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仁宗皇帝 上
關燈
小
中
大
乾興元年壬戌
六月癸亥,丁謂罷相。
自司徒兼侍中降授守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制曰:「上宰之司,財成於百度。
大臣之舉,規正於四方。
其或履道有虧,脩身寡慎,比周非類,玷辱具瞻。
當我至公之朝,難居鬷假之任。
具官丁謂夙承委遇,遂極顯榮。
而?念圖猷,密交孽寺,緻山園之擅易,曽靡敷陳,形簡劄以潛通,備彰欵眤,私營器用,竊役工徒,證左甚明,違辟斯顯。
宜從黜免,用肅羣倫,俾降秩於春坊,仍分曹於洛邑,猶存進退之禮,且示含容之懷,噫!戚實自貽,智不慮逺,未為竄逐,無忘省循。
」 謂自天禧四年七月拜相,十一月戊辰同李迪罷,次日復相,至是年六月罷,相真宗踰年,相仁宗纔四月。
是歲二月戊午,仁宗即位,以皇帝尚?,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後處分。
初,丁謂與内侍雷允恭協比専恣,内挾太後,同列無如之何。
太後嘗以上卧起晩,令内侍傳?,欲獨受羣臣朝,謂力陳其不可,由是稍失太後意。
又嘗議月進錢充宮掖之用,太後滋不悅。
允恭既下獄,王曽欲因山陵事併去謂,而未得間。
一日,朝退,曽獨對,具言謂包藏禍心,令允恭擅移皇堂於絶地,太後大驚,欲誅謂,馮拯進曰:「謂固有罪,然帝新即位,亟誅大臣,駭天下耳目。
且謂豈有逆謀哉?第失奏山陵事耳。
」太後少解,令拯等即殿隅議降黜之命,任中正言謂被先帝顧託,雖有罪,請如律議功,曽曰:「謂以不忠得罪宗廟,尚何議邪!」乃責謂為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故事:宰相罷免,皆降制,時亟欲行,止召當直舍人草詞,仍牓朝堂,布諭天下,謂所坐,但私庇允恭,不忍破其妄作,未必真有禍心也;然天資險狡多隂謀,得政歲久,要不可測,雖曽以計傾之,而公論不以爲過也。
《長編》 章獻太後權處分軍國事,謂潛結中官雷允恭,俾傳達中外之議。
既而允恭擅移皇堂事發,謂規庇允恭,依違不決,仁宗與章獻坐承明殿,召馮拯等諭曰:「丁謂身爲宰相,與允恭交結。
」併出文字一紙,乃謂託允恭於後苑作酒器,及出允恭欵幹謂求皇城司簡劄往還,遂亟命黜謂。
先是,女道士劉德妙詐作降神,眩惑禁中,謂使詐爲神言譽已,又嘗授德妙頌,題「混元皇帝賜德妙」,他日奏之,盡得其狀,貶崖州司戶。
謂貶崖州司戶勑曰:「無將之戒,舊典甚明;不道之辜,常刑罔赦。
茍露挾邪之迹,宜申去惡之文。
具官丁謂早踐台司,備隆朝眷。
曽靡圖於爲報,乃公肆於非心,昵彼妖巫,館于私舍,潛通詭計,假託神靈,與孽寺以連謀,幸先皇之違豫,將逞姦回之志,妄談禍福之端。
屬朕纉臨,覬專威柄,僻違之狀,滋見於反常,毀讟之言,更彰於無上。
比從罷免,猶示矜寛,既蒐慝之旋聞,且閱實而具在,背恩棄德,一至于斯,竄逐遐方,實乃自取。
可貶授將仕郎,守崖州司戶參軍,員外置同正員。
」乾興元年七月辛夘 謂因敎女道士劉德妙語涉妖誕事,再貶謂崖州司戶,諸子並勒停,籍其家,得四方賂遺,不可勝紀,仍以謂罪狀播吿中外。
始,謂命宋綬草寇凖責詞,綬請其故,謂曰:「《春秋》無將,漢法不道,皆證事也。
」綬雖從謂指,然卒改易謂本語,不純用。
及謂貶,綬猶當制,即草詞曰:「無將之戒,舊典甚明;不道之辜,常刑罔赦。
」朝論快焉。
謂初逐凖,京師為之語曰:「欲得天下寧,當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冦老。
」不半歲,謂亦貶,人皆為報復之速,天道安可誣。
謂竄崖州,道出雷州,凖遣人以一蒸羊逆之境上,謂欲見凖,凖拒絶之,凖聞家僮欲報讐,亟杜門,使縱博,毋得出,伺謂行逺乃罷。
詔臣僚有曽與丁謂往來者,一切不問。
時遣禦史方謹言籍謂家。
得士大夫書。
多幹請闗通者。
悉焚之不以聞。
世稱其長者。
謂家寓洛陽。
在朱崖凡五年,嘗為書自克責,叙國厚恩,戒家人毋輒怨望,且述其受遺冊立之功,有雲「臣有彌天之罪,亦有彌天之功」,遣人緻于西京留守劉燁,祈付其家,戒使者伺燁會衆僚時達之。
燁得書不敢私,即以聞,上見之感惻,遂自崖州司戶徙雷州司戶,謂雅多智,是猶出於揣摩也。
宰相言:「謂天下不容其罪而竄之,今不緣赦宥,未可内徙。
」上曰:「謂斥海上已數年,欲令生還嶺表爾。
」天聖八年,以雷州司戶丁謂爲道州司戶。
始,南郊肆大赦,中外疑謂必將内徙,刑部貟外郎兼侍禦史知雜事劉隨言:「彼擅移於陵域,將不利於君親。
隻合取彼頭顱置諸郊廟。
」殿中侍禦史張錫言:「謂姦邪弄國,罪當死無可憐。
且大臣竄逐,本與天下棄之,今復還,是違天下意。
」由是止徙道州。
」明道二年,皇太後不豫,大赦,謫者皆内徙,丁謂特許緻仕。
並《長編》 景祐四年,光州言祕書監緻仕丁謂卒,王曽聞之語人曰:「斯人智數不可測;在海南猶用詐得還。
若不死,數年未必不復用;斯人復用,則天下之不幸可勝道哉!吾非幸其死也。
」 同日,任中正罷叅知政事。
自兵部尚書罷為太子賔客知鄆州 中正自大中祥符九年九月除樞密副使,天禧元年九月除同知樞密院事,三年十二月除樞密副使,四年八月除叅知政事,是年六月罷,為執政凡六年,事仁宗纔數月。
中正之貶,坐營救丁謂故也。
後復禮部尚書。
卒,贈左僕射,諡康懿。
弟中師,仁宗時為樞密副使。
七月辛未,王曽拜相。
自行禮部尚書、參知政事除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充?靈觀使 制曰:「舜績方茂,選衆而舉臯陶;周邦既隆,降神而得山甫。
良弼之任,羣黎式瞻,必惟其人,同底于道。
今朕博采輿議,用符揀求,擢茲調護之勲,列于衡宰之重,載?令日,誕舉徽章。
具官王曽簡亮忠純,直清粹厚,學窮師法,文擅國華。
登俊選於昌辰,冠時名於多士,薦當大任,遂翊洪鈞,達胡廣之朝章,究房喬之吏事,出臨都會,克樹於風聲。
來復近司,愈隆於望實,間緣沖眇,始涖政經,實賴師賔,以資訪問,方紹隆平之業,豈忘輔翼之勞,是用旌一德之賛商,舉三篇而命說,九功將叙,資乃緝熙。
衆志未融,賴于訓道,契風雲之交感,葉夢蔔之不違,乃眷真庭,夙隆使任,俾其摠領,庶極寅恭。
於戱!上法乾台,方崇於體貌,下和民則,益峻於表儀,懋宣令猷,往踐于位。
」 天聖三年十二月癸醜,授行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制曰:「朕紹休三聖,躬覽萬機。
眷乃股肱之臣,方居鼎軸之重。
進圖賢業,擢冠宰廷。
適?剛辰,誕吿明命。
具官王曽同寅一德,入賛兩朝,懿學洪文,通天人之極摰,沉識厚望,竦中外之具瞻。
綱紀羣倫,緝熙百度,是用總祠真館,正位黃扉,加命地卿,兼榮史觀,秉我魁柄,穆于政途。
於戲!天之三台,以上幹於元縡,國有四輔,以下經於大謨。
其懋乃功,往弼予治。
」 五年二月,除提舉修真宗皇帝《國史》。
故事,宰臣自領監修國史。
至是,以曽提舉,猶别降下勅以命之。
曽嘗請用孫奭、馮元勸講殿中,又薦叅知政事呂夷簡才望可當政柄,夷簡遂拜相。
同日,呂夷簡、魯宗道並叅知政事夷簡自龍圗閣直學士、右諫議大夫權知開封府遷給事中除。
宗道自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講、判流内銓遷右諫議大夫除 夷簡,字坦夫,河南人,大理寺丞蒙亨之子,宰相蒙正之猶子也。
宗道,字貫之,亳州人。
夷簡擢進士,又舉制科,嘗通判通、濠二州。
往河北按行水災,于時田器有筭,還,奏請除之,真宗納其言,自是天下農器皆免筭。
時王曽為知制誥,一日,至中書,見王旦曰:「君識呂夷簡乎?」曽曰:「不識也。
」旦曰:「夷簡器識逺大,君其善交之,當與君對秉鈞軸。
」曽曰:「公何以知之?」旦曰:「吾亦不識夷簡,但以其奏請得之,如不稅農器是也。
」後以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嚴辨有聲,上識其姓名于屏風,意將大用之也。
?雷允恭擅移山陵,詔夷簡與魯宗道按視,還拜給事中、叅知政事。
仁宗嘗問輔臣曰:「四方奏獄來上,不知所以裁之?」夷簡曰:「凡奏獄或出于疑,則從輕可也。
」仁宗深以爲然,終仁宗之世,疑獄一從于輕。
《事畧》 天聖元年,詔曰:「三路軍儲,出於山澤之利。
比聞移用不足,二府大臣其經度之。
」乃命三司使李諮等及三司副使較茶塩礬稅,歲入登耗,更定其法,遂置計置司,以樞密副使張士遜、叅政呂夷簡、魯宗道總之。
《長編》叅樞總計置司 二年,合祭天地于圜丘,王欽若封冀國公、曹利用改封魯國公,文武百官並加恩。
故事,輔臣例遷官,夷簡與同列豫辭之,遂著為式。
南郊輔臣豫辭遷官自呂夷簡始 宗道為人剛正,嫉惡少容,遇事敢言,不為小謹。
為諭德時,居近酒肆,嘗?行就飲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門,久之,宗道果自酒肆來,使者先約曰:「即上怪公來遅,何以為對?」宗道曰:「第以實對。
」使者曰:「然則公當得罪。
」曰:「飲者,人之常情。
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真宗果問,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對,帝詰之,宗道謝曰:「有故人自鄉裡來,臣家貧無杯酌,故就酒家飲。
」帝以為忠實可大用,嘗以語太後,太後識之。
於是併夷簡皆首蒙擢任。
《長編》 丙子,錢惟演樞密使。
自樞密副使除依前兵部尚書充樞密使、祥源觀使 制曰:「樞密之任,軍國是經,獻納詢謀,用弼臣而更踐,等威廉級,與宰司而比崇。
其於簡求,必及才望。
今朕舉朝幄之英彥,得儲闈之舊勲,陟以使名,允孚公議,褒賢詔德,其在于茲。
具官錢惟演生王侯之慶門,稟星象之嘉瑞,忠為代法,行本天資,以山濤之清淳,傅丙吉之寛裕,學總經邦之奧,辭探復雅之微,佐佑先朝,徊翔近列,沃心造膝,居多謇正之言,守位直躬,靜有端莊之操,暨予眇質,始預政經,爰以嘉謨,入叅賔席,日講溫文之範,彌彰護翼之勤,迄今纂承,豈忘甄擢,用是載?良吉,胥協羣倫,疇其賛務之勞,峻此即真之拜,雷風之令,允賴於翊宣,飪餗之和,良増於倚屬。
於戲!後非賢而罔乂,民率德而具瞻,方資棟榦之隆,以承詒燕之業,徃服休命,毗于大邦。
」國朝樞密使帶檢校官。
今惟演止以尚書充使,非例也。
十一月丁夘,錢惟演罷樞密使。
為保大軍節度使知河陽 制曰:「任以中權,總兵符之雄重。
倡于九牧,寄民政之惠和。
適均佐佑之勤,固無出處之異,爰稽榖旦,誕吿羣倫。
具官錢惟演敏學本於宗師,懿文恢乎事典。
挺生勲閥之後,允作柄臣之良。
乃登樞庭,實掌邦要,處崇髙而是畏,務沖挹以載懷。
頃露由衷,懇祈遜職。
宅予憂之尚黙,從乃欲之未遑。
雖帷幄本兵,方資於策慮,而葭莩聮戚,緣避於嫌疑。
是用觧機務之繁,陟齊壇之貴,殿彼鄜畤,以控西陲,守茲盟津,以壯右輔。
褒功賦邑,併示寵徽。
於戲!持盈守成,朕方欽於治本,敦詩說禮,汝無墜於家聲。
惟明哲可以保厥身,惟靖共可以綏厥位,嘉乃達識,豈煩訓辭。
」 惟演自天禧四年八月除樞密副使,乾興元年七月除樞密使,是年十一月罷,在樞府凡三年。
初,惟演見丁謂權盛,附之,與為婚姻,謂逐寇準,惟演與有力焉。
及序樞密院直學士題名石,獨刋去準名,曰:「逆準削而不書。
」謂禍萌,惟演慮併得罪,遂擠謂以自觧,馮拯惡其為人,因言惟演以妹妻劉美,實皇太後姻家,不可預政,請出之,乃出惟演為鎮國留後,即日改今命。
《長編》 惟演自河陽赴亳州,因朝京師,圗入相,監察禦史鞠詠奏:「惟演憸人,嘗與丁謂為婚姻,緣此大用。
後揣知謂姦邪禍萌,懼牽連得禍,因出力攻謂。
今若遂以為相,必大失天下望。
」太後遣内侍持奏示之,惟演猶顧望不行,詠語左正言劉隨曰:「若相惟演,當取白麻廷毀之。
」惟演聞乃亟去。
天聖九年,改判陳州、判河南府。
始,惟演託疾乆留京師,既除陳州,遷延不赴,且圗相位,天章閣待制範諷奏曰:「惟演嘗為樞密使,以皇太後姻屬罷之,示天下以不私。
今固不可復用。
」殿中侍禦史郭勸亦請督惟演上道,惟演自言先隴在洛陽,願司宮鑰,遂命惟演守河南,促其行。
景祐元年,惟演卒,特贈侍中。
惟演始以父歸國,故亟顯;然自以才能進,文辭清麗,名與楊億、劉筠相上下,家聚書多於秘府,在館閣與楊億同脩《策府元?》凡千篇,喜奬勵後進,歐陽脩、尹洙皆出幕下。
雖官兼將相,階勲品皆第一,而終不歴中書,故嘗謂人曰:「吾平生所不足者,惟不得於黃紙尾押字耳。
」《長編》 同日,張知白樞密副使。
自翰林侍講學士、尚書右丞知南京召除兼祥源觀使 知白前為叅知政事,是時王欽若為相,與知白議論多不合,知白以疾辭位,罷為翰林侍讀學士,知大名府,徙南京。
至是,欽若分司南京,衆謂知白必報之,而知白待之加厚,論者多之。
仁宗即位,召入為樞密副使,知白在樞府三年,至天聖三年十二月拜相。
天聖元年癸亥 九月丙寅,馮拯罷相。
自司徒兼侍中罷爲檢校太尉兼侍中、武勝軍節度使、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 制曰:「崇德報功,本皇王之首務。
出藩入輔,申賢傑之壯猷。
乃眷元臣,久當大任,勉狥懷於素守,庸誕告於羣倫。
具官馮拯秉節剛方,處心忠亮,體和能?,好謀而成。
往事先朝,浸膺重委,屬文考之末命,奉沖人而繼明,宣力居多,積功甚茂。
比嬰疾疢,繼露封章,願解事權,備形悃愊。
雖屢申於敦諭,然固執於謙沖,是用付南陽之節麾,寄西宅之符鑰,衍之多戶,益以真封,併舉徽章,式尊舊德。
於戲!君臣之分,要篤於始終,出處之宜,用均於勞逸。
其祇休命,以保令圗。
」 拯以天禧四年十一月拜相,是年九月罷,入相踰二年。
先是,二府議以天書??永定陵,尋為應天禪院奉安真宗禦容禮儀使。
疾作,賜白金五千兩,以亮陰不克問疾,叩頭謝,五上表願罷相。
於是遣使即卧内以告命、旌纛賜之,拯病不能赴河南而卒。
贈太師、中書令,諡文懿。
拯為相氣貌嚴重,宦者傳詔至中書,不延坐。
尚書林特嘗詣第,累日不得通,白以咨事,使詣中書,既至,又遣堂吏謂之曰:「公事何不自達朝廷?」卒不見,,特大媿而去。
《長編》 同日,王欽若拜相。
自刑部尚書知江寜府召拜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充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學士、監修國史再入相 制曰:「朕猥以??質,獲紹丕圗。
言念為君之難,實惟任賢之重,輔茲不逮,眷於老成,聿采民瞻,用符帝賚。
具官王欽若逮事先帝,嘗升近司,彌綸萬幾,夷險一節。
向均勞逸,出莅藩垣,政胥穆於民風,心雅存於王室。
屬廟堂虛位,?筮協謀,疾置召還,嘉猷入告,俾復升於台路,仍併躐於徽章。
於戲!三公無官,以帥百僚之治。
一人有慶,以遺兆民之休。
坐恢國猷,永作賢弼。
」 欽若前以天禧元年八月拜相,至三年六月罷相,是年自知江寜召復拜相。
先是,錢惟演自河陽赴亳州,因朝京師,圗入相。
監察禦史鞠詠力攻之,惟演聞乃亟去。
馮拯病,太後有復相欽若意,欽若時以刑部尚書知江寧府,上嘗為飛白書王欽若字,適欽若有奏至,太後因取字緘置湯藥合,遣中人齎以賜,且口宣召之,輔臣皆不與聞。
欽若至國門,始命中書,徙知潤州、光祿卿王隨代欽若,欽若始入見。
馮拯罷相,判河南府,欽若遂有是命。
欽若再入中書,謂平時百官叙進皆有常法,為《叙遷圗》以獻,兾便省覽,然亦不復能大用事如真宗朝矣,同列往往駮議,欽若不堪曰:「王子明在政府日不爾也!」魯宗道曰:「王文正,先朝重德,固非它人可企。
公若執政平允,宗道安得不伏?」《長編》 二年,合祭天地于圜丘,以宰臣王欽若為南郊大禮使,進司徒,封兾國公。
時翰林學士承?李維為禮儀使,翰林學士晏殊為儀仗使,權禦史中丞薛奎為鹵簿使,權知開封府王臻為橋道頓逓使。
故事:宰相為大禮使,太常卿為禮儀使,禦史中丞為儀仗使,兵部尚書為鹵簿使,開封府為橋道頓逓使。
國初循用此制,其後太常卿、禦史中丞、兵部尚書或闕,乃以學士及他尚書、丞、郎領之,其職掌仍用禮院、禦史臺、兵部吏如故。
儀衞名物,皆鹵簿所領,儀仗使惟督促諸司而已;又使領次第,則大禮、禮儀、儀仗、鹵簿,而橋道頓逓最居其下。
真宗封禪,五使皆以輔臣為之,及上玉皇尊號,宰相向敏中當為禮儀使,以年老不任賛道,更命樞密使王欽若,而敏中乃領儀仗使,葢失之矣。
今有中丞而換使名,非故也。
《長編》南郊宰相為大禮使 三年,以宰臣王欽若為譯經使。
唐譯經使以宰相明佛學者兼領之。
國朝,翻譯經論,初令朝官潤文,及丁謂相,始置使。
欽若乃因譯經僧法護等請為使,議者非之。
天聖三年乙醜 十月辛酉,晏殊樞密副使。
自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禮部侍郎、知制誥除。
時年三十七 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
七歲能屬文,號神童。
仁宗封昇王,以殊為記室,及為皇太子,為左庶子。
是歲遂有是命。
十一月戊申,司徒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冀國公王欽若卒。
欽若以天聖元年九月拜相,是年十一月薨于位,再入相二年。
欽若感疾,車駕幸其第,臨問賜白金五千兩。
後三日卒,皇太後臨奠出涕,贈太師、中書令,諡文穆,錄親屬及所親信二十餘人,女壻大理評事張瓌除祕閣校
自司徒兼侍中降授守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制曰:「上宰之司,財成於百度。
大臣之舉,規正於四方。
其或履道有虧,脩身寡慎,比周非類,玷辱具瞻。
當我至公之朝,難居鬷假之任。
具官丁謂夙承委遇,遂極顯榮。
而?念圖猷,密交孽寺,緻山園之擅易,曽靡敷陳,形簡劄以潛通,備彰欵眤,私營器用,竊役工徒,證左甚明,違辟斯顯。
宜從黜免,用肅羣倫,俾降秩於春坊,仍分曹於洛邑,猶存進退之禮,且示含容之懷,噫!戚實自貽,智不慮逺,未為竄逐,無忘省循。
」 謂自天禧四年七月拜相,十一月戊辰同李迪罷,次日復相,至是年六月罷,相真宗踰年,相仁宗纔四月。
是歲二月戊午,仁宗即位,以皇帝尚?,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後處分。
初,丁謂與内侍雷允恭協比専恣,内挾太後,同列無如之何。
太後嘗以上卧起晩,令内侍傳?,欲獨受羣臣朝,謂力陳其不可,由是稍失太後意。
又嘗議月進錢充宮掖之用,太後滋不悅。
允恭既下獄,王曽欲因山陵事併去謂,而未得間。
一日,朝退,曽獨對,具言謂包藏禍心,令允恭擅移皇堂於絶地,太後大驚,欲誅謂,馮拯進曰:「謂固有罪,然帝新即位,亟誅大臣,駭天下耳目。
且謂豈有逆謀哉?第失奏山陵事耳。
」太後少解,令拯等即殿隅議降黜之命,任中正言謂被先帝顧託,雖有罪,請如律議功,曽曰:「謂以不忠得罪宗廟,尚何議邪!」乃責謂為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故事:宰相罷免,皆降制,時亟欲行,止召當直舍人草詞,仍牓朝堂,布諭天下,謂所坐,但私庇允恭,不忍破其妄作,未必真有禍心也;然天資險狡多隂謀,得政歲久,要不可測,雖曽以計傾之,而公論不以爲過也。
《長編》 章獻太後權處分軍國事,謂潛結中官雷允恭,俾傳達中外之議。
既而允恭擅移皇堂事發,謂規庇允恭,依違不決,仁宗與章獻坐承明殿,召馮拯等諭曰:「丁謂身爲宰相,與允恭交結。
」併出文字一紙,乃謂託允恭於後苑作酒器,及出允恭欵幹謂求皇城司簡劄往還,遂亟命黜謂。
先是,女道士劉德妙詐作降神,眩惑禁中,謂使詐爲神言譽已,又嘗授德妙頌,題「混元皇帝賜德妙」,他日奏之,盡得其狀,貶崖州司戶。
謂貶崖州司戶勑曰:「無將之戒,舊典甚明;不道之辜,常刑罔赦。
茍露挾邪之迹,宜申去惡之文。
具官丁謂早踐台司,備隆朝眷。
曽靡圖於爲報,乃公肆於非心,昵彼妖巫,館于私舍,潛通詭計,假託神靈,與孽寺以連謀,幸先皇之違豫,將逞姦回之志,妄談禍福之端。
屬朕纉臨,覬專威柄,僻違之狀,滋見於反常,毀讟之言,更彰於無上。
比從罷免,猶示矜寛,既蒐慝之旋聞,且閱實而具在,背恩棄德,一至于斯,竄逐遐方,實乃自取。
可貶授將仕郎,守崖州司戶參軍,員外置同正員。
」乾興元年七月辛夘 謂因敎女道士劉德妙語涉妖誕事,再貶謂崖州司戶,諸子並勒停,籍其家,得四方賂遺,不可勝紀,仍以謂罪狀播吿中外。
始,謂命宋綬草寇凖責詞,綬請其故,謂曰:「《春秋》無將,漢法不道,皆證事也。
」綬雖從謂指,然卒改易謂本語,不純用。
及謂貶,綬猶當制,即草詞曰:「無將之戒,舊典甚明;不道之辜,常刑罔赦。
」朝論快焉。
謂初逐凖,京師為之語曰:「欲得天下寧,當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冦老。
」不半歲,謂亦貶,人皆為報復之速,天道安可誣。
謂竄崖州,道出雷州,凖遣人以一蒸羊逆之境上,謂欲見凖,凖拒絶之,凖聞家僮欲報讐,亟杜門,使縱博,毋得出,伺謂行逺乃罷。
詔臣僚有曽與丁謂往來者,一切不問。
時遣禦史方謹言籍謂家。
得士大夫書。
多幹請闗通者。
悉焚之不以聞。
世稱其長者。
謂家寓洛陽。
在朱崖凡五年,嘗為書自克責,叙國厚恩,戒家人毋輒怨望,且述其受遺冊立之功,有雲「臣有彌天之罪,亦有彌天之功」,遣人緻于西京留守劉燁,祈付其家,戒使者伺燁會衆僚時達之。
燁得書不敢私,即以聞,上見之感惻,遂自崖州司戶徙雷州司戶,謂雅多智,是猶出於揣摩也。
宰相言:「謂天下不容其罪而竄之,今不緣赦宥,未可内徙。
」上曰:「謂斥海上已數年,欲令生還嶺表爾。
」天聖八年,以雷州司戶丁謂爲道州司戶。
始,南郊肆大赦,中外疑謂必將内徙,刑部貟外郎兼侍禦史知雜事劉隨言:「彼擅移於陵域,將不利於君親。
隻合取彼頭顱置諸郊廟。
」殿中侍禦史張錫言:「謂姦邪弄國,罪當死無可憐。
且大臣竄逐,本與天下棄之,今復還,是違天下意。
」由是止徙道州。
」明道二年,皇太後不豫,大赦,謫者皆内徙,丁謂特許緻仕。
並《長編》 景祐四年,光州言祕書監緻仕丁謂卒,王曽聞之語人曰:「斯人智數不可測;在海南猶用詐得還。
若不死,數年未必不復用;斯人復用,則天下之不幸可勝道哉!吾非幸其死也。
」 同日,任中正罷叅知政事。
自兵部尚書罷為太子賔客知鄆州 中正自大中祥符九年九月除樞密副使,天禧元年九月除同知樞密院事,三年十二月除樞密副使,四年八月除叅知政事,是年六月罷,為執政凡六年,事仁宗纔數月。
中正之貶,坐營救丁謂故也。
後復禮部尚書。
卒,贈左僕射,諡康懿。
弟中師,仁宗時為樞密副使。
七月辛未,王曽拜相。
自行禮部尚書、參知政事除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充?靈觀使 制曰:「舜績方茂,選衆而舉臯陶;周邦既隆,降神而得山甫。
良弼之任,羣黎式瞻,必惟其人,同底于道。
今朕博采輿議,用符揀求,擢茲調護之勲,列于衡宰之重,載?令日,誕舉徽章。
具官王曽簡亮忠純,直清粹厚,學窮師法,文擅國華。
登俊選於昌辰,冠時名於多士,薦當大任,遂翊洪鈞,達胡廣之朝章,究房喬之吏事,出臨都會,克樹於風聲。
來復近司,愈隆於望實,間緣沖眇,始涖政經,實賴師賔,以資訪問,方紹隆平之業,豈忘輔翼之勞,是用旌一德之賛商,舉三篇而命說,九功將叙,資乃緝熙。
衆志未融,賴于訓道,契風雲之交感,葉夢蔔之不違,乃眷真庭,夙隆使任,俾其摠領,庶極寅恭。
於戱!上法乾台,方崇於體貌,下和民則,益峻於表儀,懋宣令猷,往踐于位。
」 天聖三年十二月癸醜,授行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制曰:「朕紹休三聖,躬覽萬機。
眷乃股肱之臣,方居鼎軸之重。
進圖賢業,擢冠宰廷。
適?剛辰,誕吿明命。
具官王曽同寅一德,入賛兩朝,懿學洪文,通天人之極摰,沉識厚望,竦中外之具瞻。
綱紀羣倫,緝熙百度,是用總祠真館,正位黃扉,加命地卿,兼榮史觀,秉我魁柄,穆于政途。
於戲!天之三台,以上幹於元縡,國有四輔,以下經於大謨。
其懋乃功,往弼予治。
」 五年二月,除提舉修真宗皇帝《國史》。
故事,宰臣自領監修國史。
至是,以曽提舉,猶别降下勅以命之。
曽嘗請用孫奭、馮元勸講殿中,又薦叅知政事呂夷簡才望可當政柄,夷簡遂拜相。
同日,呂夷簡、魯宗道並叅知政事夷簡自龍圗閣直學士、右諫議大夫權知開封府遷給事中除。
宗道自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講、判流内銓遷右諫議大夫除 夷簡,字坦夫,河南人,大理寺丞蒙亨之子,宰相蒙正之猶子也。
宗道,字貫之,亳州人。
夷簡擢進士,又舉制科,嘗通判通、濠二州。
往河北按行水災,于時田器有筭,還,奏請除之,真宗納其言,自是天下農器皆免筭。
時王曽為知制誥,一日,至中書,見王旦曰:「君識呂夷簡乎?」曽曰:「不識也。
」旦曰:「夷簡器識逺大,君其善交之,當與君對秉鈞軸。
」曽曰:「公何以知之?」旦曰:「吾亦不識夷簡,但以其奏請得之,如不稅農器是也。
」後以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嚴辨有聲,上識其姓名于屏風,意將大用之也。
?雷允恭擅移山陵,詔夷簡與魯宗道按視,還拜給事中、叅知政事。
仁宗嘗問輔臣曰:「四方奏獄來上,不知所以裁之?」夷簡曰:「凡奏獄或出于疑,則從輕可也。
」仁宗深以爲然,終仁宗之世,疑獄一從于輕。
《事畧》 天聖元年,詔曰:「三路軍儲,出於山澤之利。
比聞移用不足,二府大臣其經度之。
」乃命三司使李諮等及三司副使較茶塩礬稅,歲入登耗,更定其法,遂置計置司,以樞密副使張士遜、叅政呂夷簡、魯宗道總之。
《長編》叅樞總計置司 二年,合祭天地于圜丘,王欽若封冀國公、曹利用改封魯國公,文武百官並加恩。
故事,輔臣例遷官,夷簡與同列豫辭之,遂著為式。
南郊輔臣豫辭遷官自呂夷簡始 宗道為人剛正,嫉惡少容,遇事敢言,不為小謹。
為諭德時,居近酒肆,嘗?行就飲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門,久之,宗道果自酒肆來,使者先約曰:「即上怪公來遅,何以為對?」宗道曰:「第以實對。
」使者曰:「然則公當得罪。
」曰:「飲者,人之常情。
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真宗果問,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對,帝詰之,宗道謝曰:「有故人自鄉裡來,臣家貧無杯酌,故就酒家飲。
」帝以為忠實可大用,嘗以語太後,太後識之。
於是併夷簡皆首蒙擢任。
《長編》 丙子,錢惟演樞密使。
自樞密副使除依前兵部尚書充樞密使、祥源觀使 制曰:「樞密之任,軍國是經,獻納詢謀,用弼臣而更踐,等威廉級,與宰司而比崇。
其於簡求,必及才望。
今朕舉朝幄之英彥,得儲闈之舊勲,陟以使名,允孚公議,褒賢詔德,其在于茲。
具官錢惟演生王侯之慶門,稟星象之嘉瑞,忠為代法,行本天資,以山濤之清淳,傅丙吉之寛裕,學總經邦之奧,辭探復雅之微,佐佑先朝,徊翔近列,沃心造膝,居多謇正之言,守位直躬,靜有端莊之操,暨予眇質,始預政經,爰以嘉謨,入叅賔席,日講溫文之範,彌彰護翼之勤,迄今纂承,豈忘甄擢,用是載?良吉,胥協羣倫,疇其賛務之勞,峻此即真之拜,雷風之令,允賴於翊宣,飪餗之和,良増於倚屬。
於戲!後非賢而罔乂,民率德而具瞻,方資棟榦之隆,以承詒燕之業,徃服休命,毗于大邦。
」國朝樞密使帶檢校官。
今惟演止以尚書充使,非例也。
十一月丁夘,錢惟演罷樞密使。
為保大軍節度使知河陽 制曰:「任以中權,總兵符之雄重。
倡于九牧,寄民政之惠和。
適均佐佑之勤,固無出處之異,爰稽榖旦,誕吿羣倫。
具官錢惟演敏學本於宗師,懿文恢乎事典。
挺生勲閥之後,允作柄臣之良。
乃登樞庭,實掌邦要,處崇髙而是畏,務沖挹以載懷。
頃露由衷,懇祈遜職。
宅予憂之尚黙,從乃欲之未遑。
雖帷幄本兵,方資於策慮,而葭莩聮戚,緣避於嫌疑。
是用觧機務之繁,陟齊壇之貴,殿彼鄜畤,以控西陲,守茲盟津,以壯右輔。
褒功賦邑,併示寵徽。
於戲!持盈守成,朕方欽於治本,敦詩說禮,汝無墜於家聲。
惟明哲可以保厥身,惟靖共可以綏厥位,嘉乃達識,豈煩訓辭。
」 惟演自天禧四年八月除樞密副使,乾興元年七月除樞密使,是年十一月罷,在樞府凡三年。
初,惟演見丁謂權盛,附之,與為婚姻,謂逐寇準,惟演與有力焉。
及序樞密院直學士題名石,獨刋去準名,曰:「逆準削而不書。
」謂禍萌,惟演慮併得罪,遂擠謂以自觧,馮拯惡其為人,因言惟演以妹妻劉美,實皇太後姻家,不可預政,請出之,乃出惟演為鎮國留後,即日改今命。
《長編》 惟演自河陽赴亳州,因朝京師,圗入相,監察禦史鞠詠奏:「惟演憸人,嘗與丁謂為婚姻,緣此大用。
後揣知謂姦邪禍萌,懼牽連得禍,因出力攻謂。
今若遂以為相,必大失天下望。
」太後遣内侍持奏示之,惟演猶顧望不行,詠語左正言劉隨曰:「若相惟演,當取白麻廷毀之。
」惟演聞乃亟去。
天聖九年,改判陳州、判河南府。
始,惟演託疾乆留京師,既除陳州,遷延不赴,且圗相位,天章閣待制範諷奏曰:「惟演嘗為樞密使,以皇太後姻屬罷之,示天下以不私。
今固不可復用。
」殿中侍禦史郭勸亦請督惟演上道,惟演自言先隴在洛陽,願司宮鑰,遂命惟演守河南,促其行。
景祐元年,惟演卒,特贈侍中。
惟演始以父歸國,故亟顯;然自以才能進,文辭清麗,名與楊億、劉筠相上下,家聚書多於秘府,在館閣與楊億同脩《策府元?》凡千篇,喜奬勵後進,歐陽脩、尹洙皆出幕下。
雖官兼將相,階勲品皆第一,而終不歴中書,故嘗謂人曰:「吾平生所不足者,惟不得於黃紙尾押字耳。
」《長編》 同日,張知白樞密副使。
自翰林侍講學士、尚書右丞知南京召除兼祥源觀使 知白前為叅知政事,是時王欽若為相,與知白議論多不合,知白以疾辭位,罷為翰林侍讀學士,知大名府,徙南京。
至是,欽若分司南京,衆謂知白必報之,而知白待之加厚,論者多之。
仁宗即位,召入為樞密副使,知白在樞府三年,至天聖三年十二月拜相。
天聖元年癸亥 九月丙寅,馮拯罷相。
自司徒兼侍中罷爲檢校太尉兼侍中、武勝軍節度使、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 制曰:「崇德報功,本皇王之首務。
出藩入輔,申賢傑之壯猷。
乃眷元臣,久當大任,勉狥懷於素守,庸誕告於羣倫。
具官馮拯秉節剛方,處心忠亮,體和能?,好謀而成。
往事先朝,浸膺重委,屬文考之末命,奉沖人而繼明,宣力居多,積功甚茂。
比嬰疾疢,繼露封章,願解事權,備形悃愊。
雖屢申於敦諭,然固執於謙沖,是用付南陽之節麾,寄西宅之符鑰,衍之多戶,益以真封,併舉徽章,式尊舊德。
於戲!君臣之分,要篤於始終,出處之宜,用均於勞逸。
其祇休命,以保令圗。
」 拯以天禧四年十一月拜相,是年九月罷,入相踰二年。
先是,二府議以天書??永定陵,尋為應天禪院奉安真宗禦容禮儀使。
疾作,賜白金五千兩,以亮陰不克問疾,叩頭謝,五上表願罷相。
於是遣使即卧内以告命、旌纛賜之,拯病不能赴河南而卒。
贈太師、中書令,諡文懿。
拯為相氣貌嚴重,宦者傳詔至中書,不延坐。
尚書林特嘗詣第,累日不得通,白以咨事,使詣中書,既至,又遣堂吏謂之曰:「公事何不自達朝廷?」卒不見,,特大媿而去。
《長編》 同日,王欽若拜相。
自刑部尚書知江寜府召拜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充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學士、監修國史再入相 制曰:「朕猥以??質,獲紹丕圗。
言念為君之難,實惟任賢之重,輔茲不逮,眷於老成,聿采民瞻,用符帝賚。
具官王欽若逮事先帝,嘗升近司,彌綸萬幾,夷險一節。
向均勞逸,出莅藩垣,政胥穆於民風,心雅存於王室。
屬廟堂虛位,?筮協謀,疾置召還,嘉猷入告,俾復升於台路,仍併躐於徽章。
於戲!三公無官,以帥百僚之治。
一人有慶,以遺兆民之休。
坐恢國猷,永作賢弼。
」 欽若前以天禧元年八月拜相,至三年六月罷相,是年自知江寜召復拜相。
先是,錢惟演自河陽赴亳州,因朝京師,圗入相。
監察禦史鞠詠力攻之,惟演聞乃亟去。
馮拯病,太後有復相欽若意,欽若時以刑部尚書知江寧府,上嘗為飛白書王欽若字,適欽若有奏至,太後因取字緘置湯藥合,遣中人齎以賜,且口宣召之,輔臣皆不與聞。
欽若至國門,始命中書,徙知潤州、光祿卿王隨代欽若,欽若始入見。
馮拯罷相,判河南府,欽若遂有是命。
欽若再入中書,謂平時百官叙進皆有常法,為《叙遷圗》以獻,兾便省覽,然亦不復能大用事如真宗朝矣,同列往往駮議,欽若不堪曰:「王子明在政府日不爾也!」魯宗道曰:「王文正,先朝重德,固非它人可企。
公若執政平允,宗道安得不伏?」《長編》 二年,合祭天地于圜丘,以宰臣王欽若為南郊大禮使,進司徒,封兾國公。
時翰林學士承?李維為禮儀使,翰林學士晏殊為儀仗使,權禦史中丞薛奎為鹵簿使,權知開封府王臻為橋道頓逓使。
故事:宰相為大禮使,太常卿為禮儀使,禦史中丞為儀仗使,兵部尚書為鹵簿使,開封府為橋道頓逓使。
國初循用此制,其後太常卿、禦史中丞、兵部尚書或闕,乃以學士及他尚書、丞、郎領之,其職掌仍用禮院、禦史臺、兵部吏如故。
儀衞名物,皆鹵簿所領,儀仗使惟督促諸司而已;又使領次第,則大禮、禮儀、儀仗、鹵簿,而橋道頓逓最居其下。
真宗封禪,五使皆以輔臣為之,及上玉皇尊號,宰相向敏中當為禮儀使,以年老不任賛道,更命樞密使王欽若,而敏中乃領儀仗使,葢失之矣。
今有中丞而換使名,非故也。
《長編》南郊宰相為大禮使 三年,以宰臣王欽若為譯經使。
唐譯經使以宰相明佛學者兼領之。
國朝,翻譯經論,初令朝官潤文,及丁謂相,始置使。
欽若乃因譯經僧法護等請為使,議者非之。
天聖三年乙醜 十月辛酉,晏殊樞密副使。
自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禮部侍郎、知制誥除。
時年三十七 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
七歲能屬文,號神童。
仁宗封昇王,以殊為記室,及為皇太子,為左庶子。
是歲遂有是命。
十一月戊申,司徒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冀國公王欽若卒。
欽若以天聖元年九月拜相,是年十一月薨于位,再入相二年。
欽若感疾,車駕幸其第,臨問賜白金五千兩。
後三日卒,皇太後臨奠出涕,贈太師、中書令,諡文穆,錄親屬及所親信二十餘人,女壻大理評事張瓌除祕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