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徽宗皇帝 上

關燈
元符三年庚辰 二月庚申,韓忠彥門下侍郎自通議大夫、守吏部尚書,依前官除 黃履尚書左丞自資政殿學士、右通議大夫、兼侍讀,依前官除 忠彥門下侍郎制曰:「朕初繼序,未堪多艱,嘉與忠賢,共圖政治,納言之任,允屬乎人具官韓忠彥篤實不欺,莊重有體,偃藩於外,想見儀刑,天官召還,未厭士論,其預大政,入居東臺。

    内外之舉害于公,巨細之務戾于法,與奪失當,弛張乖方,不惟正之,期底于理。

    朕以望爾,爾其欽哉。

    」 履尚書右丞制曰:「朝廷之命下乎,四方所以嚴法守也;四方之事上乎,朝廷所以尊道揆也。

    上揆下守,庶政乃修,統於中臺,維以二轄,地峻任重,厥選惟艱。

    具官黃履天資樸忠,學術醇粹,樂善惟恐弗及,疾惡不為已甚。

    自亳來歸,清議所屬,朕欲敦澆浮之俗,振淹滯之才,杜羣枉之門,開至公之路,辨是非之實,要利害之原,其還舊班,朝夕啟廸,罄乃嘉畫,副此虗懐。

    」 徽宗自正月己夘即位,皇太後權同處分軍國事。

    初,上批付三省,以尚書及從官闕,令與樞宻院參議,具前執政十人,餘可充從官者二十人名姓進入,丁亥,章惇、曾布等以前執政及從官姓名等面奏,呂恵卿居首,上遽指之曰:「且令在邉。

    」次至韓忠彥,上曰:「此當召。

    」又次至李清臣,上問清臣以何事罷,布曰:「以婦人狂言故罷政,以不進呈明氏狀故削職,本無事。

    」次及黃履,先是,上問輔臣:「黃履以何事出?」對以救鄒浩,上曰:「浩以何貶?所言何事?」曰:「所論者,止元符皇後事爾。

    」上頷之,至是上曰:「三人皆可召。

    」次覆奏扵簾前,所陳如上,皇太後謂上所取捨皆合公議。

    是月乙未,韓忠彥以資政殿學士、知大名府,除吏部尚書;李清臣以資政殿大學士、知真定府,除禮部尚書;黃履以右正議大夫、知亳州,除資政殿大學士、提舉中太一宮、兼侍讀。

    惇甞言執政有例作經筵,故履有是除。

    上語輔臣以尚書從官闕人,曾布曰:「姓名已進入。

    」上曰:「隻是韓忠彥、李清臣及黃履三人。

    安燾不堪。

    」布因言前執政隻三人,布又言:「陛下昨除忠彥八人,市雕印出賣,謂之快活差除。

    以此觀之,則士論與人情可見矣。

    」上恱。

    二月,曾布以弟肇召還曲謝,因言:「陛下踐阼之初,號令政事無不深合人望。

    及韓忠彥等除命一出,中外翕然稱誦聖徳。

    凡此等人皆久當収召,但以三省所不恱,故未得召還。

    若非陛下特降詔旨,令宻院參議,則忠彥等姓名亦無由上達。

    」上問韓忠彥等,布曰:「忠彥等皆神宗所擢,雖在元祐秉政,未免随衆變亂邉事,然亦無它。

    」上曰:「無事。

    」因言執政太闕人,布曰:「陛下視在廷之臣有可進擢者否?捨三人,誰過之者?又皆已試用之人,必勝扵輕進未用者。

    」上亦首肯。

    《長編》 給事中劉拯言:「韓忠彥乃駙馬都尉嘉彥之兄,元祐中甞除尚書右丞,以緻人言,遂移樞宻府,今乃除門下侍郎,雖忠彥非他外戚比,然不能使他日不援以為例。

    」詔:「韓琦定?元勲,忠彥純厚舊徳,豈可以嘉彥之故,妨任勲賢,宜依已得指揮。

    」遂書讀行下。

    忠彥及履初入對,忠彥陳四事以裨新政:一、廣仁恩;二、闢言路;三、去疑似;四、謹用兵。

    同上 忠彥再入三月,而四月拜相。

     四月甲辰,韓忠彥右僕射自門下侍郎,授右正議大夫、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制曰:「朕紹膺天位,?頼母儀,召自戚藩,延入翼室,遂嗣服於大歴,首圖任於舊人,咨爾在廷,明聴予告。

    具官韓忠彥植性純懿,秉徳裕和,粹矣老成之姿,渾然大中之度,素出相門之胄,蔚為勲閥之光。

    朕永惟仁祖之朝,實繄先正之助,建定大?,書功宗彛,惟爾克承厥家,世濟其美,召由北道,入總東臺,謀謨益嘉,操守彌固,屬丕基之肇受,眷右相之久虗,敦時繹思,訪予落止,將繼猷於泮渙,以大濟於艱難。

    其登右揆之崇,遂兼西省之峻,惟帝賚予良弼,惟天祚我有邦,陞其文階,衍以封邑。

    於戲!夷狄以衰弱僅存之勢,猶懐桀驁之謀,黎庶當安平無事之時,尚有流亡之患,?虗内以事外,毋傷財而害民,予欲綏定四方,汝為,予欲敉寧百姓,汝翼,予欲作功成之樂,汝聴,予欲制治定之禮,汝明。

    汝言予從,予違汝弼,王政有闕,以汝為補衮之樊侯,民澤未加,用汝為作霖之傅說。

    尚奮熈於帝載,共寅亮於天工。

    永孚于休,同底于道。

    」 曾布甞言扵上曰:「陛下踐阼以來,収用人才,以至號令政事,深合人望。

    然今日先務,莫如言路,得人則耳目浸廣,可以垂拱無為而治。

    」三年三月,上令曾布與忠彥、履同具可為臺諫姓名進入,遂以奉議郎、權發遣洺州龔夬為殿中侍禦史,承議郎、集賢校理、發遣衛州陳瓘為左正言,宣徳郎、添監袁州酒稅鄒浩為右正言,用曾布、韓忠彥、黃履所薦也。

    布因言:「言路得人,政事之首,中外莫不鼓舞。

    」皇大後諭忠彥等,亦以夬、瓘、浩差除為得人也。

    上用忠彥言,數下赦令,蠲天下逋負,盡還流人而甄叙之,其甞為禦史、諫官,忠直敢言,若知名之士,卒見収用,建言:「哲宗即位,甞詔天下實封言事,獻言者以千百計,章惇為相,乃置局編類,摘取語言近似者以為謗訕,前日應詔者大抵得罪,今陛下又詔中外直言朝廷闕失,若復編類之,則敢言之士必懐疑懼。

    臣願陛下亟詔罷局,盡裒編類文書納之禁中。

    」詔取以入,且面諭曰:「已焚之矣。

    」《丁未録》 癸醜,李清臣門下侍郎自左正議大夫、禮部尚書除 制曰:「朕初嗣服,永惟天下之重,若渉淵氷,未知攸濟,實頼左右輔弼之臣,交修不逮,以共濟于艱難,肆求其人,圖任惟舊。

    具官李清臣身兼數噐,識造萬?,奮繇賢科,亟階膴仕,夙富髙明之學,發為經緯之文。

    逮事元豐,擢躋右轄,被遇紹聖,進陟西臺,蔚為社稷之臣,式展股肱之力,肆予訪落,思見其人,召自帥垣,典司宗伯,無私黨?談之助,有大臣獨立之風。

    蔽于朕心,登貳左省。

    夫惟時惟?,所以成天下之務,惟和惟一,所以底蒸民之生,益懋猷為,對茲眷倚,往祇明命,尚既乃心。

    」 初,清臣既不得作相,遂與左丞相章惇為敵,尋補外,復奪職。

    徽宗即位,召拜門下侍郎,章惇罷相,清臣奏論之,遂責散官安置。

    徽宗欲息朋黨,以大公示天下,改元建中靖國,清臣乃與同時輔政者葉謀以輔上意,盡還遷徙舊臣,復其恩數品秩。

    《事畧》 同日,蔣之竒同知樞宻院事自翰林學士、通議大夫、知制誥除 制曰:「乾象三階,中纒紫極之輔,國政二府,右列鴻樞之司。

    雖文武之交修,實弼諧之一徳,我圖雋徳,粵在禁林。

    具官蔣之竒宇量粹沖,才猷膚敏,踐揚滋久,風績著聞,被遇先朝,躋榮法從,核之以政事,入司京劇,出寄邉??,有肅清之譽,考之以學術,則進讀金華,視草玉堂,有經緯之文,屬予訪落之初,眷爾謨明之舊,召從西屛,還直北門,雖考僉言,蔽扵朕志。

    是用擢登右府,參預政機,衍增爰田,併昭異數。

    昔張子房輔漢,而制勝帷幄之内,晏平仲相齊,而折衝樽爼之間,益懋逺圖,無俾専美。

    五兵不試,四夷鹹賓,永孚于休,以稱朕意。

    」 五月乙酉,蔡卞罷尚書左丞資政殿學士、知江寕府 制曰:「左右執政之臣,朕所禮遇,其有以疾來諗,懇求便安,猶示固留,章至輒卻,至于三四,然後從之,體貌之優,朕無慊矣。

    具官蔡卞頃以文學,被遇先帝,擢自詞禁,與謀政?,歴年滋多,宣力惟舊。

    屬予訪落,待爾弼諧,廼以私言,辭勤就佚,情有可察,誼所重違。

    書殿崇儒之班,江國牧民之寄,中外雖異,任屬惟均。

    服我異恩,毋輕報禮。

    」 卞自紹聖二年十月除尚書右丞,四年閠二月除尚書左丞,是年五月罷,執政凡六年。

    初,左正言陳瓘欲上章擊卞,先白上曰:「臣欲擊蔡卞,然未敢。

    」上曰:「何故?」瓘曰:「外議懼恐卞去則京進,以是未敢。

    若用京,則不若存卞也。

    」上揺首曰:「無此意。

    」瓘乃上奏,其奏曰:「神考之於王安石,猶成湯之扵伊尹也。

    自紹聖以來,自任以安石之道,而願為天下學者之師者,蔡卞一人而已矣。

    痛斥流俗,堅主國是,以不仕元祐為髙節,以不習詩賦為賢士,自謂身之出處,可以追配安石&hellip&hellip」雲雲,自是瓘與殿中侍禦史龔夬,交章攻卞且十數,瓘又奏曰:「臣甞謂紹聖大臣,負誣神考,輕欺先帝,皆託扵繼述之說,而倡此說者,尚書左丞蔡卞也,傅會經義,變亂名實,以繼述神考為名,以纂紹安石為主,宣仁聖烈皇後有大功徳于天下,哲宗甞語近臣曰:『宣仁,婦人之堯舜也。

    』崇報之心,豈有極乎?然以失職之臣,不加将順,凡元祐之所行,必掃蕩而後已,則宣仁所厚如瑤華者,安得而不廢乎?奉行其事,雖在惇等,尋考根源,則深嫉元祐本出扵卞,及其末流,勢自如此。

    臣切惟痛斥流俗,而至於誅絶言路,深嫉元祐,而至於讎毀宣仁,卞倡此說,立為國是,脅持上下,逆天違人。

    」於是上諭輔臣,令卞自圖去就,卞三上表,遂有是命。

    卞既補外,心怏怏有恚憤語,復為陳瓘所論,遂以大中大夫、守少府少監分司南京,太平州居住,而侍禦史陳次升、右正言張庭堅尚交疏攻之不已,遂降授中大夫,移池州居住。

    初,曾布、韓忠彥、黃履薦龔夬、陳瓘、鄒浩為臺諫,布因言:「言路得人,中外莫不鼓舞;惟章惇、蔡卞不樂爾。

    」上曰:「卞今日殊無人色。

    」布曰:「卞無他,但見好人不附已者,便深惡之。

    」上曰:「所謂妬賢嫉能也。

    」上又言:「安惇上殿,欲率臺中擊章惇,且雲俟祔廟後,朕答雲:『當擊何禀之有?』亦白太後以先逐蔡卞之議,太後深然之。

    」先是,一日上諭曾布、蔣之竒曰:「臺諫攻蔡卞已十餘章,如何得卞知,令自圖去就?」皆莫敢對,上曰:「隻說與章惇,則卞自知矣。

    」退以白惇,惇乃召起居郎吳伯舉往諭之,卞遂草表乞宮觀,初賜詔不允,卞尋入第二章,許之。

    九月甲申,知江寧蔡卞,落職,提舉洞霄宮。

    龔夬言:「蔡京與卞表裏相濟,天下共知其惡,播扵民謡,雲:『二蔡二惇,必定滅門,籍沒家財,禁錮子孫。

    』又雲:『大惇小惇,入地無門。

    大蔡小蔡,還他命債。

    』伏望加採訪,以辨忠邪。

    」明年,又以少府監分司南京雲。

     九月辛未,章惇罷左僕射依前特進、知越州 制曰:「奉先者事亡如存,追逺者送終為大,朕祗若先後,率循舊章,考蔔因山之陵,夙命秉鈞之使,慮愆有素,職堕弗?,其孚大廷,以詔多士。

    具官章惇早以時望,揚于庻工,出逄聖作之時,參陪國是之論,比以宰衡之任,總?容車之行,稽留半塗,暴露通夕,惟爾不任,慨然永懐,累上封章,自陳誠懇,乞還相印,出守州符,深務矜容,俯從勤請。

    於戲!君臣之分,禮欲曲全,朝野之言,咎將誰執?往祗成命,服我寛恩。

    」 惇自紹聖元年四月拜相,至是年九月罷,相哲宗六年,相徽宗纔九月。

    初,哲宗升遐,皇太後召南府,泣諭之曰:「邦國不幸,大行皇帝無子,諸王誰當立者?」惇厲聲曰:「在禮,律當立同母弟!」皇太後曰:「當立端王,神宗皇帝諸子,申王雖長,縁有目疾,次即端王當立。

    」皇太後又曰:「神宗甞有聖語曰:『端王有福夀,又仁孝,不同諸王』。

    」於是惇不得已承命,皇太後遣中使召端王,王乃即皇帝位,以惇為大行皇帝山陵使,惇尋求去,上不許,左正言陳瓘以為不許,非也,上疏諫,又連章疏惇罪惡,其奏曰:「按惇獨宰政柄,首尾七年,随其喜怒,恣作威福。

    助尊私史,則至於薄神考,矜伐已功,則至于累宣仁。

    樂於用兵,大開邉隙,陝西之民愁矣,而進築不已,内府之財竭矣,而輦運不休。

    斥公論為流俗,以獻忠為誹謗,殺張天恱之徒,以箝衆口,廣鄒浩之獄,以絶言路,天下震駭,人多自危。

    雖隂謀宻計,發於蔡卞,而力行果斷,惇實主之。

    然則卞為謀主,惇乃罪魁,理不可赦!又況哲宗本意不為已甚,故惇之所謀多不見從。

    乃者宣訓之說,究治之事,喧播中外,上幹宣仁,髙氏一門?不獲免,主張保全力沮其說者,以哲宗本意不為己甚故也。

    元祐大臣初議誅滅,及其流竄,尚欲勦除,然而臣下之議,竟不得行,梅嶺以南,猶有全活而北歸者,以哲宗本意不為己甚故也。

    今事出哲宗者,則託於宻贊,而掠為己功;己之所行,則託於禀命,而歸之先烈,所可痛心。

    」既而大行轝至成臯,陷于泥濘,踰宿而行,瓘復奏之,詔落惇左僕射、知越州,以惇扈從靈駕不職故也。

    惇之制,翰林學士承旨蔡京之詞也,有「參陪國是之論」之語,陳瓘益不平,并論之,其奏曰:「京與章惇初無異意,自蔡卞為執政,而京有觖望,於是與惇暌矣。

    自林希為執政,而京始大怨,於是與惇絶矣。

    暌絶之後,京豈以惇之所行為是乎?今於麻制之文,特申國是之說,京之設詞,豈特為惇而已哉!假託制書之言,含藏自便之計,以己好惡達于天下,巍巍乎蔡氏之門,國是之所從出也!敢有以為非者,則禍必及矣,此京所以申明國是之本意也。

    」後瓘攻京不已,京亦竟補永興雲。

    《丁未録》 初,元符三年正月,章惇對皇太後曰:「神宗留意政事,更張法度為萬世之利。

    」蔡卞曰:「臣等皆神宗?擢,唯謹守神宗法度,所以報徳,皇太後必盡知神宗政事本末。

    」惇又曰:「神宗政事如此,中間遭變亂,可為切齒。

    」太後亦歎息,曾布白上曰:「陛下踐阼之初,中外觀望,凡號令政事,進退人材,不可不審。

    」及至簾前,又以此奏,章惇曰:「第恐有人援引詆毀先帝之人,望皇太後主張照察。

    」二月,詔令陝西、河東依熈河路,嵗支錢作水陸追薦蕃漢陣亡人,其元祐減錢指揮勿行,從三省宻院請也。

    章惇、蔡京因言:「司馬光聚集不樂神宗之人,毀壞法度,此事僅存,其他廢壞者不一。

    」皇太後曰:「神宗政事,豈可専欲毀廢。

    」三月,曾布至簾前,因言朝廷之上,唯是邪正是非分明,則君子小人各得其所,太後咨嗟久之,曰:「惇等誤先帝處多。

    」布曰:「隻如言宣仁及大臣有傾揺廢立之意,以激怒先帝,恐無以取證,遂雲神宗非宣仁所生。

    」太後曰:「-如此教先帝怎生不惡。

    」布曰:「先帝所以切齒元祐之人,正為此爾。

    此事莫如皇太後知其虗實。

    」太後曰:「無此事。

    」七月,禦史中丞豐稷等言:「神宗為法於天下,新於熈寧,成扵元豐,元祐上封事者,言法度於民不便,因而更張之。

    刪修法度,務從民便,所以垂簾九年,朝廷無事,華夏乂安。

    哲宗親政,召章惇為宰相,用羣小,合姦謀,害元祐忠賢司馬光、呂公著等,變亂神宗法度,謂之不忠,不能紹述,謂之不孝,以此激怒先朝。

    惇以光等變亂神考法度不足為深罪,又編類臣寮章疏,擇其切直不諱之言,與夫陳亂世以諷今者,謂之指斥。

    惇又以章疏語言不足為大惡,又持文及甫、邢恕之私言,輒誣光等謀廢立為不軌,無狀可案,無迹可尋無,證佐可明,惇一切以意為之。

    按惇當國七年,竊持威柄,禍福天下,勇扵害賢,敢扵殺人,臨大變,計大事,包藏隂謀,發為異議,陛下尚優容之乎?」侍禦史龔夬言:「惇昨在元祐間廢棄不用,及紹聖初擢任元輔,乃隂懷私忿,専報仇怨,及其甚也誣人,以悖逆之罪,俾其朽骨銜寃於地下,子孫禁錮於炎荒,天下忠臣誼士,憤悶而不敢言。

    」曾布曰:「惇、卞誤朝廷舉措非一。

    如貶竄元祐人過當,雖以詆訾政事為言,其實多報私怨,以緻王珪於定?之際雲:『上自有子』,無不正之語,但以遲疑為懷異意,自宰相師臣,降為司戸參軍,豈不太過。

    」曾布因言:「青唐之事,全是章惇力主此議,至今狼狽了當不得。

    及瞎征、隴拶出降,王贍入據青唐,惇更不與三省、宻院議,即具劄子,乞率百官稱賀,禦批依奏,遂建鄯湟州,哲宗亦深以此舉為悔。

    」徽宗甞與曾布言狂婦罵惇曰:「爾是宰相,莫是司馬相公否?」哲宗皇帝大行轝至鞏縣,陷泥淖中不能出,次日方至幄殿,陳瓘言乞依唐李珏故事,先次行遣山陵使章惇,其略曰:「今惇等遇雨四散,曾無令狐楚攀駕之心,陷濘不前,尚稽李珏之罸。

    」九月甲子朔,左僕射章惇上表乞罷政,詔答不允,遣中使押入,又徑出,曾布曰:「唐李珏事,政與惇相類,初罷為太常卿,再貶浙西及昭州。

    」上曰:「然。

    」又曰:「朕不欲用定?事貶惇,但以扈從靈駕不職坐之。

    」韓忠彥曰:「例當放辭謝。

    」上曰:「不必爾,令庭下辭謝而去可也。

    」忠彥曰:「宰相罷,例張蓋繫笏頭帶,禁中擊杖子。

    若隻令庭下辭謝,其辱甚矣。

    」左司諫陳瓘言:「按惇初倡異議欲揺大?,久稽天討,公論沸騰,臣亦屢以為言,而陛下謂臣曰:『惇負哲宗,其罪固多,朕之初政,方以百姓為心,豈欲以己事責人乎?』今惇奉使無狀,但奪相印,安可已乎?」《長編》 九月,新知越州章惇,責授武昌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

     制曰:「依勢作威,法所不赦,懷諼迷國,罪何可逃!用為去惡之刑,以謹為臣之戒。

    具官章惇處心忮忍,賦性隂邪,凡陳開導之言,無非殺伐之事,隂挾仇怨,妄肆中傷,或稱謀危上躬,或託謗訕宗廟,擯除禁近,視若孤豚,排斥搢紳,棄如斷梗,投之荒裔,肯使生還,殺戮無辜,道路以目,乖氣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