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從鴉片戰争到自強運動
關燈
小
中
大
七十四在位),也覺得條約帶來的天地無從規避,中國理應對條文真實的履行,不當妄想借機廢除再回複以前外夷進貢的局面。
因為這種和諧之氣氛,自強運動一時有了長足進展。
一八六一年北京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對待外國使節,管理因條約而産生的各種事務,與舊式的部院同時存在。
又設同文館,教授外國語言,不久其他類似的學館也開設于各通商口岸。
輝登(HenryWheaton)所著之《萬國律例》(ElementsofInternationalLaw)于一八六四年譯成中文,由總理衙門刊刻成書。
與太平天國決戰之最後幾年内,中國以學者出身而總管軍事之人物對輪船及新式器具有極深刻印象。
所以一到太平天國剿平,曾國藩、李鴻章和另一湘軍領袖左宗棠都藉著他們在各處為總督的地位,于南方大城市設立機器局和造船廠,其器械由海外購來,也雇用外人技師。
至一八七○年後與歐洲各國關系再度惡化,這種舉措亦并未終止。
輪船招商局設立于一八七二年。
一群中國學童被派在美國留學。
開平煤礦始于一八七六年,在天津附近。
這期間内,中國城市也開始有電訊的聯絡。
有了這些活動,自強運動表示著一種意志單簡的目的:中國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實軍事力量而已。
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輪船與槍炮,所以他們設立的是船塢與兵工廠。
所有的改革也與其他部門隔離,以免妨礙舊有法制規章。
所訓練的“洋務”人才,預定為中國舊式官僚手下之技術助手,所以傳統教育制度不因之而更變,科舉取士的程序也原封不動。
這有限目标始終無法獲得,原因不能解釋。
當時人所謂“洋務”,實際為“西方事物”,乃全部西方現代物質文明所産生之後果,緣于社會上注重效率,在各處請求準确之所得。
這和中國的官僚組織立場全部相反。
後者有了一個龐大的架構,一向站在非競争性的立場,幾百年來隻望維持一個大體過得去的标準,以保持内部凝聚力。
因生活方式之不同,西方采取重商主義,中國維持農業社會習慣。
這習慣之不同,影響到每一件兵器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更别提到他們的組織人與協調人。
這差異也在每一日發生影響,在每一行動之中發生影響。
這些兵工廠和造船局設立時好像商業組織,可是它們沒有相對的公司可以發生商業上的關系。
他們為制造者,可是社會上沒有材料與零件供應者和推銷員。
它們與外面有來往,其關系也松懈。
組織中的帳目無從認真核算。
他們也無從編制預算,因為政府本身尚無預算可言。
人事之管制必漫無标準,因為中國全部的經濟生活即缺乏人事管制标準。
稱以上情形為“腐化”,可能對整個問題産生錯覺。
腐化必由以前正常之形态惡化而産生,用如此道德上的名義加以譴責,則必須承認事前已有一個完整體制,在其惡化之前确曾站得住腳。
事實上它站不住腳。
一個測驗立即于一八八四年來臨,中國由于對越南之宗主權與法國發生戰事。
短時間内法國艦隊使台灣基隆炮台無所施其技,也占領了澎湖。
法國人回顧中國大陸之際,他們隻花了幾小時就破壞福州的船政局,這馬尾船廠過去也由法國資助而開辦。
在長時間講,失去越南的宗主權等于塞翁失馬不為非福。
可是一八八五年中法之戰結束時中國覺得藩籬盡失,其弱點也更暴露,以後隻能挺身而作生死戰。
十年之前,日本即已不顧中國主權,迳自征台。
在中國西北角,俄國又已攫取一大塊土地。
公元一八八一年彼得堡條約名義上尚稱為中國外交上之勝利,可是中國仍要向沙皇付盧布九百萬,而且失去巴克哈什湖一帶疆域。
與法國停戰之年,英國也奪緬甸為其保護國。
十九世紀末期,因著西方工業革命之成熟,已是社會達爾文主義時代。
任何鬥争之失敗者,都可能被視為品格低劣。
中國在外交上一貫的失敗也愈使自強運動看來差勁。
最低限度,它使中國抛擲了二十年寶貴時間。
可是在中國現代史裡,它尚不過是一段連續“失敗”之第一次。
直到最近,我們才有機會将這串事迹以較積極的眼光看待。
有了新的縱深,我們可以斷言,即算失敗,它們也是一種龐大革命之前無可避免的步驟。
與鴉片戰争後之全無反應對照,一八六○年間的改革在實踐方面很嚴肅向前跨步。
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傳統的名目自保。
他們小心謹慎,但傳統中國之架構已被他們打下了一個大洞。
他們“自強”的結果在我們看來固然失望,可是從當日時間與環境看來,已不足為奇。
我們不能忘記,他們使中國工業化,尚要從編撰最基本的數學教科書做起,學習語言的學生也限在十四歲以下。
這使我們想起其道路是如何的遙遠!自強運動以接受科技作基點。
三十多年之後。
公元一八九八年的“百日維新”,已準備寫憲法,在制度上求改革。
再過二十一年,中國進入民國時代,知識界也猛省到改革不僅應從他們自身著手,而且要從他們自身的思想開始。
雖然無計劃,這一套事情向前推進,似有階梯,使我們感受著曆史力量之大。
它有它的邏輯;它的長期之合理性也讓中國的革命多出一點時間作充分的準備,更給它相當壓力使它貫徹到底。
以目下問題之大,這一切龐大的規模與縱深隻能算是合理而有實效。
因為這種和諧之氣氛,自強運動一時有了長足進展。
一八六一年北京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對待外國使節,管理因條約而産生的各種事務,與舊式的部院同時存在。
又設同文館,教授外國語言,不久其他類似的學館也開設于各通商口岸。
輝登(HenryWheaton)所著之《萬國律例》(ElementsofInternationalLaw)于一八六四年譯成中文,由總理衙門刊刻成書。
與太平天國決戰之最後幾年内,中國以學者出身而總管軍事之人物對輪船及新式器具有極深刻印象。
所以一到太平天國剿平,曾國藩、李鴻章和另一湘軍領袖左宗棠都藉著他們在各處為總督的地位,于南方大城市設立機器局和造船廠,其器械由海外購來,也雇用外人技師。
至一八七○年後與歐洲各國關系再度惡化,這種舉措亦并未終止。
輪船招商局設立于一八七二年。
一群中國學童被派在美國留學。
開平煤礦始于一八七六年,在天津附近。
這期間内,中國城市也開始有電訊的聯絡。
有了這些活動,自強運動表示著一種意志單簡的目的:中國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實軍事力量而已。
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輪船與槍炮,所以他們設立的是船塢與兵工廠。
所有的改革也與其他部門隔離,以免妨礙舊有法制規章。
所訓練的“洋務”人才,預定為中國舊式官僚手下之技術助手,所以傳統教育制度不因之而更變,科舉取士的程序也原封不動。
這有限目标始終無法獲得,原因不能解釋。
當時人所謂“洋務”,實際為“西方事物”,乃全部西方現代物質文明所産生之後果,緣于社會上注重效率,在各處請求準确之所得。
這和中國的官僚組織立場全部相反。
後者有了一個龐大的架構,一向站在非競争性的立場,幾百年來隻望維持一個大體過得去的标準,以保持内部凝聚力。
因生活方式之不同,西方采取重商主義,中國維持農業社會習慣。
這習慣之不同,影響到每一件兵器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更别提到他們的組織人與協調人。
這差異也在每一日發生影響,在每一行動之中發生影響。
這些兵工廠和造船局設立時好像商業組織,可是它們沒有相對的公司可以發生商業上的關系。
他們為制造者,可是社會上沒有材料與零件供應者和推銷員。
它們與外面有來往,其關系也松懈。
組織中的帳目無從認真核算。
他們也無從編制預算,因為政府本身尚無預算可言。
人事之管制必漫無标準,因為中國全部的經濟生活即缺乏人事管制标準。
稱以上情形為“腐化”,可能對整個問題産生錯覺。
腐化必由以前正常之形态惡化而産生,用如此道德上的名義加以譴責,則必須承認事前已有一個完整體制,在其惡化之前确曾站得住腳。
事實上它站不住腳。
一個測驗立即于一八八四年來臨,中國由于對越南之宗主權與法國發生戰事。
短時間内法國艦隊使台灣基隆炮台無所施其技,也占領了澎湖。
法國人回顧中國大陸之際,他們隻花了幾小時就破壞福州的船政局,這馬尾船廠過去也由法國資助而開辦。
在長時間講,失去越南的宗主權等于塞翁失馬不為非福。
可是一八八五年中法之戰結束時中國覺得藩籬盡失,其弱點也更暴露,以後隻能挺身而作生死戰。
十年之前,日本即已不顧中國主權,迳自征台。
在中國西北角,俄國又已攫取一大塊土地。
公元一八八一年彼得堡條約名義上尚稱為中國外交上之勝利,可是中國仍要向沙皇付盧布九百萬,而且失去巴克哈什湖一帶疆域。
與法國停戰之年,英國也奪緬甸為其保護國。
十九世紀末期,因著西方工業革命之成熟,已是社會達爾文主義時代。
任何鬥争之失敗者,都可能被視為品格低劣。
中國在外交上一貫的失敗也愈使自強運動看來差勁。
最低限度,它使中國抛擲了二十年寶貴時間。
可是在中國現代史裡,它尚不過是一段連續“失敗”之第一次。
直到最近,我們才有機會将這串事迹以較積極的眼光看待。
有了新的縱深,我們可以斷言,即算失敗,它們也是一種龐大革命之前無可避免的步驟。
與鴉片戰争後之全無反應對照,一八六○年間的改革在實踐方面很嚴肅向前跨步。
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傳統的名目自保。
他們小心謹慎,但傳統中國之架構已被他們打下了一個大洞。
他們“自強”的結果在我們看來固然失望,可是從當日時間與環境看來,已不足為奇。
我們不能忘記,他們使中國工業化,尚要從編撰最基本的數學教科書做起,學習語言的學生也限在十四歲以下。
這使我們想起其道路是如何的遙遠!自強運動以接受科技作基點。
三十多年之後。
公元一八九八年的“百日維新”,已準備寫憲法,在制度上求改革。
再過二十一年,中國進入民國時代,知識界也猛省到改革不僅應從他們自身著手,而且要從他們自身的思想開始。
雖然無計劃,這一套事情向前推進,似有階梯,使我們感受著曆史力量之大。
它有它的邏輯;它的長期之合理性也讓中國的革命多出一點時間作充分的準備,更給它相當壓力使它貫徹到底。
以目下問題之大,這一切龐大的規模與縱深隻能算是合理而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