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帝國:樹立楷模
關燈
小
中
大
主張,強調良好的政府是基于倫理的和諧,甚至将天候與政治混為一談。
隻是如此一來,他們也将專制皇權合理化了,使之比較溫和,同時鼓舞百官的自信。
他們因此覺得盈天地之道(我們稱之為自然律,naturallaw),都已在掌握之中。
縱使天子之職位世襲,臣僚則以文筆見長,但因為彼此有了共通的認識,也能在行動中俨如一體。
如此将宇宙觀及政治學混為一談。
籠統的稱之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種目的,但其流弊則是一經擺布,今後兩千年則再難以搖撼之。
誠然,它所遺下之影響時至今日猶未衰竭。
【匈奴問題】 西方人士認為中國人之保守性緣出于環境上有一成不變之因素在。
隻要這些因素一日存在,中國的國家與社會則須維持其一定結構。
今日很少有旅遊者履足中國而不将八達嶺的長城列入行蹤之中。
秦始皇首先構造的長城,位于十五吋等雨線之北,今日早已頹廢。
現存之磚牆系十五世紀所建,上面之樓,系十六世紀新添。
當日火藥之使用早使類似的設防在世界其他各處失去時效。
當這綿延幾千哩的城壁展現眼前時,觀光者隻要知道它曾不斷的修補翻新,就不待解說而了解中國邊防問題與中國文化之源起幾乎同一長遠。
它與漢武帝劉徹的關系乃是這位不同于常人的君主,十六歲登極,享國五十四年,正值漢朝威勢達到最高峰時,曾企圖一舉而永遠解決遊牧民族的問題。
可是縱使他的軍事行動一再獲勝,他的目的卻迄未獲得。
他在公元前八十七年去世時,他的匈奴戰争使國庫大為虧損,這也是西漢(亦稱前漢)衰退之一大主因。
匈奴是一種操阿爾泰(Altaic)語的民族的名稱,他們在中國曆史初期為患北邊,此後千百年間,至少還有一打以上人種上或同或異的遊牧民族接踵而來。
匈奴組織上的初期早熟對中國的帝制一統有連帶關系。
這也就是說當中國全境一統時,遊牧民族也必具有類似的結構,反之亦然。
漢時匈奴已有二十四個部落的結盟,他們力之所及綿亘一千五百哩,自東北至于青海。
公元前二百年,他們曾号稱以三十萬騎兵圍漢代創始者劉邦于今日之山西。
上述數字可能誇大,但是無疑的,在重要戰役裡他們不難以十萬之衆,投入戰鬥,并且不必全數集結,而是在戰場上協定,分成若幹縱隊。
因為他們以遊牧為生,在環境上占優勢,此即軍事理論家所謂“戰鬥條件與生活條件一緻”。
當中國人尚要組織動員、裝備、征調、訓練之際,北方之勁敵則可以省略上面的步驟。
他們的及齡壯丁早已在馬背上,他們的武器就是他們的謀生工具。
他們從來不缺乏流動性。
兩方交戰時其程序極為殘酷,因為戰場就是沙漠及其周邊的草原地帶,環境本來就蕭條。
當兩方交鋒之際,絕無後撤退卻之可能,而以漢軍尤然。
戰敗者固然難幸存,即戰勝者亦死傷慘重,逃脫幾全不可能。
俘虜數少,而交換之俘虜尤少。
投降的則依例改換身份,從此終身夷狄。
漢軍戰勝時則對部落之牛羊一網打盡,視作戰利品。
反之遊牧民族要能伸手抓住南方漢人,其慘酷少恩,也少幸免之地。
漢代的征伐無非展開一種序幕,以後這兩種文化尚要長久的在曆史中膠結,沒有一方能以永久的勝利或全面的失敗改變局面。
影響所及在中國的文藝作品裡留下一大堆抒情的作品,有些愛國心長,摩拳擦掌的發出好戰喜功的聲調。
也有很多在吟詠間,表現著厭戰而盼望和平的衷曲。
漢武帝隻在公元前一一○年巡視前方一周,此外再未履足于戰場。
但是在征伐匈奴時他親自作全盤謀劃。
他決定用兵的戰鬥序列,分配每一路軍的人員馬匹。
每一戰役結束,武帝也親定賞罰。
每一次典型的戰役有十萬騎兵參加。
支援的步兵及後勤部隊又多出數倍,所以每次用兵,以牽涉到五十萬人為常态。
漢軍通常分三路及五路展開,以搜索接近敵方,并預先訂好集結會師的時日與地點。
他們通常在本軍外圍五百哩的範圍内活動。
始終不遇敵軍的情況常有之,通俗情形是兩軍迎戰,争鬥慘烈。
公元前九十九年的戰役,中國方面之死傷率達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很少生還。
公元前一一九年的戰役,漢軍雖獲勝,但是十四萬馬匹出塞,不到三萬南歸。
武帝長久的禦宇期間,前後執行這樣的戰役八次。
除此之外他也出兵朝鮮,其平西南夷,已深入今日之越南,并且也在青海與藏人交兵。
【政府征發與農民生計】 全部戰費為數幾何?司馬遷略稱内地輸送六十四石的糧食隻有一石運達前方的說法,雖然不能在事實上認作确切無訛,但他這句話至少暴露後勤問題的艱巨。
并且武帝之戰略在于鞏固
隻是如此一來,他們也将專制皇權合理化了,使之比較溫和,同時鼓舞百官的自信。
他們因此覺得盈天地之道(我們稱之為自然律,naturallaw),都已在掌握之中。
縱使天子之職位世襲,臣僚則以文筆見長,但因為彼此有了共通的認識,也能在行動中俨如一體。
如此将宇宙觀及政治學混為一談。
籠統的稱之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種目的,但其流弊則是一經擺布,今後兩千年則再難以搖撼之。
誠然,它所遺下之影響時至今日猶未衰竭。
【匈奴問題】 西方人士認為中國人之保守性緣出于環境上有一成不變之因素在。
隻要這些因素一日存在,中國的國家與社會則須維持其一定結構。
今日很少有旅遊者履足中國而不将八達嶺的長城列入行蹤之中。
秦始皇首先構造的長城,位于十五吋等雨線之北,今日早已頹廢。
現存之磚牆系十五世紀所建,上面之樓,系十六世紀新添。
當日火藥之使用早使類似的設防在世界其他各處失去時效。
當這綿延幾千哩的城壁展現眼前時,觀光者隻要知道它曾不斷的修補翻新,就不待解說而了解中國邊防問題與中國文化之源起幾乎同一長遠。
它與漢武帝劉徹的關系乃是這位不同于常人的君主,十六歲登極,享國五十四年,正值漢朝威勢達到最高峰時,曾企圖一舉而永遠解決遊牧民族的問題。
可是縱使他的軍事行動一再獲勝,他的目的卻迄未獲得。
他在公元前八十七年去世時,他的匈奴戰争使國庫大為虧損,這也是西漢(亦稱前漢)衰退之一大主因。
匈奴是一種操阿爾泰(Altaic)語的民族的名稱,他們在中國曆史初期為患北邊,此後千百年間,至少還有一打以上人種上或同或異的遊牧民族接踵而來。
匈奴組織上的初期早熟對中國的帝制一統有連帶關系。
這也就是說當中國全境一統時,遊牧民族也必具有類似的結構,反之亦然。
漢時匈奴已有二十四個部落的結盟,他們力之所及綿亘一千五百哩,自東北至于青海。
公元前二百年,他們曾号稱以三十萬騎兵圍漢代創始者劉邦于今日之山西。
上述數字可能誇大,但是無疑的,在重要戰役裡他們不難以十萬之衆,投入戰鬥,并且不必全數集結,而是在戰場上協定,分成若幹縱隊。
因為他們以遊牧為生,在環境上占優勢,此即軍事理論家所謂“戰鬥條件與生活條件一緻”。
當中國人尚要組織動員、裝備、征調、訓練之際,北方之勁敵則可以省略上面的步驟。
他們的及齡壯丁早已在馬背上,他們的武器就是他們的謀生工具。
他們從來不缺乏流動性。
兩方交戰時其程序極為殘酷,因為戰場就是沙漠及其周邊的草原地帶,環境本來就蕭條。
當兩方交鋒之際,絕無後撤退卻之可能,而以漢軍尤然。
戰敗者固然難幸存,即戰勝者亦死傷慘重,逃脫幾全不可能。
俘虜數少,而交換之俘虜尤少。
投降的則依例改換身份,從此終身夷狄。
漢軍戰勝時則對部落之牛羊一網打盡,視作戰利品。
反之遊牧民族要能伸手抓住南方漢人,其慘酷少恩,也少幸免之地。
漢代的征伐無非展開一種序幕,以後這兩種文化尚要長久的在曆史中膠結,沒有一方能以永久的勝利或全面的失敗改變局面。
影響所及在中國的文藝作品裡留下一大堆抒情的作品,有些愛國心長,摩拳擦掌的發出好戰喜功的聲調。
也有很多在吟詠間,表現著厭戰而盼望和平的衷曲。
漢武帝隻在公元前一一○年巡視前方一周,此外再未履足于戰場。
但是在征伐匈奴時他親自作全盤謀劃。
他決定用兵的戰鬥序列,分配每一路軍的人員馬匹。
每一戰役結束,武帝也親定賞罰。
每一次典型的戰役有十萬騎兵參加。
支援的步兵及後勤部隊又多出數倍,所以每次用兵,以牽涉到五十萬人為常态。
漢軍通常分三路及五路展開,以搜索接近敵方,并預先訂好集結會師的時日與地點。
他們通常在本軍外圍五百哩的範圍内活動。
始終不遇敵軍的情況常有之,通俗情形是兩軍迎戰,争鬥慘烈。
公元前九十九年的戰役,中國方面之死傷率達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很少生還。
公元前一一九年的戰役,漢軍雖獲勝,但是十四萬馬匹出塞,不到三萬南歸。
武帝長久的禦宇期間,前後執行這樣的戰役八次。
除此之外他也出兵朝鮮,其平西南夷,已深入今日之越南,并且也在青海與藏人交兵。
【政府征發與農民生計】 全部戰費為數幾何?司馬遷略稱内地輸送六十四石的糧食隻有一石運達前方的說法,雖然不能在事實上認作确切無訛,但他這句話至少暴露後勤問題的艱巨。
并且武帝之戰略在于鞏固