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紀事本末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生。
及曆試諸艱,中外欣戴,不血一刃,受禅于周。
廣南、江南、荊湖、西川,有九江萬裡之阻,一舉而下,豈非應天順人之至乎?由是罷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無禍亂之憂。
太宗皇帝聖文神武,表正萬邦,吳越納疆,井晉就縛。
真宗皇帝奉天體道,清淨無為,與契丹通好,受先大王貢禮,自茲四海,熙然同春。
今皇帝坐朝至晏,從谏如流,有忤雷霆,雖死必赦,故四海之心,望如父母。
此所謂以仁獲之,以仁守之,百世之朝也。
仲淹料大王建議之初,必有離閑,妄言邊城無備,士心不齊,長驅而來,所向必下。
今以強人猛馬,奔沖漢地,二年于茲,漢之兵民,蓋有血戰而死,無一城一将願歸大王者。
此可見聖宋仁及天下,邦本不搖之驗也。
與夫閑者之說,無乃異乎?今天下久平,人人泰然,不習戰鬥,不熟紀律,劉平之徒,忠敢而進,不顧衆寡,自取其困,餘則或勝或負,殺傷俱多。
大王國人必以獲劉平為賀。
昔鄭人侵蔡,獲司馬公子燮,鄭人皆喜,惟子産曰: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
而後鄭國之禍,皆如子産之言。
今邊士訓練漸精,恩滅已立,有功必賞,敗事必誅,将帥而下,大知紀律,莫不各思奮力效命,争議進兵。
如其不然,何時可了?今招讨司統兵四十萬,約五路入界,著其律曰:生降者賞,殺降者斬。
獲精強者賞,害老幼婦女者斬,遇堅必戰,遇險必奪,可取則取,可城則城,縱未能入賀蘭之居,彼之兵民降者死者,所失多矣。
是大王自禍其民,官軍之勢不獲而已也。
仲淹又念皇帝有征無戰,不殺非辜之訓,夙夜于懷,雖師帥之行,君命有所不受,奈何鋒刃之交,相傷必衆?且蕃兵戰死者,非有罪也,忠于大王耳;漢兵戰死者,非有罪也,忠于天子耳。
使忠孝之人,肝腦塗地,積累怨魄,為妖為災,大王其可忽諸?朝廷以王者無外,有生之民,皆為赤子,何蕃漢之限哉?何勝負之言哉!仲淹與招讨太尉夏公、經略密學韓公嘗議其事,莫若通問于大王,計而決之,重人命也,其美利甚多。
大王如能以愛民為意,禮下朝廷,複其王爵,承先大王之志,天下孰不稱其賢哉?一也。
如衆多之情,三讓不獲,前所謂漢唐故事,如單于可汗之稱,尚有可稽,于本國語言為便,複不失其尊大,二也。
但臣貢上國,存中外之體,不召天下之怨,不速天下之兵,使蕃漢邊人複見康樂,無死傷相枕,哭泣相聞之慘,三也。
又大王之國,府用或缺,朝廷每歲必有物帛之厚賜,為大王助,四也。
又從來入貢使人,止稱蕃吏之職,以避中朝之尊。
按漢諸侯王相皆出真拜,又吳越王錢氏,有承制補官,故事,功高者受朝廷之命,亦足隆大王之體,五也。
昨有邊臣上言,乞招緻蕃部首領,仲淹亦已請罷。
大王告谕諸蕃首領,不須去父母之邦,但回意中朝,則太平之樂,遐迩同之。
六也。
國家以四海之廣,豈無遺才,有在大王之國者,朝廷不戮其家,安全如故,宜善事主,以報國士之知,惟同心向順,自不失其富貴,而宗族之人,必更優恤,七也。
又馬牛??羊之産,金銀缯帛之貨,有無交易,各得其所,八也。
大王從之,則上下同其美利,生民之患幾乎息矣。
不從,則上下失其美利,生民之患何時而息哉?仲淹今日之言,非獨利于大王,蓋以奉君親之訓,救生民之患,合天地之仁而已,惟大王擇焉。
不宣。
仲淹再拜。
二月,韓琦命環慶副總管任福進讨,敗于好水川。
奏聞,帝震悼。
夏四月,降範仲淹為戶部員外郎、知耀州。
始,韓周等持仲淹書入西界,送者禮意殊善。
行既兩日,聞山外諸将敗亡,周等抵夏州,留四十餘日,元昊俾其親信野利旺榮為書報仲淹,别遣使與周俱還,且言不敢以聞。
烏珠即兀卒。
書詞益慢,仲淹對使者焚其書,而潛錄副本以聞。
書凡二十六紙,其不可以聞者二十紙,仲淹悉焚之,餘又略加删改。
書既達,大臣皆謂仲淹不當辄與元昊通書,又不當辄焚其報。
西夏紀事本末卷十二
及曆試諸艱,中外欣戴,不血一刃,受禅于周。
廣南、江南、荊湖、西川,有九江萬裡之阻,一舉而下,豈非應天順人之至乎?由是罷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無禍亂之憂。
太宗皇帝聖文神武,表正萬邦,吳越納疆,井晉就縛。
真宗皇帝奉天體道,清淨無為,與契丹通好,受先大王貢禮,自茲四海,熙然同春。
今皇帝坐朝至晏,從谏如流,有忤雷霆,雖死必赦,故四海之心,望如父母。
此所謂以仁獲之,以仁守之,百世之朝也。
仲淹料大王建議之初,必有離閑,妄言邊城無備,士心不齊,長驅而來,所向必下。
今以強人猛馬,奔沖漢地,二年于茲,漢之兵民,蓋有血戰而死,無一城一将願歸大王者。
此可見聖宋仁及天下,邦本不搖之驗也。
與夫閑者之說,無乃異乎?今天下久平,人人泰然,不習戰鬥,不熟紀律,劉平之徒,忠敢而進,不顧衆寡,自取其困,餘則或勝或負,殺傷俱多。
大王國人必以獲劉平為賀。
昔鄭人侵蔡,獲司馬公子燮,鄭人皆喜,惟子産曰: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
而後鄭國之禍,皆如子産之言。
今邊士訓練漸精,恩滅已立,有功必賞,敗事必誅,将帥而下,大知紀律,莫不各思奮力效命,争議進兵。
如其不然,何時可了?今招讨司統兵四十萬,約五路入界,著其律曰:生降者賞,殺降者斬。
獲精強者賞,害老幼婦女者斬,遇堅必戰,遇險必奪,可取則取,可城則城,縱未能入賀蘭之居,彼之兵民降者死者,所失多矣。
是大王自禍其民,官軍之勢不獲而已也。
仲淹又念皇帝有征無戰,不殺非辜之訓,夙夜于懷,雖師帥之行,君命有所不受,奈何鋒刃之交,相傷必衆?且蕃兵戰死者,非有罪也,忠于大王耳;漢兵戰死者,非有罪也,忠于天子耳。
使忠孝之人,肝腦塗地,積累怨魄,為妖為災,大王其可忽諸?朝廷以王者無外,有生之民,皆為赤子,何蕃漢之限哉?何勝負之言哉!仲淹與招讨太尉夏公、經略密學韓公嘗議其事,莫若通問于大王,計而決之,重人命也,其美利甚多。
大王如能以愛民為意,禮下朝廷,複其王爵,承先大王之志,天下孰不稱其賢哉?一也。
如衆多之情,三讓不獲,前所謂漢唐故事,如單于可汗之稱,尚有可稽,于本國語言為便,複不失其尊大,二也。
但臣貢上國,存中外之體,不召天下之怨,不速天下之兵,使蕃漢邊人複見康樂,無死傷相枕,哭泣相聞之慘,三也。
又大王之國,府用或缺,朝廷每歲必有物帛之厚賜,為大王助,四也。
又從來入貢使人,止稱蕃吏之職,以避中朝之尊。
按漢諸侯王相皆出真拜,又吳越王錢氏,有承制補官,故事,功高者受朝廷之命,亦足隆大王之體,五也。
昨有邊臣上言,乞招緻蕃部首領,仲淹亦已請罷。
大王告谕諸蕃首領,不須去父母之邦,但回意中朝,則太平之樂,遐迩同之。
六也。
國家以四海之廣,豈無遺才,有在大王之國者,朝廷不戮其家,安全如故,宜善事主,以報國士之知,惟同心向順,自不失其富貴,而宗族之人,必更優恤,七也。
又馬牛??羊之産,金銀缯帛之貨,有無交易,各得其所,八也。
大王從之,則上下同其美利,生民之患幾乎息矣。
不從,則上下失其美利,生民之患何時而息哉?仲淹今日之言,非獨利于大王,蓋以奉君親之訓,救生民之患,合天地之仁而已,惟大王擇焉。
不宣。
仲淹再拜。
二月,韓琦命環慶副總管任福進讨,敗于好水川。
奏聞,帝震悼。
夏四月,降範仲淹為戶部員外郎、知耀州。
始,韓周等持仲淹書入西界,送者禮意殊善。
行既兩日,聞山外諸将敗亡,周等抵夏州,留四十餘日,元昊俾其親信野利旺榮為書報仲淹,别遣使與周俱還,且言不敢以聞。
烏珠即兀卒。
書詞益慢,仲淹對使者焚其書,而潛錄副本以聞。
書凡二十六紙,其不可以聞者二十紙,仲淹悉焚之,餘又略加删改。
書既達,大臣皆謂仲淹不當辄與元昊通書,又不當辄焚其報。
西夏紀事本末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