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仁宗皇帝 下
關燈
小
中
大
宣盛猷。
」 衍務裁僥倖,毎内降恩,率寢格不行,積詔旨至十數,輒納帝前。
諫官歐陽修對見,帝曰:「外人知杜衍封還内降耶?凡有幹求,朕毎以衍不可告之。
而止者,多于所封還也。
」 同日,賈昌朝進樞宻使自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遷檢校太傅、行工部侍郎除 陳執中參知政事自資政殿學士、工部侍郎、知青州除 制曰:「國家上侔紫極,右列鴻樞。
顧常武之所經,實宻謨之是賴。
惟首膺於徳舉,必稽合于師僉。
具官賈昌朝器資宏深,??誠篤厚,名臣之裔,雅望自將,以經術侍路門,以文章居禁掖,尹京劇有彊濟之力,掌邦憲有謇諤之風。
與列政??,參知國論,靖共不撓,淵博有謀,宜進貳于冬卿,特升冠于宥府,褒功視秩,併俾便蕃。
於戱!日有萬?,莫非安危之倚;邦之長懋,亦繄左右之良。
勉恢令猷,益賛丕業。
」 執中自慶歴初,以工部侍郎復知青州,沂州卒王倫叛,入青州境,執中遣廵檢使傅永吉擒殺之。
傅永吉以誅王倫故驟遷,得入見,上面奨之,永吉謝曰:「臣非能有所成也。
皆陳執中授臣節度,臣奉之,幸有成耳。
」因極言執中之美,上賢執中,因問永吉曰:「執中在青州凡幾嵗?」對曰:「再嵗矣。
」未幾,謂宰相曰:「執中在青州乆,可召之。
」遂詔執中參知政事,於是,諫官蔡襄、孫甫等争言執中剛愎不學,若任以政,天下不幸,上不聼,諫官争不止,乃命中使齎勅誥,即青州賜之,且諭意曰:「朕用卿:「舉朝皆以為不可。
朕不惑人言,力用卿爾。
」眀日,諫官上殿,上作色,迎謂之曰:「豈非論陳執中耶?朕已召之矣。
」諫官乃不敢言。
《長編》 昌朝執政凡二年,至五年正月拜相。
執中在執政數月,至五年四月拜相。
慶曆五年乙酉 正月乙酉,範仲淹罷參知政事自右諫議大夫,授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陜西四路沿邉安撫使 富弼罷樞宻副使自右諫議大夫,授資政殿學士、京東西路安撫使兼知鄆州 仲淹自慶歴三年四月除樞宻副使,八月除參知政事,是年正月罷,執政僅二年。
弼自慶歴三年八月除樞宻副使,是月同罷,在樞府纔踰年。
始,仲淹以忤呂夷簡放逐者數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為朋黨,及陜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屬,?用?邉,及夷簡罷,召還,倚以為治,中外想望其功業,而仲淹亦感激眷遇,以天下為己任,遂與富弼日夜謀慮,思緻太平,然更張無漸,規模闊大,論者以為難行。
及按察使出,多舉劾,人心不自安,任子恩薄、磨勘法宻,僥倖者不便,于是謗毀浸盛,而朋黨之論滋不可解,然仲淹、弼守所議不變。
先是,石介奏記于弼,責以行伊、周之事,夏竦怨介斥己,又欲因是傾弼等,乃使女奴隂習介書,乆之習成,遂改「伊周」曰「伊霍」,而偽作介為弼撰廢立詔草,飛語上聞,帝雖不信,而仲淹始恐懼,不敢自安于朝,皆請出按西北邉,未許,適有邉奏,仲淹固請行,乃使宣撫陜西河東,慶歴四年,遂命參知政事範仲淹為陜西河東路宣撫使。
先是仲淹受命主西事,弼主北事,弼條上河北守禦十二?,欲典河朔一要郡,上命樞宻副使富弼為河北宣撫使,其實弼不自安于朝,欲出避?謗也。
《長編》 自仲淹等出使,?者益深,而集賢校理王益柔,亦仲淹所薦,禦史中丞王拱辰既劾奏,宋祁、張方平又助之,力言益柔作傲歌,有「醉卧北極遣帝扶,周公孔子驅為奴」等語,罪當誅,蓋欲因益柔以累仲淹也,章得象無所可否,賈昌朝隂主拱辰等議,及議進,韓琦獨言:「益柔少年狂語,何足深治。
天下大事固不少,置此不言而攻一王益柔,此其意有所在,不特為傲歌可見也。
」上悟,稍寛之,時範仲淹亦上表乞罷政事,知邠州,詔不許。
同上 仲淹、弼既出使,?者益甚,兩人在朝所施為,亦稍沮止,獨杜衍左右之,上頗惑焉。
仲淹愈不自安,因奏?乞罷政事,上欲聴其請,章得象曰:「仲淹素有虛名,今一請遽罷,恐天下謂陛下輕黜賢臣;不若且賜詔不允,若仲淹即有謝表,則是挾詐要君,乃可罷也。
」上從之,仲淹果奉表謝,上愈信得象言,于是,弼自河北還,將及國門,右正言錢眀逸希得象意,言弼更張綱紀,紛擾國經,凡所推薦,多挾朋黨,心所愛者盡意主張,不附己者力加排斥,傾朝共畏,與仲淹同,又言:「仲淹乞罷政事知邠州,欲固己位以弭人言,欺詐之迹甚眀,乞早廢黜,以安天下之心。
」眀逸章奏甫入,即降詔罷仲淹、弼,仲淹&mdash&mdash知邠州兼陜西四路沿邉安撫使,弼&mdash&mdash京東西路安撫使知鄆州,是日并鎻學士院罷衍,而衍不知也。
康定中,監察禦史劉元瑜嘗言範仲淹以非罪貶,既復天章閣待制,宜置左右,及仲淹迹危,元瑜即希章得象、陳執中意,磨勘保任之法實仲淹所建也,仲淹既黜,故元瑜奏罷之。
慶厯五年,賈昌朝、陳執中為相,乞罷宰相兼樞宻使,詔從之,又詔以邉事寧息,盜賊衰止,弼、仲淹遂俱罷安撫使,其實?者謂石介謀亂,弼將舉一路兵應之故也,仲淹先引疾求解邉任,是日改知鄧州。
杜衍、範仲淹等既罷,樞宻副使韓琦上?言:「陛下用杜衍為宰相,方及一百二十日而罷,必陛下見其過失,非臣敢議。
範仲淹以夏人初附,自乞保邉,朝廷因而命之,固亦有名。
至于富弼之出,則所損甚大,切見富弼大節難奪,天與忠義,昨契丹領大兵壓境,緻嫚書于朝廷,倉皇之間,命弼使敵,弼割老母之愛,蹈不測之禍,以正辯屈強敵,卒復和議。
近者李良臣自敵來歸,盛言北方自虜主而下,皆稱重之。
陛下兩命弼為樞宻副使,皆弗有其功,辭避弗受,逮抑令赴上,則不顧毀譽,動思振緝紀綱,其意欲為陛下立萬世之業爾!去年秋,北虜?集大兵,聲言討伐元昊,朝廷未測虛實,弼以河朔邉備未嚴,又自請行,於今在外,已是半年,經乆禦戎之術固已蓄于胸中,事畢還朝,不及一陳于陛下之前,而責補閑郡,中外不知得罪之因,乞改弼知定州,仍兼部署之職,如此則是朝廷以北事專委富弼,以西事專委範仲淹。
」?入不報。
皇祐四年,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範仲淹卒,贈兵部尚書,諡文正,帝親篆其碑曰「褒賢之碑」。
仲淹内剛外和,泛愛樂善,天下想聞其風采,士大夫以不獲登其門為恥,雖裡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莫不嗟嘆。
為政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羗,皆畫像立生祠,及其卒也,羗酋數百人為舉哀於佛寺,號之如父,齋三日而去。
並《長編》 丙戍,杜衍罷相授行尚書左丞、知兖州 制曰:「天子不正責之輔,三公無備惟其人。
其有師表百僚,踐更二府,雖夙夜之匪懈,眷春秋之已髙,以至公而升,以至公而退,宜作眀命,以告大廷。
具官杜衍夙以盛名,歴以膴仕,孤風足以鎮浮俗,逺識足以造機?,若時奮庸,亦既滋乆,頃以蕃宣之績,入參帷幄之籌,嘉爾奉職之勤,助予厲精之治。
而自居鼎輔,靡協巖瞻,頗彰朋比之風,難處咨謨之治,顧羣議之莫遏,豈舊勞之敢私。
文昌綱轄之資,曲阜麾符之寄,俾特膺于出守,仍改賜於褒功。
當體素懐,尚祗優數。
於戱!公台之位,本上代於天工;嶽牧之臣,亦下及于民澤。
往帥乃職,厥惟欽哉。
」學士承?丁度之筆 衍以慶歴四年九月拜相,至是年正月罷,入相纔數月。
初,範仲淹、富弼、韓琦等同時進用,至是相繼罷去,?集賢校理蘇舜欽監都進奏院,數與諫官孫甫、蔡襄軰往還,甫素出衍門下,而舜欽,衍之壻也,凡有論事,多為人指目,值邸中舊例作賽神?,舜欽鬻故官紙為費用,於是臺官劾奏具獄,而坐舜欽自盜贓,自王拱辰劾,蘇舜欽等斥逐,衍迹危矣。
陳執中在中書,又數與衍異議,蔡襄、孫甫之乞出也,事下中書,甫本衍所舉用,于是中書共為奏,言諫院今闕人,且留甫等供職,既奏,上頷之,衍退歸,即召使出劄子,令甫等供職去,後衍及得象既署,吏執劄子詣執中,執中不肯署,曰:「向者上無眀?,當??奏,何得遽爾?」吏還白衍,衍取劄子壊焚之,執中因譛衍曰:「衍黨二人,欲其在諫院,欺罔擅權,及臣覺其情,遂壊焚劄子以滅迹,懐姦不忠。
」上入其言,故與仲淹、弼俱罷,衍為宰相纔百二十日也。
《長編》 正月[2],前宰相杜衍為太子少師緻仕,衍時年方七十。
正旦日,上表願還印綬,宰相賈昌朝素不喜衍,遽從其請,議者謂衍故宰相,一上表即得謝,且位三少,皆非故事,蓋昌朝抑之也。
衍退寓南都凡十年,性不殖産,第室庳陋,數十楹,居之裕如也。
嘉祐二年,卒,贈司徒兼侍中,諡正獻。
衍臨終戒其子努力忠孝,自作遺?,其畧雲無以乆安而忽邉防,無以既富而輕財用,宜早建儲嗣以安人心,語不及私《長編》 衍為相,與富弼、韓琦、範仲淹同革弊事,以修綱紀,而衍尤抑絶僥倖,凡内降恩澤者,一切不與,由是僥倖浸不說,衍多知本朝故實,善決大事,初邉將議欲大舉以擊夏人,韓琦亦以為可舉,衍争以為不可,兵後果不得出。
契丹與夏人争銀甕族,大戰黃河外,而雁門、麟府皆警,範仲淹使河東,欲以兵從,衍以為契丹必不來,兵不可妄出,後契丹卒不來。
其壻蘓舜欽監進奏院,集妓樂以祠神,為禦史劾奏。
又集賢校理王益柔作傲歌,語渉指斥,欲下禦史按罪,衍謂羅織獄今起都下矣,執不可。
又諫官孫甫言丁度面求進用,請屬吏,衍不為置對,又範仲淹、富弼皆出宣撫,言者隨攻之,仁宗欲罷二人,而衍又執以為不可,遂疑其朋黨,以尚書左丞出知兖州。
衍為相凡百餘日而罷,眀年,上章願上印綬,乃以太子少師緻仕,謝事十餘年,累遷太子太師,封祁國公,卒年八十。
《事畧》 同日,賈昌朝拜相自樞宻使、檢校太傅授,依前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兼樞宻使、集賢殿大學士 制曰:「國家緻理興化,欲侔三代之隆,選衆舉賢,審求四輔之望。
適登庸于駿徳,宜誕告于治廷。
具官賈昌朝學際機?,行歸純直,路門勸講,每陳道義之言;紫掖下書,多摹訓誥之體。
乃尹神圻之劇,乃專憲府之嚴,曽未累年,復更二府,矧定謀于枚蔔,特正命於中階,進兼書殿之華,尚筦樞庭之務。
用人之速,近嵗罕階。
於戱!仰法乾台,以運四時之化;坐司宰席,以裁萬物之宜。
無使丙、魏、姚、宋專美於前世也。
」 四月戊申,昌朝加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
同日,王貽永樞宻使自宣徽南院使兼樞宻副使、保寧軍節度使授,依前檢校太傅充 制曰:「朕以丞疑之地,均于政??;宻勿之司,本之兵柄。
其有浚眀乃徳,勵翼居懐,適登冠于近聨,宜孚聞於列位。
具官王貽永徳承慶閱,學洞祕鈐,識局濟于精?,材用本於閎博,嚮領帥麾之重,入禆機政之嚴,忠願表於羣倫,謙和守于一節。
參稽時論,就正使名。
於戱!内贊神謀,益務秉樞之謹;外經邉??,庶幾偃革之安。
其懋乃猷,往踐厥位。
」 慶歴五年,以樞宻使王貽永兼羣牧制置使。
自王徳用出鎮徐州,樞宻院不復兼領羣牧制置使,及是乃復之。
樞宻院復兼領羣牧制置之任六年正月,除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皇祐元年八月,除兼侍中。
四年五月,除彰徳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充樞宻使。
同日,宋庠參知政事自資政殿學士、給事中、知鄆州除 上既罷範仲淹,問章得象誰可代者,得象薦庠弟祁,帝雅意屬庠,乃復召用之,遂有是除。
七年三月,降授右諫議大夫,以旱自請也,八月,復為給事中。
同日,吳育、龎籍並樞宻副使育自翰林院學士、禮部郎中、知制誥、權知開封府,遷右諫議大夫除。
籍自龍圖閭學士、右諫議大夫、知延州召除 育,字春卿,建州建安人。
籍,字醇之,單州武城人。
育舉賢良方正,?入三等,有國以來,制舉惟育入三等,前此未有也。
育初尹開封,範仲淹在政府,因白事,數與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撫河東,有奏請,多為當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執行之。
元昊旣納欵稱臣,籍自安撫陜西、知延州召,拜為樞宻副使,併省官屬,從兵就食,於是邉費什省七八。
三月辛酉,韓琦罷樞宻副使自右諫議大夫,授資政殿學士,知揚州 琦自慶歴三年四月除樞宻副使,是年三月罷,在樞府纔二年。
先是,琦在涇州既召還,而鄭戬代之,戬遣所部劉滬與其屬董士?築永洛城,役作而戬罷,尹洙以為非便,止之不可,械繫滬、士?,戬争於朝,琦以為永洛未可城,而部将犯令之罪不可貸,朝廷卒城永洛,而士?又詣闕訟永洛城事,輔臣多主之,琦不自安,懇求補外,罷琦樞宻副使,加資政殿學士、知揚州。
歐陽修上?曰:「臣伏見杜衍、韓琦、範仲淹、富弼等,皆是陛下素所委任之臣,一旦相繼而罷,天下士皆素知其可用之賢,而不聞其可罷之罪&hellip&hellip臣料杜衍等四人,各無大過,而一時盡逐,富弼與仲淹委任猶深,而忽遭離間,必有朋黨專權之説,上惑聖聼&hellip&hellip仲淹初以忠言讜論聞於中外,天下賢士争相稱慕,當時姦臣誣作朋黨,尤難辨眀,近日自陛下擢此數人並在兩府,察其臨事可以辨也。
蓋杜衍為人清審而謹守規矩,仲淹則恢廓自信而不疑,韓琦則純正而質直,富弼則眀敏而果鋭,四人為性,既各不同,雖皆歸于盡忠,而其所見各異,故于議事多不相從,至如杜衍欲深罪滕宗諒,仲淹力争而寛之,仲淹謂契丹必攻河東,請急修邉備,富弼力言契丹必不來。
至如尹洙則非劉滬,仲淹則是劉滬而非尹洙,此四人者,可謂公正之賢,平日間居,則相稱美之不暇,為國議事,則公言廷争而無私,以此而言,臣見杜衍等,真得漢史所謂忠臣有不和之節,而小人?為朋黨,可謂誣矣!臣切思仲淹等自入兩府以來,不見其專權之迹,而但見其善避權也&hellip&hellip自陛下召琦與仲淹于陜西,琦等讓至五六,陛下亦五六召之至,如富弼三命學士,兩命樞宻副使,每一命未嘗不懇讓愈切,而陛下用之愈堅。
臣但見避讓太繁,不見其專權貪位也。
及陛下堅不許辭,方敢受命,然猶未敢别有所為,陛下欲其作事,大開天章,召而賜坐,授以紙筆,使其條列&hellip&hellip弼但舉祖宗故事,使陛下擇而行之&hellip&hellip小人巧譛以專權,豈不誣哉!陛下於千官百辟之中,親選得此數人&hellip&hellip一旦罷去,而使羣邪相賀于内,強鄰相賀於外,此臣所以為陛下惜也。
」[3]?入,不報,指修為朋黨者益惡焉。
《長編》 四月戊申,章得象罷相授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充鎮安節度使、判陳州 制曰:「朕稽載籍之眀訓,見君臣之大方,進惟盡忠,既勤夙夜之力;退必由禮,将篤始終之恩。
矧茲師尹之臣,乆處巖廊之地,屢陳懇素,祈解鈞衡,爰以剛辰,告於列位。
具官章得象器懐中裕,風度外髙,徧歴仕途之華,雅通治道之要[4]。
自登進於宰席,仍總決于樞庭。
有經逺之術,可以懐異俗;有厚生之功,可以阜齊民。
方隆嘉靖之風,益賴耆眀之徳,而乃謹持謙節,確避寵名,既諒由??之言,莫留俞往之命。
俾将牙之分閫,仍相韍之儀朝,雖循雅懐,豈忘厚遇。
於戱!義形許國,固出處之一心;材足濟時,自文武之兼用。
勉綏賢履,茂對邦休。
」 得象自景祐五年三月拜相,至是年四月罷,入相凡七年。
得象在中書八年,畏逺名勢,宗黨親戚一切抑而不進。
方陜西用兵,上鋭意天下事,進用韓琦、範仲淹、富弼,使同得象經畫當世急務,得象無所建眀,琦等皆去,得象居位自若,監察禦史裏行孫抗數以為言,而得象亦十二章請罷,上不得已乃許之。
《長編》 得象嘗與張士遜、呂夷簡、晏殊、杜衍數人先後同在相位,依違衆議,未嘗别白,至是,畏言者將訐其私事,乃自表引年,從優禮罷之,後遂緻仕雲。
《拜罷録》 慶歴七年,南郊,鎮安節度使、同平章事章得象,封郇國公,後守司空緻仕。
八年,卒,年七十一,贈太尉兼侍中,諡文憲。
知制誥王洙言得象諡同周公,改諡文簡。
故事,緻仕官乗輿不臨奠,帝特往奠之。
同日,陳執中拜相自參知政事授,依前行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兼樞宻使、集賢殿大學士 制曰:「朕禦幅??,靖綏生齒,眷言調爕之任,實賴謨眀之良,爰擇雋髦,用登衡弼。
具官陳執中材資鯁亮,徳範純深,推忠先帝之朝,進服沖人之禦,清規表乎八辟,厚望鎮于一時,總臨邉??之衡,參貳政??之訪,有金石之為操,無毫釐之近私,宜陞四輔之班,式應具瞻之望。
況樞庭之憺威武,書殿之萃藝文,雖屬兼才,蓋昭殊渥。
於戱!如堂逺地,亦既隆人主之尊;若舟渉川,豈不頼丞相之濟。
往服茲訓,茂經廼成。
」 七年二月乙未,加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 制曰:「朕若古先王,旁求碩輔,以託四海之重,以寄萬機之繁,眷倚既殊[5],授受匪易。
具官陳執中器懐沉特,材用敏長,紹名臣之世家,為先帝之?士,一言詒萬世之福,直道貫三代之風。
肆朕纂臨,遂參顯用,如國寳玉,能庇患災,如時元?,坐判凝結,固朝廷之風采,實方夏之表儀。
嚮者擢自近司,進聨宰席,萬事不理,繄胡廣之能言,四邊未寧,藉陳平之多知,宜冠階符之貴,且仍卿貳之崇。
陪賦褒功,並隆徽數。
於戱!王業之重,非賢士無以共成;國論之難,非獨見之所能盡。
朕用丞相,不在茲乎!」 初,宰相賈昌朝以乆旱,上表援東漢?免三公故事,及昌朝、執中等申前請,於是宰臣陳執中、參知政事宋庠、丁度各降官一等,而輔政如故,時執中自工部侍郎降授給事中,未幾皆復所降官。
十月,賈昌朝、陳執中言:「民軍之任,自古則同。
有唐别命樞臣專主兵務,五代始令輔相亦帶使名,至於國初,尚沿舊制,乾徳以後,其職遂分。
是謂兩司對持大柄,實選才士,用講武經。
向以闗陜未寧,兵議須一,復茲兼領,適合權宜。
今西夏來庭,防邉有序,臣等願罷兼樞宻使。
」降詔許之《長編》宰臣免兼樞宻使 又詔樞宻院,凡軍國機要,依舊同商議施行,樞宻院請自今進退營軍臣僚,極邉長吏、路分兵馬鈐轄以上,並與宰臣同議,從之。
庚戍,吳育參知政事自諫議大夫、樞宻副使除 丁度樞宻副使自翰林學士承旨、端眀殿學士,遷工部侍郎除 度,字公雅,開封祥符人。
登服勤詞學科。
仁宗問用人以資與才孰先,度曰:「承平時用資,邉事未平用才。
」諫官孫甫論度此言是自求柄用也,仁宗曰:「度在侍從十五年,數論天下事,未嘗及其私,豈有是哉?」遂有是命。
度在樞宻,因上《慶歴兵録》五卷、《瞻邉録》五卷。
慶曆六年丙戍 八月癸酉,吳育樞宻副使自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改為樞宻副使 丁度參知政事自工部侍郎、樞宻副使,改為參知政事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與宰相賈昌朝數争議上前,殿中皆失色,育論辨不已,乃請曰:「臣所辨者,職也。
顧力不勝,願罷臣職。
」因與度易位,育自參知政事改為樞宻副使,度自樞宻副使改為參知政事。
度為樞宻副使時,龎籍女嫁參政宋庠之子,庠因言於上,以親嫌不可共事,故越次用度。
始,昌朝與育争,上欲俱罷二人,禦史中丞張方平將對,昌朝使人約方平助己,當以方平代育,方平怒叱遣之,曰:「此言何為至于我哉!」既對,極論二人邪正曲直,然育卒罷,世皆以方平實為昌朝地也。
《長編》 慶曆七年丁亥 三月乙未,賈昌朝罷相授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充武勝軍節度使、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 吳育罷樞宻副使自右諫議大夫罷,為給事中歸班 制曰:「丞相之任,方域是毗,入以贊國之萬幾,出以倡邦之九牧,中外更處,靡有間然。
具官賈昌朝敏識造幾,沖器貫道,自參華於朝路,頗宣力于王家,以至講道路門,代言西省,正尹畿甸,執法臺端,綽有諍臣之風,居稔良肱之賴,鄉預謀於柄府,旋進斡于鬥樞,遂旌乃庸,聨陟上衮,夙夜一志,勤勞百為。
覧剡奏之累陳,嘉抗懐之莫抑,其領元帥之節,仍兼丞相之章,出殿留都,且邇宸服,易上公之美號,陪舊食之真封,褒是寵光,副我睠賴。
於戱!公槐鼎鉉,既極巖廊之崇;齊鉞露車,更分方嶽之寄。
恩禮之重,其有擬乎?」 昌朝自慶歴五年正月拜相,是年三月罷,入相凡二年。
育自慶歴五年正月除樞宻副使,四月除參知政事,六年八月復除樞宻副使,是月同罷,執政凡二年。
先是,賈昌朝與參政吳育數争事不協,昌朝諷臺官唐詢上言,請罷制科,及至上前,昌朝引漢唐故事,遇災乃詔直言,若朝廷無事,不當降?問,而育極陳漢唐取士之制不可廢,直言昌朝意在排己。
又?河南有知軍向綬不法,逼通判江中自縊而死,昌朝頗營助之,欲輕比,育廷争不奪,以謂不殺綬,是天下無法也,卒減死一等。
《拜罷録》 昌朝與育數争論上前,論者多不直昌朝。
時方閔雨,昌朝引漢災異冊免三公故事,上表乞罷,而禦史中丞髙若訥在經筵,帝問以旱故,若訥因言隂陽不和,責在宰相,《洪範》:「大臣不肅,則雨不時若。
」帝用其言,即罷昌朝等,尋復命育知許州。
《長編》 嘉祐三年,資政殿大學士吳育卒。
育自罷樞宻副使,以給事中出知許州,復召還,判尚書都省,除宣徽南院使、判延州,後復以資政殿大學士、尚書左丞、知河南,卒,贈吏部尚書,諡正肅。
弟充,相神宗。
同日,夏竦樞相自河陽三城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知大名府,依前官充 制曰:「朕夙設右府,以制武師,考諸典刑,蓋六卿司馬之任,本之輔相,為三事大夫之崇,眷遇惟勤,尊顯兼極。
具官夏竦學貫文武,識通天人,眀足以斷大疑,智足以任大事,被遇先聖,首中異科[6],慷慨名卿之言,雍容近輔之秀,逮朕紹服,歴踐柄司,材謀遠出於諸臣[7],議論有補於當世,進退一節,勤勞百為,經畧平夏之交,則裔夷執玉,綏靖大河之北[8],則邉堠戢戈,威名憺聞,民譽允洽。
是用斷自朕志,召登機衡,遏流議于風波,定成契于金石,仍中軍之旄鉞,兼上宰之印章,褒進寵名,加陪賦邑,寵光渥縟,恩意敦隆。
於戱!為君之難,知臣非易,任惟勿貳,初必有終,圖用舊人,朕既稽于前憲;肇謀王體,爾當究於治功。
俞往欽哉,祇服休命。
」 故事,大臣自使相除樞相,必納節還舊官,惟竦獨依前官。
初,降制召竦為宰相,諫官、禦史言大臣和則政事起,竦與陳執中論議素不合,不可使共事。
越三日,遂貼麻改命焉。
十一月,南郊,加恩百官,樞宻使王貽永封遂國公,夏竦英國公、鎮安節度使、同平章事,王徳用祁國公。
舊制:将相食邑萬戶,即封公國。
初王旦為相過萬戶,而謙抑不封,是嵗南郊,中外将相惟竦滿萬戶,中書請封英國公,因詔節度使未滿萬戶皆得封,於是貽永、得象、徳用皆封國公,其後遂以封邑合萬戶者徹國。
時竦食邑一萬四千,食實封三千八百戶。
舊制将相食邑萬戶即封國公 同日,文彥博樞宻副使自樞宻直學士、戶部郎中、知益州,除右諫議大夫、樞宻副使。
丁酉,改參知政事 髙若訥樞宻副使自右諫議大夫、權禦史中丞除 彥博,字寛夫
」 衍務裁僥倖,毎内降恩,率寢格不行,積詔旨至十數,輒納帝前。
諫官歐陽修對見,帝曰:「外人知杜衍封還内降耶?凡有幹求,朕毎以衍不可告之。
而止者,多于所封還也。
」 同日,賈昌朝進樞宻使自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遷檢校太傅、行工部侍郎除 陳執中參知政事自資政殿學士、工部侍郎、知青州除 制曰:「國家上侔紫極,右列鴻樞。
顧常武之所經,實宻謨之是賴。
惟首膺於徳舉,必稽合于師僉。
具官賈昌朝器資宏深,??誠篤厚,名臣之裔,雅望自將,以經術侍路門,以文章居禁掖,尹京劇有彊濟之力,掌邦憲有謇諤之風。
與列政??,參知國論,靖共不撓,淵博有謀,宜進貳于冬卿,特升冠于宥府,褒功視秩,併俾便蕃。
於戱!日有萬?,莫非安危之倚;邦之長懋,亦繄左右之良。
勉恢令猷,益賛丕業。
」 執中自慶歴初,以工部侍郎復知青州,沂州卒王倫叛,入青州境,執中遣廵檢使傅永吉擒殺之。
傅永吉以誅王倫故驟遷,得入見,上面奨之,永吉謝曰:「臣非能有所成也。
皆陳執中授臣節度,臣奉之,幸有成耳。
」因極言執中之美,上賢執中,因問永吉曰:「執中在青州凡幾嵗?」對曰:「再嵗矣。
」未幾,謂宰相曰:「執中在青州乆,可召之。
」遂詔執中參知政事,於是,諫官蔡襄、孫甫等争言執中剛愎不學,若任以政,天下不幸,上不聼,諫官争不止,乃命中使齎勅誥,即青州賜之,且諭意曰:「朕用卿:「舉朝皆以為不可。
朕不惑人言,力用卿爾。
」眀日,諫官上殿,上作色,迎謂之曰:「豈非論陳執中耶?朕已召之矣。
」諫官乃不敢言。
《長編》 昌朝執政凡二年,至五年正月拜相。
執中在執政數月,至五年四月拜相。
慶曆五年乙酉 正月乙酉,範仲淹罷參知政事自右諫議大夫,授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陜西四路沿邉安撫使 富弼罷樞宻副使自右諫議大夫,授資政殿學士、京東西路安撫使兼知鄆州 仲淹自慶歴三年四月除樞宻副使,八月除參知政事,是年正月罷,執政僅二年。
弼自慶歴三年八月除樞宻副使,是月同罷,在樞府纔踰年。
始,仲淹以忤呂夷簡放逐者數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為朋黨,及陜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屬,?用?邉,及夷簡罷,召還,倚以為治,中外想望其功業,而仲淹亦感激眷遇,以天下為己任,遂與富弼日夜謀慮,思緻太平,然更張無漸,規模闊大,論者以為難行。
及按察使出,多舉劾,人心不自安,任子恩薄、磨勘法宻,僥倖者不便,于是謗毀浸盛,而朋黨之論滋不可解,然仲淹、弼守所議不變。
先是,石介奏記于弼,責以行伊、周之事,夏竦怨介斥己,又欲因是傾弼等,乃使女奴隂習介書,乆之習成,遂改「伊周」曰「伊霍」,而偽作介為弼撰廢立詔草,飛語上聞,帝雖不信,而仲淹始恐懼,不敢自安于朝,皆請出按西北邉,未許,適有邉奏,仲淹固請行,乃使宣撫陜西河東,慶歴四年,遂命參知政事範仲淹為陜西河東路宣撫使。
先是仲淹受命主西事,弼主北事,弼條上河北守禦十二?,欲典河朔一要郡,上命樞宻副使富弼為河北宣撫使,其實弼不自安于朝,欲出避?謗也。
《長編》 自仲淹等出使,?者益深,而集賢校理王益柔,亦仲淹所薦,禦史中丞王拱辰既劾奏,宋祁、張方平又助之,力言益柔作傲歌,有「醉卧北極遣帝扶,周公孔子驅為奴」等語,罪當誅,蓋欲因益柔以累仲淹也,章得象無所可否,賈昌朝隂主拱辰等議,及議進,韓琦獨言:「益柔少年狂語,何足深治。
天下大事固不少,置此不言而攻一王益柔,此其意有所在,不特為傲歌可見也。
」上悟,稍寛之,時範仲淹亦上表乞罷政事,知邠州,詔不許。
同上 仲淹、弼既出使,?者益甚,兩人在朝所施為,亦稍沮止,獨杜衍左右之,上頗惑焉。
仲淹愈不自安,因奏?乞罷政事,上欲聴其請,章得象曰:「仲淹素有虛名,今一請遽罷,恐天下謂陛下輕黜賢臣;不若且賜詔不允,若仲淹即有謝表,則是挾詐要君,乃可罷也。
」上從之,仲淹果奉表謝,上愈信得象言,于是,弼自河北還,將及國門,右正言錢眀逸希得象意,言弼更張綱紀,紛擾國經,凡所推薦,多挾朋黨,心所愛者盡意主張,不附己者力加排斥,傾朝共畏,與仲淹同,又言:「仲淹乞罷政事知邠州,欲固己位以弭人言,欺詐之迹甚眀,乞早廢黜,以安天下之心。
」眀逸章奏甫入,即降詔罷仲淹、弼,仲淹&mdash&mdash知邠州兼陜西四路沿邉安撫使,弼&mdash&mdash京東西路安撫使知鄆州,是日并鎻學士院罷衍,而衍不知也。
康定中,監察禦史劉元瑜嘗言範仲淹以非罪貶,既復天章閣待制,宜置左右,及仲淹迹危,元瑜即希章得象、陳執中意,磨勘保任之法實仲淹所建也,仲淹既黜,故元瑜奏罷之。
慶厯五年,賈昌朝、陳執中為相,乞罷宰相兼樞宻使,詔從之,又詔以邉事寧息,盜賊衰止,弼、仲淹遂俱罷安撫使,其實?者謂石介謀亂,弼將舉一路兵應之故也,仲淹先引疾求解邉任,是日改知鄧州。
杜衍、範仲淹等既罷,樞宻副使韓琦上?言:「陛下用杜衍為宰相,方及一百二十日而罷,必陛下見其過失,非臣敢議。
範仲淹以夏人初附,自乞保邉,朝廷因而命之,固亦有名。
至于富弼之出,則所損甚大,切見富弼大節難奪,天與忠義,昨契丹領大兵壓境,緻嫚書于朝廷,倉皇之間,命弼使敵,弼割老母之愛,蹈不測之禍,以正辯屈強敵,卒復和議。
近者李良臣自敵來歸,盛言北方自虜主而下,皆稱重之。
陛下兩命弼為樞宻副使,皆弗有其功,辭避弗受,逮抑令赴上,則不顧毀譽,動思振緝紀綱,其意欲為陛下立萬世之業爾!去年秋,北虜?集大兵,聲言討伐元昊,朝廷未測虛實,弼以河朔邉備未嚴,又自請行,於今在外,已是半年,經乆禦戎之術固已蓄于胸中,事畢還朝,不及一陳于陛下之前,而責補閑郡,中外不知得罪之因,乞改弼知定州,仍兼部署之職,如此則是朝廷以北事專委富弼,以西事專委範仲淹。
」?入不報。
皇祐四年,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範仲淹卒,贈兵部尚書,諡文正,帝親篆其碑曰「褒賢之碑」。
仲淹内剛外和,泛愛樂善,天下想聞其風采,士大夫以不獲登其門為恥,雖裡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莫不嗟嘆。
為政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羗,皆畫像立生祠,及其卒也,羗酋數百人為舉哀於佛寺,號之如父,齋三日而去。
並《長編》 丙戍,杜衍罷相授行尚書左丞、知兖州 制曰:「天子不正責之輔,三公無備惟其人。
其有師表百僚,踐更二府,雖夙夜之匪懈,眷春秋之已髙,以至公而升,以至公而退,宜作眀命,以告大廷。
具官杜衍夙以盛名,歴以膴仕,孤風足以鎮浮俗,逺識足以造機?,若時奮庸,亦既滋乆,頃以蕃宣之績,入參帷幄之籌,嘉爾奉職之勤,助予厲精之治。
而自居鼎輔,靡協巖瞻,頗彰朋比之風,難處咨謨之治,顧羣議之莫遏,豈舊勞之敢私。
文昌綱轄之資,曲阜麾符之寄,俾特膺于出守,仍改賜於褒功。
當體素懐,尚祗優數。
於戱!公台之位,本上代於天工;嶽牧之臣,亦下及于民澤。
往帥乃職,厥惟欽哉。
」學士承?丁度之筆 衍以慶歴四年九月拜相,至是年正月罷,入相纔數月。
初,範仲淹、富弼、韓琦等同時進用,至是相繼罷去,?集賢校理蘇舜欽監都進奏院,數與諫官孫甫、蔡襄軰往還,甫素出衍門下,而舜欽,衍之壻也,凡有論事,多為人指目,值邸中舊例作賽神?,舜欽鬻故官紙為費用,於是臺官劾奏具獄,而坐舜欽自盜贓,自王拱辰劾,蘇舜欽等斥逐,衍迹危矣。
陳執中在中書,又數與衍異議,蔡襄、孫甫之乞出也,事下中書,甫本衍所舉用,于是中書共為奏,言諫院今闕人,且留甫等供職,既奏,上頷之,衍退歸,即召使出劄子,令甫等供職去,後衍及得象既署,吏執劄子詣執中,執中不肯署,曰:「向者上無眀?,當??奏,何得遽爾?」吏還白衍,衍取劄子壊焚之,執中因譛衍曰:「衍黨二人,欲其在諫院,欺罔擅權,及臣覺其情,遂壊焚劄子以滅迹,懐姦不忠。
」上入其言,故與仲淹、弼俱罷,衍為宰相纔百二十日也。
《長編》 正月[2],前宰相杜衍為太子少師緻仕,衍時年方七十。
正旦日,上表願還印綬,宰相賈昌朝素不喜衍,遽從其請,議者謂衍故宰相,一上表即得謝,且位三少,皆非故事,蓋昌朝抑之也。
衍退寓南都凡十年,性不殖産,第室庳陋,數十楹,居之裕如也。
嘉祐二年,卒,贈司徒兼侍中,諡正獻。
衍臨終戒其子努力忠孝,自作遺?,其畧雲無以乆安而忽邉防,無以既富而輕財用,宜早建儲嗣以安人心,語不及私《長編》 衍為相,與富弼、韓琦、範仲淹同革弊事,以修綱紀,而衍尤抑絶僥倖,凡内降恩澤者,一切不與,由是僥倖浸不說,衍多知本朝故實,善決大事,初邉將議欲大舉以擊夏人,韓琦亦以為可舉,衍争以為不可,兵後果不得出。
契丹與夏人争銀甕族,大戰黃河外,而雁門、麟府皆警,範仲淹使河東,欲以兵從,衍以為契丹必不來,兵不可妄出,後契丹卒不來。
其壻蘓舜欽監進奏院,集妓樂以祠神,為禦史劾奏。
又集賢校理王益柔作傲歌,語渉指斥,欲下禦史按罪,衍謂羅織獄今起都下矣,執不可。
又諫官孫甫言丁度面求進用,請屬吏,衍不為置對,又範仲淹、富弼皆出宣撫,言者隨攻之,仁宗欲罷二人,而衍又執以為不可,遂疑其朋黨,以尚書左丞出知兖州。
衍為相凡百餘日而罷,眀年,上章願上印綬,乃以太子少師緻仕,謝事十餘年,累遷太子太師,封祁國公,卒年八十。
《事畧》 同日,賈昌朝拜相自樞宻使、檢校太傅授,依前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兼樞宻使、集賢殿大學士 制曰:「國家緻理興化,欲侔三代之隆,選衆舉賢,審求四輔之望。
適登庸于駿徳,宜誕告于治廷。
具官賈昌朝學際機?,行歸純直,路門勸講,每陳道義之言;紫掖下書,多摹訓誥之體。
乃尹神圻之劇,乃專憲府之嚴,曽未累年,復更二府,矧定謀于枚蔔,特正命於中階,進兼書殿之華,尚筦樞庭之務。
用人之速,近嵗罕階。
於戱!仰法乾台,以運四時之化;坐司宰席,以裁萬物之宜。
無使丙、魏、姚、宋專美於前世也。
」 四月戊申,昌朝加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
同日,王貽永樞宻使自宣徽南院使兼樞宻副使、保寧軍節度使授,依前檢校太傅充 制曰:「朕以丞疑之地,均于政??;宻勿之司,本之兵柄。
其有浚眀乃徳,勵翼居懐,適登冠于近聨,宜孚聞於列位。
具官王貽永徳承慶閱,學洞祕鈐,識局濟于精?,材用本於閎博,嚮領帥麾之重,入禆機政之嚴,忠願表於羣倫,謙和守于一節。
參稽時論,就正使名。
於戱!内贊神謀,益務秉樞之謹;外經邉??,庶幾偃革之安。
其懋乃猷,往踐厥位。
」 慶歴五年,以樞宻使王貽永兼羣牧制置使。
自王徳用出鎮徐州,樞宻院不復兼領羣牧制置使,及是乃復之。
樞宻院復兼領羣牧制置之任六年正月,除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皇祐元年八月,除兼侍中。
四年五月,除彰徳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充樞宻使。
同日,宋庠參知政事自資政殿學士、給事中、知鄆州除 上既罷範仲淹,問章得象誰可代者,得象薦庠弟祁,帝雅意屬庠,乃復召用之,遂有是除。
七年三月,降授右諫議大夫,以旱自請也,八月,復為給事中。
同日,吳育、龎籍並樞宻副使育自翰林院學士、禮部郎中、知制誥、權知開封府,遷右諫議大夫除。
籍自龍圖閭學士、右諫議大夫、知延州召除 育,字春卿,建州建安人。
籍,字醇之,單州武城人。
育舉賢良方正,?入三等,有國以來,制舉惟育入三等,前此未有也。
育初尹開封,範仲淹在政府,因白事,數與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撫河東,有奏請,多為當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執行之。
元昊旣納欵稱臣,籍自安撫陜西、知延州召,拜為樞宻副使,併省官屬,從兵就食,於是邉費什省七八。
三月辛酉,韓琦罷樞宻副使自右諫議大夫,授資政殿學士,知揚州 琦自慶歴三年四月除樞宻副使,是年三月罷,在樞府纔二年。
先是,琦在涇州既召還,而鄭戬代之,戬遣所部劉滬與其屬董士?築永洛城,役作而戬罷,尹洙以為非便,止之不可,械繫滬、士?,戬争於朝,琦以為永洛未可城,而部将犯令之罪不可貸,朝廷卒城永洛,而士?又詣闕訟永洛城事,輔臣多主之,琦不自安,懇求補外,罷琦樞宻副使,加資政殿學士、知揚州。
歐陽修上?曰:「臣伏見杜衍、韓琦、範仲淹、富弼等,皆是陛下素所委任之臣,一旦相繼而罷,天下士皆素知其可用之賢,而不聞其可罷之罪&hellip&hellip臣料杜衍等四人,各無大過,而一時盡逐,富弼與仲淹委任猶深,而忽遭離間,必有朋黨專權之説,上惑聖聼&hellip&hellip仲淹初以忠言讜論聞於中外,天下賢士争相稱慕,當時姦臣誣作朋黨,尤難辨眀,近日自陛下擢此數人並在兩府,察其臨事可以辨也。
蓋杜衍為人清審而謹守規矩,仲淹則恢廓自信而不疑,韓琦則純正而質直,富弼則眀敏而果鋭,四人為性,既各不同,雖皆歸于盡忠,而其所見各異,故于議事多不相從,至如杜衍欲深罪滕宗諒,仲淹力争而寛之,仲淹謂契丹必攻河東,請急修邉備,富弼力言契丹必不來。
至如尹洙則非劉滬,仲淹則是劉滬而非尹洙,此四人者,可謂公正之賢,平日間居,則相稱美之不暇,為國議事,則公言廷争而無私,以此而言,臣見杜衍等,真得漢史所謂忠臣有不和之節,而小人?為朋黨,可謂誣矣!臣切思仲淹等自入兩府以來,不見其專權之迹,而但見其善避權也&hellip&hellip自陛下召琦與仲淹于陜西,琦等讓至五六,陛下亦五六召之至,如富弼三命學士,兩命樞宻副使,每一命未嘗不懇讓愈切,而陛下用之愈堅。
臣但見避讓太繁,不見其專權貪位也。
及陛下堅不許辭,方敢受命,然猶未敢别有所為,陛下欲其作事,大開天章,召而賜坐,授以紙筆,使其條列&hellip&hellip弼但舉祖宗故事,使陛下擇而行之&hellip&hellip小人巧譛以專權,豈不誣哉!陛下於千官百辟之中,親選得此數人&hellip&hellip一旦罷去,而使羣邪相賀于内,強鄰相賀於外,此臣所以為陛下惜也。
」[3]?入,不報,指修為朋黨者益惡焉。
《長編》 四月戊申,章得象罷相授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充鎮安節度使、判陳州 制曰:「朕稽載籍之眀訓,見君臣之大方,進惟盡忠,既勤夙夜之力;退必由禮,将篤始終之恩。
矧茲師尹之臣,乆處巖廊之地,屢陳懇素,祈解鈞衡,爰以剛辰,告於列位。
具官章得象器懐中裕,風度外髙,徧歴仕途之華,雅通治道之要[4]。
自登進於宰席,仍總決于樞庭。
有經逺之術,可以懐異俗;有厚生之功,可以阜齊民。
方隆嘉靖之風,益賴耆眀之徳,而乃謹持謙節,確避寵名,既諒由??之言,莫留俞往之命。
俾将牙之分閫,仍相韍之儀朝,雖循雅懐,豈忘厚遇。
於戱!義形許國,固出處之一心;材足濟時,自文武之兼用。
勉綏賢履,茂對邦休。
」 得象自景祐五年三月拜相,至是年四月罷,入相凡七年。
得象在中書八年,畏逺名勢,宗黨親戚一切抑而不進。
方陜西用兵,上鋭意天下事,進用韓琦、範仲淹、富弼,使同得象經畫當世急務,得象無所建眀,琦等皆去,得象居位自若,監察禦史裏行孫抗數以為言,而得象亦十二章請罷,上不得已乃許之。
《長編》 得象嘗與張士遜、呂夷簡、晏殊、杜衍數人先後同在相位,依違衆議,未嘗别白,至是,畏言者將訐其私事,乃自表引年,從優禮罷之,後遂緻仕雲。
《拜罷録》 慶歴七年,南郊,鎮安節度使、同平章事章得象,封郇國公,後守司空緻仕。
八年,卒,年七十一,贈太尉兼侍中,諡文憲。
知制誥王洙言得象諡同周公,改諡文簡。
故事,緻仕官乗輿不臨奠,帝特往奠之。
同日,陳執中拜相自參知政事授,依前行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兼樞宻使、集賢殿大學士 制曰:「朕禦幅??,靖綏生齒,眷言調爕之任,實賴謨眀之良,爰擇雋髦,用登衡弼。
具官陳執中材資鯁亮,徳範純深,推忠先帝之朝,進服沖人之禦,清規表乎八辟,厚望鎮于一時,總臨邉??之衡,參貳政??之訪,有金石之為操,無毫釐之近私,宜陞四輔之班,式應具瞻之望。
況樞庭之憺威武,書殿之萃藝文,雖屬兼才,蓋昭殊渥。
於戱!如堂逺地,亦既隆人主之尊;若舟渉川,豈不頼丞相之濟。
往服茲訓,茂經廼成。
」 七年二月乙未,加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 制曰:「朕若古先王,旁求碩輔,以託四海之重,以寄萬機之繁,眷倚既殊[5],授受匪易。
具官陳執中器懐沉特,材用敏長,紹名臣之世家,為先帝之?士,一言詒萬世之福,直道貫三代之風。
肆朕纂臨,遂參顯用,如國寳玉,能庇患災,如時元?,坐判凝結,固朝廷之風采,實方夏之表儀。
嚮者擢自近司,進聨宰席,萬事不理,繄胡廣之能言,四邊未寧,藉陳平之多知,宜冠階符之貴,且仍卿貳之崇。
陪賦褒功,並隆徽數。
於戱!王業之重,非賢士無以共成;國論之難,非獨見之所能盡。
朕用丞相,不在茲乎!」 初,宰相賈昌朝以乆旱,上表援東漢?免三公故事,及昌朝、執中等申前請,於是宰臣陳執中、參知政事宋庠、丁度各降官一等,而輔政如故,時執中自工部侍郎降授給事中,未幾皆復所降官。
十月,賈昌朝、陳執中言:「民軍之任,自古則同。
有唐别命樞臣專主兵務,五代始令輔相亦帶使名,至於國初,尚沿舊制,乾徳以後,其職遂分。
是謂兩司對持大柄,實選才士,用講武經。
向以闗陜未寧,兵議須一,復茲兼領,適合權宜。
今西夏來庭,防邉有序,臣等願罷兼樞宻使。
」降詔許之《長編》宰臣免兼樞宻使 又詔樞宻院,凡軍國機要,依舊同商議施行,樞宻院請自今進退營軍臣僚,極邉長吏、路分兵馬鈐轄以上,並與宰臣同議,從之。
庚戍,吳育參知政事自諫議大夫、樞宻副使除 丁度樞宻副使自翰林學士承旨、端眀殿學士,遷工部侍郎除 度,字公雅,開封祥符人。
登服勤詞學科。
仁宗問用人以資與才孰先,度曰:「承平時用資,邉事未平用才。
」諫官孫甫論度此言是自求柄用也,仁宗曰:「度在侍從十五年,數論天下事,未嘗及其私,豈有是哉?」遂有是命。
度在樞宻,因上《慶歴兵録》五卷、《瞻邉録》五卷。
慶曆六年丙戍 八月癸酉,吳育樞宻副使自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改為樞宻副使 丁度參知政事自工部侍郎、樞宻副使,改為參知政事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與宰相賈昌朝數争議上前,殿中皆失色,育論辨不已,乃請曰:「臣所辨者,職也。
顧力不勝,願罷臣職。
」因與度易位,育自參知政事改為樞宻副使,度自樞宻副使改為參知政事。
度為樞宻副使時,龎籍女嫁參政宋庠之子,庠因言於上,以親嫌不可共事,故越次用度。
始,昌朝與育争,上欲俱罷二人,禦史中丞張方平將對,昌朝使人約方平助己,當以方平代育,方平怒叱遣之,曰:「此言何為至于我哉!」既對,極論二人邪正曲直,然育卒罷,世皆以方平實為昌朝地也。
《長編》 慶曆七年丁亥 三月乙未,賈昌朝罷相授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充武勝軍節度使、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 吳育罷樞宻副使自右諫議大夫罷,為給事中歸班 制曰:「丞相之任,方域是毗,入以贊國之萬幾,出以倡邦之九牧,中外更處,靡有間然。
具官賈昌朝敏識造幾,沖器貫道,自參華於朝路,頗宣力于王家,以至講道路門,代言西省,正尹畿甸,執法臺端,綽有諍臣之風,居稔良肱之賴,鄉預謀於柄府,旋進斡于鬥樞,遂旌乃庸,聨陟上衮,夙夜一志,勤勞百為。
覧剡奏之累陳,嘉抗懐之莫抑,其領元帥之節,仍兼丞相之章,出殿留都,且邇宸服,易上公之美號,陪舊食之真封,褒是寵光,副我睠賴。
於戱!公槐鼎鉉,既極巖廊之崇;齊鉞露車,更分方嶽之寄。
恩禮之重,其有擬乎?」 昌朝自慶歴五年正月拜相,是年三月罷,入相凡二年。
育自慶歴五年正月除樞宻副使,四月除參知政事,六年八月復除樞宻副使,是月同罷,執政凡二年。
先是,賈昌朝與參政吳育數争事不協,昌朝諷臺官唐詢上言,請罷制科,及至上前,昌朝引漢唐故事,遇災乃詔直言,若朝廷無事,不當降?問,而育極陳漢唐取士之制不可廢,直言昌朝意在排己。
又?河南有知軍向綬不法,逼通判江中自縊而死,昌朝頗營助之,欲輕比,育廷争不奪,以謂不殺綬,是天下無法也,卒減死一等。
《拜罷録》 昌朝與育數争論上前,論者多不直昌朝。
時方閔雨,昌朝引漢災異冊免三公故事,上表乞罷,而禦史中丞髙若訥在經筵,帝問以旱故,若訥因言隂陽不和,責在宰相,《洪範》:「大臣不肅,則雨不時若。
」帝用其言,即罷昌朝等,尋復命育知許州。
《長編》 嘉祐三年,資政殿大學士吳育卒。
育自罷樞宻副使,以給事中出知許州,復召還,判尚書都省,除宣徽南院使、判延州,後復以資政殿大學士、尚書左丞、知河南,卒,贈吏部尚書,諡正肅。
弟充,相神宗。
同日,夏竦樞相自河陽三城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知大名府,依前官充 制曰:「朕夙設右府,以制武師,考諸典刑,蓋六卿司馬之任,本之輔相,為三事大夫之崇,眷遇惟勤,尊顯兼極。
具官夏竦學貫文武,識通天人,眀足以斷大疑,智足以任大事,被遇先聖,首中異科[6],慷慨名卿之言,雍容近輔之秀,逮朕紹服,歴踐柄司,材謀遠出於諸臣[7],議論有補於當世,進退一節,勤勞百為,經畧平夏之交,則裔夷執玉,綏靖大河之北[8],則邉堠戢戈,威名憺聞,民譽允洽。
是用斷自朕志,召登機衡,遏流議于風波,定成契于金石,仍中軍之旄鉞,兼上宰之印章,褒進寵名,加陪賦邑,寵光渥縟,恩意敦隆。
於戱!為君之難,知臣非易,任惟勿貳,初必有終,圖用舊人,朕既稽于前憲;肇謀王體,爾當究於治功。
俞往欽哉,祇服休命。
」 故事,大臣自使相除樞相,必納節還舊官,惟竦獨依前官。
初,降制召竦為宰相,諫官、禦史言大臣和則政事起,竦與陳執中論議素不合,不可使共事。
越三日,遂貼麻改命焉。
十一月,南郊,加恩百官,樞宻使王貽永封遂國公,夏竦英國公、鎮安節度使、同平章事,王徳用祁國公。
舊制:将相食邑萬戶,即封公國。
初王旦為相過萬戶,而謙抑不封,是嵗南郊,中外将相惟竦滿萬戶,中書請封英國公,因詔節度使未滿萬戶皆得封,於是貽永、得象、徳用皆封國公,其後遂以封邑合萬戶者徹國。
時竦食邑一萬四千,食實封三千八百戶。
舊制将相食邑萬戶即封國公 同日,文彥博樞宻副使自樞宻直學士、戶部郎中、知益州,除右諫議大夫、樞宻副使。
丁酉,改參知政事 髙若訥樞宻副使自右諫議大夫、權禦史中丞除 彥博,字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