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學念書
關燈
小
中
大
了,因為說起《四書》來,總是說《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了。
可是我上書房先念的不是《中庸》,是《論語》。
這個對我是很運氣的事,因為《中庸》難得多。
有句俗話說:“《中庸》《中庸》,打得屁股鮮紅。
”就是說這書難念,念不好會挨打的意思。
其實先生打學生不打屁股,是用戒尺打手心的。
我就挨過一次打,是為了什麼事情我都忘了,你瞧打手心有什麼用?橫是我總做過了什麼錯事,因為我不敢告訴家裡,可是我哥哥告訴了。
後來爺爺聽見了就對先生說&mdash&mdash這也是後來才知道的,不是當着我面說的&mdash&mdash他說:“會教的先生用不着打的。
”以後就一直沒打了。
可是要是先念《中庸》啊,沒準兒更會挨打呐,因為我念完了一大部《論語》以後再念《中庸》還是覺着難得不得了。
《論語》我一念就喜歡,《四書》裡頭我頂喜歡的是《孟子》。
我覺着現在人寫的文言,跟所有的經書比起來,還是跟《孟子》最近一點兒。
《四書》念完了麼,就是《五經》了。
可是我跟着這個先生隻念了《詩經》的半部,後半部是回到南邊以後跟着另外一個(姓張的)先生念完的。
《書經》跟《左傳》是後來我父親教我的。
《五經》裡頭麼,就剩了《易經》跟《禮記》沒念。
其實《大學》《中庸》都是《禮記》裡頭的兩章,不過這是我很晚以後才知道的。
所以《十三經》裡頭沒有《大學》《中庸》煞。
現在來說說從前上書房時候兒一天到晚怎麼過的。
天天兒大清早七八點鐘吃完了點心就去上學。
書房在一個西跨院兒,離我們住的正房不過一兩分鐘的路。
第一件事就是背書。
先麼背昨天上的新課,大概有一二百字的功課吧。
起頭兒上的少一點兒,後來慢慢兒加多,比方頭一天上《論語》就隻從“子曰:&lsquo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rsquo學之謂言效也”&hellip&hellip一直到“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連先生選的幾句朱注也得背的,一共就差不多一百字了。
背完了新課背帶書。
什麼叫“帶書”呐?就是除了昨兒上的新課以外,把前五天的課一連串背一道。
這個乍一聽好像很難,其實倒比背新課容易。
因為這五課裡頭的第五課昨兒已經背過一回了,第四課前兒背過一回,昨兒的帶書裡又背過一回,就是背過兩回了&hellip&hellip這麼樣兒算起來帶書起頭兒的一課是背過五回的念得爛熟的書,連今天就是第六遍了。
所以我們從前把一部《論語》從頭兒到尾背一遍不算回事兒。
背書的時候兒把書翻開來給先生看着,自己就站得他旁邊兒背,因為老得拿背沖着他,所以才叫“背書”煞。
有時候兒一頭兒背書,一頭兒還把身子兩邊兒那麼晃悠。
有的不規矩的學生趁先生不在意的時候兒就偷偷兒回過頭來看一眼。
可是哥哥跟我都不敢幹這事兒。
背完了帶書就上新書了。
不是我剛才說的,這個先生講書講得清楚極了,講完了書,又把新字都另外寫下來。
新書上完了麼,差不多兒是吃早飯的時候兒了&mdash&mdash從前人管一天的第二頓飯叫早飯,第一頓叫點心,現在人跟着南邊話管點心叫早飯,管晌午那頓叫中飯或是午飯了。
我們多半兒回去跟家裡一塊兒吃飯,吃完了馬上又回到書房去上學。
先生就多半兒一人兒在書房吃。
下半天第一樣兒事就是寫大字。
那時候兒我還小,不能寫小字,我想我哥哥已經起頭兒寫小字了,可是我還隻寫一兩寸的大字。
寫完了字就念上半天剛上的新書,念新書得念好幾十遍。
怎麼記得清念了幾遍了呐?法子是用兩個小紙條兒,上頭寫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夾得書裡。
念完了一遍,就把一個紙條兒拉出來一點兒,讓個“一”字兒露出來。
念完了第二遍,把紙條再拉一下兒,就把個“二”字也露出來了。
這麼樣兒念完了第九遍,再念到第十遍就把這個紙條兒整個兒又推進去,把第二個紙條兒的“一”字兒給拉出來,這就算是單位上變了“零”,十位上有了個“一”
可是我上書房先念的不是《中庸》,是《論語》。
這個對我是很運氣的事,因為《中庸》難得多。
有句俗話說:“《中庸》《中庸》,打得屁股鮮紅。
”就是說這書難念,念不好會挨打的意思。
其實先生打學生不打屁股,是用戒尺打手心的。
我就挨過一次打,是為了什麼事情我都忘了,你瞧打手心有什麼用?橫是我總做過了什麼錯事,因為我不敢告訴家裡,可是我哥哥告訴了。
後來爺爺聽見了就對先生說&mdash&mdash這也是後來才知道的,不是當着我面說的&mdash&mdash他說:“會教的先生用不着打的。
”以後就一直沒打了。
可是要是先念《中庸》啊,沒準兒更會挨打呐,因為我念完了一大部《論語》以後再念《中庸》還是覺着難得不得了。
《論語》我一念就喜歡,《四書》裡頭我頂喜歡的是《孟子》。
我覺着現在人寫的文言,跟所有的經書比起來,還是跟《孟子》最近一點兒。
《四書》念完了麼,就是《五經》了。
可是我跟着這個先生隻念了《詩經》的半部,後半部是回到南邊以後跟着另外一個(姓張的)先生念完的。
《書經》跟《左傳》是後來我父親教我的。
《五經》裡頭麼,就剩了《易經》跟《禮記》沒念。
其實《大學》《中庸》都是《禮記》裡頭的兩章,不過這是我很晚以後才知道的。
所以《十三經》裡頭沒有《大學》《中庸》煞。
現在來說說從前上書房時候兒一天到晚怎麼過的。
天天兒大清早七八點鐘吃完了點心就去上學。
書房在一個西跨院兒,離我們住的正房不過一兩分鐘的路。
第一件事就是背書。
先麼背昨天上的新課,大概有一二百字的功課吧。
起頭兒上的少一點兒,後來慢慢兒加多,比方頭一天上《論語》就隻從“子曰:&lsquo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rsquo學之謂言效也”&hellip&hellip一直到“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連先生選的幾句朱注也得背的,一共就差不多一百字了。
背完了新課背帶書。
什麼叫“帶書”呐?就是除了昨兒上的新課以外,把前五天的課一連串背一道。
這個乍一聽好像很難,其實倒比背新課容易。
因為這五課裡頭的第五課昨兒已經背過一回了,第四課前兒背過一回,昨兒的帶書裡又背過一回,就是背過兩回了&hellip&hellip這麼樣兒算起來帶書起頭兒的一課是背過五回的念得爛熟的書,連今天就是第六遍了。
所以我們從前把一部《論語》從頭兒到尾背一遍不算回事兒。
背書的時候兒把書翻開來給先生看着,自己就站得他旁邊兒背,因為老得拿背沖着他,所以才叫“背書”煞。
有時候兒一頭兒背書,一頭兒還把身子兩邊兒那麼晃悠。
有的不規矩的學生趁先生不在意的時候兒就偷偷兒回過頭來看一眼。
可是哥哥跟我都不敢幹這事兒。
背完了帶書就上新書了。
不是我剛才說的,這個先生講書講得清楚極了,講完了書,又把新字都另外寫下來。
新書上完了麼,差不多兒是吃早飯的時候兒了&mdash&mdash從前人管一天的第二頓飯叫早飯,第一頓叫點心,現在人跟着南邊話管點心叫早飯,管晌午那頓叫中飯或是午飯了。
我們多半兒回去跟家裡一塊兒吃飯,吃完了馬上又回到書房去上學。
先生就多半兒一人兒在書房吃。
下半天第一樣兒事就是寫大字。
那時候兒我還小,不能寫小字,我想我哥哥已經起頭兒寫小字了,可是我還隻寫一兩寸的大字。
寫完了字就念上半天剛上的新書,念新書得念好幾十遍。
怎麼記得清念了幾遍了呐?法子是用兩個小紙條兒,上頭寫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夾得書裡。
念完了一遍,就把一個紙條兒拉出來一點兒,讓個“一”字兒露出來。
念完了第二遍,把紙條再拉一下兒,就把個“二”字也露出來了。
這麼樣兒念完了第九遍,再念到第十遍就把這個紙條兒整個兒又推進去,把第二個紙條兒的“一”字兒給拉出來,這就算是單位上變了“零”,十位上有了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