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欽宗皇帝
關燈
小
中
大
職提舉杭州洞霄宮,而臣僚又言綱冒内禪之功以自名,用姚平仲以至挫衂,收括取金銀牓,使怨歸公上;兵旣妄動,暫行罷免,隂使其黨黙諭士庶,使之伏闕,幾至變亂;假爵祿以市私恩,推守禦之賞至數千人,隂與吳敏黨庇蔡氏,不能逆詐,輒以蠟書結餘覩,使金人復加怨憤;命以宣撫,拒抗君命,乞納告身,逮至澤潞,不務持重,以緻挫敗等十罪,又言其所上章疏,多髙自稱譽,?扈不恭,乞行黜責,於是以保寧軍節度副使,建昌軍安置。
李綱罷,士庶十萬餘人撾皷伏闕下,經日不退,殺内侍十餘人,擘裂無遺體,府尹王時雍等麾之不去,上命聶山出諭?,相率聽命而退。
十月庚申,有?:「李綱罪惡深重,不自省循,輒有放言鼓惑衆聽,可移夔州安置。
」《日歴》 十月丁未,馮澥知樞密院事自禮部尚書、太子詹事、兼侍讀,遷中大夫除 制曰:「朕臨禦以來,適茲邊警,廼眷樞機之地,是資帷幄之謀,得失之間,安危所寄,委任尤重,必惟其人。
具官馮澥忠信不欺,端諒有守,勵蹇蹇匪躬之操,懷拳拳憂國之心,直道而行,學蓋攄其素蘊,獨立不懼,志切慕於古人。
踐揚居多,望實休顯,爰擢登於宥密,以共濟於艱難。
朕念疆埸未寧,兵民久困,無事淮隂之略,專圖魏絳之功。
往服茂恩,佇觀成效。
」 十一月,康王使於金國斡離不軍前,知樞密院事馮澥使於金國粘罕軍前,李若水副之。
《遺史》 壬子,王寓尚書左丞自試禮部尚書、中大夫除 寓爲起居舍人,正月,諫親征,罷之,未幾,復除禮部侍郎,遷翰林學士,至是,除尚書左丞。
王寓新除尚書左丞,詔寓使於金國軍前,奉五輅而行之。
《遺史》 皇弟康王使斡離不軍,以王寓爲尚書左丞副之。
始欲命寓奉使金人,故有是除,既而託夢寐辭行,故責及之,未嘗就職雲。
十二月戊午,有?:「尚書左丞王寓,誑誕避事,可追還左丞告命,尚書省毀抹,責授單州團練副使,新州安置。
」乃以知樞密院事馮澥代往。
制曰:「朕聞路溫舒以丞屬而請往絶域,傅介子以馬監而求使大宛,蓋委質而爲臣,無辭難而避事,茍懐誑誕,曷逭典??!具官王寓世荷國恩,蚤塵華貫,昨於纂承之始,首挂譴訶,不忍棄捐於終,復加湔洗,罔思報德,惟務懐安。
適邊境之繹騷,遣近臣而計議,邀功生事,黜賈生笞説之謀,罷兵息民,講魏絳和戎之策,擢爾侍從之列,置之丞轄之崇,特加寵數之優,式示華光之遣,逡廵之避,唱造不根,逮詰責而辭窮,乃章皇而情得,方主憂臣辱,爾乃便私之求,茍罪大責輕,難示方來之戒!姑從散秩,往處遐陬,尚務省循,以待寛宥。
」 十一月戊辰,馮澥罷知樞密院事授資政殿學士、太子賔客 澥自靖康元年九月除知樞密院事,是年十一月罷,執政僅踰月。
初,命奉使金人軍前議和,及康王還,而有是命雲。
丁醜,何?罷中書侍郎授資政殿學士,依前官、提舉醴泉觀、兼侍讀 ?自靖康元年三月除尚書右丞,八月除中書侍郎,是年十一月罷,執政凡八月。
時宰相唐恪議棄三鎮,?以爲不然,自乞罷,遂自太中大夫、中書侍郎罷,未幾,兼領開封職事雲。
同日,陳過庭中書侍郎自太中大夫、尚書右丞除 孫傅尚書右丞自試兵部尚書,遷中大夫除 傅尚書右丞制曰:「天下大器,置之欲遂其安,王公尊賢,求之惟恐不及。
朕紹隆興緒,康濟艱難,眷求百揆四嶽之臣,圖囘二帝三王之治,必有任斯民之責者,庶幾選於衆以得之。
具官孫傅宏毅直方,聰明敏博,學問邃於經術,造自得之淵深,功名見夫緒餘,行所知之光大。
事朕初載,蔚爲名臣,延登八座之崇,進陟五兵之任,師尹之望,巖巖具維石之瞻,王臣之公,蹇蹇勵匪躬之節。
是用擢升右轄,進貳中臺,朕欲解瑟而更張,固非濟水之能食,思與在位,同協厥中。
往旣一心,服我休命。
」 是月,過庭出使河北割地不還,執政纔三月。
十一日壬午,禦批金人欲割地,須兩府二人,各令自陳,陳過庭以主憂臣辱,首自請行,唐恪、馮澥皆依違不對,耿南仲以老辭,聶昌以親老辭,尋出禦批曰:「過庭忠誼可嘉,特免奉使。
差辭免人耿南仲、聶昌日下出門。
」 十一月己卯,金人乞再遣使臣之兩河督割地界,朝廷先命中書侍郎陳過庭往,金人拘之軍前。
初,過庭請行,上揮涕嘆息,諭之不果遣,且手劄嘉奬,及城陷,卒遣過庭行。
二聖北狩,過庭已在河北,固留不遣。
建炎初,授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以須其歸。
四年冬,有近臣還自敵中,具道過庭守節不撓狀,且言是年六月卒,詔贈開府儀同三司,與恩澤十人,年六十。
傅,字伯野,海州人。
甲申,孫傅同知樞密院事新除尚書右丞、中大夫,遷延康殿學士除 曹輔簽書樞密院事自禦史中丞,遷延康殿學士除 輔簽書樞密院事制曰:「推忠衞社,允資命世之才,運籌折衝,實繫本兵之地。
眷茲風憲之長,爲吾耳目之良,爰錫贊書,俾參宥密。
具官曹輔學該而博,氣大以剛,見幾達物理之未然,論事處衆人之不敢,一言觸諱,十載投閑。
逮予親政之初,首置肅綱之任,暨躋諫省,薦拜瑣闈,有嘉封駮之勤,復長糾彈之職,鯁亮日聞於朝聽,箴規多切於朕躬,宜有廟謀,可清邊圉。
是用俾預西樞之政,少寛北顧之憂,汝宜深思厭難而解紛,朕亦傾俟修文而偃武。
勉圖報効,以副眷懷。
」 傅執政累月,二年,扈從淵聖北狩。
建炎三年,除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
方敵急攻京城,傅親當矢石,日夜不少休,欽宗再幸金營,以傅兼太子少傅、行宮留守,乗輿久不得歸,傅屢貽書請之,不報,及廢立檄書至,中外震駭,傅大慟,久之,曰:「茍立異姓,吾當死之!」又數請車駕還闕,明日,金陳兵索道君、帝後、諸王、妃主,傅獨留中宮太子不遣,願以死從太子,金以粘罕命召之而去,不知其所終,後賜諡曰忠定。
輔,沙縣人。
入樞府凡半年,及卒,上厚?其家,仍命一子改京官。
建炎元年五月丙申,簽書樞密院事輔以病卒,初請上即位,上發濟州,簽書樞密院曹輔來,至是時,靖康執政皆去,而簽書樞密院曹輔以病遂卒。
《小歴》 丁亥,李囘罷簽書樞密院事提舉萬壽觀 囘自靖康元年八月除簽書樞密院事,是月罷,入樞府纔三月。
初,命囘將兵守黃河,既金人南渡,不能禦,倉皇逃遁而歸,故有是命。
明年張邦昌僭位,以囘權尚書右丞雲。
《拜罷錄》 庚寅,何?門下侍郎自資政殿學士、中大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領開封府職事除 初,何?議三鎮不合,遂自中書侍郎罷爲資政殿學士、兼侍讀、知開封府,未幾,復除門下侍郎。
?再執政數日,閏十一月拜相。
閏十一月壬辰,唐恪罷少宰授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乙宮使、兼侍讀,依前光祿大夫 制曰:「朕惟置相之方,每加謹於選用,遇臣之體,每務全於始終。
眷時次輔之宣勞,乃以引辭而均逸,肆朌明命,孚告治朝。
具官唐恪材博而通,智精以敏,蚤由識擢,多所踐揚,外分帥閫之雄,蔚有嘉績,入長地官之劇,綽著勲庸。
逮朕纂圖,召寘樞筦,進參政本,起貳宰衡,顧倚付之甚專,亦夙夜之匪懈。
屬以戎騎薦擾,郊畿繹騷,預備多失於事機,應變卒成於稽滯,,以疾來諗,申諭莫囘,是用聯祕殿以通班,即殊庭而置使,密陪經幄,敦衍邑租。
於戲!寵數之加,顧豈忘於留眷,忠臣之報,宜毋怠於告猷。
尚其欽承,以永譽處。
」 恪自靖康元年八月拜相,閏十一月罷,入相數月,以敵騎再渡河,不知所以爲計,遽引疾乞罷,故有是命。
《拜罷錄》 先是,唐恪建言金人今冬必來,勸淵聖隂爲避狄之計,乞早幸洛陽,或幸長安,召天下兵,然京師諸軍,懐土不肯去,乞速召四道總管扈衞而行,淵聖以恪之言問之?,?曰:「雖周室東遷,不如是之甚。
譬如不肖子盡挈父祖田宅而鬻之,而左右之人亦皆不欲遷。
」次日,淵聖激怒曰:「朕當死守社稷!」恪力請罷相,遂以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乙宮使、兼侍講罷之,以?爲尚書右僕射。
《遺史》 十一月,侍禦史胡舜陟劄子言:「今所用以爲大臣者,皆非其人&mdash&mdash唐恪俗吏;耿南仲腐儒;何?狂生;聶昌兇人。
李囘雖差勝,亦議論迂濶,獨陳過庭正直,孫傅忠樸,亦非康濟經綸之手,若南仲庸暗不曉事耳。
恪、昌則不然,才足以營私爲姦,辯足以文過飾非,隂附内侍,延譽固寵,但爲身謀,不?國事,寇未至則偃然自安,寇旣至則惟務守城。
近唐恪趍朝,或以石擊其燭籠,萬一城門久閉,人不聊生,必以誅宰執爲名,羣起爲亂,此事不可不慮也。
但宰執得人,人才自足,寇不足平矣!」至是胡舜陟又言:「唐恪知聶昌姦權可畏,牢籠使爲己助,昌知恪有力,亦深結之。
士大夫目恪、昌爲死黨,朝廷有此二姦,所以威令不振,將士莫肯用命,望赫然竄逐之。
」章上,會畫河之議繼出,衆口籍籍,喧聞於上,禦劄付恪曰:「畫河之議,萬口一辭,罪不在朕,卿其詳之。
」恪因乞出,乃有是命。
《日歴》 恪爲相無經濟大略,於時敵騎復南下,必欲邀我割三鎮乃罷兵,恪集羣臣議,以爲當與者什九,乃從與者之議,使既行而悔之,密啓欽宗,請以親征爲名,西幸洛京,還據秦雍,以圖興復,而留太子居守,欽宗將從其議,會何?入見,力言其不然,遂拜?門下侍郎,而恪計不用,言者謂恪之智慮但長於交結内侍而已,今國計日急,如恪者誠不可以備位,遂罷爲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乙宮使,而?代爲相。
京師失守,欽宗幸金營,恪曰:「失計矣!」既而還宮,及欽宗復幸金營,恪曰:「一之謂甚,其可再乎?」慟哭不食者累日,金議立異姓,會推太宰張邦昌,唯孫傅、張叔夜不肯簽書,恪既書名,已而呼其諸子謂曰:「吾爲大臣而國家至此,何以生爲!」乃仰藥而死。
同日,何?右僕射自守門下侍郎,授通政大夫、右僕射、中書侍郎 改太宰、少宰,復爲左右僕射 制曰:「朕紹承丕基,圖綏黎庶,贊元經體,是資不貳之臣,保大定功,尤賴非常之佐。
我有雋傑,若時登庸,出命於廷,用亶爾衆。
具官何?識邃以逺,氣大而剛,蜚騰英聲,冠冕多士,挺挺不撓,隱若棟梁之隆,蹇蹇匪躬,屹然社稷之衞。
比繇詞苑,進翊政機,務陳義而納忠,毎推賢而揚善,底乃嘉績,簡於朕心,屬天歩之多艱,當戎備之方戒,相予以濟,非爾而誰?是用憲祖廟之典章,正台衡之秩序,躐陞右揆,兼侍西臺,陟以文階,敦其邑采。
於戲!姚崇應變,遂緻開元之隆,玄齡善謀[2],幾還貞觀之盛,惟登明選公,以熈衆志,惟圖事揆策,以取萬全,緝治具於茍簡之餘,起國勢於衰靡之後,海?清謐,疆陲億寧。
朕以?成,爾亦多譽。
」 先是,有詔三省長官之名竝依元豐舊制,故?復爲僕射。
十二月辛醜,車駕在青城,宰相何?、執政馮澥、曹輔等皆分居青城齋宮,已而相繼放還,唯?獨留。
京城既失,敵人乞遣使往河北召康王,朝廷命曹輔行,?請上於輔衣襟屑礬書詔,以傳密?。
未幾,扈從車駕幸金營,因留不遣,已而議立異姓,金人曰:「唯何?、李若水不得與。
」在敵中不食而死,年三十九,訃聞,贈開府儀同三司,與十資恩澤。
議者謂其誤國,寢不行,及秦檜自敵中言?死狀,改贈觀文殿大學士,官其親屬十人。
建炎二年三月,除觀文殿學士,提舉成都府玉局觀。
初金人遣使緻書,欲欽宗再幸其軍,議加金主徽號,敵遣髙尚書者持書來,髙尚書奏:「陛下不必親出,姑爲書,或遣親王大臣以行可也。
」欽宗亦不欲出郊,而?獨以謂必須出,欽宗信之,?白欽宗,請以孫傅爲太子少傅,謝克家爲太子賔客,輔太子監國,時?自以折衝有術,對敵使歌曰:「細雨共斜風作輕寒。
」左右及敵使皆笑。
明日,欽宗幸金營,?從以出,遂留不遣。
丁酉,馮澥尚書左丞自資政殿學士、中大夫、太子賔客除 二年三月乙卯,馮澥、曹輔、路允廸等還,何?、孫傅、張叔夜、秦檜、司馬樸以廢立異議,令舉家北遷。
庚子,張叔夜簽書樞密院事自延康殿學士、南道都總管除 叔夜,字嵇仲,耆之曾孫。
十一月己醜,南道都總管張叔夜將勤王之師三萬到闕,屯駐於玉津園,詔以叔夜爲延康殿學士。
閏十一月壬辰,車駕幸西壁,張叔夜領兵起居於南薰門下,軍容整肅,上喜之,即城樓命解何?笏頭帶以賜。
《日歴》 叔夜自南道領兵入援,率先諸將,淵聖遽以樞府命之,其後扈從北狩雲。
《拜罷録》 初,何?見敵勢張甚,請置四道都總管,以大名、河南、應天、襄陽爲治所,事得專決,財得通用,官得辟置,兵得便宜,爲禦戎計,緩急欲以羽檄召兵入衞京師,欽宗從其言。
及種師道死,唐恪、耿南仲、聶昌相與言,乃檄止陜西、南道兵,金人既薄城下,獨張叔夜一軍至京師,餘無至者。
金既議和,命彈壓京城事,欽宗再出郊,叔夜叩馬諫止不能囘,即號慟再拜,衆皆哭,欽宗囘首字之曰:「嵇仲努力!」會金詔立異姓,叔夜乞立皇太子爲君,以從民望,二將怒,追赴軍中,至則抗論如初不少屈,遂扈從北去,道中惟時飲湯,過白溝河,乃矍然起,仰天大哭,遂不復語,明日,卒,年六十二,訃聞,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忠文。
淳熈二年閏九月,故簽書樞密院事張叔夜孫子裡奏:「先大父叔夜,靖康之初,任南道都總管,提兵勤王,晨夕倍道,孤軍轉戰,赴難京師,欽宗嘉其忠義,除簽書樞密院事,遂扈從北狩,不食其粟,死節異域。
雖?朝廷建廟、賜諡、贈開府儀同三司,特與十資恩澤,未?給還。
」詔張叔夜節義顯著,更特與一資恩澤。
1方格內爲脫字,據《靖康要錄》補 2《靖康要録》作「祐甫代謀」
李綱罷,士庶十萬餘人撾皷伏闕下,經日不退,殺内侍十餘人,擘裂無遺體,府尹王時雍等麾之不去,上命聶山出諭?,相率聽命而退。
十月庚申,有?:「李綱罪惡深重,不自省循,輒有放言鼓惑衆聽,可移夔州安置。
」《日歴》 十月丁未,馮澥知樞密院事自禮部尚書、太子詹事、兼侍讀,遷中大夫除 制曰:「朕臨禦以來,適茲邊警,廼眷樞機之地,是資帷幄之謀,得失之間,安危所寄,委任尤重,必惟其人。
具官馮澥忠信不欺,端諒有守,勵蹇蹇匪躬之操,懷拳拳憂國之心,直道而行,學蓋攄其素蘊,獨立不懼,志切慕於古人。
踐揚居多,望實休顯,爰擢登於宥密,以共濟於艱難。
朕念疆埸未寧,兵民久困,無事淮隂之略,專圖魏絳之功。
往服茂恩,佇觀成效。
」 十一月,康王使於金國斡離不軍前,知樞密院事馮澥使於金國粘罕軍前,李若水副之。
《遺史》 壬子,王寓尚書左丞自試禮部尚書、中大夫除 寓爲起居舍人,正月,諫親征,罷之,未幾,復除禮部侍郎,遷翰林學士,至是,除尚書左丞。
王寓新除尚書左丞,詔寓使於金國軍前,奉五輅而行之。
《遺史》 皇弟康王使斡離不軍,以王寓爲尚書左丞副之。
始欲命寓奉使金人,故有是除,既而託夢寐辭行,故責及之,未嘗就職雲。
十二月戊午,有?:「尚書左丞王寓,誑誕避事,可追還左丞告命,尚書省毀抹,責授單州團練副使,新州安置。
」乃以知樞密院事馮澥代往。
制曰:「朕聞路溫舒以丞屬而請往絶域,傅介子以馬監而求使大宛,蓋委質而爲臣,無辭難而避事,茍懐誑誕,曷逭典??!具官王寓世荷國恩,蚤塵華貫,昨於纂承之始,首挂譴訶,不忍棄捐於終,復加湔洗,罔思報德,惟務懐安。
適邊境之繹騷,遣近臣而計議,邀功生事,黜賈生笞説之謀,罷兵息民,講魏絳和戎之策,擢爾侍從之列,置之丞轄之崇,特加寵數之優,式示華光之遣,逡廵之避,唱造不根,逮詰責而辭窮,乃章皇而情得,方主憂臣辱,爾乃便私之求,茍罪大責輕,難示方來之戒!姑從散秩,往處遐陬,尚務省循,以待寛宥。
」 十一月戊辰,馮澥罷知樞密院事授資政殿學士、太子賔客 澥自靖康元年九月除知樞密院事,是年十一月罷,執政僅踰月。
初,命奉使金人軍前議和,及康王還,而有是命雲。
丁醜,何?罷中書侍郎授資政殿學士,依前官、提舉醴泉觀、兼侍讀 ?自靖康元年三月除尚書右丞,八月除中書侍郎,是年十一月罷,執政凡八月。
時宰相唐恪議棄三鎮,?以爲不然,自乞罷,遂自太中大夫、中書侍郎罷,未幾,兼領開封職事雲。
同日,陳過庭中書侍郎自太中大夫、尚書右丞除 孫傅尚書右丞自試兵部尚書,遷中大夫除 傅尚書右丞制曰:「天下大器,置之欲遂其安,王公尊賢,求之惟恐不及。
朕紹隆興緒,康濟艱難,眷求百揆四嶽之臣,圖囘二帝三王之治,必有任斯民之責者,庶幾選於衆以得之。
具官孫傅宏毅直方,聰明敏博,學問邃於經術,造自得之淵深,功名見夫緒餘,行所知之光大。
事朕初載,蔚爲名臣,延登八座之崇,進陟五兵之任,師尹之望,巖巖具維石之瞻,王臣之公,蹇蹇勵匪躬之節。
是用擢升右轄,進貳中臺,朕欲解瑟而更張,固非濟水之能食,思與在位,同協厥中。
往旣一心,服我休命。
」 是月,過庭出使河北割地不還,執政纔三月。
十一日壬午,禦批金人欲割地,須兩府二人,各令自陳,陳過庭以主憂臣辱,首自請行,唐恪、馮澥皆依違不對,耿南仲以老辭,聶昌以親老辭,尋出禦批曰:「過庭忠誼可嘉,特免奉使。
差辭免人耿南仲、聶昌日下出門。
」 十一月己卯,金人乞再遣使臣之兩河督割地界,朝廷先命中書侍郎陳過庭往,金人拘之軍前。
初,過庭請行,上揮涕嘆息,諭之不果遣,且手劄嘉奬,及城陷,卒遣過庭行。
二聖北狩,過庭已在河北,固留不遣。
建炎初,授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以須其歸。
四年冬,有近臣還自敵中,具道過庭守節不撓狀,且言是年六月卒,詔贈開府儀同三司,與恩澤十人,年六十。
傅,字伯野,海州人。
甲申,孫傅同知樞密院事新除尚書右丞、中大夫,遷延康殿學士除 曹輔簽書樞密院事自禦史中丞,遷延康殿學士除 輔簽書樞密院事制曰:「推忠衞社,允資命世之才,運籌折衝,實繫本兵之地。
眷茲風憲之長,爲吾耳目之良,爰錫贊書,俾參宥密。
具官曹輔學該而博,氣大以剛,見幾達物理之未然,論事處衆人之不敢,一言觸諱,十載投閑。
逮予親政之初,首置肅綱之任,暨躋諫省,薦拜瑣闈,有嘉封駮之勤,復長糾彈之職,鯁亮日聞於朝聽,箴規多切於朕躬,宜有廟謀,可清邊圉。
是用俾預西樞之政,少寛北顧之憂,汝宜深思厭難而解紛,朕亦傾俟修文而偃武。
勉圖報効,以副眷懷。
」 傅執政累月,二年,扈從淵聖北狩。
建炎三年,除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
方敵急攻京城,傅親當矢石,日夜不少休,欽宗再幸金營,以傅兼太子少傅、行宮留守,乗輿久不得歸,傅屢貽書請之,不報,及廢立檄書至,中外震駭,傅大慟,久之,曰:「茍立異姓,吾當死之!」又數請車駕還闕,明日,金陳兵索道君、帝後、諸王、妃主,傅獨留中宮太子不遣,願以死從太子,金以粘罕命召之而去,不知其所終,後賜諡曰忠定。
輔,沙縣人。
入樞府凡半年,及卒,上厚?其家,仍命一子改京官。
建炎元年五月丙申,簽書樞密院事輔以病卒,初請上即位,上發濟州,簽書樞密院曹輔來,至是時,靖康執政皆去,而簽書樞密院曹輔以病遂卒。
《小歴》 丁亥,李囘罷簽書樞密院事提舉萬壽觀 囘自靖康元年八月除簽書樞密院事,是月罷,入樞府纔三月。
初,命囘將兵守黃河,既金人南渡,不能禦,倉皇逃遁而歸,故有是命。
明年張邦昌僭位,以囘權尚書右丞雲。
《拜罷錄》 庚寅,何?門下侍郎自資政殿學士、中大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領開封府職事除 初,何?議三鎮不合,遂自中書侍郎罷爲資政殿學士、兼侍讀、知開封府,未幾,復除門下侍郎。
?再執政數日,閏十一月拜相。
閏十一月壬辰,唐恪罷少宰授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乙宮使、兼侍讀,依前光祿大夫 制曰:「朕惟置相之方,每加謹於選用,遇臣之體,每務全於始終。
眷時次輔之宣勞,乃以引辭而均逸,肆朌明命,孚告治朝。
具官唐恪材博而通,智精以敏,蚤由識擢,多所踐揚,外分帥閫之雄,蔚有嘉績,入長地官之劇,綽著勲庸。
逮朕纂圖,召寘樞筦,進參政本,起貳宰衡,顧倚付之甚專,亦夙夜之匪懈。
屬以戎騎薦擾,郊畿繹騷,預備多失於事機,應變卒成於稽滯,,以疾來諗,申諭莫囘,是用聯祕殿以通班,即殊庭而置使,密陪經幄,敦衍邑租。
於戲!寵數之加,顧豈忘於留眷,忠臣之報,宜毋怠於告猷。
尚其欽承,以永譽處。
」 恪自靖康元年八月拜相,閏十一月罷,入相數月,以敵騎再渡河,不知所以爲計,遽引疾乞罷,故有是命。
《拜罷錄》 先是,唐恪建言金人今冬必來,勸淵聖隂爲避狄之計,乞早幸洛陽,或幸長安,召天下兵,然京師諸軍,懐土不肯去,乞速召四道總管扈衞而行,淵聖以恪之言問之?,?曰:「雖周室東遷,不如是之甚。
譬如不肖子盡挈父祖田宅而鬻之,而左右之人亦皆不欲遷。
」次日,淵聖激怒曰:「朕當死守社稷!」恪力請罷相,遂以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乙宮使、兼侍講罷之,以?爲尚書右僕射。
《遺史》 十一月,侍禦史胡舜陟劄子言:「今所用以爲大臣者,皆非其人&mdash&mdash唐恪俗吏;耿南仲腐儒;何?狂生;聶昌兇人。
李囘雖差勝,亦議論迂濶,獨陳過庭正直,孫傅忠樸,亦非康濟經綸之手,若南仲庸暗不曉事耳。
恪、昌則不然,才足以營私爲姦,辯足以文過飾非,隂附内侍,延譽固寵,但爲身謀,不?國事,寇未至則偃然自安,寇旣至則惟務守城。
近唐恪趍朝,或以石擊其燭籠,萬一城門久閉,人不聊生,必以誅宰執爲名,羣起爲亂,此事不可不慮也。
但宰執得人,人才自足,寇不足平矣!」至是胡舜陟又言:「唐恪知聶昌姦權可畏,牢籠使爲己助,昌知恪有力,亦深結之。
士大夫目恪、昌爲死黨,朝廷有此二姦,所以威令不振,將士莫肯用命,望赫然竄逐之。
」章上,會畫河之議繼出,衆口籍籍,喧聞於上,禦劄付恪曰:「畫河之議,萬口一辭,罪不在朕,卿其詳之。
」恪因乞出,乃有是命。
《日歴》 恪爲相無經濟大略,於時敵騎復南下,必欲邀我割三鎮乃罷兵,恪集羣臣議,以爲當與者什九,乃從與者之議,使既行而悔之,密啓欽宗,請以親征爲名,西幸洛京,還據秦雍,以圖興復,而留太子居守,欽宗將從其議,會何?入見,力言其不然,遂拜?門下侍郎,而恪計不用,言者謂恪之智慮但長於交結内侍而已,今國計日急,如恪者誠不可以備位,遂罷爲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乙宮使,而?代爲相。
京師失守,欽宗幸金營,恪曰:「失計矣!」既而還宮,及欽宗復幸金營,恪曰:「一之謂甚,其可再乎?」慟哭不食者累日,金議立異姓,會推太宰張邦昌,唯孫傅、張叔夜不肯簽書,恪既書名,已而呼其諸子謂曰:「吾爲大臣而國家至此,何以生爲!」乃仰藥而死。
同日,何?右僕射自守門下侍郎,授通政大夫、右僕射、中書侍郎 改太宰、少宰,復爲左右僕射 制曰:「朕紹承丕基,圖綏黎庶,贊元經體,是資不貳之臣,保大定功,尤賴非常之佐。
我有雋傑,若時登庸,出命於廷,用亶爾衆。
具官何?識邃以逺,氣大而剛,蜚騰英聲,冠冕多士,挺挺不撓,隱若棟梁之隆,蹇蹇匪躬,屹然社稷之衞。
比繇詞苑,進翊政機,務陳義而納忠,毎推賢而揚善,底乃嘉績,簡於朕心,屬天歩之多艱,當戎備之方戒,相予以濟,非爾而誰?是用憲祖廟之典章,正台衡之秩序,躐陞右揆,兼侍西臺,陟以文階,敦其邑采。
於戲!姚崇應變,遂緻開元之隆,玄齡善謀[2],幾還貞觀之盛,惟登明選公,以熈衆志,惟圖事揆策,以取萬全,緝治具於茍簡之餘,起國勢於衰靡之後,海?清謐,疆陲億寧。
朕以?成,爾亦多譽。
」 先是,有詔三省長官之名竝依元豐舊制,故?復爲僕射。
十二月辛醜,車駕在青城,宰相何?、執政馮澥、曹輔等皆分居青城齋宮,已而相繼放還,唯?獨留。
京城既失,敵人乞遣使往河北召康王,朝廷命曹輔行,?請上於輔衣襟屑礬書詔,以傳密?。
未幾,扈從車駕幸金營,因留不遣,已而議立異姓,金人曰:「唯何?、李若水不得與。
」在敵中不食而死,年三十九,訃聞,贈開府儀同三司,與十資恩澤。
議者謂其誤國,寢不行,及秦檜自敵中言?死狀,改贈觀文殿大學士,官其親屬十人。
建炎二年三月,除觀文殿學士,提舉成都府玉局觀。
初金人遣使緻書,欲欽宗再幸其軍,議加金主徽號,敵遣髙尚書者持書來,髙尚書奏:「陛下不必親出,姑爲書,或遣親王大臣以行可也。
」欽宗亦不欲出郊,而?獨以謂必須出,欽宗信之,?白欽宗,請以孫傅爲太子少傅,謝克家爲太子賔客,輔太子監國,時?自以折衝有術,對敵使歌曰:「細雨共斜風作輕寒。
」左右及敵使皆笑。
明日,欽宗幸金營,?從以出,遂留不遣。
丁酉,馮澥尚書左丞自資政殿學士、中大夫、太子賔客除 二年三月乙卯,馮澥、曹輔、路允廸等還,何?、孫傅、張叔夜、秦檜、司馬樸以廢立異議,令舉家北遷。
庚子,張叔夜簽書樞密院事自延康殿學士、南道都總管除 叔夜,字嵇仲,耆之曾孫。
十一月己醜,南道都總管張叔夜將勤王之師三萬到闕,屯駐於玉津園,詔以叔夜爲延康殿學士。
閏十一月壬辰,車駕幸西壁,張叔夜領兵起居於南薰門下,軍容整肅,上喜之,即城樓命解何?笏頭帶以賜。
《日歴》 叔夜自南道領兵入援,率先諸將,淵聖遽以樞府命之,其後扈從北狩雲。
《拜罷録》 初,何?見敵勢張甚,請置四道都總管,以大名、河南、應天、襄陽爲治所,事得專決,財得通用,官得辟置,兵得便宜,爲禦戎計,緩急欲以羽檄召兵入衞京師,欽宗從其言。
及種師道死,唐恪、耿南仲、聶昌相與言,乃檄止陜西、南道兵,金人既薄城下,獨張叔夜一軍至京師,餘無至者。
金既議和,命彈壓京城事,欽宗再出郊,叔夜叩馬諫止不能囘,即號慟再拜,衆皆哭,欽宗囘首字之曰:「嵇仲努力!」會金詔立異姓,叔夜乞立皇太子爲君,以從民望,二將怒,追赴軍中,至則抗論如初不少屈,遂扈從北去,道中惟時飲湯,過白溝河,乃矍然起,仰天大哭,遂不復語,明日,卒,年六十二,訃聞,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忠文。
淳熈二年閏九月,故簽書樞密院事張叔夜孫子裡奏:「先大父叔夜,靖康之初,任南道都總管,提兵勤王,晨夕倍道,孤軍轉戰,赴難京師,欽宗嘉其忠義,除簽書樞密院事,遂扈從北狩,不食其粟,死節異域。
雖?朝廷建廟、賜諡、贈開府儀同三司,特與十資恩澤,未?給還。
」詔張叔夜節義顯著,更特與一資恩澤。
1方格內爲脫字,據《靖康要錄》補 2《靖康要録》作「祐甫代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