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初入學校

關燈
一九〇六年,我回到常州,首次進入一所現代化學校,各式各樣家庭的子弟在各科教師督導下一起念書。

    我們通常稱這樣的學校為“洋學堂”,因為這是洋制度,雖然我所進入的那一所是私立而由一位朱先生管理。

    那所學校名為“溪山”。

    用北京話來說,“溪”字應讀為hsi,而我卻讀為Ch'i,理由有三:第一,學校就是那麼稱呼的;第二,按照音韻學,“溪”字代表氣音k字音,在i音之前通常為Ch&rsquo而非hs;第三,“溪山”如讀為hsishan,易與北京的“西山”相混。

     當我填房守寡的阿姆娘(常州話“伯母”)由于大姊還不夠大,無法長期處理家務,因而回到常州,住在青果巷我家後院,照顧前房留下的三名子女的時候,我也從蘇州回常州。

    阿姆娘以前住在外省,和娘家左家在一起,左家和阿姆娘一塊兒回來,住在常州另一地區。

    阿姆娘仍然時常越過城内的小河去到左家,不過她通常在青果巷家裡。

     溪山學校名為小學,實則介于中、小學之間,等于美國的grammarschool。

    由于大多數學生來自有知識家庭,中文課程比較以後學校程度為高,例如,我們需讀《左傳》《文選》,前兩年我曾讀過一些。

    我們最敬愛的老師名呂誠之,教我們中文和曆史。

    我開始在沈問梅先生指導之下,有系統地學習英文,沈先生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的畢業生。

    他不管我們能不能聽懂,總是用英文快速講解,這對訓練我們聽英語,一定頗有裨益。

    他還教體育,叫我們圍着操場跑。

    我忘記于老師教的是什麼。

    在數學方面,我們學過幾何與代數的長除法(longdivision)。

    在夏季年中考試時,英文我得第一,各科平均,得第二。

     在撰寫早年回憶時,一切完全靠記憶。

    但自一九〇六年以後,我可以憑日記,除了少數幾天中斷之外,這幾十年來,我一直保持寫日記。

    第一次寫日記是在一個星期天,一九〇六年四月十五日。

    和通常一樣,我們寫的任何事物,都是用文言文。

    這是我第一天的日記,全文如下: 十二(即十二時)前往溪山(學校),拟于彼處午餐,惟太晚。

    故略候片刻。

    所有人均去楊集操場(YangchiField)踢足球,餘去“青年勵進社”(Youth'sImprovementSociety)(系餘協助組織者)借書。

    仆人老勞(Laolao)和堂兄科安也在彼借書。

    餘借了《黑行星》;《科學讀本》卷一、卷二、卷三;《家庭教育讀本》;《兒童心理學》;《國歌書》卷一;《秘密島》;共八冊,交老勞攜回。

    旋去“新春”(書局)(HsinCh'un〔Bookstore〕)以八角購《古文觀止》(TextbooksofLiteraryChinese)五卷至第十卷。

    (同學)朱達(Ch'uTa)亦在彼。

    詢其何以缺課&mdash&mdash因傷足。

    返校稍讀《古文觀止》。

    是日天陰。

     上項日記用簡潔文言以小楷寫出,占篇幅11/4英寸×21/8英寸。

    以後學得較多英文字,我開始将英文字羼在中國字中間,現在我必須以常州音讀這些字以明我的本意所在,例如,一九〇六年八月十八日我說“餘去堂兄科安家t'eik'dingn”,常州音近乎“takedinner”(用晚餐),而北方話則應為t'uik'ot'ingnuo。

    又“餘去看同學石儀(Shih-Yi)的fa'-z”即father(父親),而北方話則應為fa-ch'u。

    十一月三日,“餘作ssu-pei-lingto26p'ou-ch'i”,北方話應為ssu-pai-lingto26p'ei-dji,即spellingtopage26(拼音到二十六頁),不久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