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一八○○年:一個瞻前顧後的基點
關燈
小
中
大
裡去。
馬氏的人口論與法國大革命同時,隻比乾隆去世日早了十年。
接近一八○○年。
山西之票行已開始在各大城市設立分行。
蘇州和南京地區間,絲織品的緞機據稱數以萬計。
制鹽業、銅礦和瓷業的制造雇傭了大量勞工。
這些傳聞通常零星的載于各種資料之内,缺乏詳細的記載陪襯,有時使現在的讀者感到迷惑和懷疑。
實際上這些情形最多不過表現,迄至歐洲工業革命之前,中國仍有若幹财富單獨集中的例子,為西方所無。
可是這些零星的情節不足以構成一個系統。
如果我們一定要用資本主義這一名詞的話,我們一定要想像其為一種組織和一種運動。
一個社會要從“農業的系統”轉變而為“商業的系統”之際,不僅它的法律工具要全部調整才能适應新環境,而且所有人民也要經過相當的準備,然後他們之遵守新法,才具有一種社會的強迫力。
個人及各公司給予彼此之信用,所涉銀錢證明私人财産權已經固定,所以分工合作,将服務及貨品互相交換已是不教而能,也不待勸說而自願參與。
因此,症結不在于财産之多少,而是這财富如何才能交換而用于投資,使它繼續成長生利。
及至今日為止,所有的國家有了如是一段的突破經驗後,即發覺其轉變無可逆轉。
中國在一八○○年毫無與這程序接近的征象。
所以将上述例外的情形集合起來,而稱中國已有了“資本主義之萌芽”實無意義,這等于說一個小孩子不稱他為小孩子,而勉強叫他為“預備成人”。
【清朝實用主義的局限】 清朝在學術上以“實用主義”著稱,在一八○○年前,好幾部偉大的小說已經出現。
可是這裡所稱實用主義隻不過說當時的學者不效法宋儒之作形而上的揣想,也不學明儒之接近于參禅以求頓悟。
他們仍然缺乏一種物質上的環境足以使他們獨立的思索。
所以也無法脫離根深蒂固的社會價值,這些社會價值既已于官僚的經理管制結不解緣,他們也就信而不疑。
這一批思想家更正了過去學者若幹的矯柔造作,可是所謂實用主義者緊随儒家經典和曆史,始終無法産生一種透視的眼光,看到肉眼之所不能見。
實用主義有何用場?還不是脫離一種思想系統以便制造另一種。
像培根和笛卡兒所發現,科學因長久的和堅持的“不相信”而産生。
清代的實用主義者無此徹底,他們也沒有希臘科學家的程度,相信自然法規需要不斷的展開(這種想法日後對歐洲的文藝複興産生了作用),且清朝的實用主義尚不能産生有如戰國時代“百家争鳴”的多元形态。
清代的小說也實有它們獨特之處。
他們将當時的生活狀态以極悠閑的态度寫出微細之處,非其他文字所能勾畫。
可是從曆史學家的眼光看來,這些小說仍為官僚主義之下的産物。
《紅樓夢》帶著唯美的色彩,過度的追懷過去,過于感情化,過于女性味;《儒林外史》極端諷刺,卻好像一部論文集。
作者之憤怒和自我憐惜表彰著他們生活範圍之窄狹,他們的讀者與愛慕者想必深切的了解而具同感。
我們是否把一個時代批判得過度?如果我們的目的隻在叙述十八世紀,那可以說立論過于苛刻。
要是不脫離十八世紀的眼光,本來我們也可以循著歐洲的啟蒙運動,贊揚中國為社會上和諧的好榜樣,或者像法國的重農主義者一樣,相信中國人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要緊之處,再不然又可以學著當日的技工,欣賞著各種中國式(chinoiserie)的物品,從柚木桌椅上的镂空雕刻到幾尺高的漆器花瓶。
其外表有如綢緞之精美。
可是片面的優雅高尚隻引起另一方面的危機和危險。
公元一八○○年距鴉片戰争隻四十年,那一天來臨時,中國和滿洲的士兵要用過時的梭标與大刀對付一群以五百四十尊火炮擺在十六艘船艦之上渡海而來的敵人。
以後尚有接著而來的一百五十年苦難事迹,這些事迹也都是源于同一基本原因而産生的壓力與緊張性,一路下去終至于文化大革命。
外間的觀察者看不清其來龍去脈,所做分析,才會以“瘋狂的根源”(RootofMadness)為題。
我們雖對十八世紀中國有苛刻的批判,其用意無非說明此中确有“根源”,但無“瘋狂”。
假使讀者願意追溯深遠的話,則表面上看來不可思議的地方仍有其解說。
其根源出自地理,也出自曆史。
在那情形之下,一八○○年并不是一個分裂點,它是一個适宜的基點,讓我們稍做停留,瞻前顧後地反思一遍。
馬氏的人口論與法國大革命同時,隻比乾隆去世日早了十年。
接近一八○○年。
山西之票行已開始在各大城市設立分行。
蘇州和南京地區間,絲織品的緞機據稱數以萬計。
制鹽業、銅礦和瓷業的制造雇傭了大量勞工。
這些傳聞通常零星的載于各種資料之内,缺乏詳細的記載陪襯,有時使現在的讀者感到迷惑和懷疑。
實際上這些情形最多不過表現,迄至歐洲工業革命之前,中國仍有若幹财富單獨集中的例子,為西方所無。
可是這些零星的情節不足以構成一個系統。
如果我們一定要用資本主義這一名詞的話,我們一定要想像其為一種組織和一種運動。
一個社會要從“農業的系統”轉變而為“商業的系統”之際,不僅它的法律工具要全部調整才能适應新環境,而且所有人民也要經過相當的準備,然後他們之遵守新法,才具有一種社會的強迫力。
個人及各公司給予彼此之信用,所涉銀錢證明私人财産權已經固定,所以分工合作,将服務及貨品互相交換已是不教而能,也不待勸說而自願參與。
因此,症結不在于财産之多少,而是這财富如何才能交換而用于投資,使它繼續成長生利。
及至今日為止,所有的國家有了如是一段的突破經驗後,即發覺其轉變無可逆轉。
中國在一八○○年毫無與這程序接近的征象。
所以将上述例外的情形集合起來,而稱中國已有了“資本主義之萌芽”實無意義,這等于說一個小孩子不稱他為小孩子,而勉強叫他為“預備成人”。
【清朝實用主義的局限】 清朝在學術上以“實用主義”著稱,在一八○○年前,好幾部偉大的小說已經出現。
可是這裡所稱實用主義隻不過說當時的學者不效法宋儒之作形而上的揣想,也不學明儒之接近于參禅以求頓悟。
他們仍然缺乏一種物質上的環境足以使他們獨立的思索。
所以也無法脫離根深蒂固的社會價值,這些社會價值既已于官僚的經理管制結不解緣,他們也就信而不疑。
這一批思想家更正了過去學者若幹的矯柔造作,可是所謂實用主義者緊随儒家經典和曆史,始終無法産生一種透視的眼光,看到肉眼之所不能見。
實用主義有何用場?還不是脫離一種思想系統以便制造另一種。
像培根和笛卡兒所發現,科學因長久的和堅持的“不相信”而産生。
清代的實用主義者無此徹底,他們也沒有希臘科學家的程度,相信自然法規需要不斷的展開(這種想法日後對歐洲的文藝複興産生了作用),且清朝的實用主義尚不能産生有如戰國時代“百家争鳴”的多元形态。
清代的小說也實有它們獨特之處。
他們将當時的生活狀态以極悠閑的态度寫出微細之處,非其他文字所能勾畫。
可是從曆史學家的眼光看來,這些小說仍為官僚主義之下的産物。
《紅樓夢》帶著唯美的色彩,過度的追懷過去,過于感情化,過于女性味;《儒林外史》極端諷刺,卻好像一部論文集。
作者之憤怒和自我憐惜表彰著他們生活範圍之窄狹,他們的讀者與愛慕者想必深切的了解而具同感。
我們是否把一個時代批判得過度?如果我們的目的隻在叙述十八世紀,那可以說立論過于苛刻。
要是不脫離十八世紀的眼光,本來我們也可以循著歐洲的啟蒙運動,贊揚中國為社會上和諧的好榜樣,或者像法國的重農主義者一樣,相信中國人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要緊之處,再不然又可以學著當日的技工,欣賞著各種中國式(chinoiserie)的物品,從柚木桌椅上的镂空雕刻到幾尺高的漆器花瓶。
其外表有如綢緞之精美。
可是片面的優雅高尚隻引起另一方面的危機和危險。
公元一八○○年距鴉片戰争隻四十年,那一天來臨時,中國和滿洲的士兵要用過時的梭标與大刀對付一群以五百四十尊火炮擺在十六艘船艦之上渡海而來的敵人。
以後尚有接著而來的一百五十年苦難事迹,這些事迹也都是源于同一基本原因而産生的壓力與緊張性,一路下去終至于文化大革命。
外間的觀察者看不清其來龍去脈,所做分析,才會以“瘋狂的根源”(RootofMadness)為題。
我們雖對十八世紀中國有苛刻的批判,其用意無非說明此中确有“根源”,但無“瘋狂”。
假使讀者願意追溯深遠的話,則表面上看來不可思議的地方仍有其解說。
其根源出自地理,也出自曆史。
在那情形之下,一八○○年并不是一個分裂點,它是一個适宜的基點,讓我們稍做停留,瞻前顧後地反思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