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插曲
關燈
小
中
大
【前言】從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騎兵東征西讨,到忽必烈征服南宋,建立元朝,蒙古軍隊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但是如何經營這個雄跨歐亞的大帝國,忽必烈及其繼承者仍是以“馬上”得天下的精神治理這個國家,重武功而輕文治,以至于制度無法上軌道,改革也無法落實。
九十年後,這個中國史上空前的大帝國被明朝取代,中國曆史開始新的階段──第三帝國。
※※※ 在旅遊尚未成為一種有組織的事業之前,馬可波羅就已成了超級的旅遊者。
他前往中國既沒有作買賣營利的打算,也缺乏傳教士拯救衆生的虔誠。
隻因好奇心發動,就使文藝複興以前的歐洲大開眼界。
根據當日的标準看來,他所留下的一段不平常紀錄,已經牽涉到全世界的任何角落。
縱是他輕易的接受傳說,本人又喜歡誇張,可是他以親身經驗道出,就自然的打動了其他人的興緻,而使他們也欣然欲往了。
他經常在書中提到:“你不親眼看到無法置信”,這樣不斷的挑逗讀者,也使他們必須将想像力一再延伸,去欣賞遠方異域的各種離奇古怪的事物。
【忽必烈與馬可波羅】 他書中的一代偉人乃是忽必烈,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年輕的馬可進出忽必烈朝廷之際,元朝的水師正集結準備于公元一二七九年殲滅南宋的殘馀艦隊。
此戰役結束,“大可汗”成為全中國唯一的統治者,這是以前異族入主的事迹中所未有的。
從此元朝創業之主和威尼斯之來客彼此以禮相待,建立了一段互相慕好的關系。
馬可波羅從此仕元,他承應了大可汗之各種差使,也向他提供有意義之情報。
馬可波羅稱中國為Cathay;南方的中國人為“蠻子”(manzi)。
北京則成了“堪巴祿克”(Cambaluc),即蒙古人所謂可汗之大都(Khan-baliq)。
中國人通稱杭州為“行在”,馬可波羅稍一調整則成Quinsay。
這位歐洲來訪者視中國之紙币為一大奇聞。
石綿則出自高山之間,可以捶碎分裂“有如樹木之纖維”,然後“用作布巾”。
煤則為“一種石塊,燃燒時有如木材”,從山上采出,燒之生熱。
從馬可波羅的紀錄中,我們可以從另一角度觀察忽必烈這個人。
顯然的,他作為一個領袖人物,既有慧眼,也相當機警。
其志在戰勝攻取,可是卻也真心有意使他治下的人民在最基本的需要中得到滿足。
他多少将宗教當作一種工具看待。
信仰既可以利用作為他統治帝國的凝固力,以增進團結;也可以被反利用為一種颠覆破壞的号召力,足以使之解體。
所以他對各宗派的容忍,視其對自己施政方略的影響而有差異。
馬可波羅對忽必烈的開明專制具有好感;可是應當批評時他也從不含糊。
他有一次曾說:“很多心存不軌的人,經常有謀反的趨向。
”在另一處他又提出:“所有的中國人都厭惡大可汗的政體,因為他所派的地方政府首長多為鞑靼人,尚有更多的色目人,他們視中國人如奴隸,使他們無法容忍。
”讀者自此也可以看出,大可汗以遺傳的權利淩駕于中國之上的辦法沒有成功,隻好以征服的力量來控制。
于是他對本土之人不能信任,也隻好将權力擺在鞑靼人、色目人和基督教徒的手裡。
這些人附屬于他皇室之中,忠于職守地對他服務,(其他的)外國人也是如此。
【蒙古大帝國】 蒙古人能掌握到世界局勢中的優越地位,在曆史中可算獨一無二。
其人口隻有一百萬左右,他們的武功卻使歐亞大陸幾乎全在他們操縱之中,以至東西極端所幸存的地方極為有限。
由于家族間的團結,又有牧人的刻苦耐勞性格,于是蒙古人有極優異的兵員。
以前契丹之遼和女真之金已經将騎兵大兵團的戰術充分發揮。
可是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更将其擴張至極緻而所向披靡。
他們的部隊極守紀律,并以風馳電掣的速率行動,作戰計劃也周詳完備。
各騎士必要時可以倚賴他們牝馬的乳汁為生,支持上好幾天,甚至幾星期。
心理作戰被廣泛利用,例如讓難民經行于隊伍之前,散布謠言:如果被侵犯之城市膽敢抵抗,攻城之日就給以殘忍的暴行和放縱的破壞。
被征服的民衆中若有軍事和技術才能的人經常盡量的拔用。
公元一二五八年蒙古人攻巴格達這個回教國
但是如何經營這個雄跨歐亞的大帝國,忽必烈及其繼承者仍是以“馬上”得天下的精神治理這個國家,重武功而輕文治,以至于制度無法上軌道,改革也無法落實。
九十年後,這個中國史上空前的大帝國被明朝取代,中國曆史開始新的階段──第三帝國。
※※※ 在旅遊尚未成為一種有組織的事業之前,馬可波羅就已成了超級的旅遊者。
他前往中國既沒有作買賣營利的打算,也缺乏傳教士拯救衆生的虔誠。
隻因好奇心發動,就使文藝複興以前的歐洲大開眼界。
根據當日的标準看來,他所留下的一段不平常紀錄,已經牽涉到全世界的任何角落。
縱是他輕易的接受傳說,本人又喜歡誇張,可是他以親身經驗道出,就自然的打動了其他人的興緻,而使他們也欣然欲往了。
他經常在書中提到:“你不親眼看到無法置信”,這樣不斷的挑逗讀者,也使他們必須将想像力一再延伸,去欣賞遠方異域的各種離奇古怪的事物。
【忽必烈與馬可波羅】 他書中的一代偉人乃是忽必烈,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年輕的馬可進出忽必烈朝廷之際,元朝的水師正集結準備于公元一二七九年殲滅南宋的殘馀艦隊。
此戰役結束,“大可汗”成為全中國唯一的統治者,這是以前異族入主的事迹中所未有的。
從此元朝創業之主和威尼斯之來客彼此以禮相待,建立了一段互相慕好的關系。
馬可波羅從此仕元,他承應了大可汗之各種差使,也向他提供有意義之情報。
馬可波羅稱中國為Cathay;南方的中國人為“蠻子”(manzi)。
北京則成了“堪巴祿克”(Cambaluc),即蒙古人所謂可汗之大都(Khan-baliq)。
中國人通稱杭州為“行在”,馬可波羅稍一調整則成Quinsay。
這位歐洲來訪者視中國之紙币為一大奇聞。
石綿則出自高山之間,可以捶碎分裂“有如樹木之纖維”,然後“用作布巾”。
煤則為“一種石塊,燃燒時有如木材”,從山上采出,燒之生熱。
從馬可波羅的紀錄中,我們可以從另一角度觀察忽必烈這個人。
顯然的,他作為一個領袖人物,既有慧眼,也相當機警。
其志在戰勝攻取,可是卻也真心有意使他治下的人民在最基本的需要中得到滿足。
他多少将宗教當作一種工具看待。
信仰既可以利用作為他統治帝國的凝固力,以增進團結;也可以被反利用為一種颠覆破壞的号召力,足以使之解體。
所以他對各宗派的容忍,視其對自己施政方略的影響而有差異。
馬可波羅對忽必烈的開明專制具有好感;可是應當批評時他也從不含糊。
他有一次曾說:“很多心存不軌的人,經常有謀反的趨向。
”在另一處他又提出:“所有的中國人都厭惡大可汗的政體,因為他所派的地方政府首長多為鞑靼人,尚有更多的色目人,他們視中國人如奴隸,使他們無法容忍。
”讀者自此也可以看出,大可汗以遺傳的權利淩駕于中國之上的辦法沒有成功,隻好以征服的力量來控制。
于是他對本土之人不能信任,也隻好将權力擺在鞑靼人、色目人和基督教徒的手裡。
這些人附屬于他皇室之中,忠于職守地對他服務,(其他的)外國人也是如此。
【蒙古大帝國】 蒙古人能掌握到世界局勢中的優越地位,在曆史中可算獨一無二。
其人口隻有一百萬左右,他們的武功卻使歐亞大陸幾乎全在他們操縱之中,以至東西極端所幸存的地方極為有限。
由于家族間的團結,又有牧人的刻苦耐勞性格,于是蒙古人有極優異的兵員。
以前契丹之遼和女真之金已經将騎兵大兵團的戰術充分發揮。
可是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更将其擴張至極緻而所向披靡。
他們的部隊極守紀律,并以風馳電掣的速率行動,作戰計劃也周詳完備。
各騎士必要時可以倚賴他們牝馬的乳汁為生,支持上好幾天,甚至幾星期。
心理作戰被廣泛利用,例如讓難民經行于隊伍之前,散布謠言:如果被侵犯之城市膽敢抵抗,攻城之日就給以殘忍的暴行和放縱的破壞。
被征服的民衆中若有軍事和技術才能的人經常盡量的拔用。
公元一二五八年蒙古人攻巴格達這個回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