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學念書
關燈
小
中
大
有一樣兒事情始終還沒提的,就是念了那麼些書,練了那麼些時候兒的字,怎麼不學作文兒?照老規矩啊,總是很遲才起頭兒作文兒呐。
因為作文兒就得作文章,不比現在小學裡可以說什麼就寫什麼。
不是第一天認字叫“開蒙”嗎?那麼第一天寫文章叫“開筆”。
開筆是一件大事,因為我記得我哥哥開筆的時候兒大家都叫了好幾天的“成官兒開筆啦!成官兒開筆啦”!比說開蒙還說得熱鬧。
我在北邊還沒到開筆的歲數兒,後來回到常州起頭兒念古文的時候兒才開筆的。
我想從前開筆開得那麼遲,不但因為寫東西都得寫文言,并且《四書》《五經》除了《孟子》跟《左傳》也不像後來人寫的文章,所以總是等到念到古文時候兒才開筆,那就總是已經到了十幾歲了。
可是我們還沒開筆,倒已經起頭兒作詩玩兒了。
真是還沒會爬先學跑了。
我哥哥姊姊他們倒是真能作詩。
我光是跟着玩兒玩兒就是了。
我們多半兒都作古詩,還不會作律詩,因為古詩隻要押韻的字平仄對了就行了,律詩還得差不多每個字都得有一定的平仄,又隻許押平聲的韻,那就難多了。
好在我們念書都用南邊音,對平仄的分别比北邊人容易分得清楚一點兒。
作詩自然不光是講聲韻,也得有所謂“詩意”。
我記得有一天晚上正是菊花兒開得很盛的時候兒,大家拿菊花兒的題目來作詩。
我開頭兒第一句就寫:“滿堂菊花香”,再寫怎麼寫不下去了?大姊說:“你頭一句就把話都說完了哩!你得慢慢兒地說呀!”後來我就改成了:“有人來看花,花開陣陣香&hellip&hellip”底下我不大記得了,可是當中有一句“風動一開張”是他們給我改的,不像是我會寫的句子。
那時候兒不但我夾得裡頭跟他們作詩玩兒,連我們的丫頭靈兒也跟着學作詩。
我們每個人的本子上都寫了一個小傳。
因為傳記的體裁常常兒有公某某地方的人的字樣,所以不管靈兒是個女孩子,也寫着:“曹玉靈公,直隸保定人也。
”這麼樣兒鬧着玩兒,也不覺着晚上還在那兒上學似的。
我說的一天念書的事情小時候兒那幾年大半兒都是那樣兒,不過有時候兒也有點兒改動。
比方寫大字起頭兒是吃了飯回到書房裡寫,後來也許為了白天功課太多了,改成晚上在家裡寫了。
我們初學寫字寫描紅,描紅就是先有紅字已經印好了在紙上的,我們再拿墨筆在上描。
上頭講的我們念“聖上愛,一夫之”什麼的,就是描紅上的文兒,因為我們寫字的時候兒,嘴裡橫是沒别的事兒幹,就那麼拉起腔兒來念着好玩兒。
對了,現在想起來為什麼我那麼瞎念騎馬句子先生也不罵了。
因為我寫描紅是在上書房跟先生以前,趕上了書房就升了一級會寫印本了。
寫印本就是把要學的大字上頭蒙一層寫字的紙,底下的字還有一點兒看得見,可沒有描紅的紅字看得那麼真。
在上頭寫完了字,把紙一揭起來剛寫的字跟本來的字就分成兩張了。
升到頂高的一級麼,就是臨帖。
臨帖就是拿一本兒法帖&mdash&mdash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呀,顔真卿的《家廟碑》啊,什麼的&mdash&mdash放在旁邊兒,自己的跟前兒隻有一張白紙,平常都用有方格兒的紙,看着法帖臨空地在紙上寫,所以叫作“臨帖”。
不過我學臨帖還是回到常州以後的事情,在北邊時候兒隻學到寫印本。
我吃完了飯在書房寫什麼字當印本我忘了。
後來改了晚上在家裡寫字是用杜牧的一首《赤壁》詩。
我一頭兒寫一頭兒打起腔來背,背到完的時候兒又加了“己亥”(用常州音“己”字念得很高,“亥”字念得很低)。
為什麼好好兒一首詩接着又加上兩個字呐?因為一首七絕是二十八個字,可是我們的印本有六行,一行五個大字。
那麼五六三十,還多出兩個字的地方,所以他們就順便把“己亥”兩個字填上去了。
我特為提這件事兒因為把甲子一記下來就知道那是西曆一八九九的事情了。
趕第二年就是庚子,全國出了大變亂,家裡也出了變故,第二年我們就整個兒離開北邊回常州去了。
因為作文兒就得作文章,不比現在小學裡可以說什麼就寫什麼。
不是第一天認字叫“開蒙”嗎?那麼第一天寫文章叫“開筆”。
開筆是一件大事,因為我記得我哥哥開筆的時候兒大家都叫了好幾天的“成官兒開筆啦!成官兒開筆啦”!比說開蒙還說得熱鬧。
我在北邊還沒到開筆的歲數兒,後來回到常州起頭兒念古文的時候兒才開筆的。
我想從前開筆開得那麼遲,不但因為寫東西都得寫文言,并且《四書》《五經》除了《孟子》跟《左傳》也不像後來人寫的文章,所以總是等到念到古文時候兒才開筆,那就總是已經到了十幾歲了。
可是我們還沒開筆,倒已經起頭兒作詩玩兒了。
真是還沒會爬先學跑了。
我哥哥姊姊他們倒是真能作詩。
我光是跟着玩兒玩兒就是了。
我們多半兒都作古詩,還不會作律詩,因為古詩隻要押韻的字平仄對了就行了,律詩還得差不多每個字都得有一定的平仄,又隻許押平聲的韻,那就難多了。
好在我們念書都用南邊音,對平仄的分别比北邊人容易分得清楚一點兒。
作詩自然不光是講聲韻,也得有所謂“詩意”。
我記得有一天晚上正是菊花兒開得很盛的時候兒,大家拿菊花兒的題目來作詩。
我開頭兒第一句就寫:“滿堂菊花香”,再寫怎麼寫不下去了?大姊說:“你頭一句就把話都說完了哩!你得慢慢兒地說呀!”後來我就改成了:“有人來看花,花開陣陣香&hellip&hellip”底下我不大記得了,可是當中有一句“風動一開張”是他們給我改的,不像是我會寫的句子。
那時候兒不但我夾得裡頭跟他們作詩玩兒,連我們的丫頭靈兒也跟着學作詩。
我們每個人的本子上都寫了一個小傳。
因為傳記的體裁常常兒有公某某地方的人的字樣,所以不管靈兒是個女孩子,也寫着:“曹玉靈公,直隸保定人也。
”這麼樣兒鬧着玩兒,也不覺着晚上還在那兒上學似的。
我說的一天念書的事情小時候兒那幾年大半兒都是那樣兒,不過有時候兒也有點兒改動。
比方寫大字起頭兒是吃了飯回到書房裡寫,後來也許為了白天功課太多了,改成晚上在家裡寫了。
我們初學寫字寫描紅,描紅就是先有紅字已經印好了在紙上的,我們再拿墨筆在上描。
上頭講的我們念“聖上愛,一夫之”什麼的,就是描紅上的文兒,因為我們寫字的時候兒,嘴裡橫是沒别的事兒幹,就那麼拉起腔兒來念着好玩兒。
對了,現在想起來為什麼我那麼瞎念騎馬句子先生也不罵了。
因為我寫描紅是在上書房跟先生以前,趕上了書房就升了一級會寫印本了。
寫印本就是把要學的大字上頭蒙一層寫字的紙,底下的字還有一點兒看得見,可沒有描紅的紅字看得那麼真。
在上頭寫完了字,把紙一揭起來剛寫的字跟本來的字就分成兩張了。
升到頂高的一級麼,就是臨帖。
臨帖就是拿一本兒法帖&mdash&mdash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呀,顔真卿的《家廟碑》啊,什麼的&mdash&mdash放在旁邊兒,自己的跟前兒隻有一張白紙,平常都用有方格兒的紙,看着法帖臨空地在紙上寫,所以叫作“臨帖”。
不過我學臨帖還是回到常州以後的事情,在北邊時候兒隻學到寫印本。
我吃完了飯在書房寫什麼字當印本我忘了。
後來改了晚上在家裡寫字是用杜牧的一首《赤壁》詩。
我一頭兒寫一頭兒打起腔來背,背到完的時候兒又加了“己亥”(用常州音“己”字念得很高,“亥”字念得很低)。
為什麼好好兒一首詩接着又加上兩個字呐?因為一首七絕是二十八個字,可是我們的印本有六行,一行五個大字。
那麼五六三十,還多出兩個字的地方,所以他們就順便把“己亥”兩個字填上去了。
我特為提這件事兒因為把甲子一記下來就知道那是西曆一八九九的事情了。
趕第二年就是庚子,全國出了大變亂,家裡也出了變故,第二年我們就整個兒離開北邊回常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