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哲宗皇帝 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且先宻約畏助已,純仁遂固求避位,大防竟超遷畏為禮部侍郎,畏尋上疏言神宗更法立制以垂萬世,乞賜講求,以成繼述之道,上即召畏登對,詢畏以「先朝故臣,孰可召用者,朕皆不能盡知,可詳具姓名宻以聞。
」畏即疏章惇、安燾、呂惠卿、鄧溫伯、李清臣等行義,各加品題,且宻奏萬言,具言神宗所以建立法度之意,乞詔章惇為宰相,上皆嘉納之。
初,呂大防既超遷畏禮部侍郎,畏知大防當去,惇必復用,時惇居蘇州,畏先託惇之妻姪張擴者緻意,雲:「畏度事勢輕重,因呂大防、蘇轍以逐劉摯、梁燾輩,又欲并逐大防及轍,而二人覺之,罷畏言職。
畏迹在元祐,心在熈寧、元豐,首為相公開路者。
」及惇趨召,百官郊迎,畏獨請間,猥自陳述,語多斥大防,有直省官聞之,歎曰:「楊侍郎前日諂事呂相公,亦如今日見章相公也!」惇信其言。
六月,又遷畏吏部侍郎,畏既叛呂大防附章惇,及李清臣、安燾與惇異議,勢相侵敵,復陰附安、李,而惇徐覺其險詐,曽布、蔡卞又盡以平生所為告惇,二年正月,右正言張商英言畏反覆,遂出畏成徳軍。
章惇拜相制詞,翰林學士曽布所草也。
上諭布:「惇有定策之功,不比他人,故特除左僕射。
」惇方降官,布因言:「惇嘗為正大夫,而此時未分左右,今轉一官,即止遷右,似未安。
」上令遷左,遂以左正議大夫、守尚書左僕射。
閏四月乙未,章惇入見,遂就職。
丙申,詔惇提舉修《神宗皇帝實録》、《國史》。
《長編》 紹聖初,章惇以宰相召,道過山陽,與陳瓘適相遇,惇素聞瓘名,獨請登舟,共載而行,訪以當世之務,曰:「計将安出?」瓘曰:「請以所乗舟為喻,偏重其可行乎?或左或右,其一偏也。
明此則可行矣。
」惇黙然未荅,瓘復曰:「上方虛心以待公,公必有以副上意者。
敢問将欲施行之序,以何事為先?何事當急?誰為君子?誰為小人?諒有素定之論,願聞其略。
」惇復竚思良久,曰:「司馬光姦邪,所當先辨,無急於此。
」瓘曰:「相公誤矣。
此猶欲平舟勢,而移左以置右也,果然,将失天下之望矣。
」惇厲色視瓘曰:「光輔母後,獨掌政柄,不務纂紹先烈,肆意大改成緒,誤國如此,非姦邪而何!」瓘曰:「不察其心而疑其迹,則不為無罪。
若指為奸邪,又復改作,則誤國益甚矣。
」乃為之極論熈、豐、元祐之事,以為:「元豐之政多異熈寧,則先志固已變而行之,溫公不明先志,而用母改子之説,行之太遽,所以紛紛至於今日,為今日計,唯當絶臣下之私情,融祖宗之善意,消朋黨,持中道,庶乎可以救??。
若又以熈、豐、元祐為説,無以厭服公論,恐紛紛未艾。
」辭辨淵源,議論勁正,惇雖迕意,亦頗驚異,遂有兼取元祐之語,留瓘共飯而别此據《丁未録·陳瓘??》增入 自宣仁上賔,改元紹聖,三省首為上言:「蔡確新州之寃,累經恩赦,遂追復右正議大夫。
」尋再追復觀文殿學士,贈特進,上以章惇定策有功,召除尚書左僕射,範純仁遂自右僕射出知頴昌府。
時呂惠卿亦自建州安置復資政殿學士,於是,詔黃履為禦史中丞,蔡卞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林希為中書舍人,履等交章論呂大防、劉摯、蘇轍,於是大防等皆降授,而蘇軾亦責寧逺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又責授瓊州别駕,昌化軍安置。
履等又論梁燾、劉安世、吳安詩、韓川、孫升等,皆落職,降授。
七月,詔司馬光、呂公著追所贈,并所賜諡誥及神道碑額,仍下逐處倒碑磨毀,王巖叟所賜官亦行追奪,呂大防、劉摯、蘇轍各分司,與梁燾、劉安世並居住,而範純仁亦追一官,以章惇指純仁等為司馬光黨人故也。
十月,又以中書舍人林希兼侍讀。
十二月,責範祖禹、趙彥若、黃庭堅並以散官安置。
先是,祖禹等於元祐中同修《神宗實録》,上即位,命蔡卞、曽布、林希同修正史,於是蔡卞首謂祖禹等所載多無據依,請重加參訂,章惇因言其欺誕,遂有此責。
二年正月,又詔呂大防追還兩官,趙彥若、範祖禹、陸佃、曽肇、黃庭堅各降一官。
八月,詔呂大防等永不以恩數叙復。
九月,皇後孟氏廢,後之廢,實惇迎合于外,而内侍郝隨擠之於内,以故無敢異議者,其後上頗有悔悟意,嘗曰章惇壞我名節,故元符末,皇太後復後位號者,推上遺志而行之也。
四年二月,司馬光追貶清海軍節度副使,呂公著建武節度副使,王巖叟雷州别駕,趙瞻、傅堯俞奪所贈官,并韓維盡追緻仕遺表恩澤,範百祿、胡宗愈止與二人,餘亦追之,又呂大防、劉摯等,合三十三人,各降斥有差。
河東節度使、太師緻仕文彥博亦降為太子太保。
元符元年五月,詔劉摯、梁燾諸子並勒停,又詔範祖禹、劉安世并王巖叟、朱光庭諸子勒停,永不收叙。
二年十月,吳安詩而下凡三十人責降有差,以囘河罰也。
王囘而下二十一人追貶各有差,俱坐以銀絹遺鄒浩,時右正言鄒浩送新州覊管,囘等且緻簡叙别故也。
二年九月,監察禦史常安民論章惇:「以大臣為紹述之説,實假此名以復私怨,一時朋附之流,從而和之,遂至已甚,故凡勸陛下紹述者,皆欲託先帝以行姦謀,謂他事難惑聖慮,若聞先帝,則易為感動,故欲快恩讎、陷良善者,湏假此以移陛下意。
」至引王鳳亂漢、林甫亂唐以比惇擅作威福,又併論蔡京、林希,惇等積怒,合力排陷,遂責監滁州酒稅。
同日,範純仁罷相為右正議大夫、充觀文殿大學士、知頴昌府、京西北路安撫使 制曰:「謨謀廟堂,入則股肱於大政,偃息藩翰,出則師帥於一方。
維時宗工,引疾辭位,均逸近輔,敷告在廷。
具官範純仁端良禀於世資,樂易成於天性,有砥名礪行之志,有面折廷争之風,越自累朝,寖更華選,暨沖人之嗣服,適文母之仰成,咨于臣鄰,付以宥宻,一踐樞要,再持國均。
朕恭己紹庭,嚮明圖治,緝熈緒業,追遹先猷,方有望於弼諧,遽固辭於機務,重違爾志,姑即厥安,増視秩之華名,進陪封之寵數。
式隆體貌,何吝眷私。
於戲!論道經邦,嘗在倚毗之地,承流宣化,勿忘勵翼之心,祗服朕言,往恭爾位。
」 純仁自元祐八年七月拜相,至是年四月罷,再相不及一年。
先是,純仁自頴昌召還,復為右僕射,於事無所私隠,同列或病之,?左僕射呂大防引楊畏為諫議大夫以自助,純仁以畏不端不可用,大防曰:「豈以畏嘗言相公邪?」門下侍郎蘇轍從旁誦其彈文,純仁曰:「不知也。
」純仁由是乞罷政,上遣中使諭純仁曰:「方用宿徳大臣,更不須入文字,必不從所乞。
」又以詔書賜之,奏又上,上又遣内侍宣諭,又賜以詔,純仁請益堅,於是上面諭呂大防曰:「範純仁求去甚堅,卿湏為朕留,不可使去。
」又賜詔書不許,純仁復連章固請,上不得已,遂除純仁觀文殿學士,加右正議大夫、知頴昌府事。
陛辭日,命坐賜茶,慰勞甚渥,上曰:「卿??徳碩望,朝廷所倚頼。
然堅不肯為朕少留,卿雖在外,兩為宰相,凡有所見,於時政有可裨益者,但入文字言來,無事形迹。
」純仁頓首受命,遂之任。
《丁未録》 上既親政,言者爭論垂簾時純仁數稱疾求罷,最後出居慈孝寺,録詔以進,且言:「近聞狂人??播擬策,自雲嘗經禦覽,又?官章疏或已取用其説,甚非陛下尊奉先太後勤勞公正保佑聖躬之意,伏乞特降明詔,以信萬方,今妄為詆訐者既多,陛下容之,則妨聖孝,懲之則恐不忍,不若以詔禁約,事得兩便。
」訖不從,純仁固求罷,而有是命。
《長編》 狂人擬策,趙天啟文字或是 紹聖元年七月,三省言:「範純仁、韓維朋附司馬光,長縱羣兇,毀訕先帝,變亂法度,以快不逞之心。
内範純仁仍首建棄地之議,滋飬邉患。
」詔純仁特降一官為通議大夫,差遣如故。
初,章惇請責純仁,上曰:「純仁持議公平,非黨也。
但不肯為朕留耳。
」惇曰:「不肯留,即黨也。
」詔勉從請,徙知河南府,又改陳州。
二年九月,知陳州範純仁,落觀文殿大學士,知隨州。
先是,範純仁當政時,上嘗問貶竄之人,殆難終廢,純仁前賛曰:「陛下及此,堯舜用心也。
」至是明堂肆赦,章惇、蔡卞先疏呂大防以下數十人,終身勿徙,純仁聞之,憂憤上奏,奏入,大忤惇等意,詔純仁立異邀名,沮抑朝廷已行之命,故有是責。
上始亦有意從純仁所奏,章惇力主前議,遂責之。
純仁晩年益以天下自任,尤留意人材,或問其所儲蓄人材可為今日用者,荅曰:「陳瓘。
」又問其次,曰:「陳瓘。
」自好也,言瓘可以獨當天下之重也。
後瓘為諫官,於蔡京姦狀未著之前極論,無一不效,故京尤忌畏之,得禍最酷,終以廢死。
《丁未録》 閏四月甲申,安燾門下侍郎自觀文殿學士、右正議大夫除 五月辛亥,劉奉世罷簽書樞宻院事為端明殿學士、真定府路安撫使、兼知成徳軍 奉世自元祐七年五月除簽書樞宻院事,是年五月罷,執政凡二年。
奉世再乞罷政,故有是命。
三年九月,曽布對上曰:「元祐中,王巖叟兇焰最甚,幸死而漏網。
今存而漏網者,莫如劉奉世,元祐政事,皆以奉世為謀主,此漏網之尤者。
」上笑然之。
乙醜,尚書左丞鄧潤甫卒 潤甫自紹聖元年二月除尚書左丞,是年五月薨于位,執政凡三月,官至右光祿大夫,車駕臨奠,輟視朝三日,以在職日亡歿,及曽掌藩邸牋表,特贈開府儀同三司。
六月癸未,曽布同知樞宻院事自翰林學士承?、知制誥、兼侍讀,遷中大夫除 布,字子宣,南豐人。
?孤學於其兄鞏,熈寧初,王安石執政,薦之,因上書召見論事合意,遂除崇政殿説書,遷檢正中書六房公事。
新法青苗、助役,皆布與呂惠卿建議,安石嘗曰:「法之初行,異論紛紛,始終以為可行者,呂惠卿、曽布也。
始終以為不可行者,司馬光也。
餘人則一出焉,一入焉爾。
」熈寧五年十二月,知制誥曽布為翰林學士,初,呂惠卿既除撿正,欲布罷職,王安石固請留布,曰:「得兩人恊濟,則臣愚短,庶幾寡過。
」上許之。
及是,又欲留布,上曰:「學士職任高,不可為幕屬。
」安石又請留布修中書條例,上曰:「惠卿吏才尤精宻,不湏留布也。
」安石乃已。
哲宗元祐九年,布自高陽徙江寧,詔許入覲,布言先帝政事,當復施行,且乞改元以順天意。
四月,拜翰林學士,遂改元祐九年為紹聖元年。
哲宗新政,擢拜同知樞宻院事。
七月,布既正謝,上面諭以不可雷同,布曰:「臣唯知以赤心,不欺事上,庶可塞責。
」 紹聖二年乙亥 十月甲子,鄭雍罷尚書右丞自太中大夫,除資政殿學士、知陳州 雍以元祐七年五月除尚書右丞,是年十月罷,執政凡三年。
先是,禦史中丞黃履、禦史周秩以雍嘗為宮寮,交章論劾,内出其章付三省,雍亦再疏稱疾,乞解機務,詔不許,?上怒秩言事迎合,黜知廣徳軍,雍復起視事,踰年乃去位。
章惇之貶斥元祐舊臣,皆以白帖子行遣,安燾、李清臣與惇爭論不已,上亦疑惇,惇甚恐,雍私語惇曰:「用白帖子,有王安石故事。
」惇大喜,取其案牘白上,惇遂安,議者謂雍欲以此結惇也,然雍竟罷絀。
長編 明年蹇序辰言雍在元祐間,與棄地之謀,落資政殿學士。
元符二年七月辛酉,太中大夫、提舉崇福宮鄭雍卒。
甲戌,許将尚書左丞自守吏部尚書、兼侍讀,遷通議大夫除 蔡卞尚書右丞自翰林學士、兼侍讀、修國史,遷太中大夫除 卞,字元度,興化軍仙逰人。
與兄京同舉進士,王安石以子妻之,卞有辭辨,貌柔順而中險,與章惇、安惇締交,起史禍以中範祖禹、趙彥若、黃庭堅,興同文舘獄以陷劉摯、梁燾、劉安世等,斥逐元祐之臣,禁錮其子孫,時號「二蔡二惇」雲。
十一月乙未,安燾罷門下侍郎自右正議大夫,除觀文殿學士、知河南府 燾以紹聖元年五月除守門下侍郎,至是年十二月罷,再執政踰一年。
燾舊與章惇相好,及同省執政,惇意燾必助己,而燾浸多駮議,惇憚且惡之,所以排陷燾者,無所不至。
上祠明堂,齋于太廟,燾為儀仗使,後宮有絶馳道穿仗而過者,燾即具彈奏,已而常安民諫劉美人侍祠語尤訐,上大怒,欲逐之,燾言安民以言為職,雖過當,願少寛假,惇因是白上曰:「燾與安民素相表裏,今安民狂妄如此,而燾力為救解,其意可見也。
」安民既責,燾不自安,又與惇爭陳厚獄,厚亦坐責,燾遂求去位,上從之。
長編 是年十月,燾以親年老乞罷政,除宮觀差遣,留京師,時王衆獄将決,章惇益肆,燾知不敵,故求去也,上謂韓忠彥、曽布曰:「安燾再三乞宮觀,留京師,舊無此例。
」布曰:「此不唯於朝廷事體未安,於燾自處,似無?恥。
既罷政事,何顔尚安歩列中京師?士人大抵不知義理,少?恥。
」上曰:「燾乃京師人。
」遂降詔諭燾,燾奏乞知鄭州,以便飬親,詔從所請。
同上 明年,蹇序辰言燾元祐中嘗與棄地之謀,落觀文殿學士,中書舍人葉濤再繳,曽布曰:「陛下嘗言燾在元祐中,非丁憂不去位。
」上曰:「何止此,不然幾作相。
渠附?元祐, 衆所知,濤何以再繳?」布曰:「燾在樞宻院所更改先朝百餘事,皆不當,若以此諭之,豈敢不奉行。
」 紹聖三年丙子 正月丙子,韓忠彥罷知樞宻院事自太中大夫,除觀文殿學士、知真定府 忠彥自元祐四年六月除守尚書左丞,七年五月除知樞宻院事,至是年正月罷,執政凡七年。
初,紹聖元年七月庚戌,知樞宻院事韓忠彥乞罷,不許,後六日,復故,上諭執政曰:「忠彥無他,不湏爾。
」布曰:「其為人頗近厚,在元祐中無過,無可去之理。
」又言琦勲業後世罕有其比。
是年正月,樞宻院奏事畢,忠彥留身請外,徑上馬,仍面諭曽布,以欲得河陽,又白章惇匄得一善地,遂遷出,時十二月癸未也,翌日,布入對,上遽問忠彥已遷出,又曰:「忠彥别無事,亦不至姦險。
」布曰:「然。
」已而章惇言忠彥處置邊事多可笑,上甚駭之,忠彥請不已,乃有是命。
四年二月,觀文殿學士、太中大夫韓忠彥,降充資政殿學士,依舊知定州,先是,忠彥自定州改知成都府,中書舍人蹇序辰繳還詞頭,言者又論忠彥在西府時主棄地之議,詔忠彥可特依前太中大夫降充資政殿學士,差遣如故。
《丁未録》 紹聖四年丁醜[2] 正月庚戌,李清臣罷中書侍郎自正議大夫,除資政殿大學士、知河南府 清臣自紹聖元年二月除守中書侍郎,至是年正月罷,再執政凡三年。
先是,婦人嶽氏遮道呌呼,誣告清臣謀反,嶽氏乃澶州娼,嘗為清臣姑之子田嗣宗外婦,三年十一月,清臣言:「近為一婦人唐突車駕,輒及臣姓名,事出非意。
」獄将具,言者論清臣當罷,清臣懼,始求去,或曰清臣數與章惇議不合,嗣宗獄所由起,意本在清臣也。
初議罷清臣,不除職,惇謂清臣受遺簾前,紹聖初首復政事,當加恩禮,上從之。
嗣宗既伏誅,後六日,而清臣有是命。
《長編》 八月,先是蔡碩女婿文康世,嘗與碩言劉唐老謂文及甫曰:「時事中變,上台當赤族,其他執政奉行者,當梟首。
從官當竄嶺南。
」又言蘇轍、範祖禹、劉安世等,當還為執政。
蓋五月辛未,詔榜有「幸時事中變」之語,故唐老雲雲。
碩既聞康世言,遽令康世録之,特示蔡京,京具以白上,或又告唐老與及甫共謀為變,欲誅章惇、蔡卞等,仍宻結嶺南責降元祐人,事連河南府李清臣等,上疑其事,時淮南轉運副使周秩嘗攻文彥博不入元祐黨,三省因請委體量,得實即付獄。
十二月,資政殿大學士、知河南府李清臣,知成都府,始朝廷命周秩宻察河南變事,秩入對,上謂曰:「彼欲盡誅大臣,則将置朕何地乎?」蓋疑其不然也,時復召呂升卿於河北,令待命國門,俟體究,果有實狀,即遣如嶺南族元祐責降諸人,秩尋至河南捕劉唐老等,置别屋,仍辟程公孫專體訪于外,公孫素名能刺人事者也,於是更徙清臣入蜀,秩徐考驗唐老等,實未嘗謀變,而欲誅大臣之語則有之,乃具奏語,初不及乗輿,上亟詔勿治,唐老等皆釋去,升卿亦還河北,清臣知河南如故。
元符元年七月,先是,紹聖初,蔡確母明氏嘗進狀言劉摯有司馬昭之謀,又有副封上三省,而中書??不行,至是同文獄作,蔡京深探其獄,以為前受明氏告言隠而不治者,悉當罪之,遂詔清臣落資政殿大學士,依舊知河南,然明氏狀頃不進呈,章惇、安燾、鄭雍俱與,黃履乃白上謂:「惇、燾、雍俱為有罪之人。
」於是上令放罪。
《丁未録》 二月乙未,故左僕射司馬光追貶清海軍節度副使故正議大夫、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 故司空、平章軍國事呂公著追貶建武軍節
」畏即疏章惇、安燾、呂惠卿、鄧溫伯、李清臣等行義,各加品題,且宻奏萬言,具言神宗所以建立法度之意,乞詔章惇為宰相,上皆嘉納之。
初,呂大防既超遷畏禮部侍郎,畏知大防當去,惇必復用,時惇居蘇州,畏先託惇之妻姪張擴者緻意,雲:「畏度事勢輕重,因呂大防、蘇轍以逐劉摯、梁燾輩,又欲并逐大防及轍,而二人覺之,罷畏言職。
畏迹在元祐,心在熈寧、元豐,首為相公開路者。
」及惇趨召,百官郊迎,畏獨請間,猥自陳述,語多斥大防,有直省官聞之,歎曰:「楊侍郎前日諂事呂相公,亦如今日見章相公也!」惇信其言。
六月,又遷畏吏部侍郎,畏既叛呂大防附章惇,及李清臣、安燾與惇異議,勢相侵敵,復陰附安、李,而惇徐覺其險詐,曽布、蔡卞又盡以平生所為告惇,二年正月,右正言張商英言畏反覆,遂出畏成徳軍。
章惇拜相制詞,翰林學士曽布所草也。
上諭布:「惇有定策之功,不比他人,故特除左僕射。
」惇方降官,布因言:「惇嘗為正大夫,而此時未分左右,今轉一官,即止遷右,似未安。
」上令遷左,遂以左正議大夫、守尚書左僕射。
閏四月乙未,章惇入見,遂就職。
丙申,詔惇提舉修《神宗皇帝實録》、《國史》。
《長編》 紹聖初,章惇以宰相召,道過山陽,與陳瓘適相遇,惇素聞瓘名,獨請登舟,共載而行,訪以當世之務,曰:「計将安出?」瓘曰:「請以所乗舟為喻,偏重其可行乎?或左或右,其一偏也。
明此則可行矣。
」惇黙然未荅,瓘復曰:「上方虛心以待公,公必有以副上意者。
敢問将欲施行之序,以何事為先?何事當急?誰為君子?誰為小人?諒有素定之論,願聞其略。
」惇復竚思良久,曰:「司馬光姦邪,所當先辨,無急於此。
」瓘曰:「相公誤矣。
此猶欲平舟勢,而移左以置右也,果然,将失天下之望矣。
」惇厲色視瓘曰:「光輔母後,獨掌政柄,不務纂紹先烈,肆意大改成緒,誤國如此,非姦邪而何!」瓘曰:「不察其心而疑其迹,則不為無罪。
若指為奸邪,又復改作,則誤國益甚矣。
」乃為之極論熈、豐、元祐之事,以為:「元豐之政多異熈寧,則先志固已變而行之,溫公不明先志,而用母改子之説,行之太遽,所以紛紛至於今日,為今日計,唯當絶臣下之私情,融祖宗之善意,消朋黨,持中道,庶乎可以救??。
若又以熈、豐、元祐為説,無以厭服公論,恐紛紛未艾。
」辭辨淵源,議論勁正,惇雖迕意,亦頗驚異,遂有兼取元祐之語,留瓘共飯而别此據《丁未録·陳瓘??》增入 自宣仁上賔,改元紹聖,三省首為上言:「蔡確新州之寃,累經恩赦,遂追復右正議大夫。
」尋再追復觀文殿學士,贈特進,上以章惇定策有功,召除尚書左僕射,範純仁遂自右僕射出知頴昌府。
時呂惠卿亦自建州安置復資政殿學士,於是,詔黃履為禦史中丞,蔡卞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林希為中書舍人,履等交章論呂大防、劉摯、蘇轍,於是大防等皆降授,而蘇軾亦責寧逺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又責授瓊州别駕,昌化軍安置。
履等又論梁燾、劉安世、吳安詩、韓川、孫升等,皆落職,降授。
七月,詔司馬光、呂公著追所贈,并所賜諡誥及神道碑額,仍下逐處倒碑磨毀,王巖叟所賜官亦行追奪,呂大防、劉摯、蘇轍各分司,與梁燾、劉安世並居住,而範純仁亦追一官,以章惇指純仁等為司馬光黨人故也。
十月,又以中書舍人林希兼侍讀。
十二月,責範祖禹、趙彥若、黃庭堅並以散官安置。
先是,祖禹等於元祐中同修《神宗實録》,上即位,命蔡卞、曽布、林希同修正史,於是蔡卞首謂祖禹等所載多無據依,請重加參訂,章惇因言其欺誕,遂有此責。
二年正月,又詔呂大防追還兩官,趙彥若、範祖禹、陸佃、曽肇、黃庭堅各降一官。
八月,詔呂大防等永不以恩數叙復。
九月,皇後孟氏廢,後之廢,實惇迎合于外,而内侍郝隨擠之於内,以故無敢異議者,其後上頗有悔悟意,嘗曰章惇壞我名節,故元符末,皇太後復後位號者,推上遺志而行之也。
四年二月,司馬光追貶清海軍節度副使,呂公著建武節度副使,王巖叟雷州别駕,趙瞻、傅堯俞奪所贈官,并韓維盡追緻仕遺表恩澤,範百祿、胡宗愈止與二人,餘亦追之,又呂大防、劉摯等,合三十三人,各降斥有差。
河東節度使、太師緻仕文彥博亦降為太子太保。
元符元年五月,詔劉摯、梁燾諸子並勒停,又詔範祖禹、劉安世并王巖叟、朱光庭諸子勒停,永不收叙。
二年十月,吳安詩而下凡三十人責降有差,以囘河罰也。
王囘而下二十一人追貶各有差,俱坐以銀絹遺鄒浩,時右正言鄒浩送新州覊管,囘等且緻簡叙别故也。
二年九月,監察禦史常安民論章惇:「以大臣為紹述之説,實假此名以復私怨,一時朋附之流,從而和之,遂至已甚,故凡勸陛下紹述者,皆欲託先帝以行姦謀,謂他事難惑聖慮,若聞先帝,則易為感動,故欲快恩讎、陷良善者,湏假此以移陛下意。
」至引王鳳亂漢、林甫亂唐以比惇擅作威福,又併論蔡京、林希,惇等積怒,合力排陷,遂責監滁州酒稅。
同日,範純仁罷相為右正議大夫、充觀文殿大學士、知頴昌府、京西北路安撫使 制曰:「謨謀廟堂,入則股肱於大政,偃息藩翰,出則師帥於一方。
維時宗工,引疾辭位,均逸近輔,敷告在廷。
具官範純仁端良禀於世資,樂易成於天性,有砥名礪行之志,有面折廷争之風,越自累朝,寖更華選,暨沖人之嗣服,適文母之仰成,咨于臣鄰,付以宥宻,一踐樞要,再持國均。
朕恭己紹庭,嚮明圖治,緝熈緒業,追遹先猷,方有望於弼諧,遽固辭於機務,重違爾志,姑即厥安,増視秩之華名,進陪封之寵數。
式隆體貌,何吝眷私。
於戲!論道經邦,嘗在倚毗之地,承流宣化,勿忘勵翼之心,祗服朕言,往恭爾位。
」 純仁自元祐八年七月拜相,至是年四月罷,再相不及一年。
先是,純仁自頴昌召還,復為右僕射,於事無所私隠,同列或病之,?左僕射呂大防引楊畏為諫議大夫以自助,純仁以畏不端不可用,大防曰:「豈以畏嘗言相公邪?」門下侍郎蘇轍從旁誦其彈文,純仁曰:「不知也。
」純仁由是乞罷政,上遣中使諭純仁曰:「方用宿徳大臣,更不須入文字,必不從所乞。
」又以詔書賜之,奏又上,上又遣内侍宣諭,又賜以詔,純仁請益堅,於是上面諭呂大防曰:「範純仁求去甚堅,卿湏為朕留,不可使去。
」又賜詔書不許,純仁復連章固請,上不得已,遂除純仁觀文殿學士,加右正議大夫、知頴昌府事。
陛辭日,命坐賜茶,慰勞甚渥,上曰:「卿??徳碩望,朝廷所倚頼。
然堅不肯為朕少留,卿雖在外,兩為宰相,凡有所見,於時政有可裨益者,但入文字言來,無事形迹。
」純仁頓首受命,遂之任。
《丁未録》 上既親政,言者爭論垂簾時純仁數稱疾求罷,最後出居慈孝寺,録詔以進,且言:「近聞狂人??播擬策,自雲嘗經禦覽,又?官章疏或已取用其説,甚非陛下尊奉先太後勤勞公正保佑聖躬之意,伏乞特降明詔,以信萬方,今妄為詆訐者既多,陛下容之,則妨聖孝,懲之則恐不忍,不若以詔禁約,事得兩便。
」訖不從,純仁固求罷,而有是命。
《長編》 狂人擬策,趙天啟文字或是 紹聖元年七月,三省言:「範純仁、韓維朋附司馬光,長縱羣兇,毀訕先帝,變亂法度,以快不逞之心。
内範純仁仍首建棄地之議,滋飬邉患。
」詔純仁特降一官為通議大夫,差遣如故。
初,章惇請責純仁,上曰:「純仁持議公平,非黨也。
但不肯為朕留耳。
」惇曰:「不肯留,即黨也。
」詔勉從請,徙知河南府,又改陳州。
二年九月,知陳州範純仁,落觀文殿大學士,知隨州。
先是,範純仁當政時,上嘗問貶竄之人,殆難終廢,純仁前賛曰:「陛下及此,堯舜用心也。
」至是明堂肆赦,章惇、蔡卞先疏呂大防以下數十人,終身勿徙,純仁聞之,憂憤上奏,奏入,大忤惇等意,詔純仁立異邀名,沮抑朝廷已行之命,故有是責。
上始亦有意從純仁所奏,章惇力主前議,遂責之。
純仁晩年益以天下自任,尤留意人材,或問其所儲蓄人材可為今日用者,荅曰:「陳瓘。
」又問其次,曰:「陳瓘。
」自好也,言瓘可以獨當天下之重也。
後瓘為諫官,於蔡京姦狀未著之前極論,無一不效,故京尤忌畏之,得禍最酷,終以廢死。
《丁未録》 閏四月甲申,安燾門下侍郎自觀文殿學士、右正議大夫除 五月辛亥,劉奉世罷簽書樞宻院事為端明殿學士、真定府路安撫使、兼知成徳軍 奉世自元祐七年五月除簽書樞宻院事,是年五月罷,執政凡二年。
奉世再乞罷政,故有是命。
三年九月,曽布對上曰:「元祐中,王巖叟兇焰最甚,幸死而漏網。
今存而漏網者,莫如劉奉世,元祐政事,皆以奉世為謀主,此漏網之尤者。
」上笑然之。
乙醜,尚書左丞鄧潤甫卒 潤甫自紹聖元年二月除尚書左丞,是年五月薨于位,執政凡三月,官至右光祿大夫,車駕臨奠,輟視朝三日,以在職日亡歿,及曽掌藩邸牋表,特贈開府儀同三司。
六月癸未,曽布同知樞宻院事自翰林學士承?、知制誥、兼侍讀,遷中大夫除 布,字子宣,南豐人。
?孤學於其兄鞏,熈寧初,王安石執政,薦之,因上書召見論事合意,遂除崇政殿説書,遷檢正中書六房公事。
新法青苗、助役,皆布與呂惠卿建議,安石嘗曰:「法之初行,異論紛紛,始終以為可行者,呂惠卿、曽布也。
始終以為不可行者,司馬光也。
餘人則一出焉,一入焉爾。
」熈寧五年十二月,知制誥曽布為翰林學士,初,呂惠卿既除撿正,欲布罷職,王安石固請留布,曰:「得兩人恊濟,則臣愚短,庶幾寡過。
」上許之。
及是,又欲留布,上曰:「學士職任高,不可為幕屬。
」安石又請留布修中書條例,上曰:「惠卿吏才尤精宻,不湏留布也。
」安石乃已。
哲宗元祐九年,布自高陽徙江寧,詔許入覲,布言先帝政事,當復施行,且乞改元以順天意。
四月,拜翰林學士,遂改元祐九年為紹聖元年。
哲宗新政,擢拜同知樞宻院事。
七月,布既正謝,上面諭以不可雷同,布曰:「臣唯知以赤心,不欺事上,庶可塞責。
」 紹聖二年乙亥 十月甲子,鄭雍罷尚書右丞自太中大夫,除資政殿學士、知陳州 雍以元祐七年五月除尚書右丞,是年十月罷,執政凡三年。
先是,禦史中丞黃履、禦史周秩以雍嘗為宮寮,交章論劾,内出其章付三省,雍亦再疏稱疾,乞解機務,詔不許,?上怒秩言事迎合,黜知廣徳軍,雍復起視事,踰年乃去位。
章惇之貶斥元祐舊臣,皆以白帖子行遣,安燾、李清臣與惇爭論不已,上亦疑惇,惇甚恐,雍私語惇曰:「用白帖子,有王安石故事。
」惇大喜,取其案牘白上,惇遂安,議者謂雍欲以此結惇也,然雍竟罷絀。
長編 明年蹇序辰言雍在元祐間,與棄地之謀,落資政殿學士。
元符二年七月辛酉,太中大夫、提舉崇福宮鄭雍卒。
甲戌,許将尚書左丞自守吏部尚書、兼侍讀,遷通議大夫除 蔡卞尚書右丞自翰林學士、兼侍讀、修國史,遷太中大夫除 卞,字元度,興化軍仙逰人。
與兄京同舉進士,王安石以子妻之,卞有辭辨,貌柔順而中險,與章惇、安惇締交,起史禍以中範祖禹、趙彥若、黃庭堅,興同文舘獄以陷劉摯、梁燾、劉安世等,斥逐元祐之臣,禁錮其子孫,時號「二蔡二惇」雲。
十一月乙未,安燾罷門下侍郎自右正議大夫,除觀文殿學士、知河南府 燾以紹聖元年五月除守門下侍郎,至是年十二月罷,再執政踰一年。
燾舊與章惇相好,及同省執政,惇意燾必助己,而燾浸多駮議,惇憚且惡之,所以排陷燾者,無所不至。
上祠明堂,齋于太廟,燾為儀仗使,後宮有絶馳道穿仗而過者,燾即具彈奏,已而常安民諫劉美人侍祠語尤訐,上大怒,欲逐之,燾言安民以言為職,雖過當,願少寛假,惇因是白上曰:「燾與安民素相表裏,今安民狂妄如此,而燾力為救解,其意可見也。
」安民既責,燾不自安,又與惇爭陳厚獄,厚亦坐責,燾遂求去位,上從之。
長編 是年十月,燾以親年老乞罷政,除宮觀差遣,留京師,時王衆獄将決,章惇益肆,燾知不敵,故求去也,上謂韓忠彥、曽布曰:「安燾再三乞宮觀,留京師,舊無此例。
」布曰:「此不唯於朝廷事體未安,於燾自處,似無?恥。
既罷政事,何顔尚安歩列中京師?士人大抵不知義理,少?恥。
」上曰:「燾乃京師人。
」遂降詔諭燾,燾奏乞知鄭州,以便飬親,詔從所請。
同上 明年,蹇序辰言燾元祐中嘗與棄地之謀,落觀文殿學士,中書舍人葉濤再繳,曽布曰:「陛下嘗言燾在元祐中,非丁憂不去位。
」上曰:「何止此,不然幾作相。
渠附?元祐, 衆所知,濤何以再繳?」布曰:「燾在樞宻院所更改先朝百餘事,皆不當,若以此諭之,豈敢不奉行。
」 紹聖三年丙子 正月丙子,韓忠彥罷知樞宻院事自太中大夫,除觀文殿學士、知真定府 忠彥自元祐四年六月除守尚書左丞,七年五月除知樞宻院事,至是年正月罷,執政凡七年。
初,紹聖元年七月庚戌,知樞宻院事韓忠彥乞罷,不許,後六日,復故,上諭執政曰:「忠彥無他,不湏爾。
」布曰:「其為人頗近厚,在元祐中無過,無可去之理。
」又言琦勲業後世罕有其比。
是年正月,樞宻院奏事畢,忠彥留身請外,徑上馬,仍面諭曽布,以欲得河陽,又白章惇匄得一善地,遂遷出,時十二月癸未也,翌日,布入對,上遽問忠彥已遷出,又曰:「忠彥别無事,亦不至姦險。
」布曰:「然。
」已而章惇言忠彥處置邊事多可笑,上甚駭之,忠彥請不已,乃有是命。
四年二月,觀文殿學士、太中大夫韓忠彥,降充資政殿學士,依舊知定州,先是,忠彥自定州改知成都府,中書舍人蹇序辰繳還詞頭,言者又論忠彥在西府時主棄地之議,詔忠彥可特依前太中大夫降充資政殿學士,差遣如故。
《丁未録》 紹聖四年丁醜[2] 正月庚戌,李清臣罷中書侍郎自正議大夫,除資政殿大學士、知河南府 清臣自紹聖元年二月除守中書侍郎,至是年正月罷,再執政凡三年。
先是,婦人嶽氏遮道呌呼,誣告清臣謀反,嶽氏乃澶州娼,嘗為清臣姑之子田嗣宗外婦,三年十一月,清臣言:「近為一婦人唐突車駕,輒及臣姓名,事出非意。
」獄将具,言者論清臣當罷,清臣懼,始求去,或曰清臣數與章惇議不合,嗣宗獄所由起,意本在清臣也。
初議罷清臣,不除職,惇謂清臣受遺簾前,紹聖初首復政事,當加恩禮,上從之。
嗣宗既伏誅,後六日,而清臣有是命。
《長編》 八月,先是蔡碩女婿文康世,嘗與碩言劉唐老謂文及甫曰:「時事中變,上台當赤族,其他執政奉行者,當梟首。
從官當竄嶺南。
」又言蘇轍、範祖禹、劉安世等,當還為執政。
蓋五月辛未,詔榜有「幸時事中變」之語,故唐老雲雲。
碩既聞康世言,遽令康世録之,特示蔡京,京具以白上,或又告唐老與及甫共謀為變,欲誅章惇、蔡卞等,仍宻結嶺南責降元祐人,事連河南府李清臣等,上疑其事,時淮南轉運副使周秩嘗攻文彥博不入元祐黨,三省因請委體量,得實即付獄。
十二月,資政殿大學士、知河南府李清臣,知成都府,始朝廷命周秩宻察河南變事,秩入對,上謂曰:「彼欲盡誅大臣,則将置朕何地乎?」蓋疑其不然也,時復召呂升卿於河北,令待命國門,俟體究,果有實狀,即遣如嶺南族元祐責降諸人,秩尋至河南捕劉唐老等,置别屋,仍辟程公孫專體訪于外,公孫素名能刺人事者也,於是更徙清臣入蜀,秩徐考驗唐老等,實未嘗謀變,而欲誅大臣之語則有之,乃具奏語,初不及乗輿,上亟詔勿治,唐老等皆釋去,升卿亦還河北,清臣知河南如故。
元符元年七月,先是,紹聖初,蔡確母明氏嘗進狀言劉摯有司馬昭之謀,又有副封上三省,而中書??不行,至是同文獄作,蔡京深探其獄,以為前受明氏告言隠而不治者,悉當罪之,遂詔清臣落資政殿大學士,依舊知河南,然明氏狀頃不進呈,章惇、安燾、鄭雍俱與,黃履乃白上謂:「惇、燾、雍俱為有罪之人。
」於是上令放罪。
《丁未録》 二月乙未,故左僕射司馬光追貶清海軍節度副使故正議大夫、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 故司空、平章軍國事呂公著追貶建武軍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