易詔令以芘翁彥國之親黨,捐金帛以資張所、傅亮之妄費。
昨綱初相,首置檢鼓院,蓋欲引羣不逞,以譽己耳,甚者造成靖康之伏闕,雖人主不得而命令。
又辛道宗兵叛以來,綱居無錫,乃傾家貲與賊交通。
」於是貶綱鄂州居住,汪藻草制,有曰:「朋姦罔上,有虞必去於驩兠,欺世盜名,孔子首誅於正卯。
」明年冬,以中丞王綯劾,移萬安軍。
丙戌,許翰罷尚書右丞自通議大夫,罷授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翰自建炎元年七月除尚書右丞,八月罷,再執政僅兩月。
翰見陳東死,謂所親曰:「吾與東皆爭李綱者,今東戮於都市,吾在廟堂可乎?」乃力求去,遂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二年十二月,中丞張澂言許翰與李綱最厚,方在樞府,則迫種師中急救太原,緻其覆師,及綱作相,引為執政,翰遂落職。
三年五月,翰自湖北遷居江西,六月卒。
十一月乙未,張慤尚書左丞自通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除,仍兼禦營副使。
丙午,遷中書侍郎 制曰:「朕敷求衆俊,協濟多艱,矧惟丞弼之聮,實賴贊襄之益,自非耆哲,孰副倚毗。
具官張慤直道行身,赤心事國,不澄清而撓濁,肯吐剛而茹柔,邈有古人之風,渾然君子之器。
頃繇民部,進贊樞庭,崇論竑議,無聞而不言,長慮卻顧,雖乆而可信,宜從右府,進陟左綱,斯謀斯猷,惟無忘於入告,朕心朕德,庶有賴於欽承。
徃體至懷,期成丕績。
」 丙午,再遷慤為中書侍郎,仍提領措置戶部財用。
自中原俶擾,内外財賦多失,徃徃吏燬其籍,漫無可考,上獨委中書侍郎張慤,曉錢榖利害,吏無敢欺。
元豐舊制,中書專取?,大臣所擬,慤輒屏不奏。
時宗澤守東京,右僕射黃濳善、門下侍郎汪伯彥皆笑其狂,慤曰:「如澤之忠義,若得數人,天下定矣!」此《小歴》據野記添入 先是,慤言三河之民怨金入骨,欲殱殄之,請依唐人澤潞歩兵雄邊子弟遺意,募民聮以什伍,而寓於兵農,使合力抗金,謂之巡社。
又太中大夫許翰陳利害,使州縣什伍其民而教之戰,以效唐昭義歩兵之制,詔悉付慤,遂著為令。
書成,詔頒於天下行之。
慤自建炎元年六月除同知樞密院事,是月除尚書左丞,再遷中書侍郎,執政不及一年,至二年五月卒,士庶皆痛惜之,諡曰忠穆,贈開府儀同三司,賻?其家甚厚。
三年五月,上次鎮江府,諭宰執曰:「張慤古之遺直,葬郡境,已親劄令有司置祭,可更議?其家。
」建炎四年十月,詔:「故中書侍郎張慤,忠實剛毅,乃心王室,其子瑜乆服除,宜與差遣。
」 同日,顔岐同知樞密院事自工部尚書,遷中大夫除。
丙午,再遷尚書左丞 丙午,郭三益同知樞密院事自試刑部尚書,遷中大夫除 三益執政僅一年,至二年九月卒,贈光祿大夫。
十二月丙子,許景衡尚書右丞自試禦史中丞,遷中大夫除 景衡,字少伊,溫州人。
建炎二年戊申 三月丙午,除靖康宰執何?、陳過庭、聶昌宮觀 初,靖康宰執何?、陳過庭皆扈二聖北狩。
丙午,遂竝宮觀:何?&mdash&mdash觀文殿大學士、提舉玉局觀;陳過庭&mdash&mdash資政殿大學士、提舉太平宮;聶昌&mdash&mdash資政殿學士、提舉崇福宮。
時昌已死,朝廷未之知也。
紹興元年四月己巳,參知政事秦檜言:「昨與何?、孫傅、陳過庭、張叔夜同扈二聖北狩。
今臣偶獲生還,而四人皆死異域,望依聶昌例贈官,仍給其家,以為死事者之勸。
」詔竝特贈開府儀同三司,各與十資恩澤,既而禦史章誼論?誤國,遂格贈典,檜再為明其死節,乃贈觀文殿大學士。
五月己酉,許景衡罷尚書右丞為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景衡自建炎元年十一月除尚書右丞,是年五月罷,執政凡半年。
左僕射黃濳善等以右丞許景衡議論與己異,始共排之。
初,李綱去而遷南陽之議格,遂幸維揚,景衡復請上渡江,濳善等乞降詔囘京,故言者以景衡之説為非。
至是,罷。
未幾而卒,識者哀之。
景衡修身行己,雖細必矜,公言廷爭,正色直前,視權倖若無有者,後謚忠簡。
四年二月,上駐蹕溫州,溫州奏故右丞許景衡妻胡氏乞給借所僦官屋,上顧呂頥浩曰:「朕即位以來,執政中,張慤最直。
」頥浩曰:「慤未病時,嘗語臣雲:『惟一許少伊不轉了。
』臣以是知景衡略與慤同。
宜叡意之不忘也。
」乃詔以官物賜其家。
戊子,朱勝非尚書右丞自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遷中大夫除 十二月己巳,黃濳善左僕射自右僕射、兼中書侍郎,除光祿大夫、守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汪伯彥右僕射自知樞密院事,除正議大夫、守右僕射、兼中書侍郎除 濳善左僕射制曰:「人主論一相,實繫重輕,大臣論四方,誼同休戚。
肆朕纂承之始,尤艱考謹之求,兩宮定省之期,尚勤於北顧,九廟蒸嘗之享,未返於東巡。
用疇十亂之勳,佇見一?之烈。
晉登元宰,敷告治朝。
具官黃濳善清明沖淳,剛徤篤實,忱恂茂於衆行,質諸鬼神而無疑,宏毅裕於大方,塞乎天地而無害,出處著三朝之望,險夷更百變之難。
屬予訪落之初,實賴扶衰之政,太尉之安劉氏,將北軍左袒之師,太公之諒武王,見牧野鷹揚之旅,首倡興王之業,獨高佐命之勳,參秉國成,延登揆路,遭時多故,宏濟大艱,宅百揆以奮庸,茂著王猷之塞,嚴六德而亮采,迄成帝載之熈。
是用簡於朕心,授以魁柄,兼峻東臺之秩,更陪多戶之封,國論既孚,巖瞻惟允。
於戲!單于畏漢相之風采,必有萬裡折衝之威,齊人歸魯國之侵疆,庶見三年有成之效。
力行所學,以底丕平。
」 伯彥右僕射制曰:「宰天下之平,實係秉鈞之重,揚大廷之號,丕昭籲俊之公。
若時登庸,訪予落止,戎虞未殄,有朽索馭六馬之憂,國歩方艱,如抱火厝積薪之懼,臨朝興歎,當饋靡寧,眷求四嶽百揆之賢,圖囘二帝三王之治,必有任斯民之責者,庶幾選於衆以得之。
具官汪伯
張邦昌僭立,以好問為門下侍郎。
上即位,以為尚書右丞。
《遺史》 好問《家傳》曰:時賜對,上勞之曰:「宗廟獲全,皆卿之力。
」遂除右丞。
庚子,前宰執李邦彥、呉敏、蔡懋、宇文虛中等悉竄嶺南。
邦彥,河内人,敏楊子人。
懋,確子。
虛中,前右丞、知江寧府、資政殿學士粹中之弟也。
詔靖康主議誤國之臣,前宰執李邦彥等悉竄嶺南。
邦彥竄潯州、敏&mdash&mdash栁州、懋&mdash&mdash英州、虛中&mdash&mdash昭州。
丁未,前執政王襄、趙野竝責分司,尋各以散官安置。
襄,南陽人。
初,西道總管、資政殿學士王襄,北道總管、資政殿學士趙野皆以前執政任總帥,領兵赴闕,而遷延不進,至是襄、野竝責分司,詔略曰:「豈有兩君之在野,略無一騎之入關,故取迂途,以為遁計」,又各以散官安置:襄&mdash&mdash永州,野&mdash&mdash邵州。
建炎二年二月,詔:「故相鄭居中、劉正夫、餘深、白時中之子竝鐫其職。
」言者論龍圖閣直學士鄭修年乃居中之子,顯謨閣直學士劉阜民乃正夫之子,徽猷閣待制餘日章、白彥暉,乃深與時中之子,皆乳臭小兒,初無出身及文學政事,乞竝鐫其職,是日詔從之。
附見 十二月丁醜,詔:「餘深責臨江軍,薛昂責徽州,耿南仲責授别駕,依舊臨江軍竝居住。
」以前宰相與提刑司都吏,謀率郡人申朝廷乞留知州江常,蓋常善而易制,故為此姦謀以窺朝廷。
又以杭卒之叛,薛昂不縁君命,自知杭州。
又耿南仲趨李綱往救河東以緻軍潰,蓋不恤國事,用此報讎。
又許翰與綱最厚,方在樞府,則逼種師中急救太原而覆師,及綱作相,引為執政,此四人者豈可置而不問?時深為特進、衞國公,昂為金紫光祿大夫,皆已緻仕,南仲見謫散官臨江軍居住,翰見任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丁醜,詔深責臨江軍,昂責徽州,南仲責授别駕,依舊臨江軍竝居住,翰落職,未幾南仲卒。
責授中大夫餘深昨因渡江赦,復還鄉裡,至是遇郊禮,乞奏薦,在法責降而官品高者,取裁,丙子,宰執奏深乃蔡京死黨,乞勿令奏薦,詔從之。
附見 六月癸亥,黃潛善門下侍郎自中大夫、中書侍郎除,未幾,兼權中書侍郎 執政僅二年,至七月拜相。
戊寅,汪伯彥知樞密院事自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除 執政僅二年,至二年十二月拜相。
壬午,張慤同知樞密院事 慤,字誠伯,瀛州人。
靖康中,權知大名府,上自相州遷大名,慤奉事甚恭,慤在大名時,有洺州王明者與李洪等聚衆,以復奪二帝為詞,有衆數萬,慤差無官宗子不尤,及進士王協等招安撫定,後皆授以官。
《遺史》 上即位,慤自延康殿學士,召為戶部尚書,有言:「陛下當判忠邪,判則治亂分。
」至是,遂有此除,仍兼提舉戶部財用。
七月,以覃恩除通議大夫。
七月壬寅,李綱左僕射自右僕射,除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禦營使、兼門下侍郎 黃潛善右僕射自守門下侍郎,除正議大夫、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兼中書侍郎、禦營使 綱左僕射制曰:「朕博觀羣書,歷考治古,將啓中興之景運,必資命世之偉人,庶丕修於政經,以大慰於民望。
爰登碩輔,敷告路朝。
具官李綱志大而德剛,器閎而慮遠,自任以天下之重,皆謂有王佐之才。
粵繇高華,每著名節,螭坳造膝,識者想聞其直聲,奉常建言,公議共推於雅望。
超躋丞轄,晉長樞庭,風采聳於邇遐,問譽溢於中外,稍稽魁柄,殊鬱師瞻。
肆朕纂承之初,首圖用召之亟,遂陞次輔,以率羣工,民言惟嘉,國是以定,念華夏狃承平而弛備,緻夷戎伺間隙以肆侵,惟民懷舊德而靡忘,故士徯新政而知勸,朕欲臨朝有内修外攘之志,汝其比迹於樊侯,朕欲俾民臻仰事俯育之安,汝其希功於裴度,使任大事,以爾為棟梁,使決大疑,以爾為龜策。
用登上相,秉斡洪鈞,特陞左揆之崇,兼貳東臺之峻,仍其公爵,陟以文階,倂増衍於爰田,益陪敦於眞食,式昭體貌,益厚股肱。
於戲!得賢邦家之基,汝能追配於前哲,論相人主之職,朕則無媿於古人。
益遠乃猷,以對朕命。
」 濳善右僕射制曰:「巨川之待舟楫,固宏濟於多艱,元首之賴股肱,蓋葉成於具體。
惟時王佐,實秉國鈞,相須而成,闕一不可。
茲延登於次輔,以同闡於大猷,式聁渙號之孚,爰聳治朝之聽。
具官黃濳善學造聖賢之藴,識窮事物之微,氣粹而慮深,誠篤而忠切,表儀禁路,著望實於朝端,鎮撫巨藩,憺威稜於閫寄,勤勞一節,中外百為。
朕向建帥府以臨戎,爾實與籌帷而贊畫,靖密無二,險夷不渝,納言而有嘉謨,揆事而無遺策。
肆朕纂承之始,尤嘉翼戴之功,蚤聨邇臣,而功素顯於時,晉秉大政,而士不議其速,建明愈偉,問譽彌崇,念中夏玩於燕安,緻外域肆其侵侮,雖國勢之猶弱,奈民懷之益深,朕欲耆定武功,汝其繼蕭、陳之列,朕欲緝??治具,汝其追丙、魏之蹤。
是用昭登右相之隆,兼貳西臺之峻,乃進公爵,仍陟文階,陪敦井邑之多,加侈圭田之厚,倂頒茂渥,丕勸具僚。
於戲!朕心朕德,惟乃知其増光於遠業,嘉謀嘉猷,告爾後尚胥及於丕平。
諒體至懷,奚俟多訓。
」朱勝非詞 時初建禦營司,綱與濳善竝兼使,而同知樞密院事張慤副之。
《小歴》 先是,召李綱到行在,拜右僕射。
上即位,左右揆皆虛位,首以綱為右揆,至是特授左僕射,幷命濳善為右僕射,竝兼禦營使。
自是,宰相始有親兵。
遺史 八月己醜,貶竄負國周懿文、王及之、餘大鈞、胡思等。
周懿文、餘大鈞等不死,唯從貶竄,識者是以知李綱與汪、黃諸公不能輔佐恢復河東河北之境土也,曰失其??矣。
同上 癸卯,呂好問罷尚書右丞授資政殿學士、知宣州 好問自建炎元年五月除尚書右丞,是年七月罷,執政兩月,自乞罷政,遂有是命。
好問《家傳》曰:時臺諫官多李綱所厚,因論圍城事,倂以中好問,上出手劄付尚書省曰:「昨張邦昌僭號之初,呂好問即募人齎帛書具道京城内外事。
金人甫退,又遣人勸進,考其心迹,與餘人不同。
言官所不知,仰尚書省行下。
」於是好問力求去,乃除職知宣州,時七月己酉也。
紹興元年七月,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呂好問卒於桂州。
同日,許翰尚書右丞 翰,襄邑人。
靖康為同知樞密院事,與李綱最厚,故復用之。
自延康殿學士、太中大夫、提舉鴻慶宮,召為尚書右丞,是月,以覃恩除通議大夫。
八月丁醜,李綱罷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 制曰:「論人臣之大戒,罪莫重於擅朝,置輔相以仰成,責尤嚴於誤國。
式揚明命,敷告治廷。
具官李綱蚤以時才,列於清貫,屬兵戎之急變,參綱轄於中臺,同流俗以沽名,秉樞機於右府,既總師而敗績,舉黜典以投荒。
肆朕紹圖,惟人求舊,念召環之已賜,適揆席之猶虛,亟登次輔之崇,旋陟元台之峻,而乃謀謨弗效,變故罔悛,虧恭謹之通規,負弼諧之初望,既請盡括郡縣之私馬,又將竭取東南之民財,以喜怒自分其賢愚,緻賞罰失當於功罪,出令允符於清議,屢抗執以邀留,用??有咈於羣情,必力祈於親劄,第欲市恩於己,靡思歸怨於君。
比劾江浙騷擾之官,亟下閭裡寛恤之詔,貼改已畫之?,巧庇外姻之姦,茲遣防秋之師,實為渡河之援,預朌告命,厚賜緍錢,賞踰百萬之多,僅度京師而止,每敦趨其速進,輒沮抑而不行,設心謂何?顓制若此!忽覽剡章之奏,且陳引咎之詞,顧物論以大喧,豈邦憲之可屈?宜解鈞衡之任,俾從祠館之遊,仍聯祕殿之近班,更加爰田之異數,以全體貌,以厚股肱。
於戲!國歩多艱,方切履氷之懼,鼎司失職,更懷覆餗之虞。
尚縁注意之求,特狥乞身之請。
往祇訓誥,毋怠省循。
」 綱自建炎元年五月拜相,至八月罷,入相四月。
初,左僕射李綱薦張所招撫河北,傅亮副之,亮言經制司兵才萬人,河北皆金界,乞權置司陜府,為右僕射黃濳善所沮,綱言:「濳善力沮二人,乃所以沮臣,使不安職,乞歸田裡。
」殿中侍禦史張浚與宋齊愈素善,知齊愈死非其罪,謂上初立,而綱以私意殺侍從,典??不當,有傷新政,恐失人心,於是首論綱罪,綱遂罷相。
綱相凡七十五日。
於是,右正言鄧肅言:「陛下初登九五之位,召李綱於貶所,而任以台衡,待之非不專也。
然綱學雖正而術踈,謀雖深而機淺,陛下嘗顧臣曰:『李綱眞以身狥國者。
』今日罷之而責詞甚嚴,臣所以疑也。
且既非臺章,又非諫疏,不知遣詞者何所據?而言臣若觀望,豈為愛君?且兩河百姓雖願效死,而數月間茫然無所適從,及綱措置不一月而兵民稍集。
又偽楚之臣紛紛皆官於朝,綱先逐邦昌而叛黨稍正其罪。
今綱去,則二事將何如哉?兩河無兵,則邊人驕,叛臣在朝,則政事乖,綱於此不可謂無一日之長也。
」肅尋與郡。
右丞許翰求去,且力言:「綱忠義英發,非綱無可與建中興之業者。
今綱罷而留臣無益。
」既而張所亦罪去,傅亮引兵歸陜西,招撫經制司皆廢矣。
初,李綱建議買馬及勸民出財,至是,上慮擾民,且東南非産馬之地,已詔罷之,惟陜西每州令買馬百匹。
《小歴》 綱每建言,頗切直,黃濳善、汪伯彥忌之,而濳善又諷臣僚,使言其罪,遂罷宰相。
綱初負時望,上欲倚之以圖中興,故初除尚書左僕射,制詞甚美,及罷相之制,其惡如此,議者謂國朝進退人材之弊,在乎專尚文華而遂至失實也。
遺史 先是,召太學生丹陽陳東赴行在,既至,上書論宰執黃濳善、汪伯彥不可任,李綱不可罷,仍請車駕還汴京,治兵親征,凡三上。
?進士臨川歐陽澈以上書極詆用事者,濳善密啓誅澈,倂以及東。
壬午,皆就誅。
初,觀文殿學士李綱還至鎮江府,而潰兵已迫常州,遂由外江歸宜興,且出家財犒之,言者謂綱獨擅朝政,杜絶言路,臺諫官則陷以罪,或寘之閑散,如顔岐、孫覿、李?、李擢、範宗尹。
又買馬之擾,招兵之暴,與勸民納財之虐,皆優立賞格,縱吏為姦。
十一月丁亥朔,詔李綱落觀文殿學士,戊子,又論:「綱悖戾輕狂,嘗易詔令以芘翁彥國之親黨,捐金帛以資張所、傅亮之妄費。
昨綱初相,首置檢鼓院,蓋欲引羣不逞,以譽己耳,甚者造成靖康之伏闕,雖人主不得而命令。
又辛道宗兵叛以來,綱居無錫,乃傾家貲與賊交通。
」於是貶綱鄂州居住,汪藻草制,有曰:「朋姦罔上,有虞必去於驩兠,欺世盜名,孔子首誅於正卯。
」明年冬,以中丞王綯劾,移萬安軍。
丙戌,許翰罷尚書右丞自通議大夫,罷授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翰自建炎元年七月除尚書右丞,八月罷,再執政僅兩月。
翰見陳東死,謂所親曰:「吾與東皆爭李綱者,今東戮於都市,吾在廟堂可乎?」乃力求去,遂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二年十二月,中丞張澂言許翰與李綱最厚,方在樞府,則迫種師中急救太原,緻其覆師,及綱作相,引為執政,翰遂落職。
三年五月,翰自湖北遷居江西,六月卒。
十一月乙未,張慤尚書左丞自通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除,仍兼禦營副使。
丙午,遷中書侍郎 制曰:「朕敷求衆俊,協濟多艱,矧惟丞弼之聮,實賴贊襄之益,自非耆哲,孰副倚毗。
具官張慤直道行身,赤心事國,不澄清而撓濁,肯吐剛而茹柔,邈有古人之風,渾然君子之器。
頃繇民部,進贊樞庭,崇論竑議,無聞而不言,長慮卻顧,雖乆而可信,宜從右府,進陟左綱,斯謀斯猷,惟無忘於入告,朕心朕德,庶有賴於欽承。
徃體至懷,期成丕績。
」 丙午,再遷慤為中書侍郎,仍提領措置戶部財用。
自中原俶擾,内外財賦多失,徃徃吏燬其籍,漫無可考,上獨委中書侍郎張慤,曉錢榖利害,吏無敢欺。
元豐舊制,中書專取?,大臣所擬,慤輒屏不奏。
時宗澤守東京,右僕射黃濳善、門下侍郎汪伯彥皆笑其狂,慤曰:「如澤之忠義,若得數人,天下定矣!」此《小歴》據野記添入 先是,慤言三河之民怨金入骨,欲殱殄之,請依唐人澤潞歩兵雄邊子弟遺意,募民聮以什伍,而寓於兵農,使合力抗金,謂之巡社。
又太中大夫許翰陳利害,使州縣什伍其民而教之戰,以效唐昭義歩兵之制,詔悉付慤,遂著為令。
書成,詔頒於天下行之。
慤自建炎元年六月除同知樞密院事,是月除尚書左丞,再遷中書侍郎,執政不及一年,至二年五月卒,士庶皆痛惜之,諡曰忠穆,贈開府儀同三司,賻?其家甚厚。
三年五月,上次鎮江府,諭宰執曰:「張慤古之遺直,葬郡境,已親劄令有司置祭,可更議?其家。
」建炎四年十月,詔:「故中書侍郎張慤,忠實剛毅,乃心王室,其子瑜乆服除,宜與差遣。
」 同日,顔岐同知樞密院事自工部尚書,遷中大夫除。
丙午,再遷尚書左丞 丙午,郭三益同知樞密院事自試刑部尚書,遷中大夫除 三益執政僅一年,至二年九月卒,贈光祿大夫。
十二月丙子,許景衡尚書右丞自試禦史中丞,遷中大夫除 景衡,字少伊,溫州人。
建炎二年戊申 三月丙午,除靖康宰執何?、陳過庭、聶昌宮觀 初,靖康宰執何?、陳過庭皆扈二聖北狩。
丙午,遂竝宮觀:何?&mdash&mdash觀文殿大學士、提舉玉局觀;陳過庭&mdash&mdash資政殿大學士、提舉太平宮;聶昌&mdash&mdash資政殿學士、提舉崇福宮。
時昌已死,朝廷未之知也。
紹興元年四月己巳,參知政事秦檜言:「昨與何?、孫傅、陳過庭、張叔夜同扈二聖北狩。
今臣偶獲生還,而四人皆死異域,望依聶昌例贈官,仍給其家,以為死事者之勸。
」詔竝特贈開府儀同三司,各與十資恩澤,既而禦史章誼論?誤國,遂格贈典,檜再為明其死節,乃贈觀文殿大學士。
五月己酉,許景衡罷尚書右丞為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景衡自建炎元年十一月除尚書右丞,是年五月罷,執政凡半年。
左僕射黃濳善等以右丞許景衡議論與己異,始共排之。
初,李綱去而遷南陽之議格,遂幸維揚,景衡復請上渡江,濳善等乞降詔囘京,故言者以景衡之説為非。
至是,罷。
未幾而卒,識者哀之。
景衡修身行己,雖細必矜,公言廷爭,正色直前,視權倖若無有者,後謚忠簡。
四年二月,上駐蹕溫州,溫州奏故右丞許景衡妻胡氏乞給借所僦官屋,上顧呂頥浩曰:「朕即位以來,執政中,張慤最直。
」頥浩曰:「慤未病時,嘗語臣雲:『惟一許少伊不轉了。
』臣以是知景衡略與慤同。
宜叡意之不忘也。
」乃詔以官物賜其家。
戊子,朱勝非尚書右丞自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遷中大夫除 十二月己巳,黃濳善左僕射自右僕射、兼中書侍郎,除光祿大夫、守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汪伯彥右僕射自知樞密院事,除正議大夫、守右僕射、兼中書侍郎除 濳善左僕射制曰:「人主論一相,實繫重輕,大臣論四方,誼同休戚。
肆朕纂承之始,尤艱考謹之求,兩宮定省之期,尚勤於北顧,九廟蒸嘗之享,未返於東巡。
用疇十亂之勳,佇見一?之烈。
晉登元宰,敷告治朝。
具官黃濳善清明沖淳,剛徤篤實,忱恂茂於衆行,質諸鬼神而無疑,宏毅裕於大方,塞乎天地而無害,出處著三朝之望,險夷更百變之難。
屬予訪落之初,實賴扶衰之政,太尉之安劉氏,將北軍左袒之師,太公之諒武王,見牧野鷹揚之旅,首倡興王之業,獨高佐命之勳,參秉國成,延登揆路,遭時多故,宏濟大艱,宅百揆以奮庸,茂著王猷之塞,嚴六德而亮采,迄成帝載之熈。
是用簡於朕心,授以魁柄,兼峻東臺之秩,更陪多戶之封,國論既孚,巖瞻惟允。
於戲!單于畏漢相之風采,必有萬裡折衝之威,齊人歸魯國之侵疆,庶見三年有成之效。
力行所學,以底丕平。
」 伯彥右僕射制曰:「宰天下之平,實係秉鈞之重,揚大廷之號,丕昭籲俊之公。
若時登庸,訪予落止,戎虞未殄,有朽索馭六馬之憂,國歩方艱,如抱火厝積薪之懼,臨朝興歎,當饋靡寧,眷求四嶽百揆之賢,圖囘二帝三王之治,必有任斯民之責者,庶幾選於衆以得之。
具官汪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