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神宗皇帝 下

關燈
:「惠卿,天下公論之所不與,士大夫識與不識,皆望風畏之,如何可用?」上又曰:「惠卿隻要在京,湏要作執政。

    」布曰:「豈獨執政,不相不已。

    」上笑之。

    元符元年五月,惠卿自觀文殿學士、右銀青光祿大夫、知延安府,換保寧軍節度使,令再任鄜延,凡進築九城寨已畢,惠卿將任滿,合推恩特除,章惇久有擢惠卿意,衆頗難之,既而惇議以拓地及再任,一併推恩,上遂許之,文臣以節度使為重,非常恩也,時吏部郎中、編修都官條例方澤本惠卿親黨,故惇主張之,上問布,布曰:「惠卿作執政時,惇乃門下士,鄧綰曽攻之,雲為『刎頸之交、半夜之客』,昨既復用,許力引惠卿為右相,既於此不諧,故於惠卿建節,及其兄弟親黨,凡可用力者,無不盡力,惠卿兄弟亦?橫,責望惇不細,昨力引惠卿不諧,其家皆大罵,惇不得已答之,雲:『若朝論中有九人以為不可,一人以為可,惇猶可着力,今十人則十人以為不可,惇無如之何!』亦少觧。

    」二年八月,保寧軍節度使、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兼知延安府呂惠卿,特授檢校司空、武勝軍節度使,以進築暖泉寨、金湯城畢工也。

    徽宗即位,以尚書及從官闕,批付三省,令具前執政十人及其餘姓名進入,章惇、曽布以前執政及從官姓名面奏,呂惠卿居首,上遽指之曰:「且令在邉。

    」崇寧四年三月,呂惠卿特令緻仕,是月,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文敏。

     十二月壬寅,元絳叅知政事自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判太常寺兼羣牧使、工部侍郎除 曽孝寛簽書樞宻院事自龍圖閣直學士、起居舍人兼樞宻都承?、同羣牧使,遷樞宻直學士除 絳叅知政事制曰:「總萬事之?,並登邦輔;釐百工之廣,叅寄國均。

    爰圖舊人,以共大政,蔽自朕志,審唯其賢。

    具官元絳體純亮而行中,資深厚而用逺,周旋四紀,更中外之要官,出入三朝,久禁嚴之近職,乃治煩總計,乃承學侍言,勤勞孔多,謀議惟允,用疇衆績,詢協師謨,進陪帷幄之司,均任股肱之重,且經徳秉哲,所以濟天下之幾,惟同寅協恭,所以成天下之治,咨爾丕懋,底於治平。

    」 孝寛簽書樞宻院制曰:「朕總四海之重,機務日叢于前,其與之叅斷國論,圖囘安危者,惟是一二樞機之臣,則選用之際,其可以不重乎。

    ?具官曽孝寛明智而不流,莊重以有守,學足以通古今之要,材足以撥中外之煩,向繇記言,入承宻?,而能以協恭為節,以濟敏為功,經營一方,則惠澤有及於物,朝夕便坐,則獻納有補於時,將疇爾庸,宜茂寵數,進叅宻直之地,登賛鴻樞之司。

    噫!邦之榮懐,得人惟重;武之張弛,以謀則安。

    往圖忠嘉,以答揚朕之光顯休命。

    」 絳,字厚之,杭州錢塘人。

    孝寛,字公綽,宰相公亮之子也。

    絳立朝無特操,在翰林諂事王安石。

    孝寛初遷樞宻院都承?,文臣自孝寛始。

     熈寧九年丙辰 十二月丙午,王安石罷左相受檢校太傳,依前尚書左僕射、平章事、鎮南軍節度使、判江寧府 制曰:「入居丞弼,用表儀於百官;出總翰藩,將師帥於九牧。

    地雖中外之異,體亦重輕之均。

    具官王安石得古人之風藴,真儒之學,眷方深於台輔,志彌茂於政經,挈持綱維,糾正法度,俄屬伯魚之逝,遽興王導之悲,引疾自陳,丐閑斯確,宜仍宰路之秩,載加衮鉞之榮。

    於戯!大官大邑以庇身,建節雖臨於鄉郡,嘉謨嘉猷而告後,乃心猶在於朝廷。

    納忠不忘,懐徳甚邇。

    」 安石自熈寧八年二月再入相,是年十月罷,再相凡二年。

    安石罷政,以使相判金陵。

    初,呂惠卿既叛安石,安石亦起華亭獄以酬之,遣徐禧、王古、蹇周輔三軰,即華亭按治,不得惠卿罪,安石子雱以咎中書官練亨甫及檢正呂嘉問,二人畫計,以中丞鄧綰所列惠卿事,雜他書下制獄,安石初不知也,堂吏遽告惠卿於陳,惠卿以狀聞,上以惠卿書示安石,安石謝無有,歸以告雱,乃得其情,於是嘉問等及堂後官皆得罪,雱時已病疽彌年,坐是益忿恚,疽潰死,惠卿訴安石之章曰:「綰等入奏中書,出勑如出一口。

    」又曰:「夕出於權勢之口,朝書於言者之奏。

    」又曰:「安石盡變素學,而隆尚縱橫之末數,以為竒術,以至譖愬脇持,蔽賢黨姦,移怒行狠,方命矯令,罔上要君,凡此數惡,力行於年歲之間,莫不備具,雖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殆不如此。

    平日聞望,一旦掃地,不知安石何苦而為此也?」又曰:「陛下既令安石任政,若至於此而不稍裁抑,尤恐非長久之道。

    」又曰:「陛下平日以如何人遇安石,安石平日以何等人自任,不意窘急乃至於此。

    」及雱死,安石悲傷,益不安於位,告罷甚切,鄧綰大懼安石去而已失勢,乃見上,力勸留安石,其辭甚無顧忌,上再三詰綰,乃以實告曰:「安石門人練亨甫為臣言。

    」上令宰臣吳充,使自以己意問安石,充見安石如上?,安石大駭,即上奏乞幷亨甫劾治之,於是綰與亨甫俱罷,至是而安石亦罷,安石既罷去,即堅請奉祠,退居鍾山,盡元豐不復召用,晚於鍾山書室,多寫「福建子」三字,蓋恨為惠卿所陷,恨為惠卿所誤也。

    雱死時,年三十三,其後安石悼雱不己,有「一日鳳鳥去,千年梁木摧」之詩,蓋以雱比孔子也。

    雱作安石《畫像賛》則雲:「列聖垂教,參差不齊,集厥大成,光乎仲尼。

    」蓋又以安石為過於孔子也。

    一夕,安石見雱身具桎梏,曵病足立庭下,血汚呻吟,良久而?,安石不勝父子之情,遂以所居半山園宅為寺,又割田為常住,以薦?福雲〈《長編》雲〉,可見安石晚益謬也,安石尋被疾,又明年而安石亦死。

    《丁未録》 呂惠卿在陳州,奏鄧綰乃蹇周輔鄉人,乞别選官,置院推鞫張若濟事,遂詔新秦州路提刑李竦等同推鞫。

    初以惠卿奏進呈,安石力為綰辯,上曰:「惠卿言:『觀宰臣氣燄,必欲置臣於死。

    』」安石既與惠卿交惡,會練亨甫呂嘉問二人所議事敗,嘉問等相繼得罪,安石由是媿,數上章求去,上待安石自是意亦稍衰,王、呂由是絶交矣,雱亦病増劇而死。

    雱性刻深喜殺,常稱商君以為豪傑之士,每勸安石誅不用命大臣,而安石不從也。

    安石輔政時,罷逐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諸生一切以王氏經為師,講官?試,諸生論及時政,皆罷逐,及與惠卿交惡,使人告發呂氏姦利事,皆自雱發之,安石之再入也,多謝病求去,是時子雱死,猶悲傷不堪,力請解機務,上亦滋厭安石所為,故安石罷相,以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仍詔安石大勅繋銜在陳升之上,出入内廷並依中書樞宻院臣條例。

    十年六月,安石為集禧觀使,居金陵,從其請也。

    始,安石罷政判江寧,懇辭使相,請宮觀,上遣梁從政齎詔敦諭,湏其視事乃還,從政留金陵累月,安石請不已,至是,許以使相領宮使,上以安石方居閒,特詔弟安禮自江東提?刑獄徙治於江寧,安石既以使相為集禧觀使,封舒國公,又辭使相,乃以左僕射為觀文殿大學士。

    元豐三年,拜特進,改封荊國公。

    安石退居金陵,始悔恨為呂惠卿所誤,每嘆曰:「吾昔交遊,皆以國事相絶,甚自媿也。

    」終神宗世,八年不復召,而恩顧不少衰雲。

    哲宗即位,拜司空。

    元祐元年四月癸巳,觀文殿大學士、守司空,充集禧觀使、荊國公王安石薨,安石之薨也,司馬光於病告中聞之,亟簡呂公著曰:「介甫無他,但執抝爾。

    贈?之典宜厚。

    」光之不修怨如此。

    初,王韶取熈、河、洮、岷、疊、宕等州,安石率羣臣入賀,上解所服玉帶賜安石,遣内侍諭?曰:「洮河之舉,小大並疑,惟卿啟廸,迄有成功。

    今解朕所禦帶賜卿,以旌卿功。

    」安石再拜,固辭,不許,安石益自任,時論卒不與,上疑之,慈聖光獻、宣仁聖烈後間見上,流涕言新法之不便者,且曰:「王安石亂天下!」上亦流涕,退命安石議裁損之,安石重為解乃已。

    熈寧七年四月,上以久旱,百姓流離,憂形於色,每輔臣進見,嘆嗟懇惻,益疑新法之不便,安石不悅,求避位,上固留之,請愈堅,遂出知江寧府,卒,年六十八。

    紹聖初,諡「文」,配享神宗廟庭,崇祀文宣王廟。

    政和三年,封舒王。

    靖康初,用祭酒楊時言,停文宣王廟配享,列於從祀建炎二年,司勲貟外郎趙鼎言:「自紹聖以來,學術敗壊殘酷,貽禍社稷,其源實出於安石。

    」於是罷安石配享神宗廟庭。

    紹興四年,吏部員外郎呂聦問,請奪安石諡,有詔追所贈王爵。

    初,安石提舉修撰經義,訓釋《詩》、《書》、《周官》,既成,頒之學者,號曰《新義》。

    晩歳居金陵,為《字說》二十四卷,學者争傳習之,凡以經試於有司,必宗其説,小異輒不中程,先儒傳注既盡廢,士亦無復自得之學,故當時議者謂王氏之患,在好使人同己。

    靖康初,始詔有司取士,擇經術優長者,無專主王氏。

    安石蚤有盛名,其學以孟軻自許,荀況、韓愈不足道也,性彊忮,遇事無可否,信所見,執意不囘。

    嘉祐末,韓琦為相,安石糺察在京刑獄,争刑名不當,後累召,終琦在相位不至,神宗初除安石為翰林學士,命不數日,琦罷相,安石始造朝,其初執政也,宰相在告,進除目,出侍從官,趙抃引故事争,安石辨益彊,卒從之,至議變法,上未嘗不疑,在廷臣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已意,辨論輒數百言,衆人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不以人言是非,一歸之流俗,故二年間,諫官、禦史以安石去者,凡二十人,而安石弗恤也。

    久之,上聞兩宮言,意感悟,安石因旱引去,洎復相歲餘罷,終神宗朝不復召者,凡八年雲。

     元祐八年十一月,翰林學士範祖禹言:「熈寧之初,王安石、惠卿等造立新法&hellip&hellip多引小人以誤國,勲舊之臣屛棄不用,中正之士相繼逺引。

    又用兵開邉,結怨強敵&hellip&hellip天下愁苦,百姓流移,幸頼先帝聖明覺悟,再罷安石,兩逐惠卿,終元豐之世,不復召用,而所引小人已布滿中外,不可復去,如蔡確連起大獄,王韶開邉熈河,章惇開邉湖南,沈起引惹交賊,冦陷三州,朝廷討伐,前後死傷二十萬口。

    呂惠卿、沈括、俞充、李稷、種諤等,興造西事,死傷者又二十萬,先帝痛自悔悼&hellip&hellip,又言惠卿可誅,元豐之末,吳居厚行鉄冶之法於京東,王子京行茶法於福建,蹇周輔行鹽法於江西,李稷、陸師閔、李元輔行茶法、市易於西川,劉定教保甲於河北,諸路之民皆愁苦嗟怨,比屋思亂&hellip&hellip幸頼陛下與先太皇太後蚤從衆言,悉罷新法,修復舊政,天下之民如解倒垂,九年之中,海内晏安&hellip&hellip外至夷荒,無不鹹頼。

    」[4]元豐八年五月,司馬光上?曰:「孔子作《春秋》為萬世法,王安石秉政,輒黜之,使不得與諸經並列於學宮,毋得習以為業。

    王諤所言未至不當,乃以越職為罪。

    」水部員外郎王諤乞太學增置春秋博士,詔罰銅三十斤,故光以為言。

    紹聖元年五月,禮部言太學博士詹文奏,元祐貢舉勅令,進士不得引用王安石《字說》,而與申韓、釋氏之書同禁,乞除去《字說》之禁,從之。

    五月,修國史,曽布言:「奉詔重行修纂《神宗實録》,所載事迹,於去取之義,誠有所偏,聞王安石秉政日,凡奏對論議,日有記録,皆安石手自書寫,一時君臣咨諏反復之語,請降?行下本家,取索投進,即降付本院叅合,照對編修,庶一代信書,不失事實。

    」從之。

    十月,國子司業龔原奏:「贈太傅王安石,在先朝時進所撰《字說》二十二卷,其書發明至理,欲乞差人就王安石家繕寫定本,降付國子監雕印,以便學者傳習。

    」從之。

     同日,吳充、王珪並相充自樞宻使、檢校太??、行工部侍郎,除依前官、同平章事、監修國史。

    珪自禮部侍郎、??知政事,除依前官、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充拜相制曰:「爕理隂陽,葢賛輔弼之任;運動樞極,當藉經綸之材。

    必惟其人,可付以政。

    具官吳充秉心平直,成性中深,沉幾洞究於典常,卓識該通於權變,總司宥宻,灼著猷為,宜從樞筦之嚴,擢處鈞衡之重,仍陪封邑,昭示寵私。

    於戯!君義臣行,既著將明之效;予違汝弼,亦期獻替之忠。

    務殫乃心,協賛於治。

    」 珪拜相制曰:「天尊地卑,交泰而四時合序;君倡臣和,相須而庶績鹹熈。

    矧惟魁柄之司,茲實官師之長,將新寵命,爰告治朝。

    具官王珪以辭章甲賢科,以行誼階仕籍,學窮經史之奧,識洞天人之交,自??貳於台衡,已薦更於歲律,茂宣忠力,協賛治功,宜陞調鼎之聯,庶盡秉鈞之效。

    於戯!善事者先利其器,朕既庸於材能;言古者必騐之今,卿當勉於事業。

    輔成美化,無忘訓辭。

    」 安石既再罷政,乃相吳充、王珪。

    已而,充於新法頗有更張,珪從之,禦史彭汝礪乃劾珪曰:「向者王安石力行新法,王珪從而和之。

    今吳充變行新法,珪亦從而和之。

    若昨是則今非,今是則昨非矣。

    乞令珪分析。

    」珪自是力主新法,不肯變雲。

    十一月,宰臣吳充、王珪、??知政事元絳言:「功臣,非古始,唐徳宗多難之餘,乃有『奉天定難』之號,不應盛世猶襲陳迹。

    臣等何功,乞於銜位之下悉減罷。

    」詔答曰:「唐之中世,時屬多虞,制為功臣,寵厥將吏,因仍弗革,稱謂實繁,溢美過情,空名眩實,施之近世,或適權宜,襲於來今,固非通制,卿等率先臣鄰,乞罷功號,朕用嘉歎,宜如所請。

    」於是知樞宻院馮京等繼請,從之,遂詔:「管軍臣僚以下至諸軍班,銜内帶功臣者並罷。

    」附見 充性謹宻,在西府,數乘間言安石政事不便,上以其中立無私,故相之。

    十年十二月,司馬光以書與充,充代安石為相,知天下不便新法,欲有所變更,嘗乞召還光及呂公著、韓維、蘇頌,又薦孫覺、李常、程顥等十數人,皆安石所斥退者,故光遺以此書,而充不能用。

    安石再罷政事,吳充代之,權三司使沈括乃宻條役法之不便政事者,獻於充,充得之,袖以呈,上詔司農相度以聞,蔡確時為禦史知雜,乃上?謂括挾邪害政,不可置之侍從,括遂出知宣州。

     同日,馮京知樞宻院事自資政殿學士、右諫議大夫、知成都府,遷給事中除 初王安石既罷相,呂惠卿執政,監門鄭俠言安石作新法為民害,惠卿朋黨姦邪,擁蔽聰明,獨馮京立異,敢與安石校,請黜惠卿,用京為相,且言京及元絳、孫永、王存四人者,皆仁義人也,惠卿大怒,遂白上重責之,勒停,編管汀州。

    《長編》 先是,京與王安石同在中書,多異議,安石頗疑憚之,故嘗因事移私書於呂惠卿曰:「無使齊年知。

    」京、安石俱生辛酉,故謂之齊年。

    及安石罷相,力薦挽惠卿而去,惠卿遂與京同??知政事,惠卿每有所為,京雖不抑,而心不以為善,至於議事,亦多矛盾,惠卿亦忌之,?鄭俠獄起,乃謂俠嘗逰京之門,推劾百端,京竟以本官知亳州,嵗餘,加資政殿學士,移守渭州,舍人錢藻當制,有「大臣進退,繋時安危」及「持正莫囘,一節不撓」之語,中丞鄧綰懼京再入,又將希合惠卿,遽言:「馮京預政日久,殊無補益,而曰『繋時安危』;京朋邪徇俗,懐利而已,而曰『持正不撓』,乞罷錢藻,以諭中外。

    」而藻竟罷直院,未幾,安石再相,王、呂交惡,出惠卿于陳,惠卿乃發安石前所謂「無使齊年知」之書,上覧之,猶薄其罪,惠卿復發其「無使上知」之書,由是上以安石為欺矣,至是安石罷政,復用京雲。

    《丁未録》 熈寧十年丁巳 二月己亥,王韶罷樞宻副使為戸部侍郎、觀文殿學士、知洪州 制曰:「入而輔大政,《緇衣》所以美武公之為司徒;出則奠大邦,《嵩髙》所以歌申伯之有南國。

    雖中外勞逸之異,亦臣鄰出處之常,眷吾帷幄之臣,屢上蕃宣之請,誠不可奪,卿既以親為言,義當勉從,朕欲成爾之志。

    具官王韶慷慨自負,忠勤不渝,闢遐壤於笑談,起大功於跬步,名震燕薊,勲髙鼎彛,頃嘗嘉於始謀,得入陪於近弼,進斷國論,有大臣蹇蹇之風,叅持兵樞,増古武桓桓之氣。

    朕方内倚,將共緻於治平,人亦具瞻,忽懇辭於宻宥,章屢卻而益進,誠愈久而彌堅,南昌名都,最雄於江左,祕殿崇職,莫顯於朝中,併示優恩,以為盛觀,書勞定國,足以髙一世之英,養志奉親,又可為白髮之夀。

    人臣至此,可謂榮乎!體予寵休,無忘獻納。

    」 韶自熈寧七年十二月除樞宻副使,至是年二月罷,在西府踰二年。

    王安石秉政,首用王韶取熈河,以斷西夏右臂,又欲取靈武,以斷大遼右臂,又用章惇為察訪使,以取湖北?峽之蠻,於是獻言者謂交趾可取,始議取交趾,交趾之圍邕州也,安石言於上曰:「邕州城堅不可破。

    」上以為然,既而城陷,安石憂沮形於辭色,韶曰:「公居此尚爾,況居邉徼者乎!願少安重以鎮物情。

    」安石曰:「使公往,能辦之乎?」韶曰:「若朝廷應副,何為不能辦。

    」安石由是與韶始有隙。

    《丁未録》 九年五月,上謂安石曰:「王韶疑卿逼之,力求去,恐復如呂惠卿。

    韶幸無他,冀後尚有可任使,卿宜勉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