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哲宗皇帝 下

關燈
充資政殿學士、知河中府 百祿自元祐七年五月除中書侍郎,是年三月罷,執政凡一年。

    先是,右僕射蘇頌以稽留詔書罷政,禦史黃慶基三疏論:「百祿實位中書,豈有同罪異罰之理?百祿援引親黨,與蘇軾、蘇轍結為朋比,牢不可破。

    以呂陶為右史,岑象求為諸王府説書,皆川人也。

    以至久待闕,而奪與他人,方劾治而遽加進用,狥私害政,望賜罷絀。

    」遂有是命。

    《拜罷録》 先是,蘇頌既以爭論牽復賈易罷相,而百祿以同省待罪請外,不許,其時侍禦史楊畏、監察禦史黃慶基、來之邵亦攻百祿,時百祿已再請外,又不許,乃即露章自言,奏入,遂罷。

    初罷百祿,不除職,尚書左丞梁燾爭之,乃除資政殿學士、知河中府。

    紹聖元年閏四月壬申,資政殿學士、太中大夫、新知河南府範百祿卒,上為輟朝,賻錢五十萬,贈銀青光祿大夫。

     六月戊午,梁燾罷尚書左丞罷同醴泉觀使 燾以元祐七年六月除尚書左丞,是年六月罷,執政凡一年。

    燾力求罷免,而有是命。

    故事,宮觀使,非宰相不除。

    遂置同使之名,燾以特置使名,恩禮優重,官制以來未有前比,所不敢當,願得便郡以就安飬,章四上,改知頴昌府雲。

    《拜罷録》 先是,燾以疾求醫,有詔與在京宮觀使,以故事非宰相不除,使遂置同使之名以寵之。

    燾初以議邊事不合,即屬疾求罷,章屢上,皆遣内侍封還,仍問所以必去之理,并宻訪人材,燾曰:「信任不篤,言不見聼而詢人才之可用者,非臣敢當也。

    」使者再至,乃具奏曰:「陛下必欲知可大用之人,無且圖任舊人中堅正純厚有人望者,不牽左右好惡之言以移聖意,天下幸甚。

    」既授資政殿學士、同醴泉觀使,又四上章,求補外,尋出知頴昌,臨行,遣内侍賜茶藥,宣諭曰:「已用卿言,復相範純仁矣。

    」《長編》 七月丙子朔範純仁右僕射自觀文殿學士,除通議大夫、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制曰:「朕嗣宅丕後,若昔大猷,勞於求賢,職在論相,眷言舊徳,還位宰司,乃頒命書,播告在位。

    具官範純仁秉心直諒,履道坦夷,寛閎出於天資,忠義本於家學,始終一節,出入四朝,向解鈞衡,乆臨藩屏,介圭修覲,喜見儀刑,公衮言歸,益隆禮貌,是用延登右弼,仰應中台,寵正文階,増陪井賦。

    於戱!高宗恭黙,思道得傅説以代言;康王垂拱,仰成有畢公之正色。

    唯賢能俊傑盡其用,則陰陽寒暑得其和。

    外鎮四邉,内附百姓,非至公不能成庶務,非一徳無以底丕平。

    其殫乃心,無替朕命。

    」 純仁自元祐三年四月與呂大防並相,四年六月罷,在相位不及一年,至是再入相。

    先是,劉摯罷相,上復欲用純仁,乃出禦紮以問宰臣呂大防,大防對以進退大臣,非臣所敢僣預,如所宣示,實允群議,遂遣禦藥院李倬齎詔書賜茶藥,召純仁赴闕,既至,入對延和殿,遂降是命。

    純仁乞收還新命,上遣禦藥張士良賜詔書不許,純仁又辭,又不許,純仁辭至六七,遂就位。

    丁未録 純仁既相,遂入謝,太皇太後諭曰:「相公且與呂大防等同心恊力。

    」又曰:「人言相公必先進王覿、彭汝礪如何。

    」純仁曰:「臣方欲薦此二人,望陛下早用之。

    」他日又謂純仁曰:「公父仲淹勸仁宗盡子道,可謂忠臣。

    公名望衆人所歸,必能繼紹前人。

    」純仁頓首謝曰:「臣不肖,何足以當陛下奨勸委任之意,然不敢不勉。

    」《長編》 初,詔知頴昌府範純仁,令乘驛赴闕,侍禦史楊畏聞将以純仁為右僕射,言:「純仁去歲帥太原府,守邊無狀,上下失備,西賊乘之犯麟州,蹂踐千裡,死者數萬人,方罷帥降官,名在謫籍,而陛下遽命以為相,是賞罰不正,而功罪未判也。

    」自是連疏,不聼,或曰:「畏與蘇轍俱蜀人,前擊劉摯,後撃蘇頌,皆隂為轍道地。

    」太皇太後覺畏意,故復自外召用純仁,畏尋又言轍不可大用雲。

    十二月,純仁言:「臣多疾早衰,自叨宰執以來,益為職所困,竊位已将五月,輔政迄無寸長,上辜揀求。

    又況受命之始,已招彈擊之言,伏望察其至誠,退之以禮。

    」詔不允。

     紹聖元年甲戌 元祐九年四月癸醜改元 二月丁未,李清臣中書侍郎自資政殿學士、守戸部尚書,遷正議大夫除 鄧溫伯尚書左丞自端明殿學士、守兵部尚書,遷右光祿大夫除 清臣中書侍郎制曰:「朕荷祖宗之休,託士民之上,夙夜祗懼,不遑康寧,顧與共圖天下之治者,大臣數人而已,自非明哲俊徳,望隆一時者,孰膺此選哉?具官李清臣有疏通之才,兼碩茂之質,高文大冊,既已傑出於儒林,崇議閎言,固嘗著聞于國論。

    尚處丞轄,屢辭政機,朕難重違其情,既去思之益至,而出臨方面,入緫計權,皆有顯庸,達于朕聼,是用加位一等,進秩西臺,忠信嘉謨,爾之素有,酬我知遇,于茲發揚。

    往惟欽哉,毋替朕命。

    」 溫伯尚書左丞制曰:「朕丕承先猷,祗守鴻業,永惟四輔之職,實參萬務之機,宜得老成,以資弼亮。

    具官鄧溫伯業履純裕,學術淵通,久躋侍從之華,夙掌翰林之任,出更藩牧,入位夏卿,渴聞猷為,副於名實,是用擢升左轄,進貳揆臣,外正徳於百官,内恊謨于三事,仍遷階秩,彌示眷恩,為國以賢,良佇賛襄之益,事君盡道,無忘宻勿之誠。

    祗服訓言,期底于治。

    」 清臣首倡紹述,溫伯和之,呂大防時奉使永厚陵下,範純仁奏乞除執政,上即用清臣及溫伯,二人久在外不得志,遂以元豐事激怒上意,清臣尤力。

    長編 時二人並為大行太皇太後山陵禮儀使,自真定召入,未至,清臣已除中書侍郎、權知貢舉,溫伯已除尚書左丞、權同知貢舉。

    上令入内内侍省差使臣宣問。

    三月乙酉,廷策多士,策題清臣所進也,門下侍郎蘇轍論之,轍之奏曰:「臣伏見禦試策題,歴詆近歲行事,有欲復熈寧、元豐故事之意&hellip&hellip臣竊觀神宗皇帝以天縱之才,行大有為之志,其所設施,度越前古,蓋有百世而不變者&hellip&hellip先帝在位近二十年而終身不受尊號;裁損宗室恩止袒免,減朝廷無窮之費;出賣坊塲、雇募衙前,免民間破家之患;罷黜諸科誦數之學;訓練諸将慵惰之兵;置寄祿之官,復六曹之舊;嚴重祿之法,禁交謁之私行;淺攻之策,以折西戎之狂;收六色之錢,以免雜役之困。

    其微至於設抵當、賣熟藥,凡如此類,皆先帝之聖謨睿筭,有利無害。

    而元祐以來,上下奉行,未嘗失墜者也。

    至如其他,事有失當,何世無之,父作之於前,而子救之於後,後先相濟,此則聖人之孝&hellip&hellip若輕變九年已行之事,擢任累世不用之人,人懷私忿而以彰先帝之失為詞,則大事去矣。

    」[1]上以蘇轍奏中引漢武以比先帝之聖失當,李清臣因而中之,上怒甚,轍竟出知汝州,呂大防罷相。

    清臣首變元祐之政,欲以取相位,以門下侍郎蘇轍在上,未能遷,一日對哲宗言:「蘇轍兄弟改變先帝法度。

    」轍奏曰:「陛下即位,宣仁後垂簾之初,臣兄方起自謫籍,臣亦被召,清臣時為左丞。

    今日反謂臣兄弟變先帝之法,是欺也。

    」清臣辭屈乃曰:「蘇轍嘗以漢武比先帝。

    」哲宗震怒,而轍由此罷黜,轍既去位,外召章惇拜左僕射,惇未至,相位尚虛,清臣益有覬覦之心,獨當國,亟變元豐法度,除諸路常平使者,已而惇至,清臣既不得作相,遂與惇為敵。

    《事略》 鄧潤甫,字溫伯,建昌人,嘗避高魯王諱,以字為名,字聖求,紹聖初,復舊名,王安石當國,以潤甫為編修中書條例檢正中書戶房事,累遷翰林學士,兼掌皇子閤牋記,凡一時大手筆,獨倚潤甫焉。

    哲宗時,言者論潤甫草蔡確制,謂其有定策功,以龍圖閣學士知亳州,後復以翰林學士承旨,召除端明殿學士。

    紹聖元年,潤甫首陳武王能廣文王之聲,成王嗣述文武之道,遂拜尚書左丞。

     三月乙亥,呂大防罷相觀文殿大學士、右光祿大夫、知頴昌府,改知永興軍 制曰:「登賢入輔,儼師長于天工,均逸出藩,宻股肱于王室,視内外之用雖異,要始終之遇無殊,咨爾在廷,聼予施命。

    具官呂大防凝方重之質,冨将明之才,修責難之恭以緻君,恢包荒之度以安衆,任可大乎賢人之業,期永底乎烝民之生,夙夜百為,憂勞一緻,改元而後,與政歴九年之間,有國以來,首相踵三人之乆,慎乃經徳,撫我嘉師,興言總覽之初,實倚遠猷之助,懇祈避寵,難抑能遷,是宜躋秘殿隆儒之華,兼開府陪京之寄,崇階進秩,衍食増田,膺乃茂恩,欽其舊服。

    於戱!毋忘君憂,不同畎畝之人,自亮臣忠,益厲廟堂之日。

    惟既乃義,永臻厥休。

    」 大防自元祐三年四月拜相,四年二月提舉修《神宗皇帝實録》,七年兼修《神宗皇帝正史》,至是年三月罷,在相位凡七年。

    初,元祐六年五月甲子,延和奏事罷,呂大防留身乞退,引李徳裕論雲姚崇、宋璟作相亦不過三年,本朝呂夷簡雖三入,然亦不過三年,遂出居報恩院,後三日,宣押供職如故,非雙日,特為垂簾,未嘗有此恩禮也。

    七年十二月,大防以疾懇求罷政,太皇太後宣諭曰:「主上富於春秋,相公未可去位,更少俟歲月,吾亦就東朝矣。

    」大防乃不敢請,復起視事。

    八年七月丁卯,太皇太後有疾,謂大防等曰:「公等亦冝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畨人。

    」乃呼左右,問曽賜出社飯否,因謂大防曰:「公等各出喫一匙社飯,明年社飯時,思量老身也。

    」是年三月乙亥,大防罷相,初制下,知頴昌府,後二日,改知永興軍,宣仁上僊,充山陵使囘,乃有是命。

    大防當宣仁聖烈皇後垂簾時,位首相踰六年,上春秋既長,大防但專意輔導,未嘗建議親政,雖宣仁聖烈有復辟之志,卒不得伸,當國日久,群怨交歸焉,及宣仁聖烈始袝廟,殿中侍禦史來之邵乞先逐大防,以破大臣朋黨,因?神宗所簡?之人章惇、安燾、呂惠卿等以備進用,大防亦自求去位,上亟從之。

    《長編》 左正言上官均言:「大防善操國柄,不畏公議,以張耒、秦觀浮薄之徒,撰次國史,掩沒先帝盛美。

    以李之純為禦史中丞,楊畏、虞?、來之邵皆任諫官、禦史,所彈擊者,皆受宻諭,或附?風旨,以濟其欲,舍人主書誥命、給事主行封駮,範祖禹、喬執中、吳安詩、呂希純皆附?好惡,隨意上下,所繳駮者,皆大防所惡,所掩蔽者,皆大防所愛,至隳壞先帝役法、官制、學校、科舉之制,士民失業,棄神考經畫塞徼要害之地,招西戎侵侮之患,雖出守藩郡,典刑未正。

    」左司諫翟恩言:「近論呂大防等擅作威福,相與誣竄呂惠卿、蔡確,乞各正罪犯。

    」監察禦史周秩言:「以太母之謙恭盡下,以陛下之天縱生知,既逾冠婚之年,又已郊見天地,大防怙權作姦,不能建議復辟,而乃盛引王府官為執政,謀為附益,力援黨與以為臺諫,不避親嫌,邀用事中人與同書局,令妻室入内,希求恩寵,未正典刑。

    」可特落觀文殿大學士,降授右正議大夫、知隨州。

    八月,詔應呂大防等永不得引用朞數及赦恩叙復。

    先是,曽布獨對,言:「大禮恩宥在近,去歲貶謫人,不知何以處之?」上應聲曰:「莫不可牽復。

    歲月未久,亦不可遷徙。

    」布曰:「誠如聖諭。

    蔡確五年不移,惠卿十年止得移居住處,吳安厚等十年不與知州軍,此皆元祐中所起例,自可依此。

    」至元符元年八月,權殿中侍禦史鄧棐言:「呂大防有子景山,見任宣義郎。

    乞依範祖禹等諸子勒停例施行。

    」詔大防諸子並勒停,永不收叙。

    紹聖四年四月乙亥,責授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呂大防卒,先是,大防以光祿卿分司南京,安州居住,?涇原帥呂大忠被召問邊事,既對,上語大忠曰:-久要見卿,曽得大防信否?」對曰:「近得之。

    」上曰:「安否?」又曰:「大臣要其過海,朕獨處之安州,知之否?」對曰:-舉族荷陛下厚恩。

    」上曰:「有書,再三説與,且将息忍耐,大防樸實,為人所賣,候二三年可再相見。

    」大忠再拜謝,退而喜甚,因章惇召飰,詰其對上語,大忠盡告之,潘适歎曰:「失言矣!必為深悔。

    」未幾章惇果建言大防與司馬光同罪異罰,遂有循州之行。

    大防既南行至?州瑞金,語其子曰:「吾不復南矣!吾死爾歸,呂氏尚有餘種。

    苟在瘴郷,無俱全之理。

    」後數日,卒,既卒,上猶問執政曰:「大防因何至?州?」其家後請歸??,獨得旨歸,上之念大防深矣。

    議者由是知痛貶元祐黨人,皆非上本意也。

     丁酉,蘇轍罷門下侍郎自太中大夫,依前官知汝州 制曰:朕以??躬,上承烈考之緒,夙夜祇飭,懼無以丕揚休功,實頼左右輔弼之丞,克承厥志,其或身在此地,倡為姦言,怫於衆聞,朕不敢赦。

    具官蘇轍頃被選擢,與聞事機,義當恊恭以輔初政,而乃忘體國之義,狥習非之私,始則宻奏以指陳,終則宣言而眩聽,至引漢武,上方先朝,欲以窮奢黷武之姿,加之經徳秉哲之主,言而及此,心其謂何?其觧東臺之官,出守列郡之寄,尚為寛典,姑務省循。

     轍自元祐六年二月除尚書右丞,七年五月守門下侍郎,是年三月罷執政,凡三年。

    先是,轍言:「禦試策題歴詆近歲行事,有欲復熈寧、元豐故事之意,其必有人妄意陛下牽於父子之恩,不復深?逺慮,故勸陛下復行此事,小人取快一時。

    雲雲。

    昔漢武帝外事四夷,内興宮室,財賦匱竭,於是修鹽鐡、??酤、平準、均輸之政,民不堪命,幾至大亂,昭帝即位,委任霍光,罷去煩苛,漢室乃定。

    願陛下勿輕改。

    」奏入,不報,轍又復言,轍既再具劄子,上固不恱,李清臣、鄧溫伯又先媒蘖之,及面論,上益怒,遂責轍以漢武事,上比先帝,引喻甚失當,轍復曰:「漢武帝,明主也。

    」上曰:「卿所言其意,但謂武帝窮兵黷武,末年下哀痛之詔,此豈明主乎!」轍恐趍下殿待罪,上聲甚厲,範純仁獨進曰:「史稱武帝雄才大略,為漢七制之主。

    轍果如此稱先帝,非謗也。

    陛下親政之初,進退大臣,當以禮,不宜如此急暴。

    」上怒稍霽,轍退,舉笏謝純仁曰:「公佛地位人也。

    」歸家,亟具奏乞賜屏逐,詔以轍為端明殿學士、知汝州,權中書舍人吳安詩草制曰:「文學風節天下所聞,擢任大臣本出朕意,事有可否,固宜指陳,而言或過中,引義非是,朕雖曲為含忍,在爾自亦難安。

    原誠終是愛君,薄責尚期改過。

    」上批:「蘇轍引用漢武故事比擬先帝,事體失宜,所進入詞語不着事實,朕進退大臣,非率易也!豈義不得已。

    可止散官,知汝州,仍别撰詞。

    」《長編》 四月,侍禦史虞策等言:「蘇轍近以論事失當,責守汝州,而吳安詩命制,有『風節天下所聞』及『原誠本於愛君』之語,命詞乖剌如此,質之公議,難逭典刑。

    」又監察禦史郭知章言:「安詩行蘇轍語重輕尚,狥於私情,褒貶不歸於公議,不加黜責,何以懲戒?」詔安詩罷起居郎。

    乙巳,侍禦史虞策言:「轍引漢武帝比先朝,今止守近郡,請遠謫以懲其咎。

    」上曰:「已謫矣,可止也。

    」轍既至汝,乃以表謝上。

    《同上》 四月壬戌,章惇左僕射自資政殿學士,降授通議大夫、提舉洞霄宮,除左正議大夫、守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制曰:「為政之道,無競惟人,思得骨鯁挺特之純臣,遹修彌綸康濟之緒業,圖我舊徳,冠于宗工,孚號大廷,播告多士。

    具官章惇器博以大,志剛而明,才之所施,則酬酢萬變而無窮,學之所造,則貫通百家而不惑。

    蚤席華問,浸登近班,自結聖神之知,薦躋丞弼之地,佑我昭考,格于丕平,肆予纉服之初,身任受遺之託,定策社稷,底寧邦家,方政令出於簾帷,權柄歸於廊廟,善政良法,多所紛更,正色危言,不憚彊禦,十年去國,一徳保躬,雖風波並起於畏途,而金石不渝乎素履,朕親攬機務,緝熈事功,悼創業垂統之艱難,念繼體守文之怵惕,典刑具在,績効可稽,?觀民情,以知利害之實,斟酌時變,以適増損之宜,克昭前人之光,實繄良弼之助,矧封疆無以懲外侮,田裡無以安常生,四方之休戚,壅於上聞,羣臣之忠邪,愆於公議,眷求真宰,秉我國成,是用起爾燕閒之中,位諸公輔之上,超進録秩,寵陪戸封,南山巖巖,久隆師尹之望,赤舄幾幾,行俟衮衣之歸。

    於戱!賢能相推而庶官和,號令必臧而下民若,如治梓材,汝惟丹雘,若作和??,汝惟鹽梅。

    朕方注意,以佇壯猷,爾其奮庸,以葉朕志。

    修明百度,率厲庶工,期共恢於逺圖,尚無替於先烈。

    亟共爾位,終底厥成。

    」曽布詞 是歲四月癸醜改元。

    壬戌,章惇拜相。

    先是,呂大防欲用侍禦史楊畏為諫議大夫,要純仁同書名進擬,純仁曰:「上新聼政,諫官當求正人。

    畏,傾邪不可用。

    」}防素稱畏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