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西湖與南宋
關燈
小
中
大
盟攻遼,希望藉軍事行動的成功,而得以收複燕雲十六州,完成朝代的宿願。
金之攻遼,如摧枯折朽,全不費力。
一一二五年不待宋朝援助而滅遼。
翌年這些遠在北方之戰士,覺得他們可以乘新勝之馀威,對付北宋,于是大舉南侵。
趙佶在最後關頭,傳位于長子。
金人旋即攻入開封,将宋朝當今皇帝與太上皇一并俘虜,送往東北,他們父子終身未得南還,同年(一一二六年)北宋滅亡。
趙佶的第九個兒子趙構自立為帝,也成了嶽飛秦桧的主子,曆史上稱為南宋。
可是趙構剛一行禮登極,立即就要逃命。
往後四年之内,他從華中被金人追逐到長江之南,又從杭州逃到甯波,有一段時間内甚至寄身于沙船之上,沿著海岸線來往,以避免成擒,直到公元一一三二年金人北去,他才回到杭州(當日稱臨安)。
一一三八年杭州成為國都,可是仍稱“行在”,因為開封為趙宋王室曆代祖先陵寝所在,不能名正言順的放棄。
公元一一四一年的和議使趙構之母(以前也被金人俘獲)南下母子團圓,南宋及金以淮河為界,宋承認金為宗主國,宋主所著之冠服由金供給,金即定都于今日之北京。
南宋既為附庸,每年向金納歲币五十萬,半為銀兩,半為絹疋。
女真之金,既稱業已因封貢而成為高麗人、回纥人及西夏人之宗主,于是因循中國傳統,宣告其為區宇一家之大帝國。
在宋使呈納貢品之前,金朝已開始科舉取士,文官之品級也已頒布,其君主著中國式之冕服,孔子之四十九世孫也被封為公爵,在祭祀孔子時,金主親自行禮。
當日宋廷反對和議一派最有力之辯辭為:國君須向異族行臣下之禮乃大失體統之事。
然則反對和議也使國君之母無法南歸,此又不免與傳統之忠孝觀念相違。
此處不少曆史家尚且忽視了一段事實:此時長江中遊一帶大部為盜匪占領,金朝正準備在當中設立緩沖國,并且已派遣投降之漢人滲透入宋朝之前方。
更難于應付的則是與金交兵的時候,南方的财政尚在混亂狀态,招兵也感到困難,即算各軍倉卒組成,臨安的流亡政府對本身之存在并無信心。
公元一一六一年,即嶽飛被平反那年,金人又準備南下攻宋,但戰鬥無定局,雙方之和談遷延了四年之久。
幾經沖折,金人容許南宋自此不稱臣,每年歲币也減少十萬。
【韓侂胄的悲劇下場】 十二世紀最後幾年,韓侂胄為南宋權臣,再企圖推翻和局。
他的父親與皇帝趙構為姻兄弟,韓本人又娶皇後侄女為妻,當太皇太後秉政時,韓勢傾内外,有權廢立天子。
他既為宰相又掌樞密院事,更領有太師頭銜,自是能單獨決定和戰。
隻是他在南宋朝中極不孚人望,在私生活方面也有驕奢之名。
所以他在公元一二○六年定計北伐卻出師不利時,很少人同情他。
況且這一二○六年又是多難之秋,更北的蒙古,鐵木真在此時自稱“成吉思汗”,在蒙古語内,這已相當于中國之天子,他的千秋功業正待展開,此是後話。
刻下則金人在戰場得勢,膽敢向南宋要求韓侂胄之頭顱,卻也真能如願以償(由一個禮部侍郎謀殺太師,事成之後才由朝廷公布其罪狀,剖棺割屍将頭顱送金)。
不過事雖如此,也有作史者為韓抱不平,謂攻擊他的罪名太多虛構,況且他的賢愚不肖也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即韓侂胄為了一項宗旨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總之,這次和議成功,宋之歲币又增至六十萬,宋主也在文書中自稱“侄皇帝”而稱金主為“叔皇帝”。
不出數年局勢又大變。
公元一二一四年宋廷乘著女真之金被蒙古攻逼得無暇他顧之際,終止交納歲币。
一二三二年再有一個更好之機會使南宋朝廷得報宿怨,此乃蒙古遣使向杭州,建議夾攻金人。
這時候有些朝臣尚記得一百一十四年皇帝趙佶在類似情況下約金攻遼,幾陷朝廷于覆亡的慘況。
可是宋人對金仇恨之深,曆時之久,已容不得謹慎之告誡,于是結盟成功。
不料蒙古之滅金,亦似以前金之滅遼,隻費時兩年,也絲毫不借宋之助力。
由于他們已于一二二七年滅西夏,自此成吉思汗的子孫便可以專心一緻的對付中土内僅存的朝代。
在這一點上,南宋的作為較金人略勝一籌,茲後他們仍在風雨飄搖的局面裡支撐了四十五年。
從宏觀的立場上講,南宋之和戰問題與北宋王安石之新法有前後連貫之關系。
這朝代不能在經濟上突破,影響所及,其軍事才積弱不振。
公元九六○年趙匡胤初登極時,地方稅收的權力仍在軍人手中,國家的高層機構與低層機構尚能保持适切之聯系。
開封行中央集權後,使此紐帶逐漸消失。
這帝國所能掌握之資源固然龐大,卻缺乏适當的服務性質事業,使之合法合理周轉。
此中弱點所及,其損害超過全朝代三百一十九年和戰關頭之失策與猶疑。
況且提到這段史實,尚要顧慮到一種曆史名詞的問題。
我們無法忽略在趙宋王朝期間,中國展開了一種“商業革命”和“文藝複興”的說法。
這些名目初由少數日本學者發起,漸有西方及中國曆史家效尤。
革命為一種社會運動,一經發起見效,即不能逆轉。
西方産生商業革命時,影響到很多公衆組織,法律上之系統此後即以商業習慣為依歸,而中國近代史初期并未有這種體制上的改變。
可是宋朝也确能用它的統計數字和它留下來的水彩畫,使以後的觀者讀者領略到它炫人耳目的燦爛光輝。
在繪畫方面,當中首屈一指的無過于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
這圖描畫開封極盛時期,可能
金之攻遼,如摧枯折朽,全不費力。
一一二五年不待宋朝援助而滅遼。
翌年這些遠在北方之戰士,覺得他們可以乘新勝之馀威,對付北宋,于是大舉南侵。
趙佶在最後關頭,傳位于長子。
金人旋即攻入開封,将宋朝當今皇帝與太上皇一并俘虜,送往東北,他們父子終身未得南還,同年(一一二六年)北宋滅亡。
趙佶的第九個兒子趙構自立為帝,也成了嶽飛秦桧的主子,曆史上稱為南宋。
可是趙構剛一行禮登極,立即就要逃命。
往後四年之内,他從華中被金人追逐到長江之南,又從杭州逃到甯波,有一段時間内甚至寄身于沙船之上,沿著海岸線來往,以避免成擒,直到公元一一三二年金人北去,他才回到杭州(當日稱臨安)。
一一三八年杭州成為國都,可是仍稱“行在”,因為開封為趙宋王室曆代祖先陵寝所在,不能名正言順的放棄。
公元一一四一年的和議使趙構之母(以前也被金人俘獲)南下母子團圓,南宋及金以淮河為界,宋承認金為宗主國,宋主所著之冠服由金供給,金即定都于今日之北京。
南宋既為附庸,每年向金納歲币五十萬,半為銀兩,半為絹疋。
女真之金,既稱業已因封貢而成為高麗人、回纥人及西夏人之宗主,于是因循中國傳統,宣告其為區宇一家之大帝國。
在宋使呈納貢品之前,金朝已開始科舉取士,文官之品級也已頒布,其君主著中國式之冕服,孔子之四十九世孫也被封為公爵,在祭祀孔子時,金主親自行禮。
當日宋廷反對和議一派最有力之辯辭為:國君須向異族行臣下之禮乃大失體統之事。
然則反對和議也使國君之母無法南歸,此又不免與傳統之忠孝觀念相違。
此處不少曆史家尚且忽視了一段事實:此時長江中遊一帶大部為盜匪占領,金朝正準備在當中設立緩沖國,并且已派遣投降之漢人滲透入宋朝之前方。
更難于應付的則是與金交兵的時候,南方的财政尚在混亂狀态,招兵也感到困難,即算各軍倉卒組成,臨安的流亡政府對本身之存在并無信心。
公元一一六一年,即嶽飛被平反那年,金人又準備南下攻宋,但戰鬥無定局,雙方之和談遷延了四年之久。
幾經沖折,金人容許南宋自此不稱臣,每年歲币也減少十萬。
【韓侂胄的悲劇下場】 十二世紀最後幾年,韓侂胄為南宋權臣,再企圖推翻和局。
他的父親與皇帝趙構為姻兄弟,韓本人又娶皇後侄女為妻,當太皇太後秉政時,韓勢傾内外,有權廢立天子。
他既為宰相又掌樞密院事,更領有太師頭銜,自是能單獨決定和戰。
隻是他在南宋朝中極不孚人望,在私生活方面也有驕奢之名。
所以他在公元一二○六年定計北伐卻出師不利時,很少人同情他。
況且這一二○六年又是多難之秋,更北的蒙古,鐵木真在此時自稱“成吉思汗”,在蒙古語内,這已相當于中國之天子,他的千秋功業正待展開,此是後話。
刻下則金人在戰場得勢,膽敢向南宋要求韓侂胄之頭顱,卻也真能如願以償(由一個禮部侍郎謀殺太師,事成之後才由朝廷公布其罪狀,剖棺割屍将頭顱送金)。
不過事雖如此,也有作史者為韓抱不平,謂攻擊他的罪名太多虛構,況且他的賢愚不肖也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即韓侂胄為了一項宗旨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總之,這次和議成功,宋之歲币又增至六十萬,宋主也在文書中自稱“侄皇帝”而稱金主為“叔皇帝”。
不出數年局勢又大變。
公元一二一四年宋廷乘著女真之金被蒙古攻逼得無暇他顧之際,終止交納歲币。
一二三二年再有一個更好之機會使南宋朝廷得報宿怨,此乃蒙古遣使向杭州,建議夾攻金人。
這時候有些朝臣尚記得一百一十四年皇帝趙佶在類似情況下約金攻遼,幾陷朝廷于覆亡的慘況。
可是宋人對金仇恨之深,曆時之久,已容不得謹慎之告誡,于是結盟成功。
不料蒙古之滅金,亦似以前金之滅遼,隻費時兩年,也絲毫不借宋之助力。
由于他們已于一二二七年滅西夏,自此成吉思汗的子孫便可以專心一緻的對付中土内僅存的朝代。
在這一點上,南宋的作為較金人略勝一籌,茲後他們仍在風雨飄搖的局面裡支撐了四十五年。
從宏觀的立場上講,南宋之和戰問題與北宋王安石之新法有前後連貫之關系。
這朝代不能在經濟上突破,影響所及,其軍事才積弱不振。
公元九六○年趙匡胤初登極時,地方稅收的權力仍在軍人手中,國家的高層機構與低層機構尚能保持适切之聯系。
開封行中央集權後,使此紐帶逐漸消失。
這帝國所能掌握之資源固然龐大,卻缺乏适當的服務性質事業,使之合法合理周轉。
此中弱點所及,其損害超過全朝代三百一十九年和戰關頭之失策與猶疑。
況且提到這段史實,尚要顧慮到一種曆史名詞的問題。
我們無法忽略在趙宋王朝期間,中國展開了一種“商業革命”和“文藝複興”的說法。
這些名目初由少數日本學者發起,漸有西方及中國曆史家效尤。
革命為一種社會運動,一經發起見效,即不能逆轉。
西方産生商業革命時,影響到很多公衆組織,法律上之系統此後即以商業習慣為依歸,而中國近代史初期并未有這種體制上的改變。
可是宋朝也确能用它的統計數字和它留下來的水彩畫,使以後的觀者讀者領略到它炫人耳目的燦爛光輝。
在繪畫方面,當中首屈一指的無過于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
這圖描畫開封極盛時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