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紀事本末卷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蔡挺知諒祚将入寇,即遣諸将分屯要害,以大順城堅,雖被攻不可破,不益兵。
柔遠城惡,命副使、總管張玉将重兵守之,敕近邊熟戶入保清野,戒諸寨無得逆戰。
諒祚将步騎數萬攻圍大順。
三曰,熟戶蕃官趙明與官兵合擊之,諒祚衷銀甲、氈帽以督戰,挺先遣強弩八列于濠外,注矢下射,重甲洞貫,諒祚中流矢遁去。
複徙寇柔遠。
挺又使副總管張玉募膽勇三千人,夜出擾營,賊驚潰。
挺按視馬練平左通鄜延,右固華池,地形便可城,即遣将護築。
城成,分屬羌三千守之,賜名荔原堡。
遣中使慰勞。
諒祚退屯金湯,聲言益發十萬騎圍大順,且出嫚詞,須己得歲賜,複攻圍大順城。
鄜延經略安撫使陸诜止其歲賜銀币曰:朝廷積習姑息,故虜敢狂悖,不稍加折诮,則國威不立。
因留止不與。
移牒宥州問故,諒祚遂大沮,盤桓塞下,取糧四反,卒不敢入寇。
又歲儉,貧,願得賜物。
因遣使謝罪,言:邊吏擅興兵,行且誅之矣。
冬十月癸未,遣西京左藏庫副使何次公赍诏賜夏國主,問所以入寇之故,仍止歲賜銀帛。
陸诜言:不若且賜時服,不從。
先是,諒祚入寇,韓琦議停其歲賜,絕其和市,遣使問罪。
文彥博難之,舉寶元、康定時事。
琦曰:諒祚狂童也,非有元昊智計,而吾邊備過當時遠甚,亟诘之,必服。
會陸诜策與琦合,而諒祚果歸款。
十二月,次公還,以諒祚表進,帝已卧疾,琦扣禦榻曰:諒祚服否?帝力疾顧琦曰:一如卿料也。
諒祚所上表,雖雲受賜累朝,敢渝先誓,然尚多遊詞,歸罪于其邊吏。
乃複誡約夏國,诏曰:國家遠撫方域,并推恩信,不專用武,蓋務息民。
夏國世服忠勞,為國藩衛,故于歲時賜與,恩禮甚備,期于惇守誓約,傳之永久。
不謂累年以來,數興兵甲,侵犯疆陲,驚擾人民,誘脅熟戶,蕩複族帳,亡失生業,被邊數路,略無甯歲。
朝廷姑務含恕,不欲遽然生事,止令所在移文理辯,而夏國終不承禀,乃複多聚人馬,直叩大順,圍迫城寨,焚燒村落,張其兵勢,以抗官軍。
不順之狀,人神共憤,眹獨排群議,特降诏書,直究歸由,先行诘問。
今覽封奏,所稱受賜累朝,敢渝先誓,祈恤民氓之患,欲見和平之理。
推心及此,良可歎嘉。
詳觀叙陳,尚達誠懿。
至如屯聚兵,馬即托言是邊上首領,攻圍城寨,又指說作小可邊事,誓诏所載,豈容如此?況夏國兵甲可都無統制,緣邊首領必然不可擅興。
若向去更有侵犯,又複假此為詞,則使朝廷何以信憑?盟好必難保守。
故複谕旨,所宜審圖。
傥欲善繼前勳,不渝先志,則當專遣使人,别貢誓表,具言今後嚴誠邊上酋首,各守封疆,不得點集人馬,侵犯邊上。
其鄜延、環慶、泾原、秦鳳等路沿邊一帶,久系漢界熟戶,并順漢西蕃,不得更行劫擄,及逼脅歸投。
所有漢界不逞叛亡之人,亦不得更有招納。
有渝此約,是為絕好。
餘則遵依誓诏。
如此方明效順,以釋衆疑。
朝廷恩禮賜與,一切如舊。
況綠邊熟戶等,朝廷素有約束,若不來侵犯,必不先起事端。
疆場之閑,共期康靖。
四年春正月丁巳,帝崩,使鎮戎軍駐泊都監高遵裕告哀于夏,抵宥州下宮,夏人遣王盥受命,至則吉服廷立。
遵裕切責之,遂易服聽遺命。
既而具食土官,語及大順城事,盥曰:剽掠輩耳。
遵裕曰:扶傷而遁者,非若主邪?夏人怒曰:王人蔑視下國,敝邑雖小,控弦數十萬,亦能躬執。
鞬與君周旋,遵裕瞋目叱之。
時諒祚觇于屏閑,搖手使止,上聞而嘉之。
閏三月甲申,夏主諒祚遣使獻方物謝罪,請戒饬酋長守封疆,如去冬所賜诏旨,因複以诏答之曰:朕以夏國累年以來,數興兵甲,侵犯疆陲,驚擾人民,誘逼熟戶。
去秋乃複直叩大順,圍迫城寨,焚燒村落,抗敵官軍。
邊奏屢聞,人情共憤。
群臣皆謂夏國已違誓诏,請行拒絕。
先皇帝務在含恕,且诘端由,庶觀逆順之情,以決衆多之論。
逮此露章之禀命,已悲仙馭之上賓。
眹纂極雲初,包荒在念。
仰循先志,俯徇乃誠。
既自省于前辜,複願堅于永好。
苟奏封所叙,忠信無渝,則恩禮所加,歲時如舊,安民保福,不亦休哉!仍賜絹五百匹,銀五百兩。
夏六月,陜西轉運使辟向言:知青澗城種谔招西人朱令陵,最為橫山得力酋長,已給田十頃、宅一區,乞除二班使,誇示諸羌,誘降橫山之衆。
诏增給田五頃。
秋七月,夏國遣使奉慰及進助山陵,因谕夏國主令遵守藩儀。
诏曰:诏夏國主:朝廷戢兵所以
柔遠城惡,命副使、總管張玉将重兵守之,敕近邊熟戶入保清野,戒諸寨無得逆戰。
諒祚将步騎數萬攻圍大順。
三曰,熟戶蕃官趙明與官兵合擊之,諒祚衷銀甲、氈帽以督戰,挺先遣強弩八列于濠外,注矢下射,重甲洞貫,諒祚中流矢遁去。
複徙寇柔遠。
挺又使副總管張玉募膽勇三千人,夜出擾營,賊驚潰。
挺按視馬練平左通鄜延,右固華池,地形便可城,即遣将護築。
城成,分屬羌三千守之,賜名荔原堡。
遣中使慰勞。
諒祚退屯金湯,聲言益發十萬騎圍大順,且出嫚詞,須己得歲賜,複攻圍大順城。
鄜延經略安撫使陸诜止其歲賜銀币曰:朝廷積習姑息,故虜敢狂悖,不稍加折诮,則國威不立。
因留止不與。
移牒宥州問故,諒祚遂大沮,盤桓塞下,取糧四反,卒不敢入寇。
又歲儉,貧,願得賜物。
因遣使謝罪,言:邊吏擅興兵,行且誅之矣。
冬十月癸未,遣西京左藏庫副使何次公赍诏賜夏國主,問所以入寇之故,仍止歲賜銀帛。
陸诜言:不若且賜時服,不從。
先是,諒祚入寇,韓琦議停其歲賜,絕其和市,遣使問罪。
文彥博難之,舉寶元、康定時事。
琦曰:諒祚狂童也,非有元昊智計,而吾邊備過當時遠甚,亟诘之,必服。
會陸诜策與琦合,而諒祚果歸款。
十二月,次公還,以諒祚表進,帝已卧疾,琦扣禦榻曰:諒祚服否?帝力疾顧琦曰:一如卿料也。
諒祚所上表,雖雲受賜累朝,敢渝先誓,然尚多遊詞,歸罪于其邊吏。
乃複誡約夏國,诏曰:國家遠撫方域,并推恩信,不專用武,蓋務息民。
夏國世服忠勞,為國藩衛,故于歲時賜與,恩禮甚備,期于惇守誓約,傳之永久。
不謂累年以來,數興兵甲,侵犯疆陲,驚擾人民,誘脅熟戶,蕩複族帳,亡失生業,被邊數路,略無甯歲。
朝廷姑務含恕,不欲遽然生事,止令所在移文理辯,而夏國終不承禀,乃複多聚人馬,直叩大順,圍迫城寨,焚燒村落,張其兵勢,以抗官軍。
不順之狀,人神共憤,眹獨排群議,特降诏書,直究歸由,先行诘問。
今覽封奏,所稱受賜累朝,敢渝先誓,祈恤民氓之患,欲見和平之理。
推心及此,良可歎嘉。
詳觀叙陳,尚達誠懿。
至如屯聚兵,馬即托言是邊上首領,攻圍城寨,又指說作小可邊事,誓诏所載,豈容如此?況夏國兵甲可都無統制,緣邊首領必然不可擅興。
若向去更有侵犯,又複假此為詞,則使朝廷何以信憑?盟好必難保守。
故複谕旨,所宜審圖。
傥欲善繼前勳,不渝先志,則當專遣使人,别貢誓表,具言今後嚴誠邊上酋首,各守封疆,不得點集人馬,侵犯邊上。
其鄜延、環慶、泾原、秦鳳等路沿邊一帶,久系漢界熟戶,并順漢西蕃,不得更行劫擄,及逼脅歸投。
所有漢界不逞叛亡之人,亦不得更有招納。
有渝此約,是為絕好。
餘則遵依誓诏。
如此方明效順,以釋衆疑。
朝廷恩禮賜與,一切如舊。
況綠邊熟戶等,朝廷素有約束,若不來侵犯,必不先起事端。
疆場之閑,共期康靖。
四年春正月丁巳,帝崩,使鎮戎軍駐泊都監高遵裕告哀于夏,抵宥州下宮,夏人遣王盥受命,至則吉服廷立。
遵裕切責之,遂易服聽遺命。
既而具食土官,語及大順城事,盥曰:剽掠輩耳。
遵裕曰:扶傷而遁者,非若主邪?夏人怒曰:王人蔑視下國,敝邑雖小,控弦數十萬,亦能躬執。
鞬與君周旋,遵裕瞋目叱之。
時諒祚觇于屏閑,搖手使止,上聞而嘉之。
閏三月甲申,夏主諒祚遣使獻方物謝罪,請戒饬酋長守封疆,如去冬所賜诏旨,因複以诏答之曰:朕以夏國累年以來,數興兵甲,侵犯疆陲,驚擾人民,誘逼熟戶。
去秋乃複直叩大順,圍迫城寨,焚燒村落,抗敵官軍。
邊奏屢聞,人情共憤。
群臣皆謂夏國已違誓诏,請行拒絕。
先皇帝務在含恕,且诘端由,庶觀逆順之情,以決衆多之論。
逮此露章之禀命,已悲仙馭之上賓。
眹纂極雲初,包荒在念。
仰循先志,俯徇乃誠。
既自省于前辜,複願堅于永好。
苟奏封所叙,忠信無渝,則恩禮所加,歲時如舊,安民保福,不亦休哉!仍賜絹五百匹,銀五百兩。
夏六月,陜西轉運使辟向言:知青澗城種谔招西人朱令陵,最為橫山得力酋長,已給田十頃、宅一區,乞除二班使,誇示諸羌,誘降橫山之衆。
诏增給田五頃。
秋七月,夏國遣使奉慰及進助山陵,因谕夏國主令遵守藩儀。
诏曰:诏夏國主:朝廷戢兵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