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晚明:一個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年一輪,中間改作五年一輪,最後則每年出錢代役。
這樣的調整有将全部義務按年征取全部用銀,也有将土地稅和服役之役錢互相歸并之勢。
其詳細辦法各州各縣不同,大概視其經濟發展的情形而定,隻是其趨勢則全面一緻。
在十六世紀這樣的調整歸并通稱“一條鞭法”。
可是事實上沒有一個縣份做到理想的境界,将所有的“賦”與“役”全部歸并而整個的一次以白銀征收。
讓有些納稅人擔任财政上職責的辦法迄未完全革除。
因為它自身沒有帶服務性質的機構,中央政府隻能将收稅機關與經手開銷的機關成對的配合。
對中央政府講,收入和支出如是已一款一項的彼此對銷。
當稅收以實物繳納時,全國充滿了交錯的短距離補給線,又因為缺乏銀行及中繼機構,其收支用銀的出納方法大體上仍是如此。
一個邊防的軍事機構可能接收到一打以上縣份的款項,同樣的一州一府也可能向數以十計的倉庫庫房繳納。
這種辦法除了極少的調整之外,以後也為清朝襲用。
政府之中層缺乏經理能力是第三帝國一個極為顯明的特征。
從現代的眼光看來,雖說稅率增高,但一般所抽仍低,情形也每州各縣不同。
因為稅率是水平的施行于全體納稅人,及于每家僅有三畝或五畝極為單薄之下戶,其稅收極容易達到飽和點,亦即逾此一步,納稅人已無力負擔。
将下戶免稅或以累進稅制增額于大地主的辦法迄未曾提及,大概交通、通信困難,民智未開,無法在鄉村之中确切的監視,即使用簡單的現制執行,各地方政府已感到棘手,再要将稅收的程序繁複化,恐怕技術上的困難足以使整個制度解體。
很少人注意到,此中尴尬之處乃中國在近代史裡所遇到的最大難關。
因為如此,這帝國的資源才不易收集作有效使用,地方政府的效率也無法增進。
另外戶所積存之剩馀很少用在投資的用途上,要不是用作高利貸的本錢,即供無謂的消費。
因為财政之本身緊貼在農村之上,它也無力扶助村鎮工業和地方上之商業作更進一步的發展。
其弊端尚不止如此,财政之實施既缺乏強迫性的管制工具,其帳目數字錯綜,無從标準化,因之随處都有錯漏,某種程度的不盡不實,隻好任之聽之。
雖然中央政府在上端以嚴格的标準行事,其所加壓力因有技術上的困難在,愈至下端隻有愈松懈,在執行上,效率也愈低。
這樣令人扼腕的種種情形,有如痼疾。
【倭寇的侵擾與蒙古犯邊】 在十六世紀的中期,大明帝國的雍容安靜氣氛被“倭寇”犯境而打破。
倭寇在西方文件中稱為“日本之海盜”,他們以波浪式的行動在中國沿海騷擾。
按其實,他們的領袖為中國人,也有中國人參加其隊伍。
不過在作戰方面講,本地人效用淺。
其進攻的根據地在日本,所有的戰法和裝具全由日本人供應。
嚴格說來倭寇亦非海盜,他們從未在海上作戰,隻是登陸之後包圍攻取城市。
明帝國因為組織上的特殊情形,務必保持一種與外間絕緣的狀态。
倭寇之起與走私貿易有關,這樣的不法活動業已進行一段相當的時期,政府官員既被沾染,地方上之士紳也雜身其間。
中國向無海事法庭,當中有力量的船主在參加這貿易的人士中,便有了武力仲裁者的聲望地位,一切以自然之态勢形成,這些人終為倭寇之頭目。
當這些強人愈無忌憚的上陸修船,并且私出“傳票”,指令村民在他們“判案”的程序中出“庭”作證時,明政府猛然省悟此風不可長。
這海上之威權雖說尚在新生狀态,如不及時對付,遲早會向以農立國之朝代挑戰。
可是問題愈嚴重化,明政府愈暴露了本身之弱點。
有的衛所早已在曆史之中被疏忽遺忘,此時無從動員,臨時募集的士兵則不願戰,也不知戰法,更缺乏款項足以供非常狀态之開銷。
因之自公元一五五三年開始,倭寇流毒于東南沿海達二十年之久。
隻是堅持到最後終有想像力豐富之戚繼光将之剿平。
他憑空創造了一支軍隊,從召募、訓練、給予補充裝備幾乎全部從頭做起。
他的軍官由他一手提拔,所以保持著袍澤間密切的情誼。
他的士兵全部由内地農村中招募而來,其選擇之重點在于堅韌性而不在于靈活。
他給隊伍具有折磨性的操練,他要部隊間生死與共,而以連坐法相脅迫。
士兵的饷給隻比農業的工資略高,他的武器全在本地制造。
從政治的角度看來,他的戚家軍完全符合明朝之農村氣息,并無優秀部隊之形影。
軍費之由來乃自現有各種稅收内統添上一種“兵饷”的附加稅,所征收限于為倭寇侵擾的地區,隻因為附加率低,收集時尚不發生太大的困難。
隻是有些縣份之内原有稅額已近于最高限度,再經過此番之附加,則所有可以征收的稅源至此用罄,以後再想增稅,即無能為力矣。
在北方蒙古酋領俺答(AltanKhan)自一五四○年間即已從各部落間構成一種力量龐大的同盟,起自今日中國之東北,西迄青海,所以他能在一次戰役中投入十萬戰士。
自一五五○年代以來,每到秋天即來犯邊,無歲無之,有時甚至逼至北京郊外。
所幸俺答無農業基礎,為他服務的漢人,人數稀少。
一五七○年俺答之孫投奔明軍陣内,中國防區将領乘著這機會與俺答媾和,授之以順義王的名号,允許他每年互市,又予以津貼,自此之後,終明代,蒙古人未再為邊防之患。
簡概言之,倭寇及俺答之侵犯,雖說一時局勢緊張,其為患仍不深,未能逼使明帝國改組。
我們今日看來明朝末季停滞而無生氣,可是當時人的觀感很可以與我們的不同,特别是身兼地方上紳士的官僚,他們習于一切維持原狀,在這種永恒不變的環境之中,個人生活不是沒有令人心悅之地,大凡個人在科舉場中得意即有社會上之名望,而做了中等以上的地主,其優秀階級的地位已有了相當的保障。
這一時代地産換主的情形經常有之,反映著社會上的流動性依舊存在。
大概一家一戶之盛衰與科場之成敗互為表裡。
此外不論做清官或貪官,隻要像我們現代人物一樣被逼著至死方休的求長進,那麼隻要做了幾年的官便可以退居林下,雖然不足以過奢侈的生活,至少也可以舒适的
這樣的調整有将全部義務按年征取全部用銀,也有将土地稅和服役之役錢互相歸并之勢。
其詳細辦法各州各縣不同,大概視其經濟發展的情形而定,隻是其趨勢則全面一緻。
在十六世紀這樣的調整歸并通稱“一條鞭法”。
可是事實上沒有一個縣份做到理想的境界,将所有的“賦”與“役”全部歸并而整個的一次以白銀征收。
讓有些納稅人擔任财政上職責的辦法迄未完全革除。
因為它自身沒有帶服務性質的機構,中央政府隻能将收稅機關與經手開銷的機關成對的配合。
對中央政府講,收入和支出如是已一款一項的彼此對銷。
當稅收以實物繳納時,全國充滿了交錯的短距離補給線,又因為缺乏銀行及中繼機構,其收支用銀的出納方法大體上仍是如此。
一個邊防的軍事機構可能接收到一打以上縣份的款項,同樣的一州一府也可能向數以十計的倉庫庫房繳納。
這種辦法除了極少的調整之外,以後也為清朝襲用。
政府之中層缺乏經理能力是第三帝國一個極為顯明的特征。
從現代的眼光看來,雖說稅率增高,但一般所抽仍低,情形也每州各縣不同。
因為稅率是水平的施行于全體納稅人,及于每家僅有三畝或五畝極為單薄之下戶,其稅收極容易達到飽和點,亦即逾此一步,納稅人已無力負擔。
将下戶免稅或以累進稅制增額于大地主的辦法迄未曾提及,大概交通、通信困難,民智未開,無法在鄉村之中确切的監視,即使用簡單的現制執行,各地方政府已感到棘手,再要将稅收的程序繁複化,恐怕技術上的困難足以使整個制度解體。
很少人注意到,此中尴尬之處乃中國在近代史裡所遇到的最大難關。
因為如此,這帝國的資源才不易收集作有效使用,地方政府的效率也無法增進。
另外戶所積存之剩馀很少用在投資的用途上,要不是用作高利貸的本錢,即供無謂的消費。
因為财政之本身緊貼在農村之上,它也無力扶助村鎮工業和地方上之商業作更進一步的發展。
其弊端尚不止如此,财政之實施既缺乏強迫性的管制工具,其帳目數字錯綜,無從标準化,因之随處都有錯漏,某種程度的不盡不實,隻好任之聽之。
雖然中央政府在上端以嚴格的标準行事,其所加壓力因有技術上的困難在,愈至下端隻有愈松懈,在執行上,效率也愈低。
這樣令人扼腕的種種情形,有如痼疾。
【倭寇的侵擾與蒙古犯邊】 在十六世紀的中期,大明帝國的雍容安靜氣氛被“倭寇”犯境而打破。
倭寇在西方文件中稱為“日本之海盜”,他們以波浪式的行動在中國沿海騷擾。
按其實,他們的領袖為中國人,也有中國人參加其隊伍。
不過在作戰方面講,本地人效用淺。
其進攻的根據地在日本,所有的戰法和裝具全由日本人供應。
嚴格說來倭寇亦非海盜,他們從未在海上作戰,隻是登陸之後包圍攻取城市。
明帝國因為組織上的特殊情形,務必保持一種與外間絕緣的狀态。
倭寇之起與走私貿易有關,這樣的不法活動業已進行一段相當的時期,政府官員既被沾染,地方上之士紳也雜身其間。
中國向無海事法庭,當中有力量的船主在參加這貿易的人士中,便有了武力仲裁者的聲望地位,一切以自然之态勢形成,這些人終為倭寇之頭目。
當這些強人愈無忌憚的上陸修船,并且私出“傳票”,指令村民在他們“判案”的程序中出“庭”作證時,明政府猛然省悟此風不可長。
這海上之威權雖說尚在新生狀态,如不及時對付,遲早會向以農立國之朝代挑戰。
可是問題愈嚴重化,明政府愈暴露了本身之弱點。
有的衛所早已在曆史之中被疏忽遺忘,此時無從動員,臨時募集的士兵則不願戰,也不知戰法,更缺乏款項足以供非常狀态之開銷。
因之自公元一五五三年開始,倭寇流毒于東南沿海達二十年之久。
隻是堅持到最後終有想像力豐富之戚繼光将之剿平。
他憑空創造了一支軍隊,從召募、訓練、給予補充裝備幾乎全部從頭做起。
他的軍官由他一手提拔,所以保持著袍澤間密切的情誼。
他的士兵全部由内地農村中招募而來,其選擇之重點在于堅韌性而不在于靈活。
他給隊伍具有折磨性的操練,他要部隊間生死與共,而以連坐法相脅迫。
士兵的饷給隻比農業的工資略高,他的武器全在本地制造。
從政治的角度看來,他的戚家軍完全符合明朝之農村氣息,并無優秀部隊之形影。
軍費之由來乃自現有各種稅收内統添上一種“兵饷”的附加稅,所征收限于為倭寇侵擾的地區,隻因為附加率低,收集時尚不發生太大的困難。
隻是有些縣份之内原有稅額已近于最高限度,再經過此番之附加,則所有可以征收的稅源至此用罄,以後再想增稅,即無能為力矣。
在北方蒙古酋領俺答(AltanKhan)自一五四○年間即已從各部落間構成一種力量龐大的同盟,起自今日中國之東北,西迄青海,所以他能在一次戰役中投入十萬戰士。
自一五五○年代以來,每到秋天即來犯邊,無歲無之,有時甚至逼至北京郊外。
所幸俺答無農業基礎,為他服務的漢人,人數稀少。
一五七○年俺答之孫投奔明軍陣内,中國防區将領乘著這機會與俺答媾和,授之以順義王的名号,允許他每年互市,又予以津貼,自此之後,終明代,蒙古人未再為邊防之患。
簡概言之,倭寇及俺答之侵犯,雖說一時局勢緊張,其為患仍不深,未能逼使明帝國改組。
我們今日看來明朝末季停滞而無生氣,可是當時人的觀感很可以與我們的不同,特别是身兼地方上紳士的官僚,他們習于一切維持原狀,在這種永恒不變的環境之中,個人生活不是沒有令人心悅之地,大凡個人在科舉場中得意即有社會上之名望,而做了中等以上的地主,其優秀階級的地位已有了相當的保障。
這一時代地産換主的情形經常有之,反映著社會上的流動性依舊存在。
大概一家一戶之盛衰與科場之成敗互為表裡。
此外不論做清官或貪官,隻要像我們現代人物一樣被逼著至死方休的求長進,那麼隻要做了幾年的官便可以退居林下,雖然不足以過奢侈的生活,至少也可以舒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