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插曲
關燈
小
中
大
時,有一中國将領參加,中國工兵一千人即操用攻城的炮弩投擲燃燒彈。
十年之後他進攻襄陽樊城時,忽必烈召用兩個波斯工兵設計能投擲一百五十磅大石塊的重炮弩。
成吉思汗于公元一二二七年攻西夏時身故。
他的帝國分作四部分:金帳汗國(GoldenHorde)包括俄羅斯之大部疆域、莫斯科和基輔(Kiev)在内;波斯汗國所轄自阿富汗邊疆及于伊拉克邊疆;另一汗國在兩者之間而向東延伸,概括今日蘇聯中亞地帶與中國新疆,隻有大可汗有權統轄以上三個汗國。
他自己的領域北至蒙古沙漠地帶,南達中國海之海濱。
當日這不過是一個憧憬中的遠景,直到這世界上最偉大的征服者死後五十年,才成為事實。
根據成吉思汗的家法,大可汗由選舉産生。
忽必烈取得這地位并未經過這一程序。
他在公元一二六○年自稱大可汗,在争奪名位時和他弟弟阿裡不哥(Arik-Buga,元人将此名譯為阿裡不哥有循儒家思想指斥其對兄長不忠順之意)兵戎相見。
獲勝後,他仍須對付中亞地區蒙古領袖所組織的聯盟,他們是由從兄海都(Kaidu)率領,堅稱維持成吉思汗家法。
迄至忽必烈在公元一二九四年逝世之日,兩方沖突仍未停息。
雖說他本人征服南宋,可是也向西北用兵阻擋了遊牧民族,使中國不受其蹂躏。
隻是如此大可汗統領各汗國的權力也就名實俱亡了。
在這方面忽必烈并不介意,他一心專注于中國,企圖壟斷東亞。
公元一二七一年,他在漢臣慫恿之下,創建了元朝。
上章已說及又八年,即一二七九年南宋的抵抗才全部摧毀,至此他才成為中國式天子。
【遠征日本】 很多曆史家一提到忽必烈,就想到他曾遠征日本出師不利,因為這戰役也産生了日本“神風”的傳說。
元朝對日用兵兩次。
一二七四年的遠征(當時南宋尚未完全滅亡),朝鮮被用作跳闆,聯合艦隊裡利用了八百艘大小船隻,上載蒙古與朝鮮兵員二萬五千人。
在占領了沿岸幾個小島之後,他們在十一月廿日于九州博多灣登陸。
日本軍在完成防禦工事之後等候援軍的來臨。
當天戰事勝負未決,是夜台風掃境;當蒙古人決心後撤時秩序大亂,據朝鮮方面的紀錄所載,淹沒于海中者達一萬三千人。
公元一二八一年的遠征已在南宋覆亡之後,兵力增大數倍。
北方的進攻部隊有蒙古和朝鮮部隊四萬人,船隻九百艘,仍循第一次路線前進;南方軍由宋降将範文虎率領,有大小船隻三千五百艘,載兵十萬,由浙江舟山島起航。
規模之大,是當時曆史上所僅有,這紀錄直到最近才被打破。
也和第一次遠征一樣,沿海的島嶼,不費力的占領,部隊在博多灣登陸成功。
隻是在兩次戰役之間,日本人已在海灘一帶構築了一線石牆,阻礙蒙古騎兵的行動,于是遠征軍少有進展。
戰鬥自六月持續到七月,仍無決定性的突破。
八月間又有台風來臨,船舶覆沒數百艘。
海陸軍将領連範文虎在内率領巨艦逃脫,淹沒的軍士難以計數。
陸上殘存部隊則被日軍在灘頭拘捕集體斬首。
今日博多灣的“元冠冢”即顯示了“神風”的裁判。
朝鮮方面稱,損失數在參加者半數以上而略強,中國與蒙古的死亡人數無紀錄。
日本方面的記載指出:蒙古輕騎兵不能發生力量,而中國軍則裝備低劣,士氣消沉。
日本人兩次将忽必烈的來使斬首,又兩次使其遠征慘敗,忽必烈極度的憤怒,于是準備第三次遠征,維持其聲望。
各項準備在二次失敗之後不久開始進行,造船的工作及于全中國沿海,北至朝鮮半島,中經渤海灣及今日中國之東北,商船也被征用,供應物品則大量的屯集,海上水手全被召募,甚至海盜囚犯也被宥免而予以官職以便往日本戴罪圖功。
公元一二八五年由長江下遊運往朝鮮之米一百萬石,表示大軍的出動在即,可是一二八六年初,一道出人意表之外的诏令,将所有的準備全部放棄。
《元史》稱“帝以日本孤遠島夷,重困民力,罷征日本,召阿八赤赴阙,仍散所顧民船。
”雖說所稱符合情理,可是如此聲張又自承以前之錯誤和目下弱點,忽必烈發出這種指令時不能沒有道義上的勇氣。
【蒙古武功的極緻】 從曆史的眼光看來,蒙古人的挫敗證明了在現代科
十年之後他進攻襄陽樊城時,忽必烈召用兩個波斯工兵設計能投擲一百五十磅大石塊的重炮弩。
成吉思汗于公元一二二七年攻西夏時身故。
他的帝國分作四部分:金帳汗國(GoldenHorde)包括俄羅斯之大部疆域、莫斯科和基輔(Kiev)在内;波斯汗國所轄自阿富汗邊疆及于伊拉克邊疆;另一汗國在兩者之間而向東延伸,概括今日蘇聯中亞地帶與中國新疆,隻有大可汗有權統轄以上三個汗國。
他自己的領域北至蒙古沙漠地帶,南達中國海之海濱。
當日這不過是一個憧憬中的遠景,直到這世界上最偉大的征服者死後五十年,才成為事實。
根據成吉思汗的家法,大可汗由選舉産生。
忽必烈取得這地位并未經過這一程序。
他在公元一二六○年自稱大可汗,在争奪名位時和他弟弟阿裡不哥(Arik-Buga,元人将此名譯為阿裡不哥有循儒家思想指斥其對兄長不忠順之意)兵戎相見。
獲勝後,他仍須對付中亞地區蒙古領袖所組織的聯盟,他們是由從兄海都(Kaidu)率領,堅稱維持成吉思汗家法。
迄至忽必烈在公元一二九四年逝世之日,兩方沖突仍未停息。
雖說他本人征服南宋,可是也向西北用兵阻擋了遊牧民族,使中國不受其蹂躏。
隻是如此大可汗統領各汗國的權力也就名實俱亡了。
在這方面忽必烈并不介意,他一心專注于中國,企圖壟斷東亞。
公元一二七一年,他在漢臣慫恿之下,創建了元朝。
上章已說及又八年,即一二七九年南宋的抵抗才全部摧毀,至此他才成為中國式天子。
【遠征日本】 很多曆史家一提到忽必烈,就想到他曾遠征日本出師不利,因為這戰役也産生了日本“神風”的傳說。
元朝對日用兵兩次。
一二七四年的遠征(當時南宋尚未完全滅亡),朝鮮被用作跳闆,聯合艦隊裡利用了八百艘大小船隻,上載蒙古與朝鮮兵員二萬五千人。
在占領了沿岸幾個小島之後,他們在十一月廿日于九州博多灣登陸。
日本軍在完成防禦工事之後等候援軍的來臨。
當天戰事勝負未決,是夜台風掃境;當蒙古人決心後撤時秩序大亂,據朝鮮方面的紀錄所載,淹沒于海中者達一萬三千人。
公元一二八一年的遠征已在南宋覆亡之後,兵力增大數倍。
北方的進攻部隊有蒙古和朝鮮部隊四萬人,船隻九百艘,仍循第一次路線前進;南方軍由宋降将範文虎率領,有大小船隻三千五百艘,載兵十萬,由浙江舟山島起航。
規模之大,是當時曆史上所僅有,這紀錄直到最近才被打破。
也和第一次遠征一樣,沿海的島嶼,不費力的占領,部隊在博多灣登陸成功。
隻是在兩次戰役之間,日本人已在海灘一帶構築了一線石牆,阻礙蒙古騎兵的行動,于是遠征軍少有進展。
戰鬥自六月持續到七月,仍無決定性的突破。
八月間又有台風來臨,船舶覆沒數百艘。
海陸軍将領連範文虎在内率領巨艦逃脫,淹沒的軍士難以計數。
陸上殘存部隊則被日軍在灘頭拘捕集體斬首。
今日博多灣的“元冠冢”即顯示了“神風”的裁判。
朝鮮方面稱,損失數在參加者半數以上而略強,中國與蒙古的死亡人數無紀錄。
日本方面的記載指出:蒙古輕騎兵不能發生力量,而中國軍則裝備低劣,士氣消沉。
日本人兩次将忽必烈的來使斬首,又兩次使其遠征慘敗,忽必烈極度的憤怒,于是準備第三次遠征,維持其聲望。
各項準備在二次失敗之後不久開始進行,造船的工作及于全中國沿海,北至朝鮮半島,中經渤海灣及今日中國之東北,商船也被征用,供應物品則大量的屯集,海上水手全被召募,甚至海盜囚犯也被宥免而予以官職以便往日本戴罪圖功。
公元一二八五年由長江下遊運往朝鮮之米一百萬石,表示大軍的出動在即,可是一二八六年初,一道出人意表之外的诏令,将所有的準備全部放棄。
《元史》稱“帝以日本孤遠島夷,重困民力,罷征日本,召阿八赤赴阙,仍散所顧民船。
”雖說所稱符合情理,可是如此聲張又自承以前之錯誤和目下弱點,忽必烈發出這種指令時不能沒有道義上的勇氣。
【蒙古武功的極緻】 從曆史的眼光看來,蒙古人的挫敗證明了在現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