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晚明:一個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享受清閑了。
【明代的文藝】 這種種條件構成一個注重内思的宇宙,在散文、詩詞和繪畫諸方面表現無遺,在哲理談論上也可看出。
明代的藝術家極少例外,都屬于缙紳階層,這批優閑人物逃避了世俗間的繁忙,他們目光所及的世界,表現著他們自己心境上的靈感。
明人所寫小說至今猶為人欣賞,其題材有曆史與社會背景,又及于色情與幻想,可是最流通的小說,每篇都各有天地自成一系統。
作者有把握的将人物和事物以極大規模的結構盤托出來,但通常其組織不脫離對稱與均衡,在其衍進之間造成一段大循環。
即使是現實的描寫,也被籠罩于一原先具有輪廓的宇宙之内。
如果還不算,小說家又在每章段之間以韻文和故事穿插,表現出作者的智慧,超過日常生活的疇範。
這樣看來,這種小說家的藝術可以與日本之石鋪庭院相比。
明代最大的哲學家王陽明。
他将佛家頓悟之說施用于中國儒家的思想體系之内。
隻是迄至明末,王之借重于自然的傾向,被極泛濫的引用,因之也産生了不少的王學支派,這和王陽明的注重紀律有了很大的區别。
從缙紳官僚階級的立場上講,教養在先,富庶在後。
學術上之精到,文質上之選擇和舉止上的合乎大體超過一切。
所以利瑪窦(MatteoRicci)于公元一五八三年來到中國時,他贊美這國家是由一大群的“哲學家”管理。
可是向人炫耀為人之常情,尤以暴發戶為甚。
一個缙紳家庭可能在門前樹立幾樁旗竿,以表示子弟進學中舉以及捐輸為監生的人數,地方上顯赫人物也有在轎前擺布著一大堆的随從;修築花園和精制桌椅使富庶之家的屋内外更為講究,這在明末風靡一時;收藏藝術品也成為風尚,古物尤被珍視,有時一塊古硯可以值銀三十至四十兩,足為農家全年用度。
【經濟制度仍難突破】 可是所謂資本家在這時代産生的說法并無根據,雖說間有商人成為巨富,但數目極少。
農業商品化也隻有間或一見的例子,并且缺乏繼續經營的證據。
制造棉布仍是一種家庭工業,婦女紡紗可以補助家庭的收入,在貧困佃農的戶内尤不可少。
雖說這與歐洲同時的“外放分工制”(Putting-outsystem)有若幹相似之處,單獨的有這樣的安排卻不足以使社會經濟改觀。
總而言之,提倡晚明中國經濟有突破的說法,有它基本的弱點在。
與當日帶服務性質之事業無從展開的情形相較,這種說法不攻自破。
這時候無銀行,無發放信用之機構,保險業始終未被提起,相反以高利貸為主的當鋪倒以千計。
此時也沒有适當的法律和法庭組織足以提倡現代型的商業,而促進資本之存積。
何況支持現代商業的法律程序以私人财産權作基礎,首先即與孟子道德觀念相反,而後者正是官僚體系奉為天經地義的。
本書前面也曾提及,明政府自十五世紀中以來已無從制定有效的貨币政策,當這麼多必要的因素全付之阙如,現代商業如何能在中國發展? 科技的進展經過宋代之最高峰後,明朝缺乏繼續之進展。
從絲綢之紡織至陶瓷之焙烤,特殊之機械設計及處理,似乎都端賴技工的眼光。
水力工程及藥物學因具有實際需要之價值,明人在這兩方面頗有作為。
可是無意于節省勞動力和不注重以探索知識為其本身之目的,可能為停滞的原因。
因為中國人既已有了現階段的成就,如果繼續研鑽,似乎不難引至利用更高深的數學工具,獲悉宇宙内更奧妙的神秘。
在農業方面,明代特别值得提出之處為煙葉、玉蜀黍、甜薯及花生自新大陸輸入。
後面兩種農作物因其可以栽種于前未耕耘之山地,對于解決食物問題更具有特殊之價值。
可是在農業技術方面說,明代甚少進展。
元代忽必烈所頒發之《農桑輯要》内中圖釋之農具,幾個世紀之後再無增進,可見得傳統的農業技術在相當時間之前即已達到其最高限度。
然則明朝盡力使中國内部均勻一緻則超過以前任何朝代。
中期之後華北即無異族逗留的痕迹,華南有了省區之間的移民,使人口更能疏散到廣大的地區,也使西南之少數民族更感到壓力。
曆史上估計中國的人口,總多少帶有冒險性。
可是中外學者已有共同的觀念,認為公元一六○○年前後,中國人口已接近一億五千萬,這是曆史上的最高點。
雖說明律不許人民泛海,事實上向東南亞各國移民好像未曾間斷。
公元一五六七年明政府已片面開放福建之月港,當地接近廈門。
以後國際貿易相次展開于廣州及澳門似從一五七八年始。
利瑪窦于公元一五九五年來到南京,一五九八年到了北京,留下了一段有趣的晚明紀錄。
我們今日看來,可以想見中國在十六世紀末葉,頗像一種玉制的裝飾品:從美術的角度看來有它本身之完滿,可是在結構的方面看來實為脆弱。
因為受著法律和制度的限制,内部的增進已至極限。
用不著說,這樣一個國家不容易動員,對外界的壓力亦缺乏抵禦的實力。
【張居正與萬曆皇帝】 實際上在利瑪窦行經大運河北上之前,大明帝國已經嘗試著窮最後之力作一番振作。
這運動是由張居正一手經營,他這時是首席大學士,同時也是朱翊鈞(即萬曆皇帝)的導師。
當萬曆在公元一五七二年以九歲登極之日,張居正因皇太後之信托,成為皇帝的保護人。
他和宮内的首席宦官有了默契,于是行使職權時具有相當的威望,有如宰相,隻是沒有宰相之名目。
他将自己的親信布置在内外機要之處,也将自己權勢推廣至朝臣之監察彈劾部門和文書教育部門,同時親身管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張居正不辭勞瘁,經常以個人之書牍和各地巡撫總督談論國事中之各種問題,所以各種方針與政策事前已有了默契,當各臣僚建議于禦前,而張居正以大學士的資格代皇帝批答時,不過将經過協定的謀略具體化。
張居正既有人事權,便常引用各人的升遷為餌來籠絡部屬,張居正以這種方法獨攬國事達十年之久,迄至一五八二年他剛五十七歲卻出人意外的溘然長逝。
張居正具有智謀,精力充沛,也會使用手段,而且經恒持久。
他遇到最大的困難乃
【明代的文藝】 這種種條件構成一個注重内思的宇宙,在散文、詩詞和繪畫諸方面表現無遺,在哲理談論上也可看出。
明代的藝術家極少例外,都屬于缙紳階層,這批優閑人物逃避了世俗間的繁忙,他們目光所及的世界,表現著他們自己心境上的靈感。
明人所寫小說至今猶為人欣賞,其題材有曆史與社會背景,又及于色情與幻想,可是最流通的小說,每篇都各有天地自成一系統。
作者有把握的将人物和事物以極大規模的結構盤托出來,但通常其組織不脫離對稱與均衡,在其衍進之間造成一段大循環。
即使是現實的描寫,也被籠罩于一原先具有輪廓的宇宙之内。
如果還不算,小說家又在每章段之間以韻文和故事穿插,表現出作者的智慧,超過日常生活的疇範。
這樣看來,這種小說家的藝術可以與日本之石鋪庭院相比。
明代最大的哲學家王陽明。
他将佛家頓悟之說施用于中國儒家的思想體系之内。
隻是迄至明末,王之借重于自然的傾向,被極泛濫的引用,因之也産生了不少的王學支派,這和王陽明的注重紀律有了很大的區别。
從缙紳官僚階級的立場上講,教養在先,富庶在後。
學術上之精到,文質上之選擇和舉止上的合乎大體超過一切。
所以利瑪窦(MatteoRicci)于公元一五八三年來到中國時,他贊美這國家是由一大群的“哲學家”管理。
可是向人炫耀為人之常情,尤以暴發戶為甚。
一個缙紳家庭可能在門前樹立幾樁旗竿,以表示子弟進學中舉以及捐輸為監生的人數,地方上顯赫人物也有在轎前擺布著一大堆的随從;修築花園和精制桌椅使富庶之家的屋内外更為講究,這在明末風靡一時;收藏藝術品也成為風尚,古物尤被珍視,有時一塊古硯可以值銀三十至四十兩,足為農家全年用度。
【經濟制度仍難突破】 可是所謂資本家在這時代産生的說法并無根據,雖說間有商人成為巨富,但數目極少。
農業商品化也隻有間或一見的例子,并且缺乏繼續經營的證據。
制造棉布仍是一種家庭工業,婦女紡紗可以補助家庭的收入,在貧困佃農的戶内尤不可少。
雖說這與歐洲同時的“外放分工制”(Putting-outsystem)有若幹相似之處,單獨的有這樣的安排卻不足以使社會經濟改觀。
總而言之,提倡晚明中國經濟有突破的說法,有它基本的弱點在。
與當日帶服務性質之事業無從展開的情形相較,這種說法不攻自破。
這時候無銀行,無發放信用之機構,保險業始終未被提起,相反以高利貸為主的當鋪倒以千計。
此時也沒有适當的法律和法庭組織足以提倡現代型的商業,而促進資本之存積。
何況支持現代商業的法律程序以私人财産權作基礎,首先即與孟子道德觀念相反,而後者正是官僚體系奉為天經地義的。
本書前面也曾提及,明政府自十五世紀中以來已無從制定有效的貨币政策,當這麼多必要的因素全付之阙如,現代商業如何能在中國發展? 科技的進展經過宋代之最高峰後,明朝缺乏繼續之進展。
從絲綢之紡織至陶瓷之焙烤,特殊之機械設計及處理,似乎都端賴技工的眼光。
水力工程及藥物學因具有實際需要之價值,明人在這兩方面頗有作為。
可是無意于節省勞動力和不注重以探索知識為其本身之目的,可能為停滞的原因。
因為中國人既已有了現階段的成就,如果繼續研鑽,似乎不難引至利用更高深的數學工具,獲悉宇宙内更奧妙的神秘。
在農業方面,明代特别值得提出之處為煙葉、玉蜀黍、甜薯及花生自新大陸輸入。
後面兩種農作物因其可以栽種于前未耕耘之山地,對于解決食物問題更具有特殊之價值。
可是在農業技術方面說,明代甚少進展。
元代忽必烈所頒發之《農桑輯要》内中圖釋之農具,幾個世紀之後再無增進,可見得傳統的農業技術在相當時間之前即已達到其最高限度。
然則明朝盡力使中國内部均勻一緻則超過以前任何朝代。
中期之後華北即無異族逗留的痕迹,華南有了省區之間的移民,使人口更能疏散到廣大的地區,也使西南之少數民族更感到壓力。
曆史上估計中國的人口,總多少帶有冒險性。
可是中外學者已有共同的觀念,認為公元一六○○年前後,中國人口已接近一億五千萬,這是曆史上的最高點。
雖說明律不許人民泛海,事實上向東南亞各國移民好像未曾間斷。
公元一五六七年明政府已片面開放福建之月港,當地接近廈門。
以後國際貿易相次展開于廣州及澳門似從一五七八年始。
利瑪窦于公元一五九五年來到南京,一五九八年到了北京,留下了一段有趣的晚明紀錄。
我們今日看來,可以想見中國在十六世紀末葉,頗像一種玉制的裝飾品:從美術的角度看來有它本身之完滿,可是在結構的方面看來實為脆弱。
因為受著法律和制度的限制,内部的增進已至極限。
用不著說,這樣一個國家不容易動員,對外界的壓力亦缺乏抵禦的實力。
【張居正與萬曆皇帝】 實際上在利瑪窦行經大運河北上之前,大明帝國已經嘗試著窮最後之力作一番振作。
這運動是由張居正一手經營,他這時是首席大學士,同時也是朱翊鈞(即萬曆皇帝)的導師。
當萬曆在公元一五七二年以九歲登極之日,張居正因皇太後之信托,成為皇帝的保護人。
他和宮内的首席宦官有了默契,于是行使職權時具有相當的威望,有如宰相,隻是沒有宰相之名目。
他将自己的親信布置在内外機要之處,也将自己權勢推廣至朝臣之監察彈劾部門和文書教育部門,同時親身管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張居正不辭勞瘁,經常以個人之書牍和各地巡撫總督談論國事中之各種問題,所以各種方針與政策事前已有了默契,當各臣僚建議于禦前,而張居正以大學士的資格代皇帝批答時,不過将經過協定的謀略具體化。
張居正既有人事權,便常引用各人的升遷為餌來籠絡部屬,張居正以這種方法獨攬國事達十年之久,迄至一五八二年他剛五十七歲卻出人意外的溘然長逝。
張居正具有智謀,精力充沛,也會使用手段,而且經恒持久。
他遇到最大的困難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