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晚明:一個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時代

關燈
【前言】明朝自宣宗以後,很少皇帝能專注于國事,朝廷作為主要操在官僚手中,而皇帝則被賦予濃厚的神秘性格,仲裁百官間的争執,強迫性的執行開明專制。

    當時的士紳官僚,習于一切維持原狀,而在這種永恒不變的環境中,形成注重内思的宇宙觀,使今人看來,晚明時期顯得停滞而無生氣。

     ※※※ 明朝有十六個皇帝。

    第一個皇帝葬在南京,第二個皇帝的遺骸迄未發現,下面要提到的第七個皇帝朱祁钰,則單獨埋在北京西郊,另外十三個皇帝全葬在今日國都北方約二十五哩處,這十三個陵寝大緻以馬蹄的形狀環繞著一座儲水池。

    今日很少旅遊者去過北京市錯過了明陵,原因之一,第十三個皇帝朱翊鈞(中外人士都稱之為萬曆皇帝)的陵寝于一九五八年被發掘,茲後幾百萬人曾往他的地下停柩室參觀。

     我們參閱曆史紀錄反而可以看出這些皇帝有一種奇特之處:自朱瞻基之後,他們很少有機會在重要關頭定決策而影響到全帝國,隻有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可算例外,可是為時已晚。

    所謂奇特之處乃是他們在和戰的關頭,君主與臣僚通常意見一緻,很少有争辯的地方,反而他們的私生活倒成為公衆的問題,百官争吵不清,通常牽扯著皇帝禦前的行止和他家庭中的糾紛,好像人世間最重要的事體不發生于他們祖廟之内,即發生于宮闱之中。

     【皇帝的更替】 第六個皇帝朱祁鎮不到八歲登極。

    自小他就受著宦官的影響。

    公元一四四九年他年近二十二歲,有一個宦官勸他巡視北方邊境,在行程之中他遭蒙古人瓦剌(Oirat)部落的酋領也先(Esen)奇襲被擄北去,群臣與皇太後商議之後決定立朱祁鎮之異母弟朱祁钰為帝,以免也先挾制當今皇帝而在談判時逞上風。

    這計策成功,次年也先恭送朱祁鎮返京,自後他稱太上皇,居住在宮廷之内的偏僻之處,在中國“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的傳統,其被監視有如囚禁。

    公元一四五七年,在這樣的安排六年半之後,朱祁钰因病不能臨朝,太上皇的手下人趁機兵變而使朱祁鎮複辟。

    他們始終不承認朱祁钰有登九五之尊的資格,也不算作名正言順的皇帝,所以他身後遺骸也不能占用北郊千秋享配的地區。

    曆史家自此承認公元一四四九年可算明代的一段分水嶺,象征著這朝代的軍事力量由盛而衰,可是這與朱祁鎮的關系不深。

    此外他兩次禦宇的期間并無其他大事值得渲染,即算一四五七年的兵變也仍不過是弟兄間的私事。

     第九個皇帝朱祐樘的母親是廣西土酋的女兒。

    因為當地土人叛變,她被明軍俘虜,帶至京師分派在宮廷内管理儲藏雜事。

    她和第八個皇帝的邂逅生子先保持著為宮闱間的一段秘密,迄至他五歲,其出身尚在隐慝之中。

    不久他的母親去世,他被立為太子,公元一四八七年,朱祐樘十七歲得登大寶。

    傳統的曆史家一緻恭維他為好皇帝,既明智而又體貼人情,可是他們翻閱全部紀錄之後,看不出此人有何值得誇異之處,看來也不過是一位膽怯而缺乏安全感的年輕人,風雲際會一朝得為天子,被安排成為一個業已整體化之文官集團名義上的首長,在位十八年。

    當時唯一的事變為一四九四年黃河改道,這災難有兵部尚書劉大夏适時對付,此人即是當初焚毀鄭和的航海紀錄,以免以後再耗費國家财力和人力的模範官僚。

     在個性方面講,第十個皇帝朱厚照,是明代君主之中最具風味的人物(雖說不是每個人都覺得他是最值得同情的人物)。

    也因為命運的安排,他在公元一五○五年承繼皇位之前很少受到傳統父母的管束,其時尚未滿十四歲。

    不久之後他即遷出内宮,而在皇城之内他自己營造的“豹房”内居住,與他交往的多是宦官和喇嘛僧,有時也與聲名狼藉的女性厮姘,更有異方術士加人他随從之行列。

    他的尋樂與冒險,了無止境,有一次朱厚照親身出面馴虎,險遭叵測。

     他不舉行早朝,而在傍晚和群臣聚會,當朝臣中文學之士和他的教師對其一再規勸時,朱厚照即給各人升遷并派遣他們至遠方的職位。

    公元一五一七年蒙古領袖小王子伯顔猛可(BatuMengku)自長城之北侵犯明方的邊鎮,年輕的皇帝接受了這挑戰。

    他将防軍撥歸自己指揮,親往前線規劃,兩軍接觸之後蒙軍被擊退,可是所有的文官都沒有參加這次征役,他們強調明軍的損傷超過殺傷對方的人數。

     一五一八年皇帝又出邊搜索敵軍,這次經過沙漠邊際,始終沒有和蒙古人相遇。

    當群臣诤谏,天子以九五之尊不應冒如是之險時,朱厚照即下令任命自己為明軍之将領,接著他又封自己為公爵,以後他更以命令發表自己為太師,自此他自己的官階都超過所有文武官員之上。

    一五一九年消息傳來,皇帝又将以公爵、太師,和大将軍的資格往江南遊曆時,一百四十六個文官赴阙啼泣,哀求收回成命。

    請願者的心目中以為皇帝的舉止乖謬,朱厚照大為震怒,他指令凡抗命不離宮門的官員每人受廷杖三十下,其中十一人或當場打死或以後傷重而死。

     皇帝将他的南行日期延後到秋天,他逗留于南方迄至一五二○年年終。

    在一次釣魚的行程之中,朱厚照所親駕的小舟傾覆,雖說被救不死,據說他從此不愈,一直沒有完全複元。

    次年他身故于豹房,未有子嗣。

    廷臣與皇太後秘密商議,決定召皇帝之從弟朱厚熜自南方入京,他因此成為明朝的第十一個皇帝。

     當日廷臣的想法是,這年輕的皇子不僅繼承皇位,他更應當視自己祧承為伯父之子,因之皇室之遺傳才能一脈不斷的出自正裔,在祭祀時,也不生枝節,可是朱厚熜拒絕這樣的作法,他登極之後,表明他仍舊以親身父母為父母,并且給他業已身故的父親皇帝的名位,他的母親也取得皇太後的地位。

    廷臣因皇帝的舉動而意見分歧,這一糾紛也經年不得解決。

    公元一五二四年又有一大堆的官僚赴阙啼泣,皇帝震怒之下将其中一百三十四人囚禁,其中十六人死于廷杖。

    而且很不幸地,朱厚熜亦即嘉靖皇帝,禦宇期間長達四十五年之久。

     第十三個皇帝的行止更令人扼腕。

    朱翊鈞又稱萬曆皇帝,刻下他的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