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從鴉片戰争到自強運動

關燈
【前言】十七世紀以後,西方列強的勢力正逐漸侵入亞洲,中國更成為列強競逐的場所。

    經曆了鴉片戰争、英法聯軍&hellip&hellip等等一連串的挫敗,使朝野部分有識之士體認到改革的重要。

    中國近代曆史發展,便是在這種危機與改革不斷深化的情形下、前仆後繼,犬牙交錯。

     ※※※ 今日有了一百五十年的縱深,我們對鴉片戰争以前的一串行動有可能和前人不同的看法,雖說基本的事實并未變更。

    先說欽差大臣林則徐,他也可以算是采取了主動。

    他給維多利亞女王的信籲請英國自動停止鴉片貿易,抄寫了約二十份,凡遇有任何歐洲的船隻西返,即給予一份,請代投遞。

    可是他沒有把英國糾集船艦即将遠征中國的消息放在心上。

    他以為英人之舉動不過恫吓。

    他一方面查詣詢華特爾(EmericdeVattel)所著《國際公約》(LawofNations),另一方面他又依著中國的官僚習慣執法起來,将以前雖在書上見諸文字但始終無人注意的條文一時雷厲風行,照字面上不打折扣,而且執行的辦法仍是“集體的責任”。

    也就是說他處置犯者時,分門别類(例如視所有英國人為一個集團),隻圖适應官僚系統之方便,不顧對各個人内在的公平。

    義律(CharlesElliot)當然無意将争執和平解決。

    他勸英商将鴉片交付與他,因為他是英國的商務督辦,經過他轉手之後,欽差大臣沒收和焚毀鴉片就要向英國女皇負責。

    自是構成了以後取賠六百萬銀元之根據,列入英國向中國要求戰後賠款二千一百萬元之一部分。

    道光皇帝(本名旻甯,一八二一─一千五○在位)處置問題不能說是持正。

    他對臣下的要求超過他們能承辦之能力。

    他起先鼓勵他們冒失從事,一到事情做壞,又毫不猶豫判各人死刑,雖說一般情形其判決按傳統遞減為充軍于邊疆。

     【鴉片戰争】 戰争的本身倒沒有什麼了不得之處,但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威嚴門面。

    英國派出遠征軍四千人,他們的裝備訓練遠勝于華軍。

    一八四○年初,由印度政府代英國宣戰。

    不久他們即占領舟山之定海,封鎖長江的出海口及珠江,才繼續北上威脅中國首都。

    清朝也可能在此時屈服。

    兩方人員已構成了一種臨時的協定,隻是事後同為兩方政府所否定。

    北京認為讓步過度,西敏寺(英國政府)認為讓得不夠。

     當一八四一年秋天戰事再起時,英軍占領浙江沿海之甯波。

    遠征軍經過增援,有兵員一萬人,蒸氣輪船十四艘。

    中國軍隊在珠江口及舟山的抵抗英勇而無濟于事。

    全面反攻由皇帝之侄兒主持,隻是在失敗之後再加孟浪和失策。

    他司令部裡不少幕僚全系文人,無軍事訓練。

    反攻前十日他們隻望著甯波收複在即,競相預寫勝利的露布。

    為了籌備戰費,在不同的地方設立銀櫃,以接收朝廷命令各地方政府交納之現款。

    大批銀兩出入于此銀櫃之間,可是總數無法對頭。

    火器臨時由無經驗之人根據二百年前之書本在戰場上臨時制造。

    中國之火筏,原來希望焚燒英國船艦,可是在遠距離即先被對方擊中著火。

    夜襲甯波則落入英人陷阱之中。

    一八四二年夏天,有組織的抵抗結束,英軍占領了上海與鎮江,後者接近大運河,尤為南北之孔道。

    一月之後,南京條約簽字。

     【南京條約】 和約包括了巨額賠款,如上文所叙。

    中國将香港割讓給英國,開上海、甯波、廣州、廈門與福州五口通商,以後進出口的關稅稅率有了定規,又決定今後兩國來往文書采取平等地位。

    次年之附約決定關稅稅率大緻為值百抽五,又由中國承認治外法權,英國領事得以裁判與英人有關之案件,又承讓“最惠國待遇”,亦即此後中國向其他任何國家讓步,其同等之優惠即須自動給予英國。

    南京條約簽定後不久的中法條約和中美條約也将最惠國的條款寫入。

     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作家和西方的作家已對道光皇帝和他的臣僚作口誅筆伐之能事。

    無數譴責字眼,如自大、不負責、貪污腐化等都堆在他們頭上。

    雖說沒有人能替他們辯護而撤除此類惡名,可是今日事後看來,既有組織上的重荷和文化上的傳統壓在他們頭上,其他任何人處在他們的地位也不見得能做得特别不同。

    中國是無數農村組成的一大集團,當中的弊病尚且大過貪污。

    她的整個組織即是不能在數目字上管理。

    如果讓中國繼續閉關自守,那她也會繼續以精神和信仰上的運作掩飾組織上的缺陷。

    施政要帶美感,這種要義以近乎宗教的力量支持。

    所以即在危機之中欽差大臣林則徐仍在吟詩,而且在賞月。

    傳統習慣要他對皇帝之章奏和向人民之布告不離道德眼光,這種要求勝過内容之真實。

    可是林則徐并非不誠。

    這樣說來,中國人之公衆心理也确有一段自欺之成分。

    真理并非出自客觀之觀察,而出自皇帝之志願。

    天子最大的德行不是對每個人給予其所應得,而是不偏不袒。

    道光可以罰林則徐充軍;但是他也能判自己的侄兒奕經(反攻甯波的将領)死刑(後減免)。

    這樣的無偏袒才使百官能團結一緻。

     清朝之内向和缺乏對外競争性尚不及明朝。

    不過承續著明朝,它也接收了前者很多性格。

    維持著億萬農民安居就業和上萬官僚甯靜在職,緣于一種精微的平衡。

    為保持如此之平衡,清朝也不願對财政作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