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紀事本末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衡為内殿承制、知城事。
世衡開營田,募商賈,通貨利,城遂富實。
教民習射,以銀為的,中者與之。
或争徭役,亦使之射,中者優免;有過失者,亦使之射,中則釋之,其餘僧道婦女,無不射也。
其以銀為的者,其銀重輕如故,而的漸厚且小,則射益工,由是人人能射。
冬,十一月,仲淹以葛懷敏出師,出歸娘谷,與夏人戰,敗之。
甲午,賜泾原駐泊都監王圭名馬二匹、黃金三十兩,裹創絹百匹。
複下诏暴其功,以厲諸将,勒金字處置牌賜之,使得專殺。
丙申,以環慶部署兼知慶州任福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
賞白豹城之功也。
尋命兼鄜延路副都部署。
贈延州塞門寨主高延德、權兵馬監押王繼元官,兼錄其子故延。
州西路同巡檢張圭三子亦皆授官。
乙亥,贈鎮戎軍西路都巡檢使楊保吉為深州防禦使。
十二月乙巳,诏經原、鄜延路讨元昊,命以正月上旬出兵。
自元昊寇鎮戎,官軍不利,有诏切責夏竦,故有是命。
知延州範仲淹言:正月起兵塞外,雨雪大寒,萬一有失,噬臍何及?且元昊謂國家太平忘戰,邊城無備,是以傑慠。
今邊備漸饬,至則辄擊。
若用臣策,歲月無效,徐圖舉兵,先取綏、宥,據其要害,屯兵營田,為持久之計,則橫山人戶必掣旗來歸,拓疆禦寇,莫此之利。
上亦用其議,于是仲淹固守鄜延。
丁未,诏開封府、京東西、河東路括驢五萬,以備西讨。
館閣校勘歐陽修上書曰:自元昊叛逆,三十萬之兵食于西者二歲矣,又有十四五萬之鄉兵,不耕而自食其民。
自古未有四五十萬之兵,連年仰食而國力不困也。
上便宜三事:一通漕運,二盡地利,三榷商賈。
慶曆元年春正月,元昊使人于泾原乞和,又遣塞門寨主高延德還延州,令見知州範仲淹約和。
仲淹既見延德,察元昊未肯順事,且無表章,不敢聞于朝廷,乃自為書,谕以逆順,遣監押韓周同延德還,抵元昊。
其書曰:正月日,具位仲淹謹修誠意,奉書于夏國大王。
曩者景德初,兩河休兵,中外上言,以靈、夏數州本為内地,請移河朔之兵,合關中之力,以圖收複。
我真宗皇帝文德柔遠,而先大王情向朝廷,心如金石,言西陲者一切不行。
待先大王以骨肉之親,命為同姓,全付夏土,旌旗車服,貴極王公,是我真宗皇帝有天地之造于爾也。
自此朝貢之臣,不絕于道,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無戰,養生送世,令終天年,此真宗皇帝之至化,亦先大王忠順之功也。
自先大王薨背,今皇帝震悼,累日,嘻籲遣使厚吊赙之禮,聽大王嗣守其國,爵命隆重,一如先大王。
大王以青春襲爵,違先君之誓,遂僭位号,遣人歸納旌節,中外驚憤,請收行人,戮于都市。
皇帝念先帝本意,故夏王忠順之功,不忍一朝驟絕,含容不殺,省初念終,天子何負大王哉!仲淹與大王雖未嘗高會,向者同事朝廷,于天子則父母也,于大王則兄弟也。
豈有孝于父母而欲害于兄弟哉?可不為大王一二而陳之。
傳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大王世居西土,衣冠語言,皆從本國之俗,何獨名稱與中朝天子侔拟,名豈正而言豈順乎?如衆情莫奪,亦有漢唐故事,單于、可汗皆本國極尊之稱,具在方冊。
仲淹料大王必以契丹為比,故自謂可行。
其契丹自石晉有援立之功,時已稱帝。
今大王世受天子建國封土之恩,如諸蕃中有叛朝廷者,大王當為霸主,率諸侯以伐之,則世世有功,王王不絕。
乃欲拟契丹之稱,究其體勢,昭然不同,徒使瘡痍萬民,拒朝廷之禮,傷天地之仁。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
是以天地養萬物,故其道不窮;聖人養萬民,故其位不傾。
又傳曰:國家以仁獲之,以仁守之者百世。
昔在唐末,天下恟恟,群雄咆哮,日尋幹戈,血我生靈。
腥我天地,滅我禮樂,絕我稼穑,皇天震怒,罰其不仁。
五代王侯,覆亡相續。
老氏曰:樂殺人者,不可如志于天下。
誠不誣矣。
後唐顯宗祈于上天曰:願早生聖人,以救天下。
是年,我太祖皇帝應祈而
世衡開營田,募商賈,通貨利,城遂富實。
教民習射,以銀為的,中者與之。
或争徭役,亦使之射,中者優免;有過失者,亦使之射,中則釋之,其餘僧道婦女,無不射也。
其以銀為的者,其銀重輕如故,而的漸厚且小,則射益工,由是人人能射。
冬,十一月,仲淹以葛懷敏出師,出歸娘谷,與夏人戰,敗之。
甲午,賜泾原駐泊都監王圭名馬二匹、黃金三十兩,裹創絹百匹。
複下诏暴其功,以厲諸将,勒金字處置牌賜之,使得專殺。
丙申,以環慶部署兼知慶州任福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
賞白豹城之功也。
尋命兼鄜延路副都部署。
贈延州塞門寨主高延德、權兵馬監押王繼元官,兼錄其子故延。
州西路同巡檢張圭三子亦皆授官。
乙亥,贈鎮戎軍西路都巡檢使楊保吉為深州防禦使。
十二月乙巳,诏經原、鄜延路讨元昊,命以正月上旬出兵。
自元昊寇鎮戎,官軍不利,有诏切責夏竦,故有是命。
知延州範仲淹言:正月起兵塞外,雨雪大寒,萬一有失,噬臍何及?且元昊謂國家太平忘戰,邊城無備,是以傑慠。
今邊備漸饬,至則辄擊。
若用臣策,歲月無效,徐圖舉兵,先取綏、宥,據其要害,屯兵營田,為持久之計,則橫山人戶必掣旗來歸,拓疆禦寇,莫此之利。
上亦用其議,于是仲淹固守鄜延。
丁未,诏開封府、京東西、河東路括驢五萬,以備西讨。
館閣校勘歐陽修上書曰:自元昊叛逆,三十萬之兵食于西者二歲矣,又有十四五萬之鄉兵,不耕而自食其民。
自古未有四五十萬之兵,連年仰食而國力不困也。
上便宜三事:一通漕運,二盡地利,三榷商賈。
慶曆元年春正月,元昊使人于泾原乞和,又遣塞門寨主高延德還延州,令見知州範仲淹約和。
仲淹既見延德,察元昊未肯順事,且無表章,不敢聞于朝廷,乃自為書,谕以逆順,遣監押韓周同延德還,抵元昊。
其書曰:正月日,具位仲淹謹修誠意,奉書于夏國大王。
曩者景德初,兩河休兵,中外上言,以靈、夏數州本為内地,請移河朔之兵,合關中之力,以圖收複。
我真宗皇帝文德柔遠,而先大王情向朝廷,心如金石,言西陲者一切不行。
待先大王以骨肉之親,命為同姓,全付夏土,旌旗車服,貴極王公,是我真宗皇帝有天地之造于爾也。
自此朝貢之臣,不絕于道,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無戰,養生送世,令終天年,此真宗皇帝之至化,亦先大王忠順之功也。
自先大王薨背,今皇帝震悼,累日,嘻籲遣使厚吊赙之禮,聽大王嗣守其國,爵命隆重,一如先大王。
大王以青春襲爵,違先君之誓,遂僭位号,遣人歸納旌節,中外驚憤,請收行人,戮于都市。
皇帝念先帝本意,故夏王忠順之功,不忍一朝驟絕,含容不殺,省初念終,天子何負大王哉!仲淹與大王雖未嘗高會,向者同事朝廷,于天子則父母也,于大王則兄弟也。
豈有孝于父母而欲害于兄弟哉?可不為大王一二而陳之。
傳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大王世居西土,衣冠語言,皆從本國之俗,何獨名稱與中朝天子侔拟,名豈正而言豈順乎?如衆情莫奪,亦有漢唐故事,單于、可汗皆本國極尊之稱,具在方冊。
仲淹料大王必以契丹為比,故自謂可行。
其契丹自石晉有援立之功,時已稱帝。
今大王世受天子建國封土之恩,如諸蕃中有叛朝廷者,大王當為霸主,率諸侯以伐之,則世世有功,王王不絕。
乃欲拟契丹之稱,究其體勢,昭然不同,徒使瘡痍萬民,拒朝廷之禮,傷天地之仁。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
是以天地養萬物,故其道不窮;聖人養萬民,故其位不傾。
又傳曰:國家以仁獲之,以仁守之者百世。
昔在唐末,天下恟恟,群雄咆哮,日尋幹戈,血我生靈。
腥我天地,滅我禮樂,絕我稼穑,皇天震怒,罰其不仁。
五代王侯,覆亡相續。
老氏曰:樂殺人者,不可如志于天下。
誠不誣矣。
後唐顯宗祈于上天曰:願早生聖人,以救天下。
是年,我太祖皇帝應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