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二帝國: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關燈
小
中
大
問的能力。
在多種情形之下,李唐政府尚未嘗過問,直到實情遠逾于當初的間架性設計時,政府才派員到各處搜查未登記的戶口,通常令這些戶口自首,最初準予免稅一段時期,以後也隻付應付額之一部分。
新稅也在原有租庸調的組合之外頒布。
不同的官吏則到各處将一種不能繼續的制度一再修繕整補,因之也愈無系統。
一言以蔽之,中國曆史内一種經常繼續出現的奇事在唐朝中期出現。
這朝廷已将一個被戰争破壞的帝國扶植複蘇而又欣欣向榮,可是這朝廷反不能與它本身一手培植的繁榮狀态相始終。
此中尴尬情形在唐朝更為彰著。
當初創時,它的鄉村人口以極簡單的公式組織而成,因其單簡,官僚機構得有充分之自由處理。
等到日後繁複的情形出現,更正也愈困難,因此時官僚機構之經理早已成了定型。
傳統曆史家責難宮廷之生活侈糜。
當安祿山南驅而進之日,西安與洛陽間各倉庫物資充實。
皇宮之浮華更為人指責。
我們批閱當日資料,看到西安每逢節日,宮女拔河多至數千人。
雖在公元八世紀,生活優越的女性,眼眶上著色有如今日所謂眼影。
各種畫幅及模型證實她們穿著印花的絲織品,作馬球戲,演奏室内音樂。
無可懷疑的,她們是都市生活的一部分。
理想主義者不難指出,如此之花費早應用于國防。
可是在我們聽來這樣的建議等于令紐約交響樂團和大都會歌劇封閉,以便使越南戰事獲勝。
縱使這樣的建議得以通過,亦無适當之交納系統,足以遂行其人力物資之再分配。
公元七五五年,在位之國君為李隆基,武後之孫。
當時他已近七十二歲,在位四十三年。
他所寵愛的楊貴妃年三十八,已在皇帝跟前十馀年,兩人都好音樂也彼此容易感情激動。
他們的故事有一段傳奇而間常為激動所沖破。
他們每年一度往華清池過冬,自此之後給了當處旅遊之地增加了一種魅力的色彩。
使此中情節更為複雜者,乃是玄宗李隆基又用貴妃之從兄楊國忠為相,他始終說安祿山有反叛的趨向,傳統史家稱安祿山之反叛正是被他激怒的。
【安祿山之叛】 安祿山系邊防一位混血的将領。
他生長于今日之熱河,在唐時屬于國防邊境。
他初在番人互市的場合之中任翻譯,後來加入邊防軍的雜牌部隊而以才能獲得迅速的升遷。
一位巡視的欽差将他的經曆報告皇帝,公元七四三年他來到西安,為皇帝所召見。
自此之後他有了将領的身份,一身而兼三個地方節度使,總攬境内文武諸事。
過去的史書攻擊當日政策之錯誤,均竭盡能事的指出如此令大權倒置之愚昧。
可是從曆史上的證據仔細檢讨,我們已可看出,當日邊區之經營需要在當地各處不斷的調整,已不能由中樞一種官僚組織監督。
公元八世紀草原地帶出現無數好戰的部落,簡概說來,符合賴德懋所謂草原地帶的循環性乃是中國内地循環性的副産物。
亦即唐朝由盛而衰,中國自統一趨向分裂,草原地帶諸部落則反其道而行。
可是從我們所考慮的史迹看來,則表現著當唐朝一心開展水上交通和稻米之文化的時候,北方邊境的情形更對武裝的遊牧者有利。
自武則天太後至玄宗李隆基,唐帝國對邊境的政策大緻上出于被動。
偶爾中國之武力有突然的表現,戰勝取功,恢複了業已失陷的土地,保障了商業路線之安全。
吐蕃、突厥和契丹之猖獗,可以暫時平壓下來。
然則這段期間中國方面也有嚴重的失敗。
況且每次交鋒之後,仍用和親納貢的方式結束。
這幾十年内未曾有過一次殲滅戰的出擊,又沒有大規模全面攻勢,也缺乏永久性的規劃。
隻是我們也要承認,在這時代采取以上諸步驟并不适合于大局。
李隆基長期禦宇的時間内,邊防有了改組。
表面上看來,全國防線有兵員近五十萬人,馬八萬匹。
向前方供應的谷米和布匹也有了增進。
但是從文件上互相矛盾的情形看來,前方實情與送達國都西安的報告已産生了很大的出入,因此以上數字是否确實至為可疑。
當中更令人懷疑的則是:縱使上述人力物力全照所述分派,其防禦線上各點分割而固結,在很多地方,仍難于對付遊牧民族機動的騎兵。
當安祿山成為問題的時候,國防線之東北角成為高麗人、契丹人和另一種突厥語系的奚人(Tatabi)進出的場所,當地人口五花八門,情況則帶流動性。
經濟發展的情形尚缺乏官方的調查,遑論由政府管制。
各地方的将領隻能相機的使其麾下得到必要的供應,通常與附近的部落民族打交道以達到目的。
像安祿山這樣的人物,既通數種語言而又機警,實為宮裡亟待借重管理邊區的人才。
事實上安也不是唯一的蕃将。
并且在安祿山叛變敉平之後,唐朝仍繼續使用這樣少數民族的将領。
有了這些事實作背景,我們不難斷言安祿山白手起家,以對朝廷之忠順作代價鬻得節度使的官職。
他對西安的孝順包括對皇帝本身的奉獻,可以證明此語非虛。
當然這和朝代初年相比,不是一種令人振奮的氣象。
試想當初均田制已實施有時,府兵也能達成任務,全國表現一種粗線條,卻又實在的派頭。
當大唐帝國的威信為遠近懾服之際,隻要讓所征之兵開赴前方邊鎮,已足使好戰的部落不敢不三思而後行。
于今則除了龐大的軍事預算之外,邊防将領又從傭兵出身,他們的任務職業化,如此一來,全部發展和文官組織大相迳庭。
而後者仍是堅決的站在平衡與對稱的立場,雖說因著局勢之變化,文官組織内的成員也早已經有了各色各樣的沖突與傾軋。
【朝代的弱點全部暴露】 安祿山的興起隻能掀動兩方的矛盾。
因為他被視為有才幹,更被賦予獨斷的權力,至此他也就更無可取代,于是一切發展成螺線型。
當他的轄區與權力相繼擴充時,皇帝也給安各種恩遇,又讓他在西安建立一座堂皇的邸寓。
史家稱玄宗李隆基甚至要安稱自己為父,楊貴妃為母。
可是後者之從兄楊國忠一口咬定安祿山遲早必反。
邏輯上這不能說是估計得不正确;然則既無适當的對策,隻是這樣說來說去,也将逼得安祿山不得不反。
最後他采取這步驟時,即以“清君側”為名。
結果則是朝代所隐蓄的各種弱點一朝暴露。
所謂内陸的商業繁華,實際上,南方向西安所輸出無非消耗品,隻因此而使該地區賺回分納于國都賦稅的一部分。
貨物之流通從未兩方來往,因此軍事行動之打擾商業,就無從引起群衆之反動(要是商業之進出影響到大批人民之生計,則激動之馀,他們也不會對這樣的軍事行動等閑視之了)。
所謂京軍不過宮廷裡的儀仗部隊。
臨時雇兵,隻招募得一些市井無業遊民,無意于戰鬥。
對付反叛的軍隊,政府方面更因著政治之需,犧牲戰略上的考慮。
第二個夏天,西安被威脅,于是皇帝、他所寵愛的妃子,及她任宰相的從兄和一大群皇子王孫所謂六宮者,仆仆道途向四川方向避難。
出都門不及百哩,護駕的軍士叛變,他們先殺死楊國忠,次要将楊貴妃賜死,玄宗李隆基别無他法,隻好讓她被缢死。
這位憂慮滿懷的君王到四川的傷心旅程,表現著國都與農村兩端之間缺乏實質的聯系。
玄宗和護駕軍士的對話,證實了我們的觀點:唐朝的帝制,可算是一種極權的産物,隻是它的基礎無非儒教之紀律。
當這紀律敗壞時,此極權也無法維持。
在多種情形之下,李唐政府尚未嘗過問,直到實情遠逾于當初的間架性設計時,政府才派員到各處搜查未登記的戶口,通常令這些戶口自首,最初準予免稅一段時期,以後也隻付應付額之一部分。
新稅也在原有租庸調的組合之外頒布。
不同的官吏則到各處将一種不能繼續的制度一再修繕整補,因之也愈無系統。
一言以蔽之,中國曆史内一種經常繼續出現的奇事在唐朝中期出現。
這朝廷已将一個被戰争破壞的帝國扶植複蘇而又欣欣向榮,可是這朝廷反不能與它本身一手培植的繁榮狀态相始終。
此中尴尬情形在唐朝更為彰著。
當初創時,它的鄉村人口以極簡單的公式組織而成,因其單簡,官僚機構得有充分之自由處理。
等到日後繁複的情形出現,更正也愈困難,因此時官僚機構之經理早已成了定型。
傳統曆史家責難宮廷之生活侈糜。
當安祿山南驅而進之日,西安與洛陽間各倉庫物資充實。
皇宮之浮華更為人指責。
我們批閱當日資料,看到西安每逢節日,宮女拔河多至數千人。
雖在公元八世紀,生活優越的女性,眼眶上著色有如今日所謂眼影。
各種畫幅及模型證實她們穿著印花的絲織品,作馬球戲,演奏室内音樂。
無可懷疑的,她們是都市生活的一部分。
理想主義者不難指出,如此之花費早應用于國防。
可是在我們聽來這樣的建議等于令紐約交響樂團和大都會歌劇封閉,以便使越南戰事獲勝。
縱使這樣的建議得以通過,亦無适當之交納系統,足以遂行其人力物資之再分配。
公元七五五年,在位之國君為李隆基,武後之孫。
當時他已近七十二歲,在位四十三年。
他所寵愛的楊貴妃年三十八,已在皇帝跟前十馀年,兩人都好音樂也彼此容易感情激動。
他們的故事有一段傳奇而間常為激動所沖破。
他們每年一度往華清池過冬,自此之後給了當處旅遊之地增加了一種魅力的色彩。
使此中情節更為複雜者,乃是玄宗李隆基又用貴妃之從兄楊國忠為相,他始終說安祿山有反叛的趨向,傳統史家稱安祿山之反叛正是被他激怒的。
【安祿山之叛】 安祿山系邊防一位混血的将領。
他生長于今日之熱河,在唐時屬于國防邊境。
他初在番人互市的場合之中任翻譯,後來加入邊防軍的雜牌部隊而以才能獲得迅速的升遷。
一位巡視的欽差将他的經曆報告皇帝,公元七四三年他來到西安,為皇帝所召見。
自此之後他有了将領的身份,一身而兼三個地方節度使,總攬境内文武諸事。
過去的史書攻擊當日政策之錯誤,均竭盡能事的指出如此令大權倒置之愚昧。
可是從曆史上的證據仔細檢讨,我們已可看出,當日邊區之經營需要在當地各處不斷的調整,已不能由中樞一種官僚組織監督。
公元八世紀草原地帶出現無數好戰的部落,簡概說來,符合賴德懋所謂草原地帶的循環性乃是中國内地循環性的副産物。
亦即唐朝由盛而衰,中國自統一趨向分裂,草原地帶諸部落則反其道而行。
可是從我們所考慮的史迹看來,則表現著當唐朝一心開展水上交通和稻米之文化的時候,北方邊境的情形更對武裝的遊牧者有利。
自武則天太後至玄宗李隆基,唐帝國對邊境的政策大緻上出于被動。
偶爾中國之武力有突然的表現,戰勝取功,恢複了業已失陷的土地,保障了商業路線之安全。
吐蕃、突厥和契丹之猖獗,可以暫時平壓下來。
然則這段期間中國方面也有嚴重的失敗。
況且每次交鋒之後,仍用和親納貢的方式結束。
這幾十年内未曾有過一次殲滅戰的出擊,又沒有大規模全面攻勢,也缺乏永久性的規劃。
隻是我們也要承認,在這時代采取以上諸步驟并不适合于大局。
李隆基長期禦宇的時間内,邊防有了改組。
表面上看來,全國防線有兵員近五十萬人,馬八萬匹。
向前方供應的谷米和布匹也有了增進。
但是從文件上互相矛盾的情形看來,前方實情與送達國都西安的報告已産生了很大的出入,因此以上數字是否确實至為可疑。
當中更令人懷疑的則是:縱使上述人力物力全照所述分派,其防禦線上各點分割而固結,在很多地方,仍難于對付遊牧民族機動的騎兵。
當安祿山成為問題的時候,國防線之東北角成為高麗人、契丹人和另一種突厥語系的奚人(Tatabi)進出的場所,當地人口五花八門,情況則帶流動性。
經濟發展的情形尚缺乏官方的調查,遑論由政府管制。
各地方的将領隻能相機的使其麾下得到必要的供應,通常與附近的部落民族打交道以達到目的。
像安祿山這樣的人物,既通數種語言而又機警,實為宮裡亟待借重管理邊區的人才。
事實上安也不是唯一的蕃将。
并且在安祿山叛變敉平之後,唐朝仍繼續使用這樣少數民族的将領。
有了這些事實作背景,我們不難斷言安祿山白手起家,以對朝廷之忠順作代價鬻得節度使的官職。
他對西安的孝順包括對皇帝本身的奉獻,可以證明此語非虛。
當然這和朝代初年相比,不是一種令人振奮的氣象。
試想當初均田制已實施有時,府兵也能達成任務,全國表現一種粗線條,卻又實在的派頭。
當大唐帝國的威信為遠近懾服之際,隻要讓所征之兵開赴前方邊鎮,已足使好戰的部落不敢不三思而後行。
于今則除了龐大的軍事預算之外,邊防将領又從傭兵出身,他們的任務職業化,如此一來,全部發展和文官組織大相迳庭。
而後者仍是堅決的站在平衡與對稱的立場,雖說因著局勢之變化,文官組織内的成員也早已經有了各色各樣的沖突與傾軋。
【朝代的弱點全部暴露】 安祿山的興起隻能掀動兩方的矛盾。
因為他被視為有才幹,更被賦予獨斷的權力,至此他也就更無可取代,于是一切發展成螺線型。
當他的轄區與權力相繼擴充時,皇帝也給安各種恩遇,又讓他在西安建立一座堂皇的邸寓。
史家稱玄宗李隆基甚至要安稱自己為父,楊貴妃為母。
可是後者之從兄楊國忠一口咬定安祿山遲早必反。
邏輯上這不能說是估計得不正确;然則既無适當的對策,隻是這樣說來說去,也将逼得安祿山不得不反。
最後他采取這步驟時,即以“清君側”為名。
結果則是朝代所隐蓄的各種弱點一朝暴露。
所謂内陸的商業繁華,實際上,南方向西安所輸出無非消耗品,隻因此而使該地區賺回分納于國都賦稅的一部分。
貨物之流通從未兩方來往,因此軍事行動之打擾商業,就無從引起群衆之反動(要是商業之進出影響到大批人民之生計,則激動之馀,他們也不會對這樣的軍事行動等閑視之了)。
所謂京軍不過宮廷裡的儀仗部隊。
臨時雇兵,隻招募得一些市井無業遊民,無意于戰鬥。
對付反叛的軍隊,政府方面更因著政治之需,犧牲戰略上的考慮。
第二個夏天,西安被威脅,于是皇帝、他所寵愛的妃子,及她任宰相的從兄和一大群皇子王孫所謂六宮者,仆仆道途向四川方向避難。
出都門不及百哩,護駕的軍士叛變,他們先殺死楊國忠,次要将楊貴妃賜死,玄宗李隆基别無他法,隻好讓她被缢死。
這位憂慮滿懷的君王到四川的傷心旅程,表現著國都與農村兩端之間缺乏實質的聯系。
玄宗和護駕軍士的對話,證實了我們的觀點:唐朝的帝制,可算是一種極權的産物,隻是它的基礎無非儒教之紀律。
當這紀律敗壞時,此極權也無法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