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紀事本末卷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烏程張鑒春治甫著
大順受創
嘉祐八年春三月,英宗即位。
夏國賀登極進奉人吳宗等至順天門,欲佩魚及以儀物自從,引伴高宜禁之,不可,留止廐置一夕,絕供饋。
宗出不遜語,宜折之如故事,良久乃聽入。
及賜食殿門,訴于押伴張觐,诏令赴延州與宜辨。
宜者,延州所遣也,程戡授诏,通判诘之,宗曰:引伴謂當一百萬兵,遂入賀蘭穴,此何等語也?通判曰:聞使人目國主為少帝,故引伴有此對,是失在使人,不在引伴。
宗沮服。
治平元年,以内侍省押班王昭明為環慶钤轄,帶禦器械李若愚為泾原路钤轄,令體測蕃情,治其訴訟,小事與帥議,其大事則以聞,各許歲一乘驲奏事。
前世以宦人預邊事,而将帥不盡其用,及有是命,人不以為便也。
谏官禦史傅堯俞、趙瞻言不便,後卒罷之。
秋九月庚午,賜谕夏國主精擇使人,不令妄舉。
诏曰:朕嗣守丕圖,日新庶政,方推大信,以協萬邦,思與藩屏之臣,永遵帶砺之約。
矧勤王而述職,固奕世以推誠。
而近年來将命之使,不體朝廷之意,因循規矩之常,多于臨時,率爾改作。
既官司之有守,緻事體以難從。
且下修奉上之儀,本期效順;而君有錫臣之寵,所以隆恩。
豈宜一介于是閑,辄以多端而生事。
在國家之撫禦,固廓爾以無疑;想忠孝之傾輸,亦豈欲其如此。
故特申于旨谕,諒深認于眷懷。
今後所遣使人,更宜精擇,不令妄舉,以紊彜章。
所有押賜、押伴、引使臣等,亦已嚴行戒饬,苟有違越,必置典刑。
載惟信誓之文,炳若丹青之著,事皆可守,言貴弗違,母開閑隙之萌,庶敦悠久之好。
是秋,夏,數出兵寇秦鳳、泾原,抄熟戶,擾邊寨,弓箭手,殺掠人畜以萬計。
司馬光言:伏見去歲先帝登遐,諒祚遣使者來緻祭延州,差指使高宜押伴入京。
宜言語輕肆,傲其使者,侮其國王,臨辭自訴于朝,朝廷不以為意。
今諒祚招引亡命,點集兵馬,窺伺邊境,攻圍堡寨,驅脅熟戶八十餘族,殺掠弓箭手約數千人。
悖逆如此,而朝廷乃更遣使赍诏撫谕,無乃非文王懷德畏力之意乎? 二年春正月,始,朝廷遣王無忌赍诏責諒祚,諒祚遷延弗受诏,而因其賀正使荔茂先附表,自言起兵之由,歸罪于邊吏,詞多非實。
丁卯,複以诏戒侵擾曰:眹紹承丕命,撫育多方,念遐迩之所懷,唯恩信之是笃。
乃顧泾、秦之道,适當蕃塞之交,謹封守以有常,列部加而相望,安其生聚,積有歲年。
不圖非意之閑,忽此無名之舉,侵掠堡障,蕩焚糧資,始成生事之端,殊失奉藩之體。
此雖馳于诏命,複尚滞于使人。
洎觀奏陳,尤異聞聽。
況先朝之厚德,從乃父之再盟,仰要日月之臨,共固山河之界。
今輕渝舊約,規肆末圖,苟非所以緻福有邦,保名厥後,傥未思于遠略,終曷釋于疑懷。
交兵殘民,朕豈樂此!其泾原、秦鳳路一帶熟戶及弓箭手地分,宜遵誓诏,自今不可更行侵擾,所掠過生口,并須發遣,各還住坐,其孳畜等亦各令歸戶下,庶二邊之俗,得遂耕耘之安,而累世之忠,更同金石之久,永毗王室,不亦美欤!諒祚終弗聽一。
冬十月二日,賜诏曰:诏:夏國主據環慶路經略司奏,取問無名,舉兵近迫大順。
國家戢威武以安中夏,推恩信以待四夷,豈欲與衆興勞,為邊生事?乃眷西陲之守,嗣推累世之忠,故于歲時,曾無賜與之缺。
每戒将吏,務謹封隅之常。
所宜恪奉朝彜,紹遵先訓。
爰自近歲,頗乖素誠,或侵蹂元禁之土田,或禁蕩近邊之族帳,閑雖形于旨谕,久莫悉其事端。
載循撫禦之方,終示含容之體。
今複大驅兵衆,奄至塞垣,拒敵官軍,賽酬蕃戶。
覽守臣之上奏,至終食之興嗟。
豈邪謀之所惑,而輕舉弗思,将大義之不存,而肆惡未已。
質諸天地,既隳乃父之盟;殘爾人民,殊非有邦之福。
眹惟自昔罰罪,必先陳文告之詞;若将因心,猶足凜誓言之事。
傥終不便,安免用懲。
今特遣赍诏往彼取問,到日,可具理聞奏。
十二月甲辰,諒祚使人來賀正旦。
丁未,使人來賀壽聖節。
司馬光言:近來諒祚雖外遣使人,稱臣奉貢,而内蓄奸謀,陰以官爵金帛誘中國不逞之人及熟戶、蕃部。
其違拒不從者,諒祚辄發兵殺掠。
弓箭手有住在沿邊者,諒祚皆迫逐使入内地。
三年夏四月,夏人寇邊,環慶經略使蔡挺擊走之。
囗秋九月壬子朔,日有食之。
諒祚舉兵寇大順城,入寇柔遠寨,燒屈乞等三村,栅段木嶺。
初,環慶經略安撫使
夏國賀登極進奉人吳宗等至順天門,欲佩魚及以儀物自從,引伴高宜禁之,不可,留止廐置一夕,絕供饋。
宗出不遜語,宜折之如故事,良久乃聽入。
及賜食殿門,訴于押伴張觐,诏令赴延州與宜辨。
宜者,延州所遣也,程戡授诏,通判诘之,宗曰:引伴謂當一百萬兵,遂入賀蘭穴,此何等語也?通判曰:聞使人目國主為少帝,故引伴有此對,是失在使人,不在引伴。
宗沮服。
治平元年,以内侍省押班王昭明為環慶钤轄,帶禦器械李若愚為泾原路钤轄,令體測蕃情,治其訴訟,小事與帥議,其大事則以聞,各許歲一乘驲奏事。
前世以宦人預邊事,而将帥不盡其用,及有是命,人不以為便也。
谏官禦史傅堯俞、趙瞻言不便,後卒罷之。
秋九月庚午,賜谕夏國主精擇使人,不令妄舉。
诏曰:朕嗣守丕圖,日新庶政,方推大信,以協萬邦,思與藩屏之臣,永遵帶砺之約。
矧勤王而述職,固奕世以推誠。
而近年來将命之使,不體朝廷之意,因循規矩之常,多于臨時,率爾改作。
既官司之有守,緻事體以難從。
且下修奉上之儀,本期效順;而君有錫臣之寵,所以隆恩。
豈宜一介于是閑,辄以多端而生事。
在國家之撫禦,固廓爾以無疑;想忠孝之傾輸,亦豈欲其如此。
故特申于旨谕,諒深認于眷懷。
今後所遣使人,更宜精擇,不令妄舉,以紊彜章。
所有押賜、押伴、引使臣等,亦已嚴行戒饬,苟有違越,必置典刑。
載惟信誓之文,炳若丹青之著,事皆可守,言貴弗違,母開閑隙之萌,庶敦悠久之好。
是秋,夏,數出兵寇秦鳳、泾原,抄熟戶,擾邊寨,弓箭手,殺掠人畜以萬計。
司馬光言:伏見去歲先帝登遐,諒祚遣使者來緻祭延州,差指使高宜押伴入京。
宜言語輕肆,傲其使者,侮其國王,臨辭自訴于朝,朝廷不以為意。
今諒祚招引亡命,點集兵馬,窺伺邊境,攻圍堡寨,驅脅熟戶八十餘族,殺掠弓箭手約數千人。
悖逆如此,而朝廷乃更遣使赍诏撫谕,無乃非文王懷德畏力之意乎? 二年春正月,始,朝廷遣王無忌赍诏責諒祚,諒祚遷延弗受诏,而因其賀正使荔茂先附表,自言起兵之由,歸罪于邊吏,詞多非實。
丁卯,複以诏戒侵擾曰:眹紹承丕命,撫育多方,念遐迩之所懷,唯恩信之是笃。
乃顧泾、秦之道,适當蕃塞之交,謹封守以有常,列部加而相望,安其生聚,積有歲年。
不圖非意之閑,忽此無名之舉,侵掠堡障,蕩焚糧資,始成生事之端,殊失奉藩之體。
此雖馳于诏命,複尚滞于使人。
洎觀奏陳,尤異聞聽。
況先朝之厚德,從乃父之再盟,仰要日月之臨,共固山河之界。
今輕渝舊約,規肆末圖,苟非所以緻福有邦,保名厥後,傥未思于遠略,終曷釋于疑懷。
交兵殘民,朕豈樂此!其泾原、秦鳳路一帶熟戶及弓箭手地分,宜遵誓诏,自今不可更行侵擾,所掠過生口,并須發遣,各還住坐,其孳畜等亦各令歸戶下,庶二邊之俗,得遂耕耘之安,而累世之忠,更同金石之久,永毗王室,不亦美欤!諒祚終弗聽一。
冬十月二日,賜诏曰:诏:夏國主據環慶路經略司奏,取問無名,舉兵近迫大順。
國家戢威武以安中夏,推恩信以待四夷,豈欲與衆興勞,為邊生事?乃眷西陲之守,嗣推累世之忠,故于歲時,曾無賜與之缺。
每戒将吏,務謹封隅之常。
所宜恪奉朝彜,紹遵先訓。
爰自近歲,頗乖素誠,或侵蹂元禁之土田,或禁蕩近邊之族帳,閑雖形于旨谕,久莫悉其事端。
載循撫禦之方,終示含容之體。
今複大驅兵衆,奄至塞垣,拒敵官軍,賽酬蕃戶。
覽守臣之上奏,至終食之興嗟。
豈邪謀之所惑,而輕舉弗思,将大義之不存,而肆惡未已。
質諸天地,既隳乃父之盟;殘爾人民,殊非有邦之福。
眹惟自昔罰罪,必先陳文告之詞;若将因心,猶足凜誓言之事。
傥終不便,安免用懲。
今特遣赍诏往彼取問,到日,可具理聞奏。
十二月甲辰,諒祚使人來賀正旦。
丁未,使人來賀壽聖節。
司馬光言:近來諒祚雖外遣使人,稱臣奉貢,而内蓄奸謀,陰以官爵金帛誘中國不逞之人及熟戶、蕃部。
其違拒不從者,諒祚辄發兵殺掠。
弓箭手有住在沿邊者,諒祚皆迫逐使入内地。
三年夏四月,夏人寇邊,環慶經略使蔡挺擊走之。
囗秋九月壬子朔,日有食之。
諒祚舉兵寇大順城,入寇柔遠寨,燒屈乞等三村,栅段木嶺。
初,環慶經略安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