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仁宗皇帝 上

關燈
既數月,呂夷簡復入,因議其事於上前,上曰:「祖宗法不可廢也。

    宰相自用臺官,則宰相過失,無敢言者矣!」迪等皆皇恐,遂出渑、瀆,並知州,詔自今臺官有闕,非中丞、知雜保薦者,毋得除授。

    《長編》 景祐元年,中書言太常博士李東之先於學士院試,賜同進士出身、館閣校勘,詔除集賢院知邢州。

    東之,迪之子也。

    天禧末,迪罷相,斥逐東之,落職。

    迪復相,東之自陳於政府,奏乞檢?,乃有是命,議者非之。

    或曰迪與呂夷簡同相,迪直而疏,夷簡巧而密,迪常有所規畫,夷簡覺非迪所能,乃問迪所親,曰:「復古門下誰適與謀?」對以李無門客,獨東之慮事過其父逺甚。

    夷簡因謂迪曰:「東之才可用,當付以事」迪謙不敢當,夷簡曰:「進用才能,自夷簡事,幸勿預知。

    」即具奏,得請,迪父子皆喜,不悟夷簡陰奪其謀主也。

    東之既受命,居半歲,迪果罷相。

    同上 是年二月,迪罷為刑部尚書知亳州。

    先是,上禦延和殿,召宰相呂夷簡、叅政宋綬,決範諷獄;以宰相李迪雅善諷,素黨諷,不召。

    迪皇恐還第,翼日,遂罷相。

    制詞畧曰:「&hellip&hellip姻聮之内,險詐相朋。

    靡先事而正言,頗為臣而有隱&hellip&hellip」然迪性淳直,實不察諷之多誕也。

    未幾,改知相州,復改授資政殿大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留京師,仍班三司使上。

    同上 迪罷相後三日,除資學兼侍讀,留京師。

    後十日,降為太常卿知密州。

    始迪再入相,自以受不世之遇,盡心輔佐,知無不為。

    及呂夷簡繼入中書,頗專制,心忌迪,潛短之于上,迪性直而踈,不悟也。

    既坐範諷姻黨罷政,怨夷簡,因奏夷簡私交荊王元儼,嘗為補門下僧惠清為守闕鑒義,夷簡請辨,上遣知制誥胥偃即訊,乃迪在中書時所行,夷簡以齋祠不預。

    迪慚懼待罪,故貶。

    然補惠清實夷簡意,迪但行文書。

    顧謂夷簡前獨私荊王,葢迪偶忘之。

    它日語人曰:「吾自以為宋璟,而以夷簡為姚崇。

    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長編》 康定元年,資政殿學士、戶部尚書李迪,為彰信軍節度知天雄軍。

    自元昊反,武事久弛,守將或為他名以避兵任,迪欲守邊,詔不許,然甚壯其意。

    呂夷簡自天雄復入相,即命代之。

    後以太子太傅緻仕。

    慶厯七年,卒,年七十七,贈司空、侍中,諡文定,帝篆其墓曰「遺直之碑」 先是,知制誥李淑上十議,其四議大臣曰:太祖定天下,用周朝三相猶六年,始以趙普代之,凡十一年。

    三相實五年;普實十年始以薛居正、沈倫代之。

    太宗嗣位,惟一相盧多遜,又六年而用趙普。

    自後十八年中,雖三四易相,然所用者,惟李昉、宋琪、呂蒙正、張齊賢、呂端五人。

    當是時,進者競於納忠,退則懼而修省,葢進退宰相皆出睿?也。

    真宗景德以前,三次遷改,惟李沆、向敏中、王旦、畢士安、寇準而已,其任王旦十二年,次則向敏中,再相亦十年,此二人在位之日,非無疑似之說,以大度并容,推任無間,而不重以權故也。

    且權太重,則臣下難於久居,言易入則小人得以交闘。

    議在景祐元年,今附李迪罷相後 同日,王曽右僕射。

    自樞密使行吏部尚書、檢校太師、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再入相 制曰:「樞謨靖密,所以制乎邊兵;鼎飪燮和,所以均乎國政。

    維是文武之柄,屬在股肱之良,爰擇剛辰,以敷大號。

    具官王曽性資端亮,器識淵沖,蔚為英材,克對休運。

    蹈夷險之一緻,厲夙宵之素勤。

    泰階六符,重昭於天象;尚書百揆,式總於民常。

    進書殿之美名,益爰田之多賦,茲為異寵,寔副僉言。

    於戲!萬微之繁,非腹心而罔寄;四隣之近,葢體貌之所加。

    維乃協恭,副予圗舊。

    」 曽自真宗乾興元年七月拜相,至仁宗天聖七年六月罷,是年復自樞密使再入相。

    南郊畢,封沂國公。

     同日,王隨、李諮並樞密院事。

    隨自叅知政事遷吏部侍郎除。

    諮自樞密副使遷戶部侍郎除 王德用、韓億並同知樞密院事。

    德用自樞密副使、檢校太保遷奉國留後除。

    億自禦史中丞、戶部侍郎除 蔡齊、盛度並叅知政事。

    齊自樞密副使、給事中遷禮部侍郎除。

    度自翰林學士承?、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侍郎除 億,字宗魏,開封雍丘人。

    度,字公量,杭州餘杭人。

    隨,執政三年,至四年四月拜相。

     諮在樞府踰三年,至景祐三年二月卒,仁宗幸其第臨奠,輟視朝,贈尚書右僕射,諡獻成。

    諮性明辨,周知世務,其處煩常若閒暇,吏不敢欺。

    在樞府,專務革濫賞,以遏僥倖,其戎馬功簿之目,能悉數上前,號為稱職。

     景祐三年丙子 十二月,王德用知樞密院事。

    自奉國留後、同知樞密院事除 章得象同知樞密院事。

    自翰林學士承?兼侍讀學士、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除 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

    得象為人莊重,度量恢廓。

    初為楊億所稱,以為有公輔噐,或問之,答曰:「閩士多輕狹,而得象渾厚有容,此所以貴也。

    」在翰林十二年,怡然自得。

    莊獻太後臨朝,宦官熾橫,太後每遣内侍至學士院,得象必正色嚴待之,或不交一言,議者以此稱焉。

    位樞府三年,至五年三月拜相。

     景祐四年丁醜 四月甲子,呂夷簡、王曽並罷相。

    夷簡授檢校太師、同平章事充鎮安軍節度使判許州。

    曽授尚書左僕射充資政殿大學士判鄆州 宰相罷政而帶職自曽始 宋綬、蔡齊並罷叅知政事。

    綬自吏部侍郎罷為尚書左丞、資政殿學士 夷簡罷相判許州制曰:「持衡宰路,以裁萬化之宜;授節齋壇,以總元戎之畧。

    豈出入之有異,葢勞逸之是均,爰擇剛辰,誕告列位。

    具官呂夷簡黃中通理,明允篤誠。

    克肩一心,以廣庶績。

    佐時論道,十有六年,頃從價藩,還冠台席,方茲倚賴,同底治平。

    而歲期之間,囊封十上,願解要劇,以圗安便。

    宜加將鉞之崇,兼視師垣之貴,褒功益賦,叢示寵休。

    於戲!中外疊居,莫如將相之重;終始一節,實契君臣之知。

    勉率訓詞,益宣令聞。

    」 曽罷相判鄆州制曰:「朕紹膺丕構,統禦庶邦。

    周覽萬機之繁,並建四輔之職。

    其有久任國事,屢奏嚢封,宜解近司,用昭美志。

    具官王曽誠存方恪,識藴精微。

    感遇先朝,踐揚膴仕。

    逮纉承於天緒,尋擢正於台衡,實賴嘉謀,共熙庶績。

    頋閔勞於政路,宜均逸於藩符,進長中臺之班,兼榮祕殿之職。

    褒功易號,?邑陪封,式是茂恩,以復優顧。

    於戲!儀刑百辟,協宣左右之勞;體貌大臣,務全進退之禮。

    往祇明命,姑狥私懷。

    」 夷簡自明道二年十月復相,至是年四月罷,入相踰三年。

    曽自景祐二年二月復相,至是年罷,入相凡二年。

     天聖中,曽為首相,夷簡叅政,事曽甚謹,曽力薦夷簡為亞相。

    未幾,曽罷,夷簡為首相。

    居五年,罷,不半歲復位,李迪為次相,與夷簡不協,夷簡欲傾迪,乃援曽入使樞密,不半歲,迪罷,曽即代之。

    始,曽久外有復入意,宋綬實為曽達意於夷簡,夷簡即奏召曽,及將以曽代迪,綬謂夷簡曰:「孝先於公,事契不薄,宜善待之,勿如復古也。

    」夷簡笑諾其言,綬曰:「公已位昭文,處孝先於集賢可也。

    」夷簡曰:「不然,吾雖少下之,何害?」遂請用曽可首相,帝不可,乃為亞相。

    既而夷簡專決,事不少譲,曽不能堪,議論多不合,曽數求去,夷簡亦累丐罷,帝疑焉,問曽曰:「卿亦有所不足耶?」曽言夷簡招權市恩,時外傳夷簡,納知泰州王繼明饋賂,曽因及之,帝詰夷簡,至交對帝前,夷簡請置對,而曽言亦有失實者,帝不恱;綬素與夷簡善,齊議事間附曽,二人各有所比,故併綬、齊皆罷。

    初命曽以左僕射知青州,既入謝,求改鄆州,乃下學士院貼麻,加資政殿大學士判鄆州,葢僕射典州當雲「判」,不當雲「知」,翰林學士丁度失之也。

    《長編》 天章閣待制、權知開封府範仲淹言事無所避,大臣權倖多忌之。

    時呂夷簡執政,進者往往出其門,仲淹言官人之法,人主當知其遅速升降之序,其進退近臣,不宜全委宰相,又上《百官圗》,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不可不察也。

    」夷簡滋不恱。

    仲淹又言:「漢成帝信張禹,不疑舅家,故有王莽之亂。

    臣恐今日朝廷,亦有張禹壞陛下家法,以大為小,以易為難,以未成為巳成,以急務為閑務者,不可不早辨也。

    」夷簡大怒,與仲淹辨於帝前,且訴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遂貶仲淹,落職知饒州。

    至是,夷簡亦罷。

    同上 綬自明道二年十月除叅知政事,是月同罷,執政踰二年。

    仍留侍講筵,權尚書都省。

    齊亦自明道二年十月除樞密副使,景祐二年二月除叅知政事,是月同罷,執政踰二年。

    綬坐與夷簡善,曽坐與齊善,曽既罷相,齊亦歸班雲。

     同日,王隨、陳堯佐並拜相。

    隨自吏部侍郎、知樞密院事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堯佐自知鄭州,授依前戶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隨昭文相制曰:「朕惟萬微之務,屬乎三事之臣,必疇咨于老成,可燮輔於元化。

    誕揚丕制,敷吿明廷。

    具官王隨素履含章,純誠格物。

    受知先帝,早踐禁途。

    輔德沖人,寔勞儲邸,旋叅政論,復總樞謀。

    屢詢黃髮之言,彌見素絲之節,是用擢司邦柄,進代天工。

    兼榮史觀之華,加食爰田之賦,維時寵數,葢協師僉。

    於戲!周以申伯揉萬邦,漢以魏相總衆職,著于載籍,屬在良臣。

    爾其燮調隂陽,鎮撫華夏,作我良弼,不其偉歟!」 堯佐集賢相制曰:「朕纂紹丕圖,謐寧中夏,審求時宰,付畀國鈞。

    惟是老成之才,允茲枚蔔之吉,誕揚明命,敷吿群倫。

    具官陳堯佐望重朝端,逺猷經世,出入中外,勤勞夙宵,二府吿猷,居稔忱恂之德;大邦賦政,固多愷悌之風。

    是用擢正階符,叅調鼎味,兼榮書殿之職,重錫雲臺之名。

    采地真封,併加異數。

    於戲!師尹之重,式副民之具瞻;股肱之良,允謂國之同體。

    祇服厥位,勿替乃誠。

    」 隨,加門下侍郎;堯佐,守本官。

    呂夷簡嘗密薦二人可用故也。

    自薛居正後,初相無越遷門下侍郎者,丁度始誤草制,因不復改。

     同日,盛度知樞密院事。

    自禮部侍郎、叅知政事 韓億、程琳、石中立並叅知政事。

    億自工部侍郎、同知樞密院事除。

    琳自三司使、吏部侍郎除。

    中立自翰林學士承?兼龍圖閣學士、禮部侍郎除 王鬷同知樞密院事。

    自樞密直學士、左司郎中遷右諫議大夫除 琳,字天球,永寧軍博野人。

    中立,字表臣,樞密使石熙載之子。

    鬷,字摠之,趙州臨城人。

     度,以寶元元年三月自戶部侍郎知樞密院事,加武寧節度使、檢校太傅。

    度位本居章得象上,而得象超為宰相,故度亦特進秩。

    琳,舉服勤詞學科中選,召試除直集賢院,是年除叅知政事。

     寶元元年戊寅 五年十一月改元 三月戊戌,王隨、陳堯佐並罷相。

    隨授太傅、同平章事充彰信軍節度使、判河陽。

    堯佐授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充淮康軍節度使、判鄭州 韓億、石中立並罷叅知政事。

    億自戶部侍郎罷歸本班。

    中立自禮部侍郎罷為戶部侍郎、資政殿學士 隨罷相建節制曰:「秉鈞之府,既諮上宰之謀;經武之方,亦仗元戎之略。

    式頒明制,誕告外廷。

    具官王隨噐業宏深,才猷敏達。

    自賛?於衮職,旋總領於星樞。

    簡于朕懷,付以魁柄,繇厲精而宣力,久結疾以愆和。

    疊上奏函,懇辭政路,謙徽滋至,夷退可嘉。

    靡容機務之煩,重勞耆舊之德,是用擇于近屏,建以髙牙,兼榮台鉉之司,仍視師臣之秩。

    於戲!辭隆釋重,聊遂於素懷,味道養恬,勉綏於吉履。

    祇服渥命,益宣令猷。

    」 堯佐罷相建節判鄭州制曰:「亮采奮庸,方委持衡之重;避榮遜寵,宜推從欲之私。

    誕舉徽章,孚告列位。

    具官陳堯佐沖和挺質,懿厚脩身,視履存乎時中,力學探乎古始。

    内外更踐,滯榮相叅,間自近司,出臨巨屏。

    載圗舊德,擢正中階,協調台鼎之和,對掌神機之務,遽因災異,繼有奏陳,援漢家賜?之文,狥申伯于蕃之志,屢形詔諭,固執確衷。

    仍?寵於齊壇,俾兼榮於將紱。

    陪京右地,姑以優賢。

    於戲!君子得進退之宜,用符於終吉。

    大臣無出處之間,要盡於一心。

    往阜吾民,實均予倚。

    」 隨自景祐四年四月拜相,是年二月罷。

    陳堯佐與隨同時拜相,是歲俱罷,入相僅二年。

    億自景祐二年二月除同知樞密院事,四年四月除叅知政事,至是,同罷執政,不及一年。

     初,夷簡罷,密薦隨與堯佐二人爲相,其意引援非才居已下者用之,覬他日上意,見思而復相已。

    及隨與堯佐、億、中立等議政,數忿爭於中書,隨尋屬疾在吿,詔五日一朝,日赴中書視事,而堯佐復年髙,事多不舉,時有「中書畨為養病坊」之語。

    ?災異仍見,韓琦論隨等?凡十上,堯佐亦先自援漢故事,求策免,於是四人俱罷。

    《長編》 時災異數見,王隨、陳堯佐為相,以疾五日一朝,數忿爭,叅政韓億多私,石中立好戲謔,右司諫韓琦連疏論其過,曰:「陛下用輔臣如此,敵人聞之,亦有輕視中國之意,望天災之消,恐不可得。

    」於是四人者同日罷。

    同上 寶元二年,彰信節度使、同平章事王隨卒。

    贈中書令,諡文惠。

    始隨叅知政事,請與同列日獻前代名臣規諫一事以廣聞聽,議者謂非輔弼之職,其事遂寢。

    及至居相位,多屬疾,益無所建明,外若方嚴而治失於寛。

    《長編》 中立以太子少師緻仕。

    皇祐二年,中立卒,年七十八,贈太子太傅,諡文定。

    中立性踈曠,好諧謔。

    及參大政,或諫止之,中立曰:「詔書雲餘如故,安可改。

    」人傳以為笑談。

    練習臺閣故事,不汲汲近名雲。

     同日,張士遜、章得象拜相。

    士遜自山南東道節度使、檢校太師、同平章事、判河南府授行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脩國史,三入相。

    得象自戶部侍郎、同知樞密院事依前行戶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士遜昭文相制曰:「鼎實調元,葢專國政;台星著象,式煥天光。

    矧予碩臣,時乃舊德,宜入持於魁柄,用大副於羣瞻。

    具官張士遜夷粹含章,中庸體道,懋昭一德之美,協賛萬幾之微。

    頃自冢司,往釐太室。

    澄清俗化,敦厚時風。

    若歲之和,汝惟霖雨之潤;如堂之庇,汝惟棟幹之良。

    是用還司上台,進位左省,兼領夏卿之峻,仍專史觀之華,褒功賦田,並躐彞數。

    於戲!代天之化,以布氣於四時;秉國之鈞,以主宰於萬事。

    勉勤猷念,庸副睠求。

    」 得象集賢相制曰:「朕躬履邦圗,厲精治本。

    叅賛萬微之務,遴求四近之賢。

    矧對掌於大鈞,必允符於枚蔔。

    登我碩輔,吿于明廷。

    具官章得象沖簡直溫,懿厚和粹。

    髙文見于典冊,茂行涵于珪璋。

    頃由禁林,進筦樞極,謹重之望,可以表儀朝倫,經綸之才,可以緝熙皇化。

    爰立作相,永孚于休。

    於戲!?自朕心,固僉謀之罔間;協于一德,豈盛業之難圗。

    若時老成,奚俟深訓。

    」 士遜自明道元年二月拜相,二年十月罷,再入相凡二年,除山南東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改判陳州,徙河南。

    呂夷簡罷相,仁宗用王隨、陳堯佐為相。

    明年,隨、堯佐罷,士遜復拜相,封郢國公。

     初,韓琦數言執政非才,上未即聽。

    琦又言曰:「豈陛下擇輔弼未得其人故耶?若杜衍、孔道輔、胥偃、宋郊、範仲淹,衆以為忠正之臣,可備進擢;不然,嘗所用者:王曽、呂夷簡、蔡齊、宋綬亦人所屬望,何不圗任也?」上雖聽琦罷王隨等,更命士遜及得象。

    士遜入謝,猶以東宮舊恩,或又言夷簡密薦之。

    得象入謝,上謂曰:「往者太後臨朝,群臣邪正,朕皆嘿識;惟卿清忠無所附,且未嘗有幹請,今日用卿由此也」《長編》 同日,王鬷、李若谷並叅知政事。

    鬷自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除。

    若谷自龍圗閣直學士、工部侍郎權知開封府除 王博文、陳執中並同知樞密院事。

    博文自龍圗閣直學士、給事中、權三司使除。

    執中自龍圗閣直學士、工部郎中、知永興軍遷右諫議大夫除 若谷,字子淵,徐州豐人。

    博文,字仲明,曹州濟陰人。

    執中,字昭譽,恕之子。

     王博文與陳執中並命,位樞密凡三十六日,卒,車駕幸其第臨奠,輟視朝,贈吏部侍郎。

    子疇,英宗時樞密副使,在位五十五日而卒。

     四月乙亥,張觀同知樞密院事。

     觀,字思正,絳州人。

    中服勤詞學科,擢為第一。

    觀以給事中、權禦史中丞,舉文彥博為禦史,時以為得人。

    博文卒,遂有是除。

    帝初諭中書,候兩府闕官,則用宋庠。

    及王博文卒,中書以庠名進,上曰:「張觀先朝狀元,合用觀也。

    」時上遇庠厚,翰林學士李淑實中之。

     寶元二年己卯 五月壬子,王德用罷知樞密院事。

    自宣徽南院使、定國軍節度使罷為武寧軍節度使,赴本鎮 德用自明道二年除簽書樞密院事,十月除樞密副使,景祐二年二月除同知樞密院事,三年十二月除知樞密院事,是年五月罷,相樞府六年。

     德用狀貌雄毅,面黒而頸以下白晳,人皆異之。

    其第在泰寜坊,直宮城北隅,開封府推官蘇紳嘗疏德用「宅枕乾崗,貌類藝祖」,帝匿其疏不下。

    禦史中丞孔道輔繼言之,語與紳同,且謂德用得志,不宜又典機密,罷為武寧軍節度使,赴本鎮。

    德用尋以居第獻,詔隸芳林園,給其直。

    《長編》 初,德用既以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