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南京三年

關燈
自一九〇七年至一九一〇年,我第一次離家,住在南京江南高等學堂宿舍内,我時常找尋借口返回常州,縱然不是假期。

    我先去南京投考ShangChiangMiddleSchool和江南高等學堂,兩校都錄取了,我選擇了後者。

    我被列入預科一年級,江南高等學堂實際是一所專科學校,預科等于高中。

    錄取後,我便搬入學校宿舍等候春季始業,因為兩地的交通起初是迂回而費時的。

    南京位在常州之西約一百英裡,可是我第一次于一九〇七年三月去南京,須乘小火輪東行到蘇州,然後換乘較大輪船到上海,在旅館住一夜,再換乘揚子江大輪船(即兩旁裝有劃水闆輪,而由鑽石形狀的高大肱木所發動)前往二百英裡之外的南京。

    所以我們須行三百英裡,費時五天,去到一個相距僅一百英裡的地方。

    但惟有在冬季才這樣走法,冬季常州到鎮江之間的運河河水太淺,不能行駛輪船。

    一九〇七年暑假,我便搭大輪船到鎮江,換乘小輪直回常州。

    以後滬甯鐵路逐漸擴展,交通更為便利。

    那年夏天,我到常州小北門第一次看火車,十一月便可以從南京乘輪船到鎮江,然後第一次坐火車從鎮江回常州。

    我一直以為那次回家是吃淡水蟹的,可是查閱日記,我發現那時南京開運動會,學校停課數天,所以我才能回家吃螃蟹。

    一九〇八年四月三日,滬甯鐵路完成,全線通車,那年暑假我搭乘一點鐘開行的火車,在鎮江穿過走了五十秒鐘的山洞,不到四小時(而非五天)便到達常州。

     江南高等學堂位于延齡巷南端的門簾橋,楊文會(一八三七&mdash一九一一)創立的金陵刻經處就在延齡巷。

    那時我毫無所知在我們學堂附近有一個女孩&mdash&mdash楊文會的孫女&mdash&mdash十年後我們見面并結了婚。

    很可能在近鄰的花牌樓商店購買物品時,曾見到過她。

     高等學堂校址頗為廣大,宿舍幾可容納三百學生,六個人住一間,還有若幹大教室、一座體育館、一個大操場和一個池塘。

    高等學堂所教的課程和普通中學大緻相同,惟比較高深一點。

    從下面一段我寫的日記(中文所寫,羼雜英文字),可以看出一九〇七年我初進學校時的情形: 三月廿日星期三,第一堂英文,默寫。

    老師講解新課,讓我們讀。

    輪到我讀,我讀得頗快。

    趙老師雲:“讀到fool-stop(譯者按:句點之意,應為fullstop),應該稍停再繼續讀。

    ”每人獲得一本練習簿。

    第二堂數學,有三種習題,一是三角,一是代數,另一是算學。

    我做了第一種。

    每人分到一厚本數學(作者附言:中文課文是直寫的,代數方程式是橫寫的,有時整頁隻有一兩行課文,方程式占了很寬地位,然後又是直寫的課文)和一本帶格子的練習簿。

    第三堂是曆史,常熟籍的丁老師還未到,由其遠房叔公丁孟輿代課。

    我們每人分到八本曆史教科書。

    他并未開講。

    午飯後,和Shih-Ch'un及其他同班同學去裕昌巷(YüchangHsiang)裁縫店量制服。

    體操未上課。

    第五堂到圖書館上繪畫課。

    我們每人分到一冊苗(Miao)老師編的《圖畫模範》和一枝畫筆。

    今日老師教我們定點(makepoints)。

    我畫的通過。

    國文課教完第一課。

     整個說起來,這和一年以前在常州上學的日記,無何不同,隻是一切較為高深而已。

    和前一年一樣,若幹日記由于名詞及數字縮寫和英文音譯,頗不易明了,例如,一九〇八年八月八日的日記,我寫了這麼一句:“世界及世界人民在一巴拉格拉夫”[即英文paragraph(段落)之音譯]。

    一九〇八年四月廿七日,頭一句我用英文寫了“InthemorningIroseverylate”(今晨起床甚晚),然後繼續用中文寫。

    有一天,我提出一個問題:“Myfatherandmygrandfather'sonlysonareoristhesameperson?”(我父親和祖父的獨子是同一人,“是”字應該多數還是少數?)我未寫出答案。

     國文課程頗為高深,我們念的是《古文辭類纂》,每星期六下午,半天作文,我們認為是一件大事。

    我不記得是不是須要習字,不過我經常練習顔真卿的《家廟碑》,顔體字筆畫粗壯,我不再練歐(歐陽詢)體筆畫細的字,以後短時期改習柳(公權)體《玄秘塔碑》,最後又改習顔體。

    幾年後,我在康奈爾大學讀書,主編《科學》期刊,須要寫字寫得快,無怪自那時起我的字被人批評頗為難認。

     數學課程先是代數,後是幾何,最後三角。

    代數老師是蘇北通州的崔(Ts'ui)先生。

    他的家鄉話母音如bee發腭音如z。

    代數上的字母,他都以家鄉音讀。

    a+b=cb+c=da,b,c,d,用上海話讀是eichiabitengyüsi,bichiasitengyüdi,ei,bi,si,di;崔先生讀成naechiap'z'tengyüs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