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帝國:樹立楷模
關燈
小
中
大
【前言】漢武帝繼承了漢高祖以來,數十年休養生息所累積的國家資源,對内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下中央集權官僚體制運作的理論與方法,對外則連年發兵征讨匈奴,開拓四裔,使大漢聲威遠播,國勢達于頂峰。
而在一片繁華景象中,财政短绌、外戚幹政的亂源卻悄然伏下。
※※※ 從現實的角度看來,始皇一死,秦帝國蕩然無存。
可是他統一中國的功績并不因之而湮滅。
不出十年之内一個新朝代繼之勃興。
茲後延續達四百年。
漢朝在公元前後各經曆約二百年,全盛時管轄的人口約六千萬,足可與羅馬帝國相比拟。
就是從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時間上講,兩個帝國也可以相提并論。
隻是中國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項背。
這個新朝代被中國作家極度的恭維,因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平民所創造的功業。
漢朝創業之主劉邦是秦帝國裡位卑職微的地方巡警官。
他的兩個丞相,蕭何和曹參,曾任縣級的小官僚。
樊哙日後為大将,當日不過是屠夫。
另一大将韓信寒微時曾一度乞食,黥布與彭越曾為盜。
從新朝廷布衣卿相的局面看來,以前各領域内的貴族統治力量必已全部摧毀。
組織新政權時,既不能追随舊世族的蹤迹,也無須憑借他們大張旗鼓。
這可不是說中國社會革命的條件業已成熟,即使幾千年後中國也還沒有樹立一種民主體制。
能夠确切的代表龐大而又均勻的農村基層組織,在這時候更不足論。
< 漢朝的組織者承襲了秦朝所遺下寬闊而又均勻的基層,而且以靈活的手腕避免前代的過于極端。
他們所采取的政策,基本上是“進三步,退兩步”。
以幾十年的經營,構成一個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而成為中國整個帝制時期的楷模。
【漢帝國的統治政策】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是帝國跨地過廣,不能全部由中央集體管制,于是采取一種“斑馬式”的省級組織。
有些地區秦朝所設郡縣仍原封不動的任其存在,其他地區則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為業。
帝裔裡的近親,亦即劉家的叔伯、兄弟、從兄弟等封為王,功臣中之卿相則封為侯。
他們的領域和直隸于中央的郡縣犬牙相錯。
這種互相監督的局面避免了秦朝的過度集權,可是這也不是全面退卻,有意在長期間内再構成戰國期間的紛争局面。
這樣的安排純系一時權宜之計,從未預計長久保持。
即使在創業人劉邦去世之前,已有不少侯國,因有心和無心的差錯,被削被除。
劉邦的呂後及以後襲位的皇帝,遵循著這政策而且變本加厲。
公元前一五四年,去帝國的創始已半個世紀,朝廷的舉措更是向各王國施加壓力,因而激起全面的叛變。
叛亂勘平後,很多王國即被撤銷,馀存的不僅面積減縮,而且内部的行政權也被中央政府接收。
這種加強中央統治的政策,至第五個皇帝劉徹在位期間達到極點。
劉徹谥号漢武,他在位于公元前一四一年至公元前八十七年。
這五十四年的禦宇期間,在全漢朝是最長久的,對以後的影響也最深遠。
劉徹首先公布了帝制意識形态的立場。
其宗旨經過綜合,則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實際上他和他的近臣将所謂“儒術”擴展之後又延長,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權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種種理論與實踐的步驟。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約束,待人之寬厚,人本主義之精神,家人親族的團結,和禮儀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構成官僚集團行動上的規範。
孟子所倡導的人民生計與國本攸關也毫無疑問的被尊重。
往重農桑貶斥商業原為法家宗旨,也一并拿來構成武帝禦制意識形态之一部。
其他法家的措施,如官方專利鹽鐵,以嚴峻刑法維持人民紀律也同樣被襲用。
【宇宙觀與政治】 更有很多信條,既不出于孔子之主張也不見于孔子語錄仍被收納于這體系之内。
武帝以皇帝身分登高山,以神秘之祭禮祈禱,企求與神祇直接接觸。
他朝中博士認為五行(木、火、土、金、水)和東西南北中之五方、五種基本之色彩、五聲之音階、五種個人之德性,甚至五項施政之功能都互相配合而融會貫通。
例如火,色赤,見于夏季,與用兵有關。
這種觀念源于一種信仰,它認定人世間任何“物”,不管是實際物品,或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和交往,都出自某種類譜上的相關價值,所以可用數學方法操縱之。
其根源出于《易經》,它是一種來曆不明的古老經典。
這種利用假科學說真問題的方式,迹近于迷信。
暴露了當日讀書人承受了至大的壓力,他們急不得暇的務必将天地的現象予以直截的解釋,包括可以獲知之事物。
漢代的朝臣不斷以這種帶著詩意的方式去貫徹他們的
而在一片繁華景象中,财政短绌、外戚幹政的亂源卻悄然伏下。
※※※ 從現實的角度看來,始皇一死,秦帝國蕩然無存。
可是他統一中國的功績并不因之而湮滅。
不出十年之内一個新朝代繼之勃興。
茲後延續達四百年。
漢朝在公元前後各經曆約二百年,全盛時管轄的人口約六千萬,足可與羅馬帝國相比拟。
就是從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時間上講,兩個帝國也可以相提并論。
隻是中國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項背。
這個新朝代被中國作家極度的恭維,因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平民所創造的功業。
漢朝創業之主劉邦是秦帝國裡位卑職微的地方巡警官。
他的兩個丞相,蕭何和曹參,曾任縣級的小官僚。
樊哙日後為大将,當日不過是屠夫。
另一大将韓信寒微時曾一度乞食,黥布與彭越曾為盜。
從新朝廷布衣卿相的局面看來,以前各領域内的貴族統治力量必已全部摧毀。
組織新政權時,既不能追随舊世族的蹤迹,也無須憑借他們大張旗鼓。
這可不是說中國社會革命的條件業已成熟,即使幾千年後中國也還沒有樹立一種民主體制。
能夠确切的代表龐大而又均勻的農村基層組織,在這時候更不足論。
< 漢朝的組織者承襲了秦朝所遺下寬闊而又均勻的基層,而且以靈活的手腕避免前代的過于極端。
他們所采取的政策,基本上是“進三步,退兩步”。
以幾十年的經營,構成一個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而成為中國整個帝制時期的楷模。
【漢帝國的統治政策】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是帝國跨地過廣,不能全部由中央集體管制,于是采取一種“斑馬式”的省級組織。
有些地區秦朝所設郡縣仍原封不動的任其存在,其他地區則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為業。
帝裔裡的近親,亦即劉家的叔伯、兄弟、從兄弟等封為王,功臣中之卿相則封為侯。
他們的領域和直隸于中央的郡縣犬牙相錯。
這種互相監督的局面避免了秦朝的過度集權,可是這也不是全面退卻,有意在長期間内再構成戰國期間的紛争局面。
這樣的安排純系一時權宜之計,從未預計長久保持。
即使在創業人劉邦去世之前,已有不少侯國,因有心和無心的差錯,被削被除。
劉邦的呂後及以後襲位的皇帝,遵循著這政策而且變本加厲。
公元前一五四年,去帝國的創始已半個世紀,朝廷的舉措更是向各王國施加壓力,因而激起全面的叛變。
叛亂勘平後,很多王國即被撤銷,馀存的不僅面積減縮,而且内部的行政權也被中央政府接收。
這種加強中央統治的政策,至第五個皇帝劉徹在位期間達到極點。
劉徹谥号漢武,他在位于公元前一四一年至公元前八十七年。
這五十四年的禦宇期間,在全漢朝是最長久的,對以後的影響也最深遠。
劉徹首先公布了帝制意識形态的立場。
其宗旨經過綜合,則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實際上他和他的近臣将所謂“儒術”擴展之後又延長,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權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種種理論與實踐的步驟。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約束,待人之寬厚,人本主義之精神,家人親族的團結,和禮儀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構成官僚集團行動上的規範。
孟子所倡導的人民生計與國本攸關也毫無疑問的被尊重。
往重農桑貶斥商業原為法家宗旨,也一并拿來構成武帝禦制意識形态之一部。
其他法家的措施,如官方專利鹽鐵,以嚴峻刑法維持人民紀律也同樣被襲用。
【宇宙觀與政治】 更有很多信條,既不出于孔子之主張也不見于孔子語錄仍被收納于這體系之内。
武帝以皇帝身分登高山,以神秘之祭禮祈禱,企求與神祇直接接觸。
他朝中博士認為五行(木、火、土、金、水)和東西南北中之五方、五種基本之色彩、五聲之音階、五種個人之德性,甚至五項施政之功能都互相配合而融會貫通。
例如火,色赤,見于夏季,與用兵有關。
這種觀念源于一種信仰,它認定人世間任何“物”,不管是實際物品,或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和交往,都出自某種類譜上的相關價值,所以可用數學方法操縱之。
其根源出于《易經》,它是一種來曆不明的古老經典。
這種利用假科學說真問題的方式,迹近于迷信。
暴露了當日讀書人承受了至大的壓力,他們急不得暇的務必将天地的現象予以直截的解釋,包括可以獲知之事物。
漢代的朝臣不斷以這種帶著詩意的方式去貫徹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