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曆史向側面進出
關燈
小
中
大
【前言】在傳統史家筆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無道昏君之多,可說是空前絕後。
然而與其說這是皇室品質惡化的結果,毋甯說是反映了這時代國家體制的脆弱。
面對如此長期的動亂不安,曆來做為社會綱紀的儒家思想,已無法滿足人心的需求;而新近傳入的佛教,卻适時提供了飽受苦難的人們精神慰藉,使佛教一時大為盛行,深深影響此後千百年的中國。
※※※ 大多數的中國人相信宇宙經常處在一種和諧的狀态中。
要是當中有何差錯,一定有負咎的人在。
在魏晉南北朝的分裂期間,其壞人則為曹操。
即錢穆先生──可能是将中國寫曆史的傳統承前接後帶到現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師,也仍然沒有寬恕曹操的篡竊。
其理由不難理解:在君主專制時代,自然法規總是由上至下的通行,如果君主稱自己承昊天之明命,即隻有他能表彰宇宙至高的道德與智慧。
但事實上,下層的詳情無法得知。
而在廣大的國土内,很多相沖突的利害也不見得可以調和。
可是皇帝有了禦殿裡龍椅上的神秘色彩,就成為一個說話算數的仲裁者,他所期待于讀書明理之百官的,不過是一種帶強迫的信仰,要是他們都保持著自我抑制和對人謙讓的信條,那麼不怕任何沖突不得解決,也沒有技術上的困難不能排除。
曹操的罪過,不僅在于他以粗蠻的辦法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并且在于他公開道說,有意鑿穿衆所公信的神話。
據說他曾稱:“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所稱文王即為西伯,他雖擁有廣大的地區仍繼續向商君稱臣,待他的兒子武王才正式取商而代之。
當曹操于公元二二○年去世時,他的兒子曹丕也不再耽擱,立即貫徹父志宣布魏朝的成立,而強迫漢朝的最後一個皇帝行禅讓禮,于是天命有了正式的接收交代。
四十五年之後司馬家如法炮制。
司馬昭有了皇帝的權威而無其名目,兒子司馬炎則取魏而代之,國号為晉。
<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内稱:“國家本是精神産物。
”從實際眼光看來,我們今日甚難接受這樣的說法。
可是他所提倡的宗旨大意:任何政權都需要若幹理論上基礎,則不容辯駁。
中國古代因為技術上的困難,在管理千百萬生靈的時候不得不假借遺傳的帝統,代表社會價值的總和,有它的道理。
曹操口中所說、手下所做都像馬基維利(Machiavelli,文藝複興時代的義大利人,提倡政治上的現實主義),怪不得他要承受千古的唾罵了。
在中國的戲曲裡,曹操的面譜全部塗白,狀如牆壁,以顯示其谲詐,隻有眼角稍沾墨筆,表現著他機警應變的能力。
【從臉譜論人物】 中國的戲曲始于唐,而取得市井間娛樂的地位則于宋,其衍變而為今日之“京劇”,至少距魏晉南北朝分裂的時代又已一千年。
雖如此,今日曹操及其同時期人物仍為舞台上最被經常排出之角色。
在這群人物之中最為人欽仰的乃是關羽,他是一個帶兵的将領,面譜上特具棗紅色。
在真實生活裡,關羽剛傲而缺乏處世的謹慎周詳,他不顧利害讓自己兩面受敵,弄到戰敗授首,比曹操早死一個月。
可是千百年之後關公仍被中國人奉為戰神,民間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揮若定,而是他的道德力量。
關羽“義重如山”,至今秘密結社的團體仍有些奉之為師祖。
戲台上好像又要在走極端的關系中保持某種平衡,因之也搬出另一型的英雄人物呂蒙。
此人無疑是在戰場上計害關公,而将他的頭顱交與曹操邀功的吳将,其臉譜也将其個性誇大的表現,即與實際的面貌相違,也無傷大雅。
呂蒙初為純粹武人,有不屑于文墨的态度,隻因為上級督促,他才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開始讀書。
可是如此一來,書中文句使他神往,這從他手不釋卷,在極短時間之内,在理智上有了截然不同的改變中可以看出。
他的同僚也驚異著此人從不學無術的武人,一變而為有心計的戰略家,因之“士别三日,便當刮目相看”。
他的臉譜上以蝴蝶式的設計陪襯著兩隻靈活的眼睛,表征著一個複雜人格内心的機動力。
很顯然的呂蒙之所特有,是為關羽之所獨無。
這樣的轶聞瑣事雖有趣,讀史者如何受其裨益?本書作者建議我們注意社會學家區分大傳統(greattradition)與小傳統(littletradition)的辦法。
這也就是說,大凡文化上非正式,而結構上稍松懈的部門,雖然大緻上依據“高級文化”吹搓而成,卻又在細微末節之間穿插交鑿。
這種非正式而帶娛樂性的安排,使哲學家和大政治家的見解下達于一般民衆。
京劇将這段曆史極盡其能事的渲染,也得到十六世紀一本大衆化書籍之助。
《三國志傳通俗演義》富于傳奇性,這書将當日事迹極端的小說化且浪漫化。
因其向小傳統的方向歪曲,足使大多數的群衆欣賞到的一段論說,與前述大曆史家錢穆所提出者,沒有根本的差别,亦即是“國家本是精神産物”。
既如此,則愈在危急存亡之秋,個人的品格,更需要嚴格的評判。
很顯然的,此中戲劇家與傳統曆史家具備同樣的信心,他們覺得道德上一成不變的尺度,
然而與其說這是皇室品質惡化的結果,毋甯說是反映了這時代國家體制的脆弱。
面對如此長期的動亂不安,曆來做為社會綱紀的儒家思想,已無法滿足人心的需求;而新近傳入的佛教,卻适時提供了飽受苦難的人們精神慰藉,使佛教一時大為盛行,深深影響此後千百年的中國。
※※※ 大多數的中國人相信宇宙經常處在一種和諧的狀态中。
要是當中有何差錯,一定有負咎的人在。
在魏晉南北朝的分裂期間,其壞人則為曹操。
即錢穆先生──可能是将中國寫曆史的傳統承前接後帶到現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師,也仍然沒有寬恕曹操的篡竊。
其理由不難理解:在君主專制時代,自然法規總是由上至下的通行,如果君主稱自己承昊天之明命,即隻有他能表彰宇宙至高的道德與智慧。
但事實上,下層的詳情無法得知。
而在廣大的國土内,很多相沖突的利害也不見得可以調和。
可是皇帝有了禦殿裡龍椅上的神秘色彩,就成為一個說話算數的仲裁者,他所期待于讀書明理之百官的,不過是一種帶強迫的信仰,要是他們都保持著自我抑制和對人謙讓的信條,那麼不怕任何沖突不得解決,也沒有技術上的困難不能排除。
曹操的罪過,不僅在于他以粗蠻的辦法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并且在于他公開道說,有意鑿穿衆所公信的神話。
據說他曾稱:“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所稱文王即為西伯,他雖擁有廣大的地區仍繼續向商君稱臣,待他的兒子武王才正式取商而代之。
當曹操于公元二二○年去世時,他的兒子曹丕也不再耽擱,立即貫徹父志宣布魏朝的成立,而強迫漢朝的最後一個皇帝行禅讓禮,于是天命有了正式的接收交代。
四十五年之後司馬家如法炮制。
司馬昭有了皇帝的權威而無其名目,兒子司馬炎則取魏而代之,國号為晉。
<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内稱:“國家本是精神産物。
”從實際眼光看來,我們今日甚難接受這樣的說法。
可是他所提倡的宗旨大意:任何政權都需要若幹理論上基礎,則不容辯駁。
中國古代因為技術上的困難,在管理千百萬生靈的時候不得不假借遺傳的帝統,代表社會價值的總和,有它的道理。
曹操口中所說、手下所做都像馬基維利(Machiavelli,文藝複興時代的義大利人,提倡政治上的現實主義),怪不得他要承受千古的唾罵了。
在中國的戲曲裡,曹操的面譜全部塗白,狀如牆壁,以顯示其谲詐,隻有眼角稍沾墨筆,表現著他機警應變的能力。
【從臉譜論人物】 中國的戲曲始于唐,而取得市井間娛樂的地位則于宋,其衍變而為今日之“京劇”,至少距魏晉南北朝分裂的時代又已一千年。
雖如此,今日曹操及其同時期人物仍為舞台上最被經常排出之角色。
在這群人物之中最為人欽仰的乃是關羽,他是一個帶兵的将領,面譜上特具棗紅色。
在真實生活裡,關羽剛傲而缺乏處世的謹慎周詳,他不顧利害讓自己兩面受敵,弄到戰敗授首,比曹操早死一個月。
可是千百年之後關公仍被中國人奉為戰神,民間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揮若定,而是他的道德力量。
關羽“義重如山”,至今秘密結社的團體仍有些奉之為師祖。
戲台上好像又要在走極端的關系中保持某種平衡,因之也搬出另一型的英雄人物呂蒙。
此人無疑是在戰場上計害關公,而将他的頭顱交與曹操邀功的吳将,其臉譜也将其個性誇大的表現,即與實際的面貌相違,也無傷大雅。
呂蒙初為純粹武人,有不屑于文墨的态度,隻因為上級督促,他才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開始讀書。
可是如此一來,書中文句使他神往,這從他手不釋卷,在極短時間之内,在理智上有了截然不同的改變中可以看出。
他的同僚也驚異著此人從不學無術的武人,一變而為有心計的戰略家,因之“士别三日,便當刮目相看”。
他的臉譜上以蝴蝶式的設計陪襯著兩隻靈活的眼睛,表征著一個複雜人格内心的機動力。
很顯然的呂蒙之所特有,是為關羽之所獨無。
這樣的轶聞瑣事雖有趣,讀史者如何受其裨益?本書作者建議我們注意社會學家區分大傳統(greattradition)與小傳統(littletradition)的辦法。
這也就是說,大凡文化上非正式,而結構上稍松懈的部門,雖然大緻上依據“高級文化”吹搓而成,卻又在細微末節之間穿插交鑿。
這種非正式而帶娛樂性的安排,使哲學家和大政治家的見解下達于一般民衆。
京劇将這段曆史極盡其能事的渲染,也得到十六世紀一本大衆化書籍之助。
《三國志傳通俗演義》富于傳奇性,這書将當日事迹極端的小說化且浪漫化。
因其向小傳統的方向歪曲,足使大多數的群衆欣賞到的一段論說,與前述大曆史家錢穆所提出者,沒有根本的差别,亦即是“國家本是精神産物”。
既如此,則愈在危急存亡之秋,個人的品格,更需要嚴格的評判。
很顯然的,此中戲劇家與傳統曆史家具備同樣的信心,他們覺得道德上一成不變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