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神宗皇帝 下

關燈
之,遂命禦史豐稷雜治,獄具,黙、之道並勒停,惇坐報上不實,故有是責。

     甲辰,張璪叅知政事自翰林學士,遷太中大夫除 璪,字邃明,洎之孫也。

    為王安石、呂惠卿所知,熈寧間,為諫官、禦史,劾鄭俠不當論列王安石,俠與安石弟安國俱坐貶。

    是年,拜叅知政事。

    先是,王珪嘗三薦璪不用,珪曰:「璪果賢,陛下未嘗用。

    以為不賢,?也。

    臣恐士不得進矣。

    臣為宰相,三薦賢,三不用,臣失職,請罷。

    」上喜曰:「宰相當如是。

    朕姑試卿,卿徳不囘,朕復何慮。

    」五年五月,官制行,改中書侍郎,十二月,除正議大夫。

    是嵗十一月癸卯,罷宣徽使,見任宣徽使依舊,自今更不除人,是月甲辰,樞宻院置知院、同知院二人,餘悉罷,於是大改官制,議者欲廢樞宻院歸兵部,上曰:「祖宗不以兵柄歸有司,故專命官統之,互相維制,何可廢也。

    」上久以樞宻院聯職輔弼,非出使之官,乃定置知院、同知院二人。

     國朝執政,以樞宻使並位宰相,恩禮悉同,其次知樞宻院事,樞宻副使,同知、簽書樞宻院事,其名雖多,要之均為一等執政官,唯知院為長,恩數差别,武臣擢預政事,隻除同簽書耳。

    至元豐五年,肇新官制,乃專立知院、同知院,遂廢使、副之名。

    《舊典》 元豐五年壬戌 官制成,以左右僕射為宰相 四月癸酉,王珪左僕射自銀青光祿大夫、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依前官、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蔡確右僕射自太中大夫、叅知政事,依前官、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珪進左僕射制曰:「臨政願治,不因時而損益,則心雖勞而莫成;膠柱調瑟,不解絃而更張,則力愈多而益紊。

    朕大修廢職,丕正百工,以道揆任廟堂之大謀,以法守聽官府之小治,作起萬事,紹隆三王,疇庸渥命之頒,我有弼諧之長,宜敷廷號,以聳民瞻。

    具官王珪秉義竭忠,率身厲下,見聞殫洽,多識前載之傳,論議雍容,尤達當今之務,一徳是履,十年不渝,比講廢官,肇更丕典,興滯補??,實宣是正之勤,據舊鑒新,皆出將明之助,爰正名於左揆,俾分侍於東?,邑衍真租,食陪多賦,名雖考古,事悉因今,鼎鉉不移,益峻台衡之望,衮衣載錫,更増宰路之華。

    於戯!欲法之經逺持久者,在濟之以有終;欲吏之嚮方宿業者,在董之以無倦。

    爵名初易,衆人尚狃於故常,法度已完,羣下未知於循守。

    往率在位,共修厥官。

    」 確拜右僕射制曰:「朕量材授位,常跂商周之哲王,稱事任人,猶愧漢唐之盛主。

    法壊既久,官隳莫興,後先奪倫,小大無當,循名核實,方新萬化之原,考古驗今,大正百年之??。

    將仰成於宰弼,爰妙簡於俊良,乃先渙號之頒,以竦治朝之聽。

    具官蔡確靖宻無貳,裕和有容,自其初時,由朕所識,洎厯近選,靡勞弗宣,嘗總中司,肅紀綱之頽廢,入陪大政,罄夙夜之賛襄。

    朕方分職以馭羣臣,因能而裁庶位,圖事謹始,非專心緻思,不能起天下之功,立政惟人,非聚精?神,不能成天下之務。

    疇若予采,莫如汝賢,宜陞揆席之崇,兼列侍班之峻,仍増勲秩,陪衍戶封,榮絶一時,望隆百辟。

    於戯!惟厚徳可以儀刑風俗;惟小心可以勱相邦家。

    爕調隂陽,四時乖錯則汝之責;典正法度,庶工隳曠則汝之羞。

    往堅乃誠,以永終譽。

    」 上將定官制,獨處閤中,考求沿革,一年而成,人皆不知。

    五年,將行官制,上於禁中自為圖,帖定未出,先謂輔臣曰:「官制將行,欲取新舊人兩用之。

    」又曰:「史大夫,非司馬光禦不可。

    」二月癸酉,詔知樞宻院、門下、中書侍郎、同知樞宻院、尚書左右丞為定班,班次以是為差。

    五月辛巳朔,詔尚書省左右僕射、丞合治省事。

    初,議左右分治,及進呈,始命合治。

    同日,又詔:「自今宰臣上馬,樞宻院次之,諸司又次之。

    左右丞上下馬處,並同兩省侍郎。

    」辛卯,上批:「自頒行官制以來,内外大小諸司,凡有申禀公事,日告留滯,比之舊日,中書稽延數倍,衆皆有不辦事之憂,可速根研裁議,蚤令快便,大率止似舊中書發遣可也。

    」上以命令稽緩語輔臣,頗悔改官制,蔡確等慮上意欲罷之,乃力陳新官制置祿比舊月省俸錢三萬餘貫,上意遽止。

    六月丙辰,詔自今事不以大小,並中書省取?,門下省覆奏,尚書省施行。

    三省同得?事,更不帶三省字行出。

    是日,輔臣有言中書省獨取?,事體太重,上曰:「三省體均,中書省揆而議之,門下省審而覆之,尚書省承而行之。

    茍有不當,自可論奏,不當緣此以亂體統也。

    」先是,官制所雖倣舊三省之名,而莫能?其分省設官之意,乃釐中書、門下為三,各得取?出命,既紛然無統紀,至是上一言遂定,三省並建政事,目以大事出門下,其次出中書,又其次出尚書,皆以黃牒付外,衆以為當,然王安禮初不預官制事,乃為上言曰:「政畏多門,要當歸於一,特所經歴異耳。

    今也别為三,則本末不相見,臣以謂事無巨細,宣於中書,奉於門下,至尚書行之,則盡矣。

    」詔從之。

    癸亥,詔尚書省六曹,事應取?者,皆尚書省檢具條例,上中書省。

    又詔中書,門下省已得?者,自今不得批劄行下,皆送尚書省施行,著為令。

    又詔尚書省,得彈奏六察禦史失職。

    官制行,以中書造命,行無法式事,門下審覆,行有法式事,尚書省奉行,三省分班奏事,各行其職,而政柄並歸中書,確先說珪曰:「公久在相位,必拜中書令。

    」珪信不疑,一日,確因奏事罷,留身宻言:「三省長官位髙,恐不湏設,隻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各主兩省事可也。

    」上以為然,已而,確果獨專政柄,凡除吏,珪皆不與聞,後累月,珪乃言:「臣備位宰相,不與聞進退百官,請以尚書省官及諸道帥臣,許臣同議。

    」上許之,蔡確既為右僕射,且兼中書侍郎,欲以自大,乃議尚書省關移中書,當加「上」字以重之,王安禮爭曰:「三省,天子攸同政事所自出,禮宜均一。

    確乃欲因人而為輕重,是法繇人變也,非所以敬國家。

    」已而,正色問上曰:「}-陛下用確為宰相,豈以才術卓異有絶人者?抑亦以叙遷陟適在此位耶?」上曰:「適在此位。

    」安禮顧謂確曰:「陛下謂:『適在此位。

    』安得自大如此。

    」六年五月癸未,手詔:「朝廷議更官制,本欲覆正吏治。

    比命官置司,修講逾年,迨今頒行,尚爽條理,若向去分撥事類,仍前糾紛,不免啟侮四方,貽譏來世,事繫國體,二三執政,可不?心。

    其詳定官湏得深曉文法之人,禦史中丞徐禧,可同詳定官制,如頃所論體統,令以此意著為式令。

    」葢上嘗論蘇綽建復官制,上自朝廷,下至州縣,悉分為六曹,體統如一,今先自京師,候推行有序,即監司、州縣皆可施行矣。

    十二月,上稽古董正治官,既復尚書二十四司職事,剏作新省,其?模區處,詳宻曲折,皆出?裁定,壯麗雄盛,近世未有也。

    又以舊中書東西??為門下、中書省,都?為三省都堂,徙建樞宻院於中書省之西,以故樞宻宣徽、學士院地為中書門下後省,列左右常侍至正言??事直兩省之後,都承?司直樞宻院之後,由是三省、樞宻院位著官儀,煥然一新矣。

    是月癸酉,官制行,禦史中丞率百官班賀。

    甲戌,詔中書:「五月朔,行官制。

    」 神宗喜觀《唐六典》,一日諭王珪等:「朕欲倣《唐六典》,酌今之宜,修改官制。

    」時蔡確為叅知政事,與珪力賛行之,設官制局。

    元豐三年,明堂禮成,宰執加恩,即以宰相王珪,禮部侍郎升改銀青光祿大夫,以乆次也,而蔡確以諫議大夫改太中大夫,餘内外文臣,皆以階官易舊官。

    初,班雜壓,至五年五月朔,降制:王珪以史館相除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蔡確以叅知政事除右?射兼中書侍郎,定帥、太中大夫章惇除門下侍郎,叅知政事張璪除中書侍郎、翰林學士蒲宗孟、王安禮並除中大夫、左右丞。

    官制初行,令命殆遍厯三省、吏部,凡數日方進誥至禦前,上厭其稽緩,且諭大臣悔改官制,珪、確軰慮有詔罷,遂力言官制月省俸祿,又以正名為辭,上意乃定。

    後一年,呂正獻公自定武移鎮維揚,過闕,上謂正獻曰:「官制初行,命令稽滯,朕尋悔之,已隨宜措畫,然終不及舊制成命之快也。

    卿謂如何?」公進言三省同班奏事,分省治事,上然之,尋諭大臣,而衆議莫之行也。

    元豐末,正獻自維揚召還經幄,首陳前議,太母即詔行其言。

    紹聖初,大臣嘗謂元祐擅更三省分班奏事之制,議欲復之,時惇為門下相,懼其權之去已也,乃曰此先帝之志,不可改,故歴紹聖、崇寧以來,元祐故事無一存者,獨此法不變也。

    《祖宗官制舊典》 本朝沿唐制,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尚書省者,但受成事行之耳。

    官制行,始用《六典》别尚書、門下、中書為三省名,以其省長官為宰相,既以秩髙不除,故以尚書令之貳&mdash&mdash左右僕射,為宰相,而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職,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以行中書令之職,而别置侍郎以佐之,則三省宜相兼矣。

    然左右僕射既為宰相,則凡命令進擬,未有不由之出者,而左右僕射又為之〈闕文〉矣,則出令之職事,既身行尚又省而復之乎?方其進對,執政無不同,則所謂門下侍郎者,亦預聞矣。

    故批?皆曰「三省同奉聖?」,既奉之而又審之,亦無是理。

    門下省事,惟有給事中封駮而已,未有左僕射與門下侍郎自駮已奉之命者,則侍中、侍郎所謂省審者,殆為虛文也。

    元祐則議者以詔令稽留,吏貟冗多,徒有重複,因有廢併門下省之意,故雖不行,然事有當禀左相,必批送中書,左相將上,而右相有不同,往往或持之不上,或退送不受,左相無如之何,侍郎無所用力,事權多在中書侍郎。

    自中書侍郎遷門下侍郎,雖名進,其實皆未必樂也。

    亦《放談》 元豐既新官制,建尚書省於外,而中書、門下省、樞宻、學士院,詔於禁中。

    《筆談》 國朝沿唐故事,尚書令、侍中、中書令為三省長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

    元豐官制行,皆如故,獨改平章事為尚書左右僕射外補 甲戌,章惇守門下侍郎自太中大夫、叅知政事除 張璪守中書侍郎自太中大夫、叅知政事除 蒲宗孟守尚書左丞自翰林學士,遷中大夫除 王安禮守尚書右丞自翰林學士,遷中大夫除 宗孟,字傳正,閬州新井人。

    安禮,字和甫,安石之弟。

    初,安禮中進士第,召對,神宗欲峻用之,以兄安石當國,乃為崇文院校書、同修起居注。

    故事:左右史記言動,無得輒有所陳。

    至是,許直前奏事。

    後自翰林學士除尚書右丞。

    先是,宗孟詳定官制,樞宻都承?張誠一亦領官制局事,頗肆橫脇制同列,宗孟於上前?其姦,上察其不阿,故與安禮俱?大用。

    五月,禦史?言:「尚書左丞蒲宗孟、右丞王安禮,賀僕射上尚書省,於都堂下馬,檢會三省執政官上下馬儀範,尚書左右僕射許至都堂,左右丞於本??,今官府雖寓局,緣各有擬定??事案,宗孟、安禮身為執政,當朝廷董正名分之初,乃率先違法犯分,請付有司推科。

    」安禮爭論上前,以為今日置左右丞為執政官,不應有厚薄,左右丞於都堂下馬,自此始。

    監察禦史豐稷言:「陛下若稽經訓,修明官政,選?吉士,光益治功,方官制施行,章惇以罔上為門下侍郎,王安禮以穢徳守尚書右丞,甚非陛下稽古建官之意。

    」稷遂罷為著作佐郎。

     元豐初,始命置局,詳定官制,大槩皆本《唐六典》為法,稍増損之,在内:尚書省置令、左右僕射;門下省置侍中;中書省置令,己上為宰相,而兩令、侍中不除,今尚書有左右丞,門下中書省有侍郎,樞宻院有知樞宻院事、同知樞宻院事,已上為執政官。

    《官制沿革》 元豐官制行,中大夫換秘書監,神宗以太中大夫為宰相官,故初除執政,隻換中大夫,是時,拜翰林學士蒲宗孟、王安禮為左右丞,二公寄祿官若未至大夫,隻除中大夫。

    《官制舊典》 丁醜,呂公著罷同知樞宻院事自正議大夫,罷為光祿大夫、資政殿學士、知定州 公著自元豐元年九月除同知樞宻院事,三年九月改樞宻副使,四年正月復同知樞宻院事,至四月罷,在樞府凡五年。

    始議五路舉兵伐西夏,公著諫,不聽,尋上表求罷,仍謁告不出,上封還其奏,賜手詔曰:「在廷之臣,可腹心之寄,無踰卿者,安得自暇自逸。

    」公著乃復起視事,及西師無功,將圖再舉,公著又固諫,上不悅,?章惇自定州召為門下侍郎,公著因乞代惇守邉,上曰:「朕待卿不止此,卿其少安。

    」章再上,乃有是命。

    及李舜舉入奏,上意悟,欲罷西師,公著入辭,上慰勞之曰:「卿不當居外,行且召卿矣。

    」元豐四年十一月甲辰,樞宻院定置知院、同知院二人,時有知院事孫固、同知院事呂公著、韓縝凡三員,或曰:「上欲以禮退公著。

    」自是踰五月,公著始請補外雲。

     元豐六年癸亥 七月丙辰,孫固罷知樞宻院事為通議大夫、觀文殿學士、知河陽 固以元豐元年閠正月除同知樞宻院事,三年九月除樞宻副使,四年正月遷知樞宻院,是年七月固引疾去位,遂罷,知河陽,後提舉崇福宮。

    神宗崩,固等皆集闕下,哲宗即位,詔以登位,賜緻仕前執政觀文殿學士、提舉崇福宮孫固寬衣、金帶、銀帛有差。

     同日,韓縝知樞宻院事自太中大夫、同知樞宻院除 安燾同知樞宻院事自太中大夫、試戶部尚書除 燾,字原卿,開封人。

    縝自元豐四年正月除同知樞宻院,是年七月遷知樞宻院,在樞府五年,至八年五月拜相。

    燾初為荊湖北路提?刑獄,會行新法而奉行之,吏或異趣為髙,或迎合求進,而燾平心以奉詔條,號無所倚,時司農以符檄風天下,如免役増寬剰、造簿供手實、散青苗等事,天下爭趣之,燾數有陳論,暨見神宗,復極論之,為立法禁。

    是年,拜同知樞宻院事,累遷正議大夫。

     八月辛卯,蒲宗孟罷尚書左丞自中大夫、守本官、知汝州 制曰:「中?綱轄,總於輔臣,儻典憲不遵,則何以處位。

    具官蒲宗孟比緣登擢,領職踰年,未聞勤藎之誠,顧多媠慢之過。

    牽情肆欲,靡畏簡書,以緻人言,尚莫知省。

    追令案治,左驗甚明,反覆不承,對吏無恥,舉錯如此,豈朕望哉!絀守郡章,勉思厥咎。

    」 宗孟自元豐五年四月除尚書左丞,是年八月罷,在政府二年。

    先是,宰執因對,上有無人才之嘆,宗孟對以人才半為司馬光以邪說壊之,上正色詰宗孟,又因泛論古今人物,宗孟盛稱揚雄之賢,上作色言:「揚雄著《劇秦美新》,不佳也!」他日宗孟又因奏書,請官屬恩,上曰:「所修書謬甚,無恩。

    」宗孟又引例,書局、儀鸞司等當賜帛,上以小故未答,王安禮進曰:「修書謬,儀鸞司人恐不預。

    」上為之笑,罷朝,安禮戯宗孟曰:「揚雄為公累。

    」至是,宗孟坐違法繕治西府,故有是責。

     同日,王安禮尚書左丞自尚書右丞除 李清臣尚書右丞自吏部尚書,遷中大夫除 清臣,字邦直,大名府臨清人。

    少力學問,韓琦以其兄之子妻之。

    皇祐間,朝廷方行制舉,轉運使何郯即以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薦之,歐陽修見其文,大竒之曰:「蘇軾之流也。

    」以治平二年試秘閣,試文至中書,未發也,修迎語曰:「主司不置李清臣第一,則謬矣。

    」開視果第一,考官韓維亦曰:「李清臣有荀卿筆力。

    」公未壯,連擢科第,一篇之出,後生爭傳去為式。

    《丁未録》 八年十二月,累遷至通議大夫。

     元豐七年甲子 七月甲寅,王安禮罷尚書左丞 安禮自元豐五年四月除尚書右丞,六年八月遷尚書左丞,是年七月罷,在政府三年。

    先是,侍禦史張汝賢彈奏王珪與安禮陳乞子姪差遣,以謂引用都省批狀,例外起例,實害大政,神宗以有條許用例奏鈔,汝賢章格不下,安禮聞之,面奏乞治汝賢罪,上令分析,汝賢奏安禮不能修身治家等事,力詆其惡,上以其章付三省,謂安禮曰:「汝賢奏彈不當,固有罪;其言卿姦汚事,卿果如此,何以復臨百官?」安禮猶辯析,上既黜汝賢,安禮因奏往以安石疾病,嘗乞知江寧府,願申前請,故有是命。

    尋以資政殿大學士、知青州,移知蔡州。

    元祐六年正月,以言官彈奏青州任内不法事,事得實,復以資政殿學士移知舒州,劉摯謂安禮非純正之士,然慷慨有大節,在神宗朝為左丞,數數敢論事,不少屈於王、蔡,一時翕然推重。

    但其人治已不肅,性滛侈,又喜寵小人,此其不至者,其才髙甚,世之悠悠者,不可輕議也。

    或雲傅堯俞惑於範純禮軰所教,銳欲痛絀之,蘇頌、韓忠彥不知,又佐其說,頼呂大防無他,處心稍平,故止降小郡,不置劾,後竟坐諫官劉唐老、楊康國言,再落職。

    卒,贈右銀青光祿大夫。

    安禮姿貌魁偉,有口辨,常以經綸自任,而闊畧細謹雲。

     1詳見《傳家集》卷六十〈與王介甫書〉 2詳見《欒城集》卷三十八〈乞誅竄呂惠卿狀〉 3詳見《欒城集》卷三十九〈乞責降呂和卿狀〉 4詳見《範太史集》卷二十六〈論邪正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