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一八○○年:一個瞻前顧後的基點
關燈
小
中
大
【前言】公元一八○○年前後,西方人因為工業革命的成功,促進了文明大躍進,也開啟現代國家的序幕;但同時期的中國,雖然出現實用主義學說,卻因改良的科技武力仍然屢戰屢敗的經驗,及往後一連串的文化罹難與退卻(文化大革命),緻令“現代中國”遲至二十世紀才出現。
※※※ 公元一八○○年拿破侖在義大利向奧軍進攻,傑弗遜和蒲爾在美國選舉中相持不下,英國首相庇特好像已經将不列颠和愛爾蘭的合并構成事實。
中國的乾隆皇帝曾自稱“十全老人”,死去不過一年,他的親信和珅已被拘押而由禦旨令他自裁,從他家中沒收的财産以億萬計。
白蓮教徒的反叛已一發不可收拾,在湖北、山西和四川他們獲得廣泛的支持,政府軍一再宣稱叛徒已被擊潰消滅,可是事後看來他們的力量尚在擴大。
因著兩廣總督的建議,皇帝下令禁止鴉片進口,不許白銀輸出已在一年之前奉旨施行。
這一連串發展,引導著一個新世紀的來臨,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失敗和極端困難的世紀。
從上一章所叙的光榮和成功的事迹來看,讀者不免要發問:何以中國的由盛而衰竟有如此神速? 【朝代循環與長期停滞】 中國作者通常強調朝代循環。
當乾隆退位之日,清朝已達到成長的飽和點。
旗軍的尚武精神至此業已消散,這也和明代的衛所制度一般無二,前所登記的人戶也不見于冊籍。
雍正的“養廉”,雖說各主管官的薪給增加數倍,仍不能供應他們衙門内的開銷。
更不用說官僚階級的習慣和生活費已與日俱增,而為數萬千的中下級官僚,他們的薪給不過是聊勝于無。
因此貪污的行為無從抑制,行政效能降低,各種水利工程失修,災荒又不适時救濟,人民铤而走險為盜為匪,也就事實逼然了,這一連串的發展前後見于中國之曆史。
在西方與中國針鋒相對前夕,清朝已未戰先衰。
今日距當時即将過兩百年,我們的觀點因之似應伸長。
前述四個皇帝的紀錄初看燦爛光輝,但從宏觀的角度判斷已與時代相違。
雖有剩馀的款項來往手中,但他們從未用以改造上端組織或者加強上下之間的聯系,這時仍然沒有一個中央的金庫,全國的收支仍是由收稅人和派用者零星的側面交授,因此一切統計無從核實。
經濟方面縱有進展,但民法仍無長進,也不能相輔而行。
中國仍不過是一個多數農村的大集團。
也隻是因為我們又有了近兩百年曆史的縱深,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改革,說來容易做時困難。
多數農民隻能集體的指揮,官僚既以一千五百個縣為可以互相對換的職位,也不便令他們互相競争以增進技術上的進步,唐宋的曆史已有殷鑒,第三帝國要想領導全體大衆,隻能注重那些共通之處,那就隻好著眼于意識形态的和諧了。
當我們檢閱科舉考試的内容,人事考核的程序,以及地方政府的施政情形,我們可以看出其倚賴于意識形态的情形極為顯著。
可是保守的力量作主,中國就像一個龐大的“潛水艇夾心面包”。
上面一塊長面包稱為官僚階級,下面一塊長面包稱為農民。
兩者都混同一緻,缺乏個别色彩。
當中的事物,其為文化精華或者施政方針或者科舉制度的要點,無非都是一種人身上的道德标準,以符合農村裡以億萬計之的小自耕農的簡單一緻。
以這道德标準輔助刑法,中國缺乏結構上的實力足以成為一個現代國家,她缺乏必要的應變能力。
一個現代國家,其社會由貨币管制。
内中分工合作情形,物品和服務工作彼此交換,與其因此而産生的權利和義務全有法律明文規定。
一個多元的社會成為可能,是因為它所需的數目字以公平觀念為準則,能使其公民做以前不能做的事。
新的教堂由信徒出資支持。
藝術家和自由職業人士互相競争,赢得贊助者和雇主。
現在看來,這種程序被稱為“由封建制度進展到資本主義”〔注〕實為曆史學裡的一個錯誤安排。
這說法将階級鬥争的觀念一提出,就把其他各種原則與程序全部抹殺置之不顧。
也因為這說法具有道德的含義,加上技術上的困難,使人不便将整個問題分析清楚,忽略了其在東方和西方的不同發展。
〔注〕布勞岱(FernandBraudel)提出資本主義(capitalism)一詞在十九世紀很少被使用,馬克思即始終未用此一名詞。
布勞岱認為首先以現代意義使用此名詞和社會主義對立的是宋巴特(WernerSomba
※※※ 公元一八○○年拿破侖在義大利向奧軍進攻,傑弗遜和蒲爾在美國選舉中相持不下,英國首相庇特好像已經将不列颠和愛爾蘭的合并構成事實。
中國的乾隆皇帝曾自稱“十全老人”,死去不過一年,他的親信和珅已被拘押而由禦旨令他自裁,從他家中沒收的财産以億萬計。
白蓮教徒的反叛已一發不可收拾,在湖北、山西和四川他們獲得廣泛的支持,政府軍一再宣稱叛徒已被擊潰消滅,可是事後看來他們的力量尚在擴大。
因著兩廣總督的建議,皇帝下令禁止鴉片進口,不許白銀輸出已在一年之前奉旨施行。
這一連串發展,引導著一個新世紀的來臨,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失敗和極端困難的世紀。
從上一章所叙的光榮和成功的事迹來看,讀者不免要發問:何以中國的由盛而衰竟有如此神速? 【朝代循環與長期停滞】 中國作者通常強調朝代循環。
當乾隆退位之日,清朝已達到成長的飽和點。
旗軍的尚武精神至此業已消散,這也和明代的衛所制度一般無二,前所登記的人戶也不見于冊籍。
雍正的“養廉”,雖說各主管官的薪給增加數倍,仍不能供應他們衙門内的開銷。
更不用說官僚階級的習慣和生活費已與日俱增,而為數萬千的中下級官僚,他們的薪給不過是聊勝于無。
因此貪污的行為無從抑制,行政效能降低,各種水利工程失修,災荒又不适時救濟,人民铤而走險為盜為匪,也就事實逼然了,這一連串的發展前後見于中國之曆史。
在西方與中國針鋒相對前夕,清朝已未戰先衰。
今日距當時即将過兩百年,我們的觀點因之似應伸長。
前述四個皇帝的紀錄初看燦爛光輝,但從宏觀的角度判斷已與時代相違。
雖有剩馀的款項來往手中,但他們從未用以改造上端組織或者加強上下之間的聯系,這時仍然沒有一個中央的金庫,全國的收支仍是由收稅人和派用者零星的側面交授,因此一切統計無從核實。
經濟方面縱有進展,但民法仍無長進,也不能相輔而行。
中國仍不過是一個多數農村的大集團。
也隻是因為我們又有了近兩百年曆史的縱深,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改革,說來容易做時困難。
多數農民隻能集體的指揮,官僚既以一千五百個縣為可以互相對換的職位,也不便令他們互相競争以增進技術上的進步,唐宋的曆史已有殷鑒,第三帝國要想領導全體大衆,隻能注重那些共通之處,那就隻好著眼于意識形态的和諧了。
當我們檢閱科舉考試的内容,人事考核的程序,以及地方政府的施政情形,我們可以看出其倚賴于意識形态的情形極為顯著。
可是保守的力量作主,中國就像一個龐大的“潛水艇夾心面包”。
上面一塊長面包稱為官僚階級,下面一塊長面包稱為農民。
兩者都混同一緻,缺乏個别色彩。
當中的事物,其為文化精華或者施政方針或者科舉制度的要點,無非都是一種人身上的道德标準,以符合農村裡以億萬計之的小自耕農的簡單一緻。
以這道德标準輔助刑法,中國缺乏結構上的實力足以成為一個現代國家,她缺乏必要的應變能力。
一個現代國家,其社會由貨币管制。
内中分工合作情形,物品和服務工作彼此交換,與其因此而産生的權利和義務全有法律明文規定。
一個多元的社會成為可能,是因為它所需的數目字以公平觀念為準則,能使其公民做以前不能做的事。
新的教堂由信徒出資支持。
藝術家和自由職業人士互相競争,赢得贊助者和雇主。
現在看來,這種程序被稱為“由封建制度進展到資本主義”〔注〕實為曆史學裡的一個錯誤安排。
這說法将階級鬥争的觀念一提出,就把其他各種原則與程序全部抹殺置之不顧。
也因為這說法具有道德的含義,加上技術上的困難,使人不便将整個問題分析清楚,忽略了其在東方和西方的不同發展。
〔注〕布勞岱(FernandBraudel)提出資本主義(capitalism)一詞在十九世紀很少被使用,馬克思即始終未用此一名詞。
布勞岱認為首先以現代意義使用此名詞和社會主義對立的是宋巴特(WernerSo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