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真宗皇帝

關燈
,贈右僕射,諡恵獻。

     同日,王旦叅知政事。

    自給事中、同知樞宻院事遷工部侍郎除 馮拯、陳堯叟並同知樞宻院事。

    拯自樞宻直學士、祠部員外郎遷右諫議大夫除。

    堯叟自樞宻直學士、主客郎中遷右諫議大夫除 拯,字道濟,河陽人。

    堯叟,字唐夫,閬州人 景徳元年十二月,王旦従上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京師遇疾,詔旦馳還,權留守事,改尚書左丞。

    執政凡六年,至三年二月拜相。

     拯少時以文謁趙普,見而竒之,謂曰:「子位與壽,他日我若也。

    」 堯叟舉進士第一,至是並拜同知樞宻院事。

     四月乙未,王欽若叅知政事。

    自知制誥、翰林學士遷左諫議大夫除 欽若,字定國,臨江新喻人。

    舉進士甲科,欽若以翰林學士使西蜀,還對于崇政殿,即日有是除。

     六月己卯,周瑩罷知樞宻院事。

    自宣徽北院使罷為永清軍節度使 瑩自鹹平三年二月除知樞宻院事,是年六月罷,在樞府踰二年。

    瑩在右府無他謀畧,及莅軍旅,畏懦自全,所歴藩鎮率無善狀。

     十月丁亥,向敏中罷相。

    罷為戶部侍郎歸班 制曰:「廟堂之上,輔弼之臣,實代天工,式隆政夲,或狥私踰矩,?上圖安,其在公朝,曷副僉屬。

    具官向敏中逮事先帝,嘗列中樞,暨朕纂承,遂正台宰,翼賛之功未著,亷潔之操蔑聞,喻利居多,敗名無恥,始營故相之第,終興嫠婦之詞,對朕食言,為臣自昧,宜従罷免,用肅群倫。

    」 敏中自鹹平四年三月與呂蒙正同拜相,至是年十月罷,入相踰年。

    初,故相薛居正子惟吉婦柴氏無子,欲改適張齊賢,惟吉有子曰安上,訴其事,柴因上書訟敏中,質其第虧價,又嘗欲娶已不許,上問敏中,敏中言實買安上居第,近?妻不復議姻,且未嘗求婚於柴,既而聞其娶王承衍女弟,責其不實,乃罷相,知永興軍,而貶齊賢。

    先是,翰林學士宋白,嘗就敏中假金不與,白草制極力詆之,有「對朕食言,為臣自昧」之語,敏中讀之流涕《長編》 鹹平六年癸卯 九月甲辰,呂蒙正罷相。

    為太子太師 制曰:「國有承弼,時惟股肱,入既頼於告猷,退亦全其飬素。

    具官呂蒙正文雅之行,簮紳所推,出入兩朝,揚踐三事,經百度之繁?,集九功之惟和,夙夜緻勤,腠理生疾,願辭衡石,屢削疏封,重違至懐,式隆優命。

    」 蒙正自鹹平四年三月,三拜相,至是年九月罷,入相踰二年。

    蒙正以苦風眩,凡七上表求退,至是許之,封萊國公,後改封徐,又封許。

    景徳二年,春,歸洛。

    祥符四年,真宗過洛,兩幸其第,問蒙正諸子孰可用,對曰:「臣之子,豚犬耳。

    猶子夷簡,宰相才也。

    」蒙正客富言,令其?子在書院習讀,蒙正見其子,驚曰:「此兒他日名位與吾相似,而勲業逺過吾!」言之子,即富弼也,其知人如此。

     景徳元年甲辰 七月丙戍,右僕射平章事李沆卒。

     沆自鹹平元年十月拜相,至是年七月薨于位,為相凡七年。

    卒,上聞之驚嘆,趣駕幸其第,哭之慟,謂左右曰:「沆為人忠良純厚,始終如一,豈意不享遐算!」言畢淚下。

    年五十八,贈太尉、中書令,諡文靖。

    他日上與輔臣論舊執政,因言呂蒙正性淳厚,李沆溫和寡言,嘗廷議政事,而向敏中獨無言,沆乃曰:「敏中素同此議,何得對上緘黙。

    」亦足見沆之純誠也。

    乾興元年十一月,配享真宗廟庭。

     庚寅,畢士安叅知政事。

    自翰林侍讀學士、兵部侍郎遷吏部侍郎除 士安,字仁叟,代州雲中人。

    真宗為開封府尹,以士安為判官。

    及即位,令士安攝府事。

    李沆言中書無宰相,上意欲擢任三司使寇準,乃先置宿徳以鎮之,遂自翰林侍讀遷士安叅知政事,士安入謝,真宗曰:「未也,行將相卿。

    誰可與卿同進者?」士安因言:「寇準忠義,?斷大事,臣所不如。

    」上曰:「聞準剛,使氣柰何?」士安曰:「準忘身為國,秉道疾邪,故不為流俗所喜。

    今天下之民,雖蒙休徳,涵飬安逸,而北戎跳梁未服若,準者正宜用也。

    」不閱月遂,與準並相 《長編》 八月己未,畢士安、寇準並相。

    士安自行尚書吏部侍郎叅知政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

    準自三司使行尚書兵部侍郎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士安拜相制曰:「璿樞觀象,三階騐乎太平;金鉉調元,四輔佐於神化。

    朕纂承鴻緒,恢闡皇猷,思欲固大業於隆平,躋兆姓於仁壽,寤興為念,惕厲于懐,爰得老成,簡茲圖任。

    具官畢士安性體純厚,徳包元和,羽翼沖人,夙昭彜範,佪翔近著,實壯嘉猷,中外疊更,矩儀斯茂,遂贊大鈞之任,勤宣百揆之功,屬鼎席之求賢,命槐庭而正秩。

    併加徽數,以葉舊章,膺茲眷懐,徃踐于位。

    」 準拜相制曰:「朕繼體二聖,光宅萬方,旰食宵衣,愛民治國,敢忘欽翼,仰奉燕詒,思得忠良,弼于機務。

    具官寇準甞以公望,佐于昌朝,讜議嘉猷,清規直道,冠于當代,休有令聞。

    自膺屏翰之權,洎商金穀之任,藹然茂績,副我精求,用詢朝僉,委以柄政,允頼股肱之力,罄宣帷幄之謀。

    徃欽訓詞,勿懈於位。

    」 初,翰林學士夏侯嶠卒,閲數月,士安為相,士安撫座嘆曰:「夏侯峻極在,吾豈當據此髙位?」二年十一月,南郊畢,除中書門下侍郎兼工部尚書。

     上每得進奏院奏邉事,必付中書,謂畢士安、寇準曰:「軍旅之事,雖屬樞宻院。

    然中書總文武大政,號令所出,鄉者李沆或有所見,往往别具機宜,卿等當詳閱邊奏,共叅利害,勿以事幹樞宻院而有所隐也。

    」因言:「樞宻之地,尤須謹宻,漏洩禁中語,古人深戒,若與同列及樞宻彰不協之迹,則中外得以伺其間隙,實非便。

    卿等志之。

    」 《長編》 同日,王繼英樞宻使。

    自宣徽南院使檢校太保知樞宻院事除 馮拯、陳堯叟並簽書樞宻院事。

    拯、堯叟自同知樞宻院事並遷工部侍郎除,仍詔俸秩恩例並同樞宻副使 繼英以景徳二年十一月南郊畢,除檢校太傅。

    三年二月卒,在樞府凡六年。

    真宗幸其第,臨哭久之,翼日,謂宰相曰:「繼英久在左右,小心畏謹,奄忽淪逝,良可念也。

    」廢朝五日。

    贈太尉兼侍中,諡恭懿。

     景徳二年乙巳 四月癸卯,王欽若罷叅知政事。

     欽若自鹹平四年四月除叅知政事,是年四月罷,遷刑部侍郎、資政殿學士。

    未幾,改為兵部侍郎、資政殿大學士,執政凡四年。

    景徳元年八月,契丹入冦,上欲擇大臣使鎮大名,以叅政王欽若判天?軍兼都部署。

    二年,自天?軍來朝,遂加階邑實封,又賜襲衣金帯鞍馬。

    故事,輔臣加恩無所賜,上以欽若守藩有勞,特寵異之,遂為故事。

    輔臣加恩,賜衣帶鞍馬自欽若始欽若素與寇準不協,自天?再表求罷,繼以面請,上敦諭不得奪,乃置資政殿學士,以欽若為之,仍遷刑部侍郎,中書定其班在翰林院學士之下,侍讀學士之上。

    未幾,改為兵部侍郎、資政殿大學士,班在文眀殿學士之下,翰林學士承?之上。

    置資政殿學士大學士自欽若始 同日,馮拯叅知政事。

    自工部侍郎簽書樞宻院事除 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東封,除尚書左丞。

    四年四月,祀汾隂,除工部尚書。

     十月乙酉,吏部侍郎平章事畢士安卒。

     士安以景徳元年八月拜相,是年十月薨于位,入相凡一年餘。

    士安初與寇準同拜,而士安多疾在告,求罷,不許。

    至是,晨朝下殿廬,疾作輿歸而卒,車駕臨哭,謂寇準曰:「士安,善人也。

    事朕於南府、東宮,以緻輔相,飭躬畏謹,有古人之風,遽此淪沒,深可悼惜。

    」詔贈太傅、中書令,諡文簡。

     景徳三年〈丙午〉 二月戊戍,寇準罷相。

    為刑部尚書 制曰:「弼諧之任,體貌宜隆,其有踐歴台階,資遷嵗律,彌綸事務,盡瘁夙宵,俾従進退之宜,用保始終之分,聿頒眀命,誕告具寮。

    具官寇準蔚有嘉猷,出逢昌運,噐幹標于國棟,符采冠於時髦,向以先帝舊臣,虛懐厚遇,擢進?府,遽列台司,左右朕躬,緝熙帝載,眷言機務,不欲重煩,解黃閤之劇權,正秋卿之峻秩,荷茲寵命,式保令猷」 準自景徳元年八月與畢士安同拜相,是年二月罷,入相踰年。

    時河北罷兵,契丹既和,朝廷無事,寇準頗矜其功,雖上亦自徳為也,待準極厚,王欽若深害之,一日?朝,準先退,上目送準,欽若譛準曰:「澶淵之役,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由是上頋準稍衰。

    在中書,喜用寒畯,每禦史闕,輒取敢言之士用之,他舉措多自任,同列忌之,嘗除官,同列屢目吏持例簿以進,準曰:「宰相所以噐百官,用例,非所謂進賢退不肖也。

    」因郤而不視。

    既罷相,遂相王旦,旦入謝,上謂寇準以國家爵賞過求虛譽,無大臣體,罷其重任,庻得終吉也。

    既而命凖出知峽州,又遣近侍傳?戒約。

    他日,上謂輔臣曰:「執政之地,百寮具瞻,品藻擬倫,當務公共,輕諾寡信,怨是用長,不可不戒也。

    寇準之居相位,多緻人言,豈不由此。

    」馮拯曰:「呂蒙正嘗雲準輕脫好取名譽,不可不察。

    」《長編》 同日,王旦拜相。

    自尚書左丞叅知政事除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制曰:「作朕股肱,斯為輔相,詢求讜議,精擢寳臣,允符審象之求,乃降即真之命。

    具官王旦五行鍾秀,四氣均和,有華國之文,負經邦之業,言皆中禮,動不違仁。

    頃由近宻之司,陟預鈞衡之列,盡規納誨克纂前修,正色直躬,聿隆時望,居然國噐,簡在朕心。

    俾正位於中書,且升榮於起部,同底于道,爾其欽哉。

    」 四年八月除監修國史,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東封,除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

    時親王皆進封,上謂王旦等曰:「先帝每命宰臣、親王,降制則不禦崇徳殿視朝,應有故事,其?以命宰相親賢,示帝王不專邪。

    」四年四月祀汾隂,除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五年二月撰《汾隂頌》成,除昭文館大學士。

    十一月,聖祖降,除兼門下侍郎,充玉清昭應宮使。

    初置玉清昭應宮使,宰臣王旦為之。

    七年,玉清宮成,除守司空。

    九年二月,國史成,除守司徒。

    天禧元年二月,恭謝畢,守太保,旦以司徒復加太保,以三公併除?員,自旦始。

     大中祥符五年,玉清昭應宮成,王魏公為首相,始命充使,宮觀置使,自此始,然每為見任宰相兼職。

    天聖元年,呂申公為相,時朝廷崇奉之意稍緩,因請罷使名。

    《石林燕語》 自真宗崇道教,建玉清昭應宮,乃命宰相兼使,執政副之。

    應在朝従官皆兼領提舉在京宮觀,至玉清昭應災,罷使副,其提舉宮觀不廢,蓋使従官仍就添給之俸耳。

    元豐官制行,悉罷祖宗官制《舊典》 二年,上謂輔臣曰:「今封疆寧謐,序氣均調,所謂人情和天道順也。

    」王旦等曰:「陛下虛心求治,屈已為民,逺人懐來,嵗豐人樂,此太平之應也。

    」鹹再拜賀,上曰:「亦卿等之力也。

    觀古今事,若君臣道合,上下同心,何憂不治。

    今四方無虞,卿等宜謹守經制,審於出令耳。

    」《長編》 旦端重堅正,眀達國體,接物若甚和易,而風儀峻整。

    當官蒞事,莊厲不可犯。

    是時契丹既已請盟,趙徳眀亦納誓約,願守河南故地,二邊兵罷不用,天下無事,且以謂宋興三世,祖宗之法具在,其為相務遵法度,重改作。

    妙於啟奏,言簡理順,每與同列論事上前,或枉直相戾,雖未嘗廷争,然自守直道,不為曲辨所遷,有謗於上者,旦輒引咎,亦未嘗自辨,人主盛怒,可辨者辨之,必得而後已。

    有識略,善鎮定大事,不以名譽,必求其實,苟賢且才矣,必久其官,而衆以為宜某職然後遷,其所薦引,人未嘗知,士雖咈於己者,亦不以私廢,當國嵗久,上益倚信,進退能否,所言無不聽,雖他宰相大臣有所議,必曰:「王某以為何如?」事無大小,非旦言不決,當是時海内富實,羣工百司各得其職,故天下至今稱賢宰相。

    七年,王旦至自兖州,旦言河北轉運使李士衡、張士遜,知兖州王臻等,蒞事幹集,望賜詔褒諭;萊州通判徐懐式等,於輿論頗無治聲,望令轉運提刑司察之,詔可。

    或謂旦曰:「公為元宰,將命出使,而所舉官吏,僅得褒詔,不遂遷擢,無乃太輕乎?」旦曰:「既稱薦之,又請亟用,則上恩皆出於已矣,此人臣之大嫌也。

    」入内押班周懐徳實與旦同行,或請間,必竢従者皆集,整衣冠見之,白事已則退,未嘗私焉,議者以為得體。

    將作監丞李惟簡不樂仕進,屏居二十餘年,上特召對,面命以為太子中允緻仕,初召惟簡,使者不知其所止,上令至中書問王旦,然後人知惟簡乃旦所薦。

    務匿名迹,逺權勢,他所薦士尤多,類不以告人,其後史官修真宗《實錄》,得内出章奏,乃知朝廷士,多旦所薦雲。

    中書嘗請以工部侍郎、知制誥盛度權知開封府,上曰:「可更問王旦。

    」時屬疾在告,中書具聖語就問之,旦曰:「度必不樂此任。

    」既而度果詣中書,自言幸以文字進,不願處繁劇,中書倂以聞,上曰:「王旦銓量才品極當,人人各得其所,此豈可不問也?」乃以知制誥樂黃目權知開封府,而度知制誥如故。

    知秦州曹瑋數上章求解州事,上問王旦:「誰當代瑋?」旦薦禮部郎中李及可任,上即命為太常少卿,代瑋秦州,衆議皆謂及雖謹厚,非守邊才,不足以繼瑋,祕書監楊億以衆言告旦,旦不答,及果有聲,億復見旦,且言旦之知人,旦曰:「夫以曹瑋知秦州,羗戎讋服,邊境之事,瑋處之宜矣。

    使他人往,必矜其聰眀,多所變置,敗壊瑋之成績。

    旦所以用及,以及重厚,必能謹守瑋之規模而已。

    」億由是服旦之識度。

    宦者劉承珪病且死,求為節度使,真宗語旦曰:「承珪待此以瞑目。

    」旦執以為不可,曰:「他日將有求為樞宻使者,柰何?」自是内臣官不過留後。

    其他又言榮王元儼宮火,不當歸咎於人,又辨朝臣與日者往還,不當坐罪,上皆納之。

    又沮同列賀死蝗,?二府方奏事,飛蝗蔽天,墮於殿庭間者,上以語旦,執政皆頓首曰:「王旦逺識,非臣等所及。

    」 《長編》 景徳四年,宰相班位與樞宻使叅政重行,上每見王旦班,王欽若等位太逼,謂左右曰:「殿庭儀石以南頗隘狹,故朝集僅若同行。

    」即詔閤門移宰相於儀石之北,餘立其南。

    八年,賜宰相禦製《良臣正臣忠臣姦臣權臣論》。

     己亥,王欽若、陳堯叟並知樞宻院事。

    欽若自資政殿大學士、兵部侍郎遷尚書左丞除。

    堯叟自刑部侍郎簽書樞宻院事遷兵部侍郎除仍兼羣牧制置使 趙安仁叅知政事。

    安仁自知制誥、翰林學士遷右諫議大夫除 韓崇訓、馬知節並簽書樞宻院事。

    崇訓自樞宻都承?、四方館使遷檢校太傅除。

    知節自樞宻都承?、東上閤門使遷檢校太保除 安仁,字樂道,洛陽人。

    崇訓,字知禮,殿前指揮使韓贇之子。

    知節,字子元,開封祥符人。

     時馮拯以刑部侍郎為叅知政事上不欲拯居欽若上,遂以欽若為尚書左丞、知樞宻院事,而以拯為兵部侍郎並知樞宻院事。

    詔叙以欽若、拯、堯叟、安仁、崇訓、知節為次,令即日視事,欽若喜迎人主意,其寵遇如此。

    《長編》 欽若既譛寇準為城下之盟,真宗愀然不樂,欽若曰:「惟有封禪泰山,可以鎮服四海,誇示逺人;然當得天瑞,前代蓋有人力為之者。

    」於是天書降于左承天闕之上。

    大中祥符初,?山父老請封禪,禮成,累遷吏部尚書。

     《事畧》 堯叟大中祥符元年従祀東封,除尚書左丞。

    正月,真宗朝謁諸陵,?守京師,累除戶部尚書。

     安仁初議封禪,與王欽若並為泰山經度制置使判兖州,累除刑部侍郎 崇訓長厚謙畏,未嘗忤物;知節折節讀書,至是並拜簽書樞宻院事。

    當是時,契丹已盟中國,無為大臣方言符瑞,知節每不然之,言天下安,不可去兵忘戰之意,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従祀東封,除檢校太傅。

    四年四月,祀汾隂,除宣徽北院使。

     景徳四年丁未 五月改大中祥符 八月庚子,韓崇訓罷簽書樞宻院事。

    為齊州防禦使 崇訓自景徳三年二月除簽書樞宻院事,是年八月罷,在樞府踰年。

    崇訓以目疾累表求罷,従之。

     大中祥符四年辛亥 七月甲午,馮拯罷叅知政事。

    為刑部尚書、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 拯自鹹平四年三月除同知樞宻院事,景徳元年八月,除簽書樞宻院事,二年四月,除叅知政事,是年七月罷,執政踰十年。

    拯以疾求解,優詔不許,真宗仍作詩以喻之,拯復三上表求退,真宗重違其請,故有是命。

     大中祥符五年〈壬子〉 四月戊申,向敏中拜相。

    自資政殿大學士、行刑部尚書兼秘書監拜同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 制曰:「王者奉若天憲,裁成物宜,萬樞之繁,實總於元弼,六府之重,乃法於泰階。

    必惟其人,乃底諸道。

    具官向敏中誠符忠恪,識洞幾微,經以懿文,彰乎雅用,山甫之志,式古訓以惟精;魏綘之仁,利公室而斯在。

    早以一徳,賛乎先朝,洎登翊於朕躬,旋正名於台席,出納大命,懋昭永圖,沃心居多,宣力盡瘁。

    出撫方面,薦著於風聲;再委居留,能鎮於雅俗。

    自嚴凝之入侍,固體貌之有加,洽聞辰告之猷,増仰時中之道。

    英規爾茂,雋望攸歸,是用陟于巖廊,對掌鈞軸,代工之任,仰成在茲。

    蕃錫徽章,式申褒異。

    於戯!朕承積累之慶,以緻乎小康,念輔弼之難,豈忘於枚蔔,咨乃耆舊,佐于眇沖,所宜遵臣鄰之言,謹幾康之戒,總率衆職,寅亮九功。

    欽哉朂哉,無懈于位。

    」 敏中鹹平四年三月與呂蒙正拜相,五年十月罷,是年三月復相。

    景徳初,敏中為京兆安撫使,真宗幸澶淵,宻詔敏中便宜従事,邊境以安,真宗有復用之意。

    東封西祀,皆以敏中留守京師,及再掌留任,人情帖然,上愈嘉之,故使復相。

    《事畧》 十一月聖祖降,進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累遷吏部尚書。

    七年八月,除景靈宮使,時初置使,以敏中為之。

    天禧元年八月,除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監脩國史。

    除僕射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