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明朝:一個内向和非競争性的國家
關燈
小
中
大
【前言】明朝,居中國曆史上一個即将轉型的關鍵時代,先有朱棣(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主動與海外諸邦交流溝通,後有西方傳教士東來叩啟閉關自守的大門;同時,明代又是一個極中央集權的朝代,中國曆代各朝無出其右者,而明太祖建立的龐大農村集團,又導向往後主政者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緊縮的政策,以應付從内、從外紛至沓來的問題。
這些發生在有明一代錯綜複雜的曆史事件,使明朝曆史具備了極縱橫曲折的多面性格,緻令學史者必須謹慎細心地厘清,才能洞見真相。
※※※ 中國曆代創業主中,隻有朱元璋的出身最為微賤。
公元一三四四年,旱災與饑荒降臨到他的故鄉時,數星期之内父母和長兄相繼去世。
當時其既無資财購置棺椁,朱元璋和他另一位弟兄隻好自己動手将他們草草掩埋,自此各奔前程。
這位明朝的始祖,初時在一所廟宇内作徒弟,任雜役,當時尚未滿十六歲。
不久之後,他成為一個行腳僧,在淮河流域中靠乞食為生,在這情形之下,他和當日暴動的農民與秘密會社有了接觸,這些人物後來對改造朝代深有影響。
原來元朝末年,朝廷對各地水旱的災荒缺乏适當的處置:經營水利的大工程則糾集了多數的勞工,其待遇也沒有保障;元軍的各将領則鈎心鬥角,各不相讓。
于是各種條件都使當日胸懷大志的草莽英雄滿覺得時間業已成熟,乃是興兵發難的最好機會。
朱元璋無師自通,又善于玩弄人物,于是仗著自己的組織才幹,将各種因素收集綜合起來。
他花了十二年的功夫,既經過忘命的戰鬥又靠胸中的計謀,終将其他諸人所掌握的地盤接收歸并,從今之後他的名位已無可抗衡。
公元一三六八年他所控制的長江流域已是固若金湯,于是正式宣布明朝的誕生。
蒙古人的元朝毫不費力的被除逐,他們的末代皇帝也采取了一段前無先例的行動:他既不死于社稷,也不留著行禅讓禮,卻開宮門北奔,回到他祖先所來的草原中去。
【高度中央集權】< 朱元璋奠都于南京(過去曾稱建康或金陵),在不少人的眼裡看來,這是一座“不吉祥”的國都,沒有一個朝代定都于此而能在史上站得長久,即使到近代的太平天國和蔣介石亦未能幸免。
可是孫逸仙稱南京“高山深水與平原锺毓于一處”,這偉大的背景和他的眼光卻互相銜接。
算來也與他的志趣相符合,今日他的陵墓以花崗石和大理石築成,即位于紫金山之陽,俯視南京城,視界遠眺無礙。
朱元璋在十四世紀成為中國的國君。
其既從極為卑賤的地位而登九五之尊,他也隻有大刀闊斧的行事。
他的都城城牆長近三十哩(今日這磚砌的大架構依然存在),使南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磚牆環繞的城市,飛機可在城内起飛降落,城中又有竹林水塘,甚至大塊的蔬菜園,南京用不著郊外,它本身即是郊荒。
同時朱元璋在中國政治史經濟史和社會史上留下來的痕迹,也同樣的帶著戲劇性,其影響所及,至今未衰。
當中最大的特色無乃極度的中央集權,如果今日美國也依法炮制,則不僅加利福尼亞和德克薩斯的州長要由華盛頓派充,即使各州的市長與警察局長也要由華府任免,甚至他們薪給和衙門裡的預算也同樣要經過中央核準才能算數。
世界曆史中并無這樣的例子,以一個如此龐大的國家由中樞管束嚴格到如是之程度。
這嚴緊的管制是鑒于前代之覆轍所産生。
當蒙古政權被驅逐出境之日,元朝當然的被否定,即使是以前的趙宋也因為管理松懈而被指摘,撫今追昔,中國的官僚組織及人民如果整個的确守紀律保持團結,此泱泱大國決不會受制于外來之少數民族。
大凡專制政體總離不開道德作護符,以明朝的事例而言,朱元璋本身即是他的發言人,他曾禦制書刊數種,内中提到他的嚴刑峻法,仍是受昊天明命,非如此即不能使紀綱整肅。
事實上,維持高度的中央集權僅有紀律仍是不夠,當中大部分的成效,實因恐怖政治而獲得。
朱元璋在曆史上曾主持政治整肅四次,時在公元一三七六年至一三九三年之間,被檢舉的對象有政府高級官員、高級将領、公費學生、尋常百姓、各處地主,以及家族首長。
其檢舉之程序似有定型,起先首犯人物以貪污謀反的名目造成刑獄,是否有真情實據不說,隻是刑獄的範圍隻有越做越大,與謀的同犯及嫌疑犯也愈羅緻愈多,和主犯曾有來往也是有罪之憑據,一種含糊的道德上之罪名即可置人犯于死地(專家曾作估計,因這樣的檢舉而喪生的不下十萬人)。
當案情結束之際,皇帝也以各項罪名将各審判官處死。
經過這四次整肅之後,這國家與社會即使以中國的标準看來,也算是極度均勻,從此中樞不設宰相,迄至明亡,這體制不變。
國事不論大小,全由皇帝出面主持。
所謂“言官”,即監察人員,有權檢舉施政不法之處或官僚機構中不循常規之處,必要時也可以向皇帝诤谏。
他們若含默不言,算是疏忽職責,然則言官并不因為建言,即可無罪而置身于刑罰之外。
有明一代曾有不少言官因為執行職務時冒犯了皇帝,禦前不赦,而死于監獄。
俾斯麥曾認為德國經他經營,至十九世紀末年已達到飽和點,因之此後不再拓土。
而五百年前朱元璋也有類似的看法。
他決心固守中國“内地”,不再向外發展以避免額外之枝節。
他以朝代創業人的地位,傳示于他的子孫,聲稱明軍“永不征伐”的國家凡十五個,這十五個以朝鮮與日本及安南(越南)領先,及至南海各小國。
當倭寇侵擾海岸的時候,朱元璋為著息事甯人,将沿岸一帶之中國居民後撤,明令明朝臣民一律不許泛海。
不過與外間各國接觸并未完全放棄,有限度的商業,一般藉著外夷進貢
這些發生在有明一代錯綜複雜的曆史事件,使明朝曆史具備了極縱橫曲折的多面性格,緻令學史者必須謹慎細心地厘清,才能洞見真相。
※※※ 中國曆代創業主中,隻有朱元璋的出身最為微賤。
公元一三四四年,旱災與饑荒降臨到他的故鄉時,數星期之内父母和長兄相繼去世。
當時其既無資财購置棺椁,朱元璋和他另一位弟兄隻好自己動手将他們草草掩埋,自此各奔前程。
這位明朝的始祖,初時在一所廟宇内作徒弟,任雜役,當時尚未滿十六歲。
不久之後,他成為一個行腳僧,在淮河流域中靠乞食為生,在這情形之下,他和當日暴動的農民與秘密會社有了接觸,這些人物後來對改造朝代深有影響。
原來元朝末年,朝廷對各地水旱的災荒缺乏适當的處置:經營水利的大工程則糾集了多數的勞工,其待遇也沒有保障;元軍的各将領則鈎心鬥角,各不相讓。
于是各種條件都使當日胸懷大志的草莽英雄滿覺得時間業已成熟,乃是興兵發難的最好機會。
朱元璋無師自通,又善于玩弄人物,于是仗著自己的組織才幹,将各種因素收集綜合起來。
他花了十二年的功夫,既經過忘命的戰鬥又靠胸中的計謀,終将其他諸人所掌握的地盤接收歸并,從今之後他的名位已無可抗衡。
公元一三六八年他所控制的長江流域已是固若金湯,于是正式宣布明朝的誕生。
蒙古人的元朝毫不費力的被除逐,他們的末代皇帝也采取了一段前無先例的行動:他既不死于社稷,也不留著行禅讓禮,卻開宮門北奔,回到他祖先所來的草原中去。
【高度中央集權】< 朱元璋奠都于南京(過去曾稱建康或金陵),在不少人的眼裡看來,這是一座“不吉祥”的國都,沒有一個朝代定都于此而能在史上站得長久,即使到近代的太平天國和蔣介石亦未能幸免。
可是孫逸仙稱南京“高山深水與平原锺毓于一處”,這偉大的背景和他的眼光卻互相銜接。
算來也與他的志趣相符合,今日他的陵墓以花崗石和大理石築成,即位于紫金山之陽,俯視南京城,視界遠眺無礙。
朱元璋在十四世紀成為中國的國君。
其既從極為卑賤的地位而登九五之尊,他也隻有大刀闊斧的行事。
他的都城城牆長近三十哩(今日這磚砌的大架構依然存在),使南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磚牆環繞的城市,飛機可在城内起飛降落,城中又有竹林水塘,甚至大塊的蔬菜園,南京用不著郊外,它本身即是郊荒。
同時朱元璋在中國政治史經濟史和社會史上留下來的痕迹,也同樣的帶著戲劇性,其影響所及,至今未衰。
當中最大的特色無乃極度的中央集權,如果今日美國也依法炮制,則不僅加利福尼亞和德克薩斯的州長要由華盛頓派充,即使各州的市長與警察局長也要由華府任免,甚至他們薪給和衙門裡的預算也同樣要經過中央核準才能算數。
世界曆史中并無這樣的例子,以一個如此龐大的國家由中樞管束嚴格到如是之程度。
這嚴緊的管制是鑒于前代之覆轍所産生。
當蒙古政權被驅逐出境之日,元朝當然的被否定,即使是以前的趙宋也因為管理松懈而被指摘,撫今追昔,中國的官僚組織及人民如果整個的确守紀律保持團結,此泱泱大國決不會受制于外來之少數民族。
大凡專制政體總離不開道德作護符,以明朝的事例而言,朱元璋本身即是他的發言人,他曾禦制書刊數種,内中提到他的嚴刑峻法,仍是受昊天明命,非如此即不能使紀綱整肅。
事實上,維持高度的中央集權僅有紀律仍是不夠,當中大部分的成效,實因恐怖政治而獲得。
朱元璋在曆史上曾主持政治整肅四次,時在公元一三七六年至一三九三年之間,被檢舉的對象有政府高級官員、高級将領、公費學生、尋常百姓、各處地主,以及家族首長。
其檢舉之程序似有定型,起先首犯人物以貪污謀反的名目造成刑獄,是否有真情實據不說,隻是刑獄的範圍隻有越做越大,與謀的同犯及嫌疑犯也愈羅緻愈多,和主犯曾有來往也是有罪之憑據,一種含糊的道德上之罪名即可置人犯于死地(專家曾作估計,因這樣的檢舉而喪生的不下十萬人)。
當案情結束之際,皇帝也以各項罪名将各審判官處死。
經過這四次整肅之後,這國家與社會即使以中國的标準看來,也算是極度均勻,從此中樞不設宰相,迄至明亡,這體制不變。
國事不論大小,全由皇帝出面主持。
所謂“言官”,即監察人員,有權檢舉施政不法之處或官僚機構中不循常規之處,必要時也可以向皇帝诤谏。
他們若含默不言,算是疏忽職責,然則言官并不因為建言,即可無罪而置身于刑罰之外。
有明一代曾有不少言官因為執行職務時冒犯了皇帝,禦前不赦,而死于監獄。
俾斯麥曾認為德國經他經營,至十九世紀末年已達到飽和點,因之此後不再拓土。
而五百年前朱元璋也有類似的看法。
他決心固守中國“内地”,不再向外發展以避免額外之枝節。
他以朝代創業人的地位,傳示于他的子孫,聲稱明軍“永不征伐”的國家凡十五個,這十五個以朝鮮與日本及安南(越南)領先,及至南海各小國。
當倭寇侵擾海岸的時候,朱元璋為著息事甯人,将沿岸一帶之中國居民後撤,明令明朝臣民一律不許泛海。
不過與外間各國接觸并未完全放棄,有限度的商業,一般藉著外夷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