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從鴉片戰争到自強運動
關燈
小
中
大
人正在與滿清交涉時覺得北京不可理喻,幻想著太平天國人物既為基督教徒,或可為較好之對手。
從全盤組織結構的角度看來,這類臆度,著眼過微,今日已無意義。
太平天國人物因為他們的戰鬥意義,非理性的性格,對政府不存信心,原始的共産主義,在某些方面像歐洲宗教改革期間新教之左翼。
可是在歐洲,左翼活動僅在城市表現其擾亂性。
洪秀全因著他片斷的基督教義,企圖發動一項全國運動,其為效更微,因為新教所提倡的良心自由在中國農村社會中缺乏實際意義。
太平天國的神基始終未離開巫術性格,他們起自社會中之低層,也未預計在組織上使全社會整體化。
如果全民都解放,隻有使社會解體,是以天國的破壞性至為明顯。
這樣一來,傳統國家社會之結構,過去既能經曆恒久,此時仍可發生作用。
尤以科舉取士,以一種隐蓄的辦法給予有關人士物質上之報酬,責成他們維護正統社會價值,這種社會價值自孟子以來一脈相承至今,使農村社會上文教力量之終點即是國家政權力量之起點,兩相縫合,不生罅隙。
亦無法嚴格分辨此系一種經濟組織或一種社會習慣。
中國皇帝的君父地位和基本組織接近,遠逾于舊約中之上帝。
他也在各種儀節之中取得實際的權能。
雖說從以後的事迹看來,清朝将這安排一再誤用(如慈禧太後拘禁光緒帝及以幼童宣統登基等),可是在十九世紀中葉,要想改換朝代而且更換傳統朝代各項組織,顯然過早。
太平天國禁鴉片、娼妓、纏足、嬖妾與賭博。
可是其提倡男女平等不能阻止最高層人物妻妾成群。
定都于南京,所有各王也不再生活儉樸。
一八五六年之後,其上級已在互相傾軋。
所謂天朝田畝制度,本來即以傳統架構方式寫成,也始終隻是紙上文章。
“天朝”也舉行過它的科舉考試,從現在考卷的資料看來,即出題人亦未看清這科舉取士的社會經濟意義。
【湘軍與淮軍】 于是曾國藩得以以傳統之正宗作号召,為清朝剿滅太平天國。
他出身于朝廷文職之士。
和三百年前的戚繼光一樣,他的“湘勇”招募于農村,軍官由他一手選拔,内中很多為小地主,來自曾之故裡湘鄉。
于是部隊間精神上團結鞏固。
他的軍費出自“厘金”,亦即一種新的物品轉口稅,也有了各地的津貼,大概自願捐助與勒派均有。
他組織的水師其實乃是一種兩栖部隊,起居于内河航船之上,持有火器,使戰事帶機動性。
湘勇首先為團練,雇用以保護地方,因其成效超過正式部隊,一八五四年之後出征各省,其人數從最初之二萬人增加數倍。
湘軍與太平軍全面戰鬥展開後,長江中遊及其兩大支流即湘江與贛江成為拉鋸争奪之處。
有牆圍之城市不僅因戰略價值而被争奪,尚以其操縱人口與資源之故。
交戰兩方都向對方施用殘暴手段,殺俘之事屢見疊出。
戰區食物缺乏。
又疫疾流行,人口減少而助成以後戰事之結束。
但是一八六○年以後太平軍失去對内地省份之控制,尚死灰複燃,将叛變引伸到長江三角洲沿海一帶,蘇州、杭州,甯波與上海為争奪的地區。
這區域的絲綢工業遭受打擊。
也是在這一段戰争期内,曾國藩手下之李鴻章從此露臉。
他仿效湘軍體制,在他出身的安徽省組織一支淮軍。
滿清對英法戰事結束,“常勝軍”也參加讨伐太平軍。
他們原來是上海商人組織的自願軍,以西方人為軍官,用以保衛本地。
至此由列強贊助,正式為政府軍助戰。
他們的功績樹立了美國人華德(FrederickTownsendWard)和英将戈登(CharlesGeorgeGordon)的浪漫聲名。
有了他們襄助,李鴻章肅清了東部沿海地區,使曾之湘軍于一八六四年七月收複南京,洪秀全于事前服毒自殺。
肅清太平軍在福建之殘部于次年完成。
即是最後這一段戰事,也與美國内戰四年時間相埒,而中國之内戰死傷人數更多〔注〕,而解決的問題反少。
〔注〕此次戰亂死傷估計達二千萬人 ##### 【自強運動】 “自強運動”名稱出自《易經》,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來。
用這标語概括一八六○至一八七○年代中國大效西方,其名稱已表現著防禦性的動機,當日提倡向西方學習的人物恐怕自己的行動必被批判,因之引經據典強調時代之不同,才有這舉動之必要。
同時他們也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解釋說明學自西方的無非一種技術性之事物。
在各種基本的條件内,他們始終不脫離中國文化的傳統。
實際上縱有對他們的批評,其态度并不苛刻。
可是維新運動本身範圍如是窄狹,也就無從達到預期效果。
一八六○年各國與中國訂立和約之後十年,一段短時間雙方關系良好。
西方人既已由中國滿足其要求,不再施以更多壓力。
強硬派如額爾金及巴夏禮(HenryParkes)已離華,一批新外交人物如英國公使阿禮國(RutherfordAlcock)、美使蒲安臣(AnsonBurlingame)和任中國總稅務司之愛爾蘭人赫德(RobertHart)都主張雙方開誠善意相待。
他們相信,若予以适當鼓勵,中國為本身之利益,亦必将門戶開放。
同時恭親王為“議政”,輔助幼年皇帝同治(本名載淳,一八六二─一千八百
從全盤組織結構的角度看來,這類臆度,著眼過微,今日已無意義。
太平天國人物因為他們的戰鬥意義,非理性的性格,對政府不存信心,原始的共産主義,在某些方面像歐洲宗教改革期間新教之左翼。
可是在歐洲,左翼活動僅在城市表現其擾亂性。
洪秀全因著他片斷的基督教義,企圖發動一項全國運動,其為效更微,因為新教所提倡的良心自由在中國農村社會中缺乏實際意義。
太平天國的神基始終未離開巫術性格,他們起自社會中之低層,也未預計在組織上使全社會整體化。
如果全民都解放,隻有使社會解體,是以天國的破壞性至為明顯。
這樣一來,傳統國家社會之結構,過去既能經曆恒久,此時仍可發生作用。
尤以科舉取士,以一種隐蓄的辦法給予有關人士物質上之報酬,責成他們維護正統社會價值,這種社會價值自孟子以來一脈相承至今,使農村社會上文教力量之終點即是國家政權力量之起點,兩相縫合,不生罅隙。
亦無法嚴格分辨此系一種經濟組織或一種社會習慣。
中國皇帝的君父地位和基本組織接近,遠逾于舊約中之上帝。
他也在各種儀節之中取得實際的權能。
雖說從以後的事迹看來,清朝将這安排一再誤用(如慈禧太後拘禁光緒帝及以幼童宣統登基等),可是在十九世紀中葉,要想改換朝代而且更換傳統朝代各項組織,顯然過早。
太平天國禁鴉片、娼妓、纏足、嬖妾與賭博。
可是其提倡男女平等不能阻止最高層人物妻妾成群。
定都于南京,所有各王也不再生活儉樸。
一八五六年之後,其上級已在互相傾軋。
所謂天朝田畝制度,本來即以傳統架構方式寫成,也始終隻是紙上文章。
“天朝”也舉行過它的科舉考試,從現在考卷的資料看來,即出題人亦未看清這科舉取士的社會經濟意義。
【湘軍與淮軍】 于是曾國藩得以以傳統之正宗作号召,為清朝剿滅太平天國。
他出身于朝廷文職之士。
和三百年前的戚繼光一樣,他的“湘勇”招募于農村,軍官由他一手選拔,内中很多為小地主,來自曾之故裡湘鄉。
于是部隊間精神上團結鞏固。
他的軍費出自“厘金”,亦即一種新的物品轉口稅,也有了各地的津貼,大概自願捐助與勒派均有。
他組織的水師其實乃是一種兩栖部隊,起居于内河航船之上,持有火器,使戰事帶機動性。
湘勇首先為團練,雇用以保護地方,因其成效超過正式部隊,一八五四年之後出征各省,其人數從最初之二萬人增加數倍。
湘軍與太平軍全面戰鬥展開後,長江中遊及其兩大支流即湘江與贛江成為拉鋸争奪之處。
有牆圍之城市不僅因戰略價值而被争奪,尚以其操縱人口與資源之故。
交戰兩方都向對方施用殘暴手段,殺俘之事屢見疊出。
戰區食物缺乏。
又疫疾流行,人口減少而助成以後戰事之結束。
但是一八六○年以後太平軍失去對内地省份之控制,尚死灰複燃,将叛變引伸到長江三角洲沿海一帶,蘇州、杭州,甯波與上海為争奪的地區。
這區域的絲綢工業遭受打擊。
也是在這一段戰争期内,曾國藩手下之李鴻章從此露臉。
他仿效湘軍體制,在他出身的安徽省組織一支淮軍。
滿清對英法戰事結束,“常勝軍”也參加讨伐太平軍。
他們原來是上海商人組織的自願軍,以西方人為軍官,用以保衛本地。
至此由列強贊助,正式為政府軍助戰。
他們的功績樹立了美國人華德(FrederickTownsendWard)和英将戈登(CharlesGeorgeGordon)的浪漫聲名。
有了他們襄助,李鴻章肅清了東部沿海地區,使曾之湘軍于一八六四年七月收複南京,洪秀全于事前服毒自殺。
肅清太平軍在福建之殘部于次年完成。
即是最後這一段戰事,也與美國内戰四年時間相埒,而中國之内戰死傷人數更多〔注〕,而解決的問題反少。
〔注〕此次戰亂死傷估計達二千萬人 ##### 【自強運動】 “自強運動”名稱出自《易經》,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來。
用這标語概括一八六○至一八七○年代中國大效西方,其名稱已表現著防禦性的動機,當日提倡向西方學習的人物恐怕自己的行動必被批判,因之引經據典強調時代之不同,才有這舉動之必要。
同時他們也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解釋說明學自西方的無非一種技術性之事物。
在各種基本的條件内,他們始終不脫離中國文化的傳統。
實際上縱有對他們的批評,其态度并不苛刻。
可是維新運動本身範圍如是窄狹,也就無從達到預期效果。
一八六○年各國與中國訂立和約之後十年,一段短時間雙方關系良好。
西方人既已由中國滿足其要求,不再施以更多壓力。
強硬派如額爾金及巴夏禮(HenryParkes)已離華,一批新外交人物如英國公使阿禮國(RutherfordAlcock)、美使蒲安臣(AnsonBurlingame)和任中國總稅務司之愛爾蘭人赫德(RobertHart)都主張雙方開誠善意相待。
他們相信,若予以适當鼓勵,中國為本身之利益,亦必将門戶開放。
同時恭親王為“議政”,輔助幼年皇帝同治(本名載淳,一八六二─一千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