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名士成為軍閥

關燈
【前言】經過王莽篡位的短暫混亂,東漢光武帝劉秀在農民作亂與地方軍閥割據的局面下中興了漢帝國。

    為了調和各方的利害沖突,使彼此都能和諧并存,他極力鼓吹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等觀念,使東漢彌漫著一股維持現狀的政治哲學,然而豪強兼并的事實終究不是意識型态所能消弭的。

    終于,在黨锢之禍後,沖突的各方将漢帝國推向敗亡的命運。

     ※※※ 寫宏觀曆史,有一點不妙的地方,則是作者總是經常與戰争結不解緣。

    如果筆下的題材是近千年歐洲,則作者隻好在哈斯丁(Hastings)戰役之後,立即接下來講十字軍東征,随後又有百年戰争、薔薇花戰争,而且宗教戰争之後還未松氣,又有現代民族戰争的登場。

    大概人類天性如是,曆史上重要的轉圜之點,總是避免不了武裝沖突,于是史家也别無選擇馀地。

    中國的曆史自不能例外,可是這當中也有不同之處。

    有如中國變亂時人民被荼毒的程度深,可是四海升平之日也比其他各處來得長久。

    例如漢朝之前漢及後漢,各為時約二百年,幾乎與美國全部曆史等量齊觀。

    因之我們大可以在提到流血争鬥之後,環顧其他的各方面。

     【社會繁榮教育普及】 在這一段偃武修文時代裡,文化上和物質生活的進步極為可觀。

    首先可以提及的是教育日趨普遍。

    中國以國家為主提倡教育,始自漢朝。

    所謂大學,實為國立大學,為武帝所創立。

    迄至基督出生的年間業已有學生三千人。

    當王莽為攝政時,據說所建的太學有宿舍萬間,足以容納同數的學生,這一數字或許有些誇大。

    後漢創業之主光武帝劉秀和他的智囊鄧禹都是當時太學生。

    他們另一位同學張充早逝,皇帝訪問不遇,即聘他的孫子張酺為太子教師。

    而且劉秀帳下高級将領有六七人在當時都具有學術的名望,可見得教育的普及。

    公元五十九年,後漢第二位君主明帝劉莊在洛陽的明堂講解《尚書》,據說“萬人空巷”,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聽衆。

    公元二世紀内,太學已擁有二百四十棟建築物,内有房舍一千八百五十間。

    而到這個世紀中期,大學生總數共達三萬人,不過史籍沒有說明這些學生是否全部在學,或者當中有些可能隻領有如此的頭銜。

    同時私人講學的風氣也很盛。

    有名望的學者普遍有學生五百人;其中最著名的甚至有學生三千人。

     學生人數的規模或可做為天下太平的一項指标。

    據說紙張在公元一○五年已經出現,可是其後很長一段時間,經典仍以絲綢抄寫,其用費必多。

    而如此衆多的讀書人,他們遊學的旅費和生活費也必賴财富集中才能支持。

    西曆的公元前後,西安已是個擁有二十五萬居民的大城市,洛陽居其次,也有近二十萬人。

     誠然令人感到遺憾,當日這些大都會的雄偉建築,至今已蕩然無存。

    中國缺乏像雅典的帕特農神殿或羅馬的競技場足以在觀光客面前炫耀。

    也沒有哥德式的教堂或中世紀歐洲的同業公會建築。

    中國古代的建築多是木造的,早經焚毀。

    所幸最近考古的發現可以提供當日大都市宏偉設計的梗概。

    例如西安城牆上之城門,每個有三個涵洞平行排列。

    車輪之痕迹證明每個涵洞寬足以容四輛馬車同時通行。

    一所舉行儀典之禮堂的基礎,顯示著當時的建築師并不特别強調高度,卻在平面的尺度上用功夫,以對稱與均衡來達到設計之雍容。

    其注重幾何圖案上的調和,可見得他們之崇信自然法規,基本上和英國索利斯伯裡(Salisbury)平原上大石群(Stonehenge)之觀念相同,而在其他方面則顯示文明的程度已大大超前。

    中國方面的建築,經常以不同的房舍成為一個集團,中有階梯,而以一個圓溝環繞著。

     【從畫像磚看漢代社會】 漢代的青銅器、漆器和留下的泥土模型已可補成文史之不足,刻下研究漢代的學者更因墳墓内浮雕之出土而大開眼界。

    這些磚石上之雕刻原為供死者欣賞之用,它們埋在葬穴,面對棺椁。

    令人驚訝的是,畫像内容缺乏有如天使、救主和贖罪等宗教性題材。

    而是以曆史事迹、奇異的傳說、傳奇人物或日常生活作題材。

    當中日常生活一項對我們最有價值,它提供了最确切可靠的漢代社會史資料,使我們對漢代的社會有一個大緻的了解。

     由畫像磚上可以看到,當時高層人士穿著長袖的袍服,普遍穿戴頭巾。

    無論舉行宴會、演奏樂器,或是作案上遊戲和講解經史,都是席地而坐。

    來往時通常用一種雙座馬車。

    漁獵仍為高級人士消遣的場合,劇院不曾出現,可是以歌舞取樂卻又所在多有,富裕之家以雜耍者和魔術家相娛。

    有些當日之演出在今日仍令人感到興味盎然。

     一般常人工作時則穿著類似睡衣的寬松褐杉和犢鼻褲(短褲),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