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哲宗皇帝 下

關燈
元祐五年庚午 二月庚戌,文彥博罷太師、平章軍國重事緻仕為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河中興元尹、充護國軍、山西南道節度使緻仕 制曰:「周公未嘗之魯,老亦居豐;留侯晩雖彊飱,終不任事。

    蓋委寄之重,初無間然,而止足之風,所不敢廢。

    惟我耆舊,歴事祖宗,纉服之初,復命以位,雖師保之地,優佚不煩,而丘樊之心,朝夕以請,布告在位,俾聞高風。

    具官文彥博克孝而忠,允文且武,其在師旅,有方、召之勲,其在朝廷,有崇、璟之業,士民視其去就,邉裔震其威名,時更四朝,躬蹈一節,先皇愍勞以事,既許其歸,越予訪落之年,凜有渉淵之志,起之既老,待以仰成,出入五年,始終全德,進而論道,日聞典訓之言,倚以折衝,卒靖邊防之警,委成功而不處,指莫景以求安,勤請屢聞,誠心莫奪,顧瞻閭井,近在洛師,郭氏有永巷之嚴,裴公有緑野之勝,豈以簮紱之累,久緻形氣之勞,貴極上公,既無復如之爵,特畀二節,宜從近比之優,仍廣舊封,益衍真食,殫盡人臣之寵,歸從父老之遊。

    於戯!音聲不遐,尚有就問之眷;幾杖以俟,復期親祀之陪。

    勿以進退之殊,而廢謀猷之告。

    式燕且譽,俾壽而康。

    」 彥博自元祐元年正月自守太師緻仕除中書門下平章軍國重事,至是年二月罷,復緻仕在位五年。

    彥博凡三入相,再入樞府,既老,復以重事居位,至是懇辭觧政,而有是命,從優禮也。

    又詔學士院彥博麻制内特不用守字,以嘗正任太師也。

    《拜罷録》 彥博自言自在嘉祐中封潞國公,經今三十餘年,為是鄉國,乞不改封,從之。

    彥博乞免冊禮,詔從所請,再乞免兩鎮節度使,祗帶河東一鎮緻仕,從之。

    詔即玉津園宴餞太師彥博,宰臣呂大防、三省、樞密院暨從官皆赴。

     三月丙寅朔,中大夫、同知樞宻院事趙瞻卒 瞻自元祐三年四月除簽書樞宻院事,是年三月卒,在樞府二年。

    哲宗為輟朝,臨奠,贈右銀青光祿大夫,遺表常數外,特官二人,諡懿簡。

     壬申,韓忠彥同知樞宻院事自中大夫、守尚書左丞除 忠彥弟純彥妻,知樞宻院孫固女也,各以親嫌乞罷,不許。

     同日,蘇頌尚書左丞自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侍讀,遷右光祿大夫除 頌,字子容,學士紳之子也。

    神考時,知制誥。

    前秀州判官李定改太子中允、監察禦史裏行,宋敏求知制誥,封還詞頭,翌日,敏求罷,詞復下,頌當制,奏:「定,本原禦史薦,未敢具草。

    」次至李大臨,大臨亦封還,頌、大臨執奏不已,扵是並落知制誥,天下謂之「三舍人」。

    禦史中丞梁燾言:「伏見近除韓忠彥同知樞宻院、蘇頌尚書左丞,續有指揮,令忠彥立班在頌之下。

    臣竊惑之,以官制言,則同知樞宻院在左右丞之下,近例言之,則同知樞宻院先入者在左右丞之上。

    忠彥自合在左右丞上,今既不依官制,又不循近例,仰惟聖意,必以頌為耆舊,故特示此優禮,忠彥雖是晩輩,然進之在前,頌雖是舊人,然用之在後,竊以朝廷尚爵,宜正先後之次。

    今既不以先後次之,則是陛下特形輕重之意,乞依近例,以先後為序。

    況聞頌已曽辭遜,亦足以成頌之美。

    」其從違未詳 四月甲辰,右光祿大夫、知樞宻院事孫固卒 固自元祐三年四月除門下侍郎,是年四月以知樞宻院事卒,再執政凡二年。

    車駕幸其第臨奠,輟視朝,贈開府儀同三司,賜神道碑額曰「純亮」,遺表恩澤例外,更特與三人差遣。

    大觀二年三月初,申孫固等四十五人,欲與出黨籍,奉聖旨除孫固、安燾、賈易外,餘陸佃等四十二人並出籍,四月,敇孫固係神宗隨龍人,特與出籍。

     十二月辛卯朔,許将罷尚書右丞為中大夫、資政殿學士、知定州 将自元祐四年六月除尚書右丞,至是年十二月罷,執政踰一年。

    先是,将累表乞外,禦史中丞蘇轍累言将過失,而将亦累表陳乞外任,哲宗批可,特除資政殿學士,轉一官,知定州,所命詞作自請均勞逸之意。

    《拜罷録》 将乞赴興龍節上壽,仍乞綴寄祿官班,更不赴坐,詔立班在六部尚書上,餘依。

    《長編》 元祐六年辛未 二月辛卯劉摯右僕射自守門下侍郎、太中大夫,除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制曰:「王者以得人輔政為功,宰相以代天理物為任,故三階色齊,則風雨莫不次序,百姓内附,則陰陽以之恊和。

    朕難其才,久虛右揆,登進賢輔,孚告外廷。

    具官劉摯受才清明,渉道純粹,知足以經天下之務,學足以?先王之言,勤勞百為,論議一緻,被遇先帝,徧儀臺閣之華,陪輔朕躬,參預鈞衡之任,而能彌縫以藏其用,夑調不失其中,故諏訪於師言,俾秉持於大政,坐論西省,進貳文昌,増衍爰田,陪敦真賦。

    於戯!朕稽前載之迹,考名臣之心,房、杜以能斷善謀,治効幾乎三代;姚、宋以應變持正,功業盛於一時。

    勉舒爾猷,允蹈前美。

    」 同日,蘇轍尚書右丞自龍圖閣學士、禦史中丞,遷中大夫除 王巖叟簽書樞宻院事自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簽書樞宻直學士除 轍,字子由,眉州眉山人,父洵。

    轍與兄軾同舉進士,又同策制舉。

    巖叟,字彥霖,大名清平人。

    神宗立二年,轍以書言事,?王安石初用,以執政領三司,神宗以轍為屬,安石欲行青苗法,轍曰:「以錢貸民,出納之際,吏縁為姦。

    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違限。

    恐鞭箠必用,州縣不勝煩矣。

    」安石曰:「君言極有理。

    」自此不復言青苗,?河北轉運王廣?言與安石合,青苗法遂行。

    哲宗立,為禦史中丞,自元祐革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一時人心已定,惟元豐舊黨猶在,近臣患之,欲引用以平宿怨,謂之調停,轍奏疏極論謂:「此人若返,豈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漸復舊事以快私憤,惟陛下斷自聖心,不為流言所惑,毋使小人一進,後有噬臍之悔。

    」宣仁後覧奏謂宰執曰:「蘇轍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極中理。

    」是年二月,除尚書右丞。

    轍尚書右丞命既下,而右司諫兼權給事中楊康國不書讀,詔範祖禹書讀行下,其後康國屢請罷轍,康國之奏曰:「轍之兄弟,謂其無文學,則非也;蹈道,則未也。

    其學乃學為儀、秦者也,其文率務馳騁,好作為,縱橫捭闔,無安靜理,故亦類其為人也。

    比安石則不及,當與章惇、蔡確、呂惠卿上下。

    其所為文,華麗浮侈,陛下若恱蘇轍文學而用之,不疑是又用一安石也。

    轍以文學自負,而剛狠好勝,則與安石無異矣。

    」不報。

    《丁未録》 韓琦留守北京,辟巖叟為屬,韓絳代琦,復留巖叟,巖叟謝曰:「巖叟,魏公之客,不願出他門也。

    」士君子稱之。

    是年二月,拜簽書樞宻院事,宣仁後諭曰:「知卿材,故不次進用。

    」巖叟遜謝而進曰:「臣聞有以君子小人參用之説告陛下者,此誤陛下也。

    自古君子小人無參用之理,小人既進,則君子必引類而去。

    若君子與小人競進,則危亂之基也。

    不可不察。

    」 十一月乙酉朔,劉摯罷右僕射為觀文殿學士、知鄆州 制曰:「用其言而顯其身,所以崇君子之正直,進以禮而退以義,所以敦大臣之始終。

    在國體之冝然,實朕心之緻慎,惟吾宰弼,薦貢嚢封,根于至誠,躬乃自厚,肆孚明命,播告外廷。

    具官劉摯淵源閎愽,而持之以易良,亷隅靜方,而廸之以柔則。

    術足以熈千載之統,謀足以詔萬世之微,越予求助之初,嘉乃盡規之節,衆正是頼,爾猷居多,謂樊侯無吐茹之嫌,資之補衮,而傅説有朝夕之誨,倚以濟川,方垂拱以仰成,亦幾康而相敇,施徳雲茂,歴年未朞,亟辭揆叙之繁,深服謙光之益,抗章弗已,陳義甚高,易退之風,勉從厥志,是用疏秘殿之華職,付東維之巨藩,式均賢勞,茲示體貌。

    於戯!民人社稷,無容中外之殊;元首股肱,固匪明良之異。

    若斧藻其徳,毋金玉爾音。

    乃心王家。

    同底于治。

    」 摯自元祐六年二月拜相,至是年十一月罷,入相不及一年。

    言者論摯姦囘險詐,力引私黨,為臣不忠,父死於衡,委而不葬,為子不孝。

    摯於是抗章辭位,而有是命。

    其後,摯自作《家廟記》以辨當時之寃,而劉安世為其集序雲。

    《拜罷録》 劉摯罷相,麻制以從所乞為辭。

    初,麻制過門下,給事中朱光庭封還,言:「摯忠義自奮,力辨邪正,有功朝廷,擢之大位。

    一旦以疑而罷,天下不見其過。

    言者若指臣為朋黨,願被斥逐不辭。

    」禦史中丞鄭雍言:「光庭朋黨,乞正其罪。

    」殿中侍禦史楊畏又言:「摯多朋黨,必相救援,願一切勿聼。

    」於是光庭與摯相繼俱罷。

    光庭之封還麻制也,呂大防嘗召光庭諭旨,光庭不至,故但以本官出知亳州。

    八年三月,光庭為集賢殿修撰、知潞州。

    初,劉摯罷相,光庭充給事中,封還詔書,坐是以本官出守,至是復職。

    《長編》 先是禦史中丞鄭雍言摯之子,即王鞏婿,方鞏之不檢事,體量未到,遽堂除宻州,體量得實,不加衝替,纔罷其宻州而已。

    左正言虞策亦論摯操心不公屈,撓大法,陰結黨與,共圖其私,乞付其章於外,帝不肯,?章惇諸子故與摯善,答書有「自愛以俟休復」之語,鄭雍及禦史楊畏得之,即釋其語上之,曰:「『休復』出《周易》。

    以俟休復者,俟他日太皇太後復辟也。

    又摯預交章惇子弟為嚢槖,以兾後福。

    」疏奏,上始有逐摯意矣,是時王鞏既得罪,摯方卧家自劾,右丞蘇轍以嘗薦鞏,亦待罪,簽書王巖叟以為摯、轍俱正人,不可去,上書留之,時臺諫論摯與邢恕别簡,及接見章惇子弟,牢籠為後日之計。

    於是,上以邢恕、章惇之事語巖叟,巖叟論其不然,退又上奏,摯亦上奏自辨,上終不恱,摯又求外不已,遂罷政雲。

    《丁未録》 辛醜,中大夫、守中書侍郎傅堯俞卒 堯俞自元祐四年十一月除中書侍郎,是年十一月卒,執政凡二年。

    太皇太後謂執政曰:「堯俞,清直人。

    」又曰:「金玉人也。

    可惜不至宰相!」對曰:「堯俞自仁宗時至今,始終一節,有德望,真可為朝廷惜。

    」上輟朝臨奠,贈右銀青光祿大夫,諡獻簡。

    司馬光嘗謂邵雍曰:「清、直、勇三德,人所難兼。

    吾於欽之畏焉!」雍曰:「欽之清而不耀,直而不激,勇而不猛,尤為難矣。

    」時以雍之言為然。

    《長編》 元祐七年壬申 五月丙午,王巖叟罷簽書樞宻院事樞宻直學士,除端明殿學士、知鄭州 巖叟自元祐六年二月簽書樞宻院事,是年五月罷,在樞府踰一年。

    先是,有禦史楊畏言:「巖叟天資至險,彊愎狥情,父子豫政,貨賂公行。

    」監察禦史黃慶基言:「巖叟黷法狥私,彊狠自用。

    父荀龍、子擴,交通貨賄,竊弄威福。

    」而巖叟遂稱疾,章再上,故有是命。

    《拜罷録》 八年七月癸酉,端明殿學士、左朝奉郎、知河陽王巖叟卒,贈左正議大夫。

    紹聖四年五月,上曰:「巖叟用心極可罪。

    當時貶蔡確,意不在確,蓋有傾揺之意。

    」布曰:「此必有人言蔡確定?有功,逐確則有廢立之意。

    」上又曰:「梁燾亦然。

    」十一月,先是,上與輔臣語及元祐政事,曰:「王巖叟、朱光庭軰兇慝日,肆無所忌憚。

    如光庭盡散河北斛鬥,先帝經營儲蓄一日而更,尤兇肆,所言皆可恠,至謂曽肇為姦臣之弟。

    」輔臣因歴數元祐言者議論過當,而上怒程頥為甚,遂有涪州編管之命。

     六月辛酉,蘇頌右僕射自守尚書左丞,為左光祿大夫、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制曰:「朕荷天地之貺,繼祖宗之成,上承文毋之慈,萬機俾乂,下頼輔臣之正,一徳交修。

    眷俊老之精忠,合外廷之公議,延登相位,敷告治朝。

    具官蘇頌粹資中和,休譽英特,學冨經邦之道,文高華國之章,浹萬事之周材,宿四朝之偉望,逮予初政,歸爾近班,進服天官,抑人才之阿黨,優遊翰苑,還帝制之坦明,暨擢寘於近司,頗接聞於宻論,雍容雅正,多援古以開陳,練逹精明,亦宜今而裁制,維是深識,居然逺猷,是用躐陞右弼之崇,兼?西臺之重,秩階増峻,勲爵並隆,申衍爰田,陪敦真食,并見允文之慶,尤為稽古之榮。

    於戱!惟聖賢相遇之難,以君臣得時為盛,矧惟成德,恊我至公,如房喬之善建嘉謀,遽啟唐風之競;如魏相之好觀故事,終扶漢道之尊。

    勉跂前修,用孚美業。

    」 同日,蘇轍門下侍郎自守尚書右丞,遷中大夫除 韓忠彥知樞宻院事自同知樞宻院事,遷中大夫除 範百祿中書侍郎自翰林學士、太中大夫除 梁燾尚書左丞自翰林學士,遷中大夫除 鄭雍尚書右丞自太中大夫、禦史中丞除 劉奉世簽書樞宻院事自左朝議大夫、寳文殿待制、權戶部尚書,遷樞宻直學士除 百祿,字子功,鎮之猶子也。

    父鍇,為衞尉寺丞。

    中進士第,又中制科。

    燾,字況之,鄆州人。

    父蒨,兵部員外郎。

    雍,字公肅,襄邑人,舉進士甲科。

    奉世,字仲馮,??州臨江人,中書舍人攽之子。

     燾辭尚書左丞,願於舊臣耆徳疎逺之地圖任老成,揀拔雋良,庶使輔佐得人,朝廷増重。

    章累入,上遣中書趣拜,燾内謝日,太皇太後曰:「盡出官家意。

    」燾再三稱謝,太皇太後曰:「官家聖徳日成,正要卿等輔佐。

    」燾對曰:「臣不敢不盡忠。

    如範純仁、韓維軰,在外賢徳尚多,願陛下留意。

    」太皇太後曰:「比來朝廷有何闕政?」燾對曰:「今聖政日新,天下安靜。

    如邊防、河患,内外議究,湏博詢通習其事者,校利害為之。

    如邊事,須問西人。

    河事,湏問河北人參酌。

    」又上疏言:「範祖禹、劉安世久在侍從,宜置諸左右,使斷國事。

    」又言:「安燾、許将皆舊人,可倚任者。

    」一日,議兩制差除,執政異同不決,呂大防顧燾,問:「誰可?」燾曰:「相公久居朝廷,收養人材固多,宜自有人。

    惟是不以愛憎牽於偏聴,以朝廷得人為已任,此所望於公也。

    」大防曰:「苦乏材。

    」燾曰:「天下何嘗乏材。

    但好人不肯自向前求進,湏朝廷識?,則有以來之。

    立賢無方,不患無人也。

    」大防曰:「湏在識别分明。

    」燾曰:「『公生明』,則識别自然明矣。

    」《長編》 元祐八年癸酉 三月癸未,蘓頌罷右僕射依前左光祿大夫、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 制曰:「朕登賢輔弼,所以圖幾康之功,均逸燕閒,所以盡始終之遇,誕揚成命,敷告治庭。

    具官蘇頌蹈徳沖和,愽聞通貫,樂處厚以敦薄,善援古以證今,法從宗工,儒林祭酒,踐更衆職,夷險一心。

    先朝訓官,居獨當於清問,邇英進讀,滋有益于多聞。

    實應王人之求,式觀賢業之効,擢從政路,進執宰衡,曽未期年,屢求歸老,嘉能遷而安退,足戒得以興?,禮雖及於??家,忠未輕於去國,是用躋華秘殿,休養真宮,腆厥茂恩,適其高志。

    於戱!優遊自裕,即解秉鈞之勞;闕失有聞,毋忘補衮之素。

    勉修茲義,允篤于衷。

    」 頌自元祐七年八月拜相,至是年二月罷,為相不及一年。

    先是,侍禦史賈易坐言事出,既復監司,更赦除知蘇州,頌以謂非允論,於簾前同列有曰:「賈易姦邪。

    」頌曰:「易為禦史,不避權要,號為敢言。

    且嘗論今執政之臣,未見其姦邪之迹。

    今自監司為州,則是更赦反下遷?」衆欲加貼職,頌亦以為未可,有旨再議,?左相呂大防在告,議未決,而禦史楊畏、來之邵即言頌稽留詔命,頌乃上章待罪,固辭老疾,故有是命。

    《拜罷録》 三月壬午,詔:「右僕射蘇頌累上表引年,乞解機政,可依所請,特除觀文殿學士,充集禧觀使。

    」初進呈,?章論頌稽留制書,尚書左丞梁燾曰:「頌為宰相,理?差除,可謂稱任矣。

    況論差除,執政皆得可否,為相復不得論本省事乎?」臺章又以頌子為太常博士,同舍多有遷擢,燾曰:「差除皆宰執合議,方敢将上取旨。

    如一有不同,又且罷議,非頌敢專也。

    至如父子家庭間語,外人豈得知之。

    若臆度猜疑,即誣告巧飾,何所不至此,不可不察。

    」頌既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宮祠便居,燾又爭曰:「頌罷之非宜,願兩宮察言者之妄,留頌以遏傾揺之風。

    朝廷輒罷宰相,事體極重。

    」太皇太後曰:「自是頌不肯住。

    」燾曰:「若用自請,即職名,非故事。

    不可降職處外,以示踈逺。

    」頌得以大學士留京師。

    《長編》 乙未,蘇頌稱感寒壅,望許,上封章俾還閭裡,詔不允,除大朝?外,仍特免朝?。

    七月,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蘇頌再表乞緻仕,詔不允。

    其後又力請老,乃以頌知揚州,頌又乞緻仕,又不允。

    紹聖四年九月,觀文殿大學士、左光祿大夫、中太一宮使蘇頌上表乞緻仕,詔頌為太子少師,依舊觀文殿大學士緻仕。

    建中靖國元年,太子太保緻仕蘇頌卒,鄒浩狀其行。

     辛卯,範百祿罷中書侍郎為太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