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長期分裂的局面

關燈
【前言】漢帝國崩解後,中國陷入一段黯淡無望的長期動亂時代。

    豪強兼并所引起的社會不安仍未獲解決;甚且在一連串政治鬥争激化下,導緻戰事連綿不絕,胡人入侵,使社會秩序徹底瓦解。

    于是,一個個“塢堡”地方自衛組織相繼建立,中國俨然進入另一個新形态的戰國時代。

     ※※※ 中國曆史家認為,自公元二二○年漢代覆亡至五八一年隋朝興起,當中是一段長期混亂和令人失望的時代。

    從某些角度看來,這也确是事實。

    我們甚至可以說,這等于三十年戰争給德國的災害加十倍。

    中國北部不少地方人口為之減少;古代的五铢錢從周朝的後期即已流通,至漢朝更為普遍,通過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在許多地方因之絕迹。

    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災荒,人民呼籲無門,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

    在這期間内有公元三○九年的大旱災,大河流都可徒步通過;而又有公元三六九年的疫疾,長江下遊北岸的廣大地區人民因之相繼死亡。

     【新形态的戰國時期】 然則,稱這時期為“黑暗時代”則不正确。

    雖說在這段長時期内戰事若斷若續,但大規模的征伐和有決定性的戰役不多。

    若非如此,則以後的統一亦必采取不同的步驟。

    很顯然的,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與戰國時代截然不同。

    經過四個半世紀皇權政治的掌握,中國已與封建體制解散之後所産生多數帶競争性的王國的情況大有差異。

    士紳階級的廣泛分布也使全面動員困難。

    從紀錄上看來,這次分裂期間軍隊裡的兵員大緻都由招募而來。

     少數民族在動亂的場合早出現,增加了局面的複雜性。

    傳統上稱為“五胡亂華”,其實這些少數民族包括藏族及阿爾泰語系(Altaic)的民族,後者又有原始蒙古人和初期的突厥語系人種。

    可是在多半的場台之内,即使專家也不能斷定其人種語系了無差錯,更不用說當中的混合部隊了。

    他們與某些漢人冒險家在公元三○四年至公元四三九年在華北建立了十六個王國,有些在短期間内前後重疊,有些彼起此伏。

    在初起時,他們既稱為“蠻夷戎狄”,少不得帶毀滅性。

    一待到他們将所創的朝代布置妥當,他們也建孔廟、立太學開始注重文物,提倡農桑。

    當中有兩種入侵的民族竟開始修築長城,以防其他遊牧民族緊随著他們的來路,打擾他們新建的王國,可見得其改變程度之深。

     在這分裂期間的後期,漢化的胡人在北方所建國家與漢人在江南的“流亡政府”不時進行拉鋸戰,互有勝負。

    但商業上倒有了來往,南北的使節也互相訪問。

    可是始終沒有人提出這種分裂的局面應當視作當然,聽任其存在,各小王國也應當保持現在所能控制的地域。

    在南方或在北方,組織政府的原則仍是政治哲學,而不是地緣政治(geopolitics)。

    這廣大地區稱為“中國”者,内部之文化既混同一緻,即沒有其他的邏輯,或甚至适當的國界,可以支持分裂的局面了。

    隻有天下一統這一觀念,才能在意識形态上使文官集團有了思想的團結,這種趨向可以在當日的文件中看出。

     後漢末季曹操企圖重建強而有力的中央政權。

    他的成功僅及于魏。

    他再想興師讨伐南方,卻慘遭失敗,他的子孫繼業也無一功成,此中原委可能為今日之旅遊者及曆史學者所感興趣,因為當中有地緣政治的關鍵在。

     【三國鼎立時期】 當時的蜀漢以今日的四川及鄰近區域作地盤。

    因具有充分的人力及資源,足以支持長期之戰事,已有國家之内另一國家的姿态。

    其跨地既廣,四周仍有适當的山川作屏障。

    近年來不少的旅遊者已經在其東部看到長江的三峽。

    其實遊客從下遊溯江西行,費時雖多但印象更深。

    兩岸的絕壁既已垂直的掉入水中,其下一段景物本來也是别有洞天,經過一段耽擱,越是在意料之外,出其不意的展開,越能令人尋味。

    不僅刻下提及的公元三世紀内戰中,無人敢于攻入三峽,即是第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已逼近峽谷之東,也同樣感到束手無策。

     魏與蜀之外,第三個國家為吳,所在為水鄉。

    吳國既擁有水師,也沿著長江将各城市設防。

    今日的南京(過去曾稱建康及金陵)創建于吳。

    當初創時城居水濱,沿岸之石壁與城垣構成一體,作為防禦戰時堅強的憑借。

    據說今日這石壁之一部仍可在市内看出,隻是因為長江改道,這痕迹現在離江濱已有相當距離了。

     公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