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北宋:大膽的試驗
關燈
小
中
大
裡。
理論上西夏占領著中原領土之一部,向宋稱臣。
當公元一○三八年西夏獨立自稱皇帝時,宋廷立即稱之為“反”,并且停止互市。
可是中國派兵征剿,連戰皆北。
宋朝一再派兵,卻連失城寨,而且死傷慘重,遷延到一○四四年,中國所能獲得的下場不過是使西夏之主在文書上自稱“男”,上書于“父大宋皇帝”,而在其本國内稱帝如故,因之中國也年“賜”絹銀茶葉共二十五萬五千疋兩。
【王安石與新法】 在這背景下趙顼于一○六七年登極。
當時他年方十八,但已有了勵精圖治的聲名。
他一生的志願乃是洗刷國恥,掃除北方邊境的蠻夷之邦,光複中國的疆域。
步宋朝首創者趙匡胤之後塵,趙顼也覺得中國的資源足以發動達到這目的。
他在宮廷大内建造了一批庫房,又自作詩一首,以每個字為庫房之名号。
念來則如: 五季失圖,??狁孔熾。
藝祖造邦,思有懲艾。
爰設内府,基以募士。
曾孫保之,敢忘厥志。
譯成白話文,則為“五代十國之間缺乏計謀,以緻蠻夷戎狄猖獗。
有創造天才的祖先創立朝代,企圖挽回這種頹局,所以開設内殿中的府庫,作為募兵籌饷的基礎。
我做曾孫的繼承此業,豈敢忘記他的遺志?”當他與文學之臣王安石對談時(後者已有卓越的聲名),因為兩者都有以經濟力量充實軍備與國防之著眼,因之一見如故。
王安石改造财政的一套規劃稱為“新法”。
當中一項創制稱為“青苗錢”,即政府在栽種禾苗的季節貸款于農民,秋收之後還款時附加百分之二十利息,此在當日不算過分。
另外一種辦法叫做“免役錢”,此因宋朝衙門裡有些差使如衙前(典府庫或為外班皂隸)、書手、弓手、散從等不由招募而得,系不給值的由民間差派,并由其擔負财政責任,如有差失須由服役之人出資賠補。
王安石主張由民間普遍的輸錢助役,其人員則公開招募。
政府倉廪裡物品存積不能生利,王之“市易法”則将之貸與商人,在出賣完畢結帳時連本帶息歸還,或事先以金銀地産作保障金。
同樣的,“均輸法”讓各轉運使将應當送往開封的物品在當地出賣,而買得在京城不易到手的貨品牟利。
在整理土地稅時王安石用“方田法”。
這辦法基于全面的土地測量,以每邊五千尺為一方,内中又按土地之肥瘠分作五等以便按出産量征稅。
另外,為保障兵員之來源,王安石作“保甲”,亦即民兵制度。
自新法公布之日,王安石即遭遇同僚的反對,各種不同的批評一時甚嚣塵上。
新法中無一項目得到确切的效驗,它隻使官僚機構分裂,而這位改革者則在罷黜後,又召而複用,又再度罷免,最後被貶回南京(當日稱江甯),派給無關宏旨的官銜,賜以公爵的名義而退休。
這一連串情事之發生使皇帝趙顼終生不快。
新法之目的在富國強兵,然後對付北方之強敵,但這種目的始終無法實現。
朝中一位敢言的大臣甚至上書,希望他一心保持和平,最好二十年不談兵。
在趙顼為帝期間,尚再割地給契丹。
雖在西北宋軍終擊敗羌人,可是這勝利之前已有一連串的失敗。
當前方軍事不利的情報到達宮廷的時候,趙顼夜不成寐,隻是繞榻而行。
公元一○八一年的攻勢據說投入戰場的有三十二萬人,遭到空前大量的死傷之後,宋軍隻攻占了四座堡寨。
當趙顼在公元一○八五年三十六歲去世時,主和的朝臣決定将這四處得地奉還西夏,以免兵連浩劫。
他們知道在長期戰事中,宋軍無法取勝。
【新政的起落轉折】 接趙顼皇位的為太子趙煦,其時尚未十歲,由祖母太皇太後高氏主政,這期間王安石所作新法一律停罷,他所用之人也一律辭退,以便迎納反對派的朝臣(當中最有名望的乃是任宰相的曆史家司馬光)。
公元一○九三年高氏去世,趙煦年十七歲,實際攬政,他再來一次轉變。
他又重行新法而罷免反對派人物。
他的改革牽涉了很多朝臣,有時已去世多年者仍被波及,連科舉考試的内容也大不相同,除了褫奪太皇太後的頭銜一項提議未被采納,甚至大行皇帝趙顼一朝的實錄也整個重寫,以便支持朝政之大轉變。
這還沒完。
公元一一一○年趙煦辭世,年方二十三歲,定位由異母弟趙佶接替。
此為宋朝第八個皇帝也是有名的畫家。
他對新法采取了兩種不同的處置:最初的兩年他站在反對派的一邊,茲後他轉變方向支持改革派。
此時王安石逝世已将近二十年,他的聲名也随著朝政的改變而上下。
公元一一○四年他的聲望達到最高峰,一道诏書頒稱他為孔門的第三個聖人,位在孔子、孟子之下,同樣在孔廟享配。
同時反對他的三百零九個朝臣,以司馬光為首,貶為奸黨,他們的名字被镌石立碑,使他們的奸邪千秋彰著。
王安石的故事是中國曆史裡的一大題目,幾世紀以來對他作褒貶者不知凡幾,迄至現代仍左右國際的視聽。
記載他作為的書文,也有不同文字的刊出。
顯然的,他的功業是一值得争辯的題目。
可是很多類似之出版物,對一般讀者毫無用處。
在二十世紀末葉提及王安石,我們隻更感到驚異:在我們之前九百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範圍與深度不曾在當日世界裡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當王安石對神宗趙顼說“不加稅而國用足”,他無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借款的辦法刺激經濟之成長。
當生産增加貨物流通時,即使用同一稅率也能在高額的流通狀态裡收到增稅之成果。
這種擴張性的眼界與傳統的看法不同,當時人的眼光将一切視為不能改變的定數。
因此王安石與現代讀者近,而反與他同時人物遠。
【改革的盲點與障礙】 可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始終沒有被王安石看穿,也很少被他日後的崇拜者顧及,即現代金融經濟是一種無所不
理論上西夏占領著中原領土之一部,向宋稱臣。
當公元一○三八年西夏獨立自稱皇帝時,宋廷立即稱之為“反”,并且停止互市。
可是中國派兵征剿,連戰皆北。
宋朝一再派兵,卻連失城寨,而且死傷慘重,遷延到一○四四年,中國所能獲得的下場不過是使西夏之主在文書上自稱“男”,上書于“父大宋皇帝”,而在其本國内稱帝如故,因之中國也年“賜”絹銀茶葉共二十五萬五千疋兩。
【王安石與新法】 在這背景下趙顼于一○六七年登極。
當時他年方十八,但已有了勵精圖治的聲名。
他一生的志願乃是洗刷國恥,掃除北方邊境的蠻夷之邦,光複中國的疆域。
步宋朝首創者趙匡胤之後塵,趙顼也覺得中國的資源足以發動達到這目的。
他在宮廷大内建造了一批庫房,又自作詩一首,以每個字為庫房之名号。
念來則如: 五季失圖,??狁孔熾。
藝祖造邦,思有懲艾。
爰設内府,基以募士。
曾孫保之,敢忘厥志。
譯成白話文,則為“五代十國之間缺乏計謀,以緻蠻夷戎狄猖獗。
有創造天才的祖先創立朝代,企圖挽回這種頹局,所以開設内殿中的府庫,作為募兵籌饷的基礎。
我做曾孫的繼承此業,豈敢忘記他的遺志?”當他與文學之臣王安石對談時(後者已有卓越的聲名),因為兩者都有以經濟力量充實軍備與國防之著眼,因之一見如故。
王安石改造财政的一套規劃稱為“新法”。
當中一項創制稱為“青苗錢”,即政府在栽種禾苗的季節貸款于農民,秋收之後還款時附加百分之二十利息,此在當日不算過分。
另外一種辦法叫做“免役錢”,此因宋朝衙門裡有些差使如衙前(典府庫或為外班皂隸)、書手、弓手、散從等不由招募而得,系不給值的由民間差派,并由其擔負财政責任,如有差失須由服役之人出資賠補。
王安石主張由民間普遍的輸錢助役,其人員則公開招募。
政府倉廪裡物品存積不能生利,王之“市易法”則将之貸與商人,在出賣完畢結帳時連本帶息歸還,或事先以金銀地産作保障金。
同樣的,“均輸法”讓各轉運使将應當送往開封的物品在當地出賣,而買得在京城不易到手的貨品牟利。
在整理土地稅時王安石用“方田法”。
這辦法基于全面的土地測量,以每邊五千尺為一方,内中又按土地之肥瘠分作五等以便按出産量征稅。
另外,為保障兵員之來源,王安石作“保甲”,亦即民兵制度。
自新法公布之日,王安石即遭遇同僚的反對,各種不同的批評一時甚嚣塵上。
新法中無一項目得到确切的效驗,它隻使官僚機構分裂,而這位改革者則在罷黜後,又召而複用,又再度罷免,最後被貶回南京(當日稱江甯),派給無關宏旨的官銜,賜以公爵的名義而退休。
這一連串情事之發生使皇帝趙顼終生不快。
新法之目的在富國強兵,然後對付北方之強敵,但這種目的始終無法實現。
朝中一位敢言的大臣甚至上書,希望他一心保持和平,最好二十年不談兵。
在趙顼為帝期間,尚再割地給契丹。
雖在西北宋軍終擊敗羌人,可是這勝利之前已有一連串的失敗。
當前方軍事不利的情報到達宮廷的時候,趙顼夜不成寐,隻是繞榻而行。
公元一○八一年的攻勢據說投入戰場的有三十二萬人,遭到空前大量的死傷之後,宋軍隻攻占了四座堡寨。
當趙顼在公元一○八五年三十六歲去世時,主和的朝臣決定将這四處得地奉還西夏,以免兵連浩劫。
他們知道在長期戰事中,宋軍無法取勝。
【新政的起落轉折】 接趙顼皇位的為太子趙煦,其時尚未十歲,由祖母太皇太後高氏主政,這期間王安石所作新法一律停罷,他所用之人也一律辭退,以便迎納反對派的朝臣(當中最有名望的乃是任宰相的曆史家司馬光)。
公元一○九三年高氏去世,趙煦年十七歲,實際攬政,他再來一次轉變。
他又重行新法而罷免反對派人物。
他的改革牽涉了很多朝臣,有時已去世多年者仍被波及,連科舉考試的内容也大不相同,除了褫奪太皇太後的頭銜一項提議未被采納,甚至大行皇帝趙顼一朝的實錄也整個重寫,以便支持朝政之大轉變。
這還沒完。
公元一一一○年趙煦辭世,年方二十三歲,定位由異母弟趙佶接替。
此為宋朝第八個皇帝也是有名的畫家。
他對新法采取了兩種不同的處置:最初的兩年他站在反對派的一邊,茲後他轉變方向支持改革派。
此時王安石逝世已将近二十年,他的聲名也随著朝政的改變而上下。
公元一一○四年他的聲望達到最高峰,一道诏書頒稱他為孔門的第三個聖人,位在孔子、孟子之下,同樣在孔廟享配。
同時反對他的三百零九個朝臣,以司馬光為首,貶為奸黨,他們的名字被镌石立碑,使他們的奸邪千秋彰著。
王安石的故事是中國曆史裡的一大題目,幾世紀以來對他作褒貶者不知凡幾,迄至現代仍左右國際的視聽。
記載他作為的書文,也有不同文字的刊出。
顯然的,他的功業是一值得争辯的題目。
可是很多類似之出版物,對一般讀者毫無用處。
在二十世紀末葉提及王安石,我們隻更感到驚異:在我們之前九百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範圍與深度不曾在當日世界裡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當王安石對神宗趙顼說“不加稅而國用足”,他無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借款的辦法刺激經濟之成長。
當生産增加貨物流通時,即使用同一稅率也能在高額的流通狀态裡收到增稅之成果。
這種擴張性的眼界與傳統的看法不同,當時人的眼光将一切視為不能改變的定數。
因此王安石與現代讀者近,而反與他同時人物遠。
【改革的盲點與障礙】 可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始終沒有被王安石看穿,也很少被他日後的崇拜者顧及,即現代金融經濟是一種無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