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神宗皇帝 上

關燈
之言可用,陛下宜深省察。

    」故安石尤德之。

    三年二月,安石既入見,又累奏辭位,上諭韓絳令〈闕文〉趣。

    安石嘗與絳奏事,絳〈闕文〉不宜如此,如此則必無一人同。

     癸卯,郭逵罷同簽書樞院改宣徽南院使、判鄆州 逵自治平三年四月除同簽書樞宻院事,是年九月罷,在樞府幾二年。

    逵久而終未諳於簽書,出為陜西四路沿邉宣撫使、判渭州。

    嘗有軍功,而驟躋政地,言者交論之,不聽。

    神宗即位,遷靜難軍節度觀察留後,召還赴闕,陶等嘗力諫,上以劄諭陶等曰:「先朝舊臣,雖士論未洽,然在位已踰數月,後因西賊?邉,即遣宣撫,逮至軍中,處事平允,今遽罷之,是先帝有任人之失,身為人子,必不可彰父之過,寧負暗於知人之責耳。

    」其後禦史張紀、唐淑問言:「逵自進用以來,人言至今不息,況聞王陶親奉徳音,中外側耳以俟聖斷。

    若用範仲淹兩府出使例,落簽書,且在陜西任使,於逵亦未為損。

    」趙抃為諫官,又言:「逵簽書誠不允公議,到闕未旬,星變地震,深秋雷電,白晝氛霾,不可不罷。

    」而逵亦屢乞補郡,故有是命。

    《長編》、《拜罷録》叅脩 達至鄆州纔七月,徙帥延州。

    逵攻交趾,以逗遛不進,坐責左衛將軍、西京安置。

    後復知河中府,請老,拜左衛上將軍。

    卒,贈雄武軍節度使。

     熈寧元年戊申 正月丙申,趙槩罷叅知政事為吏部尚書、觀文殿學士、知徐州 槩自仁宗嘉祐五年除樞宻副使,六年閠八月除叅知政事,是年正月罷,在政府凡九年。

    槩數以老求去位,明年四月,遂以太子少師緻仕。

    故事:再請則許,槩三請乃 。

    元豐五年,卒,年八十八,贈太子太師,諡康靖。

    槩務掩惡揚善,以徳報怨,出於至誠。

    歐陽脩坐累對獄,槩獨抗章言:「脩無罪,為仇人所中,陛下不可以天下法為人報仇。

    」仁宗大感悟,以故得全人,以槩為長者,槩既老,脩亦退居汝南,槩自睢陽徃從之遊,樂飲旬日,其相得如此。

    《事畧》 同日,唐介叅知政事自龍圖閣學士、給事中、權三司使除 介,字子方,荊南人。

    先是,外人多傳三司使唐介叅預,寳文閣直學士邵必主計,諫官楊繪具以白上,既而介果除叅知政事,必權三司使,翰林學士司馬光登對,上問光:「唐介叅預何如?」光曰:「介素有剛勁之名,外人甚喜。

    」《長編》 執政坐待漏舎,故事:惟宰相省閱所進文書,同列有未嘗預聞者。

    介謂宰相曽公亮曰:「介備位政府,而文書皆不知,上若顧問,何辭以對?」公亮乃與介同閱視,後遂以為常。

    同上 始,王安石之論奏謀殺為從者,自首奏裁,叅政唐介力争以為不可,唐介之與安石争論於上前也,介曰:「此法天下俱以為不可首,獨曾公亮、王安石以為可首。

    」安石曰:「以為不可首者,懼朋黨爾。

    」安石強辯,上主其語,介不勝憤懣,疽發背而死。

    安石又方銳意新美天下之政,自宰執同列無一人議論稍合,而?諫章?攻撃者無虛日,天下之人俱目為生事,曽公亮屢請老,富弼稱疾不出,尋俱引去,趙抃力不勝,但終日歎息,遇一事更改,稱苦者數十,故當時謂中書有「生、老、病、死、苦」。

    蓋言安石生,公亮老,富弼病,唐介死,趙抃苦也。

    《丁未録》 介簡伉,以敢言見憚,神宗以其先朝遺直,故大用之。

    熙寜二年四月丁未,卒,介疾亟,上親臨問,為之出涕,於其卒也,親徃奠,贈禮部尚書,諡質肅。

     七月己卯,陳升之知樞宻院事自觀文殿學士、尚書左丞、新知大名府除 初升之自樞宻院出知越州,呂公著因對,言:「升之練邉事,有才能,陛下何不置陳、許近郡,可備緩急謀帥。

    」上然之,遂自越州遷許州,尋又改大名府。

    升之前與文彥博同争楊定不可使,上不聼,定既被殺,上思其言,於是復召用之。

    先是,陳升之登對,上面許擢置中樞,右正言孫覺相繼登對,上因與言陳升之宜居宥宻,時升之已有成命,而覺不知,退即上言,宜使邵亢知永興,升之為樞宻使,上以覺為希?取恩,責為太子中允。

    《長編》 舊制:樞宻置知院,則當為副使者皆改同知院;若置使,則同知院復改為副使。

    於是,文彥博、呂公弼為使,韓絳、邵亢為副使。

    上以升之三至西府,欲稍異其禮,乃以為知院事,樞宻並置使副及知院自此始。

    並置使副及知院自此始 十二月辛酉,邵亢罷樞宻副使以資政殿學士、給事中、知越州 亢自治平四年九月除樞宻副使,是年十二月罷,在樞府凡三年。

    亢,資長者,然在樞府不能有所建明,諫官孫覺嘗劾亢,引疾辭位,上容之。

    於是,諫官吳充又劾亢雲:「滑稽無丞弼之才,沉鷙非廊廟之噐。

    」亢亦固請,遂罷政出守。

    四年九月,亢遷禮部侍郎,上幸東宮,念藩邸舊僚,特恩也。

    七年十二月,亳州言邵亢卒,上遣使緻祭,手詔曰:「亢藩邸之舊,可優贈以官,并賜諡。

    」乃贈吏部尚書,官其親屬五人,所推恩各陞二等,即其鄉造宅五十間賜之,太常諡曰安簡。

     熙寧二年己酉 二月己亥,富弼再入相自觀文殿大學士、行尚書左僕射、鄭國公,除依前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脩國史 制曰:「秉籙膺圖,將繼配天之大業;銓時論道,必資名世之元臣。

    以言乎體貌,則舊徳之英,以言乎望,實則羣材之表,爰立作相,宜莫如公。

    具官富弼學足以造聖人之?,幾足以通天下之變,由賢科之得雋,推逺業以奏功,在仁祖時,則首冠廟堂,有弼諧一徳之美;在英考時,則再登樞府,有折衝萬裡之謀,庶績鹹熈,太平將洽,屬留侯之多病,容裴度之暫休,愷悌所宜,神明自復,是用召從方守,進拜元台,仍左揆之舊班,兼東?之茂秩,爰田衍賦,盟府易勲,茲實異恩,庸昭注意。

    於戱!上理乎天工,則日月星辰以之順;下遂乎物宜,則山川草木以之蕃。

    近則諸夏仰徳以承流,逺則四方傾風而待命。

    凡予欲治,維爾責成。

    」[2] 先是,治平中,弼已病足,以使相判河陽,上即位歳餘,請移汝海以避濕鹵,許之,俄召入覲,且詔肩輿至殿門,賜坐,從容博訪當世之務,弼以誠對,上甚鄉納之,又問邊事,對曰:「陛下臨禦未乆,當布德行惠,願且二十年口不言兵,亦不宜重賞邉功。

    」又問為治所先,弼曰:「阜安宇内為先。

    」上留弼為集禧觀使,弼力辭赴郡,至是,復以觀使召,既對,上宣諭曰:「君臣須上下相照,盡忠盡節,不得有隠。

    」弼因言:「陛下好用人伺察中外之事,人君禦下,猶當明白,賞善罸惡,令人心服。

    」又言:「内外之事,多出陛下親批,恐喜怒任情,善惡無凖,此乃緻亂之道。

    」又言:「中外之事,漸有更張,此必有人獻說于陛下,願深賜省察,無緻後悔。

    」上改容聽納,又曰:「今日得卿至論,乃沃朕心,可謂金石之言,朕不忘也。

    」遂除守司空兼侍中、昭文館大學士,加賜第一區,弼固辭,上不許,至章十一,上始貼麻,命行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鄭國公。

    《丁未録》 弼再入相,既至,未見,有於上前言災異皆天數,非人事得失所緻者,弼聞之歎曰:「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為者!去亂亡無幾矣!此必姦臣欲進邪說,故先導上以無所畏,使輔弼諫諍之臣無所復施其力,此治亂之機也。

    吾不可以不速諫。

    」即上書數千言,雜引《春秋》、《洪範》及古今傳記、人情物理,以明其決不然者,上以乆旱,弼又上疏,願益畏天戒,逺姦佞、近忠良,上親書答詔曰:「義忠言親,理正文直,苟非意在愛君,忠在王室,何以臻此?敢不置之幾席,銘諸肺腑,終老是戒,更願公不替今日之志,則天災不難弭,太平可立緻也。

    」《事畧》 兩府同奏事已,弼言大臣湏和乃能成務,若人懷私意,各執已見,互相疑間,則事無由濟,弼又言今所進用,或是刻薄小才,害事壊風俗為甚,湏進用醇厚敦實之人,上曰:「大臣正要與朝廷分邪正,邪正分用,天下自治。

    」四月甲辰,上令中書、樞宻院開門通天章閣,蓋欲與兩府坐而論道也。

    初,上委任政府,責以太平,一日,執政召?諫官至都堂,富弼曰:「上求治如飢渴,正頼同心,以濟所願。

    」知諫院陳公輔對曰:「所為是耶,天下誰敢不同;非邪,公輔雖欲同之不可得已。

    」意蓋謂安石也。

     庚子,王安石叅知政事自翰林學士、工部侍郎兼侍講,遷右諫議大夫除 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

    韓琦為相,請立英宗為皇嗣,尚未定,時安石糺察在京刑獄,争刑名〈闕文〉憂,後服除,英宗異召〈闕文〉,時琦猶在相位,又不起。

    於〈闕文〉,頗為不恭,宰臣曾公亮〈闕文〉令德,宜膺大用,真輔相之才。

    〈闕文〉臣嘗與安石同領羣牧,備悉其不近人情,所為迂闊,萬一用之,必紊亂國政。

    安石再奉詔,召知江寕府。

    其時安石爲翰林院學士,安石聞琦既罷相,甚喜,上即欲用王安石為叅知政事,曾公亮因薦之,〈闕文〉唐介曰:「安石恐難大任。

    」上曰:「卿謂文學不可任耶?經術吏事不可任耶?」介曰:「非謂此也。

    安石好學而泥古,議論迂闊,若使為政,多所變更必擾天下。

    」退詣中書,謂公亮等曰:「異日安石之言果用,天下困擾,諸公當自知之耳。

    」韓琦罷相出守相州,陛辭,神宗曰:「卿去誰可屬國者?王安石何如?」琦曰:「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餘,處輔弼之地則不可。

    」神宗頷之。

    上嘗與司馬光論諸大臣,上曰:「王安石何如?」光曰:「人言安石姦邪,則毀之太過。

    但不曉事執拗,此其實也。

    」是歳二月,安石除右諫議大夫、叅知政事,知制誥李大臨草制,有曰:「與其明察為公,莫若嚴重而有制;與其將順為美,莫若規正而有守。

    循紀綱、本教化,以循輯寧之乆,其在茲乎!」無甚褒異優借之辭,安石乃怒。

    先是,安石見上論天下事,上曰:「此非卿不可為朕推行,朕湏以政事煩卿。

    」安石對曰:「臣固願助陛下有所為,然天下風俗法度一切頺壊,庸人則安於習,故而無所知,姦人則惡直醜正而有所忌,恐未及功效而為異論所勝爾。

    」上曰:「朕知卿乆,非今日也。

    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可以經世務。

    」對曰:「經術者,所以經世務也。

    非知經術,無可以經世務者。

    」上曰:「宜有以助朕。

    」至是,遂除叅知政事,安石入謝,上復問今設施以何為先,對曰:「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所急也。

    凡欲羙風俗,在長君子,消小人。

    」上納其言,自此安石取祖宗法度變更之,天下騷然不安,鹹指安石矣。

    初,治平中,邵雍與客偕行,聞杜?而慘然不樂,客問其故,雍曰:「不二三年,上用南士為相,多引南人,專務變更,天下自此多事矣!」《丁未録》 安石有口辯,上常恱,所言皆聽,以此日益多所變更,遂薦薛向為江淮等路發運使。

    先是,向為陜西轉運副使兼制置解鹽,向既兼領,乃請以置制觧鹽買馬,自向壊法置馬,邉用漸虛,安石又論修均輸之政,因言向可使,遂以向為發運使,請委向行其法於六路,範純仁奏論之,且言薛向小人不可,安石愈益任向,尋召為三司使,頒農田水利,遣劉彛等八人使行天下,相度農田水利諸務,復設提舉農田水利官,於是其後言水利者日益多,自後朝廷更遣使四十餘人分行天下,以稽察各路常平、廣惠倉,相度差役、農田水利為名,其實眾苦之。

    自青苖、農田水利之法下,使者旁午於道,人情洶洶,範鎮等極論之。

    三年五月,又置宮觀使,以〈闕文〉者,於是龍圖閣學士、兵部侍郎、集賢殿脩撰何郯以病故,提舉成都府玉??觀。

    文彥博論置宮觀差遣非是,曰:「如何郯兩制,乃令提舉玉??。

    」安石以為郯病不能治事,郯遂請老,以尚書右丞緻仕。

    初,安石以學行負時望,上方勵精求治,引叅大政,禦史中丞呂誨將論之,司馬光雅善誨,相遇殿庭,光問誨曰:「今日所論何事?」誨舉手曰:「?中彈文,乃新叅也。

    」光愕然曰:「以介甫之文學行義,命下之日,衆皆喜于得人,奈何論之?」誨曰:「君實亦為此言耶?安石雖有時名,上意所向。

    然好執偏見,不通物情,輕信姦囘,喜人佞已,聽其言則美,施於用則踈。

    若在侍從,猶或可容,置諸宰輔,則天下必受其??矣!」光又謂誨曰:「今日之論似傷匆遽,更加籌慮可乎?」誨曰:「上新嗣位,富於春秋,所與朝夕謀議者,二三執政而已,茍非其人,将敗國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及,顧可緩耶!」?論安石十事,且言誤天下蒼生者,必斯人也。

    於是安石不視事,上奏求去位,上詔諭還位。

    時安石日以經綸天下為己任,〈闕文〉[3]日頒於四方,州縣有不遵行,貶黜隨之,所用俱憸薄少年,天下騷然。

    向之疑呂誨為太過者,始愧仰嘆服,以誨為不可及。

    〈闕文〉誨之先見,亦自以為不及也。

    上謂安石曰:「外人言卿,每事好為異,多作橫議,或要以詳密,希?朕意,此必是中書人與卿不説。

    朕與卿相知,如髙宗、傅說,亦豈湏他人為助?」遂出知〈闕文〉。

    自安石變法以來,禦史中丞呂誨首論其過,安石求去位,神宗為出誨,禦史劉琦、錢顗、劉述又交論安石專肆胸臆,輕易憲度,殿中侍禦史孫昌齡亦繼言,皆坐貶,同知諫院範純仁亦論安石欲求近功,忘其舊學,罷諫職,呂公著代呂誨為中丞,亦力請罷條例司并青苗等法,諫官孫常、李覺、胡宗愈、禦史張戩、王子韶、陳襄、程顥皆論安石變法非是,以次罷去。

    《事畧》 安石既用事,日變更祖宗法度行新法,輔弼異議不能囘,?諫侍從力争不能得,於是,富弼罷相,判亳州;曾公亮罷相為集禧觀使;司馬光極辭樞宻副使不拜,知永興軍;呂公著罷禦史中丞,知頴州;程顥罷監察禦史,為澶州簽判;韓維罷開封府,知河陽。

    初,安石與韓、呂二家兄弟,韓絳、韓維與呂公著友,三人皆?揚之,名始盛,安石又結一時名徳之士,卓著者皆厚善,富弼、曾公亮鹹喜之,至其後,遊揚之人俱退斥不用《丁未録》 上曰:「外間之人,議論不可聽。

    如王安石之公忠,以一身當流俗毀謗,亦何由能安職守,當相與葉心施為。

    」公亮曰:「王安石草莽迎新進,仰蒙聖知如此,雖殺身報陛下,自其至性。

    臣惟相與各欲緻其義而已。

    」上曰:「伊尹相湯,任天下之至重,自以為天民之先覺,其志蓋如此。

    」曾公亮故與安石善。

    安石得政,多所更張,人心不寧,範純仁召自陜西,即言於上曰:「願陛下圖不見之怨」上曰:「何謂也?」純仁曰:「杜牧所謂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者,即不見之怨也。

    」及居諫職,數言事,大抵皆忤安石意,劉琦等罷禦史,純仁又力争,請速觧安石機務,以慰天下之望,并言曾公亮、趙抃等不能救正,詞氣甚厲,遂罷同知諫院,為起居舎人、同脩起居注,純仁固辭,遂録所上章,申中書,其略曰:「王叅政以文學自負,議論得君,專任已能,不曉時事。

    而又性頗率易,輕信姦囬&hellip&hellip欲求近功,忘其舊學&hellip&hellip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鄙老成為因循之人,棄公論為流俗之語,加以曽相公&hellip&hellip一切依随,趙叅政&hellip&hellip不能匡救。

    」[4]見之,怒以白上,純仁遂出。

    上諭王安石曰:「聞有三不足之說否?」王安石曰:「不聞。

    」上曰:陳薦言外人雲:『今朝廷以為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法令不足守』,昨學士院進試館職策,指此三事,此是何理?」「〈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