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神宗皇帝 下
關燈
小
中
大
合而萬物通;君明臣良,一徳同而百度正。
眷予元老,時乃真儒,若礪與舟,世莫先於汝作,有衮及繡,人久佇於公歸。
越升冡宰之崇,播告路朝之聽。
具官王安石信厚而簡重,敦大而髙明,潛於神心,馳天人之極摯,尊厥徳性,泝道義之深源。
延登傑才,毗叅魁柄,傳經以謀王體,考古而起治功,訓齊多方,新美萬事,爾則許國,予為知人,?波稽天,孰斧斨之敢缺,忠氣貫日,雖金石而自開。
向厭機衡之煩,出宣屏翰之寄,遽周歳歴,殊拂師瞻,宜還冠於宰司,以大釐於邦采,兼華上館,衍食本封,載更功號之隆,用侈台符之峻。
於戯!制天下之動,爾惟樞木,通天下之志,爾惟蓍?,繫國重輕於廼身,敺民仁夀於當代。
往服朕命,圖成厥終。
」 安石前自熈寧三年十二月拜相,七年四月罷,為相凡五年,是年二月再入相。
始,安石薦韓絳及呂惠卿代己,惠卿既得勢,恐安石復入,遂逆閉其途,凡可以害安石者,無所不用其至,又數與絳忤,絳乗間白上,請復相安石,上從之,惠卿聞命愕然,翼日,上遣禦藥齎詔往江寧召安石,安石不辭,倍道赴闕,時呂惠卿正起李逄獄,事連李士寧,獄甚急,士寧與安石厚,意欲併中安石也,?上召,安石急自金陵泝流,七日至闕,遂拜昭文相,安石表辭,詔不許,再辭,不允,斷來章,即受,安石既相,士寧之獄遽觧,而惠卿罷。
《丁未録》 三月,上謂安石曰:「小人漸定,卿且可以有為。
」又曰:「自卿去後,小人極紛紛,獨頼呂惠卿主張而已。
」安石曰:「臣父子向?陛下之遇,誠欲助成陛下盛徳大業,而小人紛紛,不敢安職。
今陛下復召用臣,臣所不敢固辭者,誠欲及時粗有所効,以報知遇,望陛下察臣用心。
」上曰:「固所望於卿,君臣之間,切勿存形迹,形迹最害事。
」安石又薦呂嘉問及張安國可為宰屬,上皆以為可。
《長編》 四月戊寅,吳充樞宻使自樞宻副使、右諫議大夫,除檢校太傅、行工部侍郎充 制曰:「職在樞衡,必藉幾深之識;地居宥宻,尤資周慎之才。
雲為繫於四方,崇重稱於二府,素難厥選,今得其良,升正使名,敷聞朝列。
具官吳充器資通敏,風猷靜淵,學洞究於古今,術該詳於經濟,自專計省之劇,擢副本兵之嚴,内罄嘉謨,已鹹和於庶務,外禆逺略,亦薦著於成功。
宜超拜於貳卿,俾榮兼於帝傅,爰田増秩,真食衍封,倂為寵章,就正官號。
於戯!知人則哲,朕既任卿之匪輕;事君以忠,卿其報朕之益至。
往服新命,無忘訓辭。
」 上批吳充久叅機政,悉力職事,故有是命。
尋兼羣牧制置使,提舉脩軍馬勅。
初,羣牧使李師中上言飬馬費重,請罷所置使,而飬馬於民,不報,既而吳充為樞宻副使,亦上書請以牧地賦民,文彥博為樞宻使,以為不可,王安石主充議。
五年,遂廢太原監,七月,又廢東平監,而樞宻副使請舉諸監盡廢之,是年四月,詔河南北兩監牧司並罷,然自是國馬盡矣。
充在樞宻凡六年,至九年十月拜相。
閏四月乙未,陳升之罷樞相自樞宻使、禮部尚書、同平章事,罷為檢校太尉、鎮江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揚州 制曰:「執政於中,總領樞筦之重;殿邦於外,榮加衮鉞之崇。
非屬老成之賢,曷當光大之寵,諏是糓旦,告於治朝。
〈具官陳升之識度淵弘,材資公正,博達古今之務,精通文武之權,歴事三朝,偕聯二府,内堅持於忠赤,外協濟於猷為,自居宥宻之司,彌展經綸之術,方隆柄任,屢引疾辭,宜推從欲之私,俾遂均勞之請,既増封於勲邑,仍兼秩於公台,擁京口之節旄,司廣陵之藩翰,宅大江之衝要,望本鎮之封疆。
於戯!注意輔臣,禮有優於進退;傾心魏闕,徳無怠於始終。
益茂政聲,對于休命。
」 升之自熈寧五年十一月拜樞相,是年四月以足疾得請,判揚州,大勑列銜曹佾下,出入如二府儀,再入樞府凡三年。
八月庚戍,韓絳罷相為禮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許州 制曰:「國家延登弼疑,内以起功於庶事;分畀藩翰,外以發政於四方。
閔勞申恩,倚重均體,肆敷丕號,庸諗廟朝。
具官韓絳躬莊厚之資,涵良忱之度,濟世美以特立,告辰猷而具臧,屢陪國均,實輔台徳,嚮自保釐之寄,再膺翼亮之咨,髙平師師,總脩衆職之采,公孫幾幾,叅聽百官之成。
久宣於勤,間愬以疾,確辭幾務之劇,祈即?申之休。
感于朕聦,姑狥爾欲,宜還宰韍,往建州麾,陟春官常伯之尊,兼禁殿隆儒之冠,載更功號,増井幷封。
於戱!乃眷臣鄰,雖爾身之在外;不忘夀耈,豈茲心之謂遐。
其服寵章,以將福履。
」 絳自熈寧七年四月再入相,至是年八月罷,再相纔踰年。
絳既罷相,知許州,仍詔出入如二府儀,大朝?綴中書門下班。
絳居相位,數與呂惠卿異議,王安石復入,論政愈駮,數稱疾,故求罷,而有是命。
十月庚寅,呂惠卿罷??知政事自給事中,罷守本官、知陳州 制曰:「輔弼之臣,與圖政事,任人賢否,繫國重輕。
朕於黜陞,非有私意。
具官呂惠卿藝文治術,久踐要途,擢貳鈞衡,是稽羣望,謂宜夙夜,左右謨明,為謀弗臧,卒陷吏議,撓侀成於京邑,懐請託於私家,剡奏自明,尤為欺詆,行治如此,朕何望焉!罷守故官,出臨郡寄,非惟責邇臣之守,於以合衆論之公。
祗廸訓詞,服我寛宥。
」 惠卿自熈寧七年四月除??知政事,是年十月罷,在政府二年。
先是,禦史蔡承禧劾惠卿弟&mdash&mdash崇政殿說書、直集賢院升卿之罪,惠卿乃謁告,上遣馮宗道撫問,召赴中書,安石又親詣惠卿,道上意,惠卿於是上表求外者三,上皆遣中使封還,又有劄子,上復令安石同王珪諭惠卿,惠卿入見,上曰:「無事而數求去,何也?豈以安石議用人不合?安石欲用新進,卿不欲之耶?卿欲用曽旼,而安石不欲耶?」惠卿曰:「此亦不繫臣去就。
安石之來,一切託疾不事事,與昔日異。
前此安石為陛下建立庻政,千裡復來,乃反如此,不知欲以遺之何人?」上曰:「安石何以至此?」惠卿曰:「安石不安其位,蓋亦緣臣在此,不若逐臣之去,一聽安石,天下之治可成。
」上曰:「終不令卿去,且俱至中書。
」惠卿頓首曰:「臣不敢奉詔。
」既退,上復遣中使諭惠卿,惠卿入見,乃復就職。
先是,惠卿緣升卿事,乞罷政,既復就職,與安石益不協,於是留身,白上曰:「安石以臣改其詩義怒臣。
」上復留惠卿,然議益不合,惠卿益不自安,後月餘,乃具劄子力求去位。
初,惠卿既進劄子與安石辨改經義,乞去位,因出前後與安石議論不合者十餘事,且力乞在告,惠卿既在告,繼下禦史中丞鄧綰章,不旬日,惠卿罷政。
升卿初為禦史所攻,安石雖數為觧釋,然其實不樂升卿也,升卿復於上前訴安石之短,上既決意罷惠卿政事,故先出升卿,十月己醜朔,升卿擢發遣江南西路轉運副使。
初,惠卿於安石交至深,時人謂安石為孔子,惠卿為顔子,獨司馬光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
小人本以勢利合,勢傾利移,何所不至?」及安石罷相去,惠卿果叛之,凡可以傾安石者靡不為也,至是安石再入相,怨惠卿,未有以發,?張若濟者,前知秀之華亭,坐受所監臨,衡州編管,禦史中丞鄧綰素附安石,因?惠卿居父?日,與若濟交通狀,中書請差官究實,而惠卿亦上章自辨,上遣檢正徐禧等雜治之,惠卿於是先罷政事,以本官知陳州,已而,又用鄧綰、蔡承禧言,罷惠卿之弟&mdash&mdash溫卿,河東運判,鄧綰又劾徐禧黨惠卿,乞改付吏,乃遣淮東運使蹇周輔同鞫,已而,練亨甫軰又以綰所言惠卿事,交鬬其間,反為惠卿所中,語及安石子雱,忿恚而卒,安石悲傷,益不堪,固求去,綰懼安石去,屢留於上,上怒出綰,周輔治獄方急,?綰敗,輔因是不肯為王氏盡力,遂止其獄,溫卿止坐衝替,上又惡新管當福建常平等事曾旼,交鬬安石,惠卿遂絀旼潭州州學教授。
先是,禦史蔡承禧奏:「臣累言??知政事呂惠卿姦邪不法,請陳其姦狀之尤著者,其罔上反覆,任意自專,弄權自恣,朋比欺國數項,惠卿之所為有滔天之惡,朝廷之善事,使其朋類揚以為己出,不善則使其黨與言為上意,如章惇、李定、徐禧之徒,皆為死黨,曾旼、劉涇、葉唐懿、周常、徐申之徒,又為奔走,此又姦惡之尤大者也。
」是日,手詔??知政事呂惠卿:「朕不次?擢,俾預機政,而乃不能以公滅私,為國司直,阿蔽所與,屈撓典刑,言者交攻,深駭朕聽。
可本官知陳州。
」先是,豫章有進士黃雍者,著書於家,徐禧得之,因竊其語,為書褒美新法,以獻王安石,安石大賞其言,而呂惠卿欲脩撰經義,遂牒禧以布衣充檢討,已而,欲官之,安石遂白上除禧中書習學,行檢正事。
布衣為中書習學行檢正事自禧始。
及安石罷相去,惠卿復薦禧,上遂擢監察禦史裏行,安石再相,中丞鄧綰論禧黨惠卿,日縱華亭之獄,禧坐出為湖北運使,及禧拜中丞,故首論綰,又薦孔武仲、邢恕可以為禦史,上曰:「徐禧論事,大率懐呂惠卿之恩,尤欲進異論之人。
」蓋惠卿之叛王安石,故多結異論之人,欲以為黨,唐埛乃上書薦惠卿天下竒才,埛,惠卿黨也,上曰:「禧事惠卿如父,如禧今日殺身可也。
」遂罷禧中丞。
先是,王安石退居鍾山,切切以惠卿為恨,惠卿除母喪,初安石之弟安禮,時為右丞,惠卿心憚之,乃過金陵,以啟與安石和,安石以巽言謝之,既而朝廷已除惠卿知太原,會徐禧、沈括新敗,改授鄜延,且令總四路守備,惠卿懇辭不行,乃手?以謂陜西之師不可攻,亦不可守,因請對,上令與一閑郡,遂自新知延州、資政殿大學士,落職,知單州。
元豐八年五月,自資政殿學士、知太原府,除資政殿大學士。
元祐三年三月,提舉嵩山崇福宮,以引疾從其請也。
六月,落職,自正議大夫降為中散大夫、光祿卿分司南京,蘇州居住,以右司諫蘇轍等言惠卿姦慝,故有是命,轍言:「伏見前??知政事呂惠卿詭變多端,見利忘義,王安石初任執政,以為心腹,安石山野之人,彊狠傲誕,其於吏事宜無所知,惠卿指摘教道,以濟其惡,青苗、助役,議出其手,韓琦始言青苗之害,先帝知琦樸忠,翻然感悟,欲退安石而行琦言,當時執政皆聞徳音,安石惶遽自失,亦累表乞退,天下欣然有息肩之望矣。
惠卿方為小官,自知失勢,上章乞對,力進邪說,熒惑聖聽,巧囬天意,身為館殿,攝行内侍之職,親往傳宣以起安石,肆其偽辨,破難琦說,仍為安石畫刼持上下之?,大率多用刑獄以震動天下,自是諍臣吞聲,有識喪氣,而天下靡然矣。
至於排擊忠良,引用邪黨,惠卿之力十居八九。
其後又建手實簿法,尺椽寸土,檢括無遺,雞豚狗彘,抄劄殆遍,專用告訐,推析毫毛,鞭箠交下,小民怨苦,甚於苗、役。
又因保甲正長給散青苗,結甲赴官,不遺一戶,上下騷動,遂至河北人戶流移。
旋又興起大獄,以恐脇士人,如鄭俠、王安國之徒,僅保首領而去,其心本欲株連蔓引,??汚公卿,獨頼先帝天姿仁聖,每事裁抑,故惠卿不得窮極其惡,不然,安常守道之士無噍類矣。
既而惠卿自以??罪被黜,於是力陳邉事,以中上心,其在延安,始變軍制,雜用畨漢,違背物情,壊亂邉政,至今為患,西戎無變,妄奏警急,擅領大衆,涉入邊境,竟不見敵,遷延而歸,恣行欺罔,立石紀功,使西戎曉然知朝廷有吞滅靈夏之意,自是戎人怨叛,邉鄙騷動,河隴困竭,海内疲勞,永樂之敗,大將徐禧本惠卿自布衣保薦擢任,始終協議,遂付邉政,敗聲始聞,震動宸極,馴緻不豫,初實由此,邉釁一生,至今為梗。
安石之於惠卿,有卵翼之恩,有父師之義,方其求進,則膠固為一,更相汲引,以欺朝廷,及其權位既均,勢力相軋,反復相噬,化為仇敵。
始安石罷相,以執政薦惠卿,既已得位,恐安石復用,遂起王安國、李士寧之獄,以抳其歸,安石覺之,被召即起,疊相攻擊,期緻死地,安石之黨言惠卿使華亭知縣張若濟借豪民錢置田産等事,會朝廷遣蹇周輔推鞫其事,獄將具,而安石罷去,故事不復究,案在禦史,可覆視也。
惠卿言安石相與發其私書,其一曰無使齊年知,齊年者馮京也,先帝猶薄其罪,惠卿復發其一,曰無使上知,安石由是得罪。
夫惠卿與安石,出肺腑、託妻子,平居相結,惟恐不深,故雖欺君之言,見於尺牘,不復疑間,惠卿方其無事,已一一收録以備緩急之用,一旦争利,遂相抉摘,不遺餘力,必緻之死,此犬彘之所不為,而惠卿為之,曽不愧恥!惠卿用事於朝廷首尾十餘年,操執威柄,兇燄所及,甚於安石。
」[2]辛亥,惠卿責授建寧軍節度副使,建州安置,不簽書公事,從諫官王巖叟等四人所奏也。
内批二省雲:「惠卿罪惡貫盈,雖已施行,而?諫彈糾不已,難居善地,可竄逐一逺小處,以允公議。
」始惠卿責授光祿卿分司南京,蘇州居住,中書舍人範百祿草制詞,有雲:「朕承先帝大烈,懼弗克勝,而滋??不可以不更張,民勞不可以不振徳,稽其所自,汝為厲階!」右僕射呂公著以手簡諭百祿,雲:「恐彰先帝之失,宜刪去之。
」百祿如公著所諭,但以人言孔多為說,及是中書舍人蘇軾草制,制曰: 「兇人在位,民不奠居,司?失刑,士有異論。
稍正滔天之罪,永為垂世之?。
具官呂惠卿以鬥筲之才,挾穿窬之智,諂事宰輔,同升廟堂,樂禍而貪功,好兵而喜殺,以聚斂為仁義,以法律為詩書。
首建青苗,次行助役,均輸之政,自同商賈,手實之禍,下及雞豚,茍可蠧國以害民,率皆攘臂而稱首。
先皇帝求賢如不及,從善如轉圜,始以帝堯之仁,姑試伯鯀,終然孔子之聖,不信宰予,發其宿姦,謫之輔郡,尚疑改過,稍畀重權,復陳罔上之言,繼有碭山之貶,反覆教戒,惡心不悛,躁輕矯誣,徳音猶在,始與知己,共為欺君,喜則摩足以相歡,怒則反目以相噬,連起大獄,發其私書,黨與交攻,幾半天下,姦??狼籍,橫被江東。
至於復用之年,始倡西戎之隙,妄生新意,變亂舊章,力引狂生之謀,馴緻永樂之禍,興言及此,流涕何追。
迨予踐阼之初,首發安邉之詔,假我號令,成汝詐謀,不圖渙汗之文,止為欵賊之具,迷國不道,從古罕聞,尚寛兩觀之誅,薄示三危之竄。
國有常典,朕不敢私。
」 先是,惠卿自太原徙揚州,請宮祠,遂以資政殿大學士、正議大夫、提舉嵩山崇福宮,至是,右司諫蘇轍、侍禦史劉摯、右正言王覿劾其罪惡,摯之奏曰:「惠卿知太原,輒於被受登極赦勑之後時赦文戒不得生事西夏,連遣部將西討,未幾西人報仇,以盛夏犯塞,疆臣戰沒,士卒陷亡,其違詔擅發之罪,不可不治。
蓋惠卿自罷執政,日夜規圖再用,謂非造竒功,不可以復得兩府,故逢迎朝廷,專意邉事,望賜誅竄。
」覿之奏曰:「自熈寧以來,所為青苗、助役、市易、保甲、簿法,皆出於惠卿之手。
至於輕用甲兵,興造大獄,凡害民蠧國之事,實惠卿發其端,伏望蚤賜睿斷。
」於是降惠卿為光祿卿分司南京,蘇州居住,而朝論未以為快,司諫王巖叟等復連名論之,遂有是命。
元祐元年六月,右司諫蘇轍奏曰:「呂和卿本惠卿之弟,而章惇所薦,嘗與惠卿共建手實簿法,惠卿方任執政,使和卿上言,而惠卿力行之,其法以根括民産,不遺毫髪為本,以奬用憸險,許令告訐為要,估計家財,下至椽瓦,抄劄畜産,不遺雞豚,天下騷然,如被兵火,然其為術迂踈,卒不能得其要領,先帝知其不可,遽寢不行,伏乞重行黜責。
」[3]和卿遂自金部貟外郎出知台州。
三年七月,惠卿自建州安置,徙宣州居住。
紹聖元年七月,與復元官,拜資政殿學士,十月,自知江寧府,改知大名府,三省、樞宻院同呈惠卿除目,曽布與韓忠彥皆曰:「若遇惠卿在朝,善人君子必無以自立。
」上曰:「隻令在北京,豈可留也。
」紹聖二年正月,除資政殿大學士,章惇言惠卿乞留京師,但願得一宮觀,時將上殿,忠彥、布皆曰:「惠卿乞留,乃是無恥,君子難進而易退,其人可知矣!」上哂之,忠彥、布皆曰:「睿明洞照邪正,中外稱頌聖徳。
」惠卿不留,無不欣快,同日,張商英罷左司諫,為右司貟外郎,上語韓忠彥曰:「商英言大臣中有在元祐與政者,有先帝已不用者,意以為皆可逐,唯章惇及呂惠卿可用爾。
」曽布又嘗為上言:「陛下若聽惇言,則惠卿見在政府,豈不悞國事。
」上曰:「直欲令作相。
」十月,除觀文殿大學士、知延安府,惠卿入對,曽布因言:「惠卿性喜大言捭闔。
昨先帝令往延州,是時方永樂失利之後,渠曰:『陜西民力已困,兵已疲,不唯不可征戰,殆亦難守。
』意以為非己不可,遂請首相王珪為宣撫,而己副之,意欲遂作相爾。
先帝赫然諭執政雲:『惠卿言陜西不可戰,不可守,是陜西當棄也。
』遂落職知單州,以此告命雲,弼臣議政,自請造前,躁輕矯誣,出於為利,今命以帥邉,恐其必有捭闔之言,願加察之。
」上深嘉納。
後曽布入對,上曰:「惠卿堅不肯行,又隻是要宮觀,意隻要在京。
」布又曰
眷予元老,時乃真儒,若礪與舟,世莫先於汝作,有衮及繡,人久佇於公歸。
越升冡宰之崇,播告路朝之聽。
具官王安石信厚而簡重,敦大而髙明,潛於神心,馳天人之極摯,尊厥徳性,泝道義之深源。
延登傑才,毗叅魁柄,傳經以謀王體,考古而起治功,訓齊多方,新美萬事,爾則許國,予為知人,?波稽天,孰斧斨之敢缺,忠氣貫日,雖金石而自開。
向厭機衡之煩,出宣屏翰之寄,遽周歳歴,殊拂師瞻,宜還冠於宰司,以大釐於邦采,兼華上館,衍食本封,載更功號之隆,用侈台符之峻。
於戯!制天下之動,爾惟樞木,通天下之志,爾惟蓍?,繫國重輕於廼身,敺民仁夀於當代。
往服朕命,圖成厥終。
」 安石前自熈寧三年十二月拜相,七年四月罷,為相凡五年,是年二月再入相。
始,安石薦韓絳及呂惠卿代己,惠卿既得勢,恐安石復入,遂逆閉其途,凡可以害安石者,無所不用其至,又數與絳忤,絳乗間白上,請復相安石,上從之,惠卿聞命愕然,翼日,上遣禦藥齎詔往江寧召安石,安石不辭,倍道赴闕,時呂惠卿正起李逄獄,事連李士寧,獄甚急,士寧與安石厚,意欲併中安石也,?上召,安石急自金陵泝流,七日至闕,遂拜昭文相,安石表辭,詔不許,再辭,不允,斷來章,即受,安石既相,士寧之獄遽觧,而惠卿罷。
《丁未録》 三月,上謂安石曰:「小人漸定,卿且可以有為。
」又曰:「自卿去後,小人極紛紛,獨頼呂惠卿主張而已。
」安石曰:「臣父子向?陛下之遇,誠欲助成陛下盛徳大業,而小人紛紛,不敢安職。
今陛下復召用臣,臣所不敢固辭者,誠欲及時粗有所効,以報知遇,望陛下察臣用心。
」上曰:「固所望於卿,君臣之間,切勿存形迹,形迹最害事。
」安石又薦呂嘉問及張安國可為宰屬,上皆以為可。
《長編》 四月戊寅,吳充樞宻使自樞宻副使、右諫議大夫,除檢校太傅、行工部侍郎充 制曰:「職在樞衡,必藉幾深之識;地居宥宻,尤資周慎之才。
雲為繫於四方,崇重稱於二府,素難厥選,今得其良,升正使名,敷聞朝列。
具官吳充器資通敏,風猷靜淵,學洞究於古今,術該詳於經濟,自專計省之劇,擢副本兵之嚴,内罄嘉謨,已鹹和於庶務,外禆逺略,亦薦著於成功。
宜超拜於貳卿,俾榮兼於帝傅,爰田増秩,真食衍封,倂為寵章,就正官號。
於戯!知人則哲,朕既任卿之匪輕;事君以忠,卿其報朕之益至。
往服新命,無忘訓辭。
」 上批吳充久叅機政,悉力職事,故有是命。
尋兼羣牧制置使,提舉脩軍馬勅。
初,羣牧使李師中上言飬馬費重,請罷所置使,而飬馬於民,不報,既而吳充為樞宻副使,亦上書請以牧地賦民,文彥博為樞宻使,以為不可,王安石主充議。
五年,遂廢太原監,七月,又廢東平監,而樞宻副使請舉諸監盡廢之,是年四月,詔河南北兩監牧司並罷,然自是國馬盡矣。
充在樞宻凡六年,至九年十月拜相。
閏四月乙未,陳升之罷樞相自樞宻使、禮部尚書、同平章事,罷為檢校太尉、鎮江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揚州 制曰:「執政於中,總領樞筦之重;殿邦於外,榮加衮鉞之崇。
非屬老成之賢,曷當光大之寵,諏是糓旦,告於治朝。
〈具官陳升之識度淵弘,材資公正,博達古今之務,精通文武之權,歴事三朝,偕聯二府,内堅持於忠赤,外協濟於猷為,自居宥宻之司,彌展經綸之術,方隆柄任,屢引疾辭,宜推從欲之私,俾遂均勞之請,既増封於勲邑,仍兼秩於公台,擁京口之節旄,司廣陵之藩翰,宅大江之衝要,望本鎮之封疆。
於戯!注意輔臣,禮有優於進退;傾心魏闕,徳無怠於始終。
益茂政聲,對于休命。
」 升之自熈寧五年十一月拜樞相,是年四月以足疾得請,判揚州,大勑列銜曹佾下,出入如二府儀,再入樞府凡三年。
八月庚戍,韓絳罷相為禮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許州 制曰:「國家延登弼疑,内以起功於庶事;分畀藩翰,外以發政於四方。
閔勞申恩,倚重均體,肆敷丕號,庸諗廟朝。
具官韓絳躬莊厚之資,涵良忱之度,濟世美以特立,告辰猷而具臧,屢陪國均,實輔台徳,嚮自保釐之寄,再膺翼亮之咨,髙平師師,總脩衆職之采,公孫幾幾,叅聽百官之成。
久宣於勤,間愬以疾,確辭幾務之劇,祈即?申之休。
感于朕聦,姑狥爾欲,宜還宰韍,往建州麾,陟春官常伯之尊,兼禁殿隆儒之冠,載更功號,増井幷封。
於戱!乃眷臣鄰,雖爾身之在外;不忘夀耈,豈茲心之謂遐。
其服寵章,以將福履。
」 絳自熈寧七年四月再入相,至是年八月罷,再相纔踰年。
絳既罷相,知許州,仍詔出入如二府儀,大朝?綴中書門下班。
絳居相位,數與呂惠卿異議,王安石復入,論政愈駮,數稱疾,故求罷,而有是命。
十月庚寅,呂惠卿罷??知政事自給事中,罷守本官、知陳州 制曰:「輔弼之臣,與圖政事,任人賢否,繫國重輕。
朕於黜陞,非有私意。
具官呂惠卿藝文治術,久踐要途,擢貳鈞衡,是稽羣望,謂宜夙夜,左右謨明,為謀弗臧,卒陷吏議,撓侀成於京邑,懐請託於私家,剡奏自明,尤為欺詆,行治如此,朕何望焉!罷守故官,出臨郡寄,非惟責邇臣之守,於以合衆論之公。
祗廸訓詞,服我寛宥。
」 惠卿自熈寧七年四月除??知政事,是年十月罷,在政府二年。
先是,禦史蔡承禧劾惠卿弟&mdash&mdash崇政殿說書、直集賢院升卿之罪,惠卿乃謁告,上遣馮宗道撫問,召赴中書,安石又親詣惠卿,道上意,惠卿於是上表求外者三,上皆遣中使封還,又有劄子,上復令安石同王珪諭惠卿,惠卿入見,上曰:「無事而數求去,何也?豈以安石議用人不合?安石欲用新進,卿不欲之耶?卿欲用曽旼,而安石不欲耶?」惠卿曰:「此亦不繫臣去就。
安石之來,一切託疾不事事,與昔日異。
前此安石為陛下建立庻政,千裡復來,乃反如此,不知欲以遺之何人?」上曰:「安石何以至此?」惠卿曰:「安石不安其位,蓋亦緣臣在此,不若逐臣之去,一聽安石,天下之治可成。
」上曰:「終不令卿去,且俱至中書。
」惠卿頓首曰:「臣不敢奉詔。
」既退,上復遣中使諭惠卿,惠卿入見,乃復就職。
先是,惠卿緣升卿事,乞罷政,既復就職,與安石益不協,於是留身,白上曰:「安石以臣改其詩義怒臣。
」上復留惠卿,然議益不合,惠卿益不自安,後月餘,乃具劄子力求去位。
初,惠卿既進劄子與安石辨改經義,乞去位,因出前後與安石議論不合者十餘事,且力乞在告,惠卿既在告,繼下禦史中丞鄧綰章,不旬日,惠卿罷政。
升卿初為禦史所攻,安石雖數為觧釋,然其實不樂升卿也,升卿復於上前訴安石之短,上既決意罷惠卿政事,故先出升卿,十月己醜朔,升卿擢發遣江南西路轉運副使。
初,惠卿於安石交至深,時人謂安石為孔子,惠卿為顔子,獨司馬光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
小人本以勢利合,勢傾利移,何所不至?」及安石罷相去,惠卿果叛之,凡可以傾安石者靡不為也,至是安石再入相,怨惠卿,未有以發,?張若濟者,前知秀之華亭,坐受所監臨,衡州編管,禦史中丞鄧綰素附安石,因?惠卿居父?日,與若濟交通狀,中書請差官究實,而惠卿亦上章自辨,上遣檢正徐禧等雜治之,惠卿於是先罷政事,以本官知陳州,已而,又用鄧綰、蔡承禧言,罷惠卿之弟&mdash&mdash溫卿,河東運判,鄧綰又劾徐禧黨惠卿,乞改付吏,乃遣淮東運使蹇周輔同鞫,已而,練亨甫軰又以綰所言惠卿事,交鬬其間,反為惠卿所中,語及安石子雱,忿恚而卒,安石悲傷,益不堪,固求去,綰懼安石去,屢留於上,上怒出綰,周輔治獄方急,?綰敗,輔因是不肯為王氏盡力,遂止其獄,溫卿止坐衝替,上又惡新管當福建常平等事曾旼,交鬬安石,惠卿遂絀旼潭州州學教授。
先是,禦史蔡承禧奏:「臣累言??知政事呂惠卿姦邪不法,請陳其姦狀之尤著者,其罔上反覆,任意自專,弄權自恣,朋比欺國數項,惠卿之所為有滔天之惡,朝廷之善事,使其朋類揚以為己出,不善則使其黨與言為上意,如章惇、李定、徐禧之徒,皆為死黨,曾旼、劉涇、葉唐懿、周常、徐申之徒,又為奔走,此又姦惡之尤大者也。
」是日,手詔??知政事呂惠卿:「朕不次?擢,俾預機政,而乃不能以公滅私,為國司直,阿蔽所與,屈撓典刑,言者交攻,深駭朕聽。
可本官知陳州。
」先是,豫章有進士黃雍者,著書於家,徐禧得之,因竊其語,為書褒美新法,以獻王安石,安石大賞其言,而呂惠卿欲脩撰經義,遂牒禧以布衣充檢討,已而,欲官之,安石遂白上除禧中書習學,行檢正事。
布衣為中書習學行檢正事自禧始。
及安石罷相去,惠卿復薦禧,上遂擢監察禦史裏行,安石再相,中丞鄧綰論禧黨惠卿,日縱華亭之獄,禧坐出為湖北運使,及禧拜中丞,故首論綰,又薦孔武仲、邢恕可以為禦史,上曰:「徐禧論事,大率懐呂惠卿之恩,尤欲進異論之人。
」蓋惠卿之叛王安石,故多結異論之人,欲以為黨,唐埛乃上書薦惠卿天下竒才,埛,惠卿黨也,上曰:「禧事惠卿如父,如禧今日殺身可也。
」遂罷禧中丞。
先是,王安石退居鍾山,切切以惠卿為恨,惠卿除母喪,初安石之弟安禮,時為右丞,惠卿心憚之,乃過金陵,以啟與安石和,安石以巽言謝之,既而朝廷已除惠卿知太原,會徐禧、沈括新敗,改授鄜延,且令總四路守備,惠卿懇辭不行,乃手?以謂陜西之師不可攻,亦不可守,因請對,上令與一閑郡,遂自新知延州、資政殿大學士,落職,知單州。
元豐八年五月,自資政殿學士、知太原府,除資政殿大學士。
元祐三年三月,提舉嵩山崇福宮,以引疾從其請也。
六月,落職,自正議大夫降為中散大夫、光祿卿分司南京,蘇州居住,以右司諫蘇轍等言惠卿姦慝,故有是命,轍言:「伏見前??知政事呂惠卿詭變多端,見利忘義,王安石初任執政,以為心腹,安石山野之人,彊狠傲誕,其於吏事宜無所知,惠卿指摘教道,以濟其惡,青苗、助役,議出其手,韓琦始言青苗之害,先帝知琦樸忠,翻然感悟,欲退安石而行琦言,當時執政皆聞徳音,安石惶遽自失,亦累表乞退,天下欣然有息肩之望矣。
惠卿方為小官,自知失勢,上章乞對,力進邪說,熒惑聖聽,巧囬天意,身為館殿,攝行内侍之職,親往傳宣以起安石,肆其偽辨,破難琦說,仍為安石畫刼持上下之?,大率多用刑獄以震動天下,自是諍臣吞聲,有識喪氣,而天下靡然矣。
至於排擊忠良,引用邪黨,惠卿之力十居八九。
其後又建手實簿法,尺椽寸土,檢括無遺,雞豚狗彘,抄劄殆遍,專用告訐,推析毫毛,鞭箠交下,小民怨苦,甚於苗、役。
又因保甲正長給散青苗,結甲赴官,不遺一戶,上下騷動,遂至河北人戶流移。
旋又興起大獄,以恐脇士人,如鄭俠、王安國之徒,僅保首領而去,其心本欲株連蔓引,??汚公卿,獨頼先帝天姿仁聖,每事裁抑,故惠卿不得窮極其惡,不然,安常守道之士無噍類矣。
既而惠卿自以??罪被黜,於是力陳邉事,以中上心,其在延安,始變軍制,雜用畨漢,違背物情,壊亂邉政,至今為患,西戎無變,妄奏警急,擅領大衆,涉入邊境,竟不見敵,遷延而歸,恣行欺罔,立石紀功,使西戎曉然知朝廷有吞滅靈夏之意,自是戎人怨叛,邉鄙騷動,河隴困竭,海内疲勞,永樂之敗,大將徐禧本惠卿自布衣保薦擢任,始終協議,遂付邉政,敗聲始聞,震動宸極,馴緻不豫,初實由此,邉釁一生,至今為梗。
安石之於惠卿,有卵翼之恩,有父師之義,方其求進,則膠固為一,更相汲引,以欺朝廷,及其權位既均,勢力相軋,反復相噬,化為仇敵。
始安石罷相,以執政薦惠卿,既已得位,恐安石復用,遂起王安國、李士寧之獄,以抳其歸,安石覺之,被召即起,疊相攻擊,期緻死地,安石之黨言惠卿使華亭知縣張若濟借豪民錢置田産等事,會朝廷遣蹇周輔推鞫其事,獄將具,而安石罷去,故事不復究,案在禦史,可覆視也。
惠卿言安石相與發其私書,其一曰無使齊年知,齊年者馮京也,先帝猶薄其罪,惠卿復發其一,曰無使上知,安石由是得罪。
夫惠卿與安石,出肺腑、託妻子,平居相結,惟恐不深,故雖欺君之言,見於尺牘,不復疑間,惠卿方其無事,已一一收録以備緩急之用,一旦争利,遂相抉摘,不遺餘力,必緻之死,此犬彘之所不為,而惠卿為之,曽不愧恥!惠卿用事於朝廷首尾十餘年,操執威柄,兇燄所及,甚於安石。
」[2]辛亥,惠卿責授建寧軍節度副使,建州安置,不簽書公事,從諫官王巖叟等四人所奏也。
内批二省雲:「惠卿罪惡貫盈,雖已施行,而?諫彈糾不已,難居善地,可竄逐一逺小處,以允公議。
」始惠卿責授光祿卿分司南京,蘇州居住,中書舍人範百祿草制詞,有雲:「朕承先帝大烈,懼弗克勝,而滋??不可以不更張,民勞不可以不振徳,稽其所自,汝為厲階!」右僕射呂公著以手簡諭百祿,雲:「恐彰先帝之失,宜刪去之。
」百祿如公著所諭,但以人言孔多為說,及是中書舍人蘇軾草制,制曰: 「兇人在位,民不奠居,司?失刑,士有異論。
稍正滔天之罪,永為垂世之?。
具官呂惠卿以鬥筲之才,挾穿窬之智,諂事宰輔,同升廟堂,樂禍而貪功,好兵而喜殺,以聚斂為仁義,以法律為詩書。
首建青苗,次行助役,均輸之政,自同商賈,手實之禍,下及雞豚,茍可蠧國以害民,率皆攘臂而稱首。
先皇帝求賢如不及,從善如轉圜,始以帝堯之仁,姑試伯鯀,終然孔子之聖,不信宰予,發其宿姦,謫之輔郡,尚疑改過,稍畀重權,復陳罔上之言,繼有碭山之貶,反覆教戒,惡心不悛,躁輕矯誣,徳音猶在,始與知己,共為欺君,喜則摩足以相歡,怒則反目以相噬,連起大獄,發其私書,黨與交攻,幾半天下,姦??狼籍,橫被江東。
至於復用之年,始倡西戎之隙,妄生新意,變亂舊章,力引狂生之謀,馴緻永樂之禍,興言及此,流涕何追。
迨予踐阼之初,首發安邉之詔,假我號令,成汝詐謀,不圖渙汗之文,止為欵賊之具,迷國不道,從古罕聞,尚寛兩觀之誅,薄示三危之竄。
國有常典,朕不敢私。
」 先是,惠卿自太原徙揚州,請宮祠,遂以資政殿大學士、正議大夫、提舉嵩山崇福宮,至是,右司諫蘇轍、侍禦史劉摯、右正言王覿劾其罪惡,摯之奏曰:「惠卿知太原,輒於被受登極赦勑之後時赦文戒不得生事西夏,連遣部將西討,未幾西人報仇,以盛夏犯塞,疆臣戰沒,士卒陷亡,其違詔擅發之罪,不可不治。
蓋惠卿自罷執政,日夜規圖再用,謂非造竒功,不可以復得兩府,故逢迎朝廷,專意邉事,望賜誅竄。
」覿之奏曰:「自熈寧以來,所為青苗、助役、市易、保甲、簿法,皆出於惠卿之手。
至於輕用甲兵,興造大獄,凡害民蠧國之事,實惠卿發其端,伏望蚤賜睿斷。
」於是降惠卿為光祿卿分司南京,蘇州居住,而朝論未以為快,司諫王巖叟等復連名論之,遂有是命。
元祐元年六月,右司諫蘇轍奏曰:「呂和卿本惠卿之弟,而章惇所薦,嘗與惠卿共建手實簿法,惠卿方任執政,使和卿上言,而惠卿力行之,其法以根括民産,不遺毫髪為本,以奬用憸險,許令告訐為要,估計家財,下至椽瓦,抄劄畜産,不遺雞豚,天下騷然,如被兵火,然其為術迂踈,卒不能得其要領,先帝知其不可,遽寢不行,伏乞重行黜責。
」[3]和卿遂自金部貟外郎出知台州。
三年七月,惠卿自建州安置,徙宣州居住。
紹聖元年七月,與復元官,拜資政殿學士,十月,自知江寧府,改知大名府,三省、樞宻院同呈惠卿除目,曽布與韓忠彥皆曰:「若遇惠卿在朝,善人君子必無以自立。
」上曰:「隻令在北京,豈可留也。
」紹聖二年正月,除資政殿大學士,章惇言惠卿乞留京師,但願得一宮觀,時將上殿,忠彥、布皆曰:「惠卿乞留,乃是無恥,君子難進而易退,其人可知矣!」上哂之,忠彥、布皆曰:「睿明洞照邪正,中外稱頌聖徳。
」惠卿不留,無不欣快,同日,張商英罷左司諫,為右司貟外郎,上語韓忠彥曰:「商英言大臣中有在元祐與政者,有先帝已不用者,意以為皆可逐,唯章惇及呂惠卿可用爾。
」曽布又嘗為上言:「陛下若聽惇言,則惠卿見在政府,豈不悞國事。
」上曰:「直欲令作相。
」十月,除觀文殿大學士、知延安府,惠卿入對,曽布因言:「惠卿性喜大言捭闔。
昨先帝令往延州,是時方永樂失利之後,渠曰:『陜西民力已困,兵已疲,不唯不可征戰,殆亦難守。
』意以為非己不可,遂請首相王珪為宣撫,而己副之,意欲遂作相爾。
先帝赫然諭執政雲:『惠卿言陜西不可戰,不可守,是陜西當棄也。
』遂落職知單州,以此告命雲,弼臣議政,自請造前,躁輕矯誣,出於為利,今命以帥邉,恐其必有捭闔之言,願加察之。
」上深嘉納。
後曽布入對,上曰:「惠卿堅不肯行,又隻是要宮觀,意隻要在京。
」布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