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明朝:一個内向和非競争性的國家
關燈
小
中
大
監禁三年,直到皇帝去世才重獲自由。
現存的資料證實,鄭和準備航海時有權向沿海地區直接征用人力與物資。
這艦隊之出動雖也有商人參加,可是其被抨擊,仍是由于其缺乏利潤。
鄭和最大船舶有甲闆四層,内有家屬用之船艙及公用廳房,有些船艙内設衣櫃,亦有私人廁所,使用者持有鑰匙。
随行家屬包括婦女及孩童。
雖有商人夾雜其間,他們并非個别出資經商。
海船的往返,找不到一種不可缺少的商品作大規模的載運,因之其勞師動衆,更為人指摘。
這些船舶所載出口商品為綢緞、銅錢、瓷器和樟腦,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珍寶、刀剪、油膏、藥料及奇禽異獸,此類物品可以增加宮庭生活之色彩,卻不适用于大衆化市場。
即使胡椒與蘇木被政府使用當作文武官員薪俸的一部分,其價格仍不值得建造和維持如此巨大艦隊。
鄭和所率領的軍隊雖在海陸戰役裡獲勝,可是一次戰役也可能死傷數千。
另外南京之龍江船廠曾造大小船隻數千,所有的人力和物料全系向民間征用,此更招民怨。
【明宣宗朱瞻基】 當朱棣于一四二四年逝世時,皇位由太子朱高熾襲承。
不到一年,後者也相繼駕崩,接位者為第五個皇帝朱瞻基,當日不過二十六歲,他曾受極好的儒家教育,禦前也有好顧問,在個人講,朱瞻基不乏對國事判斷的能力,在明朝皇帝之中可算難得。
他的藝術天才與宋朝皇帝趙佶相比,尚可能較趙佶為優。
今日他的作品可見于美國麻省劍橋的福格博物館(FoggMuseum)、堪薩斯城的勒爾生美術館(NelsonGalleryofArt)和紐約之大都會美術博物館等處。
朱瞻基與宋朝優柔寡斷的君主不同,要是事勢需要的話,他既可以極端的強硬,也可能極具決心。
他登極不久,北方邊境的情形已相當的和緩,原因乃蒙古人分作東西兩支忙于内釁,已無暇問鼎中原。
而困難的問題來自南方:朱棣之征安南,至此用兵将近二十年,休戰之日尚不可期,中國的資源與人力好像投入一個無底洞裡。
朱瞻基登極時越南人又以遊擊戰術大敗明軍,新皇帝派遣他手下能将帶著援軍前往,而戰局隻有更惡化,援軍司令隻能與越南人談判,讓中國文官和殘馀部隊撤回明境,而他在公元一四二七年回國即被拘押而判死刑。
國内全面叛變情形尚未展開,可是征象已相當的明顯,長江三角洲為全帝國最富庶的地區,看來也最是當日危機四伏的地區。
此中尚牽涉到一段法律上的問題,因為南宋強迫購買這地區内的民田,迄至朝代覆亡,所應付之價款并未付清,元朝有據之為公田,且更擴大了這地産的範圍。
朱元璋創建明朝時,同樣的規避了法律與主權上的糾紛,他隻稱此間人民在他登極之前曾支持過一個和他作對的地方首領,因之他以戰勝者的地位沒收了全部有問題的産業。
可是他也未設局司掌管這帶田地,所謂租金也混同在一般土地稅之内,而在久曆滄桑之後,地形也有了變化,人民田産分割的買賣因之含糊不清。
及至此時,問題已不在産業的主權,而是管業人每年向政府所付費用,稱為田租也好,稱為土地稅也好,超過其他各處納稅人所付遠甚,使很多小自耕農無法支應。
朱棣的額外征收更增加了問題的複雜性。
在朱棣最後幾年内,此地區的稅收,已開始累欠。
中國人民的欠稅一般有傳染性,很多納稅人看到鄰居不付稅也依著照辦,他們也知道如果欠稅的人多,衙門别無他法,隻有将一部豁免,于是無論有力攤付與否,他們都同樣的拖欠。
公元一四三○年蘇州府一府即欠稅達八百萬石,是為此地三年應繳的額數。
所以朱瞻基登極之日,并沒有繼承到一個舒适的皇位。
安南的問題與長江三角洲欠稅的問題一時俱至,年輕的皇帝不得不采取果斷的行動:他提議從安南撤退,立時使朝廷意見分裂,因為這地區名義上已構成中國之一行省達二十年,當然是全帝國之信用和威望所攸關,所以朱瞻基不得不利用本人權勢去堵住主戰派之嘴。
當全部撤退付諸實施時,他也赦免了已判死刑的司令官。
對付長江三角洲的問題,他則任命周忱為當地巡撫,此人無官僚習氣,而勤于任事,茲後他任巡撫達二十年,遠超過朱瞻基的在位期間。
他的辦法是将減稅的方案不彰明昭著的施行,因之避免了向時下壓力屈服的窘困。
他也經常巡視各鄉村,與農民展開對話,調查收稅納稅之程序,研究拖欠付稅的遠近原因,同時将過程中各項罅隙填實,将零星的錯誤糾正。
關于貨币問題,皇帝接受了戶部尚書的建議,此人即是祖父朱棣囚禁了三年的夏元吉,其建議新辟一些商業稅,所收全用紙币,以和緩通貨膨脹。
朱瞻基并未全部停止鄭和的航行,但減少了舉行的次數,他禦宇十年之内隻批準了一次。
此外,他也延緩了無數的建築事業。
他的政策全站在消極方面,因之不能擴大帝國的威權,也不能增加其聲望。
假使沒有采用這些更正的步驟,以後的結局如何殊難斷言,可是從需要撤退和緊縮的程度看來,我們至少可以說,如果環境的開展與事實上的情形稍有差異,朱棣在曆史上的聲名很可能和隋朝的第二個皇帝楊廣等量齊觀。
【缙紳成為社會的中堅】 當朱瞻基在公元一四三五年去世時,大明帝國已不複可能由上端随意的操縱把持。
中國的朝代以一種權利的架構築放在一個大規模的社會基礎之上(縱使我們并不把經濟因素介入),所以它不能随意創造,或随意的颠覆去适用于短時間的目的,即使根本上的改組也不能避免某種程度的暴力出現。
當朱元璋主持國政時,當日的社會尚在一種遊動狀态,可以由他以勤苦節儉的情調組織擺布。
他的農村政策,主要仍是地方
現存的資料證實,鄭和準備航海時有權向沿海地區直接征用人力與物資。
這艦隊之出動雖也有商人參加,可是其被抨擊,仍是由于其缺乏利潤。
鄭和最大船舶有甲闆四層,内有家屬用之船艙及公用廳房,有些船艙内設衣櫃,亦有私人廁所,使用者持有鑰匙。
随行家屬包括婦女及孩童。
雖有商人夾雜其間,他們并非個别出資經商。
海船的往返,找不到一種不可缺少的商品作大規模的載運,因之其勞師動衆,更為人指摘。
這些船舶所載出口商品為綢緞、銅錢、瓷器和樟腦,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珍寶、刀剪、油膏、藥料及奇禽異獸,此類物品可以增加宮庭生活之色彩,卻不适用于大衆化市場。
即使胡椒與蘇木被政府使用當作文武官員薪俸的一部分,其價格仍不值得建造和維持如此巨大艦隊。
鄭和所率領的軍隊雖在海陸戰役裡獲勝,可是一次戰役也可能死傷數千。
另外南京之龍江船廠曾造大小船隻數千,所有的人力和物料全系向民間征用,此更招民怨。
【明宣宗朱瞻基】 當朱棣于一四二四年逝世時,皇位由太子朱高熾襲承。
不到一年,後者也相繼駕崩,接位者為第五個皇帝朱瞻基,當日不過二十六歲,他曾受極好的儒家教育,禦前也有好顧問,在個人講,朱瞻基不乏對國事判斷的能力,在明朝皇帝之中可算難得。
他的藝術天才與宋朝皇帝趙佶相比,尚可能較趙佶為優。
今日他的作品可見于美國麻省劍橋的福格博物館(FoggMuseum)、堪薩斯城的勒爾生美術館(NelsonGalleryofArt)和紐約之大都會美術博物館等處。
朱瞻基與宋朝優柔寡斷的君主不同,要是事勢需要的話,他既可以極端的強硬,也可能極具決心。
他登極不久,北方邊境的情形已相當的和緩,原因乃蒙古人分作東西兩支忙于内釁,已無暇問鼎中原。
而困難的問題來自南方:朱棣之征安南,至此用兵将近二十年,休戰之日尚不可期,中國的資源與人力好像投入一個無底洞裡。
朱瞻基登極時越南人又以遊擊戰術大敗明軍,新皇帝派遣他手下能将帶著援軍前往,而戰局隻有更惡化,援軍司令隻能與越南人談判,讓中國文官和殘馀部隊撤回明境,而他在公元一四二七年回國即被拘押而判死刑。
國内全面叛變情形尚未展開,可是征象已相當的明顯,長江三角洲為全帝國最富庶的地區,看來也最是當日危機四伏的地區。
此中尚牽涉到一段法律上的問題,因為南宋強迫購買這地區内的民田,迄至朝代覆亡,所應付之價款并未付清,元朝有據之為公田,且更擴大了這地産的範圍。
朱元璋創建明朝時,同樣的規避了法律與主權上的糾紛,他隻稱此間人民在他登極之前曾支持過一個和他作對的地方首領,因之他以戰勝者的地位沒收了全部有問題的産業。
可是他也未設局司掌管這帶田地,所謂租金也混同在一般土地稅之内,而在久曆滄桑之後,地形也有了變化,人民田産分割的買賣因之含糊不清。
及至此時,問題已不在産業的主權,而是管業人每年向政府所付費用,稱為田租也好,稱為土地稅也好,超過其他各處納稅人所付遠甚,使很多小自耕農無法支應。
朱棣的額外征收更增加了問題的複雜性。
在朱棣最後幾年内,此地區的稅收,已開始累欠。
中國人民的欠稅一般有傳染性,很多納稅人看到鄰居不付稅也依著照辦,他們也知道如果欠稅的人多,衙門别無他法,隻有将一部豁免,于是無論有力攤付與否,他們都同樣的拖欠。
公元一四三○年蘇州府一府即欠稅達八百萬石,是為此地三年應繳的額數。
所以朱瞻基登極之日,并沒有繼承到一個舒适的皇位。
安南的問題與長江三角洲欠稅的問題一時俱至,年輕的皇帝不得不采取果斷的行動:他提議從安南撤退,立時使朝廷意見分裂,因為這地區名義上已構成中國之一行省達二十年,當然是全帝國之信用和威望所攸關,所以朱瞻基不得不利用本人權勢去堵住主戰派之嘴。
當全部撤退付諸實施時,他也赦免了已判死刑的司令官。
對付長江三角洲的問題,他則任命周忱為當地巡撫,此人無官僚習氣,而勤于任事,茲後他任巡撫達二十年,遠超過朱瞻基的在位期間。
他的辦法是将減稅的方案不彰明昭著的施行,因之避免了向時下壓力屈服的窘困。
他也經常巡視各鄉村,與農民展開對話,調查收稅納稅之程序,研究拖欠付稅的遠近原因,同時将過程中各項罅隙填實,将零星的錯誤糾正。
關于貨币問題,皇帝接受了戶部尚書的建議,此人即是祖父朱棣囚禁了三年的夏元吉,其建議新辟一些商業稅,所收全用紙币,以和緩通貨膨脹。
朱瞻基并未全部停止鄭和的航行,但減少了舉行的次數,他禦宇十年之内隻批準了一次。
此外,他也延緩了無數的建築事業。
他的政策全站在消極方面,因之不能擴大帝國的威權,也不能增加其聲望。
假使沒有采用這些更正的步驟,以後的結局如何殊難斷言,可是從需要撤退和緊縮的程度看來,我們至少可以說,如果環境的開展與事實上的情形稍有差異,朱棣在曆史上的聲名很可能和隋朝的第二個皇帝楊廣等量齊觀。
【缙紳成為社會的中堅】 當朱瞻基在公元一四三五年去世時,大明帝國已不複可能由上端随意的操縱把持。
中國的朝代以一種權利的架構築放在一個大規模的社會基礎之上(縱使我們并不把經濟因素介入),所以它不能随意創造,或随意的颠覆去适用于短時間的目的,即使根本上的改組也不能避免某種程度的暴力出現。
當朱元璋主持國政時,當日的社會尚在一種遊動狀态,可以由他以勤苦節儉的情調組織擺布。
他的農村政策,主要仍是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