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仁宗皇帝 下
關燈
小
中
大
慶曆三年癸未
三月戊子,呂夷簡罷相除守司徒、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仍改賜推誠保徳翊戴亮節宣忠崇仁協恭守正功臣
制曰:「朕覽前史之載,見大臣之為,進而盡忠,靡不流利澤之益;老而謝事,亦足厲?恥之風。
維時上宰之賢,式符髙誼之舉。
具官呂夷簡器識沉雅,風猷雋眀,一登治朝,三冠台席。
間屬疆場之用武,兼總樞機而制謀,勞於夙宵,應此疹疾,遣上醫而加視,賜優告以就寧。
封章繼來,誠請彌確,雖閔勞以官職之務,且不敢忘故舊之臣。
俾命上公,以憲百辟。
於戱!委逺時柄,即遂沖髙之懐;贊襄國鈞,尚圖忠益之補。
勉綏福履,庸副寵光。
」 夷簡自康定元年五月拜相,是年三月罷,凡三入相,至是居位僅三年。
初諫官歐陽脩等數言夷簡招權収恩,夷簡累求罷,上優詔未許。
陜西轉運使孫沔上書,亦言夷簡當國,黜忠言、廢直道,及為使相出鎮許昌,乃薦王隨、陳堯佐代己,才庸負重,即嵗罷免;又引張士遜冠台席,本乏逺識,緻隳國事。
還自大名,又秉朝政,以姑息為安,以避謗為知。
且夷簡在中書二十年,三冠輔相,言聽計行,有宋得君一人而已,未知何以為報?今以西賊欵塞,意謂四方已寧,欲因病黙黙而去。
仁宗遣沔自持書詣夷簡第示之,夷簡見沔書,謂人曰:「元規藥石之言,但恨聞此遲十年爾。
」人亦服其量雲。
《長編》 二年冬,夷簡感風眩,不能朝,上憂之,手詔拜司空、平章重事,俟疾損,三五日一入中書,夷簡力辭,復降手詔曰:「古謂鬚可療疾,今剪以賜卿。
」又問羣臣可任兩府者,其寵遇如此。
夷簡平生朝?出入進止,皆有常處,不差尺寸,一日見上,誤忘一拜而起,外間讙言呂相失儀,後旬餘,遂感風眩雲。
是年,夷簡再辭位,帝禦延和殿召見,勑乘馬至殿門,命内侍取杌子,輿以前,夷簡引避乆之,詔給扶,毋拜,罷相為司徒、監修國史,軍國大事與中書、樞宻院同議。
同上 四月甲子,司徒呂夷簡罷與議軍國大事。
夷簡雖罷相,猶以司徒預議軍國大事,上寵遇之不衰,於是諫官蔡襄上疏,言:「夷簡被病以來,兩府大臣累詣夷簡家諮事,並笏受事於夷簡之門。
自夷簡執政,屢貶言者,如曹修古、段少連、孔道輔、楊偕、孫沔、範仲淹、餘靖、尹洙、歐陽修等,或謫千裡,或抑數年,假托人主威權以逐忠賢,欲人附已,一恩之施,皆須出我門下。
夷簡當國之後,山後之敗,任福以下死者數萬人;豐州之戰,失地喪師;鎮戎之役,葛懐敏以下死者又數萬人,廟堂之上,成算安在?西師敗沒之後,北敵乗隙,違先帝之盟,妄請闗南之地,嵗増金帛竟二十萬,而猶勒兵壓境,堅求納字,淩脅要盟,大為恥辱。
夷簡出入中書且二十年,萬事隳墮如此。
今以疾歸,尚貪權勢不能力辭,或聞隻乞令政府一兩人至家商議大事,足騐夷簡退而不止之心也!伏乞特罷商量軍國大事。
」從之。
《長編》 同日,章得象拜昭文相自集賢除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宻使、昭文館大學士。
九月,監修國史 制曰:「朕覽萬機,維禦羣品,詢謀輔弼,和同天人。
矧登冠於百寮,方審圖於一徳,爰諏剛日,以告治廷。
具官章得象學洞精?,性資沉宻,居然廊廟之器,職在鈞衡之司,勵精力以緝朝綱,稽猷訓以經世務,清濁不可以澄撓,重輕不可以低昻。
向以戎羯犯邉,王師在野,爰兼樞筦,以?兵機,旋陳宏濟之詞,居多暗合之論。
茲用擢首台鉉,進都冬卿,文館之華,爰田之賦,併茲命數,式是注懐。
於戱!若渉川,爾惟舟楫之濟;若作室,汝惟垣墉之茨。
勉恢盛,猷勿替前烈。
」 同日,晏殊拜集賢相自樞宻使、檢校太尉授,依前刑部尚書、同平章事兼樞宻使、集賢大學士 制曰:「古之有天下者,曷嘗不疇咨庶工,審求良弼,剸斸時柄,協宣風化。
朕承三聖之休,總萬機之要,爰立作相,必惟其人。
具官晏殊文經朝猷,器適時用。
夙事聖考,見知沖人,向以儲禁之師臣,委之樞宻之武事,忠勞形于夙夜,謀略制於邉陲,宜正台鉉之司,尚參兵幄之議。
益升華於書殿,更衍食于真封。
雖倚大謀,且旌舊徳。
於戱!百官各稱其位,萬物各得其宜,是謂天子之毗,非曰宰相之任。
勉圖丕績,式副羣瞻。
」 自殊復召用,而趙元昊反,師出陜西,天下弊於兵,殊數建言利害,請罷監軍,無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及制財用為出入之要,皆有法,仁宗悉施行之,又請出宮中無用之物以佐邉費。
同日,夏竦樞宻使自宣徽南院使、忠武軍節度使兼禦史大夫、判蔡州,授行戶部尚書,依前檢校太傅充,尋罷 賈昌朝參知政事自右諫議大夫權禦史中丞除 富弼樞宻副使自資政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右諫議大夫除 制曰:「出殿藩垣,是謀長帥;入經王務,實頼近臣。
矧夫帷幄之嚴,蓋均衡弼之選,宜孚廷告,庸告朝僉。
具官夏竦業茂經綸,學通精祲,早事聖考,嘗更要途。
肆朕纂承,愈益親近,向分推轂之寄,且著撫邉之勤,偃息便藩,倐忽深嵗,眷言右府,思任舊人。
庶資經國之謀,以務戢兵之要,地官還秩,井賦敦封,賜號褒功,併推異數。
於戱!勞師用武,未免於邉虞;務徳懐戎,日恢于廟略。
勉圖忠藎,庸答華恩。
」 昌朝,字子眀,真定人。
弼,字彥國,河南人。
先是,以樞宻使召夏竦于蔡州,臺諫交章,論竦在陜西畏懦茍且,不肯盡力,元昊嘗牓塞下,得竦首者予錢三千,為賊所輕如此,卒于敗喪師徒,略無成功。
且言竦挾詐任數,邪傾險陂,與呂夷簡不協,夷簡畏其為人,不肯引與同列,既退,而復薦之以釋宿憾。
禦史沈邈又言竦「隂交内侍劉從願,内濟險譎,竦外專機務,姦黨得計,人主之權去矣!」其言尤切,?竦已至國門,言者益急,請毋令入見,諫官餘靖又言竦「累表引疾,及聞召用,即兼驛而馳,若不即決,竦必堅求面對,叙恩感泣,復有左右為之解釋,則貽聖惑矣。
」禦史中丞王拱辰對上極言,上未省,遽起,拱辰引上裾,畢其說,前後言者合十八疏,上乃罷竦而用衍代之,竦遂罷樞宻使,後以宣徽南院使、忠武節度使赴本鎮。
未幾,徙竦判亳州,竦又自請納節還文資,仍不帶職,乃陟吏部尚書、知亳州《長編》 賈昌朝初獻文召試,除國子監說書,時孫奭判監,一見許以公輔。
富弼?篤學,有大度,範仲淹見而識之,曰:「此王佐才也。
」懐其文以示王曽、晏殊,殊即以女妻之。
舉茂才異等,契丹聚重兵境上,遣其臣蕭英等求闗南地,兵既壓境,而使命非時,中外忿之。
仁宗命宰相擇報聘者,時虜情不可測,羣臣皆不敢行,宰相呂夷簡不悅弼,弼時為右正言、知制誥,夷簡舉弼使契丹,仁宗命禦史中丞賈昌朝接伴,不許割地,而許増嵗幣,遂假弼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使契丹,増嵗幣二十萬而契丹平。
是年,弼除右諫議大夫、樞宻副使。
弼以奉使、昌朝以館伴有勞,故俱擢用之。
弼辭不受,改為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弼時再上章辭所除官,上察其意堅定,特為改命焉。
四月甲辰,韓琦、範仲淹並樞宻副使琦自陜西縁邉馬歩軍都部署兼經畧安撫招討使、直學士除。
仲淹自陜西縁邉馬步軍都總管、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除 仲淹,字希文,唐相履氷之後,蘇州人。
琦,字稚圭,相州安陽人。
琦弱冠舉進士,名在第二,時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雲見,左右侍從皆賀于殿上。
元昊圍延州,以琦使陜西,至則賊引去矣,尋充陜西四路經畧安撫招討使。
琦與仲淹在兵間最乆,二人名重一時,人心歸之,朝廷倚以為重,故天下稱為「韓範」,軍中服其威名,為之語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元昊既請和,遂並除樞宻副使。
仲淹少有大志,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一不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嘗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此其志也。
為楚州糧料院,母?去官,自言不敢以一身之戚而忘天下之憂,乃上書宰相,極論天下事,所言皆執政時所施行者也,宰相王曽見而竒之,勸晏殊薦之,遂召用焉。
趙元昊反,仁宗知仲淹才兼文武,命知延州,仲淹析州兵為六將,將三千人,訓練齊整,使更禦賊,諸路皆用以為法,賊聞之,第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範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不比大範老子可欺也!」大範謂雍也。
後分陜西為四路,以仲淹為環慶路經畧安撫招討使《長編》 初,康定元年,以知制誥韓琦為樞宻直學士、陜西都轉運使,吏部員外郎範仲淹為龍圖閣直學士,並為陜西經畧安撫副使,同管勾都部署司事。
仲淹嘗與呂夷簡有隙,及議加職,夷簡請超遷之,上恱,以夷簡為長者,既而仲淹入謝,帝諭仲淹,使釋前憾,仲淹頓首曰:「臣所論蓋國事,於夷簡何憾也?」是年,上令内侍宣諭韓琦、範仲淹等:「??邉事稍寧,當用卿在兩地,已詔中書劄記,此特出朕意,非臣僚薦舉。
」又令琦等宻奏可代處邉任者,琦等言元昊雖約和,誠偽未可知,願盡力塞下,不敢擬他人為代。
是月,韓琦、範仲淹並為樞宻副使,琦、仲淹凡五讓,不許,乃就道,富弼言:「議者謂樞宻副使不可令帶出外任,恐他時武官援此為例,是欲惑君聴。
況先朝累曽有大臣帶兩府職任,應急出外,事畢還朝,不聞有武臣挾此為例。
臣願陛下無信異説,專采公論。
一名召來,使處於内;一名就樞副之職,且令在邉,或二人一嵗一更,均其勞逸,内外協濟,無善於此。
臣不勝懇切。
」諫官蔡襄言:「伏見陜西路招討使韓琦、範仲淹等,各除樞宻副使,並以西冦未寧,懇辭恩命,朝廷再賜手詔,督令赴闕,然或者謂二人孰宜處于内外。
臣以物議言之,二臣之忠勇,其心一也。
若以才謀人望,則仲淹出韓琦之右,處内者謀之,而處外者行之,故仲淹宜來,琦當留邉,於理甚當。
其韓琦、範仲淹伏乞,朝廷不聽辭讓,各受恩命,上以眀陛下任賢之堅意,下以協衆庶之公論也。
」時太子中允石介作《慶歴聖徳詩》,歴頌羣臣,以弼、仲淹,比之?、契。
並《長編》 八月丁未,仲淹拜參知政事。
癸醜,以韓琦代仲淹為陜西宣撫使。
十一月,韓琦使還。
乙巳,杜衍樞宻使自樞宻副使、檢校太傅,依前行吏部侍郎充 制曰:「國家右列神樞,上通帝紀,崇建使號,總緝治綱,疇庸匪私,惟徳之舉。
具官杜衍忠純廸志,方厚秉彛,深識自乎誠眀,直道貫乎夷險,歴更煩使,休有善稱,間自神畿,擢禆右府,屬封疆之多事,有夙夜之素勞。
宜陟冠于舊聨,益進圖于宻畫,寵文階之髙品,視帝傅之崇資。
茂對陛華,實維公議。
於戱!欽四隣之輔,蓋體貎之與均;賛萬務之機,固命令之攸出。
勉思勤藎,庸濟事為。
」 衍自康定元年八月除同知樞宻院事,九月除樞宻副使,是年四月除樞宻使,在樞府四年。
至慶歴四年九月拜相。
七月丙子,王舉正罷參知政事自給事中,授禮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知許州 舉正自慶歴元年五月除參知政事,是年七月罷,執政踰三年。
初,諫官歐陽脩、餘靖、蔡襄鹹言舉正懦黙,不任職,樞宻副使範仲淹有宰輔才,不宜局在兵府,願罷舉正以仲淹代之。
舉正亦自求罷,上從其請。
八月丁未,範仲淹參知政事自樞宻副使、右諫議大夫除 富弼樞宻副使自資政殿學士、右諫議大夫復除 初,諫官歐陽脩等鹹言樞宻副使範仲淹有宰輔才,遂除參知政事,仲淹曰:「執政可由諫官得乎?」固辭不拜,弼直攜樞副誥命于帝前,口陳所以牢避之意,且曰:「願陛下坐薪嘗膽,不忘修政。
」上許焉,乃復以誥命送中書,弼因乞補外,累章不許。
七月甲戌,以樞宻副使任中師為河東宣撫使,仲淹為陜西宣撫使。
仲淹既辭參知政事,願與韓琦疊出行邉,上因付以西事,而仲淹又言河東亦當為備,中師嘗守并州,即命使河東,兩人留京師苐,先移文兩路雲。
是月丁未,仲淹為參知政事,富弼復為樞宻副使,猶欲固辭,?元昊使辭,羣臣班紫宸殿門,上俟弼綴樞宻院班乃坐,且使宰臣章得象謂弼曰:「此朝廷特用,非以使敵故也。
」弼不得已乃受,晏殊以弼乃其女婿,引嫌求罷相,上不許,又求解樞宻使,又不許。
先是,範仲淹及任中師分路宣撫,踰月皆未行,韓琦言于上曰:「賊請和無他,則二人遙領宣撫事足矣。
彼若未副所望,必乗虛盜邉,當速遣仲淹河東,則臣方壯,可備奔走,中師宿舊大臣,毋勞往也。
」乃詔樞宻副使韓琦代仲淹為陜西宣撫使,而中師卒不行。
上既擢任範仲淹、韓琦、富弼等,毎進見,必以太平責之,數令條奏當世之務,仲淹語人曰:「上用我至矣!然事有後先,且革弊於乆安,非朝夕可能也。
」上再賜手詔,督促曰:「比以中外人望,不次用卿等,令琦暫往陜西,仲淹、弼與宰臣章得象盡心國事,毋或有所顧避。
其當世急務,有可建眀者,悉為朕陳之。
」既又開天章閣,召對賜坐,給筆劄,使?于前,仲淹、弼皆惶恐避席,退而列奏曰:「我國家革五代之亂,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紀綱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敵國驕盛,冦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
臣敢採其可行者條奏,願陛下力行此事,庶幾法制有立,紀綱再振。
一曰眀黜陟、二曰抑僥倖、三曰精貢舉、四曰擇官長、五曰均公田、六曰厚農桑、七曰修武備、八曰減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
」上方信向仲淹等,當著于令者,皆以諸事畫一次第頒下,獨府兵,諸臣共以為不可而止。
《長編》 諫官餘靖言:「竊聞大臣建議,内有修京城,置府兵二事者雲雲。
願陛下捨此二?,别議逺圖。
」二?竟不果行。
同上 諫官歐陽修言:「臣伏聞範仲淹、富弼等,自被手詔之後,已有條陳,事件必須裁擇施行。
自古帝王緻治,須同心協力之人相與維持,謂之千載一遇,況仲淹、弼,是陛下特出聖意自選之人,初用之時,天下已皆相賀,然猶竊謂陛下既能選之,未知如何用之。
及見近日,特開天章,從容訪問,親冩手詔,督責丁寧,然後中外喧然,既驚且喜,此二盛事,皆謂自來未曽如此責任大臣,天下之人延首拭目以看,陛下用此二人,果有何能?此二臣所報陛下,欲作何事?是陛下得失在此一舉,生民休戚在此一時,以此而言,則仲淹等不可不盡心是効,陛下不宜不力主張而行。
然臣所慮者,仲淹等所言,必須先絶僥倖因循姑息之事,方能救今世之積??,如此等事,皆外招小人之怨怒,不免浮議之紛紜,而姦邪未去之人,須時有?沮,若稍聼之,則事不成矣。
臣謂當此事初,尤須上下葉力,凡小人怨怒,仲淹等自以身當,浮議姦?,陛下亦須力拒,待其乆而漸定,自可日見成功。
伏望聖慈留意,終始成之,則社稷之福,天下之幸也。
」同上 以鹽鐡副使張昷之為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知諫院王素為淮南都轉運按察使,鹽鐡判官沈邈為京東都轉運按察使,用富弼、範仲淹之言也。
先是,仲淹弼等言:「古者,内置公卿大夫,助天子司察天下之政,外置嶽牧刺使方伯,觀察採訪使之職也。
欲守宰得人,請詔二府通選轉運使。
如不足,許權擢知州人,既得人,即委逐路自擇知州,不任事者奏罷之」雲雲。
上既納其言,于是昷之等首被茲選。
以度支判官李絢為京西轉運按察使,時範雍知河南,王舉正知許州,任中正知陳州,任布知河陽,並二府舊臣,絢皆以不才奏之,居半嵗,召入修起居注。
四年,範仲淹等意欲復古勸學,數奏興學校、本行實,詔近臣議,于是翰林學士宋祁等合奏雲雲,故為設立學舍,保舉薦送之法,又為先?論過落,間詩賦考式,問諸科大義之法,其州郡封彌謄録進士諸科貼經之類,皆苛細而無益,一切罷之。
詔州若縣皆立學,置教授官。
三塲先?,次論,次詩賦,通考為去取,而罷貼經墨義。
命參知政事賈昌朝領天下農田,範仲淹領刑法,事有利害,其悉條上。
初,仲淹建議,請倣前代,以三司、司農、審官、流内銓、三班院、國子監、太常、刑部、審刑、大理、羣牧、殿前、馬歩軍司,各委輔臣兼判其事,凡創制新規,更改前??,官吏黜陟,刑法輕重,有利害者並從輔臣予奪,其體大者,二府僉議奏裁,臣願自領兵賦之職,如其無補,請先黜降,章得象等皆以為不可,乆之,乃降是命,然卒不果行。
初,羣盜剽刼淮南,將過髙郵,知軍晁仲約度不能禦,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勞,且厚遺之,盜悅徑去不為暴,事聞,朝廷大怒,樞宻副使富弼議欲誅仲約以正法,參知政事範仲淹欲宥之,争於上前,上釋然從之,仲約由是免死,既而弼愠甚,謂仲淹曰:「方今患法不舉,舉法而多方沮之,何以整衆?」仲淹宻告之曰:「祖宗以來,未嘗輕殺臣下,此盛徳之事,奈何欲輕壊之?且吾與公在此,同僚之間,同志者有幾,雖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輕導人主以誅戮臣下,他日手滑,雖吾軰亦未敢自保也。
」弼終不以為然,其後兩人不安於朝,相繼出使,弼還自河北,及國門,不許入,未測上意,比夜彷徨不能寐,遶床嘆曰:「範六丈聖人也!」時仲淹疑契丹入冦,欲發兵為備,杜衍謂契丹必不來,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議帝前,詆衍語甚切,仲淹嘗父行事衍,衍不以為恨,略無愠色,而仲淹益敬服之,既退,仲淹猶力争,韓琦曰:「若爾,則琦當請行,不須朝廷一人一騎。
」仲淹怒,再求對,首奏琦語,然兵卒不發,仲淹亦不以為忤也。
並同上 初,呂夷簡罷相,夏竦授樞宻使,復奪之,代以杜衍,同時進用富弼、韓琦、範仲淹在二府,歐陽修作諫官,石介作《慶歴聖徳詩》述進賢退奸之不易,蓋斥夏竦也。
竦銜之,而仲淹等皆修所素善,修言事一意徑行,略不以形迹嫌疑顧避,竦因與其黨造為黨論,目衍、仲淹及修為黨人,修乃作《朋黨論》上之,於是為黨論者惡,修擿語其情狀,至使内侍藍元振上?,言:「範仲淹、歐陽修、尹洙、餘靖,前日蔡襄謂之四賢,斥去未幾,復還京師,四賢得時,遂引蔡襄以為同列,以國家爵祿為私惠,膠固朋黨,茍以報謝當時歌詠之徳,今一人私黨止作十數,合五六人,門下黨與已無慮五六十人,逓相提攜,不過三二年,布滿要路,則誤朝迷國,誰敢有言?」上終不之信也。
九月乙亥,任中師罷樞宻副使自給事中,授資政殿學士,知永興軍 中師自慶歴元年五月除樞宻副使,至是年九月罷,在樞府踰二年。
中師求知鄧,乃有是命。
後請老,以太子少傅緻仕,卒,年七十,贈太子太保,諡安惠。
戊辰,司徒呂夷簡授太尉緻仕自開府儀同三司、監修國史、守司徒、許國公除,仍朝朔望,及大朝會並綴中書門下班 制曰:「同寅協恭和??,則帝謀茲逺,功成名遂身退,乃天道之常,眷言耆哲之臣,屢形髙尚之請,特推異數,以示羣倫。
具官呂夷簡當世傑才,為國重器,逮事聖考,服在邇聨,肆予沖人,延登上宰,出入中外,勤勞夙宵。
間以機務之煩,寖嬰疾恙之劇,懇陳封奏,願解鈞衡,拒之再三,確然不已,姑循靖退之節,以厲恬淡之風。
於戱!臣子全名,得進退之道;君眀大義,貴終始之恩。
益保至和,以終遐夀。
」 諫官歐陽修言:「呂夷簡為陛下宰相而緻四邊外侵,百姓内困,賢愚倒置,紀綱大隳,壊了天下。
人臣大富貴,夷簡享之而去;天下大憂患,留與陛下當之。
陛下不負夷簡,夷簡上負朝廷。
今陛下特推仁恩,厚其禮數,乞因求讓,便與寢罷。
」初,呂夷簡罷相,為司徒,猶帶監修國史,宰相章得象止除昭文館大學士,及夷簡固請老,授太尉緻仕,乃以還得象,始命宰臣章得象監修國史。
夷簡卒,帝見輔臣,涕下曰:「安得憂公忘身如夷簡者?」贈太師、中書令,諡文靖。
自上初立,太後臨朝十餘年,内外無間,天下晏然,夷簡之功居多。
其後元昊反,四方乆不用兵,師出數敗,契丹乘之,遣使求闗南地,頗賴夷簡計畫,選一時有名之臣,報契丹,經略西夏,二邉以寧。
然建募萬勝軍,雜市井小人,浮脆不任戰鬭,用宗室補環衛官,驟増俸賜,又加遺契丹嵗金繒二十萬,當時不深計之,至于後世費大而不可止。
夷簡當國柄最乆,雖數為言者所詆,帝眷倚不衰,然所斥士旋復収用,亦不終廢其所言,天下事屈伸舒卷,動有操術,卒配食廟庭,為世名相。
始,王旦竒夷簡,謂王曽曰:「君其善交之。
」卒與曽並居相位,後曽家請禦篆墓碑,帝因慘然思夷簡,書「懐忠之碑」四字以賜之。
《長編》 夷簡嘗建議立州郡學校,又因郊禮,授宗室子以環衛官,建睦親宅,増教授員,置大宗正以總之。
又嘗薦範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龎籍、曽公亮等可大用。
宦者監兵,主帥失利,議者請罷監軍,夷簡願詔押班保舉,而押班叩首乞罷監軍。
契丹兵壓境,範仲淹奏乞城京師以備,而夷簡獨以為不可示弱,請建北京,士大夫嘉夷簡之有謀。
《事畧》 王偁曰:夷簡相仁宗,?功立名,有益于世。
方其主治喪之禮,則其見逺矣。
消監兵之?,則其意深矣。
請建都之議,則其謀偉矣。
斯善持宰相之權者歟?夷簡誠有絶人之才,故能達權而應變,然而功最大者,乃在于處仁宗母子之際,使人無可乗之隙,消患于未萌,朝廷以之安靜,士大夫亦賴以無禍,此其所以有後也哉!同上 次子&mdash&mdash公弼,神宗時拜樞宻使;第三子&mdash&mdash公著,哲宗時位宰相。
慶曆四年甲申 九月庚午,晏殊罷相行工部尚書知潁州 制曰:「夫乾台之任,弼足承君,奮時謨眀[1],均國休戚。
朕既不敏,委政輔臣,冀成斷金之情,以濟渉淵之懼,茍昧茲道,疇為協忠。
具官晏殊夙有雅才,被遇文考,實參儲宷之選,因附天鱗之華,程其器能,與我朝柄,或間守屏翰,或主領劇繁。
比縁樞省之勞,遂至冡司之總,屬邉場日駭,調饟繁興,老師留屯,旰食焦慮,而罔念艱疚,頗圖晏安,廣營産以殖私,多役兵而規利,緻乃公論,達於予聞,永惟宰輔之方,思全進退之禮,俾上機政,改秩冬官,仍委州邦,且邇京邑。
於戱!承弼未騐,罷免所宜。
眷舊人之勿忘,匪至公之獲已。
當體恩遇,毋怠省循。
」 殊自慶歴三年三月拜相,至是年九月罷,入相踰年。
殊初入相,擢歐陽修等為諫官,既而苦其論事煩數,或面折之。
及修出為河北轉運使,諫官奏留修,不許,孫甫、蔡襄遂言章懿誕生聖躬,為天下主,而殊嘗被詔誌章懿墓,沒而不言,又奏論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規利,坐是絀。
然殊以章獻方臨朝故,誌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輔臣例宜借者,又役使自其甥楊文仲,時以為非殊之罪雲。
《長編》 甲申,杜衍拜相自檢校太??,依前行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兼樞宻使、集賢殿大學士 制曰:「朕紹膺聖圖,迄茲二紀,惟賢是擇,閱相尤難,曷嘗不審其材猷,察其識望。
其責任也重,其注意也深。
庶幾得人,輔予不逮具官杜衍道大而正,徳簡而亷,感?亨辰,便蕃膴仕,昌言可以賛道,清節可以服人。
乆在内樞,實濟丕務,宜參謀於鼎路,仍總畫於機庭。
夫外恢經武之方,内擅富民之術,倚乃元老,輯於顯庸。
既兼書殿之榮,迨?公爵之貴。
參之功效,増以戶封,並為孚號之華,式副禮賢之舉。
於戱!法天之象,以正位于三階;秉國之均,以財宜于萬物。
往體厚遇,益
維時上宰之賢,式符髙誼之舉。
具官呂夷簡器識沉雅,風猷雋眀,一登治朝,三冠台席。
間屬疆場之用武,兼總樞機而制謀,勞於夙宵,應此疹疾,遣上醫而加視,賜優告以就寧。
封章繼來,誠請彌確,雖閔勞以官職之務,且不敢忘故舊之臣。
俾命上公,以憲百辟。
於戱!委逺時柄,即遂沖髙之懐;贊襄國鈞,尚圖忠益之補。
勉綏福履,庸副寵光。
」 夷簡自康定元年五月拜相,是年三月罷,凡三入相,至是居位僅三年。
初諫官歐陽脩等數言夷簡招權収恩,夷簡累求罷,上優詔未許。
陜西轉運使孫沔上書,亦言夷簡當國,黜忠言、廢直道,及為使相出鎮許昌,乃薦王隨、陳堯佐代己,才庸負重,即嵗罷免;又引張士遜冠台席,本乏逺識,緻隳國事。
還自大名,又秉朝政,以姑息為安,以避謗為知。
且夷簡在中書二十年,三冠輔相,言聽計行,有宋得君一人而已,未知何以為報?今以西賊欵塞,意謂四方已寧,欲因病黙黙而去。
仁宗遣沔自持書詣夷簡第示之,夷簡見沔書,謂人曰:「元規藥石之言,但恨聞此遲十年爾。
」人亦服其量雲。
《長編》 二年冬,夷簡感風眩,不能朝,上憂之,手詔拜司空、平章重事,俟疾損,三五日一入中書,夷簡力辭,復降手詔曰:「古謂鬚可療疾,今剪以賜卿。
」又問羣臣可任兩府者,其寵遇如此。
夷簡平生朝?出入進止,皆有常處,不差尺寸,一日見上,誤忘一拜而起,外間讙言呂相失儀,後旬餘,遂感風眩雲。
是年,夷簡再辭位,帝禦延和殿召見,勑乘馬至殿門,命内侍取杌子,輿以前,夷簡引避乆之,詔給扶,毋拜,罷相為司徒、監修國史,軍國大事與中書、樞宻院同議。
同上 四月甲子,司徒呂夷簡罷與議軍國大事。
夷簡雖罷相,猶以司徒預議軍國大事,上寵遇之不衰,於是諫官蔡襄上疏,言:「夷簡被病以來,兩府大臣累詣夷簡家諮事,並笏受事於夷簡之門。
自夷簡執政,屢貶言者,如曹修古、段少連、孔道輔、楊偕、孫沔、範仲淹、餘靖、尹洙、歐陽修等,或謫千裡,或抑數年,假托人主威權以逐忠賢,欲人附已,一恩之施,皆須出我門下。
夷簡當國之後,山後之敗,任福以下死者數萬人;豐州之戰,失地喪師;鎮戎之役,葛懐敏以下死者又數萬人,廟堂之上,成算安在?西師敗沒之後,北敵乗隙,違先帝之盟,妄請闗南之地,嵗増金帛竟二十萬,而猶勒兵壓境,堅求納字,淩脅要盟,大為恥辱。
夷簡出入中書且二十年,萬事隳墮如此。
今以疾歸,尚貪權勢不能力辭,或聞隻乞令政府一兩人至家商議大事,足騐夷簡退而不止之心也!伏乞特罷商量軍國大事。
」從之。
《長編》 同日,章得象拜昭文相自集賢除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宻使、昭文館大學士。
九月,監修國史 制曰:「朕覽萬機,維禦羣品,詢謀輔弼,和同天人。
矧登冠於百寮,方審圖於一徳,爰諏剛日,以告治廷。
具官章得象學洞精?,性資沉宻,居然廊廟之器,職在鈞衡之司,勵精力以緝朝綱,稽猷訓以經世務,清濁不可以澄撓,重輕不可以低昻。
向以戎羯犯邉,王師在野,爰兼樞筦,以?兵機,旋陳宏濟之詞,居多暗合之論。
茲用擢首台鉉,進都冬卿,文館之華,爰田之賦,併茲命數,式是注懐。
於戱!若渉川,爾惟舟楫之濟;若作室,汝惟垣墉之茨。
勉恢盛,猷勿替前烈。
」 同日,晏殊拜集賢相自樞宻使、檢校太尉授,依前刑部尚書、同平章事兼樞宻使、集賢大學士 制曰:「古之有天下者,曷嘗不疇咨庶工,審求良弼,剸斸時柄,協宣風化。
朕承三聖之休,總萬機之要,爰立作相,必惟其人。
具官晏殊文經朝猷,器適時用。
夙事聖考,見知沖人,向以儲禁之師臣,委之樞宻之武事,忠勞形于夙夜,謀略制於邉陲,宜正台鉉之司,尚參兵幄之議。
益升華於書殿,更衍食于真封。
雖倚大謀,且旌舊徳。
於戱!百官各稱其位,萬物各得其宜,是謂天子之毗,非曰宰相之任。
勉圖丕績,式副羣瞻。
」 自殊復召用,而趙元昊反,師出陜西,天下弊於兵,殊數建言利害,請罷監軍,無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及制財用為出入之要,皆有法,仁宗悉施行之,又請出宮中無用之物以佐邉費。
同日,夏竦樞宻使自宣徽南院使、忠武軍節度使兼禦史大夫、判蔡州,授行戶部尚書,依前檢校太傅充,尋罷 賈昌朝參知政事自右諫議大夫權禦史中丞除 富弼樞宻副使自資政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右諫議大夫除 制曰:「出殿藩垣,是謀長帥;入經王務,實頼近臣。
矧夫帷幄之嚴,蓋均衡弼之選,宜孚廷告,庸告朝僉。
具官夏竦業茂經綸,學通精祲,早事聖考,嘗更要途。
肆朕纂承,愈益親近,向分推轂之寄,且著撫邉之勤,偃息便藩,倐忽深嵗,眷言右府,思任舊人。
庶資經國之謀,以務戢兵之要,地官還秩,井賦敦封,賜號褒功,併推異數。
於戱!勞師用武,未免於邉虞;務徳懐戎,日恢于廟略。
勉圖忠藎,庸答華恩。
」 昌朝,字子眀,真定人。
弼,字彥國,河南人。
先是,以樞宻使召夏竦于蔡州,臺諫交章,論竦在陜西畏懦茍且,不肯盡力,元昊嘗牓塞下,得竦首者予錢三千,為賊所輕如此,卒于敗喪師徒,略無成功。
且言竦挾詐任數,邪傾險陂,與呂夷簡不協,夷簡畏其為人,不肯引與同列,既退,而復薦之以釋宿憾。
禦史沈邈又言竦「隂交内侍劉從願,内濟險譎,竦外專機務,姦黨得計,人主之權去矣!」其言尤切,?竦已至國門,言者益急,請毋令入見,諫官餘靖又言竦「累表引疾,及聞召用,即兼驛而馳,若不即決,竦必堅求面對,叙恩感泣,復有左右為之解釋,則貽聖惑矣。
」禦史中丞王拱辰對上極言,上未省,遽起,拱辰引上裾,畢其說,前後言者合十八疏,上乃罷竦而用衍代之,竦遂罷樞宻使,後以宣徽南院使、忠武節度使赴本鎮。
未幾,徙竦判亳州,竦又自請納節還文資,仍不帶職,乃陟吏部尚書、知亳州《長編》 賈昌朝初獻文召試,除國子監說書,時孫奭判監,一見許以公輔。
富弼?篤學,有大度,範仲淹見而識之,曰:「此王佐才也。
」懐其文以示王曽、晏殊,殊即以女妻之。
舉茂才異等,契丹聚重兵境上,遣其臣蕭英等求闗南地,兵既壓境,而使命非時,中外忿之。
仁宗命宰相擇報聘者,時虜情不可測,羣臣皆不敢行,宰相呂夷簡不悅弼,弼時為右正言、知制誥,夷簡舉弼使契丹,仁宗命禦史中丞賈昌朝接伴,不許割地,而許増嵗幣,遂假弼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使契丹,増嵗幣二十萬而契丹平。
是年,弼除右諫議大夫、樞宻副使。
弼以奉使、昌朝以館伴有勞,故俱擢用之。
弼辭不受,改為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弼時再上章辭所除官,上察其意堅定,特為改命焉。
四月甲辰,韓琦、範仲淹並樞宻副使琦自陜西縁邉馬歩軍都部署兼經畧安撫招討使、直學士除。
仲淹自陜西縁邉馬步軍都總管、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除 仲淹,字希文,唐相履氷之後,蘇州人。
琦,字稚圭,相州安陽人。
琦弱冠舉進士,名在第二,時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雲見,左右侍從皆賀于殿上。
元昊圍延州,以琦使陜西,至則賊引去矣,尋充陜西四路經畧安撫招討使。
琦與仲淹在兵間最乆,二人名重一時,人心歸之,朝廷倚以為重,故天下稱為「韓範」,軍中服其威名,為之語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元昊既請和,遂並除樞宻副使。
仲淹少有大志,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一不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嘗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此其志也。
為楚州糧料院,母?去官,自言不敢以一身之戚而忘天下之憂,乃上書宰相,極論天下事,所言皆執政時所施行者也,宰相王曽見而竒之,勸晏殊薦之,遂召用焉。
趙元昊反,仁宗知仲淹才兼文武,命知延州,仲淹析州兵為六將,將三千人,訓練齊整,使更禦賊,諸路皆用以為法,賊聞之,第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範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不比大範老子可欺也!」大範謂雍也。
後分陜西為四路,以仲淹為環慶路經畧安撫招討使《長編》 初,康定元年,以知制誥韓琦為樞宻直學士、陜西都轉運使,吏部員外郎範仲淹為龍圖閣直學士,並為陜西經畧安撫副使,同管勾都部署司事。
仲淹嘗與呂夷簡有隙,及議加職,夷簡請超遷之,上恱,以夷簡為長者,既而仲淹入謝,帝諭仲淹,使釋前憾,仲淹頓首曰:「臣所論蓋國事,於夷簡何憾也?」是年,上令内侍宣諭韓琦、範仲淹等:「??邉事稍寧,當用卿在兩地,已詔中書劄記,此特出朕意,非臣僚薦舉。
」又令琦等宻奏可代處邉任者,琦等言元昊雖約和,誠偽未可知,願盡力塞下,不敢擬他人為代。
是月,韓琦、範仲淹並為樞宻副使,琦、仲淹凡五讓,不許,乃就道,富弼言:「議者謂樞宻副使不可令帶出外任,恐他時武官援此為例,是欲惑君聴。
況先朝累曽有大臣帶兩府職任,應急出外,事畢還朝,不聞有武臣挾此為例。
臣願陛下無信異説,專采公論。
一名召來,使處於内;一名就樞副之職,且令在邉,或二人一嵗一更,均其勞逸,内外協濟,無善於此。
臣不勝懇切。
」諫官蔡襄言:「伏見陜西路招討使韓琦、範仲淹等,各除樞宻副使,並以西冦未寧,懇辭恩命,朝廷再賜手詔,督令赴闕,然或者謂二人孰宜處于内外。
臣以物議言之,二臣之忠勇,其心一也。
若以才謀人望,則仲淹出韓琦之右,處内者謀之,而處外者行之,故仲淹宜來,琦當留邉,於理甚當。
其韓琦、範仲淹伏乞,朝廷不聽辭讓,各受恩命,上以眀陛下任賢之堅意,下以協衆庶之公論也。
」時太子中允石介作《慶歴聖徳詩》,歴頌羣臣,以弼、仲淹,比之?、契。
並《長編》 八月丁未,仲淹拜參知政事。
癸醜,以韓琦代仲淹為陜西宣撫使。
十一月,韓琦使還。
乙巳,杜衍樞宻使自樞宻副使、檢校太傅,依前行吏部侍郎充 制曰:「國家右列神樞,上通帝紀,崇建使號,總緝治綱,疇庸匪私,惟徳之舉。
具官杜衍忠純廸志,方厚秉彛,深識自乎誠眀,直道貫乎夷險,歴更煩使,休有善稱,間自神畿,擢禆右府,屬封疆之多事,有夙夜之素勞。
宜陟冠于舊聨,益進圖于宻畫,寵文階之髙品,視帝傅之崇資。
茂對陛華,實維公議。
於戱!欽四隣之輔,蓋體貎之與均;賛萬務之機,固命令之攸出。
勉思勤藎,庸濟事為。
」 衍自康定元年八月除同知樞宻院事,九月除樞宻副使,是年四月除樞宻使,在樞府四年。
至慶歴四年九月拜相。
七月丙子,王舉正罷參知政事自給事中,授禮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知許州 舉正自慶歴元年五月除參知政事,是年七月罷,執政踰三年。
初,諫官歐陽脩、餘靖、蔡襄鹹言舉正懦黙,不任職,樞宻副使範仲淹有宰輔才,不宜局在兵府,願罷舉正以仲淹代之。
舉正亦自求罷,上從其請。
八月丁未,範仲淹參知政事自樞宻副使、右諫議大夫除 富弼樞宻副使自資政殿學士、右諫議大夫復除 初,諫官歐陽脩等鹹言樞宻副使範仲淹有宰輔才,遂除參知政事,仲淹曰:「執政可由諫官得乎?」固辭不拜,弼直攜樞副誥命于帝前,口陳所以牢避之意,且曰:「願陛下坐薪嘗膽,不忘修政。
」上許焉,乃復以誥命送中書,弼因乞補外,累章不許。
七月甲戌,以樞宻副使任中師為河東宣撫使,仲淹為陜西宣撫使。
仲淹既辭參知政事,願與韓琦疊出行邉,上因付以西事,而仲淹又言河東亦當為備,中師嘗守并州,即命使河東,兩人留京師苐,先移文兩路雲。
是月丁未,仲淹為參知政事,富弼復為樞宻副使,猶欲固辭,?元昊使辭,羣臣班紫宸殿門,上俟弼綴樞宻院班乃坐,且使宰臣章得象謂弼曰:「此朝廷特用,非以使敵故也。
」弼不得已乃受,晏殊以弼乃其女婿,引嫌求罷相,上不許,又求解樞宻使,又不許。
先是,範仲淹及任中師分路宣撫,踰月皆未行,韓琦言于上曰:「賊請和無他,則二人遙領宣撫事足矣。
彼若未副所望,必乗虛盜邉,當速遣仲淹河東,則臣方壯,可備奔走,中師宿舊大臣,毋勞往也。
」乃詔樞宻副使韓琦代仲淹為陜西宣撫使,而中師卒不行。
上既擢任範仲淹、韓琦、富弼等,毎進見,必以太平責之,數令條奏當世之務,仲淹語人曰:「上用我至矣!然事有後先,且革弊於乆安,非朝夕可能也。
」上再賜手詔,督促曰:「比以中外人望,不次用卿等,令琦暫往陜西,仲淹、弼與宰臣章得象盡心國事,毋或有所顧避。
其當世急務,有可建眀者,悉為朕陳之。
」既又開天章閣,召對賜坐,給筆劄,使?于前,仲淹、弼皆惶恐避席,退而列奏曰:「我國家革五代之亂,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紀綱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敵國驕盛,冦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
臣敢採其可行者條奏,願陛下力行此事,庶幾法制有立,紀綱再振。
一曰眀黜陟、二曰抑僥倖、三曰精貢舉、四曰擇官長、五曰均公田、六曰厚農桑、七曰修武備、八曰減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
」上方信向仲淹等,當著于令者,皆以諸事畫一次第頒下,獨府兵,諸臣共以為不可而止。
《長編》 諫官餘靖言:「竊聞大臣建議,内有修京城,置府兵二事者雲雲。
願陛下捨此二?,别議逺圖。
」二?竟不果行。
同上 諫官歐陽修言:「臣伏聞範仲淹、富弼等,自被手詔之後,已有條陳,事件必須裁擇施行。
自古帝王緻治,須同心協力之人相與維持,謂之千載一遇,況仲淹、弼,是陛下特出聖意自選之人,初用之時,天下已皆相賀,然猶竊謂陛下既能選之,未知如何用之。
及見近日,特開天章,從容訪問,親冩手詔,督責丁寧,然後中外喧然,既驚且喜,此二盛事,皆謂自來未曽如此責任大臣,天下之人延首拭目以看,陛下用此二人,果有何能?此二臣所報陛下,欲作何事?是陛下得失在此一舉,生民休戚在此一時,以此而言,則仲淹等不可不盡心是効,陛下不宜不力主張而行。
然臣所慮者,仲淹等所言,必須先絶僥倖因循姑息之事,方能救今世之積??,如此等事,皆外招小人之怨怒,不免浮議之紛紜,而姦邪未去之人,須時有?沮,若稍聼之,則事不成矣。
臣謂當此事初,尤須上下葉力,凡小人怨怒,仲淹等自以身當,浮議姦?,陛下亦須力拒,待其乆而漸定,自可日見成功。
伏望聖慈留意,終始成之,則社稷之福,天下之幸也。
」同上 以鹽鐡副使張昷之為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知諫院王素為淮南都轉運按察使,鹽鐡判官沈邈為京東都轉運按察使,用富弼、範仲淹之言也。
先是,仲淹弼等言:「古者,内置公卿大夫,助天子司察天下之政,外置嶽牧刺使方伯,觀察採訪使之職也。
欲守宰得人,請詔二府通選轉運使。
如不足,許權擢知州人,既得人,即委逐路自擇知州,不任事者奏罷之」雲雲。
上既納其言,于是昷之等首被茲選。
以度支判官李絢為京西轉運按察使,時範雍知河南,王舉正知許州,任中正知陳州,任布知河陽,並二府舊臣,絢皆以不才奏之,居半嵗,召入修起居注。
四年,範仲淹等意欲復古勸學,數奏興學校、本行實,詔近臣議,于是翰林學士宋祁等合奏雲雲,故為設立學舍,保舉薦送之法,又為先?論過落,間詩賦考式,問諸科大義之法,其州郡封彌謄録進士諸科貼經之類,皆苛細而無益,一切罷之。
詔州若縣皆立學,置教授官。
三塲先?,次論,次詩賦,通考為去取,而罷貼經墨義。
命參知政事賈昌朝領天下農田,範仲淹領刑法,事有利害,其悉條上。
初,仲淹建議,請倣前代,以三司、司農、審官、流内銓、三班院、國子監、太常、刑部、審刑、大理、羣牧、殿前、馬歩軍司,各委輔臣兼判其事,凡創制新規,更改前??,官吏黜陟,刑法輕重,有利害者並從輔臣予奪,其體大者,二府僉議奏裁,臣願自領兵賦之職,如其無補,請先黜降,章得象等皆以為不可,乆之,乃降是命,然卒不果行。
初,羣盜剽刼淮南,將過髙郵,知軍晁仲約度不能禦,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勞,且厚遺之,盜悅徑去不為暴,事聞,朝廷大怒,樞宻副使富弼議欲誅仲約以正法,參知政事範仲淹欲宥之,争於上前,上釋然從之,仲約由是免死,既而弼愠甚,謂仲淹曰:「方今患法不舉,舉法而多方沮之,何以整衆?」仲淹宻告之曰:「祖宗以來,未嘗輕殺臣下,此盛徳之事,奈何欲輕壊之?且吾與公在此,同僚之間,同志者有幾,雖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輕導人主以誅戮臣下,他日手滑,雖吾軰亦未敢自保也。
」弼終不以為然,其後兩人不安於朝,相繼出使,弼還自河北,及國門,不許入,未測上意,比夜彷徨不能寐,遶床嘆曰:「範六丈聖人也!」時仲淹疑契丹入冦,欲發兵為備,杜衍謂契丹必不來,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議帝前,詆衍語甚切,仲淹嘗父行事衍,衍不以為恨,略無愠色,而仲淹益敬服之,既退,仲淹猶力争,韓琦曰:「若爾,則琦當請行,不須朝廷一人一騎。
」仲淹怒,再求對,首奏琦語,然兵卒不發,仲淹亦不以為忤也。
並同上 初,呂夷簡罷相,夏竦授樞宻使,復奪之,代以杜衍,同時進用富弼、韓琦、範仲淹在二府,歐陽修作諫官,石介作《慶歴聖徳詩》述進賢退奸之不易,蓋斥夏竦也。
竦銜之,而仲淹等皆修所素善,修言事一意徑行,略不以形迹嫌疑顧避,竦因與其黨造為黨論,目衍、仲淹及修為黨人,修乃作《朋黨論》上之,於是為黨論者惡,修擿語其情狀,至使内侍藍元振上?,言:「範仲淹、歐陽修、尹洙、餘靖,前日蔡襄謂之四賢,斥去未幾,復還京師,四賢得時,遂引蔡襄以為同列,以國家爵祿為私惠,膠固朋黨,茍以報謝當時歌詠之徳,今一人私黨止作十數,合五六人,門下黨與已無慮五六十人,逓相提攜,不過三二年,布滿要路,則誤朝迷國,誰敢有言?」上終不之信也。
九月乙亥,任中師罷樞宻副使自給事中,授資政殿學士,知永興軍 中師自慶歴元年五月除樞宻副使,至是年九月罷,在樞府踰二年。
中師求知鄧,乃有是命。
後請老,以太子少傅緻仕,卒,年七十,贈太子太保,諡安惠。
戊辰,司徒呂夷簡授太尉緻仕自開府儀同三司、監修國史、守司徒、許國公除,仍朝朔望,及大朝會並綴中書門下班 制曰:「同寅協恭和??,則帝謀茲逺,功成名遂身退,乃天道之常,眷言耆哲之臣,屢形髙尚之請,特推異數,以示羣倫。
具官呂夷簡當世傑才,為國重器,逮事聖考,服在邇聨,肆予沖人,延登上宰,出入中外,勤勞夙宵。
間以機務之煩,寖嬰疾恙之劇,懇陳封奏,願解鈞衡,拒之再三,確然不已,姑循靖退之節,以厲恬淡之風。
於戱!臣子全名,得進退之道;君眀大義,貴終始之恩。
益保至和,以終遐夀。
」 諫官歐陽修言:「呂夷簡為陛下宰相而緻四邊外侵,百姓内困,賢愚倒置,紀綱大隳,壊了天下。
人臣大富貴,夷簡享之而去;天下大憂患,留與陛下當之。
陛下不負夷簡,夷簡上負朝廷。
今陛下特推仁恩,厚其禮數,乞因求讓,便與寢罷。
」初,呂夷簡罷相,為司徒,猶帶監修國史,宰相章得象止除昭文館大學士,及夷簡固請老,授太尉緻仕,乃以還得象,始命宰臣章得象監修國史。
夷簡卒,帝見輔臣,涕下曰:「安得憂公忘身如夷簡者?」贈太師、中書令,諡文靖。
自上初立,太後臨朝十餘年,内外無間,天下晏然,夷簡之功居多。
其後元昊反,四方乆不用兵,師出數敗,契丹乘之,遣使求闗南地,頗賴夷簡計畫,選一時有名之臣,報契丹,經略西夏,二邉以寧。
然建募萬勝軍,雜市井小人,浮脆不任戰鬭,用宗室補環衛官,驟増俸賜,又加遺契丹嵗金繒二十萬,當時不深計之,至于後世費大而不可止。
夷簡當國柄最乆,雖數為言者所詆,帝眷倚不衰,然所斥士旋復収用,亦不終廢其所言,天下事屈伸舒卷,動有操術,卒配食廟庭,為世名相。
始,王旦竒夷簡,謂王曽曰:「君其善交之。
」卒與曽並居相位,後曽家請禦篆墓碑,帝因慘然思夷簡,書「懐忠之碑」四字以賜之。
《長編》 夷簡嘗建議立州郡學校,又因郊禮,授宗室子以環衛官,建睦親宅,増教授員,置大宗正以總之。
又嘗薦範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龎籍、曽公亮等可大用。
宦者監兵,主帥失利,議者請罷監軍,夷簡願詔押班保舉,而押班叩首乞罷監軍。
契丹兵壓境,範仲淹奏乞城京師以備,而夷簡獨以為不可示弱,請建北京,士大夫嘉夷簡之有謀。
《事畧》 王偁曰:夷簡相仁宗,?功立名,有益于世。
方其主治喪之禮,則其見逺矣。
消監兵之?,則其意深矣。
請建都之議,則其謀偉矣。
斯善持宰相之權者歟?夷簡誠有絶人之才,故能達權而應變,然而功最大者,乃在于處仁宗母子之際,使人無可乗之隙,消患于未萌,朝廷以之安靜,士大夫亦賴以無禍,此其所以有後也哉!同上 次子&mdash&mdash公弼,神宗時拜樞宻使;第三子&mdash&mdash公著,哲宗時位宰相。
慶曆四年甲申 九月庚午,晏殊罷相行工部尚書知潁州 制曰:「夫乾台之任,弼足承君,奮時謨眀[1],均國休戚。
朕既不敏,委政輔臣,冀成斷金之情,以濟渉淵之懼,茍昧茲道,疇為協忠。
具官晏殊夙有雅才,被遇文考,實參儲宷之選,因附天鱗之華,程其器能,與我朝柄,或間守屏翰,或主領劇繁。
比縁樞省之勞,遂至冡司之總,屬邉場日駭,調饟繁興,老師留屯,旰食焦慮,而罔念艱疚,頗圖晏安,廣營産以殖私,多役兵而規利,緻乃公論,達於予聞,永惟宰輔之方,思全進退之禮,俾上機政,改秩冬官,仍委州邦,且邇京邑。
於戱!承弼未騐,罷免所宜。
眷舊人之勿忘,匪至公之獲已。
當體恩遇,毋怠省循。
」 殊自慶歴三年三月拜相,至是年九月罷,入相踰年。
殊初入相,擢歐陽修等為諫官,既而苦其論事煩數,或面折之。
及修出為河北轉運使,諫官奏留修,不許,孫甫、蔡襄遂言章懿誕生聖躬,為天下主,而殊嘗被詔誌章懿墓,沒而不言,又奏論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規利,坐是絀。
然殊以章獻方臨朝故,誌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輔臣例宜借者,又役使自其甥楊文仲,時以為非殊之罪雲。
《長編》 甲申,杜衍拜相自檢校太??,依前行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兼樞宻使、集賢殿大學士 制曰:「朕紹膺聖圖,迄茲二紀,惟賢是擇,閱相尤難,曷嘗不審其材猷,察其識望。
其責任也重,其注意也深。
庶幾得人,輔予不逮具官杜衍道大而正,徳簡而亷,感?亨辰,便蕃膴仕,昌言可以賛道,清節可以服人。
乆在内樞,實濟丕務,宜參謀於鼎路,仍總畫於機庭。
夫外恢經武之方,内擅富民之術,倚乃元老,輯於顯庸。
既兼書殿之榮,迨?公爵之貴。
參之功效,増以戶封,並為孚號之華,式副禮賢之舉。
於戱!法天之象,以正位于三階;秉國之均,以財宜于萬物。
往體厚遇,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