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哈佛研究院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時常見面。
後來我對基本英語興趣濃厚,寫了一本基本英語教科書,且試以非美國口音灌了一套錄音片(一九三四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附錄音片)。
基本英語便是理查斯和歐格登(C.K.Ogden)共同發明的。
那幾年我有一次有趣的語言經驗,即傾聽聾盲天才海倫·凱勒(HelenKeller)講演。
通常她先用手語和譯員講話,再由譯員說出她要說的話,可是那次她自己高聲講出,惟我頗難聽懂她的話。
三十年後,我卻很容易和貝爾電話公司試驗室的聾子音響學者布魯姆(EdgerBloom)交談,當時我在貝爾試驗室任顧問。
他們業已發明了光譜圖,顯示出話語各種頻率因素的相關強度,以便初學者能看到他發音的形态,而對自己的發音和他要仿學的聲音加以比較。
我繼續研究中國方言,有很多機會從哈佛到麻省理工學院中國朋友聽到并學習方言。
一位朋友張雲(ChangYun)是陝西西安人,他教我的一段話是這樣的: 來下,來下! 人家娃,在書房讀書呢。
咱的娃,拿勺勺要水呢。
不說起,是他二爸呢。
說起他娘可不行。
去下,去下,叫娃要去要去! (譯者注:發音略) 最怪的是“書”字,中國大部地區讀為shu,他則讀為fu,我們都學着他玩。
張雲業已去世,一九七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我上次旅行時曾拜訪他,我仍然記得而且背誦出他的腔調,他頗引以為樂。
雖然要準備考試、撰報告、寫論文,我仍有時間參加許多課外活動。
在康奈爾我學過天文學一門課程,我繼續研究星球,一九一六年六月我學會看仙後星座的位置來判定時間。
我買了一架望遠鏡,一九一八年八月十八日,當射手座消失在月亮的黑暗面之際,我能看到它的月掩(Occultation)。
在課外閱讀方面,我極欣賞懷特的《自傳》、班奈特的《一天二十四小時》、戴莫根的《奇人的預算》及加洛爾的《獵怪獸》。
我也選修更多的函授課程,如個人效率課。
我對效率本身比自己增加效率更有興趣。
我不大去聽公開講演,惟常去聽克羅則(SamuelCrothers)在正對着我房間的一神教堂講道。
我喜歡聽他講,不是我相信一神論,而是因為他是好的論文家和善于雄辯的演說家。
我繼續在哲學會社、數學會社、世界會社、中國學生會社等團體為活躍分子,和在康奈爾時候一樣,參加一年一度在各城市舉行的中國學生聯盟會議。
我作的獨幕喜劇《挂号信》在會議中上演不隻一次,一次是在達馬瑞斯哥塔(Damariscotta),另一次我想是在哈佛。
最費時的課外活動仍然是編輯《科學》中文雜志,該雜志辦事處遷到哈佛,因為多數積極成員已轉入哈佛(《科學》雜志社最後遷回中國)。
有一個時期我身心交疲,不得不請求教授寫信要我減少課外活動。
那項借口隻是借口而已,我依然繼續做我喜歡做的事,不管是不是妨礙我的正常工作。
我繼續涉獵音樂,選修一門高級和聲學課程。
在《科學》雜志上登出我作的三首或四首曲譜。
我無須清晨二時排隊買桑德斯劇院(SandersTheater)及交響樂館(SymphonyHall)的票,去聽福朗查雷四重奏(FlonzaleyQuartet)、柏德魯斯基(Paderewski)及侯夫曼。
我在日記上熱烈記載了柴可夫斯基(Tschaikowski)第四首和貝多芬第九首。
在去聽音樂會之前,我一連幾天練彈貝多芬第九首。
當時我的喜好多少是傳統性的,現在或許仍然如此。
福朗查雷四重奏演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所作曲譜,我在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七日的日記上說:“依我看,似乎毫無意義。
”我看戲劇不如聽音樂會的次數多。
我倒蠻喜歡看《查禮的姑母》,至于在舞台上演的《金銀島》,我覺得“史蒂文森(譯者按:《金銀島》之作者)的味道所留無多”(一九一七年五月十九日日記)。
還好,我閱讀卡羅爾的著作多年後,才看到它在舞台上及在銀幕上被弄壞,我将他的兩部名著譯成中文時(一九二二年《愛麗絲夢遊仙境》,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六八年《愛麗絲境中奇遇記》),他的著作還未搬上舞台或銀幕。
截至現在,我對世界的大事所述無多,那是因為我對這些事極少注意,惟我在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戰開始時确曾記:“何等荒謬!”在美國于一九一七年四月十七日對德宣戰時,我不得不于一九一七年六月十五日向征兵局登記為外國人,以免服役,直到一九五〇年代我才歸化為美國人。
以後我在芝加哥看到整夜喧嚣慶祝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停戰。
在這三年之間,我的健康情形大多數時間一定頗為良好,我參加了那麼多活動,可是我也有過頗為嚴重的病痛,每年至少進一次醫院。
一九一六年我在波士頓高蔔醫院(CoppHospital)由杜德萊(Dudley)醫生操刀割除盲腸,我于七月廿一日手術後一星期,費了兩小時在日記上寫了十三頁,描述那次的經曆。
我數我的呼吸,數到“七十三”便麻醉過去。
由于我住院開刀,得識看顧我的護士菲珀黛
後來我對基本英語興趣濃厚,寫了一本基本英語教科書,且試以非美國口音灌了一套錄音片(一九三四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附錄音片)。
基本英語便是理查斯和歐格登(C.K.Ogden)共同發明的。
那幾年我有一次有趣的語言經驗,即傾聽聾盲天才海倫·凱勒(HelenKeller)講演。
通常她先用手語和譯員講話,再由譯員說出她要說的話,可是那次她自己高聲講出,惟我頗難聽懂她的話。
三十年後,我卻很容易和貝爾電話公司試驗室的聾子音響學者布魯姆(EdgerBloom)交談,當時我在貝爾試驗室任顧問。
他們業已發明了光譜圖,顯示出話語各種頻率因素的相關強度,以便初學者能看到他發音的形态,而對自己的發音和他要仿學的聲音加以比較。
我繼續研究中國方言,有很多機會從哈佛到麻省理工學院中國朋友聽到并學習方言。
一位朋友張雲(ChangYun)是陝西西安人,他教我的一段話是這樣的: 來下,來下! 人家娃,在書房讀書呢。
咱的娃,拿勺勺要水呢。
不說起,是他二爸呢。
說起他娘可不行。
去下,去下,叫娃要去要去! (譯者注:發音略) 最怪的是“書”字,中國大部地區讀為shu,他則讀為fu,我們都學着他玩。
張雲業已去世,一九七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我上次旅行時曾拜訪他,我仍然記得而且背誦出他的腔調,他頗引以為樂。
雖然要準備考試、撰報告、寫論文,我仍有時間參加許多課外活動。
在康奈爾我學過天文學一門課程,我繼續研究星球,一九一六年六月我學會看仙後星座的位置來判定時間。
我買了一架望遠鏡,一九一八年八月十八日,當射手座消失在月亮的黑暗面之際,我能看到它的月掩(Occultation)。
在課外閱讀方面,我極欣賞懷特的《自傳》、班奈特的《一天二十四小時》、戴莫根的《奇人的預算》及加洛爾的《獵怪獸》。
我也選修更多的函授課程,如個人效率課。
我對效率本身比自己增加效率更有興趣。
我不大去聽公開講演,惟常去聽克羅則(SamuelCrothers)在正對着我房間的一神教堂講道。
我喜歡聽他講,不是我相信一神論,而是因為他是好的論文家和善于雄辯的演說家。
我繼續在哲學會社、數學會社、世界會社、中國學生會社等團體為活躍分子,和在康奈爾時候一樣,參加一年一度在各城市舉行的中國學生聯盟會議。
我作的獨幕喜劇《挂号信》在會議中上演不隻一次,一次是在達馬瑞斯哥塔(Damariscotta),另一次我想是在哈佛。
最費時的課外活動仍然是編輯《科學》中文雜志,該雜志辦事處遷到哈佛,因為多數積極成員已轉入哈佛(《科學》雜志社最後遷回中國)。
有一個時期我身心交疲,不得不請求教授寫信要我減少課外活動。
那項借口隻是借口而已,我依然繼續做我喜歡做的事,不管是不是妨礙我的正常工作。
我繼續涉獵音樂,選修一門高級和聲學課程。
在《科學》雜志上登出我作的三首或四首曲譜。
我無須清晨二時排隊買桑德斯劇院(SandersTheater)及交響樂館(SymphonyHall)的票,去聽福朗查雷四重奏(FlonzaleyQuartet)、柏德魯斯基(Paderewski)及侯夫曼。
我在日記上熱烈記載了柴可夫斯基(Tschaikowski)第四首和貝多芬第九首。
在去聽音樂會之前,我一連幾天練彈貝多芬第九首。
當時我的喜好多少是傳統性的,現在或許仍然如此。
福朗查雷四重奏演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所作曲譜,我在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七日的日記上說:“依我看,似乎毫無意義。
”我看戲劇不如聽音樂會的次數多。
我倒蠻喜歡看《查禮的姑母》,至于在舞台上演的《金銀島》,我覺得“史蒂文森(譯者按:《金銀島》之作者)的味道所留無多”(一九一七年五月十九日日記)。
還好,我閱讀卡羅爾的著作多年後,才看到它在舞台上及在銀幕上被弄壞,我将他的兩部名著譯成中文時(一九二二年《愛麗絲夢遊仙境》,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六八年《愛麗絲境中奇遇記》),他的著作還未搬上舞台或銀幕。
截至現在,我對世界的大事所述無多,那是因為我對這些事極少注意,惟我在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戰開始時确曾記:“何等荒謬!”在美國于一九一七年四月十七日對德宣戰時,我不得不于一九一七年六月十五日向征兵局登記為外國人,以免服役,直到一九五〇年代我才歸化為美國人。
以後我在芝加哥看到整夜喧嚣慶祝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停戰。
在這三年之間,我的健康情形大多數時間一定頗為良好,我參加了那麼多活動,可是我也有過頗為嚴重的病痛,每年至少進一次醫院。
一九一六年我在波士頓高蔔醫院(CoppHospital)由杜德萊(Dudley)醫生操刀割除盲腸,我于七月廿一日手術後一星期,費了兩小時在日記上寫了十三頁,描述那次的經曆。
我數我的呼吸,數到“七十三”便麻醉過去。
由于我住院開刀,得識看顧我的護士菲珀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