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太宗皇帝

關燈
輩所眩惑!」顯等告之,太宗怒,令鞠其事,故抵於罪。

     六月巳亥,王顯樞密使。

    自宣徽南院使、樞密副使加檢校太保充 制曰:「漢以尚書平章奏議,魏以中書參掌機密。

    邦國之務,率繫於樞衡;軍旅之謀,多出於帷幄。

    授受之際,厥惟艱哉!具官王顯器量恢宏,襟靈秀拔。

    嘗事藩邸,備極公忠。

    累踐榮班,遂膺顯用。

    風雨如晦,益勵匪躬之誠,夙夜惟寅,愈定緻君之志。

    樞密之任,獻納攸資。

    宜正名稱,用伸毗倚。

    益堅許國之節,式副知人之明。

    」 七月辛未,郭贄罷參知政事。

    責授秘書少監 制曰:「具官郭贄簪筆持橐,獲侍於初潛,曳組鳴珂,久塵於清切。

    頃參台席,實代天工。

    而啟沃蔑聞,屍素斯極。

    飲酒過量,自貽沈湎之譏,發言無稽,益彰容易之態。

    所宜左降,尚屈典刑。

    」 贄執政凡一年。

    曹彬為彌德昭所譖,贄為辨其誣。

    宰相趙普因是重之,遂不次擢用。

    至是,以晨朝被酒,遂緻罷黜。

    尋知荊南府。

    真宗卽位,累遷禮部尚書。

    及卒,贈左僕射,諡文懿。

    贄長者,喜延譽後進,宋白、趙昌言皆其所薦也。

     庚辰,李昉參知政事。

    自文明殿學士、工部尚書除守本官充 太平興國五年,置文明殿。

    九年,殿災,改建為文德殿,遂廢此職。

    《官制沿革》 昉,字明遠,深州饒陽人。

    郭贄既貶,中書惟趙普、宋琪。

    時普恩禮稍替,將復命相。

    廷臣獨工部尚書李昉宿舊,上欲用昉參政,以琪先入,當班列昉上,加琪刑部尚書,昉守參知政事。

    昉執政僅半年,十一月拜相。

     六部尚書,以吏部為冠,兵部次之,戶部次之,刑部又次之,禮部又其次,而工部居下。

     八月庚戌,石熙載罷樞密使。

    為尚書右僕射 制曰:「宥密之矜,蓋總於萬機;師長之任,實參乎百揆。

    職事斯設,在勞逸而則殊,名器所先,固授受而惟允。

    具官石熙載達識兼濟,偉量旁通。

    早在初潛,實預賓佐。

    韋弦之戒,動靜有常。

    金石之誠,夷險如一。

    自總樞軸,屢進讜言。

    方參帷幄之謀,遽嬰寒暑之病。

    抗章引退,瀝懇彌堅。

    宜推加等之恩,卽俟有瘳之喜。

    勉思頤養,式副倚毗。

    」 熙載自太平興國四年正月除簽書樞密院事,四月除樞密副使,六年九月除樞密院使,至是年八月罷,在樞府凡五年。

    熙載以足疾多請告,太宗幸其第臨問。

    久而不愈,遂抗表求解機務,故以優禮罷。

    卒贈侍中,諡元懿。

    熙載有文學,立朝無顧避。

    稱薦善人,有長者之譽,與薛居正配享太宗廟庭。

    子中立,景祐四年拜參知政事。

     十月己酉,趙普罷相。

    自司徒兼侍中罷為檢校太尉兼侍中,武勝軍節度使,出鎮鄧州 制曰:「入總國政,實冠三司之崇;出分閫寄,聿當二老之任。

    所以推恩禮於輔弼,伸倚注於勳賢。

    斯為大猷,豈敢虛授。

    具官趙普挺鍾間傑,富稟誠明。

    草昧之初,締創之功夙著;巖廊之上,啟沃之效居多。

    朕疇咨老成,參用舊德,再授鹽梅之寄,用師藥石之言。

    彌縫之績既彰。

    調燮之勤斯著。

    煩我耆艾,職茲樞衡。

    授以蕃宣,均其勞逸。

    用加掌武之秩,以增衛社之雄。

    大啟南暘,夾輔王室。

    」 普自太平興國六年九月再入相,至是年十月罷,再相凡二年。

    普罷時,太宗眷禮甚厚,作詩餞之,又謂之曰,普於國家有勳力,朕疇昔與之遊,今齒髮衰矣。

    不欲煩以樞務,俾之善地卧治雲。

    雍熙三年,移山南東道節度使,自梁國公改封許國公。

     十一月壬子,宋琪、李昉並拜相。

    琪自刑部尚書、參知政事,昉自工部尚書、參知政事並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制曰:「平章百姓,唐堯所以疇咨;總領衆職,漢宣由是緻治。

    非賢罔乂,得士則昌。

    聿求經濟之才,爰授弼諧之任。

    枚蔔斯允,成命是行。

    具官宋琪宇量沖深,規模宏遠。

    具官李昉鬱有公望,久服大寮。

    而皆罄竭謨明,裨贊樞輔。

    君臣之際,人無間言。

    公家之事,行有餘力。

    脩經術以自輔,體方直而糜渝。

    是用擢正公台,職茲調燮。

    朕所注意,不假審象之求;汝則緻君,更思補袞之效。

    唯用虛己,竚茲沃心。

    欽若訓詞,往踐乃位。

    」並相同制 琪自庶僚一歲中為宰相,其速如此。

    昉初與盧多遜善,待之不疑。

    多遜屢譖昉,人或告昉,昉曰:「盧與我厚,不爾。

    」於是,上語及多遜事,昉頗為解釋。

    上因言多遜居常毀卿不直一錢。

    昉始悟,上由此益重之。

    昉請復時政記,先進禦,然後付史館。

    時政記進禦自亡昉始。

    《長編》 雍熙元年十一月,南郊畢,琪遷門下侍郎、昭文館大學士,昉遷中書侍郎、監脩國史。

     太宗始卽位,詔秦王廷美、武功郡王德昭位在宰相上。

    至是,詔自今宰相序立宜在親王之上。

    李昉,宋琪頓首請遵故事,上不許。

    琪等又叩頭固辭,久之,上曰:「宰相之任,實總百揆,與羣官禮絕。

    藩邸之設,亦奉朝請而已。

    元佐等尚幼,欲其知廉損之道,卿勿多辭也。

    」琪等拜舞稱謝。

    今宰相班在諸王上,自此始。

     壬申,李穆、呂蒙正、李至並參知政事。

    穆自翰林學士遷左諫院除。

    蒙正自翰林學士、都官員外郎除。

    至自翰林學士、都官郎中、知制誥除 穆,字孟雍,開封陽武人。

    蒙正,字聖功,河南人。

    至,字言幾,真定次人。

     穆文學操履為太祖所知,太祖嘗謂盧多遜曰:「李穆,士大夫之仁者也。

    」多遜曰:「穆臨事不以死生易節,所謂仁者必有勇也。

    」穆等既命對于玉華殿,上謂之曰:「朕為官擇人,惟恐不當,今兩制之臣十餘,皆文學適用,操履方潔。

    穆居京府。

    尤號嚴肅,故茲獎擢惟公也。

    」朕思閭裡間每旦焚香,祝天子萬歲,次則大臣眉壽,朕與卿等焉得不思善事,以副億兆之禱耶!」皆再拜謝。

    《長編》 穆執政未幾,丁母憂。

    不數日,起復本官,穆固辭,不得已視事,未終喪而卒。

    太宗臨哭出涕,謂宰相曰:「穆潔己守道,操履純正,真不易得。

    朕方爾擢用,遽茲淪謝,非斯人不幸,乃朕之不幸!」輟視朝,贈工部尚書。

    呂蒙正舉進士第一,執政四年,端拱元年拜相。

     同日,張齊賢、王沔同簽書樞密院事。

    並自樞密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除 齊賢,字師亮,曹州寃句人。

    沔,字楚望,齊州又。

    雍熙元年十二月,齊賢、沔並遷左諫議大夫。

    三年,齊賢以給事中知代州。

    時大舉北伐,代州楊業戰沒。

    太宗訪近臣以策,齊賢請行,卽有此授。

    初,太祖幸西都,齊賢時以布衣獻策,太祖召至便坐,令面陳其事。

    齊賢以手畫地條陳十策,內四說稱旨,齊賢堅執其六說皆善。

    太祖怒,令武士拽出。

    及車駕還,語太宗曰:「我幸西都,唯得一張齊賢耳。

    我不欲爵之以官,異時汝可收之,使輔汝為相也。

    」至太宗初卽位,放進士牓,決欲置於高等。

    有司偶失掄選,等在三甲之末。

    太宗不悅,及注官有旨,一牓盡與京官通判。

    齊賢釋褐授將作監丞、通判衡州,不十年為相。

     雍熙二年 乙酉  太平興國九年十一月改雍熙元年 十二月丙辰,宋琪罷相。

    為刑部尚書 制曰:「王者欽若大猷,允釐庶政,必藉台輔,以張化原。

    上所以燮理隂陽,下所以康濟黎獻,唯公是務,與衆共之。

    其或時望有虧,物情未允,進退之際,公議在焉。

    具官宋琪早以時才,嘗依藩邸。

    薦更嵗月,乆効官常。

    洎朕纉承,載懐求舊。

    攀附鱗翼,騰躍風雲。

    擢於?府之中,處以公台之任。

    而識非逺大,望屈具瞻。

    曾無端謹之稱,但有詼諧之誚。

    朝章政典,無所建明。

    百度彞倫,如何式叙。

    豈可以承倚毗之重,當憂責之任哉!宜以秋卿,俾還相印。

    退之以禮,不謂無恩。

    勉務欽承,自求安逸。

    」 琪自太平興國八年十一月拜相,至雍熈二年十二月罷,入相凢二年。

    樞宻使柴禹錫同罷。

    上謂宰相李昉等曰:「朕於大臣,豈容易進退!事不獲已,方行此命。

    朕欲展宮城,禹錫有别第在表識中,上言願易闤闠中官邸,朕極不樂。

    自此朕薄其為人,乃潛與宋琪相結,為琪請流人盧多遜第。

    朕命即賜之。

    多遜犯罪籍沒,為宰相復請居之,不避惡名,豈大臣之體乎!然不欲暴其狀,止以詼諧無大臣體罷雲。

    」《拜罷録》 琪有吏能而寡學識。

    在相位,百執事謁見,或有幹請,必面折之。

    後拜右僕射,卒年八十。

    贈司空,諡惠安。

     國朝宰相享耆壽者十人:宋惠安八十,其後張鄧公八十六,陳文惠八十二,富文公八十一,杜祁公八十,宋元獻七十九,李文定七十七,曽宣靖八十,龎穎公七十六,蘇丞相八十二,文潞公雖至九十四而薨貶秩,蔡師垣亦八十,晩節謫籍南遷,殂於中路,不得全有富貴考終。

     同日,柴禹錫罷樞宻副使。

    自宣徽南院使罷為左驍衛大將軍 制曰:「樞宻重地、宻勿近司。

    倚注所先,無加於此。

    茍輿情之未洽,在公議以難安。

    具官柴禹錫早自中涓,升於近侍。

    載承求舊之寵,驟遷宥宻之司。

    而不能盡瘁於事,傾輸乃誠,茍且因循,孤予委遇。

    退居散地,猶示優恩,尚叅翊衞之榮,無忘欽承之意。

    」 禹錫自太平興國七年除樞宻使,至是年十二月罷,在樞府凡四年。

     雍熙三年 丙戌 正月戊戌,李至罷叅知政事。

    自給事中罷授禮部侍郎 至自太平興國八年十一月除叅知政事,至是年正月罷,執政凡二年。

    至以目疾,連表乞罷職養病,詔不許。

    固請,從之,特賜月俸錢十萬。

     六月戊戌,辛仲甫叅知政事。

    自禦史中丞遷給事中 仲甫,字之翰,汾州人。

     八月丁酉,王沔、張宏並樞宻副使。

    沔自左諫議大夫、簽書樞宻院事除。

    宏自樞宻直學士拜右諫議大夫除 宏,字巨卿,青州益都人。

     雍熙四年 丁亥 四月癸巳,張宏罷樞宻副使。

    自樞宻副使左遷禦史中丞 趙昌言樞宻副使。

    自禦史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