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明朝:一個内向和非競争性的國家
關燈
小
中
大
德問題,好幾次皇帝宮闱間的糾紛也被衣著錦繡的朝臣用作出發點去支持他們的争論了。
十五世紀初,朱元璋的一切規劃好像全被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所否決。
【明成祖朱棣改弦更張】 當朱元璋于公元一三九八年逝世時,南京的皇位依照傳位于長裔的辦法,由皇太孫朱允炆繼承。
不到一年,朱棣反叛,内戰三年之後,叔父打敗了侄兒(後者可能在宮殿裡失火時喪生)。
奪位之後,朱棣采取了幾項行動使他父親朱元璋所有的方針政策被推翻:首先他即不顧朱元璋的遺命,進兵安南。
最初明軍之行進極為順利,朱棣乃将今日越南北部劃置為中國的行省,隻是後來越南人采取遊擊戰術,中國遠征軍進退失所,加以交通通訊困難,補給不繼,迄朱棣于一四二四年逝世時,此問題仍未解決。
在北方,朱棣也不相信不介入政策。
他自己即親率大軍讨蒙古五次,兩次渡過克魯倫(Kerulen)河(今日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境)。
在此之前,中國的君主未曾親率大軍如此勞師遠征,朱棣的部隊每次大概有二十五萬人左右。
當最後一次遠征南返途中,他因病而死在今日内蒙的多倫諾爾附近。
重建北京的宮庭與城垣,在他督導之下經營了十二年,使用的匠人達十萬,勞工達百萬,城垣高四十呎,周圍十四哩,直到一九六二年因為疏暢市區的交通,這城牆才被拆除,今日隻有前門和地安門,兩座像堡壘式的建築依然存在,上有碉樓數層,好像表彰著中國在曆史上的生命活力,自十五世紀迄至今日,已在各種變亂之中經曆了不少的風霜。
此外紫禁城裡的故宮則全部保全完整,宮殿内有房舍九千間,當初由朱棣下令建造,以後又續有新添,更因清朝的大規模翻新,現有的故宮成了中國傳統建築最大規模的現物陳列。
有了這些,經營明朝的第三個皇帝又修正朱元璋的設計:他于公元一四二一年移都北京,将南京稱為“留都”;由蒙古人創建的南北大運河,朱棣也将之重造,既将河道掘深,又加築閘壩以增進其效率。
【鄭和下南洋】 在這一切紛至沓來之際,朱棣更命令宦官鄭和屢次下南洋。
第一次航行發動于一四○五年,計有大船六十二隻,小船二百二十五艘,上載軍民二萬七千八百人,最大的船,長四百四十呎,寬一百八十六呎,即次級之船亦有三百七十呎長,橫寬一百五十呎。
這樣的巨船隻見于書刊不見于實物,可是一九五七年考古學家在當日船廠附近發現有船舵舵竿一樁,經過估計,其舵葉之高寬都應當在二十呎以上。
鄭和曾前後下南洋七次,最後一次航行于一四三二年間,已在朱棣之身後。
在後面主持此次派遣的乃是朱棣之孫朱瞻基,明朝的第五個皇帝。
平均計算起來,這七次航行中每次費時二十個月。
這艦隊曾在馬六甲海峽(MalaccaStraight)與海盜作戰,幹預爪哇(Java)之内政,擒獲錫蘭(Ceylon)國王(今日之斯裡蘭卡SriLanaka,企圖劫奪鄭和之船隻),發解南京聽訊,又勸說了好幾十個國王與酋領向中國進貢,有些國王還親來中國觀光。
這艦隊巡弋于印度洋,派遣分隊前往主要航線之外的地方,從波斯灣到荷姆茲(Hormuz),非洲海岸之桑吉巴(Zanzibar),紅海之入口處亞敦(Aden)。
艦隊之中有七人還曾往回教聖地麥加(Mecca)。
鄭和之後再未有遣派艦隊之事,船員被遣散,船隻任之擱置廢爛,航海圖被兵部尚書(軍政部長)劉大夏焚毀。
現代中國學者,對于鄭和之下一輩在上述燦爛光輝的創舉之後不事繼續,既感驚訝也覺得憤恨。
看到不過百多年後,中國東南沿海即要受日本來犯的倭寇蹂躏,澳門且落入葡萄牙之手,不免令讀者切齒。
中國從此之後,迄至十九世紀無海軍之可言。
而十九世紀向外購辦之鐵甲船,也在一八九五年的中日戰争被日本海軍或擊沉或拖去。
這問題迄今仍沒有确切的解答。
不過朱棣的經曆,在曆史上确有離奇巧遇之處:一○四五年坦麥能(Tamerlane)正準備侵犯我國,但卻在舉兵前夕逝世。
中國的幸運君主因之避免了與世間最偉大的軍事領袖之一周旋;西歐之海上威權,則待到朱棣艦隊耀武于南海縱橫無敵之後,又經過若幹年才開始出現;他之攻安南并交趾所留下來的不利後果,不在他生前暴露出來,卻遺患他的子孫。
為什麼這些事在時間上如此巧合?我們不能置答。
可是在已經發生的情事内,我們倒可以提出若幹解釋:即朱棣之作為已超過他可以支付的能力,他的帝國接受了極度的負擔,已近乎破裂點,他的繼承人必須全面的緊縮,才能避免朝代之淪亡。
在此關頭需要特别提出的則是,朱棣的征斂隻能因循他父親的規劃,得自農村經濟。
而農村經濟既缺乏省區間的聯系,又無各行業間的經營,于是籌措的辦法,要不是直接科斂,就是引用足以産生反效果的手段,有如将朱元璋辛苦存積的貯藏抽用,加緊添發紙币,再不然就是平面的向下層加壓力,勤派額外捐輸,增添不給酬的工役。
朱棣為人機警而有城府,也帶著幾分魅力,他經常在身邊役使著一群文學之士,他們将他的年鑒和施政的号令一再修飾,也算寫得令人動聽,隻是皇帝的苛政既已施用廣泛,已不能全部掩飾了。
例如各地的方志即提及國都北移,多種賦稅之附加,平空的派上了八百哩的腳費;工部的報告提及,工匠原應服不給酬的工役,每人每年隻三十天,而修建北京時,卻有整年不返情事;一個知府因反對額外科征,被置放在一輛檻車之上押解赴京,由皇帝親自審訊;戶部尚書(财政部長)夏元吉任官二十年,隻因為反對漠北用兵,被朱棣
十五世紀初,朱元璋的一切規劃好像全被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所否決。
【明成祖朱棣改弦更張】 當朱元璋于公元一三九八年逝世時,南京的皇位依照傳位于長裔的辦法,由皇太孫朱允炆繼承。
不到一年,朱棣反叛,内戰三年之後,叔父打敗了侄兒(後者可能在宮殿裡失火時喪生)。
奪位之後,朱棣采取了幾項行動使他父親朱元璋所有的方針政策被推翻:首先他即不顧朱元璋的遺命,進兵安南。
最初明軍之行進極為順利,朱棣乃将今日越南北部劃置為中國的行省,隻是後來越南人采取遊擊戰術,中國遠征軍進退失所,加以交通通訊困難,補給不繼,迄朱棣于一四二四年逝世時,此問題仍未解決。
在北方,朱棣也不相信不介入政策。
他自己即親率大軍讨蒙古五次,兩次渡過克魯倫(Kerulen)河(今日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境)。
在此之前,中國的君主未曾親率大軍如此勞師遠征,朱棣的部隊每次大概有二十五萬人左右。
當最後一次遠征南返途中,他因病而死在今日内蒙的多倫諾爾附近。
重建北京的宮庭與城垣,在他督導之下經營了十二年,使用的匠人達十萬,勞工達百萬,城垣高四十呎,周圍十四哩,直到一九六二年因為疏暢市區的交通,這城牆才被拆除,今日隻有前門和地安門,兩座像堡壘式的建築依然存在,上有碉樓數層,好像表彰著中國在曆史上的生命活力,自十五世紀迄至今日,已在各種變亂之中經曆了不少的風霜。
此外紫禁城裡的故宮則全部保全完整,宮殿内有房舍九千間,當初由朱棣下令建造,以後又續有新添,更因清朝的大規模翻新,現有的故宮成了中國傳統建築最大規模的現物陳列。
有了這些,經營明朝的第三個皇帝又修正朱元璋的設計:他于公元一四二一年移都北京,将南京稱為“留都”;由蒙古人創建的南北大運河,朱棣也将之重造,既将河道掘深,又加築閘壩以增進其效率。
【鄭和下南洋】 在這一切紛至沓來之際,朱棣更命令宦官鄭和屢次下南洋。
第一次航行發動于一四○五年,計有大船六十二隻,小船二百二十五艘,上載軍民二萬七千八百人,最大的船,長四百四十呎,寬一百八十六呎,即次級之船亦有三百七十呎長,橫寬一百五十呎。
這樣的巨船隻見于書刊不見于實物,可是一九五七年考古學家在當日船廠附近發現有船舵舵竿一樁,經過估計,其舵葉之高寬都應當在二十呎以上。
鄭和曾前後下南洋七次,最後一次航行于一四三二年間,已在朱棣之身後。
在後面主持此次派遣的乃是朱棣之孫朱瞻基,明朝的第五個皇帝。
平均計算起來,這七次航行中每次費時二十個月。
這艦隊曾在馬六甲海峽(MalaccaStraight)與海盜作戰,幹預爪哇(Java)之内政,擒獲錫蘭(Ceylon)國王(今日之斯裡蘭卡SriLanaka,企圖劫奪鄭和之船隻),發解南京聽訊,又勸說了好幾十個國王與酋領向中國進貢,有些國王還親來中國觀光。
這艦隊巡弋于印度洋,派遣分隊前往主要航線之外的地方,從波斯灣到荷姆茲(Hormuz),非洲海岸之桑吉巴(Zanzibar),紅海之入口處亞敦(Aden)。
艦隊之中有七人還曾往回教聖地麥加(Mecca)。
鄭和之後再未有遣派艦隊之事,船員被遣散,船隻任之擱置廢爛,航海圖被兵部尚書(軍政部長)劉大夏焚毀。
現代中國學者,對于鄭和之下一輩在上述燦爛光輝的創舉之後不事繼續,既感驚訝也覺得憤恨。
看到不過百多年後,中國東南沿海即要受日本來犯的倭寇蹂躏,澳門且落入葡萄牙之手,不免令讀者切齒。
中國從此之後,迄至十九世紀無海軍之可言。
而十九世紀向外購辦之鐵甲船,也在一八九五年的中日戰争被日本海軍或擊沉或拖去。
這問題迄今仍沒有确切的解答。
不過朱棣的經曆,在曆史上确有離奇巧遇之處:一○四五年坦麥能(Tamerlane)正準備侵犯我國,但卻在舉兵前夕逝世。
中國的幸運君主因之避免了與世間最偉大的軍事領袖之一周旋;西歐之海上威權,則待到朱棣艦隊耀武于南海縱橫無敵之後,又經過若幹年才開始出現;他之攻安南并交趾所留下來的不利後果,不在他生前暴露出來,卻遺患他的子孫。
為什麼這些事在時間上如此巧合?我們不能置答。
可是在已經發生的情事内,我們倒可以提出若幹解釋:即朱棣之作為已超過他可以支付的能力,他的帝國接受了極度的負擔,已近乎破裂點,他的繼承人必須全面的緊縮,才能避免朝代之淪亡。
在此關頭需要特别提出的則是,朱棣的征斂隻能因循他父親的規劃,得自農村經濟。
而農村經濟既缺乏省區間的聯系,又無各行業間的經營,于是籌措的辦法,要不是直接科斂,就是引用足以産生反效果的手段,有如将朱元璋辛苦存積的貯藏抽用,加緊添發紙币,再不然就是平面的向下層加壓力,勤派額外捐輸,增添不給酬的工役。
朱棣為人機警而有城府,也帶著幾分魅力,他經常在身邊役使著一群文學之士,他們将他的年鑒和施政的号令一再修飾,也算寫得令人動聽,隻是皇帝的苛政既已施用廣泛,已不能全部掩飾了。
例如各地的方志即提及國都北移,多種賦稅之附加,平空的派上了八百哩的腳費;工部的報告提及,工匠原應服不給酬的工役,每人每年隻三十天,而修建北京時,卻有整年不返情事;一個知府因反對額外科征,被置放在一輛檻車之上押解赴京,由皇帝親自審訊;戶部尚書(财政部長)夏元吉任官二十年,隻因為反對漠北用兵,被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